美术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究论文(专业22篇)

时间:2023-12-23 14:27:44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框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范文范本,每一篇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

建构主义下高职美术教学探究论文

一、以学生熟悉的图例为开始,用灵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cad技术和应用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原动力。

课程的一开始,笔者没有直接进入如何画电气工程图的主题,而是先做一个对比测试,展示两个常见的图案:五角星和四叶花。先让学生手工画一个常见的五角星和四叶花图案,然后测算一下画得最快又工整的同学所需的时间,接下来演示操作电脑绘图,标准的五角星和四叶花在笔者的鼠标几笔几划间顷刻间完成,比画得最快的同学快了好几倍,并且图案非常整齐、标准,这让学生不禁感叹电脑绘图的神奇,于是对如何操作电脑绘图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学起来比做什么都认真,接下来,对cad的基本操作功能的介绍就顺利的展开了,他们初步掌握了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后,看着自己也能用电脑快速的画出工整的五角星和四叶花,都感到非常喜悦,这时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进入工作项目,接着用一些智力趣味图形进一步激发他们图形制作想象力和运用cad画图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掌握更多的cad基本绘图命令。当看到一些同学在完成笔者布置的任务同时,用cad画出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五彩斑斓的图形,笔者并不加以阻止,而是适时鼓励和肯定,因为这样学生学会懂得运用,在平时需要画其它图案时就能多运用到cad。电脑软件操作就是这样的,越用越熟练,少用不用就会忘,所以应当鼓励他们多些运用,这样学而常用才不会忘。

二、在认识上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掌握这门技能对其今后工作就业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紧迫感。

学习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学习紧迫感。在课程介绍的一开始,笔者就图文并茂展示在不同领域cad制图的广泛重要的应用,并以上一届的一名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为例子:毕业实习时,进入一家大型的钢结构设计制造厂,在生产一线做了几个月的生产工,恰逢公司的设计部门有设计岗位需求,因为在学校打下了良好的cad基础,他凭着扎实的cad制图功底顺利地通过公司考试,从基层部门跃升到了工程设计部门,这无疑对他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同学经过笔者这样几方面的入手,在饶有兴趣学会了基本绘图技能后,都纷纷主动询问并购买最新的cad程序软件,这在往届学生中是比较少见的。

三、面对抽象、枯燥的电气元件符号绘制,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其他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接近真实工作方式来学习,加强学习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大一的学生,还未来得及接触电气控制等专业课,对实际的电气元器件外貌、功能基本没有实际形象的概念,因此用cad来绘制电气工程原理图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抽象枯燥和乏味的事情。这时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克服学生学习情绪上的低落,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开展了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实践为主线,强调以学生为主、自主计划协调、团队合作,老师引导,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于一体,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活跃,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选择好工作项目载体,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到接近真实的工作状态。首先,笔者模拟成立一家公司的工程设计部,学生这时的身份都变为这个部门的新招录员工,老师则是这个部门的工程经理,负责对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任务安排以及工作考核。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协调督促本组成员完成经理安排的项目任务。笔者先展示和介绍需要完成的工程项目——某小区供配电机房的电气改造设计任务,对于学生缺乏对实际工作和设备的认识,笔者采取现场教学法,把学生带到学校的配电机房,让学生参观电气设备实物,并对低压配电系统以及其中的元器件功能进行了的介绍,这样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形象的电气配电系统概念。接下来,笔者把总的项目按照递进程度,划分为若干子项目,从最基本绘制图框、电气元件符号开始,再到电气原理图、设备平面布置图、尺寸标注,直至项目总任务配电室工程改造图纸绘制,逐一展开项目绘图训练,每一个项目都由各组学生自行计划统筹,分配人员,检查进度和质量,老师则负责咨询答疑,最后再由老师组织各组进行点评,然后按每组完成的进度快慢和完成质量进行项目综合评分排名。有了比较,就有竞争,在教学进程中评分排名落后的小组不甘心落后,努力奋起直追,小组内同学互相学习检查讨论,搞不明白的主动请教老师,小组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在课余时间,一旦电脑实训室机房空闲,学生都会主动进行加班加点,争取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学生掌握cad电气制图进度很快。

四、改进、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督促作用。

良好的学习氛围也离不开完善的考评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学习又好又快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考核是在课程的最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理论或操作考核,这样有很大的弊端,造成一些学生临阵磨枪、突击复习,对运用性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优化评价机制,能够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全过程完成情况以及真实能力,并且督促其认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为此在上课之初我就设计了一套考核评价体机制,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学生的态度和能力都加以强调,老师考评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操作层面上,首先把考核评价的方式、标准公开,让学生清楚了解客观评价标准,参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能够自我监督;然后每个阶段都进行完成情况点评和考评,学生能根据考评结果检查自己有哪些不足,以便在随后的进程中加以改进,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较好的掌控,实现自主学习。整个课程实施下来,学生最后的考评成绩普遍达到了良好的水平,许多同学表示他们在紧张、新颖、有趣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cad电气制图,除此之外在平时班级和校园活动中他们也能够经常的运用cad去绘制所需要的图案,这正是笔者进行教学改革设计的初衷。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的元素,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应用生活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1生活化的教学含义以及必要性。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在生活化的背景之下开展各种教学互动活动,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数学课程比较复杂以及抽象,如果单纯讲解十分枯燥。另一方面,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在课堂上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一旦学生不理解数学知识之后就很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最终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的过程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接近,促使数学课程生动有趣。第二,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听讲,课堂的气氛过于死板,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进行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其中,数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灵活性,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更好,而且可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

3.1教学场景设置缺乏合理性。

场景的设置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的有效方式,通过引入常见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只是将知识单纯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3.2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性。

在小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选择和学生生活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的数学教材不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图形变换这节内容之中,教材中有一页是画了很多生活化的图片,比如,摩天轮、滑梯等,但是,这些图片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小朋友就显得相当陌生,对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内容。

3.3缺乏对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视。

当前的中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目前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基本还是脱离不了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很大,学生通常是在学校学习,学校已经把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学生压力过大就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压力,其中,校方应当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4.1教学内容应当生活化。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入到小学的数学课堂,促使整个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化的情景,学生就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2教学过程应当生活化。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营造和谐以及活跃的气氛,创设良好以及轻松的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之上应当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课外活动应当生活化。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尤其应当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小学生可以经过一些课堂上的练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生活当中其实很多地方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应当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知识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学场景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性、缺乏对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视。对此,教学内容应当生活化、教学过程应当生活化以及课外活动应当生活化。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论文

近年来,生活化教学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可,并被大面积应用在初中*治教学活动中,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所以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初中*治课堂为背景,首先分析教学生活化现状,然后探究教学生活化策略。

新课标中清晰指出,初中*治教学除传授理论知识、增强技能外,还应指引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忽视知识掌握,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错误认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逐渐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为避免因自己的主导而降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绝对的自由,放任不管,忽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指导,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政治课堂参与性,教师通常会搜集较多的事例,虽然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但是,除兴奋之外,记忆不深刻,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事例剖析不深,自然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大部分教师均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编写调查报告,却忽略指导,忽略问题的归纳和总结,这不仅不会实现资源共享,还会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被大面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因教师运用不合理,片面追求形式,课件比较花哨,使得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均停留在课件中,进而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违背了教学初衷。

(一)加强交流互动

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现舞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通常学生的想法建立在生活阅历和逻辑思考之上,他们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教师应仔细倾听,给予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为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应加强交流互动,坦诚交流,互换内心想法,增加合作,进而提高政治认知。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霸占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通过交流互动,政治认知得到增强,共同进步,最终提高政治学习自主性,实施探究性学习,增加政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成分。

对于政治这门课程而言,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生活是一个更加丰富的课堂,它可有效填补政治教材中的空白。社会生活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且多姿多彩,这为政治教学提供了大量、多样的教材。在教学需求日益多样的今天,从生活中挖掘恰当的教学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进一步满足多样化需求。构建以生活为依托,以理论知识为框架的课程模块,它是当前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2]。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应用多样化的生活实例,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有效融入有价值素材,进而让学生体会时代气息,提升政治课堂参与度。另外,教师还应准确把握自由度,恢复学生的.主人位置,但这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课堂教学活动仍应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中,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交流,主动发表个人想法,但不允许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做与本学科无关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尽心更适宜的指导,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调整学生使其高度集中。例如,在讲解法律这节内容时,教师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法律案例以供学生探讨剖析,并依据现有知识结构准确判断哪些属于合法行为,哪些属于违法行为,给出正确的判决,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导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还不会分散学生过多的精力。

政治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具有实践性,凭借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干精神、提升个人修养。新课标中着重指出,在初中*治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独立分析、自主思考和解决,最终将问题解决。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清晰地认识,时刻秉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逐步强化社会责任感。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尽量创建生化化情境,全面落实生活化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不仅能快速理解知识点,还能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便于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在确保艺术性的同时,着重讲解教学内容。政治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走进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节内容时,待学生形成基本认知后,组织学生对周边地区的卫生死角开展深入调查,找到问题根源,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课堂讨论选择可行性较大的方案,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

在初中*治课堂教学中,则应合理应用生活化,尽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全面体会生活化知识,合理融入现实生活,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学习认知,真正学会政治知识。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在传统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往往是很严肃的,不带有任何色彩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严肃紧张的氛围。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室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小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学校可以在教室内去张贴一些剪贴画,或者在教室内去设置一些书架,在书架上去摆放一些小学生喜欢的书籍,或者是去设置一些活动设施,然后一些饮水机之类的等一些家用设施;还有通过一些比赛小学生获得的奖品,以及手工制作品,都可以去张贴在教室中,让小学生感受到他们在一个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可以更好的去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知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来源于生活更被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去引入生活中的情境,去讲解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不再具有陌生感,而且还可以丰富数学教学的素材,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运算的时候,就可以去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说:小明去文具店买1个笔记本,2支铅笔,1个圆规,而1个笔记本是5元,1支铅笔5角,然后1个圆规是2元,问小明此次买文具总共用了多少钱?还剩余多少钱?然后抛出这个例子,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然后学生利用数学中的混合运算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小明买文具总共用了8元钱,还剩余2元钱。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是这可以很好的去勾勒出生活中的画面,由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使数学知识更加的富于生动化,和形象化,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和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去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在某一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去传达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始终传达一种思想,就是鼓励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所在,去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中的思想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去发布几个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式去研究,比如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买票中的学问等一些课题,这些课堂都是和生活相关的,让学生去研究这些课题,由数学理论到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实际价值,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探寻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美术教学确立生活化视野能够优化美术知识呈现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认知方式转变。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强化生活化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美术教学理论素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将美术学习和现实生活有机链接,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教学;路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论述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美术教师要确立生活化视野,通过生活化教育提升美术教育效能,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一)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生活化视野下,美术教学内容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师借助学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等,改变教学方式,有机链接生活,使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知识呈现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生活化视域下,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教”的中心向“学”的中心转变,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优化,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迎合学生认知需求,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三)促进认知方式转变。

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练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生活化视域下,教师根据学生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等设计美术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认知方式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二、路径选择:生活化视域下美术教学有效路径。

(一)细致观察生活,提升美术创作灵感。

美术教育家靳尚谊指出:“生活是我创作与教学不竭的源泉。”基于生活视域的美术教学,需要教师打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限制,将美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捕捉自然之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使学生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借助美术创作活动将捕捉到的灵感表现出来,不断提升学生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变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按照教材实施教学,显然学生是难以感受到色彩的丰富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色彩多变性感受,我将课堂延伸至自然,布置学生用相机捕捉自然中的色彩,用画笔展示色彩的多变性。在课堂,我将学生捕捉到的色彩进行展示,让学生交流,品鉴色彩捕捉的角度,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究色彩的属性。学生在细致观察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色彩的个性化理解,从而为自身创作灵感的提升进行有效铺垫。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经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现状,通过创设与美术教学相关的情境,使美术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起来。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事物、景物、事件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美术学习搭建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与兴趣,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例如,在教学《重复的魔力》一课时,上课前,我先向学生展示剪纸工艺,让他们认真观察我是如何折纸的;经过剪切处理后,变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通过对纸张的重复折叠,创造出惊奇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艺术思维的广度,打通美术与我国其他艺术之间的壁垒。

(三)有机链接生活,丰富美术教学素材。

美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美术学习做到厚积薄发。美术素材的`积累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打破当前美术教学内容选择观念,形成以美术教材素材为中心、向生活无限辐射的教学内容选择观念,有机链接生活,使生活成为美术素材积累的源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素材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动感生活》一课时,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欣赏不同风格的动态人物画作品,体会绘画人物的神韵和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人体运动时具体结构变化的研究和探索,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比例、动态的基本知识,感受人体结构、动态美。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画作品向生活延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观察各种状态人物的动作变化,了解身体运动时的动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就为速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提升了学生捕捉能力与人物造型能力。

(四)开展生活实践,培养美术创造能力。

生活化视域下的美术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迎合了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也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天赋。生活实践活动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美术作品保持鲜活性,更能够展示现实生活。仍以《动感生活》一课为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发展,教师可以开展“寻找与发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1)收集报纸上的照片、杂志上的插图、影视中的影像等,作为速写的资源;(2)分析《电视中的拳击比赛》,并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美术创造能力等。

总之,生活是美术教学的源泉。美术教师要进一步强化生活化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美术教学理论素养,将美术教学的根深深地置于生活之土壤,拓展学生美术学习视野,构建开放式美术课堂,开辟美术教学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魏思东.生活美术:“尊重・创造”儿童生活美术的教学建构――魏思东儿童生活美术教学[j].教师,(12).

[2]熊擎宇.让生活点燃美术教学的火花[j].教师,2012(7).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在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之后,小学数学的新课程诞生了,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也要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今,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枯燥。之前大多数教师使用习题解析法、融会贯通法来进行教学,但是这类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努力采用将小学数学生活化这种形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课本融入生活,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无疑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学生可以不再拘泥于乏味的课堂。这正是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贴近,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师真正做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真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很好地将数学和生活相联系。

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反馈出来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展开教学,却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逐渐对于课本、课堂上的内容失去兴趣。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就很难再听得进教师讲的课了。而新课改的进行,虽然弥补了书本上一些内容的不足之处,但是如果教师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话,即使课本改革得再优秀,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内容,加上教师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必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大多喜欢讨论与课堂知识无关的内容,而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就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不仅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还能开拓思维,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很重要。

现如今的课堂,大多数都是严肃拘谨的,学生畏惧教师,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如此一来,教学的氛围便会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专心于课堂。打造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若感觉不到压力,自然愿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互动之中。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一个贪玩的年纪,如果课堂教学内容不足以吸引他们,他们必定会被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过去,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喜欢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那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教师在教加减乘除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平时在文具店或者超市购买东西时的情景,问他们买一袋零食多少钱,那么买了两袋零食又需要多少钱。用这种方法,学生会比较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更好地融入课堂。

若要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并且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素材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在解决了上课氛围这一问题之后,便要注意教学的内容了,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学生还是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将生活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可以说是将数学内容简单化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习近平方米的时候,小学生即使记住了单位之间的换算,也并不能将它们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教师就可以画一个大约一平方米的格子,让很多学生挤在格子里,直到挤满为止。打个比方,5个人可以挤在一平方米的格子中,那么学生之后就会知道,一平方米大致是多大了。再比如对于一米的概念,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空间感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两步,这个距离大约就是一米。将这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然很愿意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小学生毕竟还小,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喜欢被教师点名夸奖的年纪,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用一些小手段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应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了。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上面提到了教师在上加减乘除这章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买东西时的情景。那么,如果把让他们自己想,改成让他们观看动画人物购买东西的情景,效果会怎么样呢?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必定会被多媒体中的动画情节所吸引,将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学生出于兴趣,自然愿意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若长久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使其具有独力思考的能力,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会去尝试着解决的。这也是教学生活化方式的优点所在,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充分将小学数学融入生活中,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心理,同时也帮助小学生开拓了数学思维模式。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小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理解教师讲的数学理论知识,所以将生活代入知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教师的教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范围,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如何很好地将教学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杜春艳.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快乐阅读,(12).

[2]胡庆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5).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良好的沟通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就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是小学教育基础学科,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从相关课堂调查情况得知,多数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停留在浅层阶段,缺乏良好的变通能力,导致学生仍处于题海战术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使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实例建立数学模型。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角度感知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整合和挖掘数学教材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较为抽象,这和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有很大联系。虽然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教师在突破教材束缚方面还需要一定的勇气。数学课堂不但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主要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果教师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或喜欢学什么,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单纯的教材上印刷的黑白字体,丝毫没有数学语言。迄今而至,数学教材中运用的教学案例是较为久远的应用题,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科学合理应用教材。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统计”一课时,就以我国乒乓球国家队共夺得多少枚世界比赛金牌、银牌和铜牌。学生并不陌生乒乓球运动,然而对于奖牌获奖情况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就让学生课下自主统计某界世界乒乓球比赛信息,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精彩比赛画面,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和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紧密联系,生活化教学活动即重现生活画面,启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思维,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动手动脑的机会。小学生活化数学课堂的主阵地为课堂,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连加连减”一课时,就和全体学生一起做游戏,可是当学生听到这个游戏要在课堂上完成顿时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40颗水果糖,告诉学生哪个小组获胜就能得到分发糖果的权利。之后教师先拿出12颗水果糖,又放回去5颗,问学生还有多少颗。不少学生一下子猜出了答案,教师将学生的计算过程都写在黑板上并同时告知学生“连加连减”计算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吃到了水果糖,也充分调动了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可以说这种极其富有生活化的游戏情境能紧抓学生心理,达到寓教于乐目的。再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左右”一课中就借助多媒体ppt创设了一位靠左行走路人被自行车刮倒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大家是警察,你如何分析这起交通事故?”学生:“可能骑车的人速度太快了。”也有学生说:“大概骑车的人喝酒了。”更有学生说:“那个路人违反了交通规则,应靠右行。”教师:“是的,认识左右十分重要,比如大家写作业需要用右手,吃饭需要用右手,发言要用右手。”数学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让他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左右知识,也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普及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双重效果。

三、教师应善于提问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性。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单调乏味,枯燥沉闷,再加上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大纲讲解知识,而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远远偏离学生情感需求和实际生活经验,逐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中,此时就要善于提问和设疑,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发散思维,真正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借助整理钱包方式设计了一下教学方案:教师:老师知道大家都认识很多人民币,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么多人民币摊开放在桌子上是不是太乱了?学生:是的。教师:那有什么办法能整理一下吗?学生:把它们都装到钱包里吧!教师:好的,那小朋友们就和自己的同桌组成小组将这些人民币分好后都整齐地放入钱包里,之后看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又快又好。(学生整理中……)学生:我们组先把分的整理到一起,之后是角和元,有1元,5元,20元,100元,5分,1分。教师:这种整理方法很好,既有条理又清晰,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啦?学生:我们选择将小钱分为一类,大钱分为一类,其中小钱有5角、1角、2分、1分,大钱则有1元、5元、10元、20元。通过上述教学案例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全面了解人民币,教师要从根据实际经验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其大胆提出想法,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化策略效果显著,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数学和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相同,其最大的魅力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可以说生活化策略能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下解救出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认识过程促使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不断增强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知道,越是学生熟悉的,学生越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拿起手中的教科书,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本值多少钱?”“10元。“”20元。”“25元。”……学生都积极地回应着“,谁跟谁说的也不一样,不过,你们都说出了一个钱数,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叫人民币。那么,你们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人民币?“”买文具的时候。“”买衣服的时候。“”买玩具的时候。”……“嗯,不错,看来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呢?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吧。”这样,我通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起了学生对人民币的关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观察具有各种图形特征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然后将观察到的物体记录在本子上,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这样,我通过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变得乐于投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践行生活化原则,使数学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数学,使学生既能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由此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英语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的论文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生活是课程教学的源泉也是归宿。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和乐趣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生活中使用语言。2007 年教育部高教司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指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归宿是生活。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

(一)生活化策略概念溯源

生活化策略教学一词最早可以溯源到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大教育家卢梭推崇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身心的自由发展,而实现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半个世纪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课程论中效法卢梭,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自此,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概念的构建及教育与生活两者关系的探讨上。其中,又以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最为国人所熟悉,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一教育思想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意义,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归宿。国内教育家陶行知将杜威的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2]477-480.之后,研究者们围绕什么是教育生活化、教育能否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的目的与意义、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等展开进一步研究。

(二)生活化策略英语教学概念界定

对于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张文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3]这一定义指出生活化教学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周序将生活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认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指的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中进行模拟实际生活的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4].这一解释突显了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在英语生活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合众多学者对生活化教学或教育生活化的理解,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方法或策略,是指将英语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通过生活性的教学内容、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主体性的教学关系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它包含了如下核心理念:首先,生活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其次,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再次,生活化教学关注教学情境对知识生成与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最后,生活化教学关注交往、体验以及反思[5].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观,本着教学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目的,在关注学生过去生活、现实生活、未来生活的同时,使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贴近生活,营造一种语言学习的氛围,使英语学习成为感受、再现、经历、表达生活的过程,还英语教学以生活的本来面目。

从国内来看,生活化教学进入教育研究的视野始于 1990 年代,按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发展、争鸣、深化四个阶段[6].从 2001 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开始,生活化教学研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研究者们围绕如何将其运用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主要从生活化策略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生活化策略在初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活化策略研究历经萌芽期进入发展期后,受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影响,研究者集中于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生活化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蒋健美[7]就如何进行小学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从创设真实语境、学用生活中的英语、在生活中学英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英语生活化的实现途径。朱媛[8]则以真实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讨论了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周序[9]分析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与误区,强调了构建完整的教学“生活化”理论体系,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的重要性。韦启卫[10]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进行了探索。乌焕焕[11]从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评价策略的生活化角度探讨其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的重要意义。丁国纯[12]以教材为依托,研究小学英语教材与生活的切入点。杨秀宁[13]分析了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就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建议。纵观生活化策略在初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生活化教学策略、其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如何评价、对研究现状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研究。

(二)生活化策略在中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策略在中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语言等展开。马利娟[14]从创设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语言实践及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三方面分析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薛辉[15]则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境入手分析了英语教学要生活化的原因以及内涵。袁娟[16]以实例分析了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环境的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建、课外作业的布置等。陈月红[17]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出发,多角度探索了中学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大量的相关研究为生活化策略在中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此外,一部分研究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生活化进行了思考与解读。朱晓红[18]从生活化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作业设计的有效对策,强调英语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兴趣,以多样化生活化层次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知识。一部分研究者开始思考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生活化教学现状与对策,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到英语教学的某一个具体方向,如:语法教学的生活化、口语教学的生活化、阅读课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等。

(三)生活化策略在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策略在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者围绕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策略展开研究,少数研究者则将生活化策略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英语的词汇、阅读、视听说、口语的教学实践。焦同梅[19]把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与途径引进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她指出,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的实用性等是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途径。曾碧锋[20-21]重点研究生活化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她认为英语词汇的学习要融入生活的情景中,将日常生活用品的英文名称引进课堂,单词的学习是与大学生生活中的文体活动及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此外,她还讨论了生活化策略在网考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蒋敏红[22]认为实现阅读课堂学习的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阅读课堂的自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自主,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生活化策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研究的支撑,而国内对理论研究的扩展少,有限的实践研究多集中在小学生或低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上。生活化策略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初具规模,而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初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为英语教学回归到生活世界和教学的生活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中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地探索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与途径。而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则将这一策略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生活化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前人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化策略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生活化策略的概念界定、有效实施该策略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生活化策略指导下的具体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存在的这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将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系统化、全面化生活化策略的理论研究。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5]谷布。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反思[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1(6):7-11.

[6]谭秀媛。生活化教学的反思研究--以语文教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论文

数学知识在小学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小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也是要求极高的。但是,由于数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理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使小学数学具有生活化,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使数学更加生活化,可以更好的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可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数学知识大多都是属于理论性的知识,而且小学生的理解程度一般都处在理解力较低的阶段,可以说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乏味,兴趣较低,有的时候甚至会丧失信心。使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接近生活,更加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以及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从而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起来,可以很大程度上去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论文

近些年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课程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小学生对写作都有着一种反感心理,究其原因,这和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生活作为一个大环境,里面可以诉说的人和事情非常多,但因教学中对生活化的不注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作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发展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都会滋生一种无话可诉,无内容可写的情况,在为了完成作业的需求下,东拼西凑、刻意模仿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所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空洞乏味,更是缺乏生活气息,让人失去阅读的欲望[1].其实,作文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就是学生最好的写作素材,生活中悲欢离合事件的发生、一个又一个具有浓重色彩人物的出现,都能在文章中展现出来,而学生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展开思考,自身的写作素材才能不断的提升。

小学作文教学中,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着手,学生就能将作文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多的去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写出有感情、有内容的文章,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要求学生每天写循环日记

日记是对日常生活感受的积累,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而循环日记更是对作文的一种补充。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每组公用一个日记本,所有组员依次在日记本上记日记,每天轮流一个,记录的内容和题材由学生自己来定,当轮到下一个学生时,他先要认真阅读前一位学生的日记,并写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再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此循环,在小组内最后一位学生完成后,举行班内优秀文章评比,评比的内容为:语言是否刘畅、文章是否有文采、感情是否真挚等。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日记,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朗读,让学生共同欣赏、感受。这样,通过开展循环日记,学生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了随时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进而在不断的素材积累中走上"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读日记、写日记、评日记的循环中和生活相结合,感受写作的轻松和愉悦。

2.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中,要想提升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还需要给予学生观察事物的有效方法。通常,人们对生活的观察都是随意的,这种情况下所感受到的生活内容并不鲜明,因此,需要有顺序的去观察,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由浅入深,融入其中,从对方的角度或站在他人的立场中,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培养学生观察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动植物着手,只有自己最亲近的才是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感情最容易挖掘的一部分[2].例如,人物描写中经常会从母亲展开,此时,让学生对妈妈的生活内容连续观察一周,也可以更长时间,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和感受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在积累了很多材料的基础上,要展现妈妈的某一特点时,这样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就很容易的写出来了,所表达的感情也将更加丰富。

3.创设情境,集中观察描述

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生活元素引入到作文课堂中,给予学生灵动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作文教学的活力,在这个需求下,教师在要求学生时可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3].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的作文时,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次打扫教室的劳动,让学生从写作需求中去观察、去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将劳动中所观察到的内容流畅的描述出来:分工中有扫地的、抬水的、擦玻璃的、倒垃圾的……;劳动顺序中,先从洒水展开,再扫地,最后整理桌凳等。这样,在情景的创设中,不仅完成了一次写作,更是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着学生写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与生活之间缺乏距离有关,而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样才能做到表达的自由,才能写出情感饱满而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也能够在生活化的写作积累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1]项继平。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17(01):63.

[2]刘国元。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22(35):47.

[3]李敏。浅析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7(11):44.

建构主义下高职美术教学探究论文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因此,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主张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

美国学者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把教学过程比喻成一个“舞蹈”的过程,认为这种课程的舞步虽然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是两个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对学生的作用,它更多的是来自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更注重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反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接受、先知与后知的鸿沟,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的知识领域,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要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学习是学习者与他人、物质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有效互动,是认知和职业行动的一体化过程。任何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的学习,最终都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开发、领悟和反思的结果。有效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和开发式的认识、思维、工作,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去设计和自我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得技能、获取工作经验并最终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过程。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策略必须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掌握未来实际工作、生活所需的英语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坚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学习内容和任务体现工学结合、学用一致,学习过程提倡主体参与及团队合作,如此才能促使学生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开发智力、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的目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及职业素养。高职英语学习既是语言课程,又是技能课程。

这表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建构主义合作教学观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未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合作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英语教学要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主义合作教学模式提供了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创新空间。

1.有效调动学生群体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群体主体性是指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群性、利他性、在共同活动中所表现出对共同道德准则的维护和对一定秩序的遵守,以及成为团体中有效分子的能力。群体主体性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走向自由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是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群体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形式。

学生学习团体是个体和更小组群的集合体。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设计和组织能发挥作用、有价值的小组是支持学生个体从接受来自教师或同学的指导转向独立作业所不可缺的一个因素。因此,分组学习、支持学生合作思考进行意义建构,按照学习目标和要求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群体主体性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可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客观地评估他人的努力来支持彼此的学习,当学生互相影响,一起思考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的同时,一种相互信任、愿意为彼此的学习负责的团队精神便油然而生。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机会和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或互动机会,还能使小组之间的互动形成积极的团体“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不同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提高努力程度及合作技能,达到互相启发和互相合作,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目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即便是基础最弱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下都能够有所收获,得到成长。因为,在学生群体互动中,学生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学生个体有大量机会与学习伙伴之间彼此讨论、相互交流,学习过程充满温情和友爱,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加参与意识,而且可以促使个体学生接受群体规范,服从群体任务和要求,增强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

2.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不在群体中活动,离开群体主体性的发展,个体的主体性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即使个体有较强的创造性,也会因孤独、妒忌等因素消解掉其热情,从而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组或“学习圈”是一种社会结构,它不但为学生互动创造了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专心处理学习任务和聚集到一起的形式。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采用小组或“学习圈”的学习模式,既能够促进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共同的目标,此目标不仅利己,也利于他人,彼此共同分享成败。这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的状态,是积极互赖的情境。同时,学生个体间的互动,可以在情绪上互相感染,知识上互相补偿,行为上互相制约,在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真诚和关爱的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达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在这种行为水平上,协助和帮助已经成为一种几乎是自动化的活动,相互之间更加默契,小组或“学习圈”的成员之间不只把互相帮助看作一种责任,而是作为成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有利于人人参与,使学生学会沟通、处理分歧意见和分享学习成果,增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合作意识及责任感,合作学习效果和效率将更有效、更高效,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3.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制度上的“支配”与“从属”,只有富有情感体验的精神协作,建立和发展了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接受及理解,营造出和谐、积极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在创设自主探索、分享、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每位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与成果,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合作教学具有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要基础上的作用,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每位学生都会因为集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而感到自豪,增强自信与自尊,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而感动,从而懂得对人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这种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建构主义合作教学是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合作为基点,以组内成员互动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侧重过程性和集体性评价的有效学习模式,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会、善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改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知识、技能的建构,为未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美]georgew.gagnon,jr.&michelleuctivistleaningdesign(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宋玲,译。中国轻工出版社,-03.

[2]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9)。

[3]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2)。

[4]赵志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职教论坛,(09)。

[5]覃辉,鲍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为此开展初中的政治课教学要求具有生活化的思维,通过生活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常识的层面去理解政治课的内容,了解政治课的思想内涵,进而提升自我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如今社会各界均越来越关注初中的政治教学方面的发展,因其与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政治理念有着直接关系。若要使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应用,并且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导入新课的内容。

不难发现,在政治课堂中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往往难以提升兴趣,虽然近年来在政治课堂中应用了导入新课的方式,但很多教师只是应用了此种模式,却未能够掌握该种模式的精髓。今后教师可以以生活素材来进行导入,生活素材具有真实性、争议性,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政治理念。

二、将现实生活与政治学习相结合。

初中学生均处于青春期,此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此种特点来开展教学,甚至可以作为教学题材和方向。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且要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中,并与政治学习联合起来,如可以以早恋引发的刑事案件作为题材,使学生能够明白现阶段应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

三、将课堂教学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如今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和方式了解到当下的热门事件,教师则可以利用此方面优势来进行政治教学,如可以让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节目,并在下一次的课堂中邀请学生对目前的.国情、近阶段发生的大事件作出阐述,提升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并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素质。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初中的政治教学方面的发展,更与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提升息息相关。如今虽然该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初中的政治教学方面发挥了不错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在初中数学中,代数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答代数问题时,如果仅仅运用代数的解答方法,那么在求解的过程中,则需要处理比较复杂的假设等问题。将抽象的代数与形象的函数图像结合起来,通过坐标、数轴等方式形象化地呈现出来,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如运用坐标的方法处理更多的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平移变换、对称变换、函数等。要有效地运用数轴等来将数与代数图形化,通过数形结合,将抽象的代数转变为具象化的图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善于画图来将代数转变为图像,通过点对点的对称关系来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为函数。可见,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具象化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整合的科学学习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中的数形结合。

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相比代数的抽象化,几何因直观化的图形图像等,赢得了学生的喜欢。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开拓不足,使得他们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空间变化时,容易遇到瓶颈,难以真正理解几何图形的变换思路。教师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充分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理解几何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应该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积极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探究几何图形的空间转换能力。如在平面图形的几何变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亲自演练平面图形的空间变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折纸箱或拆剪盒子等,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授课前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共同探讨拆剪盒子的空间变换。如图1所示,两个大小不一、连接在一起的正方形,假设小的正方形是大的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如何在只剪两刀的情况下,拼出一个全新的大的正方形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来自我发掘拆剪方式,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拆剪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乱,不仅无法精准地找到拆剪的方式,还容易因拆剪方式不科学,造成课时的延误或者思路的混乱。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说在剪两刀的情况下,构成新的正方形。在转换的过程中,边长发生了改变,但面积是固定的。这样通过计算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很容易得出新的正方形的面积。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4,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那么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20。学生只需要计算出面积为20的正方形的边长,并找出边长在哪即可。可见,在“数形结合”中,不仅可以将代数转变为图像,从抽象过度到具象,同时还可以分析判断几何图形中的“不变量”,从具象过度到抽象。

三、“概率和统计”中的数形结合。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概率是相对较难的科目,概率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概率或计算概率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题目给出的提示,那么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造成学生抽象思维的困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答概率问题时,将题目中给出的提示,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分析与判断概率的整体情况,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概率的重点内容。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题目转变为具象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兴趣和活跃程度。此外,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朱文俊。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10)。

[2]朱立明,王久成,王晓辉。巧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中学数学难题[j]。中国数学教育,(z2)。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飞速传播,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时事新闻,对于初中生来讲,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不够,思维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影响,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容易形成偏激的情绪,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贴合生活进行教学,学生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思想品德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生活化思维即指以生活为目的进行思维锻炼,最终形成自身的生活化思维能力,思维是指个体对于客观现实进行认知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初中是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初形成的时期,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和引导形成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思想品德教学包含着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道德品质,在这个学科之中,使用生活化思维的引导,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思想品德所讲述的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也将回到生活中去,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进行着重培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实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在课堂上的引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在不断结合实例的学习中,学习正确处理事件的能力,逐步养成自身的思维习惯,不会轻易地被外界所影响。教师通过教材与生活实例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生活化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凸显特性,生活化思维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思想品德性。

初中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与偏激,可以以公正公平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贴合生活的实例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切实的感受生活化思维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性,在进行“政府的正能:管理与服务”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九寨沟地震”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视频的观看以及新闻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国家在重大灾难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果敢与坚韧,深切的感受政府的强大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心情。促使学生相信国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国家的强大。

2、时效性。

思想品德本身就包含时事思想品德的部分,社会现象是不停发生的,为了凸显生活化思维的时效性,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发生的实例进行课程的讲解,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中,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在不断的分析中形成生活化思维,并通过生活化思维,不断的加深自身知识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更好的进步。通过对发生事情的关注,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不断地形成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3、趣味性。

思想品德是一门讲哲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显得特别的枯燥难懂,学生都不愿意接触,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产生兴趣,愿意接触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如在讲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一课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将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文化差异穿插在其中,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理解,课程也不会显得特别枯燥。最贴合学生生活的就是吃饭,通过对各个国家的主食进行举例,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差异。趣味性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生活化思维在思想品德上的使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习能力。思想品德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的一个引导,生活化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刻进行观察的习惯,在生活中处处对知识进行留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加其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拓展思想品德知识,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及优化途径探究论文

从本质上而言,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强化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综合体系的核心节点,在此期间学生整体素养的强弱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均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高中语文教学应将不符时代发展的老套教学方式变革、更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探寻新的教学手段以对高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正是在此形势下,对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训练途径进行了相应探索。

一、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可视为思维的高级模式之一,具体表示与某项人为拟定的思维规则、思维模式相符的思维方式,通常提到的逻辑思维则代表传统模式逻辑规则下的思维形式,往往也被叫做抽象思维等。细致来讲,逻辑思维享有确定性,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其是一项条理分明且具备依据的思维,介于逻辑思维里面,需应用到概念、判断等思维模式与比对、分析等手法,而应用于领悟此类思维方式与手法的程度便被称之为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属于采集整理信息与认知世界、锻炼思维、具备审美体验的核心举措。此处提到的'思维便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实质上,各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上所起到的效用是存在较大差异的,通常写人状物的文本教学属于以形象思维间接促进逻辑思维发展,但叙事说理这一类型的文本教学则直接对逻辑思维进行训练。然而,其存在共同点即均属于学生、老师、文本建的多重交流,属于思维撞击与心灵沟通的动态过程。故而,阅读教学训练逻辑思维的途径具备多元性。针对记叙描写这类文本教学期间,基于有效认知事物形象后对景物特性解析、概括文本重心、甄选主要信息等,学生均会通过比对、判断、分析等繁杂性逻辑思维活动施行。譬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文本教学,介于认识到主人公的外部形象特性后,就开始从从外到内依次分析其性格、命运,促使学生针对文本描述的套子施行相应分类,针对主人翁狂妄自大和每日如履薄冰的冲突加以辩证分析,探寻主人公死亡的真正原因,更甚者推动学生在课后假设主人公结婚之后可否从套子中脱离等加以推理,经由此便可推动学生逻辑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处于说明议论这类文本教学期间,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获取较好发展。说明对象的概念、类型划分、特性和作用,均和逻辑思维具备紧密联系。譬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里面,针对建筑物与斗拱等文法与词汇等相应概念深意和外延的确认,属于此文本教学的始发点,与之相应的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均需再次技术上施行,课间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萃取、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整理等均直观面向逻辑思维的中心。居于口语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与文本背景、深意衔接对学生逻辑思维加以训练。譬如在《观沧海》这一教学内容中能通过设定相应问题,如“作者观沧海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等促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体验,领略文本深意,从而对学生逻辑思维予以训练。

1、在审题立意中对逻辑思维予以训练。

审题立意属于高中作文教学开展的初始环节,其可对学生概括性、发散性等思维予以训练。通常材料作文的立意具备如下标准:一是正确;二是与材料内容契合。这里的正确也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无合理性,而与材料内容契合也就表示立意应针对材料展开逻辑推理。

2、在选材布局中训练逻辑思维。

作文选材能对学生筛选事物的逻辑思维加以训练,通常将有无与主旨契合为依据进行判断,对脑海中的众多材料挑选。并且,选材注重代表性,也就是将相同类型的材料精选,最大程度涵盖同类型材料的优点。另外,布局可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加以训练,就好比是棋场中的决胜关键——排兵布阵,应当有条不紊、谨慎思考。特别是居于记叙文里面应依照其规律,在议论文中依据一般模式训练,或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方式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锻炼。

3、在语言锤炼中对逻辑思维加以训练。

语言修饰、斟酌属于写作的末尾环节。此环节能在一定层面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训练,譬如反复斟酌不但可促使词语的应用更加精确,也能保障命题合理。并且,从作文里面发现语病可强化文本逻辑性,对学生连贯、条理等逻辑思维具备较好的训练作用。

四、结束语。

概括而言,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即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写作教学结合,经由此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对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具备显著效用。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探究论文

:素描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潜力的挖掘。素描教学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现实的问题,素描教学讲究体验,要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有所创新也要回归学术理论,切忌舍本求末,要理解素描的内在规律,注重在具体教学中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当前素描教学其课程构架模式不够完善合理,忽视了素描学习的内在规律,人文特性淡化,对于当地一些艺术现象的理解较为浅显,以至于处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们难以理解未来对美术人才专业素养的要求。因此,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宽泛的素描基础教学思想,回归本源并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素描教学构架模式,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美术专业人才。

传统的素描课程教学,是按照素描表现对象的复杂性进行构架,由易到难,基本顺序是石膏几何体——静物写生——石膏人像——真人像(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这并不科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最近几年,因为教学改革,多数的高等院校对素描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都作出了相应调整:注重素描训练的本义,不再强调具体表现,注重学生个人的具体学习过程,不再强调素描表现结果,改变了几乎千篇一律的教学思维模式,不再追求结果而过分创新。素描教学课题的分析研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重角度去加强体验累积经验,拓宽实践的领域。有的院校开始实行素描实验性教学,设置了基础素描与高级素描两种,基础素描强调表现对象的'再现,高级素描强调素描因素个体与组合,这种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方式也又不少益处,但是中间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和详细的教学推进计划,来使得阶段性的教学思想在解决素描的基本问题并促进个体形成艺术思维的主导观念达成有效统一,否则也没有必要去区分阶段来进行。

素描在练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运用素描表现因素来记录和表达眼中所看到的实际状态,以促使学生能够把握好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观察,追求眼睛所看到的,摒弃在固有思维中的物体形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材料以及素描表现元素与方式,来表现出学生所认为的能够打动自己的物象状态,遵循学生内心来展开教学,回归学理。素描教学要具有整体性,教师要对素描的基本问题分化研究,各个单元之间的关联性要梳理清楚,教学上也要讲究迂回式提升,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异课同构。要形成统一的教学理念、目标以及具体计划,在遵循教学大纲与整体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风格特征。

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理解,不同的理念和体验方式,将会获得不一样的表现结果。因此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察体验理念,是素描练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很多的院校都对素描课程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有的院校的素描课程先进行体积、空间、光感、明暗等针对真实自然的基础性教学,然后再进行专项训练,包括具像素描、意象素描以及表现性素描等。如此就将素描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并以课题的形式独立出来,提高了学生视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的表现力。艺术表现讲究的是观察体验后的有感而发,而每次艺术创作都会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训练学生找寻自己的这种感受,即便绘画的线条依然很笨拙,但是必须要在练习中去尝试艺术化的东西,这都得益于平时正确的体验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密切练习生活,注重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用素描来表现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生活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会有不同的收获,因此不需要限定形式和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与个性发展,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素描艺术的本质可以说是艺术家视觉思维在表现主体的整体构建,这种表现主体的构建,依赖于长期的视觉体验。素描教学除了要加强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重视分化与整合,迂回提升,不断加深理解素描艺术整体性,也就是素描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表现规律。

关于素描基本问题的理解,要强调素描的作用,强化其外延关联。赏析优秀的素描艺术作品,把握相关素描问题,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具有在平面上方建立三维造型空间的能力,通过布局素面各种元素,获得具象或者抽象、黑或者白之间平衡的艺术效果的能力。关注素描的基本问题,要强化过程种的体验,避免过于限定最终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利于学生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有效教学。

不管学习任何一种学科或者专业,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中心,针对教学状况通过观察、记录、以及测试评价学生的整体认知,深入研究分析,以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与推进方案等。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状况,进行反思,并得出评价结果,为学生下个阶段的学习提供教学的参考依据。素描的练习,常常会运用相同的主题,相同的问题进行练习,每一次练习结果,都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要求和问题,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达到提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循环的节点,才能够把握循序渐进的提升规律。例如,具象素描的教授,学生在进行单体表现物象训练之后,要就单体对象与其他各项因素之间关系作更深入的学习与练习,而在什么时机才合适呢?当学生立体与空间表现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并已经拥有了对简单的个体客观对象的再现能力,此时就应该针对单体因素与其他各项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学习,由鉴赏到具体训练,加强理解素描艺术中抽象、具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逐渐由自然描摹转向视觉元素的合力表现。围绕素描的基本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提升方式,在迂回练习中不断提升,这样不仅利于提升学生的素描再现能力,也利于他们更进一步理解素描创作的内涵意义。

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并兼顾培养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说美术教育专业具备较强的师范特性,因此,在进行美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突出这一点,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师范性与专业性很常有一段时间都认为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中,就将教师意识融合在学习任务中,这一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在具体的素描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学习内容,自我进行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并收集资料,编写教学案例,甚至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的制作,阶段性的考试拟定,以及评价教学等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教师概念与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以外,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将知识进行再传授。

另外,在素描教学中,要注重引入国内外知名美术教育家的素描教育教学思想,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继承前人的经验,并利于提升自身专业学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多种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发挥群体优势,提升学生素描学习效率。而这也要求素描专业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要做学生专业方向知识构建的良好引导者。

[1]江建胜.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本源回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

[2]杨燕媚.大学美术教育素描专业的教学分析[j].大众文艺,2016(06).

[3]陈洋.吕怡然.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素描课程研究[j].艺术教育,2016(02).

[4]赵金霞.美术专业素描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8).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努力挖掘生活中有用的素材,并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设置,发挥它们的潜在价值。另外,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要主动将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理念来指导政治教学。

二、拓展多元化生活内容,丰富高治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就是教学内容,而理论结合实际才是政治教学的基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拓展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理念。如在讲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师可以着重选择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职业特质”和“我也有的特质”两个表格,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打工者”“公务员”“创业者”和“富二代企业继承人”等职业角色进行探讨,既要肯定每一个职业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生活角度来推进政治教学。所谓多元化,就是要在政治教学中通过问题与现象的多个层面推进和剖析,让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故事法、对比法、图表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要掌握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灵活性,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将高中生置于模拟的生活环境中,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这是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第一,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将政治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如在教学“消费观”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入手,引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教师要考虑生活情境的创设技巧,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图表和多媒体方式,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最后,教师要注重政治课上的生活化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内容,用生活实践去检验学过的知识,在加强记忆的同时深化和理解知识。

本文作者:孙晶奕工作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五中学。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在保证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关键词:生活化;注重;联系;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发现学生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结合点,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与生活实际碰撞中形成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场景中,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时候,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蝴蝶飞舞、落下”的课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我特意将蝴蝶翅膀张合的过程设计为重复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其中蕴涵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及时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二、运用综合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例如,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某学生在a、b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单价相同,书包的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是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单价的4倍少8元。

(1)求该学生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单价各是多少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优化意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水平。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努力使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变禁锢、封闭的初中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数学大课堂,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中国教育学刊,.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政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政治作为初中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因此要对政治学科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教学旨在激励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建立日常生活与政治实践学习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的政治;生活化;小组合作。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各方面都已经联系在一起,而且随着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加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这三者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并不像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那样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进行重点学习,是从一点点的涉及开始到全方面学习的。初中阶段对政治课程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处事,形成正确的对于人生的观点。由于初中的政治教材内容中基本上都是与生活知识相关的,因此,对初中的政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有利的。

生活化教学,简单地来讲,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以此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认知,由于政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因此对政治进行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出发,因此,政治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对政治进行生活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从学生接触最多的生活入手,使得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相应的能力。

(一)以生活化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活化教学体现在将政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课堂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有关生活化的政治问题讨论。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划分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生活中的政治问题无处不在,教师要设计适合初中生特点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内凭借自身的能力差异分工合作。小组的讨论可以让组内成员结合各自的生活知识进行问题思考,比平时的图示讲解或者让初中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要生动得多,另外还能锻炼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扩展了他们的接受力。比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民族文化是否进行传承为论点,让学生讨论是否所有的民族文化都需要被传承以及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生活化教学。

教育活动的开展,从大方向来说,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但是小方面来讲,通过教育使自己变得更好,从而更好的生活。因此,进行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科技因素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受到其影响,多媒体、电脑等设备都成为教室的必备品,在教学过程中加上科技的色彩必然增添不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烘托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比如,在学习“习惯对人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小品《小明的一天》,从小品中让学生讨论习惯的好坏之分,以及习惯对人的影响,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

(三)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世界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学生处于生活中,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且生活化的知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教学知识融入生活环境中,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比如,在学习“好习惯对人的影响”时,以猜谜游戏的形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方式导入新课,并初步感受到习惯对人的重要影响,从而为课程的讲解做好铺垫作用。初中的政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重要职责。对初中的政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

[2]杨波.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进程解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

[3]雷颜俊.新课改下有效提高初中的政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6).

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各方面情况都存在差异性,比如,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层次、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视这一客观存在,教学中采用“一锅煮”的方式,致使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分层合作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它可以使优生吃饱,学困生吃好。本文简述了分层合作教学的含义,分层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以期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的政治;学案导学;分层施教;合作学习。

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在我们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传统的“一刀切、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使每位学生都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分层合作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挖掘潜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分层合作教学就是将全班学生依据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这是教师既注重分层施教,又注重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教学有利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班级整体发展,这与当前各校大力推行的教改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解决了有效分层教学问题,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推动课改。

二、分层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隐性分层,异质建组。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态度、认知结构、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2:1。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把学生分类编成八人一组便于教师管理,不利于学生交流合作,按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人(一个a层学生、两个b层学生、一个c层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更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经过一段时间(每次考试)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研究学情,分层投标。

备课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综合考虑和研究学情,在吃透教材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各类学生作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一般包括三层目标:

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部分,属于低层目标。

2.一般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与理解的部分,属于中层目标,是a层和b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3.发展目标: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属于高层目标,是a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学习目标后,学习并达到更高一层次的目标,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三)分层施教,合作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分层合作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根据初中的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导学案”进行中,教师要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预习,在学生对所学内容预习后把“导学案”上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准备还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课前准备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疑问三部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可以对“导学案”中基础部分的题目进行学习,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对有问题或者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在第二天与同学共同交流、讨论,或者是向教师请教。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是“学案导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学生预习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应让小组分层讨论,充分发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学习过程的组织。疑难问题向上层请教,确实还有疑难提交全班或教师。同学展示点评,教师掌握情况。

3.分层实教,区别补偿。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分层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把握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为了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讲课时进行分层补偿。补偿时主要以课内为主,并把重点放在c层学生身上,在补偿内容和要求,c层学生以补知识为主,达到准确地掌握知识,补上授新课所需要的知识;b层学生在补知识的同时,重点指导学习方法和技能性训练;a学生则主要是帮助他们揭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4.分层检测,反馈小结。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测验。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分层设计作业,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性需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互批,查找问题,及时纠错、小结。

(四)注重激励分层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引导学生的发展。要达到评价的目的,应进行分层次评价。一方面,评价的标准应该具有多维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遵循这一理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评价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如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成长纪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觉得骄傲的一方面,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xx(35).

[2]陈少娟,吴慧珠.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xx(5).

[3]李宁.实践“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才智,20xx(17).

[4]王跃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因材施教”的评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23).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及优化途径探究论文

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唱歌跳舞、摆弄小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等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投其所好”,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即学到应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做巩固练习时,我即引导10名学生上讲台做开汽车游戏,以上台学生的名字为汽车停靠站点的名字,学着学生们熟悉的公共汽车上报站名的形式,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下车”,这时请其他同学做减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又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上车”,这次改成“上车”,请已经“下车”的李琳琳同学再次上车,此时请学生们再做加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如此多次,加减反复,举一反三,学生们对包括“6—10”在内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就会非常熟练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计算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提供了说话练习机会,还热烈了课堂气氛,会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名某个同学做相关的计算,进行一对一辅导,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全体学生将此活动演变成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尤其后者的这种竞争性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上的浓厚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乐意学、学得会。

有孩子会将某些东西拆得七零八落,被家长斥责为“熊孩子的破坏”。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是有意破坏,孩子在这个“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探究者的乐趣,当也会有疑惑、困难与挫折等感受,“探究者”的角色却是无疑的,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与爱动天性使然。将这一点放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去充当数学知识“探究者”的角色,去感知生活现象中某个知识点的存在,借助探究产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经验和运用理解,进而形成关于该知识点的表象和内在规律的综合,形成有关该知识点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某些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毕竟“,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钱学森语)。例如在学习第3单元的“分与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节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小的好吃的带皮坚果,便于学生在课上操作使用,以在具体的玩耍操作中学习“分与合”知识。具体到课堂活动,我让学生均拿出所带小坚果中的5个(粒、颗等),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讲故事:“有一只小兔子,妈妈给了他(她)5个小××(坚果名字)。他(她)自己想分成两份,如果左手中放1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然于示意学生在桌子上分一分自己的坚果,摆出摆放的结果。然后接着讲故事“,如果左手中放2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如此接下去,直至几种情况全部分完。这一过程中,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集中;亲自动手分一分,既满足了学生的对数的“分与合”的经历性感受,也满足了其玩耍的需要;以坚果做学习的“道具”,是因为学习完后既可以吃掉,又满足了孩子吃美食吃零食的愿望。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愿意学习数学,也可以学会数学了。

三、善于表扬,委婉纠错,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很正常的。来自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成长,决定了成绩是主要的。这时,教师就要不吝惜表扬的话语,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给予衷心而恰到好处的赞美与肯定。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驱策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且是“本质”的“深远”的需求。所以,对于来自自己老师的表扬,正好是学生内心深处非常所期待的、渴望的,这也是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成就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当然,表扬、肯定、奖励等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仅局限于话语,一个满含爱意的眼神、一个轻抚的动作、一份轻轻的鼓掌、一个红红的对号、一朵美丽的小花等等,只要是孩子喜欢且为道德所提倡的,都可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自然又正常的事情。批评的方式并不可取,这会打击学生对后面的数学学习的信心;且学生已经受到了来自于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刁难”,就不应再受到来自教师的第二次“刁难”(批评),否则对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此时,教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以委婉而谨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帮助其改正、示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方向。

总之,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不仅限于此。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让学生感到愉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参加到教师的教学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