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优秀14篇)

时间:2023-12-26 09:30:07 作者:HT书生

优秀作文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对心灵的释放和思想的启迪。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思想火花和艺术魅力。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素质教育已在全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和推广阶段。《新课程标准》凸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个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怎么贯彻这个理念?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英语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健全学生独立的个性,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灵活自如地掌握知识。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局面呢?下面是笔者的探索与思考。

一、创设融洽环境,点燃创新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赏识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相信他们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害怕犯错误,敢于求新,他们的创新火花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师生平等,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差异性、可发展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积极地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各种课堂游戏和情景表演中,与学生同欢乐、共学习,使自己成为课堂学习中的平等一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和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能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thinkitover.”“tryagain.”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或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二、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前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填鸭式做法,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发散思维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的求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上新课前我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家长吸烟,问题相当严重。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canyoudotopersuadeyourfamilymemberstogiveupsmoking?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做到了语言的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了外语教学的交流目的。同时,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以及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三、增添教材内容,实践创新思维。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最直接的桥梁。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创新能力时也可添入其他元素,使教学脱离单一传授知识的状况。增添教学内容就是从课文的情景中迁移到新的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教师应让静态的课本动起来,使枯燥的知识传授与生动的活动、具体形象等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savingtheearth”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英语课的创新就体现出来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节奏紧凑多变,效果明显,学生往往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这样,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被吸引,就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改变评价观念,发展创新个性。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和表扬、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产生。在评价中,教师要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心理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教学注重教学评价中要多用赏识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正确、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信心,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学习的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对优秀的学生,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应给予激励的评价,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创新活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日常生活场景融入英语课堂。比如学生可以在假期与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喜欢的短剧,再进行汇报表演,也可以针对当今的热门话题进行即兴辩论。除此之外,还可开展社会调查、续写故事、演讲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充满活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善于探索、积极引导、巧妙开窍,创新就在课堂上,就在书本中,就在大脑里。

(宁都县第三中学)。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成绩优异程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加强重视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核心地位、问题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等方面。

一、实行以学生为核心机制。

质量。

在新课改中,针对人教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实行“裸讲”制度,即只抓思想结构,由学生自由提问,在把握课堂总体知识形式的同时,以学生为核心,实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当堂解决或进行学生间探讨,进一步推行“生主师辅”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自主的思想教育。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重点提及的教学思想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事物认知方面、对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均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注重“教”与“学”完美统一是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实行“问题”教学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实现学生问题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模型构建,体现过程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作问题深入、问题剖析的'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产生源由,解决问题本质,问题启发,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好逻辑准备及积极性培养,达到融会贯通之效。

“问题”教学法本质上即通过知识深入思考了解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教学实现上,教师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探索性问题,利用课下或课堂分组讨论时间倡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学习信念的培养,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做到“一切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学生思想压力沉重,“低人一等”阴影长期相随,致使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积极性、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又会造成思想包袱沉重,形成恶性循环并影响优异学生的学习热情。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和校方应及时成立问题分析小组,从学生自身和社会需求角度入手,扭正畸形心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成长成功途径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理念工作,帮助学生自除心灵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用爱迪生发明灯泡事件举例说明成长途径的坎坷和成功的不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失败往往是通往成功途中的捷径,它让你学会抗击失败。

注重行进间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一直不坚定或主观能动性降低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浅、慢、少”,利用学生成绩的差距,让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兴趣学习小组,互帮互助,既让成绩优异学生在实际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更加深入熟悉知识产生过程和知识体系结构,又可让成绩不理想学生体会优秀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洞察力,以及深入讲解的技巧;用同学互动模式取缔教师讲解方式,多角度、多方面辨析问题使然。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个体培养的过程,因此,针对物理课堂特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承认差异性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基数大,素质及个人理解力存在差异性。

2.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

应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理解力不同划分不同任务和要求,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学内容充实可用,紧密围绕自己来制定,令学生主动参与和具有强烈集体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引领尖子生扩散知识深度和思维广度。

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题、杂题,引领学生往更深远层次迈进。

4.交互式教学。

氛围。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时刻进行反思,反思是自主构建对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的过程,能激发人反复思考、深刻理解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球碰撞实验时,根据不同碰撞系数的不同、小球质量不同等情形,对各个阶段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碰撞的次数分析,碰撞角度分析,碰撞摩擦系数对小球行进影响的难度要求不同学生作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升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善思、多想、多行能力,各校和教师应对此加强重视并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执行,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娟。高中物理讲评课的高效模式[j]。物理教学与研究,.

[2]周中森。新课程下中学物理课程教学高效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物理,(06)。

[3]朱良宏。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02)。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代呼唤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的开放式教学程序和开放式应用问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实践的空间,以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创造,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阶梯。

一、教学程序设计“开放”,放手让学生“思、说”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开课时,师生可以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经过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感化,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录像和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学生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着学习活动。

学习探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方法,呈现出自主性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以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知识内化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学生针对综合性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知识系统,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二、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放手让学生“动、做”

真知源于实践,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修得来的,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问、敢想的特点,多设计动手操作内容、开放题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动手操作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验操作的机会,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演示来代替,如自然教学中,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做“溶解方糖”的实验,通过分组活动,有的组加水搅拌;有的.组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方法各异,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一种最快溶解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2.开放题探究开放题,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极好材料,开放题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所给出的问题情境,易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总之,敢于“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各科知识;敢于“放”,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创新能力。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恰当的.评价,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欧阳霞刘艳林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刊名:教育与职业pku英文刊名:educationandvoc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642.0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认识问题解决了,教学上,也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麻烦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3.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

造句。

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写作者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点空洞道理,多些行为引导。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照生活,观照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般写作,总要先让学生觉得有事想讲,有人想介绍,有话可说,有意见要提,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储备。倘若过早地提出“典型”“反映”的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一番“神伤”之后,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原来不多,即使写出来,还不知能否符合老师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积累成了无用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生活积累,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老师需要的思想认识不是一回事,今后总要为“写什么”大伤脑筋。如此下去,思路枯竭,激情消退,兴趣渐无。学生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的压制,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总之,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作文教学模式高中作文教学论文:高中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写什么"。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抛势必趋于紧张、沉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也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时常面带微笑的善待每一位学生,若是如此,学生上课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自然就能勇于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好自己的体态语言。诸如在课堂上可通过眼神,借助手势,适当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发言精彩、朗读生动、回答正确、见解独到时,可真诚的对他微笑、点头、竖拇指,间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还可以鼓掌以示激励。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教学论文)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依据学生的好问心理特点,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尤其是学生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不但要给予适时的赞扬、肯定,还要及时地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去认知、观察、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好奇是初中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好奇特点,让学生在抒说好奇、探究好奇、解决好奇中创新。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和体验。探究过程实际就是创新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造,还包括人们自身有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适当的采用灵活可行的方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不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还是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现阶段,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创造力的竞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有可能仍然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和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那么其就是一个庸才,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任何贡献;而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整个民族都会处于落后的状态。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人类文明的创新,还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各大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让自身知识不断的激增,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良好发展[1]。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很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往往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对学生的成绩比较关注,很少的教师才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更不会对其进行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2]。此外,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认为学习体育没有任何意义和好处,从而不再积极的学习体育,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做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不会主动思考问题,缺乏了独立创新的能力,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渐的被限制,无法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此外,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比较单一,经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式,让体育教学课堂的气氛过于枯燥、乏味,学生机械式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会积极的探索体育中所蕴含的奥妙,不仅不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会制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场地和设备是确保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来看,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使得在实际的体育过程中,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备不够健全,甚至有高校体育设备过于陈旧,无法进行使用,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来了解一些动作的技巧,学生无法得到实际的训练以及实践活动,很难全面掌握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这样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此外,很多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教师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导致自身创新能力的一直无法得到提升[4]。

文档为doc格式。

倡导教学民主培养创新能力

麟游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陕西宝鸡721500。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一节课的导入就如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她们读下去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上我都用不同的游戏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例如:在上“单双足向上跳”这一课时,让学生模拟篮球被拍时上下动作状态,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反复做动作,体会动作。

其次,教师要根据所授的内容设置疑问,用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如:在上“爬行动作”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小动物的神态去移动.比如:模仿小猫爬行;模仿小兔子爬行;模仿螃蟹爬行等等。同时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爬上爬下或从障碍物的中间通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教学中教师要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个性等差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个学生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倾向,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授肩肘倒立时我根据学生情况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各组广泛交流,教师有效指导等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鼓励学生学会求知、合作、选择。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互帮互助,利用共同资源相互交流、共同协作、支持帮助、扩展和丰富自己的新异信息,培养创新能力。在肩肘倒立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自制教具:通过展示三角形于平形四边形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力学对比向学生展示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我还利用自制教具(如人体模型)充分直观的教学特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运用自评、他评的手段和相互学习讨论进行学习。例如: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运用自制木尺测量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进行对比,差数越小代表动作越成功。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挂不同高度的彩球,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高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脚尖顶球,体会技术动作要领,顶到为成功。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和自己选择彩球的高度的平均高度进行对比,数值越小说明动作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成功教学。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节课,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讲在精处,导在学法,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

因材施教,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结合,使课堂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单、双脚向不同方向跳时,学生利用我自制的教具经过我创设情境、引导启发,根据音乐节奏,学生自己思考,想动作并讲解示范,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具备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首先要废除以前那种“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提倡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和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辩论,有主见、有创新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己找路走。例如:在教授翻身上单杠的动作时,学生做动作比较困难,以往教师先讲解内容,然后做示范最后再练习。我采用启发式与诱导相结合的办法,给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们各显身手,各种姿势和手段都运用上来。

在教学中设计、尝试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因此教学组织多样化,充分利用教学场地、挂图教具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教“跳模板”时,让学生根据模板上的箭头自己摆出跳的方向,在示范后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3创设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这样才能培育和造就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批创新型人才。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曾几何时,实施师传生受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消极对待,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来事无巨细、口若悬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质疑的机会。此时,作为本来就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被动的鸭子,任人“填”食,以至于对学生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产生与强化推波助澜,严重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形成。自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多种途径,这里略举一二。首先,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留白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就是要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其实,教学又何尝不需要留白?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古人云:“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为了便于加深记忆,在进行教学时留有余地,从而让学生自行质疑,自行寻求答案,岂不更好?同样,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必要把现象与结果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当任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与质疑自行得出结论。又比如,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遇有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大胆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最后推导出规律和形成结论。除此而外,对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下结论,此时有意识地延迟评判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留下进行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其效果不言自明。其次,要优化教学,让学生能够质疑。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质疑能力的过程,因此要致力于构建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觉得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总体而言,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尽可能多地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地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充裕的质疑时间,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而积极,课堂气氛就会进一步活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二、营造氛围,促进学生质疑。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善于质疑的原因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观察和思考,二是恐惧心理作怪而不敢进行质疑,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讥笑或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关键所在。只有营造一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才能充分地思考、快乐地探究,从而增强质疑的勇气,提高质疑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无忧无虑地发表见解。这是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表现自我的机会。此时,作为教师不能三咸其口、不置可否,而应当对学生的质疑及时作出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尽量实施正面引导,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尊严、有价值和有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当看到,学生质疑的某些问题可能天真幼稚和荒唐可笑,或者是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无论怎样,教师对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动辄讽刺挖苦必须坚决杜绝。同时,教师要遵循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后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原则,层层引导,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训练学生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形成经常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主体作用的持续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不断增强。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需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有利于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最大满足,从而激发其无尽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不但打消了因质疑不当而受到批评的顾虑,而且愿意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和自由自在中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才华智慧。

三、重视实验,引导学生质疑。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质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设疑与不断释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活跃亢奋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生物学作为建立在大量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概念、定理、规律等大多通过实验而形成,并且以实验为手段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可以把生物学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直观,学生借助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且通过思考还可以发现其他一系列相联系的新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无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以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实验为例,谈一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在做这项实验时,通过仔细观察压片的过程,不少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盖上盖玻片,再叠加一层载玻片,而后用手指轻压一下,这时一旦拿起上面的载玻片,下面的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就会发生位移,实验效果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只是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笔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难题。有的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实验加以改进的建议。大家经过反复实验操作,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操作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放上盖玻片,然后在上面盖上一片滤纸,最后再盖载玻片进行压片,这样就解决了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发生位移的问题,从而获得了真实而明显的实验效果。这个实例虽然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经过上述具体操作,位移的难题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和发现,这也充分说明,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何等重要。

四、教会技巧,提高质疑水平。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笔者却要说,为使学生善于质疑,必须“教之以渔”。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抓不住要领或关键,有时提出的问题或因失之于简单而没有思维价值,更有甚者有时即使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提不出任何问题。这正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施以引导的时候,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正适逢其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寻找疑点。以笔者之见,在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和寻找疑点三者之中,寻找疑点更为重要。那么,疑点在哪里呢?其实,疑点随处存在,它就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乃至教学内容的精髓处。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变换视角,不但从正面问,而且从侧面问,还可以从反面问,即是说生疑无处不在,生疑无时不有。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表达。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得肯綮,有时是只言片语,有时是天真幼稚。在关键时刻,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多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对学生扶一把、送一程。为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教会学生用恰当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高度。当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真谛所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也最为强盛,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态度会积极而主动,因而学习的兴趣不但高涨而且效率也最佳,进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理论知识占据教学内容的大部分,这就使高中物理成为学生最惧怕的科目之一;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师只是单纯讲授知识,带领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这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活跃高中物理课堂气氛,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以知识的创新为标志,对人的创新思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单方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们只要能吸收消化知识,并能准确解答考试题目就可以了。这种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曲线的运动”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曲线,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对曲线和抛物线的运动规律展开讨论;教师的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适当的做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教师在自身能力方面一定要具备学科拓展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对课程的开发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在对学生讲清楚知识基本的概念之后,还要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使各自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打破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也锻炼了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实验部分,将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亲自实验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各种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做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就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

三、采用先进方法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以写板书为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时候,可能采用多媒体设备放映课件,供学生课后复习参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虽然在形式上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却没有真正做到运用科学设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可以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一些备课时搜集到的过山车等图片,向学生展示这些物体的运动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体在运动中能量守恒的规律。

四、研究性学习

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物理教学的新需要,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高中物理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新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该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但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被数学教师所重视.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关键,构建民主型、探索型的课堂是根本.

作者:梁树秋作者单位:通化县东宝中学,吉林通化,134100刊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guideofscienc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3.6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得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才有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话:“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字注入到青少年的精神内核,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新潜能。我们知道“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确实,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二是大道理上说,我们国家新千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任何学科,个个老师都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义务的。其实我们体育教学有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那就是除了思维之外,还可动手动脚,亲身亲力实践,即可以从理论到实践。

所以说,体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了;我们的责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

作者:胡水云作者单位: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河南,长葛,4615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

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星星也闪光”开放教师评价。

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看过学生一篇关于写朋友的文章,他的朋友既不是他的同学,也不是他的邻居,甚至不是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天上的云,他写了在他失意时,云朵千变万化逗他开心;得意时,云朵轻舞飘荡与他同乐,受父母责怪时,与云彩诉心事,被同学欺负时,向云彩说委屈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一个缺少朋友,缺少亲情的学生的内心,但是只因为作文要求中有“真实的描写你生活中一个人”的标准,他的文章仅仅得了60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评价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保守。

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刚才写朋友一样: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以赞扬为主,把这点星星之火点燃。

三、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有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只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再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他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文章来于生活,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因此,作文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加强课堂外的指导,开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拓宽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和想象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