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9 19:17:06 作者:紫衣梦

教学目标:三年级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应年级的学科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案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组织的书面材料,有助于教师提前准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教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编写三年级教案时,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确保教学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样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张面积不同但方格数相同的长方形图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个。

学具:三个面积大小不同的长方形,1平方厘米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设计图纸。

三、三维教学目标、策略选择。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怎样简单地测量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并且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式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是一堂概念课,必须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及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准确地使用。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同时培养合作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策略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师:两块玻璃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就说这两块玻璃的面积一块大一块小。(板书:面积)。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3)看一看师:看一看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相比,怎样?

(4)想一想师:生活中的物体,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我们把书表面的大小叫做书面的面积,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3、归纳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

1、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1)用重叠法可区分出a与c,b与c的大小。

(2)a和c无法用重叠法判断大小,怎么办呢?

a、请同桌合作,可利用手头的工具,尽量想办法比较出a和c的大小。

方法之一:在信封里有一些小正方形,利用这些正方形来判断。

共可以摆10个正方形。这样就可以比出b的面积大。(鼓励学生选择方便易行的方法来摆)。

假如把小正方形换成小圆片来量,你觉得用哪个合适?

b、如果手头没有小正方形怎么办呢?看,米老鼠想了个好办法。出示:

你知道他是怎么比的吗?

原来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2、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两张图片,请两个同学上来看数里面有几个方格,再把所看到的方格数告诉大家,请大家猜猜谁看到的图形大。

(1)师: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呢?

(2)归纳:看来数方格时必须统一方格的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能正确地比较和测量出面积,因此国际上就规定了一些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介绍平方厘米。

a、师:请大家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么大一个正方形我们就说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意义)。

b、师: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书中74页第1题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大?

d、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2)认识平方分米。

a、我们用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就可测量课桌面的大小,这就是平方分米。(板书:平方分米)。

b、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的意义)。

c、用手势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d、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

e、若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平方米。

a、我们就得用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单位来测量教室的地面,那就是平方米。(板书:平方米)。

b、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应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意义)。

c、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

d、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能站下几名同学。实际测试。

4、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5、巩固运用。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________。

四、思维拓展。

学了今天的知识,米老鼠设计了几幅漂亮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1、数一数这两个图案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请你当小小设计家,来设计图案,并说说你设计的图案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意义,了解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使学生充份感觉“面”的存在,又通过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通过这一环节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在上面两个层面理解的基础上,以出示板书为线索,鼓励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让学生知道:要想精确地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应选择小正方形来摆合适。

此环节设计富有童趣,学生因为思维的定式想当然地认为方格数多的图形面积就大。通过猜错的经历,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需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这些图形有大小吗?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

生1、我觉得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a、d、b。因为把d还没连接的两个端点连起来就可以看出d比b的面积大。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连法1。)。

(请其余学生对生1的方法发表意见,许多学生都赞成生1的说法。)。

师:按照你的思路,除了这样连线外还可以这样连(出示连法2),这样看来d的面积就比b小了。(生1觉得连法2有道理,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成立,服气地坐下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各种连法。)。

生2:连接的曲线还可以再往里凹,这样d的面积就更小了。

生3:其实连接的曲线也可以向外凸,可以使d的面积比c还大。(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连法3。)。

(请学生小组讨论,到底怎么比较d的面积,d能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4:其实刚才的连线都是把d变成封闭图形,d实际上不是封闭图形,它不能比较大小。

生5: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大小。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片断二:1、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用重叠法可区分出a与c,b与c的大小。请学生演示重叠法的比较方法。

(2)师:为什么不用重叠法比较a和c的大小呢?(学生充分说明其理由)。

请同桌合作,可利用手头的工具,尽量想办法比较出a和c的大小。

生1:先将a与c重叠,再将多余的部分用剪刀剪下进行比较就能比出大小。

生2:可以利用袋子里的小正方形,把它们分别摆在a和c上面,看哪个摆的小正方形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师:生2能利用手头的这些小正方形来摆,这个方法不错,我们请他来演示一下。(请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放,在生2摆放过程中师指出手头只有10个小正方形,要在a、c上都放满不够,怎么办?生2表示先摆完a,再重新摆b。)。

生3:老师,我认为可以同时将a、c摆起来,而且很清楚。(请生3上来摆)a一行摆3个,可以摆3行,共9个小正方形。b一行摆4个,可以摆2行,共3个小正方形。可以看出a比c的面积大。

生4:……。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想到了了不起的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最巧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六、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又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手段并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抽象,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最后建立起明确的概念。通过探索活动,学生经理数学致使“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不时地享受着观察、思维、想象带来的快乐,感受着数学的独特魅力。整堂课,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体验着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从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创造的火花。

执教: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杨速。

设计: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杨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万以内数的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5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6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新课标第一网。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7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一、知识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数学思考:

1、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常常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课时安排:5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59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完成“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正方形手帕、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剪刀。

2、学具:四边形纸若干张、报告每4人一张、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这本书的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我们用手来摸一摸,发现是平平的。

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平的)。

2、出示长方形,这是___?(引答)。

3、这块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这块橡皮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4、出示正方形,这是_____?(引答)。

5、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上下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二、新课教学。

(一)研究什么。

你觉得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可以来研究他们的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大家想要研究的真是多,但是呢,今天我们暂时只先研究它们的边和角。还有的我们放到以后研究。(左右板书:边、角)。

(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今天老师给了你们许多纸,你能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吗?小朋友自己找,老师也来找,你们找到了拿在手里,举起来给老师看看,老师找到了把它帖在黑板上。

2、小朋友真聪明,都找对了!要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数、量、折、比,量了以后把结果写在你手中的长方形上)。

3、现在四人一组合作,用你需要的工具和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找到以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找书本帮忙。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汇报:

(1)(指名说)第一个有几条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数)那小朋友帮我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拿张长方形纸演示)果然,长方形有4条边,所以,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2)(指名说)第二个边的特征。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我们就叫它们是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我们就可以说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大家一起说一遍: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教师板书方法: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可以说明对边相等的。我们再来量一量黑板上这个长方形的边看。(教师演示量)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板书方法:折。)问: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重合,所以相等。我们一起来折一折,我们先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我们摊开来,再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也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也相等。恩,小朋友真聪明,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很有趣哦!原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4)(指名说)第三个有几个角。提问:长方形有4个角,你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演示数)。果然,长方形有4个角。verygood!

(5)(指名说)第四个角的特征。4个角都是直角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说,教师板书:比)好,我们来比一比(教师演示)。

6、我们的小朋友真是棒,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哪些啊?我们一起说,语句说完整。(教师板书)。

7、那长方形较长的边和较短的边叫什么,你们能分别为它们取一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长,用英语怎么说呢?(教师出示英语卡片:length领读)宽,用英语怎么说呢?(教师出示卡片:width领读)你能用手指指出你长方形的长和宽吗?把长方形纸拿出来,我们一起指一指(教师拿出长方形纸和学生一起指长宽长宽,再幻灯演示长长宽宽)。

8、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的特征吗?

(三)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2、学生演示。你的手儿真巧,老师告诉大家,他变的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为什么说它是正方形呢?正方形有些什么特征呢?我们还是分小组研究,先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照刚才那位小朋友的方法变成正方形,再用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数,量,折,比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得出结果后,把结果填在报告里。(教师巡视指导)。

3、谁来汇报你们一组的结果?(幻灯出示)提问:你是怎么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你会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吗?怎么折?学生自己折着试试。请学生演示,说出这样折说明哪两条边相等。邻边相等,对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相等)。

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边叫什么?(板书:边长)。

5、刚刚我们又研究了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大家一起说。(教师板书)学生再一起读一遍。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学会了哪些本领?

2、我们来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指名说: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都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一条什么?(线段)我们说,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指名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说明: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接下来,我们要来做一些练习,来考一考大家有没有都掌握了。

1、第一题,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

你找到了吗?找出来了哪几个?你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长方形呢?

老师提醒大家,只有全部符合报告上四条特征的才是长方形。

2、第二题,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正方形?

你找到了吗?你找到了哪些?为什么认为这些都是正方形?

老师提醒小朋友,一定要满足报告上有关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才可以断定它是正方形。

3、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家是和他们交上好朋友了!)。

4、判断: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打开书本,翻到105、106页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1、思考题:数出图中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2、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教学后记:

认识周长。

一、教学内容:书61-62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

(板书:测量计算)。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

(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教学后记: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学具袋(平均分成10份的白色纸条、红蓝彩带、统计表格)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

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学情预设:一张记录单的价格是以“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展示,另一张记录单是以“元“为单位的形式展示的,学生对这两张记录单会有自己的看法,这里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意见。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

多媒体展示: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都有小圆点,都是3个数字组成,点后面都是两个数字等。这里不能在学生说出小数点后,就直接打住话题,而应让学生充分说说他的观察和发现。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三年级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邮编:312090。

电话:13017726662。

电子信箱:shenxiaojuan3@。

一、设计思想:

教学中利用二、三位数乘一位数8个小题的笔算,让学生再次经历了乘法的算理。练习中鼓励学生分类,进一步区分笔算乘法的进位不叠加、进位叠加的不同算法;鼓励学生展示错误,让学生带着思考、讨论、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了“进位叠加”的计算理念。这样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笔算方法,还突破了“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来的数字要进位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力,大大降低错误率。利用应用练习的开放性,让学生灵活利用口算、估算、笔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更好地加强了“算法多样化”的计算理念,既培养了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材分析:

教学这个练习,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掌握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巩固笔算过程中对算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笔算、口算、估算三种方法,让他们懂得算法多样的合理选择。教材中1~4是安排的是一次进位的乘法笔算练习题,其中有进位叠加。5~10有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计算题。11~12是两步计算应用题,提倡一题多解。13题是趣味数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教材这一系列的安排是学生已学习了万以内的笔算加法,也初步学习了笔算乘法中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方法。教材安排练习十八,主要是对前面例3、例4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突破,通过计算练习和实际应用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力;也为下一节课学习乘的过程中处理“0”带来了方便;更为学习二、三位数的乘法打下良好的笔算基础。(因为在多位数乘法中始终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对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已具备了计算能力,并初步学习了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可是由于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还是刚新接授,计算起来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与巩固,特别是最多可能发生的错误是:忘记加后而进上来的数;进位时加错(因为这里又要算乘又要算加);或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等。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教师应对学生每计算一步,都看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的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以后,再查一两遍。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我有意在学生笔算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笔算题进行分类,这样做是为了对连续进位笔算乘法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还鼓励学生勇于展示错误,从而分辨各种形式的计算问题,进一步降低难度,减少各种错误的出现。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笔算、估算、口算,让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巩固对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强化连续进位中的“进位叠加”的算理,并能通过计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觉检查计算错误的意识,通过现实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正确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的笔算乘法。

难点则是“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连续进位情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整堂课我安排了: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这几个环节,通过比较性的口算去降低“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难度,通过笔算练习进行分类与错误展示,巩固学生的笔算算理。利用应用练习的开放性进一步深入笔算,并能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三合一去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创设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相互竞争等学习环境。学生们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勇于质疑,大胆展示错误,合理解决问题,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七、课前准备:

(1)完成口算题和万以内的加法题若干。

(2)小黑板、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明确学习内容。

1、引入口算题。

师:小朋友,小精灵今天又来了,他带来口算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愿意吗?请小朋友注意看,知道答案的就站起来回答。

(课件出示口算题)。

6×7=4×5=7×8=2×4=6×8=9×3=。

6×7+5=4×5+6=7×8+4=2×4+5=6×8+7=9×3+5=。

(学生口算时,有几组口算的速度快点,而有的则慢点)。

2提问。

师:口算有难度吗?通过口算你能联想到什么呀?(学生们纷纷反馈,很明显他们体会到有些乘加比较容易,而有些乘加比较复杂)。

生举例:老师6乘7得42加上后面的跟着的5,做起来比较简单,而6乘8得48加上后面跟上来的7,做起来很容易出错。

3、课题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性的口算练习让学生有易到难地去感受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计算过程,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可以在笔算中减少错误率,还能提高计算速度,有利于学生的计算效果。

(二)、计算练习,巩固笔算方法。

生:愿意。

1、计算并分类。

12×759×852×468×9314×4426×2459×7238×9。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老师让先完成计算组的学生上来板演)。

师:刚才的这些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谁能说给大家听(学生纷纷说开了)。

生1:我觉得可以这样分:

第一类:12×752×459×868×9。

第二类:314×4426×2459×7238×9。

理由是:第一类是二位数乘一位数,第二类是三位数乘一位数。

生2:我觉得可以这样分:

第一类:12×752×4314×4426×3。

第二类:59×868×9459×7238×9。

理由是:第一类是乘起来进位,加起来不进位,第二类是乘起来进位,加起来再次进位。

生3:我还可以这样分:

第一类:12×7314×4426×3。

第二类:314×4426×3。

第三类:59×868×9459×7238×9。

理由是:第一类是一次进位,第二类是隔位进位,第三类是连续进位。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可以按一次进位,二次进位,三次进位来分类。

……。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进一步让学生对连续进位笔算乘法有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学生不但从外形上了解笔算乘法的结构,还从计算方法上区别了进位叠加与进位不叠加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分辨各种形式的计算问题,为进一步降低难度,减少错误情况作了充分的准备。)。

2、寻找错误,强调算理。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与分类,你认为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想得到什么帮助?

生1:我发现刚才的笔算题比前几天的要复杂了:有的是一次进位;有的连续进位,而且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前些天的题没那样难。

生2:我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是:每乘一位都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一共用了3次乘法和2次加法,等于做了5道口算题,特别复杂。

……。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巩固的地方。

(学生展示自已的错误)。

(1)12(2)52(3)426(4)459。

×7×4×3×7。

----------------。

742812683223。

(学生相互找错误原因)。

生1:第一题的错误是忘记了后面2乘7进上来的数1。

生2:第二小题的错误是4与十位上的5相乘,乘得的积应是200,2要写在百位上,十位上只能写0,而这位同学把2却写在了十位上,所以错了。

生3:第四小题是进位时加错了,因为这里又要算7乘5,还要算加个位上9乘7的进上来的6。

生4:第三小题的错误与第一小题相差无几,2乘3得6后却忘加了6乘3进上来的1。

(从学生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极时引导学生对笔算算理的深入理解)。

3、小结: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中,同学们要注意计算中的每一步,都要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后再检查一两遍。

【设计意图】:寻找错误,让学生展示错误,是进一步巩固算理的一个重要途经,学生在错误面前可以认识到在计算过程中哪一点没有做到位,而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错误作进一步的沟通和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就会意识到我是因为忘记加后面的进上来的数;还是进位时加错;或是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等等。

(三)、应用练习,扩大思维范围。

谈话引入:刚才小朋友那么认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都能诚实地说出来,而且还能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小精灵看在眼里,他表扬我们小朋友是个诚实懂事的好孩子,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希望继续努力,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哦。

1、课件出示课本p/80页的第4题。

蓝球足球羽毛球中国橡棋球拍。

78元60元36元10元24元。

师:观察表你看懂了什么?能提哪些数学问题吗?并解答。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买3个蓝球要多少无钱?解答:78×3=234元。

(2):买5个足球要多少元?解答:60×5=300元。

(3):买4个球拍要多少元?解答:24×4=96元。

(4):买9副中国橡棋要多少元?解答:10×9=90元。

……。

(学生除了提出了乘法问题,还有加法和减法问题,老师都必须加以肯定)。

生1:我是用笔算的。

生2:有2题我是用口算的,还有2题是用笔算的。

师:你为什么又用笔算又用口算啊?

生2:因为60×5、10×9直接用口算能说出得数,那我们只要用口算就够了。

师:说得多好呀!小精灵又要夸小朋友了,他告诉小朋友如果可以口算的题目我们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已不会口算的又要知道准确结果的必须用笔算,小朋友听到了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题的练习,老师特意改变了一些练习中的几个数据,让学生在练习提问机会的同时,让他们充他体会到在解决实问题时,会选择合理的算法,既巩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也能体验到用口算很快能求得结果的快活。

2、课件出示p/82第11题。

300个同学乘车去郊游,如果每辆车可以坐78个同学,3辆车够吗?如果不够的话第4辆车需要坐多少个同学?(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认为这道题该怎么解决?

(有的学生马上回答了问题的结果,有的则还在思考和计算之中。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要求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必须有足够的证据。)。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因为我是用计算3辆车能坐234个同学,就能算第4辆车要坐66个同学了。

生2:我是先估计每辆车约可以坐80人,那么3个80就能估计出3辆车只能坐240个同学。

生3:因为一辆车坐78个同学,那我只要一个一个减下去就能知道3辆车够不够,当然第4辆车还要坐多少个同学也马上可以算出来了。

3、小结:

刚才三位小朋友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小精灵看到我们小朋友能力可强呢!许多同学不但掌握了计算方法,还会合理选择方法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如有的同学会用口算,有的同学会用估算。瞧小精灵在旁边为你们鼓掌呢!(课件表示拍手的动作)。

【设计意图】:在练习三位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让学生意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可以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或口算,让他们懂得凡是只需要知道大略的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的,可以选择估算,凡是能够口算的题目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已不会口算、又要得到准确结果的就必须进行笔算。这样做不但更好掌握了多种算法,还更快速有效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综合训练激发笔算趣味。

师:小精灵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出色,他想带同学们到了趣味王国玩一玩,小朋友想吗?我们一起跟着小精灵去吧!

1、小组比赛计算。

(出示p/81第8小题)。

学生集体计算,最后师生统计结果。

2、出示数学趣味题。

(课件出示p/82第13题的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中找出规律)。

【设计意图】:课尾带给学生一份趣味与快乐,让他们劳累了一节课之后来感受数学的快乐。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数学思维。

八、板书: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

12×759×852×468×9314×4426×2459×7238×9。

(1)12(2)52(3)426(4)459。

×7×4×3×7。

----------------。

742812683223。

忘记加后面的进上来的数。

进位时加错。

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它看见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棒着几个桃子走到一个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多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二)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哟,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

3、推理、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

生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小。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

(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蓝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六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三、应用、拓展。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因为黄色格的数量多,红色格的数量少,所以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 )个同学拿到图案?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因为一等奖的奖品很贵重,所以要让人们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转到其它奖的可能性大。)。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小猫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天空中还有6只黄蝴蝶3只红蝴蝶,小猫随意扑一只,还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因为天空中还有红蝴蝶,所以还是有可能扑到红蝴蝶的,只不过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一点。)。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串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三心两意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       可能性大。

数量少       可能性小。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3、推测、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学生汇报)。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打开盒子看看。)。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吧!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6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三、应用、拓展。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转盘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

要求一:指针指在红色的可能性大;

要求二:指针指在蓝色的可能性大。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窜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喜新厌旧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2、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4、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5、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例1。

例2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

例3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

4.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1。

例4。

例51.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2.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3.培养简单的逆向思考推理能力。1。

单元测试及情况反馈1。

合     计4。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 依次板书: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 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   2、3。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 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  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  5。

教学反思:

可能性(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可能性(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可能性是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教材从儿童游戏击鼓传花的情境入手,引出事件的可能性,让学生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

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

让学生生活事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对事件可能性的理解。

2、可能性这节课有两部分内容:

3、可能性是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作为概率论的初步。

三、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经过很久的数学计算等一系列数学学习后,开展这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与现实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如:击鼓传花、摸球等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学生易学,乐学。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在整节课堂中,学生可以猜一猜,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起重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数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参与,自主探索,一合作的方法得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七、课前准备。

硬币、鼓、花、球、盒子。

八、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让你们猜猜我的哪只手中有硬币?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盒:1号盒、2号盒。(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盒)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盒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盒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红球)。

为什么一定是红球呢?学生自己小结。

2、从2号盒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红球?绿球?黄球?蓝球?)。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盒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从1号盒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都是红球,因为里面都是红球,从2号盒里任意摸一球,可能为?因为里面有三种球,有可能是红球,有可能是绿球,有可能是黄球。)。

(二)教学例题2。

1、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例如:

我数学考试能考100分;

天上会出现彩虹;

公鸡会下蛋;

天上会掉钱;

……(请学生举例几个)。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一定,地球在自转)。

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点儿东西(不可能,因为人不吃食物是不可能活的)。

三天后下雨(可能,因为天气在变化)。

太阳从西边升起(不可能,因为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可能,世界上的人有的是习惯用左手拿东西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可能,世界上人本来就很多,地球又很大)。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进行讨论,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最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3、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少。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汇报、讲评。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验证。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3、推测、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学生汇报)。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打开盒子看看。)。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吧!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6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三、应用、拓展。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 )个同学拿到图案?

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转盘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

要求一:指针指在红色的可能性大;

要求二:指针指在蓝色的可能性大。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四、总结、延伸。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窜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喜新厌旧哦!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小。

数量多       可能性大。

数量少       可能性小。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