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权行理论的探究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7 18:51:46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可以将我们从写作的误区中解救出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目标。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物权行为理论是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物权行为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简单的阐述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三大原则:独立性、无因性和公示性原则,并简要的分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公示性……。

物权行为谓之物权之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之行为。也即以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此在契约而言,即为物权契约。物权行为理论为德国法学家萨维尼首创,虽不被所有法学家认可,但仍被德国等少数国家采纳。物权行为理论的建立以及在德国民法典中的完善被认为是大陆法民法学中最辉煌的成就和德国民法中最难理解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德国民法把通常认为是一个合同的物权设立和移转行为,分解为两个行为的做法,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普通法法学”。在17世纪德国法学家为了解决德国法制不统一问题,编纂了一本《实用法律汇编》。在书中,德国法学家们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所有权的有效移转应具备两个条件:名义和形式。所谓名义,即私法上的契约。当事人为了达到所有权移转的目的而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即债权契约。这种契约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变化甚多。形式,就是物的实际交付或其他代替交付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物权契约,因为交付具有一个契约的特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契约,一方面包含有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保含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这本书确定了一个“名义与形式相一致的取得所有权的原则”强调取得所有权应有其合法的依据,但该书强调原因和移转实际的区别。可以说此书对萨维尼创造物权行为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初德国法学巨匠萨维尼认为: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以所有权转移为目的的“物的契约”。从萨维尼的思想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对德国民法物权体系具有决定意义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法国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物权法和财产法的规则是不同的。这些规则概括起来为:物权的变动除了需要具有债权契约以外,还必须要有专门的物权变动为唯一内容的物权契约。物权契约是独立于债权契约之外的,债权契约仅能使当事人负担交付标的物和价金的义务,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后果。只有通过以所有权的移转为主的物权契约,才能实现所有权的移转。事实上,这些规则后来成为了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内容:独立性、无因性和公示性。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论述: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又称为分离原则,指权利主体承担的移转标的物的交付义务的法律行为(一般称为契约或合同)和其完成物权的各种变动的行为是作为两个法律行为的,并非一个法律行为。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即物权行为,是两个行为。这实际上是把交付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契约。按法国民法法系或英美法系的法律逻辑,当事人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与其履行义务的交付行为存在于一个法律关系之中,前者是后者发生的原因,后者是前者发生的结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即交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合同。交付行为本身具有意思表示,又具有外在行为。交付的目的是完成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或转让,也就是交付行为有其自身的合意存在。这里的合意指民事权利主体创设、转移、变更、废止物权而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此意思表示与债权契约中的意思表示是有明显区别的。债权行为的合意是为了使对方负有一种交付物的所有权的义务。债权行为和后面的交付行为即物权行为各自有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因此他们是分离的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关于物权契约和债权契约,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物的买卖中有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同时存在。其中根据民法买卖条款规范的是债权行为,而根据物权编中的登记或让与合意规范的是物权行为。不应该认为这两种行为互相抵触或者没有区别。根据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德国民法典》第873条规定,移转土地所有权或在土地上设定某项物权或移转此项权利或在此项物权上更设某物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必须由权利人及相对人对此种权利之设立或变更成立合意,并登记于登记簿。第929条规定对动产所有权之出让须有所有人将物交付于取得人而且双方就所有权转移达成合意。我们从这几条也可看出它是不同于债权合同的另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

自从萨维尼的无因性理论被提出后就经历了学者们的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论。关于其优缺点各有说法,根据学者们的见解现将其主要优缺点归纳如下:

手的法律行为,故原物主不可依债的原因而向第三人追夺物之所有权。

由于该原则在债权行为无效,被撤消或未成立时,出卖人由物的所有人降为普通债权人,丧失了其在物权法上的对物的支配的权利,严重损害了出卖人的利益,违背了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从而也成为大多数国家否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根据之一。另外,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具有过高的技术性要求,难以为公众所掌握,这也是多数法学者提出拒绝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依据。

物权行为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公示要件主义原则。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物的合意乃是对物的交付行为中存在的意思表示的抽象,所以必须有一个具有公示性的行为来表达或者说是记载这一物的合意,否则就会给第三人带来不利的损害,影响交易的安全。公示行为应具有物权的一般的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和能充分表示该物的合意成立的效力。若没有该公示行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权的设立、变更、和废止也应无效。从各国的法律规定来看,公示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登记和交付。对于动产来说,一般只须交付即为公示;不动产则需要到专门的登记机关作相应的登记,才能达到公示的效果,否则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总之,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简单的说是关于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和行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其效力和结果与原因行为(债权行为)是没有绝对关联的学说,它抽象的把物权行为从债权行为中分离出来,认为物的合意与债权行为中的合意是有区别的。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对《德国民法典》起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流性的观点以及一些立法草案所表现的作法是对这种观点予以否认的。我国现行民法并未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从未来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的精确、细致、安全、公开的法律制度着想,我国立法还是应逐步采纳物权行为理论中的一些合理的观点,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台)史尚宽《物权法论》荣泰印书馆1979年版第17页。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页。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页。

参见姚瑞光《民法物权论》第118页。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1991年10月第6版138页。

参见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载〈〈法学研究〉〉第三期。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1991年10月第6版。

王利明《关于我国物权法制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的探讨。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分析报告

提到碳排放权,我们首先想到的两个文件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然而不同的是这两个文件中规定的其实是碳排放量。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意在促进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创造的减排量单位称为“分配数量单位”(aaus)、联合履行机制性的减排量单位称为“减排单位”(erus)、清洁发展机制性的减排量单位称为“核证减排量”(cers)。aaus是一种新型商品,其主要是指规定的排放减少或者消除量,erus和cers则是东道主国家将其所拥有的erus或者cers出售给碳基金或者负有减排义务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的碳排放的交易对象都是一些新型商品,并未包含权利的属性。

但是,我国通常将上述三种商品看成是一种权利,类似于股票和股权的关系,碳排放权既具备经济学上的含义,也具备法学上的属性。在经济学上,主要观点大多是依据经济产权理论而展开的讨论,而在法学至今对其概念仍无定论。其实,从环境法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权应属排污权的一种,其含义应该是人类对于环境容量下中大气容量的一种依法使用、收益的权利。如果从物权的角度对碳排放权进行分析,那么对于其权利的客体的界定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的客体是大气的环境容量,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的客体是特定数量的温室气体。不管如何去界定碳排放权客体其目的都是在与将其纳入物权中“物”的范围,虽然不能纳入有体物的范围,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类似于碳排放权客体的无体物也应纳入到“物”的范围中。

二、碳排放权权利属性之争议。

碳排放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可支配性、可转让性等物权特征,碳排放权经行政机关许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行使权利,可以自由对碳排放权进行使用和支配,权利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无权干涉碳排放权主体对碳排放权的使用和收益。因此,碳排放权的物权属性己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和肯定,属于主流观点。但是争议依然存在:有人认为碳排放权应该被纳入准物权之列。关于准物权的定义也尚未定论,主流的观点认为准物权是指类似于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的一组性质有别于其他权利的权利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因为碳排放权的排他性}不够明显,它的绝对性又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再加上碳排放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法等公法的调整,因此碳排放权应具备准物权的属性。然而,我国现行民法中并未将准物权进行明确的规定,如果仅在学理上将其定性为准物权,那么显然不利于对碳排放权进行法律规制,也不利于权利主体对碳排放权行使权利。况且,目前我国《物权法》中也对海域使用权等准物权进行了规制,可见准物权并不与物权冲突,重点是碳排放权应该属于物权中的哪种权利属性,所有权属性、用益物权属性还是担保物权属性?对于另外几种认为碳排放权的属性应属于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或者一种准用益物权而言,其根本也是肯定了碳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只是具体定位上存在差异。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应该将碳排污权物权化,碳排污权应该是一种不同于物权的“新型财产权”,或是一种“债权”,或是一种“发展权”,亦或是一种“环境权”。然而这些关于碳排放权的界定都或多或少的笼统或者过于抽象,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不利于碳排放权在市场中的有序交易。

从物权法定原则出发,碳排放权的客体以及碳排放权主体对客体的排他性}和支配性都应该在用益物权法律属性的应有范畴之内,如果一味的因为公法对其制约或者其他权利与其性质的重合而将其牵强的规定为某种属性,那么无疑不利于碳排放权利的行使和规制。

三、碳排放权之用益物权属性。

从法理学角度看,碳排放权应是用益物权。用益物权,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收益的权利,即用益物权人得对于他人所有的物进行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如前文所述,碳排放权是人类对于环境容量中大气容量的一种依法使用、收益的权利。因此,可以认定碳排放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益物权。

从法律规范角度,公法对碳排放权的限制不影响其用益物权属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用益物权不同,碳排放权兼具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的属性。碳排放权是碳排放主体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对国家所有的环境容量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所以,碳排放权的获得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方能获得。由此可以看出,碳排放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公法上的限制。但是,公法对碳排放权的限制并不能影响其用益物权的属性。因为公法对碳排放权的限制的初衷也只是为了保证碳排放权不被滥用、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从物权法角度,用益物权属性更便于权利的行使。首先,碳排放权可以交易。其次,碳排放权的客体是不可以支配的。碳排放权的客体是大气容量,具有不可支配性。再次,碳排放权的主体需定期进行定期登记。

从实践角度看,碳排放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更具实际意义。随着碳交易的日益频繁,直接将碳排放权定义为用益物权,可以为碳交易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可以促进碳交易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利用大气环境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综上所述,尽管碳排放权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传统物权的特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定性为用益物权。正如前文所述,明确碳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重视维护私法权益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冲突,对碳排放权进行适当的限制。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探究的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提高社会、企业以及家庭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而现实却是众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上的混乱,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切实有效地会计与价值计量,进而造成成本的增加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对展开对人力资源会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源三方面。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是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明确掌握人力资源的具体含义。对人力资源所下的定义可以分成两类:其一,从人力资源的载体层面看,人力资源被定义为一定社会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其二。从人力(包括知识、技能与体力)的层面看,人力资源被定义为一定社会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创造社会财富能力(包括尚未投入和已经投入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的总和。

2、人力资产。资产的定义:某一行为主体由于曾经的事项或者交易从而控制或者获得的未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总结出资产所应具备的条件:它是因为之前进行的交易形成的,必须有企业控制或者拥有,可以用硬通货(如货币等)进行计量,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是否可以把人力资源划入到资产的范畴以进行核算,是争议最多且需要明确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虽然关于该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论述,但各自表达的侧重点却不同,进而并没有形成共识。在宏观层面上看,一个社会所控制或者拥有的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进行记录、计量、报告与确认,仍然是有待商榷的。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一定的资本,并使其所形成的价值凝固在人们的身上,主要通过资本投放使劳动者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进而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框架

1、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指的是记录、计量、报告、确认人力资源的数据。那么,所有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的组织、团体都可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主体。因此这些主体可以是家庭、企事业单位、国家。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把人力资源看作社会总体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以社会的层面作为出发点,将社会作为主体以处理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核算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总产出与总投入,进而以宏观的视野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与管理。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指将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看作主体,进而统计并处理这一主体控制或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核算人力资源的总产出与总投入并且明确这一资源的权益归属,最终在微观层面实现对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家庭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将家庭看作主体,对其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与投资活动进行报告、记录、计量、分析、确认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会计主体相比传统的会计主体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了。但是控制或者拥有人力资源的团体或组织并不都是人力资源的会计主体,进而不一定要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核算。

2、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目的。人力资源会计所追求的普遍性目标是提供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于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而言,其具体的目标是通过给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信息,使这些部门能够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做出更为合理、正确的决策,以实现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方面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于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而言,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满足企业决策管理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的需求,以做出更为正确、合理的决策;满足企业相关各方对于人力资源数据的需求;调动企业员工的能动性与积极性等。

3、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对象。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对象是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包括价值运动的起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如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获得成本等)以及价值运动的终点同这些投入相应的产出(如人力资源的价值增量、相关企业的盈余价值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两方面。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阐述

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以一般成本概念为基础与起点而推演形成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重置或者获得人员而形成的费用支出,其包括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以及重置人力资源的'成本。其中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为开发、取得人力资源所耗费的成本,一般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在职培训与定向培训所形成的成本;而重置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重新设置人力资源分配所形成的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建

1、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招录新员工的阶段所生成的各种成本。包括招聘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以及安置成本。招聘成本是由于企业为了确定其所需人力资源的具体来源、为招募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所发布的招聘信息、为吸引人才在软、硬件打造上所所花费的资金等成本。这些成本、费用的主要支出包括企业负责招聘人员的薪酬,招聘阶段所形成的招待费、差旅费、手续费、会议洽谈费等其他形式的管理费用支出。选择成本是由于企业要对应聘人员展开挑选、考核、评价等活动所生成的成本。其主要包括处理应聘者相关材料和初步面谈等所耗费的费用,对初选通过者进行更为深入地测试与面谈所支出的费用,对条件达标者展开调查、组织答辩所形成的费用以及后期的体检费用支出等成本。录用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所有应聘的人员中选择出条件达标者,继而将其录用为正式的企业员工的过程所生成的成本。包括录用手续、前期新员工的食宿安排等费用支出。安置成本指的是企业将新员工安排到某一确定岗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其主要包括为安置新员工企业所支出的临时性生活补助、行政管理费、交通费以及向特地引进人才所发放的补助、补贴等。

2、开发人力资源的成本。开发人力资源成本的形成是因为企业要对新录用的员工展开业务培训与指导,已达到企业与岗位对员工的相应要求而支出的费用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与知识水平,故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实际是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脱产培训的成本、在职培训的成本以及定向成本等。

3、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在使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为恢复或补偿人员脑力与体力而形成的间接或者直接的成本。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权益主体因被企业运用这一权益而从企业获得的回报补偿,这是人力资源在价值互换中的体现。主要包括调剂成本、奖励成本与维持成本。

4、企业员工离职所形成的成本。企业员工离职所形成的成本指的是由于员工从企业主动离职或者被辞退而是企业所付出的代价或蒙受的损失,如空职成本、安置费等。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即实际成本法或者原始成本法。其是以企业使用、获得以及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实际的支出来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计量的核算方法,反映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实际的成本。这一方法因易于理解而被人们广泛使用。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在即时的物价水平下企业为重新获得当下所控制或者拥有的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员工所必须支出的所有费用作为企业当下人力资源成本的一种核算的方法。其反映了企业为开发和获得当下所控制或者拥有的人力资源而耗费成本的实际价值。

(一)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概念

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给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是指将人看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组织资源,进而对其价值开展报告与计量的程序。其目标是借助人力资源能够创造利益的能力以反映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现状与质量,为企业管理者与外部利益关联集团提供较为完整全面的决策信息。从这一概念去认识、理解人力资源的价值以及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的时候,应注意到下列几点:这里所说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报告与计量,能够以人力资源所具备的创造能力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向各决策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价值更为全面的信息。在统计人力资源的价值的过程中应对其未来能够创造多大新价值量的能力进行预估、计量。所以在提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时,应明确指出需要计量的价值应是人力资源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

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非货币计量法与货币计量法连中方法。以货币计量法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以非货币计量法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以非货币的形式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那些不能直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在现在及未来将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将会成为争夺市场、科教兴国的战略研究任务,让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与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发展更大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分析报告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主要从物权行为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内容和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意义三方面论述物权行为。

自l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开始施行。从我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来看,在物权规范体系中物权变动规范是整个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各种法律事实中,法律行为是引起物权变动最重要的一种事实,而在法律行为下发生物权变动的原因,在德国法系国家被称为物权行为。由于物权行为理论对民法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将对我国今后立法司法实践有深远影响。下面从三方面谈这一行为理论:

最早出现在法国大儒萨维尼的法学巨著《现在罗马法体系》中,书中写道:“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才是一个真正的契约,它一般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而在其他方面也包括了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因为物权契约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所以这一契约时常不被重视。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们只考虑债权契约,却忘记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但实际上,物权行为制度早在罗马时期就已经有迹可循例如,罗马法要求交付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有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才能完成交付,移转所有权。而罗马法的要式买卖也强调物权移转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在要是买卖契约中,不得附条件、期限或负担。这一制度在l7世纪德国法学家撰写的《实用法律汇编》中也有体现这些制度和观念都对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萨维尼也正是在对罗马法制度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创设初了物权行为理论,这一理论震撼了德国乃至整个大陆法系的民法体系,对今后物权体系和民法体系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初萨维尼进一步阐述:以完成买卖合同或者其他所有权移转合同为目的的交付,不能称之为一个纯粹的履行行为,而应当看做是一个以所有权的移转合同为目的的“物权契约”。在区别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之后,为了实现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他进一步主张物权行为应该无因化,并认为一方当事人为履行买卖合同而交付,但合同相对人误以为赠与而受领时,这种瑕疵对于物权合同的效力不产生影响,不排除所有权的转移。

著名的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买卖合同下的物权交易,应该由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两种法律行为构成,而物权行为的效力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不受其影响。买卖一般包含三个行为: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并登记或交付、支付。可以看出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是不同于订立买卖合同的行为的,即该行为应与债权行为分开。而物权的合意也不仅仅只存在于买卖合同之中,而是存在于一切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之中。我国著名学者王泽鉴教授在‘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把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概括成了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交付是一个独立于债权行为外的契约。第二,交付中的意思表示有其独立含义,其性质不同于当事人在原因行为中的意思表示。第三,变动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具备公示性的形式要件。第四,物权行为所引起的物权变动的效力,不因债权合同的无效或被撤销而丧失效力。从萨维尼的理论中,德国民法学理论发展出了一系列物权体系原则,成为物权行为理论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包括分离原则、抽象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分离原则主要是将以移转标的物为目的的交付义务的行为与完成物权变动的各种行为相分离,看做是两个法律行为,相互独立独立,前者谓之原因行为,后者谓之物权行为。抽象原则主要是指原因行为在效力上不能成为影响物权行为的因素,结果的发生与否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果,即物的履行效力独立存在于债务关系的效力之外,已被抽象出来。形式主义原则主要是指物权变动的公示要件主义原则。公示对物权的变动和效力起决定作用,没有经过公示,那么物权的设立、变更、废止等一系列变动也宣告无效。

德国学者倡导下的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原因发生物权变动时,确定当事人的'物权意思在物权变动中的独立作用。第二,物权独立的意思表示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确认,便有了物权公示原则。第三根据一定形式确认的物权意思确定对物的支配权利和秩序。物权行为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五点:第一,物权独立意思表示的发现,使得法律行为的理论日益成熟,逐步巩固完善。第二,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分离,给物权法规定物权变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物权行为理论的公示原则,揭示了物权公示的表现方式。第四,物权公示原则借助公示作用,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维护了交易安全。第五,对债权的让与行为等处分行为制度的完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看出,萨维尼提出的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德国立法的理论依据,该理论更被称为“德意志法系的特征”,物权行理论的探究足见其分量之重。在德国民法典各编中都可以看到该理论的身影。而且,该理论对于后来继受德国法律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的制定和研究,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物权行为理论,将对我国未来制定民法典有启示作用。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物联网洗衣机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物权行理论的探究分析报告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4.《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版》;。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

年审核批准施行;。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

8.企业投资决议;。

9.……;。

10.地方出台的相关投资法律法规等。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表1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1项目投入总资金万元26136.00。

1.1固定资产建设投资万元18295.20。

1.2流动资金万元7840.80。

2项目总投资万元20647.44。

2.1固定资产建设投资万元18295.20。

2.2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352.24。

3年营业收入(正常年份)万元36590.40。

4年总成本费用(正常年份)万元23783.76。

5年经营成本(正常年份)万元21954.24。

6年增值税(正常年份)万元2783.61。

7年销售税金及附加(正常年份)万元278.36。

8年利润总额(正常年份)万元12806.64。

9所得税(正常年份)万元3201.66。

10年税后利润(正常年份)万元9604.98。

11投资利润率%62.03。

12投资利税率%71.33。

13资本金投资利润率%80.63。

14资本金投资利税率%93.04。

15销售利润率%46.52。

16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29.32。

17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43.98。

18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i=8%)万元9147.60。

19税前财务净现值fnpv(i=8%)万元11761.20。

20税后投资回收期年4.66。

21税前投资回收期年3.88。

22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42.05。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1.项目总投资来源及投入问题。

项目总投资主要来自项目发起公司自筹资金,按照计划在203月份前完成项目申报审批工作。预计项目总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在204月底。整个项目建设期内,主要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备案、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员招聘及培训、设备签约、设备生产、设备运行及验收等工作。

项目发起公司拟设立专项资金账户用于项目建设用资金的管理工作。对于资金不足部分则以银行贷款、设备融资,合作,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

2.项目原料供应及使用问题。

项目产品的原料目前在市场上供应充足,可以实现就近采购。项目本着生产优质产品、创造一流品牌的理念,对原材料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优选,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项目技术先进性问题。

项目生产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准则,拟采购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引进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对生产技术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生产高效、工艺先进、产品质量达标。

第二部分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建设背景。

(一)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市场迅速发展。

(二)国家产业规划或地方产业规划。

我国非常中国物联网洗衣机领域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在最近几年有关该领域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强,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稳定国内外市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4)淘汰落后产能;。

(5)优化区域布局;。

(6)完善服务体系;。

(7)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8)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三)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

二、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方案,为保证工艺先进性,关键设备引进国外厂商,其他辅助设备从国内厂商中优选。该公司始建于19,20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实践,公司创造出一流的物联网洗衣机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全能够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其新技术方案的引入,将有效保证本项目顺利开展。

(四)模式可行性。

物联网洗衣机项目实施由项目发起公司自行组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土建工程由公司自主组织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运作由该公司全资注册子公司主导,项目产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国内外市场发展均较为迅速,市场空间放量速度加快,市场需求强劲,可以保证产品有效销售。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物权行为理论在立法实践和民法理论建设中的地位论文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所创造的。他在《当代罗马法制度》中写道:“私法契约是最复杂最常见的……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都可以产生契约,而且它们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首先是在债法中,它们是债产生的最基本的根源。这些契约人们称之为债务契约。此外在物权法中它们也同样广泛地应用着。交付是一种真正的契约,因为它具备企业的全部特征:它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占有物和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仅该意思表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交付是不足够的,因此还必须加上物实际占有取得作为其外在的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其本质是契约……该行为的契约本质经常在重要的场合被忽略了,因为人们完全不能把它与债的契约分开,那些行为常常是随时伴随来的。”

萨维尼把“契约”的内容扩大化了,它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债务契约,也包括物的契约。他以房屋的买卖为例:买卖双方所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债权行为,之后双方为履行合同所进行的房屋过户登记,转移所有权的行为是物权行为.由此他提出:以履行买卖合同或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以所有权转移为目的的“物的契约”。

由此,萨维尼定义了物权行为的概念:是关于物的处分的行为,即当事人关于设立、变更、废止物权的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一)区分原则,或称分离原则。

这一原则的含义是债权的变动依据当事人间关于债权的意思表示一致,物权的变动依据独立的物权意思加以确定。引起物权变动的债权行为称为原因行为,物权变动的行为称为结果行为,即物权行为。只有原因行为,并不一定会发生物权变动之结果。所以,要将物权变动和债权变动分开来处理。以上文提到过的房屋买卖为例,交易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债权行为,一个是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是原因,只有原因行为不一定发生物权变动的结果:而物权行为是结果,以转移所有权意思在内的登记或是交付行为才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故物权行为区别于债权行为而独立存在。

(二)形式主义原则。

形式主义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的独立意思表示必须要依据一种客观能够认定的方式加以确定。用法律行为发生、变更、消灭物权,单纯的意思表示不会发生物权变动,还需要用交付或登记等公示行为证明物权合意之存在,引起物权变动的债权行为只是证明了物权合意的存在。物权行为是设立、变更、废止物权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要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动产的登记和动产的交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示。如以公证证明、转移证书、提交登记等的客观形式来认定物权转移的意思,这既符合当事人的主观意思,又能保证第三人利益,保障交易安全;这不仅符合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含义,而且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无因性原则,又叫抽象性原则。

如果物权行为的成立和生效不受债权行为影响,即为无因:如果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受债权行为是否成立及生效的影响,即为有因。此原则的含义是指物权变动不受其原因行为效力的制约.在物权的变动中,物权变动的后果来源于当事人之间独立的意思表示,而不是债权法的意思,所以物权变动的结果不直接地受债权意思约束.物权变动的本质是处分行为独立地达到其法律上的效果.物权变动是物权行为的结果,如果债权行为的合同被撤销,而物权行为的意思未撤销,那么已发生转移的物权当然有效。即原因行为的无效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

债法制度与物权制度共同构成了民法中的财产制度.民法理论一般认为,物权法是规定财产归属关系,维护财产“静的安全”的法:而债法是作为规范、保护和促进财产流转,维护财产“动的安全”的法.债法制度内容包括什么,学者也有争议。就其实质而言,应当包含债法总则、合同法、侵权行为法、不当得利法和无因管理制度,以及单方允诺等制度。

物权行为理论被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接受,并成为立法理论基础。中国的物权法己经颁布实施,从中似乎能看到该理论的身影,如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中对动产和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定,可以说吸收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形式主义原则;但有些内容似乎又与该理论相悖,如第106条对所有权取得规定中,对不动产也可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应是违背了“第三人不能以不知登记而提出善意抗辩”的原则,不动产领域不可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无论如何,是否以物权行为理论作为物权法的立法理论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也告一段落,本文不再赘述。然而,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到此结束,至于它对债法制度会产生何种影响,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我国债法中的合同是狭义概念,物权行为的引入将扩大“契约”的范围,不但包括债法上的合同,而且也包括物权契约,如地上权、抵押权、质权、地役权等限制物权的设立契约就是物权契约。债法体系吸收了物权合同内容,这也将为房地产法、担保法等单行法的完善提供依据。

依区分原则,物权变动的效力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在不涉及第三人情况下,当原因行为被撤销时,原权利人不能直接提出返还所有权之诉,而只能根据不当得利的规定提出返还其所有权。而我国现行债法制度把不当得利的对象限制在债权法上的利益,当契约内容扩大以后,不当得利请求权当然也包含物权返还的结果。在当事人之间不涉及第三人利益问题时,不当得利自然也可以发生物的'返还或物上所有权的返还。

对交易中第三人利益的保护较之善意制度对第三人的保护更为完善。依区分原则,原因行为无效或被撤销后,物权变动仍然有效,只要是符合物权公示原则的,第三人的权利即使是在其前手交易有瑕疵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保护。善意制度尽管也是对第三人的保护机制,但其作用有限,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不动产领域的适用不能,因为不动产登记制度在各个国家都有规定,其登记信息是公开的,是可以被查询获知的,故第三人不能以不知道登记而主张自己的善意,前文已述。故善意取得制度不能替代物权行为理论。

(四)物权行为理论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的穗定。

物权行为理论尽管还没有被写入我国的民事法典,但它己开始慢慢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它对物权法的影响己经在法典中有所体现;对债法制度,在财产交易过程中的作用也将逐渐显现;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它也势必会发挥其天然的优势,只要结合实际国情,完善配套制度,物权行为理论会对中国民事制度的立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1.1资本运动是再生产连续进行的决定性条件。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资本就必须不断地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发生停留,如果停留在货币形式上,就无法购买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停留在生产资本形式上,就无法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本;如果停留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就无法继续购买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无论资本在哪个阶段发生停留或阻碍,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只有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然后才会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1.2资本运动是保存资本价值的决定性条件。

对于资本来说,保证其价值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不断地运作,资本存在的物质基础就是使用价值,并且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若商品卖不出去,那么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也就导致商品的资本无法转换为货币资本,资本的运动也会停止,这样也就导致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破坏,并且资本价值也会部分或全部地丧失。另一方面,如果资本不运动,还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蒙受价值损失。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新的同类性质的廉价商品出现了,这时,虽然库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变化,但它的价值却减少了。同时该状况也就意味着价值是资本所获得,利用自身的运动来保持其独立性。

1.3资本运动是增大自己的决定性条件。

资本价值之所以增大,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的生命活力就是劳动。从资本价值的增大来看,资本吸收剩余劳动越多,资本的生命力就越强。可见,资本运动的速度越快,资本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相反,资本运动就会停止,资本的生命力就会结束。

2加快资本运动的作用。

2.1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减少流通资本的占用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这样产业的资本也会有一部分加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另外一部分则是在生产领域。企业的资本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停留,同时也要在相关的流通领域停留。并且为了保证生产不会流通中断,那么要将这两部分的资本在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进行全面地分割,分割的比例必须相同。同一资本不同时处于流通领域以及生产领域。企业的生产时间固定,那么资本的周转时间将会随着流通时间而变化。若是企业的流通时间一定,那么资本周转会随着生活时间而变化。可见,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流通资本的占用量就会减少,从而企业资本的占用量也会减少。

2.2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资本运动的快慢,能够影响到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到其作用能力的大小。资本的职能是自身价值的增大,但这种职能的完成,却离不开各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如果没有货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生产资本的职能,就不能生产出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如果没有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不能实现包含在商品资本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运动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处在各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潜能的发挥,影响资本的作用程度,影响资本的扩张和收缩。资本运动越快,发挥潜能的机会就会越多,它的使用效率就会越高,同一生产规模所需要的资本就会越少。

2.3加快资本运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企业的利润率是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在企业资本占用量一定时,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率就能提高;反之,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率就会降低。同理,如果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而占用的资本量增大了,它的利润率同样会下降;反之,企业的资本占用量减少了,其利润率就会提高。加快资本运动,就能从两个方面促使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一是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量;二是相对定量的资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利润就是由于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将一些价值进行转换,资本的运动速度越快,那么也就意味着生产资料能够更加吸引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加快资本运动,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在企业的资本中,其中可变资本是用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部分,对于该部分的资本价值主要是由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生产出来,以此来成为工资补偿基金。但是在生产之后,该部分创造出的工资补偿资金主要是存在于产品的形式上。只有在该部分商品的价值充分得到实现之后,才可以进行工资的支付。因此,企业资本运动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同一劳动报酬资金发挥作用的程度。企业资本运动速度越快,等量的劳动报酬基金重新支付的次数就越多;反之,则相反。劳动报酬基金在生产出来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实现在货币形式上,企业必然要追加可变资本,保证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如果企业没有追加的可变资本,工人就不能顺利地实现再就业。因此,在那些资本运动快的企业,同量的劳动报酬基金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多;反之,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少。

3加快资本运动的途径。

3.1实现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对于不同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时间主要决定于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产品的性质等条件。这些条件会随着生产力而不断发展。如果企业能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不断地改善操作方法,改进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期间以及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就会缩短。同样,对旧设备和旧机器进行技术改造,也能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当然,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会引起固定资本支出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却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商品占有率,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在自然条件以及物质条件相近的状况下,其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企业在进行资本的运动时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快,经济效益就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资本运动速度慢,经济效益就低。因此,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劳动组织,加强专业化协作,合理使用资本,克服原材料和工时的浪费,从而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的运动。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仅不需要追加资本,而且还可以调动企业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各种潜力。

3.3合理储备生产资料。

马克思指出“:必须有一定量的要用在生产上的生产资料处于或大或小的储备状态,以便逐渐进入生产过程。”产品的生产时间还应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生产资料储备量会影响生产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多,就会形成积压,延长生产时间,延缓资本运动速度;生产资料储备如果过少,那么将对生产过程的连续没有保证,企业必须要根据一些资料的更新时间以及与市场的距离来决定生产资料的准备情况,交通也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要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同时也要适当地缩短生产时间。

3.4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在企业的资本运动时间中,流通时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购买的时间以及销售的时间构成,并且销售时间起决定性意义。售卖时间又包括商品运往市场的时间和待销售的时间,前者取决于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之间的距离,后者则取决于市场的供需状况。显然,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资本的运动速度。为了加快资本的运动,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诚然,有了适销对路的商品,还要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这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资本运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化学新课改理念与素质教育理论的探究论文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新课改在这几年之间的实施,我们应当怎样在中学化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今天的化学教学及学习中,新课改理念与素质教育理论在农村学校是并行不悖还是互相矛盾,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素养。

1.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新的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旧的大纲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老师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既照本宣科,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相对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作为对自身的化学素养的积累,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马克思资本运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探究论文

(一)发展市场经济,培育竞争主体和建立竞争机制的需要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仍控制着70%的金融资源,遍布城乡各地的也是各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的网点。目前政府虽然对民营银行的准入有所松动,但允许成立运营的还只有十来家,可见民营和其他带有民间资本性质的金融机构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上要求足够的竞争主体参与,并且各个主体在市场上是平等的。可现实情形是没有一张市场准入通行证以解决广大手持货币的民间投资者的尴尬。没有良好的市场进入机制就不可能形成庞大的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也就不可能通过竞争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张。所以,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二)加入wto,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业要有步骤地向世界开放,竞争日益加剧,国内银行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进行业务创新,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增强其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要促使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允许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成为股份制银行的股东。同时,wto要求国内外的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而我国金融业也将在五年内全部对外资银行开放。对外尚且如此,那对于那些具备实力和资格的国内资本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允许进入了,所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是wto的要求,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良方众所周知,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高度稀缺、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我们现在有了两个全国性的股票证券市场,可以使少数(国有)大中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但是多数其他企业,特别是大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却仍然无法融资;而炒得沸沸扬扬的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却迟迟不肯露面,即便推出了又能有多少企业够格呢?同样,在间接融资渠道上,现有国有银行也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首先是中小企业在接受大银行贷款时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较高,从大银行融入小额资金,不如从中小企业融入同样额度的资金划算,因为后者的贷款审批程序比较简单;其次是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成本比较高,而多数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比较熟悉,在收集信息上有成本优势;在此银行对有些中小企业有政策上的歧视也便很难得到贷款。所以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使得各种投资活动得以展开,使得大批中小企业得以发展。

二、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的可行性。

(一)民间资本可利用的空间很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xx年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约为8万亿元。20xx年经济蓝皮书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3280亿元,我们可以计算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约占今年gdp的80%。即便仅仅从储蓄存款的角度来看民间资本,在不增加货币供给的前提下我们如果通过存量的调节来激活这一部分资本,使之部分进入生产领域,那么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货币供给的角度,民间资本在总量上是相当富余的,且可利用的价值非常高(居民储蓄所占的比例超过了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50%),完全可以从储蓄状态流向生产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大笔货币资源。

(二)企业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据调查表明,8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他们主要依靠自行融资开办和扩张,90%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及他们的家庭。即使是创业后的投资中,民营企业仍然主要依靠内部资源。内部融渠道的较强依赖性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企业外部融资难度大。只有29%的被调查企业在前5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且主要面向大型和相对成功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已是当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要求资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三、发展民间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立法,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为民间资本的介入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有很大的限制,充足的国民储蓄和强烈的投资欲望不得不在体制的框架内缩手缩脚。目前许多民间资本在所谓的既不违规又不合法的灰色地带活动,和政策玩擦边球的游戏。在这样高风险的政策环境下,民间资本不能有作为,民间资本能也不敢放开手脚进行投资,所以,当前重要的一点是完善法律法规,给民间资本持有者的投资行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是鼓励民间创新,允许“试错”。民间投资者有很强的投资自觉性和能动性,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作出灵敏的反应,创造出一些很好的投资形式,在我国现有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民间资本的自发性和投机性也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现负效应而放弃创新的机会和可能。

(二)允许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如前所述,国有企业和一些具备一定规模且资本质量和经营业绩优良的民营大企业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进入金融市场的这部分民间资本实际上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围绕着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市场这一主题,我们认为应该把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包括发展民营银行、民营的金融投资机构和其他金融中介。

1.发展民营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在形式上可以成立民营企业全资拥有的新型民营银行;也可以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股份制银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将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已改制的有88家,农村信用社还在探索中);如农村信用社(有的已资不抵债),在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新的资本金投入,才能显现生机,城乡居民个人、农村专业户、城镇工商业个体化、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作为新股东、注入资本,甚至可以让私人收购信用社(大约有二至四家地方信用社已进行试验性的动作,并将设置方案提交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条件成熟了可以进一步的发展。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向实体产业投资。从资金流量在各阶段的结构来看,住户部门是最大的可支配资金的拥有者,是资金最为富余的部门,但是这一特点并没有在非金融投资活动中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调剂部门之间的资金余缺,使富余资金充分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资金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目前资金余缺的调剂主要靠国家银行来实现,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太少,只有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以及少量的投资基金,而股票也主要是面向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就更加狭小。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直接融资只占其全部融资的10%,其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在发放贷款时首先考虑的是贷款和利息的回收、借款企业效益的好坏,还要有合适的经济担保人或可供抵押的较好资产,否则不可能得到贷款。这对那些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可望不可及了。因此,加快社会性投融资机构的发展(如成立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启动民间资本,使分散的、小额的居民投资资金社会化,从而形成新型投资主体和新型的财产契约关系,成为当前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3.发展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成立担保中心、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等,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以浙江为例,3500亿元的“休眠”民间资本若有10%进入担保市场,就是350个亿,假如它每年周转4次,银行就至少可放贷1000亿元,而企业也得到了1000亿的资金支持,这对于担保机构、银行、企业和国家财政税收来说都是赢家。而且担保机构等中间机构的介入不但为银企架起了资金融通的桥梁,还起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高中地理合作探究的策略地理论文

在实验、分组讨论、竞赛、辩论中,使师生互相“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合作探究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和谐集体中学习的好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集体的依恋之情,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增强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当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活跃、合作愉快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所有学习的内容、所要形成的能力、所要达到的积淀是什么,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绝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所谓的合作探究的形式就徒有其表,误尽苍生了!我想这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合作活动展开之前,学生、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教师应该明确。否则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就有可能在混乱中浪费了时间。学生分组、预习、设备都要提前准备充分,一定要多预想几种情况,以备应变。活动开始的各个环节都要一一落实,切实可行。例如比较简单的试卷讲评课中间环节可以预设“读—写—议—练—评”模式。

情感教育理论与高等数学教学关系的探究论文

本文旨在从会计认识角度分析并指出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包含三层理解:(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会计认识的本质同样也是会计主体对会计所研究的客体的能动反映。

会计认识,是有机地内含于会计的理论范畴和会计实践之中,人们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1]。

会计认识方法则是人们探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过程所采用的手段或活动的总和。

二、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

实践,指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毛泽东的《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艾青《光的赞歌》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而会计实践作为人类社会活动,是与人类行为吻合的能动的反映。

会计实践工作,就其最原始的雏形来说,远在印度太古公社的时代[2]就已存在了。

在我国,据史书记载,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3]。

它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我国《辞海》将“理论”解释为“概念、原理的体系。

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4]”《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理性”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的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莫斯特认为“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表述,它可视为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和预测行为的框架”。

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ton)在1958年的《会计理论结构》中提出:“会计理论远非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细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研究会计行动的思想。实践是事实和行动,理论则由解释和推理组成。”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同一起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于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5]。”

三、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会计实践是会计理论的认识基础与重要来源。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思维活动所形成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

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6]。

会计实践是会计理论的源泉,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研究始于实践的需要,会计实践的需要促使我们去研究会计理论;第二,在会计实践中存在运用会计理论的主体、客体和手段,为研究会计理论创造了条件;第三,产生会计理论的萌芽;第四,形成会计理论的雏形;第五,由于会计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已有的会计理论进行充实、改造、更新、使之不断发展;第六,验证会计理论的科学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

(二)会计实践制约会计理论。

1、会计实践环境因素。

会计所处的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同时也影响基于会计实践的会计理论。

会计实践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内容有: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管理水平、政策和法律、单位规章制度、各部门协作关系、影响会计实践要反映会计理论的基础工作、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与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处理与各单位,员工之间的经济关系等。

2、会计实践特点因素。

在会计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理论,直接反映了会计的要求。

会计实践的系统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是一个核算与管理的系统,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构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联系;目标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的各种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行为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行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职能性特点要求会计理论全面阐述会计的职能和职能的具体体现。

3、会计实践要素因素。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实践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会计实践主体要素反映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及其素质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会计实践的客体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的对象;会计实践手段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完成会计任务而采取的有关会计的方法、工具、措施和途径及各种手段的有效运用对完成会计任务的影响;会计实践结果要素反映进行会计工作取得的最终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三)会计理论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会计研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系统化的关于会计理论认识的过程[7]。

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这项实践活动已形成了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其认识过程的形成要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这三个基本阶段。

而会计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着会计理论形成的上述三个阶段必然是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

从会计实践到形成会计理论这一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1、明确会计对象。

依据认识的需要和有关规定或要求,确定认识的对象。

2、收集资料,获取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搜集大量、丰富的资料,为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析研究,进行理论认识,形成会计理论。

对搜集的大量感性认识资料要进行整理分类;对初步整理的资料进行核实,是否真实、正确和合规;对不真实、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资料,要进行核对,或进行再调查,以便更正、补充、替换和增加,使经过整理的资料变的可靠。

四、总结。

会计实践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既然有它发展的历史,有它存在的必要,则必有进行这种实践的指导思想。

就其发展的历史来说,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

把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可为指导今后实践的借鉴。

就其现时的任务来说,有不同的情况要适应,有崭新的问题要解决,于是要探索新的途径,试验新的方法,要扬长避短,要去芜存菁,要弃劣从优,从而概括出客观的而不是臆造的、逻辑的而不是武断的、合乎事物运动规律的而不是背离实际的理性认识。

换言之,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抽象。

存在决定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来自具体的会计工作,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会计现象到其本质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结论。

它不断地从实践中产生、完善和发展。

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使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致用.《论会计哲学观》,地质财会,(4):9-10.

[3]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1):8.

[4]张萌物.《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5).

[5]贺秋硕.《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科技信息,(12).

[7]叶陈毅、张冬梅.《关于会计认识路线的哲学思考》,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6).

医院实施企业化人事监管的探究管理论文

(一)优越性:使相关工作人员在劳动强度方面得到减轻,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经济时代,利用网络不但可以快捷的管理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也使人事档案信息可以快速的被检索查找出来,免除了翻箱倒柜的传统检索查找方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事档案的归类质量以及检索速度大幅提升,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免除枯燥乏味的手工建档方式,而采用新颖的计算机建档方式。

(二)专业性: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有它所属的专业范围,经营活动时在其范围内进行,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也有所属的专业活动及范围,专业活动有很多。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包括医院人员编制、医院人员培训、医院人员开发、医院人员调整、医院人员使用等等专业内容。它们每个专业不同,所生成的电子档案也就有不同的专业属性,并且不能混淆不同专业的文件信息。考虑到设计软件在对于所有专业不是通用的,所以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在归档时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归档。

(三)完整性:完整性是指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是整个医院人员的活动反应,它为合理的医院人员调整、人员编制、人员制度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完整的数据,给医院带来了完整的人事档案信息库存。

(四)依附性: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它的读取需要调动数码信息。这点和其他电子档案一样,归档的电子人事档案依附于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对电子人事档案进行存储和读取。所以说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具有对计算机的依附性。

(五)分类性:计算机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对于修改显得相对容易,它可以做到在修改后隐藏所有的改动痕迹。这点和纸质档案大有不同:信息和载体可以轻松分离,信息内容容易修改,可以复制,修改后依然可以做到整洁干净,仿造容易。医院归档的电子人事档案为了防止伪造,还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六)生命脆弱:纸质档案可以很好的做到长期保持,而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就因为所在的载体不稳定容易损坏寿命。它依赖的软硬件技术被淘汰时,数字信息就不能读出,其寿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对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的保护措施要注重起来。

加强计算机在人事档案中应用的措施。

(一)注重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的全过程管理,计算机管理医院人事档案,要根据国家规范标准制定的规章制度对电子资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医院电子人事资料的编制、调整需要参照有关制度来执行,在电子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人事资料进行分级处理,分别进行管理,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电子人事档案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活动。加强对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当需要进行人事档案的查阅时,需要有人事档案管理人批准或相关领导的批准才能进行。需要复制一些人事档案时,要在档案管理员批准后进行。人事档案的消除工作也需要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由档案管理员批准后进行。

(二)注重软硬件的维护更新,医院电子人事档案的管理离不开日常的细心维护,对于网络维护,不是说只有在局域网出现问题时才进行维护,而是在日常正常工作运转时就需要进行维护;平时不注意维护只能在出现故障时加大修复的难度。在网络工作中一旦工作站硬件出现故障,就会引起整台机器的作废,所以网络的日常保养维护相对重要。开机关机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不能随意进行冷启动,当机器在运行中出现异常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机器恢复正常功能,不能对此不管不问。温度和湿度对机器运行也产生影响,在维护时要注意这两点控制管理。传输设备以及计算机终端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好计算机的使用原理,对常出现的问题有着良好的解决方案。软件维护比硬件维护复杂,劳动量也大。在系统保护中可以采用硬盘保护卡和恢复软件,做好系统的软件备份和数据备份工作。在还原系统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定时还原,它可以还原成以前的任何位置,使系统恢复到你还原选定的任何位置。ghost系统经常被人们采用,它可以有效的弥补软件维护的不足之处。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档案数据文件需要备份多个,处于不同的磁盘目录下,当一个磁盘出现问题时还可以选择别处的磁盘进行数据管理。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工作也需要注意,在防止病毒侵入计算机网络方面,可以采用专业的杀毒软件、安装系统防火墙、如果机器内存大还可以采用多个杀毒软件同时进行杀毒防护。对于病毒要进行定期,定磁盘的详细查杀。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意识,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院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将被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模式。在这个大环境下,相关工作管理人员的意识也要有所提高,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高效性。还要不断增加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人事档案的信息处理,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

(四)完善归档制度,我国为了医院可以更好的进行档案的管理,出台制度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计算机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计算机文件归档与管理范围》等等,它们可以为医院计算机人事档案的归档、整理利用、收集等方面做出法律的依据。在医院进行计算机人事档案管理活动时,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使计算机人事档案从生成到归档都可以参照相关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计算机人事档案生成、整理、归档、改写等内容组合的管理系统。

对于医院的计算机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起着重大作用。当前形式医院业务不断增多,医院的人事管理难度也在逐步增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计算机人事档案的管理,使医院资料具有现代化、电子化的特点,管理起来也更加高效,使人事档案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情感教育理论与高等数学教学关系的探究论文

摘要: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化基础下,高等数学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信息时代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

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发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

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

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

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

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

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发布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新模式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钱卫红.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

中学化学新课改理念与素质教育理论的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在这个科教兴国的时代,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同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本文作者针对基础教育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谈了几点体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因而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学手段着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培养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树立批判精神,能权衡地对接触的知识进行判别,明确学习方向、目的,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形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

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学习化学知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题,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初高考。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学好化学知识,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可以意识到随着区域的.不断开发,各种各样的污染不断加剧,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应该成为一种满足自我的需求,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饭后桌子上的油渍用酒去抹掉比用水管用许多,这就是化学反应在我们身边的体现。有了这种需求意识,学生便不会再硬着头皮为了考试而学,而是把学习化学知识当成一种乐趣,对学习化学保持一种好奇、渴望的态度。

最后,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化学老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少而精的作业往往比多而杂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作业太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题海战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适得其反。作业虽少,但只要精炼,恰到好处,便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利用多余的时间可以自由地思考、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生。

二、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得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题设计得具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4.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如当有学生问:碳酸钠溶液遇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碳酸钠属于碱吗?反诘的问题是:碳酸钠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的主动权应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三、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我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参观制药厂,首先让学生知道制药废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其次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现场对比,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工艺优化方案;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使池塘中和小河中的鱼虾死亡时,不仅会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我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环保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教师只有适应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认知结构,科学地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2]方战胜.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环保意识的几种途径.广东化工,2010.3.

[3]韩俊林.浅谈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探究藏医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依据论文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加激烈,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心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都和心理变化有关。因此,探讨藏医心理学对于临床辨识和治疗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藏医心理学早在藏医奠基医著《四部医典》中从六境、八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五元、三因素功能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心和大脑是司理心理活动的器官,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理现象与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心理学内容,奠定了自己医学心理学。

随着现代心身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心理因素致病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并诠释这个非常有价值的医学心理学命题,无论对于发展藏医学理论,还是促进藏医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都意义重大。

藏医心理学是构建在藏医五元学说和三因素学说之上的。《四部医典》指出,五元是人体胚胎和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土元生成骨、肉、鼻、嗅觉;水源生成血、舌、湿、味觉;火元生成热、润、目、视觉;风元生出气息和触觉;空元生出孔窍、耳、听觉。由此指明了五元与人的识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1.1与脏器的关系:藏医指出人体的脏器和白脉与五元有直接关系。心脏,五元属空,开窍于舌。在空元功能作用下,气血、意识运行畅通,因之生命旺盛,思维敏锐;肺属风元,开窍于鼻,主气、声,调解水湿,开窍通鼻,一旦风元偏衰,则出现喘息、声哑鼻塞、嗅觉不灵等;肝属火元,具火性为火脏,目为肝之花,目得肝濡养,可识万物之形。一旦火元过甚,肝火上炎则出现以目赤体热。肝司憎怒、疏通调达、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还有主生血、藏血,有节制血量,向心脏输送血液等功能,滋养各脏腑;脾属土元,协胃司理运化,一旦土元不足,则出现脾失健运,引起消化不良,身体瘦弱,精神萎靡;肾属水元,主水,开窍于耳,一旦水元不济,则导致肾精亏损,耳失肾精滋养则听觉不聪;肾精充盛则大脑自健,脑健则神志清明,思维敏捷。另外肾与心有脉相通,心血滋肾,反过来肾精又以养心。肾精的精华为精光,心脏是精光的居地,精光能使人产生精、气、神。

1.2与脉络的关系:脉络中,胚胎最初生成的三脉中的左脉是五元中的水元流通的脉道,五元属水;右脉是火元和血液流通的脉道,五元属火。此三脉是以后生成人体白脉和黑脉的基础。白脉(神经),色白,是五元中的风元和水元运行的脉道,五元属风、水;黑脉(血管),是血液和气运行之脉道,五元属火。如果风元或水元发生异常变化则导致各种白脉病(神经疾病)发生。可见司理人的意识及思维的神经是由五元生成,其功能由五元所决定的。

藏医认为,疾病发生的远内因是“无明”产生的贪、嗔、痴三毒,其中贪即贪婪产生隆邪,嗔即嗔怒产生赤巴邪,痴即愚痴产生培根邪等“三邪”。“三邪”便引起各种疾病发生。藏医认为“无明”和三毒是内病因中的远内因。藏医远内因之说,虽然掺杂了一些宗教说教,但也强调了人的'内心精神因素致病的重要性。近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藏医认为隆、赤巴、培根决定和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如隆决定支配语言、思维、意识及性欲,隆还司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赤巴决定支配雄心、勇气、胆略、智慧、高傲、僧怒等情志;培根决定支配意志坚定、镇静、不惧恐、耐力等情志。特别是培根中的能足培根和隆中的维命隆居于头脑,支配大脑产生喜、怒、悲、恐、惊等情绪和知足感、满意心理、产生记忆、思维及六识(视、闻、味、嗅、识、触)。隆中的遍行隆和赤巴中的能作赤巴居于心,使心产生神识、胆略、雄心、智慧、骄傲、进取心等。持命隆,尤其聚集于百会处,运行于咽喉、胸腔内,司理吞咽食物、呼吸、清醒头脑、增强记忆、聪明耳目、摄守神思、敏锐意识;培根中的能足培根,主居于头脑,司理耳、目、舌、鼻、身等器官的识觉功能,主色、声、味、嗅、触等,使人产生知足感。赤巴中的能视赤巴,居于眼睛和脑内传导视觉的脉络中,司理识物、辨认物体形体、颜色等。

另外,藏医按体内三因素成分的多寡不同将人分有7种体质的人。由于三因素各自性质所决定,7种体质的人的秉性等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如隆型人喜歌舞、爱嬉笑、好动善斗,多言谈,不讲信用、多疑、浮躁,不善理财因而家资贫穷,寿命较短,具有狐狸的性格。赤巴型人喜凉食、性格易怒好斗、桀骜不驯、足智多谋、思维敏捷、好键而走险,心术不正、心眼坏、理财及寿命为中等,具有猴子和夜叉的性格。培根型人耐饥渴、耐干旱和痛苦,开朗豁达,外柔内刚,性格善良诚实,讲信用,守法度,善理财多富有,寿命长,具有大象性格。其他类型的人表现出该所拥有二合或三合三基因所反映的特性。可见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决定和支配着人的秉性和精神活动。

综上所述,藏医五元学说和三因素学说是藏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也是藏医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只有对其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临床上对各种心理疾病的诊断、病因分析、治疗等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