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旅游文化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1-14 10:10:18 作者:灵魂曲

学习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表达的规范和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品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共同进步。

湖湘旅游文化教学论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在萧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靠近地铁一号线的旁边,有一片美丽的湘湖,他有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广阔的水面,是居家旅行、搭建帐篷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领略湖光山色;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人文熏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驰名中外的跨湖桥遗址;在这里,你还能去杭州海洋博物馆,一睹鲸鱼的风采。

非常荣幸为大家做这一篇导游词,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由我来随团带领大家参观湘湖。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旅程,能够让大家尽兴而归,乘兴而来,不会留下失望,而留下你们满意的笑容,捕捉下你们乐意的色彩。

如果大家对于导游词中有异议的地方,可以随时来向我询问,我会一一针对导游词之中的问题做详细的解答,绝对不会让大家存疑。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先从湘湖的历史背景说起,然后通过我们的行程慢慢的讲到它的变迁和历史渊源,最后我们会在跨湖桥遗址那儿做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尽情的拍照,驻足留念。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称心而归,不留遗憾,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旅途吧!祝大家工作顺利,行程愉快!

湘湖简介。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度假区总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以历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态湘湖、休闲度假湘湖为基础,以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到,度假区将以5a级景区为标准,形成总开发面积10.6平方公里,完成3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17.8公里景区交通道路,56万平方米公寓房产,形成一湖二带三园四中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区五十个景点,即3.2平方公里一个湖面,105万平方米两个沿湖岸景观带,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三个主题公园、湘湖新天地休闲中心、罗家坞野外体验中心(露天乡村俱乐部、国际自行车俱乐部、户外活动基地),陈家埠休闲度假中心(国宾馆、越文化休闲风情园、水上俱乐部)、眉山岛科普休闲中心(五星级产权酒店、科技馆、景观公寓房)四个休闲中心;水漾坞超五星级度假酒店、大樟树宾馆、湘庄、湘湖国宾馆、眉山宾馆五大酒店;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区和五十个景点,完成政府性投资28亿元,达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就业5000人,旅游三产收入达到5亿元,使度假区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科普、健身购物、演艺、会展国际化旅游综合体。

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旅游度假区正以她迷人的风采、大气的胸怀、美好的前景等待着追怀历史、热爱自然、崇尚休闲人士的到来。

湘湖八景介绍。

城山怀古。

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览亭眺远。

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先照晨曦。

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杨岐钟声。

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横塘棹歌。

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湖心云影。

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山脚窑烟。

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旅游文化论文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和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进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有关滨海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探究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内滨海旅游文化;滨海旅游消费文化;滨海旅游经营文化文化,旅游业,利益相关者。

引言:

旅游文化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有些街区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者的必到之处,如北京皇城、南京的夫子庙、广州的北京路、广西北海老街等街区,但我们也会看有些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遗存保留较少,便花重金将历史建筑推到重建,游客到了这里,能看到街区历史的“躯壳”,却干事不到其历史的“灵魂”,不禁大失所望。由此可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旅游过程中,通过一些指标和方法来该论证街区旅游开发的适宜性,是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旅游开发前应该进行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确定理想评价指标。

理想评估指标的确立,是笔者在大量收集文献及研究资料,结合旅游社会、经济、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整理分析后形成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目及其构建。理想指标的设置主要从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两个视角着手,确定开发条件、开发潜力、相关利益者、开发效益四个方面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再设14个二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下设42个三级指标(见表1)。

1.2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对理想评估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少对指标体系内相关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保证,存在指标重复、非典型等问题,因此,通过专家咨询,应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理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修正,从而提高该评价指标体系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在修正过程中我们邀请了高校、政府、旅游业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请他们针对指标提出意见,各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让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总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根据专家的打分结果和专家的具体意见,运用我因子分析法,计算平均值和变异,并进行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协调度”的调查,对指标进行了以下修正:由于二级指标中的“传承创新”与“遗产保护状况”中的部分指标重合,因将该二级指标下设的“社会参与程度”“传承资源的数量与规模”两个三级指标删除,将“遗产开发创新潜力”转换为“产品竞争力”的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开发条件”下增加“设施状况”三级指标,及相应的“旅游设施状况”“基础设施状况”2个四级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

2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1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

本文的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以及对人的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求按照上一层要求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和计算,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值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方法也是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在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测量时,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对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的研究结论,引入了九分位比例标度,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等判断级别,各自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标度,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获得判断矩阵的取值。通过这种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指标相对于其上支配指标的重要性,即为权重,然后逐层合成指标权重,就得到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综合指标权重和位次。

2.2总目标评价模型构建。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层次分析法标准的评价模型,对现有或潜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是否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以及适合何种程度开发的评价。本文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是基于层次分析法,遵循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开发的相关评价标准,所建立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见图1),第一层为目标层,描述评价的目的,记作a;第二层为评价综合层,这一层次为影响评价的因素,是对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作b;第三层评价项目层,这一层次是对评价综合层的细化,即对于准则层的具体化,记作c;第四层评价因子层,这一层是对评价项目层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对项目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记作d(见图1);评价模型包括4大类,14中类,42小类。

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各指标,在旅游开发具体的实际过程中,不同指标对其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各指标权重的问题。确定指标权重,我们采取层次分析法与德尔斐法相结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师范大学、钦州学院以及百色学院等多所高校的24名专家、学者,就文中最终修订的评价模型及其中所包含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的判断级别,以9,7,5,3,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指标间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再对收回的征询表进行整理“综合”检验,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1.0,计算,所有专家的平均意见作为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出最终结果,最后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综合评价层的cr=0.0136<0.1,通过一致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从排序结果来看,“开发条件”与“相关利益者”占权重最大,均达0.4207,是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因素,“开发潜力”、“开发效应”两个指标所长权重相对较小分别为0.0965、0.0621,但这两个指标是评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持续性及影响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缺。评价项目层14项指标的值均小于0,通过一致j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且根据权重值排列,从大到小的依次为:“政府因素”、“资源价值”、“社区居民”“资源吸引力”、“产品竞争力”、“资源影响力”、“企业因素”、“遗产保护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品衍生力”、“设施状况”、“客源市场条件”“文化效益”(见表3),从排序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资源的条件、资源的保护、政府的具体政策与措施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具体所带的效益是作为旅游开发的评估的补充要素。评价因子层42项指标的权重也与综合评价层、评价项目层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权重有大到小依次为:政府投资开发措施0.1917、历史价值0.0998、政府投资开发政策0.0958、游憩观赏价值0.0626、资源文化含量0.0476、开发居民参与度0.0415、文化价值0.0382、同类产品竞争力0.0327、知名度0.0313、居民对开发的态度0.0261、企业实力0.0246、企业对街区保护认知0.0246、科学价值0.0232、遗产原真性完整性0.0217、认知度0.0197、丰富居民生活0.0178、居民保护意识0.0165、就业促进率0.0155、资源级别稀缺度0.0151、艺术价值0.0147、旅游设施状况0.0119、可衍生资源的规模0.0115、可衍生产品的类型0.0115、资源开发创新潜力0.0106、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0.0093、产品可替代性0.0088、适游期0.0087、美誉度0.0083、遗产保护普及状况0.0073、客源市场范围0.0071、对区域经济带动0.0059、管理及服务水平0.0049、提升居民认同和归宿感0.0046、基础设施状况0.004、客源市场消费力0.0039、资源多样性0.0034、投资回报率0.0034、产品互补性0.0033、遗产丰度规模0.0032、促进文化创新0.0031、促进内外交流0.0024、客源市场规模0.0022。

3结语。

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开发条件”、“开发潜力”、“利益相关者因素”和“开发效益”四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各层次各项目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得到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这些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可以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当中,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为其今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模型,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湖湘旅游文化教学论文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其整合目标,应是在龙舟文化的主题形象指导下进行资源的联合开发,做到主题突出、彰显特色。

艺术体育旅游产品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处于不同时代,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但能优势互补、互为依托,服从于龙舟文化、龙舟精神这个主题的旅游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以减少竞争加强合作,提升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促进汨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整合原则。

(一)突出独特性原则。

“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发发展的生命线。

龙舟竞渡在我国江南水乡是比较普遍的,汨罗的龙舟文化旅游资源要在群芳中脱颖而出的话,还得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

要突出汨罗龙舟文化资源的“源”与“原”的特色,强调其千年之“源”与“原”汁“原”味,把龙舟文化打造成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在开发中,突出汨罗地方特色,树立精品意识,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地生动形象地展示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内涵。

(二)突出主题形象原则。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档次的提高,主题旅游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无主题旅游。

那种把彼此毫无联系的几个景点强行纠结在一起,让游客在互不相干的景区之间来回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摒弃。

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旅游开发更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

主题是一个旅游区的生命,没有主题的旅游区,游客看了之后就不会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同样要突出“龙舟文化”的这一主题形象,那么区域内旅游资源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整合,以打造龙舟文化旅游形象品牌。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进程,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线路,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海内外市场上树立龙舟文化独具魅力的旅游形象。

(三)强调文化内涵。

文化是当今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开发注重的是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在旅游资源规划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好“文化”文章。

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渊源、历史变迁、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民情、遗迹遗址、节庆活动、文物特产、名人轶事等资料是龙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首要工作。

因而,设计活动项目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避免迎合部分游客心理而落入低级俗套,又要使人们易于乐于接受并参与体验。

(四)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文化旅游关键是要引导不同文化群体从不同角度欣赏旅游文化,绝不是鼓励“孤芳自赏”,而要善于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得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协调一致的综合效益。

规划时要充分调查市场需求,选择目标市场,开发出受市场欢迎、适销对路的龙舟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是越来越受到旅游者欢迎的一种旅游形式,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汨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形式,必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或地域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珍贵,一旦破坏,便不可能再恢复。

因而,要注意保存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因子,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汨罗旅游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管理理念落后,一度忽视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

今后要改变被动的政府保护,通过主动的经营性保护,改善经费拮据等问题,达到以发展促保护;改变以往静态的维持保护,通过形式多样的动态的风情繁衍,以活化促传承。

旅游管理部门应大力提高管理水平,把握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度,既不能无所作为,使一些无形文化旅游资源面临快速枯萎的现状,也不能过度地商业开发,否则使文化变味,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要在全面保护龙舟文化区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精心整合,开发和保护并重,实现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2]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旅游文化论文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

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转的地域文化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2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1.1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

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2008年,辽宁有两位二人转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赵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县老艺人李秀媛。

1.2二人转与东北地区的民间萨满歌舞有密切联系。

两个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来自于萨满神歌,唱段曲目多数也出自萨满神歌。二人转的舞蹈动作也与萨满祭祀歌舞非常相似。这种说法由于萨满教的失传也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人转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吸引人们的主要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转除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之外,在表演上还有“四功一绝”的特点。“四功”是指说、唱、扮、舞,“一绝”是指在表演中运用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二人转的唱腔通俗易懂,说口幽默风趣,不同地域表现的唱腔特点也不尽相同。二人转在其发展历史上按照地域划分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这四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的特点。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二人转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为重点,这一带主要受到河北莲花落唱腔的影响,在唱腔中比较讲究板头;南路以营口市为重点,表演风格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在唱腔上体现出热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点;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在唱腔上受到当地民歌的的影响较大,唱腔优美,内容丰富。这四个流派在唱腔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北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有一句俗语:“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转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

辽西地区二人转的唱腔“纯正、优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转的特质。在过去,因为黑山二人转表演的内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要观众来源是农民,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许多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因为二人转的语言多属于“实惠磕儿、扎心话、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从二人转的唱词和说口能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真挚朴实和憨厚有趣的性格。这对二人转的推广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3.1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3.2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二人转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所喜爱,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一定会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5]王洪潇。二人转的野性空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06,(3)。[7]李显卿。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1)。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0.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13.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旅游文化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5、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8、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9、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3、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

14、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6、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7、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8、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20、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22、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7、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8、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9、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0、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3、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34、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8、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9、积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1、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4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4、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45、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4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7、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49、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旅游文化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旅游饭店,顾名思义,是为旅游而准备的饭店,同时,在经营管理评价方面,旅游饭店也应区别于普通饭店,打造出具有自身饭店特色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本文将对该体系进行研究。

一、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完整的评价范围。

在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中,应该有明确的方向,明确所需要评价的具体范围,认清旅游饭店的具体服务对象是旅客,不仅仅要关注饭店自身的食物品质,同时也要了解旅客的满意度,以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如果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评价范围,那么整个评价体系也就不会真正的完整。在一家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范围应该足够广泛,包含旅游饭店所需要评价的所有内容,同时又不过于烦琐冗杂,应该使所包含的内容精炼完整,贴合饭店自身。

2.根据饭店的不同情况构建体系。

现如今,国内外的旅游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旅游饭店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对于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饭店自身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因为存在国内外生活习惯不同、旅客消费水平不同、旅游景点不同、饭店特色不同等情况,所以旅游饭店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因地制宜,贴合饭店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构建一个与旅游饭店自身情况吻合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

二、目前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范围不完整。

在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中,有很多饭店仍然抓不住重点,不明白评价体系是针对哪些方面问题做出的评判。有的饭店避重就轻,只关注表面问题,不去深刻思考饭店的长远发展;有的饭店则盲目关注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没有针对性,评价内容中出现过多的冗余,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得不到高效的反馈,这样的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反而拖慢了饭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设明确规定评价范围,而不是得过且过,根据管理人员的自身情况来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范围。

2.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最好的不一定适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然而很多旅游饭店在构建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考虑到自身饭店的实际情况,而是完全的照搬照抄。不考虑饭店规模大小,直接将知名企业的评价体系应用到饭店中,不考虑实际情况,过于脱离现实,使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应用,降低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在某种程度上拖慢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个不合适饭店自身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存在或许并不能在饭店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在某些方面影响饭店的未来发展。

3.对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不够重视。

就目前来看,很多饭店的领导阶层对于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只要饭店有盈利有效益就可以了,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为了旅游饭店的效益服务的,既然已经有了足够的效益,那么旅游饭店中是否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种理论相信很多领导都会认同,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短视,如果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那么久而久之,饭店的内部将会积累很多弊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旅游饭店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1.明确旅游饭店评价范围。

在一家旅游饭店中,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饭店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所谓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是要明确该体系的涉及范围,即——经营、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在饭店的经营中,主要涉及的是食品营业收入、住房收入和房间入住率,以及员工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接下来会有介绍。在任何企业中都不会缺少管理这一个环节,在一个旅游饭店的管理中,包含着饭店的方方面面——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最后一点就是满意度,满意度不仅仅是针对顾客的,同时也要关注饭店员工的满意度(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详细介绍)。根据以上的论述,笔者整理了一个结构图,来明确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范围。

2.提高对于经营评价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只有领导对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地应用于饭店,为饭店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在这里,笔者建议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应该“多听多看”,不仅仅关注外界变化也多关注饭店自身,同时提高领导自身对于评价体系的认知,这样才能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一个饭店的重要性。

3.关注员工满意度。

一家饭店中,员工大多是工作在基层的,地位不高也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们有和旅客接触的机会,同时能关注到饭店的每一个角落,了解饭店自身存在的弊端,所以员工的满意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也一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总结。

本文通过对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从而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现状。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经营业绩、管理水平、顾客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同时文中也给出了具体的构建模式,当然,再具体构建过程中,仍然要切合饭店自身来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这一天,烈日炎炎,我们都准备去崂山旅游。

当我们早上到达崂山时,我们乘公共汽车观光。山上的岩石一个接一个露出来,好像要掉下来似的。看,许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里,这让我想:“哇,看!谁会不羡慕这样一棵顽强的松树,它斜着生长在笔直的岩壁上,仿佛它是固定的?”

当我们到达太清宫顶时,我们终于能够下车了。一群人沿着新修的森林小路下山。“下山!”我们大声喊叫,两个孩子跑得很快。下山的一路上都是台阶,我的腿马上就抗议了!

在山脚下,沿着宽敞的石路进入太清宫。啊,有许多参天大树,包括银杏树、山茶树和藤本植物。一些银杏树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这太伟大了。在院子里,有一棵树没有叶子,被藤植物包裹着。葡萄树也有许多鲜艳的花朵。这两种植物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在许多地方生长在一起。因此,每个人都称它们为“爸爸妈妈树”。

穿过龙头树,进入一扇门,有一棵更神奇的侧柏。许多年前它被雷电打垮了。它被烧焦了,烧了一个洞。就这样,它活了下来。它又高又大。太顽强了。真的太严重了。许多人钦佩他看着树干上的火的痕迹。

最后,我们看了所有的树。这些树有自己的特点和各种形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顽强的成长,这象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由于湛江市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前来务工经商。而这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加剧了湛江市城市生活型道路环境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建设湛江市道路环境,做好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势在必行。

3.1安全性。

在湛江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安全性无疑对景观设计人员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设计要求。在布置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时,要确定每株树木的高度和距离之间的比例,进行单排种植,一般来说5~7m最为合适,树木距道路不能少于0.5m。不能选择过大的榕树、梧桐树等,这样行人和小车辆通过时比较安全。20世纪90年代,湛江市曾经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消减了很多绿化带,采用隔离栏杆等方式。但随着湛江市政府对于城市生活型道路安全的重视,绿化带等绿化景观被重新建设,分离绿化景观的距离和宽度也在增加,提升了安全性。

3.2美观性。

在城市生活型道路建设中,绿化景观必须要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因此,绿化景观必须要做到美观漂亮。湛江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因而在绿化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海滨植物风光,如低矮的棕榈科和蕨类植物。在色彩搭配上,可以每隔10m换一种主体绿化颜色,使得分隔的色彩图案更加丰富多样,而且绿化景观的图案可以多变,像方形、圆形、正多边形等方式,搭配不同的色彩,在以主体绿色为背景下,尽量多使用冬青、黄金叶、龙舌兰等绿化植物,使得城市生活型道路的绿化景观能够给人以视觉享受。

3.3养护性。

湛江市的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为22℃,在夏季和初秋季节适合傍晚浇水,冬季适合中午浇水养护。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5~9月份的雨季,要通过排水沟或排水管道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积水对绿化植物根部造成损害。

3.4文化和休闲。

绿化景观在设计中要注意合理搭配其它文化景观。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是配以喷泉、雕塑、池塘等景观小品,满足人们步行、生活空间的需求,同时丰富绿化景观的设计。湛江地区由于海路运输发达,可以在绿化景观中通过古船只等造型设计,丰富湛江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人文内涵。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型道路在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绿化景观作为生活型道路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绿化景观的设计标准,完善绿化景观设计规划,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对城市生活型道路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智博,马力,杨岚,胡金萍.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

2袁瑛,秦华.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冰雪体育旅游文化研究论文

国外体育旅游学术研究起始于1960年后,英国学者安东尼为英国体育休闲中心委员会撰写一篇《体育与旅游》的文章,简单的阐述了体育和旅游间的关系,这篇文章因此成为了体育旅游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国内体育旅游学术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因为国家旅游局先后开展了两次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并将体育旅游列入《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育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掀起了学术研究热。近年来随着冬季运动会的宣传,以及东北三省冰雪旅游的不断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也日渐被大家所追捧。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近些年来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冰雪体育旅游已成为振奋国民精神、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在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吉林省进行冰雪体育旅游文化研究,目的是促进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开发,建设良好冰雪旅游氛围,细化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带动吉林省第三产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相关含义概述。

西方学者腊斯克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人们在特定休闲时间里,因被特殊的自然吸引物和体育户外休闲设施吸引所产生的旅游行为”;而国内学者陶宇平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加或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2]”综合而言,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分支或者说是一种专业旅游,是在休闲时,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由于其所具有的体育刺激性和挑战性而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冰雪旅游在人类征服自然中产生并由此得到了发展,被称之为原始滑雪。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雪运动在古代发展成嬉笑游玩,而后又在近代发展成为体育竞技。而在现代由于体育旅游的产生和高速发展,冰雪旅游逐步成为了体育旅游的一部分。冰雪旅游是指人们在冰雪环境中进行的综合旅游活动,是短期体验冰雪文化的一种休闲方式,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冰雪体育旅游已成为体育旅游的一个新特色,是体育旅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雪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它特定文化的总和,它是对冰雪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应地。因此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有助于旅游者增长文化知识,提高旅游文化素质都属于冰雪体育旅游文化范畴。冰雪体育旅游文化的内在与扩展也非常广,一切与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欣赏都可以称之为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冰雪体育旅游文化是以冰雪运动为先导,以传统民俗文化和不同地域特色为内容,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发展经济为动力展开的。

吉林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早在距今4万年前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遗迹;两汉、南北朝时期主要有夫余人、高句丽人、肃慎人;隋唐时期有肃慎人后裔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辽金元明时期有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人在此生活;清朝主要生活满族,蒙古族和汉族人。就冰雪体育旅游文化而言,吉林省拥有丰富的冰雪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积雪期长、雪质好、温度适宜、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冰雪资源非常丰富,不仅适用于冰雪体育竞技运动,也适用于冰雪体育旅游娱乐活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全国地区是极少见的,更有着长白山、松花江、松花湖、等名胜人文景观及雾凇、冰雕、雪雕等自然及人工形成的景观,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之地。每年举办的各种冰雪观光及冰雪娱乐项目都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

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文化正处于起步时期,虽然资源丰富,但宣传、开发等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一方面体现在冰雪体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对冰雪体育旅游文化资源运用不全面,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产品类型也较单一;另一方面体现于经营管理,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背景和机制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否相对缺乏,仍存在着管理体制混乱和服务质量达不到游客满意。因此,对于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冰雪体育旅游文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冬季冰雪旅游受到人们的不断关注,吉林省冰雪场馆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软硬件上还应再进一步建设。首先要改善经营管理问题,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宣传对娱乐体育的健身意识,扩大消费。其次,要以国外高水准的冰雪体育旅游地为标准,学习其先进技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娱乐设施和服务标准。加强交通、食宿、通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冰雪体育旅游开发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规范的管理,开发与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和旅游文化,以防因发生重复性建设造成的对资源浪费及破坏,政策应给予支持,在财政上给予扶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

2、提高吉林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吉林是我们国家生态试点省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冰雪旅游促进了吉林省与国内、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可以有效带动交通、通信、餐饮、服务、旅游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合现有资源,面对不同消费者,形成各自特色,达到人们冬季体育运动娱乐健身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冬季体育娱乐的高品位需求。

3、突出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特色,提高吸引力吉林省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分两步实施。近期,应以亚冬会为契机,以吉、长两市为重点,将吉、长两市建成我国乃至亚洲一流的冰雪竞技、旅游基地。中远期,应以申办冬奥会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目标,再继续建设和完善吉、长冰雪竞技、旅游基地的同时,将冰雪基地的开发向东部山区转移,形成通化、长白山、延吉三点一线式的冰雪竞技、旅游网络,使吉林省成为世界级的冰雪竞技、旅游地。

三、小结。

冰雪体育旅游作为带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途径,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巨大经济利益,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冰雪体育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占有比重相对较大。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高,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潜力,在旅游市场上与冰雪运动相关的体育旅游有着不断上升的显著地位。对吉林省进行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空间,扩展其发展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打造吉林省独特的冰雪体育旅游品牌。

作者:刘小宇。

对秦皇岛市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

近年来,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扩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水利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地的普及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行业基层单位中计算机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水利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过程。

1、早期的应用。

从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至今,其发展已经过了4个阶段,时间也跨过了60余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pc-1500袖珍计算机开始进入各个行业,水利中一些基层单位利用其特点进行开发应用,如水文数据分析、工程预算、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大量复杂计算等。这些第一批计算机的拥有者在各类专业技术刊物上登出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源程序,自发地形成了自由软件库。单位和个人的应用程序的交流也比较随便和自由,这对提高系统内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利系统的袖珍计算机热,为系统内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2、初步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尤其是一些大专院校引进计算机后,从科研的角度出发,把以前困扰水利行业多年的一些复杂计算、模型计算、工程设计等难题用计算机轻易地得到了解决。

3、逐步的深入。

进入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窗口化系统的相继问世,应用程序的逐步开发,更多源程序的广泛开放,windows系统走向成熟,各类编程工具、制图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等,功能越来越强大。计算机在水利上的应用自然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在水文数据的分析、整理,洪水的调洪演算,观测数据的成图,各种水利数据库的建立等,尤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有了长足进展。

4、基层应用现状。

经过初步、深入发展阶段之后,迅速拉开档次就成为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水平高的单位已经提早连接互联网,引进高端硬件设备,使用先进的软件成果,使得在办公、管理、勘测、设计等多个领域率先实现了飞速的提升。但在相对偏远、条件较差的水利基层单位,计算机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连接互联网的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员,根本无法享受现代化科技的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差距越来越大。

二、水利计算机应用的前景思考。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性、旧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运作机制的协调性等,似乎越理越复杂,越分析越使人困惑无奈。当我们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时候,问题就十分明显化了。为什么一些单位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只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人才。这个人才不单单是所有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中的能人,而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单位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思维的领导者。正所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熟视无睹,不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不擅于把持此项工作,没有长期发展规划,软件与硬件系统运转不灵,不能发挥效益,让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无用武之地,让这些人才慢慢流失,最终造成缺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些缺人才,或用不好人才的企业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针对水利行业基层计算机人才贫乏、应用落后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应对:

1、领导重视。加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当前效益和长远发展两个角度正视其重要性。用人单位要切实根据特点,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激发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热情,深入挖掘潜力,强化指导,注重关怀,提供有利环境,为其才能的发挥搭建广阔平台。

2、合理配置计算机应用人才。合理配置人才是基层现实工作的需要,基层各个岗位的工作方式与职责不尽相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标准也有所差别。在人员配备过程中,要围绕基层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对业务素质、业务技能的具体要求,做到不同人员在各工作系列的有机搭配和优化组合,避免出现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把引进人员培养对象配置到关键岗位,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从而做到人才培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素质提高和岗位业绩的双促双赢。

3、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充分认识计算机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上行下效;克服畏难情绪,静下心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激励干部职工自觉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4、创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条件。加大投入、配齐设施。必要的计算机设备,是学好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上,这样不仅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还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别于一般的理论知识,除了需要掌握一般性理论知识外,更注重于实践操作。

5、结合实际开展计算机应用。由于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一样,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制定有效、实用的学习计划,并且长期坚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边学习、边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得学习与实战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水利计算机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它是一项技术改革、管理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提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确保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纬民.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孙明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臻.机械设计教程与上机实训auto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对秦皇岛市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

在滑膜装置安装和侧摸支设验收合格以后,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施工前,要对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在搅拌的过程中,对外加剂的添加也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中尽量使用小的坍落度,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外流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中使用的运输平台和起重机,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在进行自卸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直接命中滑板的情况,这样能够防止混凝土出现材料分离的问题。滑膜施工工艺在施工中,浇筑混凝土采用的方式是薄层浇筑,这样在进行浇筑过程中要对每层的厚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在浇筑完以后,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的时候,要将滑板放下,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浇筑的效果。在进行浇筑的时候要对填料进行注意,在浇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填料过度饱和的情况,在浇筑完成以后要及时对侧模的顶面进行清理。因为滑膜施工技术采用的是薄层放置,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保持地面移动速度非常慢,同时,滑板在移动的时候在距离上要进行控制。在晋升的过程中,时间上要进行间隔,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滑膜施工的质量。在滑膜施工过程中,在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停止滑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时间上也要进行控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贯入阻力进行测定,同时对现场的生产情况也要进行验证,这样能够更好的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对混凝土中拌合物的`坍落度进行控制,同时也能对滑膜滑动的速度范围进行控制。

2滑模施工应用分析。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滑模施工,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曾有一些数10m高的重力坝、拱坝等工程采用滑模施工。但对于高混凝土坝,滑模施工难以达到温控要求,所以没有得到推广。随着悬臂模板的推广应用,现在大体积混凝土已很少采用滑模施工。陡倾角、大直径长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可以说是水电站地下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传统的支模方式无法满足进度、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国内外的工程师们一直在探索高效、安全、可靠的施工技术。20多年来,斜井滑模技术大致经历了卷扬机牵引滑模、csm间断式滑模、液压爬钳牵引滑模和lsd滑模系统等4个阶段。但因其施工布置复杂、卷扬机牵引力较小、容绳量有限等不足,因此不适用于长斜井施工,而且没有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1990年前后,抽水蓄能电站引水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国外csm公司研制的间断式滑模系统,每次滑升12.5m。其不足之处是不能连续滑升、效率较低。20世纪末,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沿轨道爬升的液压爬钳牵引模体,连续滑升。该滑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主要不足之处是偏心受力,产生很大的偏心力矩,使模体有向后翻转的趋势,带来模体变形、底拱上抬、爬钳上拔轨道致使轨道变形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引水斜井施工研制的lsd斜井滑模系统,采用两个连续拉伸式液压千斤顶分别抽拔一束锚固在上弯段顶拱围岩中的钢绞线牵引模体,受力合理,安全可靠,运行顺利,施工效率高,混凝土成形质量好。lsd斜井滑模系统应用于桐柏电站两条斜井施工,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除了1#斜井由于台风停滑2#斜井按计划停滑进行斜井下部固结灌浆外,每条斜井的滑模施工都是一气呵成。1#斜井滑模施工时间是夏天,达到了日平均滑升4.76m的均衡高速度。lsd斜井滑模系统被批准为国家发明专利。斜井施工已经顺利完成约300m长的1#下斜井滑模施工,在低温条件下,达到了日平均滑升5.1m的高速度。河坝水电站采用3.2m×3.2m方圆形引水平洞边墙、顶拱衬砌施工中采用了自行研制的平洞滑模系统,在顶拱设混凝土预制块以避免混凝土因强度不够而塌落。该项目月开始施工,已取得初步成功。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分析,隧洞水平滑模的难点在于顶拱混凝土出模强度的控制。滑膜施工中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在混凝土浇筑滑膜的初期,混凝土的可塑性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也非常低,为了更好的保证混凝土出模的强度,不出现塌落的情况,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混凝土失去塑性非常快,这样非常容易导致模板出现滑动情况,导致混凝土出现被拉裂的情况,这样就会对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3结束语。

由于我们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施工的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比较缓慢,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滑膜技术的应用历经很长时间。种种情况致使滑膜施工技术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在应用领域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成为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领域中常用施工方法。水利施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更起到保证国家能源的供应的作用。另外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发电、供农业灌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突出。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取滑膜施工这种良好的施工方式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赵宏伟,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反思.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4]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生长的自然阶梯.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小庭院模拟自然的景观效果,往往可以使居住其中的人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闲适、幽静的空间氛围。而庭院植物则是营造大自然景观的核心内容。

1植物选择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在进行小庭院设计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通过设计带领使用者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景观。在具体实施时,依据住户的不同喜好与需求,制定不同的设计主题[1]。例如有些住户喜欢回归田园、体验劳作的感觉,在进行设计时,可加入一些可采摘的、且具有观赏性的蔬果类植物。比如用葡萄藤作为花架的藤蔓装饰,用石榴树、桔树作为庭院小乔木,在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通过对果树的养护和对果实的采摘,让住户感受到生命的孕育与丰收的乐趣。而有的住户喜欢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那么在设计时,应注重假山、流水、与植物的搭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江南园林的那份闲情逸致。1.2经济实用原则小庭院以私家庭院为主,后期鲜有专业人员进行养护,因此,不但在进行设计施工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植物景观后期养护费用,做到经济实用。在进行植物品种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长且避免后期需要重复施工的品种;由于生长空间有限,设计应选择生长较慢、易修剪的品种,以维持稳定的植物观赏形态;还应选择管理相对简单容易的植物,比如病虫害少、无飞絮等。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后期植物景观管理和养护的成本。1.3安全性原则小庭院中的`植物与人的距离更近、关系更密切,在种植设计时,植物栽种的适宜性、安全性更需要着重考虑。如变叶木、夹竹桃等有毒的植物,应尽量避免在小庭院中实用。而根据住户的个体不同,植物种植的考虑也不同。如给有小孩的住户进行设计时,避开有刺的蔷薇类植物;给有哮喘的住户植物配置时,不选用飘絮、飞花粉的植物。

2植物搭配设计小庭院的形状有很多,正方形、长方形,或宽或窄,或长或扁。

在设计时,要依据功能来进行各个部位硬质铺装和植物的搭配,避免使小庭院沦为花草仓库。因此,在进行小庭院景观设计时,要遵循植物设计原则:植物搭配层次丰富,景观精致、耐看;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品种为主,易于管理[2]。2.1空间层次设计在进行植物空间层次设计时,高大乔木属于最高层的植物,往下是灌木层,再往下是草本花卉、地被层。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乔木和灌木的搭配,首先要符合生态互补性。面积较小的庭院,要避免种植生长过高、过快的大型乔木,参考选用小叶树种,避免大型和伸展型的树形。灌木层可以连接庭院外景观,并作为背景效果创造柔和协调的视觉感受,起到隔离外界噪音与灰尘,防护院内景观环境的作用[3]。从光照角度看,植物群上层的乔木接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选择喜阳的植物;而中下层的灌木和地被,因接受的阳光照射相对较少,选择半阴性或阴性植物更利于存活。常绿植物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斑驳树荫,和其他植物搭配容易形成较高的层次感。常绿植物也常作为背景,在冬季衬托落叶植物的枝干、形态美。在植物种植的中低层设计中,地被植物往往是最底层的植物。多年生耐寒植物和灌木基本保持在中层。灌木作为背景可以单棵种植或并列成排种植。而在小庭院中使用花境设计时,其形态原则为后部高、前部分低、中部突出。突出部分为主要观赏部分,需要精心设计。2.2色彩层次设计在进行小庭院色彩搭配设计时,首先庭院植物的基础色调应保持一致,强调整体感。把绿色中颜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作为植物搭配的一个标准,通过其巧妙合理的搭配,营造出安静舒适的效果。绿色作为小庭院中的主色调,应保证四季都有绿,因此,叶色较深的常青树是小庭院植物配置中必不可少的。而落叶植物在春季抽枝发芽,生出的嫩绿色叶片,与常青树的色彩产生对比,体现出勃勃生机。

3结语。

小庭院景观设计与城市大环境设计有着本质区别。庭院植物景观的营造更为多样化,能满足个体住户需求,使人有参与感,并从中得到满足与乐趣。而植物景观作为小庭院景观的设计主体,对庭院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分隔和引导,通过植物形态的选择和配置,让庭院空间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小庭院的发展源于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源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