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秦皇岛旅游文化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1 14:59:28 作者:琉璃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思路和框架,让我们更有目标地进行总结写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湖湘旅游文化教学论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在萧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靠近地铁一号线的旁边,有一片美丽的湘湖,他有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广阔的水面,是居家旅行、搭建帐篷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领略湖光山色;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人文熏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驰名中外的跨湖桥遗址;在这里,你还能去杭州海洋博物馆,一睹鲸鱼的风采。

非常荣幸为大家做这一篇导游词,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由我来随团带领大家参观湘湖。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旅程,能够让大家尽兴而归,乘兴而来,不会留下失望,而留下你们满意的笑容,捕捉下你们乐意的色彩。

如果大家对于导游词中有异议的地方,可以随时来向我询问,我会一一针对导游词之中的问题做详细的解答,绝对不会让大家存疑。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先从湘湖的历史背景说起,然后通过我们的行程慢慢的讲到它的变迁和历史渊源,最后我们会在跨湖桥遗址那儿做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尽情的拍照,驻足留念。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称心而归,不留遗憾,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旅途吧!祝大家工作顺利,行程愉快!

湘湖简介。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度假区总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以历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态湘湖、休闲度假湘湖为基础,以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到,度假区将以5a级景区为标准,形成总开发面积10.6平方公里,完成3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17.8公里景区交通道路,56万平方米公寓房产,形成一湖二带三园四中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区五十个景点,即3.2平方公里一个湖面,105万平方米两个沿湖岸景观带,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三个主题公园、湘湖新天地休闲中心、罗家坞野外体验中心(露天乡村俱乐部、国际自行车俱乐部、户外活动基地),陈家埠休闲度假中心(国宾馆、越文化休闲风情园、水上俱乐部)、眉山岛科普休闲中心(五星级产权酒店、科技馆、景观公寓房)四个休闲中心;水漾坞超五星级度假酒店、大樟树宾馆、湘庄、湘湖国宾馆、眉山宾馆五大酒店;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区和五十个景点,完成政府性投资28亿元,达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就业5000人,旅游三产收入达到5亿元,使度假区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科普、健身购物、演艺、会展国际化旅游综合体。

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旅游度假区正以她迷人的风采、大气的胸怀、美好的前景等待着追怀历史、热爱自然、崇尚休闲人士的到来。

湘湖八景介绍。

城山怀古。

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览亭眺远。

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先照晨曦。

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杨岐钟声。

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横塘棹歌。

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湖心云影。

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山脚窑烟。

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0.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13.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5、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8、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9、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3、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

14、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6、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7、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8、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20、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22、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7、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8、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9、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0、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3、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34、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8、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9、积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1、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4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4、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45、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4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7、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49、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这一天,烈日炎炎,我们都准备去崂山旅游。

当我们早上到达崂山时,我们乘公共汽车观光。山上的岩石一个接一个露出来,好像要掉下来似的。看,许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里,这让我想:“哇,看!谁会不羡慕这样一棵顽强的松树,它斜着生长在笔直的岩壁上,仿佛它是固定的?”

当我们到达太清宫顶时,我们终于能够下车了。一群人沿着新修的森林小路下山。“下山!”我们大声喊叫,两个孩子跑得很快。下山的一路上都是台阶,我的腿马上就抗议了!

在山脚下,沿着宽敞的石路进入太清宫。啊,有许多参天大树,包括银杏树、山茶树和藤本植物。一些银杏树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这太伟大了。在院子里,有一棵树没有叶子,被藤植物包裹着。葡萄树也有许多鲜艳的花朵。这两种植物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在许多地方生长在一起。因此,每个人都称它们为“爸爸妈妈树”。

穿过龙头树,进入一扇门,有一棵更神奇的侧柏。许多年前它被雷电打垮了。它被烧焦了,烧了一个洞。就这样,它活了下来。它又高又大。太顽强了。真的太严重了。许多人钦佩他看着树干上的火的痕迹。

最后,我们看了所有的树。这些树有自己的特点和各种形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顽强的成长,这象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论文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

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情趣,充满了大东北的乡音乡情,在东北民间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二人转也是一部全面反映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借助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可以说,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艺术已然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转的地域文化就要从其发源说起。

关于二人转到底起源于哪里众说纷纭,如果想要详细地追其源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二人转艺术产生于民间,与其发展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2种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1.1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黑山县是二人转的发祥地之一。

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记载:王纶生(1723—1776年),名蹇,字纶生,艺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转当时的民间称谓,还有俗称“双玩艺儿”的,也是二人转最早的称谓之一。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学者认为二人转有250年的历史。但根据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记载,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2008年,辽宁有两位二人转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赵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县老艺人李秀媛。

1.2二人转与东北地区的民间萨满歌舞有密切联系。

两个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来自于萨满神歌,唱段曲目多数也出自萨满神歌。二人转的舞蹈动作也与萨满祭祀歌舞非常相似。这种说法由于萨满教的失传也已经无从考证了。

二人转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吸引人们的主要还是其独特的唱腔和俏皮的表演。二人转除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之外,在表演上还有“四功一绝”的特点。“四功”是指说、唱、扮、舞,“一绝”是指在表演中运用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二人转的唱腔通俗易懂,说口幽默风趣,不同地域表现的唱腔特点也不尽相同。二人转在其发展历史上按照地域划分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这四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各有不同,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的特点。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二人转多舞彩棒,在表演中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黑山为重点,这一带主要受到河北莲花落唱腔的影响,在唱腔中比较讲究板头;南路以营口市为重点,表演风格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在唱腔上体现出热情豪放及歌舞并重的特点;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在唱腔上受到当地民歌的的影响较大,唱腔优美,内容丰富。这四个流派在唱腔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北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形容二人转的艺术特质有一句俗语:“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转在唱腔上具有地域性特色。

辽西地区二人转的唱腔“纯正、优美、字重、腔清”,是黑山二人转的特质。在过去,因为黑山二人转表演的内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要观众来源是农民,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许多农民都会唱上几句。因为二人转的语言多属于“实惠磕儿、扎心话、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从二人转的唱词和说口能感受到东北人那种真挚朴实和憨厚有趣的性格。这对二人转的推广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3.1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3.2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二人转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所喜爱,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一定会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5]王洪潇。二人转的野性空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06,(3)。[7]李显卿。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1)。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经对旅游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旅游建设中文化因素的运用。进入21世纪,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高潮期,每年的学术成果自2001年开始超过了1000篇,特别是最近几年,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研究论文超过了10000篇,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现在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的运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过,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还缺乏高质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从以上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说旅游文化产业这个词,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核心,如何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研究来看,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还是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模式,从学术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和基本理解,这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严重不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一个严格的保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另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去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民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还很不足。在旅游文化产业,很多项目都比较急功近利,寻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很多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

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让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不能把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对旅游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愿意对旅游文化产业长远投资,鼓励和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任何一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机遇,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业界人才的进步,鼓励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并加强给人才的待遇,靠高报酬来吸引人才的发展。

(五)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

今年10月1日,随着新的《旅游法》的实施,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游文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旅游文化机构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4]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5]李云。滇西北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小庭院模拟自然的景观效果,往往可以使居住其中的人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闲适、幽静的空间氛围。而庭院植物则是营造大自然景观的核心内容。

1植物选择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在进行小庭院设计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通过设计带领使用者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景观。在具体实施时,依据住户的不同喜好与需求,制定不同的设计主题[1]。例如有些住户喜欢回归田园、体验劳作的感觉,在进行设计时,可加入一些可采摘的、且具有观赏性的蔬果类植物。比如用葡萄藤作为花架的藤蔓装饰,用石榴树、桔树作为庭院小乔木,在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通过对果树的养护和对果实的采摘,让住户感受到生命的孕育与丰收的乐趣。而有的住户喜欢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那么在设计时,应注重假山、流水、与植物的搭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江南园林的那份闲情逸致。1.2经济实用原则小庭院以私家庭院为主,后期鲜有专业人员进行养护,因此,不但在进行设计施工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植物景观后期养护费用,做到经济实用。在进行植物品种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长且避免后期需要重复施工的品种;由于生长空间有限,设计应选择生长较慢、易修剪的品种,以维持稳定的植物观赏形态;还应选择管理相对简单容易的植物,比如病虫害少、无飞絮等。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后期植物景观管理和养护的成本。1.3安全性原则小庭院中的`植物与人的距离更近、关系更密切,在种植设计时,植物栽种的适宜性、安全性更需要着重考虑。如变叶木、夹竹桃等有毒的植物,应尽量避免在小庭院中实用。而根据住户的个体不同,植物种植的考虑也不同。如给有小孩的住户进行设计时,避开有刺的蔷薇类植物;给有哮喘的住户植物配置时,不选用飘絮、飞花粉的植物。

2植物搭配设计小庭院的形状有很多,正方形、长方形,或宽或窄,或长或扁。

在设计时,要依据功能来进行各个部位硬质铺装和植物的搭配,避免使小庭院沦为花草仓库。因此,在进行小庭院景观设计时,要遵循植物设计原则:植物搭配层次丰富,景观精致、耐看;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品种为主,易于管理[2]。2.1空间层次设计在进行植物空间层次设计时,高大乔木属于最高层的植物,往下是灌木层,再往下是草本花卉、地被层。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乔木和灌木的搭配,首先要符合生态互补性。面积较小的庭院,要避免种植生长过高、过快的大型乔木,参考选用小叶树种,避免大型和伸展型的树形。灌木层可以连接庭院外景观,并作为背景效果创造柔和协调的视觉感受,起到隔离外界噪音与灰尘,防护院内景观环境的作用[3]。从光照角度看,植物群上层的乔木接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选择喜阳的植物;而中下层的灌木和地被,因接受的阳光照射相对较少,选择半阴性或阴性植物更利于存活。常绿植物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斑驳树荫,和其他植物搭配容易形成较高的层次感。常绿植物也常作为背景,在冬季衬托落叶植物的枝干、形态美。在植物种植的中低层设计中,地被植物往往是最底层的植物。多年生耐寒植物和灌木基本保持在中层。灌木作为背景可以单棵种植或并列成排种植。而在小庭院中使用花境设计时,其形态原则为后部高、前部分低、中部突出。突出部分为主要观赏部分,需要精心设计。2.2色彩层次设计在进行小庭院色彩搭配设计时,首先庭院植物的基础色调应保持一致,强调整体感。把绿色中颜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作为植物搭配的一个标准,通过其巧妙合理的搭配,营造出安静舒适的效果。绿色作为小庭院中的主色调,应保证四季都有绿,因此,叶色较深的常青树是小庭院植物配置中必不可少的。而落叶植物在春季抽枝发芽,生出的嫩绿色叶片,与常青树的色彩产生对比,体现出勃勃生机。

3结语。

小庭院景观设计与城市大环境设计有着本质区别。庭院植物景观的营造更为多样化,能满足个体住户需求,使人有参与感,并从中得到满足与乐趣。而植物景观作为小庭院景观的设计主体,对庭院内部空间进行有效分隔和引导,通过植物形态的选择和配置,让庭院空间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丰富。小庭院的发展源于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源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对秦皇岛市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

近年来,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扩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水利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地的普及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行业基层单位中计算机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水利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过程。

1、早期的应用。

从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至今,其发展已经过了4个阶段,时间也跨过了60余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pc-1500袖珍计算机开始进入各个行业,水利中一些基层单位利用其特点进行开发应用,如水文数据分析、工程预算、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大量复杂计算等。这些第一批计算机的拥有者在各类专业技术刊物上登出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源程序,自发地形成了自由软件库。单位和个人的应用程序的交流也比较随便和自由,这对提高系统内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利系统的袖珍计算机热,为系统内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2、初步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尤其是一些大专院校引进计算机后,从科研的角度出发,把以前困扰水利行业多年的一些复杂计算、模型计算、工程设计等难题用计算机轻易地得到了解决。

3、逐步的深入。

进入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窗口化系统的相继问世,应用程序的逐步开发,更多源程序的广泛开放,windows系统走向成熟,各类编程工具、制图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等,功能越来越强大。计算机在水利上的应用自然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在水文数据的分析、整理,洪水的调洪演算,观测数据的成图,各种水利数据库的建立等,尤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有了长足进展。

4、基层应用现状。

经过初步、深入发展阶段之后,迅速拉开档次就成为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水平高的单位已经提早连接互联网,引进高端硬件设备,使用先进的软件成果,使得在办公、管理、勘测、设计等多个领域率先实现了飞速的提升。但在相对偏远、条件较差的水利基层单位,计算机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连接互联网的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员,根本无法享受现代化科技的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差距越来越大。

二、水利计算机应用的前景思考。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性、旧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运作机制的协调性等,似乎越理越复杂,越分析越使人困惑无奈。当我们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时候,问题就十分明显化了。为什么一些单位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只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人才。这个人才不单单是所有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中的能人,而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单位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思维的领导者。正所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熟视无睹,不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不擅于把持此项工作,没有长期发展规划,软件与硬件系统运转不灵,不能发挥效益,让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无用武之地,让这些人才慢慢流失,最终造成缺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些缺人才,或用不好人才的企业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针对水利行业基层计算机人才贫乏、应用落后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应对:

1、领导重视。加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当前效益和长远发展两个角度正视其重要性。用人单位要切实根据特点,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激发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热情,深入挖掘潜力,强化指导,注重关怀,提供有利环境,为其才能的发挥搭建广阔平台。

2、合理配置计算机应用人才。合理配置人才是基层现实工作的需要,基层各个岗位的工作方式与职责不尽相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标准也有所差别。在人员配备过程中,要围绕基层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对业务素质、业务技能的具体要求,做到不同人员在各工作系列的有机搭配和优化组合,避免出现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把引进人员培养对象配置到关键岗位,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从而做到人才培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素质提高和岗位业绩的双促双赢。

3、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充分认识计算机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上行下效;克服畏难情绪,静下心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激励干部职工自觉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4、创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条件。加大投入、配齐设施。必要的计算机设备,是学好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上,这样不仅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还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别于一般的理论知识,除了需要掌握一般性理论知识外,更注重于实践操作。

5、结合实际开展计算机应用。由于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一样,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制定有效、实用的学习计划,并且长期坚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边学习、边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得学习与实战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水利计算机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它是一项技术改革、管理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提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确保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纬民.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孙明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臻.机械设计教程与上机实训auto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

以汉语借词为出发点,运用文化语言学中语言接触与文化接触相关理论,从历时的角度搜集并分析五个重要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借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汉语借词浅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语言是构成文化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最有效记录者、传播者和里程碑,但在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

所谓“借词”,也就是“外来词”,即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

在汉语中,一般说来,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借用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间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借词可以表现为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

[3]本文即以汉语借词为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借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借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观察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二、汉语借词出现的原因:

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4]贺群在《社会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接触就是指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引起的语言间的影响和接纳。

”[5]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

汉语借词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产物,在汉语中引起的语言变化与文化变迁往往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三、从汉语借词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从汉语借词的来源,我们把汉语借词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分析不同时期文化交流对汉语的影响。

(一)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出现了沟通汉与西域的“丝绸之路”,它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之后,汉朝与匈奴及西域各国联系日益加强,贸易日益频繁,汉语中出现了不少来自匈奴及西域的借词。

例如:来自匈奴语的词语:胡人、胡服、胡椒、胡琴、胡萝卜;单于(善于)、阏氏(烟支)等等。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葡萄、苜蓿、石榴、琵琶等等。

(二)隋唐时期。

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

唐代中期,佛教经过南北朝的繁荣和初唐时期的低落,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提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词语。

例如:音译词(根据梵文从语音上音译过来的词):佛(bud-dha),菩萨(bodhisattva),罗汉(arhat),三昧(samadhi),劫(kalpa)等等。

利用汉语原有词语(赋予新的含义):境界、智慧、觉悟等等。

成语(衍生自佛教经典):一尘不染、井中捞月、一丝不挂、顽石点头、三生有幸、心花怒放等等。

在佛经翻译中吸收外来词创造的多种造词方式(音译、半音译半意译),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而大量通俗化佛教成语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7]。

(三)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例如:蒙语来源:站、喳、歹、衚衕、褡裢、蘑菇。

[8]清军入关以后,建立了清王朝,汉语中满语借词逐渐多了起来,比如:满语来源:岳伯、乌他、塔拉乌叉、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嘎拉哈、萨琪玛、搡、瘆等等。

[9]汉语中的蒙语、满语借词在数量上无法与佛教借词相比,对于汉语来说,蒙语、满语都是小民族的语言,不可能像佛教那样深入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广大汉族人民接受,但是随着民族往来日益密切,这些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借的词,也逐渐融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词汇。

(四)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被动的,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由外力催化促成的,是在文化主体面临着生存危机的巨大压力下,被迫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引起了变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互相会通融合,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这一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翻译活动、“五四运动”的开展,涌现了大批外来词。

例如:英语: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罗曼蒂克(浪漫)、梵婀玲(小提琴)、加非(咖啡)等等。

俄语:布尔什维克、苏维埃等。

法语:蒙太奇等。

德语:纳粹等。

日语借形词:士官、干部、警察、文明、肯定、经济、绝对、抽象、概况等等。

中国文化在这一接触碰撞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汉语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中外交流越来越密切,汉语借词呈大规模增长趋势,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日常生活领域:牛仔裤、迷你裙、t恤、麦当劳、可口可乐、“bb机”、的士、迪斯科、ktv、卡拉ok、4d影院等等。

科研领域:信息爆炸、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人工智能、e-mail、办公自动化、gre考试(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指美国的一种研究生资格考试)、x光、ph值等等。

经济管理领域:合资企业、产业政策、企业集团、资产评估、生态农业、市场疲软、风险投资、风险报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普惠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wto、gdp等等。

尽管大都是通过音译、半音译半意译或意译的方式借用到汉语中来的,但“中西文并举”(“gre考试”)和直接使用原词缩略形式(ktv、cd、vcd)的借词方式已经悄然出现。

总而言之,通过借词发展的五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借词使用程度的增加,有些词语人们已经认不出它们是借词;有些借词使用频率较高,已进入汉语基本词汇行列。

借词还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填补了汉语中反映外国文化的词汇空白,增强了修辞效果,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四、从汉语借词看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

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3]格里木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而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词汇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也密切相关,“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

[3]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交流会带来语言的借用,借词的引进也会引起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可以说借词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一)汉语借词是外来文化的载体。

借词是从外来文化和现象中借用的词语,它反映了异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景观文化,透过汉语借词,我们能够领略异域的各种文化。

1.反映日常生活的借词,体现了异域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例如:“劳力士、伏特加、星巴克、迪斯科、桑拿浴”等。

2.反映宗教信仰的借词,渲染了异域神奇诡秘的精神文化。

例如:“菩萨、阿弥陀佛、来世、转生、耶稣、诺亚”等。

3.反映科学技术的借词,宣扬了异域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

例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模式识别、数据处理”等。

4.反映自然风光及建筑物的借词,展示了异域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

例如:“蓝色多瑙河、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等。

汉语借词记载的外来文化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都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二)汉语借词体现了求简、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效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语言来说,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以达到快速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借词中出现的以下几种形式,充分反映了在语言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求简、求新、求异原则。

1.音译词。

例如:粉丝(fans),这是一个正在流行的音译英语借词,它是“fans”的戏谑音译,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

show音译为“秀”,又组成新词“作秀、脱口秀、宝宝秀、服装秀”等。

这也是汉语活用的一个表现。

2.字母缩略词。

例如:cd、cpu、gdp、vcd等等。

3.音译兼意译词。

例如:因特网(internet),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广为人知。

“因特”对应于“inter-”,“网”对应于“net”。

“保龄球”(bowling),bowling是国外的一个运动项目,因为“保龄”对应于“bowling”,词尾加上“球”,表明是一项球类运动。

五、结语。

汉语借词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产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汉语中出现大量的借词,丰富了汉语词汇。

同时,汉语借词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借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风情;由于传统汉语文化的影响,汉语在借用和吸收别的语言时,又融进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借词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表达习惯,能够促进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由于湛江市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前来务工经商。而这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加剧了湛江市城市生活型道路环境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建设湛江市道路环境,做好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势在必行。

3.1安全性。

在湛江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安全性无疑对景观设计人员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设计要求。在布置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时,要确定每株树木的高度和距离之间的比例,进行单排种植,一般来说5~7m最为合适,树木距道路不能少于0.5m。不能选择过大的榕树、梧桐树等,这样行人和小车辆通过时比较安全。20世纪90年代,湛江市曾经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消减了很多绿化带,采用隔离栏杆等方式。但随着湛江市政府对于城市生活型道路安全的重视,绿化带等绿化景观被重新建设,分离绿化景观的距离和宽度也在增加,提升了安全性。

3.2美观性。

在城市生活型道路建设中,绿化景观必须要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因此,绿化景观必须要做到美观漂亮。湛江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因而在绿化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海滨植物风光,如低矮的棕榈科和蕨类植物。在色彩搭配上,可以每隔10m换一种主体绿化颜色,使得分隔的色彩图案更加丰富多样,而且绿化景观的图案可以多变,像方形、圆形、正多边形等方式,搭配不同的色彩,在以主体绿色为背景下,尽量多使用冬青、黄金叶、龙舌兰等绿化植物,使得城市生活型道路的绿化景观能够给人以视觉享受。

3.3养护性。

湛江市的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为22℃,在夏季和初秋季节适合傍晚浇水,冬季适合中午浇水养护。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5~9月份的雨季,要通过排水沟或排水管道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积水对绿化植物根部造成损害。

3.4文化和休闲。

绿化景观在设计中要注意合理搭配其它文化景观。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是配以喷泉、雕塑、池塘等景观小品,满足人们步行、生活空间的需求,同时丰富绿化景观的设计。湛江地区由于海路运输发达,可以在绿化景观中通过古船只等造型设计,丰富湛江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人文内涵。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型道路在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绿化景观作为生活型道路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绿化景观的设计标准,完善绿化景观设计规划,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对城市生活型道路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智博,马力,杨岚,胡金萍.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

2袁瑛,秦华.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秦皇岛碧海路道路绿化设计的几大要点。碧海路作为交通型主干道,设计时应考虑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城市景观路;下沉绿地;花海大道。

一、项目提出背景。

碧海路位于抚宁区东部,是一条贯穿城区南北的主要通道,交通地位非常重要,交通量大。碧海路为城区外环路,重载车辆较多,目前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段路面破损严重,道路纵缝开裂较为严重,行车条件不利,不便于市民及车辆出行。道路边沟两侧有部分树种,为此拟对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段进行拓宽改造,增加绿化带,改造长度约3.55km;本项目的改造将对完善城区路网的使用功能,提升改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对带动城区东部片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项目分析及研究范围。

碧海路位于抚宁区东侧,是一条城区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碧海路沿线与金山东大街(原金山大街)、洋河大街(原滨河北路)、宁海大道等主干路相交。本项目“碧海路(骊城大街~宁海大道)道路拓宽工程”现况沿线车行道宽度为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各1.5m宽土路肩,土路肩外侧3.5为土边沟;边沟外侧现有油松、旱柳、银中杨等,长势良好,考虑利用现状长势好的树种。根据现状情况,重新设计道路范围为:北起骊城大街,南至宁海大道,规划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3.55km。碧海路本次实施横断面为:15m绿化带+5m慢行一体+5m绿化分隔带+12m机动车道+6m中央绿化分隔带+12m机动车道+5m绿化分隔带+5m慢行一体+15m绿化带。

三、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抚宁区具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河谷、海岸带等多种地貌形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峦叠嶂,峡谷纵横;中部丘陵起伏;南部较平坦,散有少数孤丘、孤山。抚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本区地处冰冻区,标准冻土深度85cm。近来本区年平均降雨量594.7mm,年最大降雨量936.0mm,年最小降水量336.8mm(),雨量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11月~翌年2月降水量最小。本区主导风向受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频率最高,北西西和北东东次之。冬季多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和南风。

四、工程方案。

(一)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通过本次设计,在道路形成一个良好的绿地景观,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适应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其演变进程与周围绿地系统形成一个绿色廊道,使其各个绿化斑块有机融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社会性原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良的活动场所,提供休憩空间、运动空间、交流空间,同时充分考虑安全性,使人们能够更为充分地使用环境而提供安全保证。3.坚持美观、经济及利于管理的原则,景观效果、社会效益和各项成本同步考虑。

(二)设计构思。

本段路的绿化景观设计结合交通型主干道车速快、车流量大的特点,突出景观、生态效益,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设计原则,达到引导视线、美化环境、组织交通的目的。1.中央分车绿化带(宽6m)考虑运用丰富的植物元素,打造兼顾景观与生态的绿色长廊,形成高低错落,景观丰富的分车隔离带。采用金叶女贞、胶东卫矛及红王子锦带修剪的“中国结”模纹图案,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自然搭配花灌木棣棠球、紫叶碧桃、紫薇等,达到丰富色彩变化的效果。彩叶乔木栾树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点缀其中,无处不在地洋溢着动感。列植的常绿树种白皮松整齐划一,简洁大气。2.两侧分车绿化带(宽5m)绿化带采用全线下沉,中间1.5m~2.5m宽的曲线型自然式下沉绿地,种植有草花细叶芒、鸢尾、黄菖蒲、千屈菜等既耐湿又耐旱的品种。中层种植木槿、金银木等花灌木,搭配胶东卫矛球、柏树球等营造一种自然景观。沿人行道一侧种植大乔木垂柳,达到遮荫效果的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道路景观环境。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mm~300mm,这样能有效地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下沉式道路绿化带内还应设置排放多余径流雨水的溢流口,为确保较大流量的地表径流顺利排放,溢流口的顶部标高一般应低于路面30mm~100mm。绿化带内每间隔73m设置一个溢流井。下沉绿地与常规绿地采用土工布分隔。下沉绿地的结构层为:蓄水层、种植土层、填料层、砂石层、土工布、hdpe透水排水管、原土层。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功能特点:(1)消减路面径流,缓解道路因暴雨引发的滞洪灾害。(2)减轻道路扬尘,风和雨水可以有效地将路面灰尘带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3)节约绿地灌溉用水,补充土壤和地下水资源,节约城市用水。3.两侧15m绿化带以自然式种植方式为主,在尽量加大绿量的基础上设置了两个小广场,采用特色铺装和主题景墙结合的方式。同时种植大量开花植物,背景采用大乔木、常绿树等,增加了厚度,使四季景观丰富多彩。本条道路着重打造花海的'景观效果,鉴于本地的特点,主要考虑体现早春的花海。本案致力于打造一条关于“桃花”的景观大道。主要采用分段落种植的手法,在重要地段大面积种植碧桃、山桃等,且山桃花期长,面积大,效果突出;一般地段采用点缀碧桃、山桃的设计手法,使整条路都贯穿在“桃”的花海中,同时也点缀种植了早春开花的西府海棠、连翘、丁香等。油松、白蜡、栾树、元宝枫等彩叶乔木作为背景林穿插其中,在考虑早春景观的同时,也突出秋季景观效果。在重点路段设计两个景观节点:景观节点一:碧海路与金山大街交叉路口。金山大街是主要干道,此路口较大,因此设计景观节点。设置大面积铺装广场,满足市民的暂时停留。广场铺装采用桃花图案点缀,紧扣主题,又达到点景的目的。在广场上设置主题挡墙,题诗关于“桃花”,加强局部空间的艺术性。同时点缀树池,方便游人休息观赏桃花。景观节点二:集市大院的门前。每个月的固定时间有集市,人流较大,所以考虑设置合适的交流空间,使人们融入其中。同时这个区域考虑市民可能会走入绿地欣赏桃花,所以增设曲线型的园路,这样游人可以直达绿地内,感受景观效果。在广场里也增设了波浪形的主题景墙,极具装饰性和趣味性。

五、主要树种选择。

以乡土植物为主,常绿阔叶兼顾,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的合理搭配。(1)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2)速生与慢生的结合原则,以速生树种为主,尽快达到设计效果。(3)注重生态学观赏习性原则,利用不同植物品种的季相变化特点,将色叶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常绿树:白皮松、油松、桧柏、华山松等。落叶大乔木:白蜡、栾树、五角枫、垂柳、国槐、白蜡、蒙古栎、金枝槐、毛白杨等。小乔木:西府海棠、碧桃、山杏、山桃、樱花、紫叶李、紫叶矮樱等。灌木:迎春、棣棠、黄刺玫、紫丁香、胶东卫矛、金叶女贞、红王子锦带、榆叶梅等。地被:细叶芒、矮蒲苇、千屈菜、黄菖蒲、金娃娃萱草、八宝景天、金焰绣线菊等。结语综上所述,本案通过植物配置、增加景观节点等手段来实现丰富道路景观的效果,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视觉感受,给抚宁区又增加一条景观大道。

参考文献。

[1]毛子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1.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建设,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就是城市环境的健康和谐有序。而城市生活型道路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空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绿化景观建设设计也是城市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内容。城市生活型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要能够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和愉悦心情作为基础,因此,在绿色景观设计上,要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生活的感受。道路两旁的绿化景观设计不能太过于压抑,如果使绿化景观高度和道路宽度不成比例,就会给人带来束缚感。在绿色景观设计上要遵循整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创造健康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活型道路环境。

2.2功能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工作生活,相对来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会更大,而且这种压力会随着时间的积累给人身心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像会使得城市生活的人们思维变缓慢、心理压抑烦躁、智力下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城市生活型道路由于城市人们随时都能与之接触,因而城市生活型道路在绿色景观设计上要遵循功能多样化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正常交通观感、运动或者日常的使用,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以及发挥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等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生活道路绿色景观设计,给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提供了多样化的条件,也丰富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更显现了城市发展的活力。

2.3人文化设计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都注重“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在城市生活型道路和绿色景观设计上同样也是如此。城市生活型道路绿色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城市公园的休闲环境要营造出休闲的绿色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区的绿色景观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给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以良好的存在感和归宿感,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口。同时,城市生活型道路设计还要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在绿色景观设计中融入本地文化,既体现了城市特色,也彰显了城市美感。

旅游文化论文

中文摘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方式之一,而众多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故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浪潮的环境下,本文就中国各地的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旅游。

中国。

民俗。

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化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二是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是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四是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中华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五是“雅”与“俗”相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最后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雷。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沈祖祥。中国与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4)。[5]唐嘉耀,辛建荣。民俗的传承、创新及旅游开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4)。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赵宏伟,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反思.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4]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生长的自然阶梯.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对秦皇岛市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

在滑膜装置安装和侧摸支设验收合格以后,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施工前,要对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在搅拌的过程中,对外加剂的添加也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中尽量使用小的坍落度,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外流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中使用的运输平台和起重机,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在进行自卸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直接命中滑板的情况,这样能够防止混凝土出现材料分离的问题。滑膜施工工艺在施工中,浇筑混凝土采用的方式是薄层浇筑,这样在进行浇筑过程中要对每层的厚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在浇筑完以后,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的时候,要将滑板放下,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浇筑的效果。在进行浇筑的时候要对填料进行注意,在浇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填料过度饱和的情况,在浇筑完成以后要及时对侧模的顶面进行清理。因为滑膜施工技术采用的是薄层放置,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保持地面移动速度非常慢,同时,滑板在移动的时候在距离上要进行控制。在晋升的过程中,时间上要进行间隔,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滑膜施工的质量。在滑膜施工过程中,在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停止滑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时间上也要进行控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贯入阻力进行测定,同时对现场的生产情况也要进行验证,这样能够更好的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对混凝土中拌合物的`坍落度进行控制,同时也能对滑膜滑动的速度范围进行控制。

2滑模施工应用分析。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滑模施工,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曾有一些数10m高的重力坝、拱坝等工程采用滑模施工。但对于高混凝土坝,滑模施工难以达到温控要求,所以没有得到推广。随着悬臂模板的推广应用,现在大体积混凝土已很少采用滑模施工。陡倾角、大直径长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可以说是水电站地下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传统的支模方式无法满足进度、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国内外的工程师们一直在探索高效、安全、可靠的施工技术。20多年来,斜井滑模技术大致经历了卷扬机牵引滑模、csm间断式滑模、液压爬钳牵引滑模和lsd滑模系统等4个阶段。但因其施工布置复杂、卷扬机牵引力较小、容绳量有限等不足,因此不适用于长斜井施工,而且没有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1990年前后,抽水蓄能电站引水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国外csm公司研制的间断式滑模系统,每次滑升12.5m。其不足之处是不能连续滑升、效率较低。20世纪末,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沿轨道爬升的液压爬钳牵引模体,连续滑升。该滑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主要不足之处是偏心受力,产生很大的偏心力矩,使模体有向后翻转的趋势,带来模体变形、底拱上抬、爬钳上拔轨道致使轨道变形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引水斜井施工研制的lsd斜井滑模系统,采用两个连续拉伸式液压千斤顶分别抽拔一束锚固在上弯段顶拱围岩中的钢绞线牵引模体,受力合理,安全可靠,运行顺利,施工效率高,混凝土成形质量好。lsd斜井滑模系统应用于桐柏电站两条斜井施工,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除了1#斜井由于台风停滑2#斜井按计划停滑进行斜井下部固结灌浆外,每条斜井的滑模施工都是一气呵成。1#斜井滑模施工时间是夏天,达到了日平均滑升4.76m的均衡高速度。lsd斜井滑模系统被批准为国家发明专利。斜井施工已经顺利完成约300m长的1#下斜井滑模施工,在低温条件下,达到了日平均滑升5.1m的高速度。河坝水电站采用3.2m×3.2m方圆形引水平洞边墙、顶拱衬砌施工中采用了自行研制的平洞滑模系统,在顶拱设混凝土预制块以避免混凝土因强度不够而塌落。该项目月开始施工,已取得初步成功。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分析,隧洞水平滑模的难点在于顶拱混凝土出模强度的控制。滑膜施工中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在混凝土浇筑滑膜的初期,混凝土的可塑性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也非常低,为了更好的保证混凝土出模的强度,不出现塌落的情况,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混凝土失去塑性非常快,这样非常容易导致模板出现滑动情况,导致混凝土出现被拉裂的情况,这样就会对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3结束语。

由于我们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施工的技术方面的发展也比较缓慢,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滑膜技术的应用历经很长时间。种种情况致使滑膜施工技术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在应用领域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成为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领域中常用施工方法。水利施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更起到保证国家能源的供应的作用。另外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发电、供农业灌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突出。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取滑膜施工这种良好的施工方式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