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感恩实践探究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2 14:25:05 作者:字海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感恩是一种孝道,它能够让我们更加体会父母养育之恩。如何培养感恩之心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以下是一些感恩总结的参考范文,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摘要: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大不同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上。笔者通过具体详细的实例阐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过程必须具有目的性、情境性、可行性、拓展性等特征,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生本教学。

关键词: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性;情境性;可行性;拓展性。

传统的教育由于对个人的认识重视不够,使得科学教育往往是在基于“空白头脑”假设或“教师主导”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于是有了“满堂灌”、“接受式”、“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将新的信息、观念与适当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知识以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能动的、深刻的,是一个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的操作过程。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过程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缺口,促使学生调整内部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建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精心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者。目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是有价值的。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探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出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目的性;2.情境性;3.可行性;4.拓展性。

案例1。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浓氨水滴到酚酞溶液中。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酚酞变红色)。

教师讲解: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色,是氨水的一种性质。

教师演示:分子运动的烧杯实验(教材插图所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罩在大烧杯内的酚酞溶液逐渐变成红色)。

学生:a烧杯内滴入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学生:大烧杯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色;

学生:烧杯b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可能是它使a中的溶液变色。

教师:对!就是烧杯b中的浓氨水挥发,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是酚酞溶液变红色了。

教师:请同学们把本探究实验的现象记录在书上。

教材中安排本次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微粒观,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要达成上述目标的最好形式则是开展实验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虽然不主张每个活动学生都要严格遵循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等完整的探究步骤,但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涵义、要素、基本模式等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课堂实际来看,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如不明确“氨水使酚酞变红色”这一实验在探究中的地位,如学生没有充分体验“氨水刺激性气味”,难以联想到氨分子能够运动,这使得猜想与假设的环节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由此教师只是机械地执行教材,泛泛而“探”,最终结果学生只是知道了两个实验事实及一个分子运动的结论,观念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上述案例,也可以反映出教师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没有较好的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的意图,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二、探究问题设计需要呈现情境性。

案例2。

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节教学片段。

片段一:课前预习,让学生走进生活。

教师事先布置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几项任务:

(1)在家烧一壶开水,观察沸腾前的现象。

(3)打开一瓶雪碧,仔细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片段二:知识运用,联接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

本节内容学习完后,设计了如下面向生活的问题: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3)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斑迹?用什么办法可以洗去?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化学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化学教学应以生活为本。片段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触生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真正认识到知识其实来源于生活,增强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萌生相关问题,如烧水时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温度升高,这些气体在水中就会“待”不住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深入学习的动力。片段二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增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自觉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化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案例2。

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创设情景: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药匙naoh并不断搅拌。

观察现象:小木块脱落。

讨论与交流: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表中。

分析:溶解时温度发生改变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一般采取验证性的教学策略,实验的目的仅在于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案例中,教师借助趣味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假设、实验、解释、交流、拓展的探究环节中,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三、探究过程设计需要落实可行性。

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超过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可以把原课题分成若干小块,这样便于操作,问题的研究更能落到实处。

案例3。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片断。

师: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请同学依据这个原理把上述实验做个简单的改动,证明分子的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生:可以用两杯等量的水,一杯是室温下的水,一杯是热水,同时放入等量的品红固体,观察品红扩散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在这里用了两次“等量”,一次“同时”)。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请问你设计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生:物理学中我们学习过“控制变量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初中物理已经教过的一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化学教学中对比实验设计的一个难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的价值在于:知识的结论是教师直接“给”的,还是经过真正的“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给”永远只能是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教,如何去导。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成为一种惯性。事实上,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习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四、探究结果设计需要走向拓展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探究教学的时候,要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成功的探究课堂能给人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学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案例4。

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关于“催化剂”的概念教学。

在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时,设计了以下5个对比实验:

(1)部分实验小组只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2)部分实验小组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3)部分实验小组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4)教师演示将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混合物溶于水,过滤分离得二氧化锰,然后另取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过滤得到的二氧化锰。

(5)教师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然后设疑:

有的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不利,如钢铁的腐蚀,食物的变质等,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学生马上联想到可以利用某种“催化剂”减慢其化学反应的速率。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催化剂特点。

学生在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形成“催化剂”的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常会出现以下错误:“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所有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过氧化氢分解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了多组对比实验,学生自然就领悟到: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都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后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在这一特定的反应中起了催化作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归纳,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方法,学生就能完整地掌握“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习者面临新现象、新问题时,就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

案例5。

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2《燃烧和热量》教学片段。

实验演示:镁和稀盐酸的反应。

观察现象:

(1)产生大量气泡。

(2)有“水雾”?有“烟”?

探究一:生成的是何种气体?

学生猜想:可能是氢气,可能是氧气。

学生争辩:大多认为是氢气。

收集证据:

(1)实验:点燃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该气体能燃烧。

(2)事实:参加反应的是mg和hcl。

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并推理相关化学方程式。

探究二:是“雾”还是“烟”?

收集证据:再做6个相同的实验,每组传递下去。(要求注意观察试管壁上的现象和手的感觉。)。

学生交流:试管壁上有水珠,手感觉发烫。

学生解释:(略)。

得出结论:由于该反应放出了大量热,溶液中的水形成了水蒸气。因此,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镁和稀盐酸”的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这一事实。该实验的设置,教材的要求明显是比较低的,教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设,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首先,本课时难度不大,整体思维含量不高,如果按部就班,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挑战,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学生的思维时而发散(如猜想环节),时而收敛(如“探究一”,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得出结论),时而推理(如“探究二”,学生得出结论就是一种合情推理),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处处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本案例中,学生猜想是“烟”,就是生活经验的负迁移;猜想是氢气,则缘于知识经验,学过的气体就那么几种,灵活点的学生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就更有把握了;能正确推理写出专业性很强的化学方程式,那更得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二”中结论的得出,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的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而不能是空中楼阁。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深度挖掘,渗透了基础知识、浸润了科学方法、调动了情感,教学的内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资源,改变实验“照方抓药”式的设计,多些反思和改造,提升实验的功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丰富的同时,学习兴趣、探究意识、思维能力、科学方法同时都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应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为的是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意识的培养则需从小做起。

本文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指导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生活这个教材,科学、合理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幼儿特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一方面,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特点去选择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教育幼儿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它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1贴近生活,以人为本。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理解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生活化。

1.1根据幼儿兴趣确定主题。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地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呢?鼓励孩子“发现”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幼儿获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

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操作,让幼儿口动、手动、眼动、脑动、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科学的概念,体验和技能,让幼儿独立操作,去观察,去体验,使幼儿成为获得的主体,启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

1.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

为了调动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科学角活动区域,鼓励孩子自己布置,自己设计,孩子们自己动手很兴奋,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动手,有的边说边指挥俨然一个小小设计师的风范。

还可以把科学活动角分为自然景观、观察、养殖、拆装、小实验等等区域。

班内孩子分组,每组有组长负责,景观区域,孩子们拿来各种花,并在花盆上写上花的名称,以及简单介绍花的特点,或者种上花籽,观察发芽、成长的过程。

养殖角里有小鸽子、小兔子、金鱼、蚂蚱等,孩子们轮流喂养,供大家观赏。

家长带来各种不用的电话机、闹钟、锁子等让孩子自由拆装。

实验角里孩子们带来电池灯泡等。

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感知创设自己的天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让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增强孩子继续探索的愿望和信心。

孩子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如果此时我们成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就会鼓励孩子探索的信心。

比如,孩子喂养的小兔长大的时候,花儿长高的时候,孩子拆好了电话机的时候,发现摩擦起电的时候,孩子们把各种颜料放在一起,兴奋地调出不同颜色的时候,老师及时的表扬、鼓励、肯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各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教会幼儿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

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吃月饼来了解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的种类及口味。

大班还通过分月饼来让幼儿了解平分等分等数学知识。

这样,即让孩子们在语言方面得到了锻炼。

同时,又有科学的观察与比较。

而且还有数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其内容是综合的,自然而完整地使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经验的积累。

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是激发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先决条件。

在“车”的主题中,教师和幼儿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车”的资料。

要想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就的让幼儿亲自参与收集、布置。

于是教师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把家中各种汽车带到园里。

在随后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汽车源源不断地汇集而来,走进活动室,随处可以看到小朋友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共同玩汽车。

幼儿通过与环境、教师、家长的互动,不但获得了对车的认知,也为他们以后的探索和创造活动做好了铺垫。

4教师要注重树立新的资源观。

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

其实,这些资源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只要留心收集。

比如:废弃的笼子、玻璃瓶、各种各样的瓶子、各类绳子、纸张、图片等,此外,配上必要的温度计、电筒、天平等实验设备,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5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并且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进一步探究的途径,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老师还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

6结语。

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科学合理化的引导,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新的资源管,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生科学探究欲望,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3]周青山.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探索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策略[j].好家长,(4):3.

谈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

[摘要]长春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于xx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面向科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突出专业特色,精选教学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举,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实践平台;打破模块结构,重新编写教材;教学科研相促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关键词]大学物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是为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农、医、经管,甚至少部分人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1],其受众面相当广泛,涉及的教学层次复杂,教学人员众多。

而面向科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长春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其前身是理科综合培养试点,在历时十五年的发展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平台、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几个方面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构建,此课程于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突出专业特色,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与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舍弃了过多繁杂的公式推导,而更加注重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点滴渗透。

联系生活实际,以工程实例讲解物理。

[2]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理想模型,很多公式习题涉及的范围只针对理想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理想模型的局限则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

例如,在热机循环的讲解上,以往较注重卡诺循环效率的推导技巧,但卡诺循环是理想循环,在工程实际中无法实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从中了解朗肯循环是实际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热机循环。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1.科学史与科学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2.科学史与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史与科学事业。

二、科学史能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知识建构。

1.科学史有利于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建构知识。

2.科学史有助于揭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并促进概念转变。

三、科学史能改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四、科学史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流。

五、结语。

科学史能将科学概念、理论、自然现象、相关事件等方面与科学家及其当时生活和工作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科学,因此科学史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选取恰当的科学史材料,整合到科学课程中,为学生展示更加真实的科学全貌.但是,我们应意识到科学史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示科学概念这一有形的成果,也不仅是在课程文本或课堂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的小插曲,还应将人本主义因素和科学的本质整合到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因此,在选取科学史素材辅助教学时,应尽量尊重涉及的每位科学家,并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这些科学史事实能够帮助学生经历好奇、探索、甚至是疑惑,进而形成充分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而构建科学知识.运用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这为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研发、基础教育和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及其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何利用科学史更加有效地促进这些领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都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摘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3、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30).

[2]陈忠兴.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4).

[3]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11)。

[4]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税法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究的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以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而传统的税法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因此,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努力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下必须要进行的工作之一。本文针对目前税法实践教学的缺陷,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财会专业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了。因此,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税法课程也不例外。其中实践教学的强化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笔者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税法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谈谈如何进行实践教学。

由于我国将进有一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类、财会类专业,而税法课程又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承担者为社会培养优秀财会人才的大任[1]。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深入,社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在税收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实际的税收问题便手足无措,无法解决实质问题。学生虽然对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以及税收计算方法有清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水平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脱节。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于高职院校税法教学方法的脱离实际,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据笔者观察,大部分院校税法课程的教学都采取传统的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内听教师讲课,而教师往往以某一本教材为讲述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处理税收问题的技能[2]。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与沉闷,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教师着重于税法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税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知识的断裂导致学生在实际中只会孤立地处理问题,对办税流程以及税务处理程序都不了解。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长期存在于税法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3],因此,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十分紧迫。

(1)践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税收工作的典型环境中。

税法课程进行情境式教学就是由教师为学生设计与税收相关的开业登记、发票领购、防伪认证、申报纳税等具体的工作情境,学习相关理论之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各项税收工作,从而达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吸收者[4]。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情境下的表现,对学生实际技能有清晰的了解,发现问题便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教学首先要求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和环境,财会院校需要在校内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提供手工模拟试验室以及电算化模拟试验室。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训。还可以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代表不同的企业,各自扮演企业经历、财务总监等角色,各司其职一起来完成某个与税收相关的某个项目,然后教师与其聘请的外部人员一起担当评委。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5],在企业内设置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企业学习,这样更直接也更有效,学生可以学到切切实实的工作技能。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以往的税法教学中,期末考试往往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这种方式只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要真正地强化实践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创新成绩评定方式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平时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表现、主动参与实训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竞赛的成绩都算作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其工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工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进行税法实践教学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践行情境教学、强化模拟实训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这三个方面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参考文献:

[2]卢运辉.构建高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模式[j].考试周刊,(25):7.

[4]段晓红.关于法学专业《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18):180.

[5]王珏,李晓红.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5):150.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究论文

(一)数学教育偏向于反复机械训练。

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相关限制,一些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教学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增进熟练度,来实现幼儿数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导致一些幼儿未能有效理解和转化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缺乏真正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二)数学教育偏向于解决习题能力培养。

在很多的幼儿园中班数学课堂之上,数学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也是较为单一的,幼儿能否会解决习题是衡量幼儿成长的最主要指标。然而,幼儿时期正是很多想法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仅用会不会解决去衡量,会抹杀幼儿的一切创造性思维,这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幼儿今后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

而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幼儿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导致幼儿的数学知识被限定在课本或数学问题上,不能充分形成自主研究和学科探究方面的积极应用,限制了幼儿数学知识能力的发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深入实施课堂教育,而怎样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最大化使幼儿收益,使教育落实到实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实施课堂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程理论。

通过游戏化和生活化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幼儿园围绕教育部相关课题实验教材,开展中班级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的组织和指导方法的研究。

第二,围绕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教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数学认知游戏。

新型建构游戏“搭房子”是由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四种材料构成。通过面与面的拼接等,发展了幼儿手脑结合进行拼接。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方式来教幼儿认识图形,同时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力度、灵活性和协调性,拓展了幼儿手眼协调、手脑协调、空间思维、创意想像、合作互助的能力。下面我们就运用观察法,以中一班数学教育教学为例,对教师在这项游戏中的指导现状加以分析。

1.建构游戏的准备。

首先是各种材料的准备,教师把游戏材料分别摆放,并向教师们简单介绍“建房子”游戏材料的特性。

2.建构过程的指导。

教师按幼儿能力进行搭配,分小组进行搭建。在建构的开始,教师提出自己的建构设想,并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搭建目标任务。不到半小时,就搭建出形形色色的房子,教师一一对作品作出评价,氛围融洽。

3.游戏评价。

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对各组的建构作品都一一作了评价,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创意与发现,教师给予高度评价;对于构建活动中各组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教师更是着重提出表扬,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们对建构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在游戏的准备和建构的过程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在准备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研究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在领悟到不同材料的用途后,教师指导幼儿自己确定主题,而不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限制幼儿的思维拓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引进多元教学模式,促进幼儿主动性提升。

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化,现在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将生活中的情景适当引进课堂中来,准备更充足的学具来给幼儿探究发现,使得幼儿学习数学不再单调乏味。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幼儿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促进幼儿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为学习创设一定的悬念,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比如,在学习《比大小》时,教师取出2个苹果,向幼儿提出:看谁取的比我多,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互动,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被很好的激发出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知识层面较浅,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幼儿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在幼儿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超市中顾客、老板,向幼儿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小场景。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加强引导,幼儿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游戏式教学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上,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出。

比如,《图形拼组》一课,在引导幼儿学习图形时,可以提出了“小熊的口袋破了,你能替小熊换个正方形的口袋吗?”这样一个充满妙趣横生的问题,它显然比直接问“长方形可以变成正方形吗?”要生动和有趣味得多!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激发了幼儿自我摸索的动力,在不断分析中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勇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幼儿时期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幼儿形成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得根本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教学生活化,游戏化,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與乐趣,让幼儿能够形成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学习的意识。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启示论文

(一)实验项目分类开放。

通过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改革,构建了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实验室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1关于“细胞渗透吸水”

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实验:出示两个烧杯,一个装蒸馏水,一个装等量盐水。教师解释:2d前,在两个烧杯中放入了形状和体积相同的萝卜条。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萝卜条取出,用手捏捏,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掰一掰,看看是否容易弯曲,最后将取出萝卜条后的蒸馏水和盐水用量筒量一量,看看蒸馏水、盐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这一活动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渗透吸水、失水的理性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外界溶液浓度对细胞失水、吸水的影响。

2“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感受器”一节的教学。

教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面装有一个贡柑,让学生猜。学生根据形状、手感,一般会猜“是一个水果”,进一步隔着布袋闻一下,会理解为“是橘子、芦柑”等。教师再通过语言描述帮学生加以修正,最后学生会得出正确结果。教师进一步解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使用了人体触觉感受器,用手摸;视觉感受器,用眼看;嗅觉感受器,用鼻子闻;听觉感受器,用耳朵听老师描述。教师取出贡柑,让学生品尝,味觉感受器“舌”可以感受到贡柑的甜、酸。这样的游戏,概括了本节学习的大部分感受器,使学生领悟到,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离不开上述感受器的贡献。

3关于“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准备若干大小相同的红色透明塑料垫板和无色垫板,在红色垫板上写上r(代表显性基因),无色透明垫板上写上r(代表隐性基因),分组发给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当把标有两个显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将标有两个隐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为无色,即隐性性状;红色和无色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通过这样的活动,较容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4关于“染色体、dna、基因”

给每组学生分发一根长的彩色毛线,用来代表一个dna分子,引导学生理解毛线绳上每段颜色代表一个基因。由于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组蛋白构成,可将长毛线穿上珠子,珠子代表组蛋白,继续搓成较粗的一条,代表dna分子浓缩变短,制作成一条染色体。这样的活动,比较简易,也能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对抽象概念进行有效的展示,使所学知识更直观,更便于理解和把握。

5关于“dna双螺旋分子结构”

由于dna分子是微观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与学生在化学中所学的无机小分子差异极大,对学生来说属于学习难点。在学习“dna的结构”时,可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设计前,让学生观察dna的立体模型,小组内同学采用剪纸的方法,分工完成脱氧核苷酸的剪切和组装。用相同大小的红色圆形纸片代表磷酸基团,用绿色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黄色长方形纸片代表含氮碱基同时在长方形的一端剪出凹凸,并且标出碱基的类型。然后,将剪好的脱氧核苷酸进行组装,用双面胶粘贴在白纸上,成为平面的双链dna分子。课堂上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dna分子,教师适时提出问题:dna分子的内外侧各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阶梯代表什么?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哪里?学生进一步对白纸进行螺旋,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活动,将微观的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分子,经过动手制作结构模型,使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

6关于“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

这是在理解dna结构后的又一难点。教师可先播放flash动画演示dna复制过程,然后提供红色、白色两种颜色的塑料包装带。课前,教师先将两根红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表示一个双螺旋dna分子。在课堂上分组,让学生用红色塑料带代表的dna分子为模板,在组内演示dna的复制过程。经过组内合作,结合教材中“dna半保留复制图”,学生能做到先将红色的两根塑料带解开,代表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又选择白色塑胶带与解旋开的红色塑料带进行螺旋,表示dna的半保留复制。期间有的小组还可模拟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即上半段红色塑料带部分螺旋在一起,下半段红白两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这一活动可有效地模拟微观的dna复制过程,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7关于“减数分裂过程”

由于减数分裂的知识抽象,过程较复杂,学生普遍认为很难掌握,在考试中对各期图像加以判断时,往往张冠李戴。采用看图、ppt、flash动画等教学手段,很难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尝试在理论课揭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后,设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游戏活动。基本思路是:小组以两色橡皮泥为材料制作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在b5纸上预先画好的细胞轮廓中演示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位置。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摆放染色体位置情况是否与各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图: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2个、精细胞4个;第二步,制作2对染色体,以颜色不同体现同源染色体来源不同,以大小形态相同表现同源染色体;第三步,在各细胞中放置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可以活动演示染色体的形态、位置与数目;第四步,重点模拟减数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交叉互换行为和后期的自由组合行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所学的知识在演示过程中进行组内展示交流,巩固效果明显提高。相应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时,凡参与活动和讨论的学生基本能准确作出判断。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从根本上来讲,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科学价值观,其直接决定着多种多样的事物看法以及价值理念。化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属性,教师在化学课上有必要实现科学价值观的全方位渗透,运用此项举措来激发高中生面对化学课时的强烈兴趣,对于深层次的学科潜能予以挖掘。对于现有的化学课模式应当灵活予以转变,确保在当前的课堂模式中融入更多的价值观内涵。

一、科学价值观全面渗透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学科与高中生的平日生活之间具备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与此同时,化学学科本身也具备实践属性。从现状来看,新课改正在全面融入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依照新课改的根本宗旨,针对化学教学有必要全面转向于塑造优良的价值理念,培育实践素养并且激发科学精神。因此可以得知,化学教学有必要更多侧重于渗透价值观,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手段与方式来实现价值观的融入与渗透。截至目前,多数师生都已意识到渗透价值观对于高中生具备的意义所在,因此也在尝试灵活转变现有的化学课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的化学课模式并没能达到最优化,其中仍然暴露了较多的弊病与难题。究其根源,就在于师生仍然倾向于应对化学学科的各种测试,然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塑造。由于受到上述认知的影响,高中生并没能具备优良的科学精神,而是倾向于敷衍或者被动进行应对。由此可见,针对当前的'化学教学亟待予以全方位的转型,对于科学价值观还需将其渗透于整个课堂进程中,师生共同探求相应的渗透策略。

二、探求改进策略。

高中生在拥有科学价值观的前提下,其在面对各类日常事物时就会保持审慎以及科学的心态,因此有助于塑造优良的品性。具体在涉及化学课的全过程教学中,培育科学价值观的侧重点就要落实于化学实验,运用课堂实验来激发同学们具备的探究热情,鼓励大胆予以实践并且自主归纳相应的化学结论。具体而言,对于科学价值观将其渗透于化学教学应当关注如下举措:

(一)全面关注化学课实践。

化学教学不能够欠缺化学实验作为必要的支撑与辅助,在日常性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都要将其融入课堂进程中,运用实验展示以及亲手操作等措施来激发科学意识。具体而言,化学实验通常都会涉及相应的化学器材、实验药品与其他要素。因此在全面施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就要指引同学们大胆予以尝试,运用自主观察以及小组协作等举措来激发深层次的探究热情。通过运用上述的课堂改进举措,高中生就能真切感受到化学课蕴含的趣味性,从而发自内心喜爱学习该学科。例如针对铁离子特征的知识点具体在讲授时,师生可以共同收集铁钉与其他相应的实验材料,然后将其带到课堂上并且共同完成实验操作。高中生在亲手操作的前提下,对于溶液色彩的改变就能够予以亲眼观看,然后记下关键性的实验现象。在此前提下,同学们针对铁离子的各种特性就能够深切予以体会,从而全面深化了针对该知识点留下的印象。

(二)师生之间紧密配合。

高中生本身承受着相对较重的日常学业负担,因此多数高中生都渴求趣味性的化学课。在当前的课堂上,师生有必要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在此前提下共同创建了愉悦并且轻松的化学课整体氛围。与此同时,师生密切结合的举措也有助于塑造科学价值观。例如在分组进行探究时,各个组的高中生针对某些学科知识点就能予以全方位的深入思索,然后给出差异性的观点并且加以探讨。相比于枯燥的课堂讲授而言,建立于分组探究模式之上的化学课更能激发兴趣。

(三)鼓励自主探究。

从当前现状来看,仍有某些高中生欠缺自主探究的必要意识。因此在面对某些难度较大的化学题时,高中生就会倾向于退缩,以至于引发惧怕的心态。为了全面转变现状,教师有必要在现阶段的化学课上更多鼓励同学们开展探究,而不是直接给予某些化学题的答案。高中生通过大胆摸索并且自主完成探究操作,自身就可以感受到化学课并非枯燥的,而是蕴藏了很多乐趣。在自主探究时,高中生针对自身面对的各种难题就能大胆予以克服。

三、结束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科学价值观应当能够渗透于整个化学课的进程中,从而显著提升了同学们具备的化学学科综合素养,而非仅限于应对该学科的测试。在目前阶段中,化学课改正在呈现全面推进的趋向,而与之有关的化学课模式也体现为相应的转变。因此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共同探求科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运用渗透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来培育高水准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设计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的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素质。由于小学科学知识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使得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这正与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及生活教育紧密联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渗透“三生教育”,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内容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我们采取教学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讲授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好处有哪些方面,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为天气对生活是有影响的,有雾就不能开车,看不清东西;有雨时,室外不能上体育课,出行时要带好雨伞和渔具;有风时就会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较困难;同时天气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等。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认识生活,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树立主体的生活观。

四、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与科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相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三生教育”提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便自觉指导行动。实施“三生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利用校园网进行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的实施,以及在网络后期维护、教学课件建设、教学监督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的蓬勃发展,为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提供了发展平台。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授课的网络平台也多依托校园网。本文以高校校园网的网络教学为例探讨该课程教学的实施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良好的网络平台和完整的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条件,如校园网络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等等。网络教学还要有优质课件,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简介、教师情况、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下载、作业考试、辅导答疑、教学参考资源等。在内容上要做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在课件设计制作上,要注意学习场景的创设,便于学生全方位理解感受。另外要增强课件的交互功能,尤其需加强师生间教学交流和互动,通过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咨询答疑来达到学习目的。

2.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

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教学模式,并能组织和实施网络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发展网络教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还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

3.要有严谨的考核制度。

网上授课如何考核,这是网络教学的关键。可采用定期分批考核办法:首先在学习内容上,有必修章节、选修章节;每章节后设自测题,学生学完后可自检是否掌握本章内容,并按教师给定的题目提交学习报告。再者利用试题库进行考核,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侧重组织试题,教师规定几个时间段,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办法,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电教中心等场所进行考核。这样,既促进学生自学文献检索知识,又确保其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1.重视后期维护。

后期维护,应包括“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两部分。“软件”维护,就是立足于本校信息需求,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特色,结合本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及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检索使用,博采众长,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硬件”维护要基础设施配套,网络畅通,以确保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持续发展。

2.避免课件重复建设。

目前,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的有700多所,已出版的文献检索课的教材有400多种,传统教学的教材偏多,而网络教学课件缺乏。在课件建设上,表现出无统一规范杂而乱的问题。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自身条件不同,使文献检索课的发展不平衡,课件制作各自为阵,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在教学软件制作时,许多课件设计者,往往过分注重课件的界面开发,而对教学内容的清洗框架结构和质量,良好的交互功能等方面重视不够,结果是过量的图形画面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要开展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当务之急是尽快联合起来,共同研讨开发出适合网络教学的优质课件。

3.加强教学监督。

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如果单纯地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答疑、解惑、导学,势必造成轻松教师,累死学生,不但难以达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可能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检查监督机制是比较完善的,其网络教学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也必须注意建立该机制。对于网络教学的答疑情况、开课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应该及时地跟踪、统计、分析,为网络教学的`决策提供帮助。也就是说,文献检索课除了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外,还应该有配套网络教学监督系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随机记录和监督,以确保网络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更加强调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高校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近几年国外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在国内,以校园网为依托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形成。文献检索教学领域的数字化网络课件也日益丰富,高校文献检索课的网络教学也将日渐成熟。并且,随着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信息需求的日益迫切,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为教学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也会备受青睐,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也势必从校园网走向公众网,从局域网教学走向远程教学。

参考文献: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卜3]。正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遗传规律的研究掌握亲子代之间性状表现的特点,并应用于各研究领域,包括动物改良、植物育种和人类健康等各个方面,以达到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的目的。遗传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内容上讲容易得到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遗传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包含有高深知识的科学,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5]。

1构建合理网络平台,搭建学生学习家园。

依托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中心,结合遗传学学科特点,我们进行了网络学堂建设。网络学堂的主体结构分为教“师主导区和师生互动区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在每-个区域中的子栏目内,内容的设立均以培养兴趣、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拓宽视野、加强实用为主旨,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可以自主地检验学习成果,以调整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提高网络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技术平台曰趋完善。与丰富的硬件资源相比较而言,目前软件的建设更显重要。因为通过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只有通过合理高效利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更显重要。为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重视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安排,发挥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引领作用。

引领式教学模式强调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它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有目标、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学生之间交互性学习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引领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公告栏中及时发布信息,给学生以具体的引领作用。例如:在每学期开学之初,给学生介绍本学期所要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在每章节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事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的成果或遗存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对于互动性的学习项目,既要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集思广益,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但同时也要重视时效性,以不同的考核形式保证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教学活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避免“放羊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由度也进行了限制,参考北大网络教学的方法,采用了大同步小异步的学习方式:大同步指整个课程学期被分成几个大的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学习内容相同;小异步指学生要在某一时间段内自己灵活机动地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这种安排使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每一个互动式问题要求在2?3周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定期上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提醒进度落后的学生,促进其及时主动地学习。

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网络资源,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上,除了上载内容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以外,在下载区上载了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三大主题:

(1)遗传学发展历史与研究方法。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该学科的发展过程,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以不同的方法研究了遗传与变异规律,而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往往对成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并学习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

(2)遗传学关键知识点系统化。将遗传学主要知识编织成网,将各章节知识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使学生对遗传学有总体的学习脉络,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点。

(3)遗传学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着眼点也许是知识的学习,但是我们的目的更多的也许是知识的应用。在这方面主要涉及了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作用和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遗传学内容。

在下载区的视频资料、参考文献中主要有:遗传学发展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创新思路的启示、医学遗传检测、遗传病诊断手段等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在讨论区不定期地针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大部分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遗传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等等,同时设立”帮帮忙"栏目,对同学们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讨论,通过查找文献,各抒己见,互相帮助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与遗传学相关的问题。而答疑栏目更是直接地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解答,有些问题直接给予答案,而有些问题则给学生提供方法,介绍相关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在网站基本信息页面,提供了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网站的网址、遗传学专业英文词汇、参考资料等等,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途径。因为学科所涉及内容广泛,一个学生的精力有限,就组织学生分类有重点地进行学习,然后进行网上交流。在网络学堂网站上设立了学生作业精选赏析栏目,例如: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部分课程上载了24个ppt文件,是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所获得的信息综合制作完成;介绍了人体24个连锁群基因定位的结果,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成果。而音频资料则更为生动地介绍了遗传学的发展、基因科技在遗传学中的应用、遗传病种类以及特点等等,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获得知识。学生们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更为轻松快乐。

4克服网络教学的局限性,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

(1)具有丰富的共享资源。信息量大是网络教学的突出特点,庞大的信息系统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只要有网络存在,同学们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在课程导航中,为学生介绍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网站。既有介绍遗传学各知识点的孟德尔网站,含有大量遗传学数据的数据库网站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还有一些专项的网站,如dna数据库网站:bank(美国).(欧洲),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网站等。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有良好的互动功能。通过网络,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随时交流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的体会,同时灵活的时间安排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

(3)多样的媒体展示加强了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展示,包括视频、ppt课件、动画等等,对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加以解释,对重点知识加以扩充,对生活中常见遗传病的预防、检测与治疗加以介绍,吸引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都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检索、提取和整理信息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业。但是网络教学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时间的灵活性使得一些不是很主动学习的同学可能因此而不学,蒙混过关;

(2)网上提交作业会使一些学生将同学的作业通过简单的拷贝和重组上缴,并未起到真正的检验学习作用。

这种情况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作业内容的分析审定,判断作业的真实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同学区别对待,以分小组进行课业学习与全班进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责任到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又使全体同学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统筹管理,整理资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建,保质保量,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教学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适度地调整,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网络教学使遗传学的教学过程由简单的知识传授性教学方式转化为指导探索性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对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近一时期,先后观摩了二十余所学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喜忧各半。“喜”的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已经被人们开始认同,而且正在逐步开发和利用;“忧”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切入点往往不是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表达的主要内容仅占一组画面的很小一部分,而是过于追求新奇,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应用效果,忽视了感知与认知的规律。关于正确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从教学内容的需要,解决现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其二,是唯一的最佳教学手段,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乃是正确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直接表述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

2.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就是要研究主导作用和辅助作用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教学。

3.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就是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进入良好教学情境。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学难点不好处理,难点常常是抽象的不具体的,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模糊、或逻辑思维难于形成的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cai辅助教学软件,把教学难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它用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认知对象,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不难的问题了,发挥出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应有作用。

[实例]技工学校课程:机械制图,3.8读组合体视图。教学目标:掌握读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进一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难点:会运用形体分析法读图。例如:读轴承座组合体视图。

观察课件:

第一组画面读轴承座三视图。

第二组画面用不同颜色的实线分出每个组合件(抓特征、分线框)。

第三组画面按主视图的分线框,将每个组合部分拿出沿着主视图拉伸,进行立体化(对投影、想形状)。

第四组画面将每个组合部件组合起来(和起来、想整体)。

第五组画面将组合起来的轴承座立体图旋转360度(进一步确立思维空间)。

通过观察课件,把教学的难点进行分解和量化,并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学生学习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从这个教学过程看,充分地利用了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方法展示了认知对象,并且表达了人的良好思维过程。若是采用挂图、教具模型进行教学的话,在整体认读上都会有一定局限性。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要以创建最佳教学情境为切入点。

[实例]技校语文课,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善于运用抓住景物的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以及情景交融写法。教学重点: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使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观察课件:(听配乐朗诵课文,并观察课件画面)。

第一组画面勾勒出荷塘轮廓。

第二组画面月色下的荷塘,曲曲折折,荷叶、荷花、荷波。

第三组画面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影。

第四组画面展现荷塘月色景致,树、远山、路灯的光、蝉声、蛙声。

通过听和观察课件,再加上课文分析和讲解,基本上能够使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课件仅用了一组又一组的画面,就形象直观地设置了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审美观,并且充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要以描述动态效果为切入点。

有许多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动态的,比如: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液压传动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等等,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些过程在社会生产实际中只能看到形成的结果,但是看不到原理的演变过程。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态原理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的founoerauthortool软件,制成教学课件,把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形、图片及动画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很容易使抽象的动态原理过程具体化、形象直观化,便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

[实例]交通技校学校的汽车驾修专业的汽车构造课,第一章第二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观察课件:

第一组画面四冲程汽油机汽缸的结构。

第二组画面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这个课件充分展示了客观实际教学,若利用挂图、投影仪、幻灯片及实物教学,根本达不到最佳效果,因为用上述四种教学方法,学生看不到动态原理的形成过程,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效果,可以把结构、动力产生根源及动力的形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切入点用了模拟实物的教学过程,有序展示了认识思维的过程,使教学的难点具体化、形象和直观化了,达到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要求。

有些教学内容往往可以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更适合于问题式教学方法,若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只能是一问一答、空对空的形式,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如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话,教师利用一组画面的形式提出问题,把学生思考的问题直接带入到反映客观实际教学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和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观察课件:

第一组画面万用表转换开关位置在电流档上,测量220伏电压。

第二组画面在万用表测量原理图中,观看测量220伏电压时电流途径的方向,只有表头在闭合的回路中,表头电阻值近似零值,那么会使表头电流无穷大,结果怎么样?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万用表会损坏)。

观察课件:

第一组画面万用表转换开关在电阻档上,线路具有380伏电压,测量线路的`电器阻值。

第二组画面演示万用表测量原理图中电压的分压情况,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万用表会烧坏)。

这个课件注意了“问题式教育”的利用,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细致观察课件、思考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和得出结论,达到了含义上的理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精确地掌握了概念。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六、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信息传授速度,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文字信息量比较大,而且还不好用语言高度概括,经常是占用课上时间又比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又不是很好。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话,可以把大量文字信息用图形、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浓缩,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压缩了上课的辅助时间,从而达到向一堂课要效益、要质量的目的。

[实例]技校语文课,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计划为3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同一景物的写法,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真正含义。教学难点:学习写景静动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让学生看课文听配乐朗诵课文,解决抒情散文情景、动静之美及阅读障碍,达到对课文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步,观察课件:第一组画面描写我的小屋坐落在山脊上,清新自然。观察位置:立足于小屋之外,远观小屋,点明小屋与山的关系。第二组画面:描写小屋“领土”有限,而“领空”无限,令人心旷神怡。观察位置:立足于小屋之内观赏四周,从小屋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来赞美小屋,动静结合的手法。

这篇文章若是单独从课文去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话,篇幅大、情景错综复杂,学生较难理解课文。课件仅用两组远景与近景相结合的画面,把空中楼阁的景与情的场面进行了整体描绘,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把课文的整体由文字信息转变成图象信息,达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导教学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精练与简化了教学要求,达到节约时间与空间,提高了传授与训练速度教学目的的要求。而且还强化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训练。

1.制作的画面一定要典雅朴素,不要大红、大黄、大绿的画面同时出现,避免学生视觉的烦躁不安。

2.制作的画面只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描述。一些点缀的画面越少越好,这样可以使切入点更加准确,同时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课件在使用过程中更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3.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导教学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使一切内容均由计算机包办代替。为什么广播电视教学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少了,这就是人们充分的考虑到利与弊的关系,同理计算机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4.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能简单化、公式化,更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了应用而应用,不能由过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电气化的教学,若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忽视了教学主体的作用。

5.每次课所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次数及时间,不能过多过长。这是因为设计一堂课要充分考虑它的整体效果,不能让学生有破碎零乱的感觉。只要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坚决不要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如不这样就会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正确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就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与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合理的优化教学过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机械制图》劳动出版社(2001年1月)。

2.《语文》技工学校实验教材(2003年7月)。

由知识到能力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探究论文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理论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内化整合与外化提升。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它与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教学着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实践教学则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可以看做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依存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处于尴尬的境地,“知识”与“能力”并不能有效衔接,协调发展。作为高等院校的“冷门”学科,历史专业在面临招生困难,就业不景气等问题,其社会功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多元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田野考察、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既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实践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1 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保持其连续性,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与理论教学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传统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重视不够,教学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教学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工作,没有置于应有的位置,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这种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课程设置孤立,缺乏体系。虽然不少专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很多推进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但是这种改革与探索,往往是对实践类课程的局部改进,缺乏整体性思考。当前高校历史学的专业课设置,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其中,实践课课时比重在全部课程学时中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种课程设置,往往又给人带来一种错觉,就是实践教学应该属于实践类课程的范围,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则应该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这样一来,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对实践教学做出准确定位。

1.2 理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反映最为明显。桑兵教授曾谈到:“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相当程度地高中化,不仅以课堂听授为主,而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高中阶段的延续翻版,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规范化的课堂讲授填满,以至于很少有时间进图书馆系统读书。”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目前高校历史专业的理论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中学教学方式的延续。这种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义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考核方式上,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闭卷考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流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形成的只是一种模糊的知识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与认识,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在教学考核中,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照搬教材,甚至还出现连教材都不愿意去翻,直接百度答案的情况。这种应试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也会形成很大误区。

1.3 对实践类课程理解片面,认识不足

目前学界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一般都是聚焦于实践类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拼凑敷衍,毕业实习、专业考察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等。以毕业论文为例,从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不断训练,到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层层把关,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但是,实际的结果却不免让人有些沮丧,很多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搜集、检索史料、解读史料的功夫都有很大不足。写作中,思路框架、行文逻辑、语言表达往往也晦涩难懂,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复制粘贴,拼凑了事。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对实践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理解片面。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学术素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也是对大学期间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次全面考察。要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毕业论文,需要一个不断积累、训练的过程。有学者指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会学生读书,使其学会学习,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理论教学要与实践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能力训练,有效的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如上所述,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两大目标,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对于高校历史专业来说,只有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做到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训练,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指导,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转变观念,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提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要尝试建立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对于如何构建这种教学体系,武汉大学曾经进行过很好的探索,提出“一体三翼”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中心,从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践环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科研实践环节重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环节则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过,目前系统探讨实践教学经验的并不多,教育管理者也未充分认识到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历史专业中的重要性与适用性。因此,转变观念,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通,使两者共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2.2 理论教学方法多样化,形成实践压力机制

近年来,为了改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着眼于社会实际需要,研究者提出不少解决方案,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利用上,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一般所提倡的“研讨式”、“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说给学生指定一些书籍论文阅读,然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发言,最后教师再总结一下这么简单。实际上,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既要对自己专业领域有充分了解,能够把一些新知识、新观点引入课堂,也要对课程细致规划,对指定学生阅读的资料认真选择。在课程讨论中,教师应该起一个向导作用,一方面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允许存疑、存异,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

此外,由于这种“研讨式”教学侧重于学术性,那么对于学生阅读与思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曾对闭卷考试内容进行调整,把平时指定学生阅读的资料纳入考核范围,形成一种实践压力机制。这样,学生即便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也会认真阅读,这既有利于摆脱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也促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论著,激发实践热情,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2.3 提高实践教学认识水平,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过去对于实践类课程问题的分析,往往关注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实践类课程课时比重较小、师资力量不足、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对于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则重视不够。事实上,教师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引导者、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的新旧、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对实践教学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只有对实践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强化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与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才能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总之,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能否转换思维,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有效的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具有开拓意识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历史学这类传统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摘要:利用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并进行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即基础培养和高级技能培养。高级技能培养采用研究生式培养模式,利用创新课题和平时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任务进行人才培养,并配合学校和学院的一些措施增强培养效果。一方面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同时也为大型仪器设备培养专业的使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高校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也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效益低,大型仪器专业操作人才缺乏。同时,大型仪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鉴于此,本文对利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进行仪器操作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起,教育部对全国的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一项就是单位学生拥有的仪器价值,所以学校购置了许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以说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本是为本科教学评估而购买的,其目的也应该是为本科教学服务。本校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也规定:大型仪器的使用应以本科教学优先。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用于本科教学也是提高仪器使用效益的手段之一。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低,而且主要是用于科研,用于本科教学则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数量少,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或简单使用,而且用于教学不像用于科研能马上出成果。用于本科教学不仅能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其价值,而且也符合仪器购买的初衷。

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关键支撑条件,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是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围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应用,调整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仪器设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介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课程,尽早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为将来用于科学研究做好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密仪器的`购置首先应是为了培养人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尽快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

在本科时期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对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大有裨益。高校大型仪器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并采用分层次培养,也是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的很好途径。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生物仪器分析技术汲取并融合了当代化学、物理学、数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新成果与新技术,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尽早开设此课对培养大型仪器的专业人才大有裨益。

二、“生命科学仪器分析”的课程设计。

本院拥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液相、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尤其是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几乎包括所有常用生物显微镜。以此为基础,针对本院本科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

1.“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

生物仪器分析技术主要讲授生命科学领域常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基本结构及其用途。本门课程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能够服务于生产和研究等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之中。对它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课程采用分阶段培养人才。前期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介绍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运用,后期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高级技巧。

2.课程内容建设。

“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科研和实际生活,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大型仪器开放式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选取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用途的生物分析仪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介绍生命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功用,以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基本操作为核心。

3.实验教材建设。

高校介绍生物领域大型仪器的教材多为分析化学方向的指导教材,专门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很少,且因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型号不同,导致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实用性受到限制。基于这种现状和本院生物分析仪器的配备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本科生使用的《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该教材涵盖了大型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4.课程培养方式。

“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课程采用两个阶段培养:仪器基本知识、实践技能的基本培养和高级技能的培养。

(1)基础技能培养。初级阶段的培养主要采用采用理论课程讲授和现场参观以及仪器的简单操作,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仪器概论讲解,讲述仪器之间的共同点,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由于课程讲授的仪器种类较多,每种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又不相同,而且往往会涉及到物理、化学、计算机软件和自动化等知识,靠课堂的时间难以讲授清楚,而且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听,再有用的课程也没有意义。所以结合实践尤其重要,除了现场的讲解和功能演示外,课堂讲授尤其结合科研和生活实践,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比如现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部电视剧《法证先锋》,经常会检验一些成分、指标等,都会用到一些分析仪器。近来食品安全比较热门,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重金属超标、农残检验都要用到一些分析仪器。历年生物医学诺贝尔奖更是离不开这些分析检测仪器。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该课程还重点阐述清仪器的原理和不同仪器结构的相通之处。大书法家王曦之苦练书法,始终不能悟出真谛,后来练剑,却悟出书法的真谛。讲解一些仪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还可能促进仪器的创新和仪器功能的开发。比如基本许多的自动化仪器,信号采集通常都采用光电倍增管来记录信号;质谱仪、电镜等都需要真空泵来制造真空环境;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都采用激光光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类仪器都需要一些滤光片或光栅等。仪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实践运用更是最终目的,理论结合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验科学更是如此,但由于本科教学人数较多,每种仪器又仅有一台,学生只能简单了解和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所以,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基础比较好且责任心强、细致认真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意在培养能够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人才。因为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所以学生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细心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才能尽可能避免仪器的损坏。

(2)高级技能培养的程序和方式。

人员的选定:理论课程结束后,对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人进行专门考核选拨,包括原理、结构和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等。因进阶培养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故采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目,测试学生的自学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详细降解:此阶段由于人数较少,学生的目的明确,而且已了解仪器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仪器现场进行较详细的培训,包括仪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基本操作、基本维护,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进一步补充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仪器,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使用很广泛的仪器设备,现在的大型显微镜功能强大,要用好维护好需要了解许多知识,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应用光学的一些知识、显微摄影的知识、光与色的知识、显微图像处理知识。色谱类仪器需要最基本的色谱理论、无机化学和有机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检测器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开发技术、色谱柱技术等,每一项都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生能够较深入地了解这些,对深入开发仪器功能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模式:专业培养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每年都选一批人,这样就可以上一届带下一届,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还能增加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下还可以交流,类似研究生的培养。

2)课题培养。学校和学院开设开放课题、创新课题、大型仪器使用专项基金等。利用课题来使用仪器,增加实战经验,更深入了解仪器的使用,同时可以完成本科毕业。

3)大型仪器平台是共享的,平时就会对校内和校外共享使用,这也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

4)仪器公司的技术支持人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既了解生物学问题又精通仪器原理和应用范围,在主观上十分愿意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教师资源。

5)善用仪器公司的技术服务热线。目前大型精密仪器90%以上都是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其售后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都很好。

三、促进教学效果需要的配套措施。

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但有时学生难免有惰性,对于选进来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来促进学习。

1.加分政策。

进阶学习的学生如果学习效果经考核合格,能够独立操作一台大型仪器,可以加学分。

2.技术认证。

经过2~3年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经考核达到一定水平,学院和学校可以颁发校级技术认证的证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物质奖励。

如果仪器共享效益较好,学生在帮老师完成测试任务、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奖励。

四、结束语。

采用分阶段培养,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不仅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尽早了解大型仪器在科研和生活中的用途,增加知识面,促进就业,而且能培养一批专业的大型仪器操作人才。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cai(computeraidedlnstruction)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用以产生一定教学效果的一种新的教学系统。它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为根本目的。它由硬件、软件、以及课件三个部分组成。硬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所有的设备装置,包括主机和外部设备;软件系统:包括系统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支持软件又包括操作系统和语言处理系统;应用软件又包括各种教学素材的制作和编辑。例如: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课件:是呈现教学内容、解释和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和控制学生学习的进度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料。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中的一种弓弦乐器,一般称它为弦乐器。其艺术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使它成为一件十分完美的独奏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也能演奏出铿锵有力的和弦,是西洋乐器中的“皇后”。

小提琴虽然有其迷人的魅力,但要想把它演奏好却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长期以来,小提琴专业教师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研究、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结构和训练方法。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能否把它作为一种小提琴教学的辅助手段,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训练目的,使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最大的扩展,缩短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时间,笔者对此进行了教学试验,进而得到一些心得。

一、通过cai优化教学设计。

小提琴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工作实施之前,总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因人施教,预先制定出训练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与教学是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教学中的灵魂。在传统的小提琴教学中,无非是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很有局限性。但通过利用cai的图形进行作品及曲式的分析并使之图形化通过视频又可以把演奏动作和过程形象化通过音频能让学生的演奏与名家的演奏进行对比,拾遗补阙、查找不足,从而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运用cai来丰富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通过cai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提琴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往往有三个部分:音阶、练习曲和乐曲。在音阶的教学内容里强调的是调式和音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用讲解的方法来说明调式的关系。例如:大调的关系式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在小提琴演奏上全音手指要分开,半音手指要挨近。在演奏半音时,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不同,手指的粗细也不同,粗手指挨得很近也许还很高,细手指挨得很近也许还会低,这就要求用听觉来确定音的高低,学生刚开始练习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如果利用cai的`音频图形,使音阶形象化,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半音和全音的关系。在练习曲的教学内容中,一般都是为了训练某个技术而安排的。《马扎斯练习曲》33首就是训练换把的练习曲。以往教师是通过示范来讲解换把的技术要领。通过cai的视频的慢放,可以让学生对换把动作中的各个环节明确化。在乐曲的教学内容上,也可以通过cai的外部设备,来丰富教学内容。如通过音像资料介绍作曲家的生平,通过视频来观看著名小提琴家现场的演奏,这就无形中让学生对所演奏的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通过cai优化练琴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只能教给学生演奏的方法,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它,课后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而且大多是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进行。没有好的练习方法,只是盲目机械地强调练习遍数和时间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利用cai的录音功能把自己所练习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再查找错音和音准;利用摄录功能把练习动作录制下来,那么学生就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自己的演奏,对自己的问题也看得很清楚,改正起来针对性更强、说服力更大,练习效果会更好,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通过cai丰富训练内容。

小提琴虽然是一件独奏乐器,但它在与其他乐器合作上的训练也不容忽视。例如与钢琴之间的合作,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之间的合作等。以往想要与其他乐器合作必须需要其他演奏者的参与,但用cai的伴奏功能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摆脱传统的训练方式,达到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和其一起齐奏、合奏,既可以锻炼听其他声部的旋律,也可以锻炼听两件乐器或多件乐器的不同和声效果。通过交叉练习其他声部,比如在训练小提琴二重奏的课程里,先演奏第一小提琴,播放第二提琴的声部,然后再演奏第二小提琴,播放第一小提琴的声部。经过这样的训练也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自己所演奏声部里所担当的职能,是旋律、节奏、还是和声。

综上所述,这是笔者运用cai在小提琴教学里的粗浅体会。那么也应看到cai仅仅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它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本末倒置的远离“人”的教育方式,而是发展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部分,以便更好地为“人”的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cai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小提琴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趣味化学实验在小学科学的实践的论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化学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必不可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不强,为了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学习上,需要构建趣味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教学实践上来看,趣味性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避免传统教学法中的抽象化理解。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要求教师能够保障化学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并且要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化学实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小组实验。

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但是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性。如在“催化剂”相关实验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笔者决定采用小组实验方法,并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主要内容是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对比实验,并且让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得出结论。其主要的实验内容如下:1.在试管当中加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当中,最后木条熄灭。2.在试管当中融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当中,观察木条现象:复燃。这样即可得出二氧化锰能够加速过氧化氢反应速率,“催化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3.待到试管当中不出现气泡时,在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观察试管现象。这时试管当中会产生氧气,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试管中的二氧化锰无法被消耗,从而得出“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结论。4.在过氧化氢反应结束后,将二氧化锰进行洗涤、过滤、干燥,通过前后测重也没有质量变化,从得出结论“反应前后自身性质不变”。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内容,但是学生在其中却获得了三个知识点,从而得出了催化剂知识的理念与核心。在开展实验当中,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将一些不危险的实验内容交给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

二、课堂实验的补充和创新。

开展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实验方法,精心设计趣味化实验内容,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材中就会设有很多实验环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可以将实验内容落实到位,通过实验环节可以呈现出化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差强人意、不够完美,因此通常会对实验内容进行创新、完善,提高课堂实验的趣味性。如在“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实验中就做了以下几点改动:教材当中是让学生探究氧化铁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了可以分析该性质的普遍性,笔者在实验中增加了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将传统实验进行赶紧,将铜丝用砂纸打磨,在打磨端用酒精燃烧直至变黑,并趁热放入到稀硫酸当中,这时学生会发现黑色部分消失,铜丝再次有了光泽,溶液变成了蓝色。该方法不仅节省实验时间,并且在对比上更加鲜明,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性质,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度,巩固铜的化学性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延伸实验内容,开展家庭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以化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从而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联系,并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从而巩固课堂知识,也可以起到提前预习的效果。在一次“金属活动性强弱”教学前,考虑到实验内容繁琐,笔者事先让学生在家用铁丝、铜丝与白醋进行反应,并对不同金属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开展镁、锌、铁、铜四类金属在稀盐酸的中反应实验,之后让家庭实验和课堂实验相结合得出结论,这样即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趣味性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并在各个实验环节突出化学理论,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要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对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也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化成为了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重要。面对社会信息化潮流,对在校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初,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下简称“文献检索课”)。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检索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影响了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本文拟对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1.教学层次不明朗,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能、信息心理等多方面,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知识结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信息需求程度有差别,因此应该对他们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但是当前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层,不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更不利于达到全面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及体验过程;只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普遍热情不高,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教学内容空洞,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大多缺乏针对性,内容上偏重学科资源的获取,用的多是经典的数据库,学术性强而目的性弱,导致学生不太介意检索的结果,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学内容中,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阐述,以及学科文献信息获取的.讲述,本课程的实用性没有很好地体现。

1.明确教学层次,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对象和需要,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划分为多个层次,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来说,针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进行图书馆基础能力教育和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重点加强学生对网络工具以及软件的使用能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的使用等等。针对除新生外的其他各年级学生,需要进行通用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源的特点,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源,以及使用检索方法和策略,并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合法地检索与利用信息。针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毕业生,则要进行基于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信息的类型、常用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做好准备。

2.引入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适当地模糊专业界限,并凸显文献检索在日常生活及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参加学生的专业论文综述指导,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收集和组织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另外,还可以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出发,如可以帮助学生准备一次旅行,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导航工具、bbs等工具来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为出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总之,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引入情境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巧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才能使学生重视信息检索课程,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不断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型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学习意识。

研究型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通过“讲解——接受式”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一方面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学习,另一方面还强调个体从探索性的研究学习活动中,获取对个体成长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学习经验”或“直接经验”。比如进行检索策略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亲自使用扩检、缩检等方法来不断地调整检索策略,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检索结果的多少,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和不断尝试,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献检索的兴趣。这样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实际操作达成共识,可以使问题在演示过程中得以有效解决。

四、结语。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与现代信息环境的接轨,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具备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梦丽,杜慰纯.信息检索与网络利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张静.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实行研究性学习的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12).

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浙江理综卷化学部分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时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很有用。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仅要读,并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资料、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本事的层次要求等。对往年考试大纲多比较,找出增删的资料,题型示例的变化,渗透到教学和学案中,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