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9 00:32:45 作者:笔砚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揭示问题本质和解决途径。调查报告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可以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需要进行一次调查报告来深入了解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调查报告样本,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城市垃圾处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城市垃圾处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我走访了深圳市环卫处,调查了本市垃圾堆放、清运和处理的情况。这里我把调查的材料分两项说明。

垃圾在人们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仅就生活垃圾来说,我市每人每天要生产一公斤多的生活垃圾,每人每年就有近四百公斤的生活垃圾要处理。从整个深圳市来看,每天将有八十万公斤垃圾急需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大量垃圾随意堆放,长期囤积,就会占用土地,产生臭味,造成对大气、水域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苍蝇、昆虫及鼠类的滋生,威胁居民的健康。因此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负担。垃圾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第一,从垃圾的平均组成来看本市居民的生活燃料大多以煤为主,煤灰占垃圾总量的四分之三,市场及厨房有机废物约15%—20%,再就是街道庭院的落叶尘土等,总量是无机垃圾施肥,并且还混有一定数量的玻璃、塑料、坏金属等杂质,难于燃烧销毁。

第二,用这种含有杂质的垃圾施肥,就会使土地碴化。据调查,施用这种肥料碴化的土地,已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五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五,问题很严重。再说我市郊区在落实分田到户后,肥源立足自给,含杂质成分的垃圾,愈来愈不受欢迎。

第三,过去处理垃圾都是埋在地下,现已发现垃圾埋在地下会破坏地下水,填埋后的`场地也派不了大用场。何况在远郊和市区一切可供垃圾填埋的洼地大都用完,寻找垃圾出路,迫在眉睫。还有本市虽以做出保护环境卫生的一些规定,但由于不能严格执行,成效不大。随地乱抛垃圾的情况到处存在,垃圾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何处理好垃圾,确实是当务之急。

第一,城市建设需要综和处理,服务设施需要配套成龙,垃圾处理应当在综合处理之中。本市设有环卫处,市领导亲自过问,对垃圾处理,也在无害化治理、能源改造、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市里已建有五十吨无害化处理工厂,不久还将建立二百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厂;还有本市研制的垃圾渗浸粪便的颗粒有机肥料,肥料好,成本低。本市已把垃圾资源化纳入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处理垃圾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减少垃圾来源。例如蔬菜在农村就应该先进行加工,将不能用的菜杆、采根、黄叶等除掉,不要带进城市,蔬菜公司则应该做好蔬菜保管工作,避免蔬菜黄烂,减少垃圾量。收购旧货处要适当提高废纸、塑料片、玻璃等物品的收购价格,这样可以减少人们丢弃这些东西的数量。

第三,垃圾处理工作是全民的工作,必须深入进行宣传,使人人重视。垃圾处理是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状况,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公共道德水平。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的状况。治脏除了专业队伍以外,还可以适当组织业余、课余、公余的劳动服务队,工农商学兵,大家齐动手,人人关心城市卫生工作。特别对中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体力劳动,鼓励他们为净化、美化城市出谋献策,也可以把这作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劳动后备军来抓,这样,收效是会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垃圾处理也必将日趋现代化,前景必将无限光明。

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xx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xx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中提出的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xx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xx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xx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xx〕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xx〕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都是xx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xx年,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xx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xx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母;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xx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探究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市政协第三调研组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关于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83.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92%(以全市总人口526.68万人计算),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69.55万人,到了20就达到83.86万,年平均增加2.86万人。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我市现80岁以上老人7.8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3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还会逐渐增多。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年轻人婚后与父母分开住,或转移大城市,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等,使得老年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四是群体结构多元化。老年人口文化层次越来越高,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广泛。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市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市现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628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老年人小饭桌2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及养老服务站603个。公办养老机构44个(包括敬老院16个、光荣院和复退军人休疗中心9个、公办老年公寓4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5个),民办养老机构13个。养老床位数已达到1860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5.9张。

1.政策扶持,促进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件精神,我市在土地使用、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的扶持改造。其中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根据养老机构的等级和供养人员的`不同,给予30元-80元/人·月(共九档)的补助。

2.统筹城乡,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在城市,主要是兴建老年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小饭桌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老年社会组织,推进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在农村,主要是依托敬老院和互助幸福院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的照护服务,先后投资2.8亿元建设农村中心敬老院11个,区域敬老院4个,养老床位530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1500多人。

3.多方参与,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爱心护理院等,促进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协调发展;遵循管办分离原则,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作;通过购买服务、安排公益性岗位、互帮互助、有偿服务等形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赞助经费、提供形式,鼓励和引导家政行业、医护机构、大专院校等专业性技术人才组织开展为老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对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还没有把发展老年服务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关政策落实缺乏刚性措施,有的养老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群众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养老观念有待转变。

(二)政策落实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城市规划、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融资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随后,省、市也相继出台系列鼓励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涉及规划、国土、税务、财政、水电气等多个部门,没有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例如,在土地供需紧张的现实情况下,给民办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或者优先供地是很难的。对一些老旧小区来讲,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扶持政策效果不佳,都制约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省项目资助资金和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市、县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由于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较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困难。

(四)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服务组织数量较少。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主要以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组织和一些家政服务公司为主,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较少。二是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低。目前为老服务人员数量偏少,素质较低,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功能不全,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在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甚至还有打骂体罚老人的现象。为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还局限于低层次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缺乏专业的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高层次服务。

三、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新时期党中央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等一举多得之策。要增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养老服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和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在选点规划、用地审批、产权登记、运营补贴奖励、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职责;制定出台促进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及失能、困难老人养老补贴的具体办法,使各项扶持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发挥“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评审申报、资金配套、规划许可、医养结合、专业服务人员教育和培训、职称评定、以及融资和运营风险评估、保险)等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发挥党委政府养老服务“保底”作用。

(三)完善为老服务基础设施。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预算,加大财政资金在养老机构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加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政府补助资金,提升项目建设资助标准和运营资助标准。二是解决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难问题。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解决老旧小区建设用地难问题。对新建社区在规划层面,严格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样的原则,建立以社会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行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化,完善支持政策,整合部门资源,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推行“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养老信息建设。利用社会义工和志愿者组织,不断拓宽新的扶老助老渠道。

(五)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一是发挥敬老院的功能,在保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前提下,支持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二是加强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充分利用农村闲置院落、校舍等场所,通过改扩建等途径,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使其成为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阵地和平台。建立完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制度,将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养老服务的范畴,明确政府、社会、家庭的责任。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购买力问题。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农村老年人失能风险源头预防与事中干预服务机制。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好现有的福利救助政策。

(六)加强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是鼓励和扶持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降低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专项补助基金,推动我市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在校学生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鼓励各行业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壮大志愿者为老服务队伍,发挥志愿者为老服务作用。政府要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系统培养为老服务专业人才。同时聘请专家、教授现场教学或依托职业院校远程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达标、爱岗敬业、高中初级相匹配的养老服务队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二是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建议按公益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三是提高养老机构为老服务层次。加快为老服务人才培养,提高为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民政部门要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受其监督。对一些有打骂体罚,甚至有虐待老人行为的,加大处罚力度,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老人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

(八)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社区服务便民网等便捷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便于老人进行日常咨询和紧急求助。二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鼓励相关行业拓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工作。支持企业开发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产品,引导商业机构设立老年用品专区。健全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确保养老服务和产品质量,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

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生态保护成果显著。

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

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20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

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

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现已建成全市“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国债农村沼气项目515户,重点建设范围涉及到全市6个乡6个村,实现了集养殖业、特、绿色农业,农户照明、取暖、做饭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15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麦、矿泉稻、杂豆、柞蚕、矿泉鱼等优势作物,建立“双高”大豆、优质专用小麦、马铃薯、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双高”大豆发展到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3万亩,矿泉稻达到6万亩,水稻大棚达到11个,杂豆10万亩、柞蚕600把、矿泉鱼2500亩,绿特色食品种植面积85万亩,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到95%。同时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矿泉稻获得绿色标志,山口湖渔通过了省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中国有机食品。

以培育优良、优质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向畜牧业生产“半壁江山”的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坚持以“两牛一羊”和特种养殖为重点,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饲养规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栏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分别为7238头、35225头、151940只、34544头、60.11万只,同比增长25.8%、33.9%、9.2%、17%、60.4%。打造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已建立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冷冻厂等6个肉羊屠宰厂,8个榨乳站点,和平镇大鹅屠宰厂1个。初步形成了5个养殖基地,建成了4个奶牛养殖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截至今年6月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229个,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雏形显现,逐步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发展模式转变。

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希望有更好的养老条件,养老模式多元化以及老年群体不断壮大与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毕节市城市居民对养老的思想认识、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毕节市社科联课题组于3月至5月,深入10个县(区)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本调查报告。

一、调研对象及内容。

一是对全市10个县(区)2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60岁以下城市人员和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及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仅限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以访谈、问卷(分1、2、3类)的方式进行。问卷1就60岁以下城市人员的养老观念进行调查,问卷2就在家养老人员的养老意愿进行调查,问卷3就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人员的养老感受进行调查;二是实地走访了全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通过填写调查统计表,访谈负责人,就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营性质、建设情况、运营状况以及各机构对政府的诉求进行了解;三是分别与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人、部分老龄委负责人、部分街道办事处及社区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就城市社会养老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他们反映的问题、困难及建议。

二、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向60岁以下城市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5。向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发放问卷239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99.16。向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

1.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与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分别为59.6和64.98;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女性居多,为55。

2.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31岁至40岁、41岁至50岁的人较多,合计达66.34,这部分人员是即将迎来父母养老问题或正面临着父母养老问题的主要人群;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61岁至70岁的人群为主,占66.67,他们基本能反映当前这个阶段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71岁至75岁、76岁至80岁的人群为主,两者合计为72.5,他们是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力军”.

3.问卷显示,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60岁以下城市人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只占25.64;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40.51,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仅为4.22;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高中(中专)文化的较多,占35,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占20,与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相比,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4.问卷显示,60岁以下城市人员公职人员占比不高,为17.31,无业的、自由职业的合计占51.28,农民占31.41;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公职人员占比更低,仅为8.02,无业的、自由职业的合计占51.9,农民占40.08。各县(区)党委、政府为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即撤销城区附近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管理体制,是为了促进街道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市转变步伐的加快,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区建设。问卷1、问卷2中“农民”身份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还这么高,说明多数人员对“农民”到“居民”这一身份的转变认知不足,思想停滞不前,仍然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且是“失地农民”的身份。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公职人员为主,占到57.5,这表明公职人员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接纳程度较高。

5.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是独生子女的不多,只占18.27,以2个、3个兄弟姐妹的人员最多,合计占65.71;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选择2个和3个子女的合计占到了72.57。在撤销乡镇、设立街道前,多数人员均是农民,受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多兄妹、多子女的现象不足为怪。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子女为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为47.5,这与他们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二)养老观念。

60岁以下城市人员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是否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他们的养老观念直接影响现在与未来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1.62.18的人“希望父母与子女一起居住”.55.13的人对当地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不了解”,12.5的人认为当地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数量“已经满足社会的需要”.65.38的人对当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不了解”.通过访谈那些认为当地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数量“已经满足社会的需要”和选择对当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人员,调研组了解到多数人员还停留在对社会福利性质敬老院的认知上。所以,有94.35的人首先认为“国家办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可以放心,至于“私人办的”,只有44.87的人认为可以放心。由此可知,大多数人墨守成规,还在按老经验思维,不关注城市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性质并未完全清楚,居家养老的方式还是绝对的首选。

2.在反对父母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考虑上,77.56的人是因为“跟父母住在一起,平时可以照顾”,同时,71.47的人“对养老院不放心,担心父母受虐待”.还有52.56的人担心“养老院收费太高,承受不了”.由此可见,除了受传统美德文化及“尽孝”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外,费用高低、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等因素也是决定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支持父母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考虑上,57的人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无法照顾老人”,40的人认为“到养老机构,父母的娱乐、精神生活比在家更丰富”,至于“养老机构照顾比保姆照顾更放心”、“父母不愿意同住”等,考虑的比例很低,这说明一部分人员懂得从现实角度出发,并知道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这将是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壤。

4.有84.94的人认为“父母在,不远离”、“养儿防老”这样的传统观念“值得弘扬”.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养老方式上,“养儿防老”的观念占很大比例,因此,58.97的人选择了“与子女居住”,还有选择“与几个朋友一起住”和选择“居家养老,请保姆照顾”的,只有31.41的人选择“进养老院”.由此可知,中年人的传统观念改变不大,对未来自己的身体状况、子女的生活状况以及朋友的各方面情况不能做到“深谋远虑”,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产生了过高的期许。

(三)养老意愿。

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家养老的理由,以及他们对社会养老的看法、对理想的老年生活的描述,可让我们探寻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顾虑以及期望,能够为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1.问卷显示,因为“身体好,能自食其力”,是选择在家养老的主要原因,占74.26。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选择“和子女在一起,能照看小孩,减轻子女的负担”的比例较大,占48.1;而“子女不让去养老院”、“怕别人笑话”则分别占32.91和36.29,这说明一部分老年人同样被传统观念影响着。选择“喜欢以往的居家生活”,占到50.64,这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比如享受“儿孙满堂”的幸福感等。也有20.67的老年人担忧“养老院收费太贵,负担不起”,有18.14的老年人认为“没有理想的养老机构”,35.02的老年人“今后会选择进养老院”,这说明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力,只是费用问题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2.问卷显示,31.22的老年人仍然保留传统观念,认为“应该提倡子女养老”.赞同社会养老的老年人占到了57.81,但是,在访谈中,调研组发现部分老年人未必懂得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意义,未必会真正主动参与进来,他们之所以选择“值得提倡,应当鼓励”,是因为他们喜欢的养老机构是“国家办的”(66.67),就好比福利性质的敬老院一样。归纳梳理这部分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态度的缘由,加上“对社会化养老的看法”、“喜欢的养老机构”选择“不知道”的,课题组认为多数老年人对城市社会养老存在不完全认知的状况。当然,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在转变,课题组发现,通过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养老观念是有触动的。

3.问卷显示,多数老年人向往的老年生活通常是在“衣食无忧”、“生病有人照顾”、“不需要子女操心,也不操心子女”的情况下,还能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受人尊重,有价值感”,“可以做自己喜欢、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子孙和睦、平安、常回家看看。但是,对“有人一起娱乐,有团队感”这样的社会需求,选择的老年人相对较少。可见,多数老年人一直以“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还未转变,缺乏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理念。

4.调查表明,老年人最担忧的是“突然生病无人知道,耽误治疗”,其次是“行动不便时,不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对“子女远在他乡,自己孤单寂寞”、“社会保障不落实,养老金不按时发放”不太放在心上。根据访谈的情况看,调查的多数老年人跟着子女在一起生活,所以,他们内心认为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

5.问卷显示,对于月收费2500元―3500元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10.55的老年人愿意承担;月收费3500元―4500元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仅有1的老年人愿意承担。在访谈中,有少数老年人表示月收费元以上,他们就不能承受了。

(四)养老感受。

了解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感受、评价以及入住原因等,可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在优化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作为政府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时的有力依据,从而推动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壮大。

1.调查显示,62.5的老年人选择进养老院的考虑是“子女工作忙,无时间照顾”,47.5的老年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在家孤单寂寞”,可见,子女不能陪伴、照顾,是老年人选择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通过访谈,部分老年人在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1―2年后,心态由被动入住转为主动入住,合计有72.5的老年人“虽然生活还能自理,但喜欢集体生活,有乐趣”,“感觉在养老院生活比在家自在快乐”.

总的来说,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养老院的环境“基本适应”,占到90,没有“不适应”或“很不适应”的。因此,合计有67.5的`老年人对子女、朋友经常探视的态度是“不想”或“无所谓”,95的老年人最盼望的养老方式是“进养老院”.

2.70的老年人在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感觉“很开心快乐,无后顾之忧”,30的老年人感觉“有些无聊,打发时间”.问卷显示,大部分老年人会“参加一些健身活动、散步”,“找人聊天、打牌、下棋”,“晒太阳、摆龙门阵”,但是,在实地走访中,课题组发现一些老年人则基本是“集体枯坐”,不善交流,通过观察,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有关,也和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有关。

3.在住房条件上,60的老年人选择“双人间”,40的老年人选择“单人间”,可见,他们还是希望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一个伙伴,便于相互照应。问卷显示,饮食健康、医疗服务是老年人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关注点,对于“不定期举行亲子活动、生日聚会”等集体活动,只有10的老人有要求,这囿于老年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也体现了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心理。通过访谈个别学历高、曾经是公职人员的老人,课题组认为,未来入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他们对于文体活动、亲子聚会、生日宴会等集体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4.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所以,72.5的老年人觉得费用“一般,还能承受”.同时,他们也比较认可社会养老,在调查所在地养老机构的数量问题时,75的老年人认为“很少,满足不了老年人口所需”;有95的老年人认为今后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不过,3/4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是“国家投入,政府主导”,这既表明观念陈旧,又预示着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要走向市场,形成产业,还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引导。

调查发现,毕节市100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是以后才建立的,挂牌运营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只有5家,其中公办性质的1家、民办性质的4家。除七星关区、纳雍县外,80的县均没有运营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根据座谈和实地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目前,织金县有1家公建民营性质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基本建设完成,即将投入使用;金海湖新区正在筹建公立的养老院――毕节市康乐福利养老院。

毕节市社会福利院建筑面积4958m2,有职工54人(含聘用人员),床位90张。在保障七星关城区部分社会兜底人员入住、退伍军人疗养的情况下,该院开设了老年公寓,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共有38位老年人入住,入住率达到90以上。该院管理服务比较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健全,拥有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设施齐全。公寓设有棋牌室、读报室、书画室等。在收费管理上,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程度,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三项合计分别为2200元/月(有自理能力老人费用)、2400元/月(半失能老人费用)、2600元/月(全失能老人)。

毕节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公办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由于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收费不高,又地处七星关区,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美,深受入住老人和家属的好评,时常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一般由其根据运营成本、参照市场行情自行确定收费标准,与当事人签订协议进行收费。位于七星关区的“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900元/月,但受制于条件的因素,他们不收住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家庭老年公寓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600元/月,对于失能老人的费用标准约在5000/月左右;毕节市拱拢坪疗养中心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4960元/月。位于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700元/月。此外,各机构均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及需要护理的等级、房间配备需求等相应增加费用,收费总体上高于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

毕节市拱拢坪疗养中心属于公建民营性质,建筑面积10500m2,有床位200张。该中心是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工作制度健全,拥有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但由于消防等设施未完全整改完善,还未真正进入运营阶段。

a.规模偏小,条件比较差。

根据实地走访的情况看,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偏小,条件比较差。规模较大的“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建筑面积8000m2,有床位229张,但设施不配套,没有独立的棋牌室、读报室、书画室等娱乐空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较为空乏、单调。七星关区的大家庭老年公寓、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建筑面积只有500m2,床位分别为50张、20张,条件较为简陋。大家庭老年公寓长期租用一幢两层小楼的民房,原本狭窄的房间内摆放2―3张床,更显逼仄,这里收住的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即使护理人员收拾干净,但由于房间通风不畅,空气质量、居住环境可想而知。大家庭老年公寓目前遇到的窘境是因为七星关区城市建设,小楼也即将拆掉,何去何从他们也很茫然。

b、入住率低,投资回报慢。

调查数据显示,入住率低是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普遍现象。“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拥有床位229张,入住老人有36人,入住率仅为15.7;七星关区的大家庭老年公寓拥有床位50张,入住老人只有22人,入住率为44;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拥有床位20张,入住老人8人,入住率为40。

投资回报慢,是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于20营运,总投资50万元,净利润4万元,最快也要10年才可收回成本。“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营运,投资600万元,近两年的收入也一直在往养老院里投入,加之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他们,该机构负责人担心回报的线拉得太长,自己无力支撑。

c、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

调研中,几家机构负责人均表示,房屋租金、人员开销、设备修理等费用完全靠自己支撑,尽管政府按入住老人数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但由于是分三年补助,每年得到的补助经费简直是“杯水车薪”,运营成本依然很高。

由于是租住的房子,在消防等设施上是否达到国家的要求,一些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负责人未必道出实情,以调研组的观察,安全问题是堪忧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经营风险。另外,有的家属把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当成“保险箱”,老人来了就不能出问题,但是,由于老人视力、听力不好,腿脚不便,时间长了,难免不出点问题,所以,经营风险也很大。

d、招工难,缺少护理人员。

调研中,有的机构负责人反映,由于护理工作苦、脏、累,责任大,收入少,加之社会地位不高,多数人选择当保姆、做家政,不愿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做护工,导致出现“招工难”的窘况,缺少护理人员。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按照国家提倡的“90・6・4”养老模式(即90为居家养老,6为社区养老,4为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大部分社区负责人介绍,房地产开发商几乎不建社区活动区域,多数社区面临一无阵地、二无人员的境况。即使有的社区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但床位、活动场地、照管人员根本不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难以发挥作用。

综观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及养老体系的现状,全市养老呈现出粗放化、低端化、本土化等特征,城市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滞后,这势必导致现在乃至将来,养老质量得不到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养老尊严将大打折扣。

(一)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养老观念非常落后。

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毕节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信息相对滞后,导致人们养老观念非常落后。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众多矛盾普遍认识不足,没有把社会养老服务提高到反映社会文明进步,提高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家庭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等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是老人无后、儿孙不孝的表现,导致对社会养老这一新事物存在排斥情绪,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成为制约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甚至可以用“空白”来形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参差不齐,欠账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改变,以目前的状况,将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社会养老需求,且多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七星关区有城市老年人口32400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仅有床位369张,按“90・6・4”计算,需要床位1296张,缺927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除七星关区部分社区较为规范、正常运行外,多数县(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优惠政策很难落地。

调查中,课题组了解到有部分外来人员曾到毕节市部分县(区)考察,拟投资城市社会养老产业,最后还是一走了之,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有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地,因为建设用地供应不足,项目审批复杂、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了这些社会力量到毕节市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四)经营形式比较单一,入院费用普遍偏高。

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营形式单一,呈粗放型、低端化的格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穿、住。没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服务机构加入,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根本无从谈起,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更是相去甚远。由于没有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收费标准,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且不说费用是否与提供的服务相匹配,就调查的情况而言,与毕节市社会平均工资、物价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人员认为入院费用偏高,难以承受。

(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政府的投入,在人员保障、场地建设、设施配置上,较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要优越得多,而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因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无论是场地,还是设施都较为简陋、薄弱,在人员配备上,护理人员大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稳定性差,缺少医疗方面专业人才,且经营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些原因导致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安全和风险防控、规范管理上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四、对策建议。

日前,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1+7”配套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是今后养老机构发展的根本遵循。《意见》明确,到,全市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5万张,所有社区建有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可以说,目标宏伟、任务艰巨、难度不小,全市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努力工作,方能如期完成。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养老观念。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尽快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报刊、网站、“两微一端”等官方媒介营造舆论氛围,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发放宣传资料、与社区居民交心谈心,通过组织文艺汇演、抄写黑板报、张贴宣传画等,多形式、全方位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众多矛盾,让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了解推进社会养老的好处和重要性,切实帮助人民群众摒弃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接受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树立积极的消费意识,促使全社会正确看待并积极接受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完善养老机制,鼓励民间参与。

一是完善养老机制,根据毕节市实际,优化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提高养老金标准,并对老年人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引导激励符合条件的居民早参保、多缴费,积累个人账户资金。二是鼓励民间参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养老事业的建设中来,大力发展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总之,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尽可能避免政策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随意性,使之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要切实落实毕节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下发的《意见》中有关土地、经费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之落地落实落小。

(三)强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半径。

一是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用房列入社区配套用房,允许街道办事处、社区利用废弃厂房、闲置办公楼等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为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日托”服务和文娱活动场所。二是加大社区医疗队伍建设与医疗设备投入,为社区医护提供保障。医院可向社区提供“购买服务”,搭建康复理疗室,为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三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创建“大数据+互联网+养老平台”,对社区内老年人建立信息档案,实现社区内信息化管理,以及网上问医询诊,网上购物、点餐等智慧服务。四是转变观念,强化自治意识,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事务管理者,激发他们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培育、发展一批志愿者队伍,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之,要想方设法强化社区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半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四)整合卫生资源,推进“医养结合”

一是整合卫生资源,引导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和就近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由医院对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实施医疗服务,同时,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将新建的医院与新建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就近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二是探索“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机制,出台“医养结合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准入、规划、管理、服务等相关实施细则,鼓励资本等社会潜在力量承办、开办“医养结合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化,实现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三是医疗保险制度要实现养老机构全覆盖,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医疗消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最大程度减少“医养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规范行业标准,优化服务质量。

城市社会养老事业在毕节市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用房标准、补贴标准,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项目、质量、评估等的行业标准及规范,从而保证监管有据可依,不流于形式,服务质量进一步得以优化,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能够健康发展。

(六)加大投入力度,彰显政府职能。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提供土壤,彰显政府履行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是要加强资金保障,设立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渐增长,重点用于城市社会养老服务补贴、城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经费的补助比例,提高对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运营补助标准,探索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的经济奖励办法,以奖代补。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特别要充分利用好毕节市“绿色资源”、“气候资源”的优势,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医院+绿色”为抓手,优先选择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合理布局,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中,吸引区外老年人到毕节市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推动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

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探究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市政协第三调研组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关于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83.8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92%(以全市总人口526.68万人计算),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69.55万人,到了20就达到83.86万,年平均增加2.86万人。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我市现80岁以上老人7.8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3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还会逐渐增多。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年轻人婚后与父母分开住,或转移大城市,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等,使得老年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四是群体结构多元化。老年人口文化层次越来越高,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广泛。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市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市现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628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老年人小饭桌2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及养老服务站603个。公办养老机构44个(包括敬老院16个、光荣院和复退军人休疗中心9个、公办老年公寓4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5个),民办养老机构13个。养老床位数已达到1860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5.9张。

1.政策扶持,促进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件精神,我市在土地使用、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的扶持改造。其中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根据养老机构的等级和供养人员的不同,给予30元-80元/人·月(共九档)的补助。

2.统筹城乡,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在城市,主要是兴建老年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小饭桌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老年社会组织,推进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在农村,主要是依托敬老院和互助幸福院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的照护服务,先后投资2.8亿元建设农村中心敬老院11个,区域敬老院4个,养老床位530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1500多人。

3.多方参与,加快养老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爱心护理院等,促进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协调发展;遵循管办分离原则,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作;通过购买服务、安排公益性岗位、互帮互助、有偿服务等形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赞助经费、提供形式,鼓励和引导家政行业、医护机构、大专院校等专业性技术人才组织开展为老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整个社会对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还没有把发展老年服务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关政策落实缺乏刚性措施,有的养老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群众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养老观念有待转变。

(二)政策落实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城市规划、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融资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随后,省、市也相继出台系列鼓励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涉及规划、国土、税务、财政、水电气等多个部门,没有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例如,在土地供需紧张的现实情况下,给民办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或者优先供地是很难的。对一些老旧小区来讲,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扶持政策效果不佳,都制约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省项目资助资金和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市、县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由于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较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困难。

(四)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服务组织数量较少。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主要以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组织和一些家政服务公司为主,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较少。二是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低。目前为老服务人员数量偏少,素质较低,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功能不全,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在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甚至还有打骂体罚老人的现象。为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还局限于低层次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缺乏专业的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高层次服务。

三、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新时期党中央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等一举多得之策。要增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养老服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和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明确各成员单位在选点规划、用地审批、产权登记、运营补贴奖励、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职责;制定出台促进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及失能、困难老人养老补贴的具体办法,使各项扶持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发挥“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用地保障、评审申报、资金配套、规划许可、医养结合、专业服务人员教育和培训、职称评定、以及融资和运营风险评估、保险)等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发挥党委政府养老服务“保底”作用。

城市规划的社会调查报告

合肥市滨湖新区,即指历次规划中预留控制的东南引风口地带和城市机场南部地带。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其具体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新区的核心功能将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等。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并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于2006年11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合肥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启动区确定在紫云东路以南,沪汉蓉高速以东的区域。启动区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骨干道路网,四通八达。

正文:

1.建设滨湖新区是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现实需要。

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同时,老城区人口过于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等情况依然存在,城市发展空间受阻,虽经多次改造但仍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发挥巢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滨湖新区,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形象,可以更多更好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2.建设滨湖新区是形成省会经济圈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合肥不腾飞,安徽就谈不上崛起,省会经济圈无法形成。“141”城市空间发机的空间结构。而周边城市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合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持。如六安的水资源、淮南的煤电能源、巢湖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都成为省会经济圈积聚发展势能的潜力所在。加快合肥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经济首位度必将为尽快形成省会经济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滨湖新区是迎接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末,我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城市化水平37.1%。按照实现现代化的要求,203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80%。而省会合肥理应成为安徽快速城市化的载体。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必将进一步提高合肥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和对外幅射力,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

1.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公众参与和多轮的科学整合,形成了滨湖新区概念性整合规划。一旦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滨湖生态型新都市将屹立在安徽的中部。

规划中的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2.滨湖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去年10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拆迁安置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新老城区发展,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滨湖新区的人气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目前,3.5平方公里的的启动区初见形象,区内11条道路具备了通行条件,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全长12公里的徽州大道和brt快速公交投入使用;6000人寄宿制高中、3000人初中、3000人小学可在今年秋季招生;拥有3000张床位的三级特等医院、省农产品检测中心、3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和商贸、旅游、换乘中心、写字楼等一批项目已陆续进区建设。滨湖新区拓展区、临湖区拆迁征地工作也于6月11日正式启动。新区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滨湖新区每天都要接待多批来自各地的投资者,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一些重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建设者们创造的体现合肥精神的“滨湖速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一)尽快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的编制。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滨湖新区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但指导建设的规划却是仍有调整可能的概念性整合规划,从而可能带来无法预见、评估和预防的生态环保和城市景观问题,给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隐患。因此,当前要尽快在“141”战略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注意其与老城区的衔接、平衡。规划编制好后,一定要按规划要求分期建设,不能随意变动。

(二)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目前,巢湖出现以下不良迹象:巢湖湿地面积逐步减少,沿岸的水土流失及水体淤泥等日益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湖岸出现塌陷,湖盆变浅、容积缩小,蓄洪防旱能力大大降低。目前最大水深仅3.77米,平均水深仅2.69米,水运能力明显不高。同时,水体污染严重,湖区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温天气产生蓝藻等现象。滨湖新区建设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一方面,滨湖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可以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建设及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不利生态环境的新问题。合肥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滨湖新区要消纳自身产生的污水,还要处理可能流入区内的污水,如果没有处理预案将会对巢湖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是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为此,建议:

1、滨湖新区建设应做好“规划环评”

区域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是对战略规划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将环境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的战略决策之中。通过分析、预测和综合的评价,提出最佳的减缓措施和政策建议,并将评价的结论体现在最后的决策当中,提高战略决策的质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区域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对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能够保证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因此,滨湖新区建设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价。

根据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总体规划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注重巢湖水域的全面维护,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

2、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滨湖新区建设应有计划地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保护与建设巢湖自然生态环境。

(1)按照专家建议,实施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围绕保护巢湖水质,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3)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重点工程投资计划。

(4)加快江淮运河的立项、建设工作,尽快实现长江、巢湖、淮河三水沟通。

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机构综合治理巢湖。

(三)打好巢湖牌,做好滨湖新区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滨湖新区建设为开发利用巢湖旅游资源,做活水文章带来了契机。围绕如何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基地”,发挥其旅游会展功能,建议:

1、在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

在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发挥滨湖新区市政建设的景观效应,实现建筑景观化、城市功能旅游化。在这方面,外地已有成功例证,如桂林的“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是恢复桂林生态的杰作,又为桂林增加了新的旅游亮点。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转播塔及杨浦、南浦大桥,更跻身中国“十大经典旅游景点”之列。可见,在重大市政建设中融入旅游内涵,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推进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建设。

合肥作为旅游中心城市,首先要把全市特别是滨湖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好。其次,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滨湖新区旅游应和巢湖忠庙、肥东四顶山等旅游项目联合开发,认真遴选、衔接好旅游项目及旅游路线,争取用最小的资金与资源代价,形成最大的旅游产出。

3、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滨湖新区“休闲旅游基地”建设。

(四)做好建成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1、理顺发展与管理及服务的关系。

随着滨湖新区启动区的快速建成,特别是三所学校的交付使用,在建好新区的同时,做好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但新区往往容易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跛脚现象。要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尽快研究制定新区管理体制,对区域建设、发展和社会事务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2、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

各地新区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新区建设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为此,建议:结合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训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文明、技能素质,实现农民向职工、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五)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吸引社会资源,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在一个集中建设的新区,产业集聚、项目带动战略无疑为成功之举。为加快滨湖新区建设进度,建议:一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直部门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将重大项目放在滨湖新区。二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大滨湖新区的宣传推介力度,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三是根据“141”战略和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将无污染、低能耗项目集中在滨湖新区建设。

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我局就当前全市文化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就文化工作的成绩、问题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工作成绩。

(一)艺术创作成绩斐然。三年间共创作大戏30余部、小戏(小品)60余部、歌曲30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280多个,先后推出了大型歌舞《山丹丹》、《信天游情景音乐会》、《九月枣儿红》、《兰花花》、《乡医刘易》、《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说书》等大型剧目,多部作品在全国调演、省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创作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以“延安过大年”和“陕北民歌大舞台”为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动活跃城乡,受到国内外关注。坚持举办每三年一届的全市“小戏调演”、“老年文化艺术节”、“城区校园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民间艺术大赛”等多项社会文化活动、节庆类以及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跃了城乡群众文生活。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用于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近3亿元,基本改变了“两馆一院”设施落后的局面。一是新建了延安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二是新建了志丹、安塞、黄陵、宜川、黄龙县“两馆”合一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厦);三是宝塔区、子长、延川3县新建了县文化馆,延川、甘泉扩建了图书馆;四是实施了“210国道文化长廊建设”,共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74个、村文化室2716个。延长、宜川、黄龙三县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五是为13个县级图书馆、88个乡镇文化站、672个村文化室赠送图书200余万册;六是向基层文化站室配送了价值268万元的设备器材和服装道具;七是在全市13个县图书馆、31个乡镇文化站、414个村文化室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四)非遗保护成果丰硕。截止目前,全市已挖掘出各类民间艺术品种70余项104个品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12项,列入省级的64项,列入市级的135项,列入县级的284项(其中“陕北民歌”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已有31人分别被国家和省上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国家7人),有6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有4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出版了《韩起祥文集》、《陕北民歌大全》(一·二卷)。

(五)文化产业起步良好。一是与上海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反映新农村建设30集动剪纸漫片《延河湾》的制作;二是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盘龙卧虎高山顶》;三是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以大型晚会《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腰鼓、唢呐为代表的艺术演出业、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业、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业、以少儿为主的'艺术培训业,初现产业格局,获得较好效益。

(六)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组织子长唢呐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挂红灯》参加了“相约北京·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迎奥运活动”,《挂红灯》、《山丹丹》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组织安塞腰鼓和民歌手参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文化节,组织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对外演艺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七)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按照控制数量、规范管理的思路,坚持在重要节日、敏感时期以及平时抽查、突击检查、市县联动、交叉检查等形式,加大整治力度,设立“12318”专项监督举报电话,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二、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文化工作的开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列入中省的项目,市县均为落实配套资金。使一些项目长期负债运行。从总体看,基层文化阵地与其他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比,投入最少、设施最差、规模最小、手段最落后;二是文化人才短缺。现有人员年龄老化、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缺乏编剧、导演、文化创意、文化经纪等专门高级人才,由于机构编制所限,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加之待遇偏低,不仅不能吸引人才反而致使人才严重流失。三是工作开展失衡。由于主观上对文化发展认识程度的不同,工作措施的力度不同,和客观上南北县区群众生活习俗、居住环境、文化基础等不同,加之体制机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因素,导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和精品创作等方面的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四是精品生产不力。由于人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致使艺术生产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意性和产业性。这些都形成了制约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今后设想。

按照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今后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阵地建设为重心,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力求达到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程。

一是争取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立项,努力对陕北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民情风俗、世态人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及文化成果进行研究和保护,并与挖掘利用有机结合,重点打造黄帝陵祭祀、延安革命旧址、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鼓王、陕北水船、陕北跑驴、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二人台、榆林小曲、白云上道教音乐、陕北唢呐、陕北剪纸、陕北面花、陕北石雕、陕北窑洞营造技艺、陕北传统匠艺、花木兰传说、白云山庙会等20个项目,推动陕北文化走出黄土地。

二是依托红色、历史、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乐器、民间方言等资料,分类编目,单独成册,编辑出版《陕北民间艺术系列丛书》,约260万字。

三是不断提高我市“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完善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扶持保护;筹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的建设工作。

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垃圾收集及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发现当地的垃圾收集相对及时,人们的垃圾收集意识普遍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垃圾分类意识十分欠缺。农村地区的垃圾收集处理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垃圾收集处理无序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整洁。我认为该镇应该健全垃圾收运体制,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并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加大对农村地区垃圾收集处理的宣传与整改,使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业发展、垃圾收集、生活品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黄家埠镇工业区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产生活垃圾数量持续递增,而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突出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影响了高桥村的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村开发开放步伐,更威胁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调查设计准备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目的。

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是乡镇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及污染防治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亟需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黄家埠镇高桥村建设工作正进行到关键性时刻,因此本镇的环境面貌也就显得尤为重。

要,这也是申报评比的重要的.考察因素。此次调查旨在了解该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理状况,并作出该村垃圾处理现状的结论,引起人们对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重视,也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并也使自身从此次调查中增强垃圾正确收集处理的意识,并从自我做起,做到生活垃圾规范收集处理。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1)年龄:居住在黄家埠镇高桥村大约16~50岁之间群众,之所以选这个年龄段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所在地区,对所在改地区及周边的卫生环境情况、垃圾收集处理状况较为了解。而且他们也比较了解时事,对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意见,具有一定代表性。

(2)性别:男女不限。

1.调查样本数量:200份(黄家埠镇100份,高桥村地区100份;实发220份,收回200份)。

2.问卷调查项目及数据:乡镇的清洁状况;垃圾箱的数量及分布密集度;垃圾数量;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三)调查过程。

(1)主要走访了镇的主干道和几个人口相对密集、人口较多的老生活村庄。

(2)还有两个大型的农贸市场,有黄家埠镇菜市场和五星菜市场(即高桥村菜市场)。

(3)新建的新型工业区,有a区和b区。

(4)以及夏天晚上人们较为集中的高桥村文化宫。

三、黄家埠镇高桥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黄家埠镇高桥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3年来,黄家埠镇财政落实乡镇建设资金过亿元,有力支持了乡镇道路、乡镇景观、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功能,提升了乡镇品位。并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期间,该镇政府向全镇人民发出“‘低碳家庭、时尚生活、文明乡镇、绿色环境’投身乡镇建设争做低碳一族”活动倡议书,让百姓都切身参与到保护乡镇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建设中去。

但是,据统黄家埠镇现日产生活垃圾近100吨,其中镇日产生活垃圾约15吨,约占垃圾总量的10%。在垃圾构成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等无机垃圾及建筑垃圾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约占垃圾总量的25%左右,这类垃圾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目前黄家埠镇由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填埋场周边截排洪沟等防污基础设施几乎都未实施到位。而且周边群众意见强烈,所以,如今该镇垃圾收集处理仍存在着严重棘手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垃圾的堆放行为存在差别。

在问卷调查的第一题——“您是否为本地居民?”中,调查到有42%的居民是外地居民。黄家埠镇由于新建工业区,有大量外地居民入驻,而高桥村尤为严重。在问卷调查的第四题——“您对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度高吗?”中,共有80%的本地居民选择了“c.比较关注”和“d.高度关注”,本地居民对于居住地的环境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关注度的,而且一般把生活垃圾打包投放于垃圾箱内;仅有35%的外地居民选择了c和d项,外地居民对环境问题关注偏低,迫切发现外地居民习惯随手投掷生活垃圾。外地居民周边的空闲地、沟塘等已成为农村“天然垃圾场”。垃圾的随意倾倒,对农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2.垃圾分类箱没有明确的分类,人们垃圾分类意识欠缺。

在问卷调查的第八题——“您是否了解生活垃圾的分类方式?”中,调查到73.5%的居民选择了“a.比较了解,但不是很清楚”。因此,调查发现,居民普遍对垃圾分类的意识缺少。在问卷调查的第九题——“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益处?”中,69%的居民选择了“b.不是很清楚”。而且垃圾箱也没有明确的分类,在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十分欠缺,政府也没有明确提出分类的要求,这也是制约该镇垃圾处理的瓶颈问题。

3.政府部门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不够,垃圾处理无秩序。

在问卷调查的第五题——“您认为,目前环卫部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中转、运输的基础设施配置状况如何?”的问题中,46%的居民选择了“b.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35%的居民选择了“c.很不合理”,仅仅9%的居民选择了“a.配置合理”。因此,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群众普遍对镇政部门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多数认为在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环境保护方面,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大,而且认为现在乡镇等地区在垃圾处理设施方面的投入还很欠缺,垃圾回收机制还有很大的问题有待解决。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乡镇居民的卫生意识不强。

由于受长期的卫生习俗影响,乡镇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政府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乡镇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较普遍,已成为垃圾处理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

2.资金投入不足。

3.垃圾管理工作机制不活。

目前,黄家埠镇垃圾管理工作仅靠乡环卫部门单兵团作战,各部门、各单位配合环卫部门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并且整个社会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垃圾收集、处理存在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如今的问题。

4.该镇垃圾分类的处理的意识十分匮乏,绝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浅薄。

城市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城市所逐渐包围直至全部融为一体,村落最终将转轨为社区,村民最终将嬗变为市民。那么,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适应者——城郊村及其村民,在这个转轨与嬗变的进程中,将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存在着哪些困惑?如何消除这些影响和困惑?本文以××县城郊的××村为例,作一些初浅探析。

××县××村隶属于县城所在地××街道,地处县城东南郊,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的核心区域。该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3215人,耕地面积700多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蔬菜种植、在县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随着县城新城区××大道商住楼、汽运城和凤凰山公园等项目的陆续开工,该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时期的xx多亩,缩减至现在的7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其中有6个村民小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为无地农民。

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断扩大的城市包围,部分自然村实际上已经由郊区变成了市区,有的甚至已处在城市中心区域。失去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正发生悄然变化——村落社区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目前而言,××村及其村民仅仅是实现了居住地域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而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仍没有及时跟上,政府的相关保障、服务工作也相对滞后。这种矛盾的现实,给××村及其村民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目前,××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数在城区从事建筑工地小工、搬运、蹬三轮车等重体力劳动。这部分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升值,而自己又没有充分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再加上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较为密切,很容易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和集体闹事。

城郊村一般都处于县城规划范围内,按有关规定是不允许村民私自建房的。特别是××村地处县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核心范围内,对村民建房更是严格控制,所在街道办事处对符合建房条件、提出建房申请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压的办法,如××村最多的时候压了68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建房申请。由于缺乏有效的疏导办法,村民违规突击建房、造成既成事实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都不拆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异地新建,导致该村一方面建房杂乱无序,另一方面大量老宅闲置、荒废。例如该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组内大量老祠堂、老房屋因无人居住成了危房,总面积达40亩。

城郊村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县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

要使部分城郊村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

县城市场调查报告

每个乡镇选定条件各异的2个村)通过进村(社)入户、深入访谈,分别从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社会成因、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现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主要为居家养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考虑到将来的身体状况下降、需要别人照顾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时,表达了将来的养老意愿为雇佣保姆、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但对机构养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顾虑,包括不习惯、受限制、入住难、服务差、费用贵、对家庭的名声影响不好等因素。

2、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务困难、外出购物困难、参加社会活动困难;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当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会选择求助子女、亲戚、邻居来应对困难;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难时会尽量自己解决,不愿求助别人,主要原因是认为对其不放心、自己也觉得不大习惯;更不想欠亲戚邻居的人情。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希望村(社区)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业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帮其出谋划策等。

3、在情感方面表现复杂化。多数空巢老人大都处于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独出独进的生活状态,面对着冷清凄凉的家,老人很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之感,导致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特征的空巢综合症。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绪不好时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适,但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单调,只能向家人、邻里、亲朋好友倾诉心中苦闷。

4、在医疗治病方面希望以乡村卫生所为主,乡镇卫生院为辅。空巢老人首选到农村卫生所看病就医,是因为农村卫生所便捷、费用低,能够诊断治疗常见疾病,可以取到常规的基本药品。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乡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他们真心希望农村卫生所在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1、有女无儿户。女儿出嫁,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很难经常照顾娘家,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女儿出嫁它村距娘家较远,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时、家务料理靠自己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还要承担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2、有儿有女户。女儿出嫁,男孩成家,因为代际关系造成的生活习惯不同,尤其是婆媳关系难处,两代人选择分家单过,形成空巢老人家庭。这部分占大多数。

3、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人员外出经商、务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干农活,又要帮助照料教育孩子,形成空巢老人。

1、精神慰籍问题。一是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生活上依赖子女,精神上也一样,儿孙绕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寂寞。分家单过的情况还稍好,毕竟儿女都在身边,隔三岔五还能见着。关键是外出务工、经商不常回家的这些人,一年到头跟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老人们确实很可怜,盼来盼去,也就过年过节时能见到儿女。平日里,只能老俩口说说话,或者和村里的老人们在一起聚聚聊聊,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个人的,就更加孤单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亲情,感到晚年生活凄凉孤独,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的空巢综合症。二是子女不孝是对老人最大精神打击。老人因为子女不孝而苦闷。农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辈子把子女拉扯大,儿女成双成对,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却成了子女的`负担,于是就另家单过,平时不帮耕帮种,病时不虚寒问暖,虽在同村居住,但视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往往儿子想管老人,儿媳妇不允许,甚至有的儿媳沆瀣一气,拒不赡养老人;还有少数儿女不仅不赡养不孝顺甚至打骂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过年时才来看望父母,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说能干活,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就成了儿女的累赘;能动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2、生活照料问题。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还相对较好,生活还能自理,大多还能参加生产劳动,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问题。但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确实成为大问题。

3、看病难困难。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非常高,大多数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缠身。由于医疗费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虽然绝大部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没钱医治。有的老人患头疼脑热、身体不适等一般的病痛时选择忍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扛不过去的病痛才去买点便宜的退热止痛类药物。

4、经济困难问题。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高或缺乏独立的经济收入。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劳作收入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子女,到年老时却没有什么积蓄,经济收入低,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饮食、水电、日用品等必须品的开销上。既使有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大《老年法》的宣传力度,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老年优待先进典型,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形成敬老法制观念,让全社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基层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对老年人家庭的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网络,拓展老年人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渠道,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县、乡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给予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县去年已开始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保险金,但标准较太低,6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金额度。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提高低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可考虑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来源,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尽管大多数的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住院需首先垫付医疗费,受药品报销目录、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报销额也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探索实现降低老年人医保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目录、提高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门诊药费报销,解决医疗费垫付问题,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其参加合作医疗费用应予全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巡回义诊等活动,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农村地区大多数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4、不断完善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因此要着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同时逐步向农村延伸。认真总结试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加以推广,力争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和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和村(社区)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求助热线和为老服务信息的网络平台,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信息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各乡镇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援助、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等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孤寡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政府购买、志愿者、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

5、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路子。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量,切实提高入住率和服务水平。部分空巢老人喜欢住进养老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老人到了养老机构有人管理,有人照顾,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处自费代养福利机构。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要大力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接纳更多的生活困难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国家负责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费。老人们在这里实行个人开灶,自己煮饭,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应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兴办家庭托老院,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

6、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的作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

要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要树立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道德理念,老年人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家庭问题,更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要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任何环节都不缺位,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保证老年人工作层层有人抓,老年人的事有人管,老年人的需要有人知,老年人的困难有人帮良好社会风尚,这样才能弘扬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谐、更加美好。

城市调查报告

当今的中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也开始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口号,对城市的环境加以保护改造,为了使人们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此,我对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

实地考察,采访居民,搜集间接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沈阳的目标,按照沈阳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先导区建设规划,沈阳市林业局狠抓了造林绿化暨青山工程、森林防火、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成绩斐然,使沈阳按照计划一步步成为一个绿美城市。

一.造林绿化总量有突破。

20xx年,沈阳市造林绿化克难攻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省、市政府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和工程进度。20xx年,根据全市造林绿化的重点、难点、热点,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引领,全市积极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沈阳市20xx年完成全口径造林任务41.43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03.5%。其中:经济林产业带15.8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8%。全市共建设经济林重点示范基地91个,栽植面积1.9万亩,占经济林产业带造林总面积的12.1%。

经济林产业带建设共流转土地4.4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28.3%,上滴灌设施2.3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5%。全市企业、大户、联户及各类经营组织累计完成经济林产业带10.28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65.45%,投入资金1.14亿元。

二.青山工程的进展顺利。

《20xx年沈阳市青山保护稽查工作方案》。积极与国土、交通、民政、铁路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破坏山体和山体以外林地及其它工程违法、违规使用林地专项打击行动,查处并办结19起行政案件。

20xx年,邀请省青山局、省国土厅有关专家,在市林业局召开了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专家组审定会议,先后对康平、法库、辽中、东陵区的闭坑矿生态治理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沈阳市计划编制完成的《矿山生态治理设计方案》共有6个,涉及23个闭坑矿山项目,面积677亩,目前为止已全部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野保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见效。

上半年,对市万柳塘、劳动公园、二台子、新民等非法鸟市和非法猎捕鸟类的行为执法检查共计18次,其中与市森林公安局配合执法11次,解救放飞野生鸟类2300余只。上半年,全市共救助各类野生动物210只,这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5只,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3只。

20xx年3月1日,沈阳市正式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点时期监测工作,7个监测站的14名监测员每日对各自监测区域巡查一次,并汇报情况。向辽宁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辽宁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和辽宁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所在地方政府发函,要求尽快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机构建设、落实管理人员和安排湿地公园建设资金,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争取五年试点期内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并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

四.林业资源管理成效明显。

20xx年,市林业局集中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综合执法检查,完成3个县的检查工作,办理审批业务21847件。分解下达林木采伐限额,开展采伐限额管理系统培训,启用国家林业局林木采伐新的系统。完成“十二运”输变电项目的征占林地报批工作。完成59825立方米病枯死林木清理工作。全市10个地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部修订完成,并通过省林业厅专家组评审。

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整治行动,严禁砍伐退耕还林林木,严禁在退耕还林地内种植高棵作物。妥善处理省级信访案件2起,市级举报案件10起,国检取得较好效果。完成涉及5个国有林场7.297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完成1256户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

五.缓解雾霾影响。

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就是静稳天气。沈阳夏季空气对流强,污染物就容易扩散,到冬天,控制沈阳的常常是静稳天气,空气流动慢,而这也是沈阳秋冬季雾霾较重的主要原因。关键仍在于绿化,近年来沈阳正在大面积对城市补绿,通过大面积植绿补绿,可以有效地使中心城区空气流动更活跃。按照计划,至20xx年,沈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除了产业结构升级采用清洁能源等,要多种树,尽可能保留湿地和公园,增加新建设、开发地区的绿化率,让温差带动空气流通,减缓雾霾。

加强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第一,有完善的法律及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立法为先导,是创建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极为有效的举措。历史上很多城市化政策措施缺乏严密、科学的立法规制,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立法必须首先尊重生态学基本规律。当代的城市发展和环境立法理念不能单纯局限于人类绝对中心主义思想,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点已经获得全面的共识。沈阳市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在创建绿色样板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中,亟待出台相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关绿色政府创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并被各方面普遍接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尤其针对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更有现实意义。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沈阳市拟创建的环境建设样板城是具有高标准、新内涵的新型绿色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更主要的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建设样板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形态;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是自然与社会高度和谐发展的产物。

第三,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在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都尽可能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是规划方案的制定、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倡导并落实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并且,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者都主动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成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可以评价市政当局的某些决策。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束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线上,不断探索,通过这些努力,让沈阳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更清,山更绿。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41.7%。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xx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xxxxxxxx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集中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到世界城市未来的走向。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中国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走向。

城市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县建设局的领导和县城居民的积极配合下,经过环卫处干部职工和有关兄弟部门的艰苦努力,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目前,我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近1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8万人。全城道路保洁面积135万平方米,垃圾日产量约110吨。共建有密闭式地下垃圾箱、中转站105处,果皮箱200余个;水冲式公厕6处,移动公厕6处,另有各单位旱厕40余处、水冲式厕所120处;环卫专用车辆15台;现有占地30亩的生活垃圾处理厂1处,已处于饱和状态,另一处占地83亩,总库容56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在筹建中。环卫从业人员89人,临时聘用人员近200人。

一是体制不顺。

(1)、我县县城区范围是以平阴镇驻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城中村、村中城相互交割,而城乡结合部位又恰恰是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目前,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由平阴镇环卫所负责管理,由于该单位专业设施简陋、业务能力薄弱,无法实施有效环卫作业,致使城中村的垃圾清运工作仍间接地由县环卫处承担,对此县环卫处没有收取任何报酬;相反地,平阴镇环卫所却组织部分人员到县环卫处的保洁区内收取有偿服务费。(2)、目前,县城主要街道、广场的绿化面积不断加大,绿化工作人员在进行完栽植、修剪作业后,残留物却要由环卫保洁员清理。

(3)、在环卫执法方面,20xx年环卫执法权收归县综合执法局,由于执法局管理面过大,精力过于分散,造成渣土违章运输倾倒、不法分子毁坏环卫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显著降低。

二是环卫基础设施落后。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导致环卫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突出的是环卫专用车辆车况差,数量少,部分车辆虽已过报废期,但因无钱更新仍在运行,难以保证正常任务的完成。随着垃圾集装箱分布密度加大,垃圾运输能力滞后的矛盾日益显露,垃圾清运车全部出动仍显运力不足。洒水车是争取其它区县的援助得来,跑、冒、滴、漏严重。20xx年市环卫局赠送我处一辆机扫车,但已属淘汰机型,不能正常使用,所以目前街道机械化清扫率几乎为零。厕所、垃圾容器等环卫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规划、审批验收程序。近几年来,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不能同步进行,不仅投资小、规模少而且没有统一的施工、验收标准。居民小区、主要街道存在着严重的环卫设施欠缺问题。设施布局不尽合理,造成环境卫生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建设不能配套,规划定点难,甚至找不到地点。

三是环卫专项资金严重不足。环卫资金短缺直接导致环卫设施建设能力差,车辆更新慢,公厕建设慢,厕所维修难,容易出现事故隐患。

时下环卫工人待遇太低,清洁工、装运工的月工资只有300元左右,且没养老保险福利待遇,所以经常出现因嫌工资待遇低招不到保洁员的现象,使管理工作非常被动。

四是市民环卫意识有待提高。居民群众不定时定点倾倒垃圾,随处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垃圾袋装化难以实行,给保洁及垃圾清运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防不胜防。

(一)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1、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实行公共环境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与居民小区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与生活设施的同步配套,缓解环卫设施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工程建成后再另行规划建设环卫设施,遭到附近居民反对的现象发生。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建设要加快进度,整体工程设计完成后,尽快实施施工招标,尽早投入建设,摆脱目前垃圾处理困难的困境。

2、严格住宅小区自建环卫设施的审核工作。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封闭式垃圾池、公厕、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环卫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不予验收,不能交付使用。为此,县环卫处应参与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过程,以便加强环卫设施的监管。

(二)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执法。

建议恢复县环卫处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能,根据《济南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强化执法工作,在加大宣传的基础上,对乱拉、乱倒、沿途洒漏建筑垃圾,以及随意破坏公厕、垃圾集装箱等违章行为予以重处。成立环卫执法队伍,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的执法,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大环卫经费筹措力度。

目前环卫经费的来源无非是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政府投入;二是收取环卫有偿服务费。鉴于环卫工作的公益性,目前环卫经费仍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建议县财政每年对环卫经费缺口进行调查审核,然后酌情予以拨付。目前,生活垃圾的清运服务普遍存在着“免费搭车”问题,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切实有力的收费保障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收费制度和收费方法,比如可研究采取公安、工商部门配合或水、电搭车收费等灵活有效的收费方式,并明确法律法规和执法保障来遏止拒交服务费的现象。

(四)为环卫处临时聘用人员购买养老保险。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保洁面积逐年递增,大大增加了街道清扫保洁的工作量,由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我县环卫保洁员绝大部分为临时聘用人员。由于保洁员工资低,且没有任何养老保障,致使保洁员队伍减员很大,甚至出现了招不到人的现象。为了解决临时工保洁员的后顾之忧,提升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我县环卫保洁工作健康发展,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济南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为她们购买养老保险金。

(五)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应当使广大居民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城市管理主体。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平阴县环境卫生处。

二00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xx年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41.7%。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xx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峰会上,国家副局长汪纪戎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集中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化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到世界城市未来的走向。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走向。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

【空气质量】20xx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衡水、邢台、保定、张家口等8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石家庄、唐山、邯郸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2.58%,比20xx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8个城市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岛、沧州、石家庄、唐山、衡水、邯郸、承德7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7.03%,比20xx年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秦皇岛、邢台、邯郸、张家口等4市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个百分点。

【医疗废物】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郸3市经环保验收后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张家口市20xx年xx月通过环保验收,承德市未通过环保验收),比上年增加两个市,其余6个设区城市尚未建成,除衡水外其他5市采用的是“非典”期间建设的焚烧处理设施进行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承德、张家口、衡水等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均在10%以上。

【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除邢台、衡水外,其余9个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在85%以上,唐山、张家口等两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幅较大。

【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89%,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廊坊、秦皇岛、唐山、邯郸、承德、石家庄、邢台等7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两个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11个设区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平均为80.71%,比上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廊坊、邢台、唐山等3个城市的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超过了85%。

县级“城考”指标有较大进步。

20xx年,22个县级城市中13个城市上报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9个上报了手动监测数据,安国、高碑店两市20xx年新建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依据监测结果,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良好,平。

均达标率为90.91%。除涿州、三河两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0外,其余各市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9.67%,比20xx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有18个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得到了全部处置,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

医疗废物处置方面,迁安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任丘、河间、霸州、三河等9个县级城市均通过合法途径将全部医疗废物送往所在的设区城市进行集中处置。

22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72.84%,比20xx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15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了80%,比20xx年增加3个城市;遵化、安国、高碑店、泊头、黄骅、霸州等6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定州、河间两市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2个县级城市中,迁安市、辛集市、遵化市、武安市、霸州市、冀州市等6家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并通过验收,藁城市、鹿泉市、沙河市、深州市等4家已建成,晋州市、泊头市等两家正在建设。

22个县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值达到41.14%,比20xx年提高了4.76个百分点,其中南宫、霸州、高碑店、遵化、新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xx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河间、新乐、任丘等3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足35%。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二级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升级改造才能确保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厂建设亟待加强,近一半县级城市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11个设区城市中目前只有廊坊、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按有关规划建成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

县级城市环境监测能力薄弱。一是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率较低。目前,仍有新乐市、南宫市、定州市、泊头市、黄骅市、河间市、深州市等7个县级城市采取手动监测空气质量,个别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的城市存在着缺项的情况;二是基本不具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能力,大部分均是委托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测;三是部分城市不能实现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外排废水、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

县城市场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必将使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空巢老人就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为了解xx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1.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邵东县位于邵阳市东,处东经111°30′-112°05′,北纬26°50′-27°28′之间。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6.7公里,总面积1768.75平方公里。现辖12个镇,990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两市镇设14个社区),12430个村民小组,166个居民小组。2000年全县总人口1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7万人。有汉、回、侗、苗等29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7%。境内资源丰富,矿产以煤、石膏为主,已探明煤储量4000万吨,石膏储量3.2亿吨左右,还有锰、铅、锌、铀、铁、硅砂、重晶石、塑性粘土,石灰石等。土镶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等7大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37个土种。经过数十年的建设,邵东县出现了新的'景点和旅游资源。邵东是湖南省第一个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验区,坚持走“兴商建县,民营主体”的发展道路,在全县形成了“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如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家电批发城和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成为全国3大药都之一,年销售额愈10亿元,上缴税收800多万元,经国家医药管理局检查合格,达到国家标准。

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测算,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为66.542分,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以2001年为基期,从数据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综合发展向好,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3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66.542分,比2001年上升了3.475分,上升了5.22个百分点。

一、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在综合发展指数值中,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年度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指数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年度和年度之间,该指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反映它的相对变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绝对变化程度。

二、指数的计算过程:在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以后,我们将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计算过程: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

第三,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四,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

第五,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

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0.5xx发展水平指数0.2xx发展活力指数0.3xx发展潜力指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