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9 00:32:46 作者:笔舞

编写教学计划可以促使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计划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并从中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2、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难点: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讨论。

四、教学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

2、解读标题: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昨天回家看过课文的同学举手。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的同学举手。(检查预习,表扬!)。

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和田的维吾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呢?

明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边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保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这里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你们是在哪里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明确:通过文章的小标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研读文本:刚才我们借助小标题很快地把握了所谓的原装“西域货”的内涵,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1)、如何理解“土一样的维吾尔”中的关键词“一样的”呢?

明确:维吾尔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沙土――沙尘暴肆虐;维吾尔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穿戴、食物;晾晒衣服。

土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纯朴、豪放、粗犷)。

维吾尔人对沙土怀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热爱,崇拜、眷恋,即使面对沙尘暴,展现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语言品味:铺天盖地、撕扯、嘶、迎风引吭、热烈激昂、寂寞单调、平添、韵味。

2)、为什么“花”也可以作为和田维吾尔人的一种象征呢?

明确:爱花是和田维吾尔人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姑娘的服饰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丽的容貌,她们美丽的外表下更隐藏着坚韧的毅力,即使狂风也吹不散。

3)、快速浏览第三、第四两个标题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样使用矛盾么?

明确: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随机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苦”与“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六、布置作业:

《和田的维吾尔族》教学设计

先板书课题。引入:新疆和田位于祖国最西北,那里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和田,走进可爱的维吾尔人。一起读课题。

二、印象初读。

1.大家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读一组词: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么的一个特点呢?(你一下子有发现了,真不简单,前后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2.作者比较喜欢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晾晒摇曳深邃。

妩媚绽放庆贺豁达。

上面这4个词语是写和田当地的环境的,那这8个词语写的是跟什么有关呢——维吾尔人。

维吾尔人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请你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写出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再分别用四字短语来归纳。

交流: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呢?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

天性爱美(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就可以了)。

能歌善舞(反问:你是通过哪个句子概括出来的?)。

豁达乐观。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懂事情。

交流:一个汉子在沙尘暴中热烈的歌唱,使我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我在被窝里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a.发现不同。

有没有发现变化:缩减了一句话。

b.发现句子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声音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耳边呢?

这句话它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拟人、人物动作、神态。

用上拟人的方法,就更写出了沙尘暴的巨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c.放在段落中理解作用。请把这句话放在整段话中去读一读,你对这个句子是否有新的理解呢?反衬。

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呢?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与汉子的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进行对比,沙尘暴撕扯与热烈激昂的歌声形成反衬。

真好,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非常深刻全面,这样一写呀,就对比写出了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了。

3.刚才对这一个句子的比较,我们有了许多收获,我把我们的收获写下来:

例: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一句子联系全文,作者采用反衬的写法,写出了对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特别是“撕扯”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更写出了维吾尔汉子的这一特点。

联系全文:欣赏作用、欣赏写法、欣赏用词。

四、自学第2-7自然段。

课堂作业:请先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然后选择一句在课文中划出来,最后联系课文对句子进行理解欣赏。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3.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4.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我欣赏的是这句,理解是:

学生自学,巡视的过程中,给学生标上序号。

2.交流(4位学生)。

联系全文,指导点拨,加强补充,加强学生相互评价,自评,并朗读体会。

a.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b.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c.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3.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运用了这些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

正是为了更好地写出了维吾尔人身上具有的一个个特点。

我们再今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经常这样去写。

五、回归“热爱生活”

撕扯寂静边缘恶劣。

2.正是对生活的热爱,齐读——。

维吾尔人才会具有豪气与乐观。

他们热爱土地的程度才会令人惊叹,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才不会扼杀爱美的天性。

才会将歌舞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我班有学生35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尽量做到教师适时引导,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铺天盖地”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与本文交流,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等形式的朗读中,朗读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及以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维吾尔人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诵读、体悟、讨论。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1课时。

1.新课导入:(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

2.解读标题: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昨天回家看过课文的同学举手。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的同学举手。(检查预习,表扬!)。

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和田的维吾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呢?

明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边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保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这里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指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你们是在哪里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明确:通过文章的小标题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研读文本:刚才我们借助小标题很快地把握了所谓的原装“西域货”的内涵,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1)如何理解“土一样的维吾尔”中的关键词“一样的”呢?

明确:维吾尔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沙土——沙尘暴肆虐;维吾尔人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穿戴、食物;晾晒衣服。

土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纯朴、豪放、粗犷)。

维吾尔人对沙土怀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热爱,崇拜、眷恋,即使面对沙尘暴,展现出的也是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语言品味:铺天盖地、撕扯、嘶、迎风引吭、热烈激昂、寂寞单调、平添、韵味。

(2)为什么“花”也可以作为和田维吾尔人的一种象征呢?

明确:爱花是和田维吾尔人的天性,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姑娘的服饰上。姑娘有着花一般的名字和美丽的容貌,她们美丽的外表下更隐藏着坚韧的毅力,即使狂风也吹不散。

(3)快速浏览第。

三、第四两个标题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这样使用矛盾么?

明确: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6.随机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苦”与“甜”相生相伴的往事或感受呢?

豪气与乐观热爱土地。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在教学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族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学生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既为理解文章作了铺垫,同时也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2、你是如何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研读课文。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特点的介绍,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发言。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业。

为作文“校运会”列小标题。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学生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要求学生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思考:

1、课文每一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学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学生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己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学生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1、作业布置: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和田的维吾尔》讲的是“我”在和田的一次亲身经历,感受到了维吾尔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对土地的热爱,爱美的天性,载歌载舞的情景,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给作者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作为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知道抓住阅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来读懂课文,也已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课前的自读自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紧扣单元训练重点,依据教材内容,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内容上,二是写法上,三是积累,迁移,以期有效地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1课时。

小黑板资料。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和田的维吾尔人性格特点和民俗特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本课,采用多次“默读、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最后通过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师: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欢乐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脸的人就会展开笑颜。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它的人民又是什么样的`呢?那么就让我们快步走进和田的维吾尔吧。(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二、阅读“连接语”,明确要求。

1、阅读“连接语”,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2、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更容易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

【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为读通顺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默读,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预设教学目标及完成情况。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学习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

第一、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时,我的要求很简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象课文介绍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读一读。在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概括出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此处,并没有对朗读提出过高的要求,通顺即可。

第二、再读、品味重点词句。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重点词句。教学中,主要是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感悟之后,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例如在感悟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时,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之后,我及时出示语句: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引导学生抓住“迎风引吭”和“渺渺回荡”两个词,读出维吾尔人的豪气乐观。在感受和田的维吾尔人天性爱美这一特点时,我采用交流、直观感受、感情朗读的步骤展开教学。学生首先汇报重点词句,谈感受;之后,我出示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都帕、挂毯、艾得来斯、美得让人不敢正视的和田维吾尔姑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特点。从学生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中,我知道,一切已水到渠成,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朗读抒发出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不负众望,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已然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美的地方!

第三、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在品读重点词句之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在总结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交畅所欲言:和田的维吾尔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豪气乐观、豁达乐观、爱美、享受美、热爱生活......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显然学生已深深体会到了,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这一次的读题不同于第一次的读,是学生理解的一种表露,是情感的升华,也是对文章的主题的深化。更体现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二、存在问题梳理情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不够及时,只注重了整体性评价。例如在学生的朗读评价方面,我的评价基本都是:你读得比较有感情、读得流畅等。没有真正体现出评价的价值。课堂是师生的一种交流。如何体现这种交流,关键在于倾听和评价。

三、优化预想情况。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解决本节课评价方面的问题:

1、注重及时评价。学生总是渴望自己的回答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回应,因此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达给出恰当而及时的评价。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平时不经常发言的学生或是回答出错的同学,可以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给予肯定。让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上,敢于积极大胆的发言。

3、给予个性化评价。课堂上单一的评价不仅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一种敷衍,进而打消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抓住学生回答的亮点之处进行个性化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真正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相信,在以后的课堂上,只要我努力,坚持做到这几点,本节课上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善的。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将在不断的反思中,自我检验和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档为doc格式。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难点:把握小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说明:

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四、教学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读、体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预备铃时间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生:(齐声回答)想!

师: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127页,《和田的维吾尔》。(ppt展示课题与沙漠背景)。

二、初步感知::

生:同意。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风情!

的西域特色,维吾尔风情的明信片,你将选择哪些事物作为背景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个别组讨论,有的同学拿起笔来画)。

生1:我要以广漠无边的沙漠作为背景,然后画上一两株盛开在沙土之中的迎风挺立的野花。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生1:沙漠是和田的维吾尔人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然而他们又像这野花一样乐观坚强!

师:(带头鼓掌)说得真棒!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设想么?

生2:我想把维吾尔人载歌载舞的情景作为明信片的背景,因为维吾尔人能走路就能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师:这位同学把文中的维吾尔谚语已经熟记在心了,真不错!还有人有别的创意么?

生3:我打算把像花一样漂亮,像谜一样神秘的维族姑娘作为背景。

师:这位男同学对维族姑娘果然是情有独钟啊,能说说你的理由么?(全班哄堂大笑)。

生3:这样能吸引更多人来和田旅游!(又一阵笑声)。

事物的?

生全体:小标题。

师:谁能来为我们说说小标题的知识?

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吸引读者,在通读之前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更加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

师:说得很好,你在哪里找到这些知识的?

生4:课后的学习建议。

范。

三、研读文本。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这个“土”字。这里的“土”指的是那种土啊?

生全体:沙漠的尘土。

师:这些尘土和维吾尔人有什么联系么?

生5:维吾尔人每天都要清扫沙土,出门都要带防尘的面纱和花帽。

师:嗯,这是沙土给维吾尔人带来的麻烦,那沙土有没有给维吾尔人带来什么好处啊?

生6:文章第六第七节写道……。

师:你能不能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两段?

生6:(朗读)。

生全体:沙尘暴。

师:在座的同学中有谁亲身经历过沙尘暴么?

生全体:没有。

生全体:想!

(播放沙尘暴视频录像)。

师:沙尘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7:震撼,恐惧。

师:那维吾尔人面对沙尘暴时是怎样的呢?

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现一下这位维族汉子特有的豪气和乐观,试着迎风引吭一下?

生9:(仰身做出驾马车抽动皮鞭的姿势)驾!

师:吼两声吧?热烈激昂一点!

生9:啊!……(全班大笑)。

师:看来他不知道该喊什么,大家来为他设计一句台词吧?

师:能不能引用高尔基在《海燕》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啊?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再有气势一点!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很好,那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稍作改动把这句话热烈激昂地嘶一遍啊!

生9:让沙尘暴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师生全体为其出色的表现而鼓掌)。

师:维吾尔人吃土馕,在沙土上晒衣服,对着沙尘暴迎风引吭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10:我觉得他们很豪迈,很粗犷,非常热爱大自然。

师:能不能从文中圈划出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句?旁边这位同学你来试一试好么?

生11:我找到了第三小节的“豪气与乐观”和最后一节的“热爱大漠,崇拜大地,眷恋沙土”。

特点,同时也能形容维吾尔人的特点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来圈划这些词语,然后我们交流讨论。

(学生圈划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师:大家都放下了手中的笔,看来都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位同学你来扩写一下“花一样的维吾尔”这个标题。

生12:我在文中圈划了“美丽、幽香、情调、自信”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幽香、情调、自信。

师:大家说他扩写得好不好啊?

全体生:好!

师:我们为她鼓掌吧!

(掌声)。

师:下面谁来扩写“谜一样的维吾尔”这个标题?

生13:我在文中圈划了“不可思议、耐看”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谜一样的不可思议,耐看。

师:看来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了,最后一个小标题谁来扩写?

生14:我在文中圈划了“潇洒、豁达乐观”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歌一样的潇洒、豁达乐观。

四、深化主旨:

生15: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

生全体:苦和甜。

师:这样使用矛盾么?

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段充满浓郁西部特色维吾尔风情的歌舞表演啊?

全体生:想!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田的地域特色和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生再次强化、升华对和田维吾尔人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乐观的精神的感悟。

应该说,这堂课我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手段也比较丰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学生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思考:

1、课文每一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学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学生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己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学生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布置: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对维吾尔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了解不多,因此,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然而今天,教育信息化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取网上查询、网络交流的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为此,我借助网上搜索的手段,将课文涉及到的维吾尔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们,设计了本篇教案。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课文先讲“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飞奔的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连牧人最喜欢吃的“库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维吾尔老乡还“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姑娘“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最后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去感悟,真正从读中有所得。

2、使用互联网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新疆维吾尔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把学生领悟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大阪城的姑娘》,让学生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网上展示沙漠恶劣环境的图片。

读一读第。

二、三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展示维吾尔人的食物。

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

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小结: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播放维吾尔族舞蹈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教师板书:豁达乐观勤劳纯朴。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全文是“分—总”结构,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作文的布局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18和田的维吾尔

2、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重点、难点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维吾尔族的民风民族以及和田是个怎样的地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欣赏维吾尔族歌舞导入,借助地图知道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上课。

一、揭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认识认识生活在新疆和田的维吾尔人(板书:和田)齐读课题一遍(生齐读课题:9、和田的维吾尔)(点课件)和田在新疆的哪里呢?,(师:手指大屏幕)它在新疆的南部,地处大沙漠的边缘。

二、初读课文。

让我们来到和田地区,了解那里的风俗,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并且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

(教室巡视个别指导)。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新名词。

馕  土馕坑  库乃其 巴扎 都帕巴朗子艾得来斯。

出示词语,理解。

请你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读准字音。

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新疆维吾尔语)。

这些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少碰到的,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认识。

结合图片认识:馕 巴朗子 土馕坑 都帕  。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词语。(生齐读)。

2、理清脉络。

是啊,读着这些词语,一股浓郁的维吾尔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指名回答)(边说边板书)。

板书:

爱土地(2、3)。

爱美 (4)。

爱歌舞(5、6)。

小结:(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读书的方法)是啊作者就是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聪明的同学肯定发现这个单元的哪篇课文也是这样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第七课《藏戏》)这样从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就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很具体也很有条理。

三、深入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插话: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再研究一下另外的两个方面。

1、随机板块交流。

那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

(生说)还有哪些同学也对这个方面感兴趣?那让我们大家一起先来学习这个方面吧?

你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板块教学)。

(一)爱土地(2、3)。

句子1: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预设:烤肉、馕都是从土馕坑里烤出来的。

预设:热爱土地的程度是令人惊叹的。(继续)。

预设:谁能谁又能 还有“!”等看出。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读出这份惊叹。

预设:读得不好。谁能读得更好。

读得好。读得真好,让我们大家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读一读。

句子2:

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随机板书:吃)。

预设:库乃其居然是沙土灰里烧出的,如果是我们这里一定会觉得挺脏的。

预设:我有补充,作者抓住了一系列的动词。

预设:这个库乃其是非常特别的,吃了它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

师:那让我们动动笔将这些动词圈出来吧。(生自己找——交流)。

挖、捡、燃、埋、食。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库乃其”的制作过程。(齐读)。

师: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

句子3: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随机板书:穿或晾衣)。

预设: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预设: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维吾尔人男女老少都热爱这份土地,他们的服装非常漂亮。

预设:从“巨大”感受到了衣服非常多,而我们洗过的衣服如果掉到地上会嫌脏的,而他们却直接就铺在了上面。

是啊多美的一幅画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指着板书)作者从他们制作食物的过程以及晾晒衣服的举动中写出了维吾尔人对土地的那份热爱。

过渡语:你还感兴趣哪个方面?

(二)爱美(4)。

句子: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随机板书:花)。

(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朵。)。

预设:花儿盛开在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在他们生活随处可见的地方。

预设:门框边、房梁顶是刻出来的花、墙壁的挂毯上是秀出来的花,感受到他们真爱花。

预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他们天花、爱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作者连用了了两个比喻,将都帕和艾得莱丝比作了彩云和花儿很美,这是作者的感叹。

师:是啊,让我们也来发出这样的感叹。谁来读一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指名读(2人)——齐读(配乐)。

师: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去感受维吾尔人爱花、爱美的天性(播放图片,配乐)。

师:是啊,花儿随处课见,谁来填一填。(指课件)。

指名学生填空。

句型训练:维吾尔人天生爱花。花儿盛开在,盛开在,还盛开在。

小结:花不仅开在地上,维吾尔人住的地方、绣的地毯上以及头上戴的身上穿的等等只要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花的影子,难怪作者说他们天生爱花、爱美,从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

过渡:还有这个方面大家感兴趣吗?(感兴趣)那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爱歌舞(5、6)。

句子: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预设: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

预设:从“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知道他们是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时间于地点的。(板书:想跳就跳)。

……。

师:是啊,读着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呢?

(想象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载歌载舞呢?)。

预设:从他们这样的载歌载舞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豪放、乐观的性格。

小结:难怪一提到维吾尔族,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他们的能歌善舞。原来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什么时候跳就什么时候跳,而且是找尽各种理由来跳舞,他们很热爱他们的生活。

2、学习课文的1、7自然段。

师: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交流。

(1)首尾呼应(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板书:豁达乐观)。

师:请你用笔划出首尾呼应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女同学读开头的那句,男同学读结尾的那句。(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师:足可见,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板书:豁达乐观)。

(2)对比。

预设:“我”和汉子的行为对比。

总结:这真是一个不平常的夜晚,豪气乐观的维吾尔人让作者肃然起敬,以至于六年过去了还清楚地记得。于是作者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指板书),选取了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从这三个方面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豁达与乐观。

下课。

板书设计:

豁达乐观。

爱土地  吃 晾衣。

爱美  花。

在歌舞  想跳就跳。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学生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要求学生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思考:

1、课文每一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学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学生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己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学生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1、作业布置:

( )的新赵巷 我爱( )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和田的维吾尔

《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也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采用版块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文中出现了许多像“都帕”、“艾得莱丝”等根据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这些词语,让他们认读这些词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从中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联系这组单元中第七课《藏戏》也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对这写法加以巩固。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在概括几个方面的时候,如果有总起句,可以在总起句中找到中心词,这样概括的方法。因为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

在学习“爱土地、爱美、爱歌舞”的几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谁能、谁又能”的句式以及连用两个“!”写出了作者的那份惊叹。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知道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个词语就把他们的服装等特点写清楚了。再有,抓住“犹如、又似”这个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课文。

因为维吾尔是少数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距离我们这里较远,因而课文的内容相对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里面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有些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而维吾尔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结合课前的提示,我选择了一段维吾尔族的歌舞来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透过文字、借助图片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爱美”这个板块中,我也选用了一组反映维吾尔人爱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有花的存在。同时也选择了一段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维吾尔。

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许多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还有“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这句,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希望通过读来感受维吾尔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

五、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本。

在学习“爱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最后设计了一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花儿还会盛开在哪里。本来打算在教学“爱歌舞”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这句的理解来想象写话。不过试教下来发现时间上来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说的形式,让他们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载歌载舞。

在今天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18和田的维吾尔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一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宿舍的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和田维吾尔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土馕坑烧制而出的。大漠深处的维吾尔牧人还特别喜食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待大火灭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这种“库乃其”,据说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 天生爱化。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热情俊郎,浪漫风趣。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和田维吾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给巴朗子起个名字、施个礼,甚至耳朵要扎个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害达乐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人害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本组的前几篇课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地区的风俗,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和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齐读。

谁能把你了到的和田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预测:位于新疆的最南端,产玉石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乡、瓜果之乡。)。

和田的维吾尔又有怎样的风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一起去品读。

二、回顾方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往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预测:1、学习词语。2、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初读课文。3、感悟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投影示)。

三、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照例先来学习词语,投影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

惊恐 恶劣 深邃 妩媚 香喷喷 铺天盖地。

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

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渺渺回荡。

(1)你觉得哪些地方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预测:读音:恶劣妩媚载歌载舞香喷喷(领读)。

字形:邃曳(在本上练习写一个)。

多音字:吭(将其不同读音表示的意思、组词积累到书上)。

(2)词语的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解释“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希望同学们把这些精彩的词语运用到口语交际和习作中。

四、感知文本:

1、下面我们来看阅读提示,默读,画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名读问题。

3、作者把维吾尔人豪放乐观的性情,热爱土地、爱美的淳朴风情,能歌善舞的才情很形象地介绍了出来,同学们把握得也很准确。下面请你默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注意在感悟内容的同时学习表达方法,作好批注。

4、汇报:

第一段:“我”的神态、动作与汉子形象对比。

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恶劣的天气,反衬出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采用总分的结构,中心句在段首。

第二、三段:交代反问句结尾也有使用叹号的形式。

列举吃、穿方面的例子说明其热爱土地。

第四段:交代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五、六段:中心句在中间。

第七段:首尾照应。理解“苦—甜”

五、读写结合:

1、看板书回顾全文,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中心句,运用列举、修辞等方法,淋漓尽致地再现了维吾尔人的特点,课前同学们还查找了维吾尔族的其他民风民俗,你能不能试着也象文中这样来写一写,抓住一个方面写具体。或者也可以依照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维吾尔族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你了解到的其他民族,列提纲即可。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3、汇报。

六、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了和田维吾尔的风土人情,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了解关于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更希望大家带着维吾尔族人的豪气与乐观去拥抱你们的生活,相信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板书:豪气乐观 围绕中心。

爱美 虚实结合。

能歌善舞蹈首尾照应。

吉化六小 吴俭。

《和田的维吾尔》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基础知识落得比较实,课堂上我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的读音、字形进行强调,并且落实到写,真正做到扎实了基础。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生默读做批注的环节,我给学生留了大量的时间去读,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去感悟,真正从读中有所得。

三、读写结合落实到位。总结全文,体会写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仿写,把学生领悟到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扩展阅读,让学生课后再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习的外延。

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是:

一、对于方法的指导要做到重点突出,而我在本课中面面俱到,就显得冗长。

二、教师总结的话过多,当学生说得已经很到位的时候,就不用再总结了,显得教师放手不够。

三、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部分力度还不够。

四、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好。既然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教师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只有勤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我会努力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