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时间:2023-12-06 14:54:14 作者:紫薇儿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外国散文两的教学设计

就人类而言,气候的影响只在种类变化相当少上表现出来,因为人类只有一种,而且它与其他所有的动物截然区分开来;人,在欧洲是白人,在非洲是黑人,在亚洲是黄种人,在美洲是红种人,只不过是因气候而带上肤色的同样的人:由于人生来是为了统治地球的,而且整个地球是人的活动领域,所以,人的本性看来适合于各种环境;在南方的烈日下,在北方的冰雪中,人生活着,繁殖开来,从远古就散布到各地,以致人看来并不偏爱任何一种特别的气候。相反,对动物而言,气候的影响更为强烈,以更明显的特性反映出来,因为动物千殊万别,而它们的本性还远远没有完善,比人的本性范围狭小得多。不仅每种动物的品种比人类更多,更明显不同,而且类别的不同本身似乎取决于不同的气候;有的动物只能分布在炎热的地方,还有的只能生存在寒冷的气候中;狮子从来不生活在北方地区,驯鹿从来在南方地区见不到,也许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分布在地球的各个部分;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地域,各自的故乡,出于躯体的需要,留在其中,每一种动物都是它所生活的土地之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这样或那样的动物出自这样或那样的气候。

在热带地区,走兽比寒带或温带地区更高大和更强壮;它们也更大胆,更凶猛;它们所有的特性似乎都来自气候的炎热。狮子生在非洲或印度的烈日之下,是所有动物中最强壮、最凶暴、最可怕的:我们地区的狼,我们地区的其他食肉兽,远远不是它的对手,可能仅仅够得上做它的供应者。美洲狮如果名副其实的话,就像那里的气候一样,远远比非洲狮更温和;这就清楚地证明了,非洲狮的异常凶猛来自异常炎热,在同一地区,生活在气候更温和的高山上的动物,本性不同于生活在异常炎热的平原上的动物。阿特拉斯山的峰顶有时积雪,山上的狮子就不如比勒杜尔日里德或者撒哈拉的狮子那样大胆、有力和凶恶;那里的平原盖满了火热的沙子。那些可怕的狮子尤其待在灼热的沙漠里,它们造成旅客的恐怖,成为邻近各省的灾害;幸亏狮子数量不是很多;甚至看来日益减少,因为据跑遍非洲这个地区的人证实,如今那里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多的狮子,差得远呢。肖先生说,罗马人为了娱乐观众,从利比亚获得的狮子比今日能在那里找到的多五十倍。同样,人们注意到,在土耳其、波斯和印度,目前狮子远比从前少;由于这种强有力和大胆的野兽猎获所有其他的动物,我们只能把它数量的减少归于人类数量的增加;因为必须承认,兽王的力量抵不过一个奥堂托人或一个黑人的灵巧,他们常常敢于用相当轻便的武器面对面袭击狮子。狮子除了人,没有别的死敌,今日,狮子种类缩小到五十来种,或者可以说,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因此,人类自古罗马以来数量非但没有大大减少(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反而增加了,扩展了地域,分布到更多的地方,甚至在利比亚这样的地区,那里的人在大约迦太基时代,比本世纪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尔的人力气看来更大。)。

也可以说,狮子不是残忍的,因为它只是出于需要才残忍,它吃多少才消灭多少,一旦它吃饱,它便完全安定下来;而老虎、狼和其他更低级的野兽,例如狐狸、石貂、黄鼠狼、白鼬等等,杀生仅仅是为了杀生,在它们大量的捕杀中,好像更多是想满足狂热,而不是为了填饥。

狮子的外表决不与它内在的巨大优点相悖;它的脸庄重,目光自信,举止傲然,声音可怕;它的身姿决不像大象或犀牛那样过大,既不像河马或牛那样笨重,也不像鬣狗或熊那样矮壮,同时也不像骆驼那样过长,因不成比例而变形,相反,它是那样匀称,那样比例得当,以致狮子的身躯看来是力量加灵活的典范;既结实又强壮有力,肌肉和油脂都不过多,而且没有任何过量的东西,筋与肌肉发达。这种肌肉的伟力,表现在狮子轻而易举地作出惊人的跳跃和扑腾,表现在它的尾巴足以将人击倒在地的突兀动作,表现在它活动脸部、尤其额头的皮肤的灵巧,这能大大加强它愤怒的姿态,尤其是表情,最后,表现在它能够摆动鬣毛,不仅能竖起,而且在它愤怒时能朝各个方向飘拂和颤动。

狮子饥饿时正面攻击出现的一切动物;但是,由于它非常可怕,所有的动物都竭力避免遇到它,它便往往不得不躲藏起来,等待动物经过;它匍匐在茂密的树林中,极其有力地扑将起来,常常一跃便攫住动物:在沙漠和森林中,它通常的食物是羚羊和猴子,虽然要等猴子下地才能捕获,因为它不像虎和美洲狮那样能爬树;它一次吃得很多,塞饱肚子过两三天;它的牙齿异常锐利,能轻易地咬碎骨头,它连肉带骨一起咽下去。

狮吼非常响,夜晚在沙漠里回声此起彼伏,活像打雷一样……它愤怒时的咆哮比吼声还要可怕;这时,它用尾巴拍打两肋,它拍击地面,它晃动鬣毛,扭动脸部皮肤,耸动粗大的眉毛,露出咄咄逼人的牙齿,伸出末梢极其坚硬的舌头,它足以舔下皮肤,用不着牙齿,也用不着仅次于牙齿、它那最犀利的武器即爪子,便将肉撕碎。

因此,狮子是最高贵的族类之一,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把狮子同老虎、豹子、雪豹等等混同,相反,虎、豹看来接近狮子,它们之间很少区别,易为旅行者混淆,而且专业词汇分类者把它们看作一类。

课文《外国诗》教学设计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篱笆那边》就是代表作之一。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学生简述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教师补充。粗略了解外国诗歌发展。

情况。

2.了解几首诗的作者并能初步诵读这几首诗。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关于普希金的资料甚多,此处略)。

致大海。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内诗人热爱大海的奔放与宽广。

容诗人羡慕大海而为自己懊丧。

诗人更依恋大海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体裁既是情调忧伤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诗作。

特点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激情奔放,

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步骤。

1.深入全面地理解领会《致大海》的诗意、诗美。

2.感悟《篱笆那边》的神秘含蕴。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1.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25岁始,弃绝社会交往,潜心以诗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篇中洋溢者一种奇光异彩。与惠特曼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得细腻、柔美,清新别致,精细人微,寓深邃于浅表的意象,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2.内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可以联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3.鉴赏要点。

(1)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2)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四、了解裴多菲,读懂《我愿意是急流》。

1.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2.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要点。

(1)多样的解读。

首先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2)意象的独创性排列。

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

一、二、三(1、2)与方案一同。三(3)可设计为对本诗的欣赏品味,着重从诗歌的意境、语言、主题(因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鉴赏、评价。课堂训练可采用课文中练习五,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比较分析。

附:备教资料。

卡片1: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卡片2:录黄杲韵壬的译诗以备参考。

孤 独 的 收 割 人。

看哪,那孤独的高地姑娘--。

形单影只地在那田野里!

她独自收割,她独自歌唱。

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一个人割,她一个人捆,

唱的是一种哀怨的歌声;

听啊!这幽深的山谷里面。

已完全被她的歌声充满。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的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散文诗》教学设计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每幅画面都有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如何能读出诗意的美呢?先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边品味“画面”边填写《“画面”对比阅读表》,然后组内朗读,准备展示。

“画面”对比阅读表。

(学生合作填写表格,朗读所选“画面”。)。

示例: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体会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赛诵读,体会情感。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进行解说,然后诵读本组所选的“图画”。

(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着重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评价。评出特色,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能力;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课下我们可以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课外阅读《飞鸟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

《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重点)体会诗歌情感。(难点)。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诗歌体裁中有一类诗歌特别突出,就是边塞诗。提到这一体裁,老师首先想到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然还有特别多。但是在写边塞诗歌中有这么一类的诗歌,通过写征妇的思念、离别的.痛苦来表现对战争的不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杂诗三首》(其三)(板书)。

2.知识积累。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沈佺期(约656年—约7),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2.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3.文本赏析。

初读诗歌。

(1)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2)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简要点评)。

析意象,感意境。

(1)我们学了这么多的诗歌,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些什么特点。

(2)对,意象在诗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去分析、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再读一遍诗歌,分析诗歌意象。

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

月: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

少妇、良人: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诗歌意象,体会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再读诗歌,带着感情与自己的理解去读。

4.课程小结。

师:诗歌和我们现在的音乐共通,都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理解诗歌十分必要。

5.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杂诗三首》的其他几首读一读。

介绍外国风光教学设计

1、、瞧一下茨威格的模样(幻灯片4)。

2、看一下作者简介(幻灯片5)。

补充:

茨威格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传记《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肆基)《罗曼罗兰》等。1942年2月22日,他携妻自杀于巴西,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想法西斯注意的罪恶发出了无声的控诉与抗议。

3、简单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坟墓主人托尔斯泰。(幻灯片6)。

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曾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巨人”。

4、请快速阅读文本,筛选出直接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幻灯片7)。

5、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幻灯片8)。

6、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儿时的故事?

(托尔斯泰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自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叙述这个故事,揭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和幸福的渴求,使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在晚年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他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

8、将托尔斯泰与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士兵相提并论有何用意?

(说明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士兵一样在世间消失。把他与流浪汉、士兵相提并论,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

9、“夏天,风儿……;冬天,白雪……”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于没有奢华的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景物描写好渲染出墓地宁静肃穆的气氛,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沉睡是幸福的。同时,景物描写的变化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

10、文中哪两个句子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意?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1、“这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怎么知道的?

(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12、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被作者视为世间最美的坟墓,请看该墓的图片(。

幻灯片9)。

13、请筛选文中评价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句子。(幻灯片10)。

14、托尔斯泰墓到底美在哪里?(幻灯片11)。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与伟大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普通中蕴涵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15、请看拿破仑的墓穴和莎士比亚的石棺图片(幻灯片12、幻灯片13)。

16、将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作比较,用意何在?(幻灯片14)。

(从这些坟墓迥然不同的风格,更反衬出托尔斯泰墓逼人朴素。以伟人比伟人,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我们感到托尔斯泰墓不仅外形有一种朴素美,墓中人亦有一种人格美。)。

过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朗读、讨论。

投影仪。

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散文教学设计

1、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快乐事情。

2、认读重点字词“亲一亲、、爸爸”

3、能根据原有进行仿编诗歌。

大图书大字卡爷爷奶奶图片各一张。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将幼儿的全家福放在幼儿椅子下面,让幼儿拿出全家福,请幼儿说一说全家福上有谁?(爸爸、妈妈和我)。

幼儿:爸爸、妈妈和我。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幼儿:爱。

2、教师引导幼儿亲一亲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请你们亲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二、大图书阅读。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看大图书上的图片,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图画内容描述出来。(图画内容:小女孩。

亲了亲妈妈,还亲了亲爸爸)。

(2)请幼儿说一说亲妈妈是什么感觉:亲爸爸是什么感觉。

2、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指着图画说:“这个小女孩亲了妈妈也亲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亲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听老师念念这个诗歌就知道了。”

(2)教师朗诵诗歌一遍,请幼儿说出诗歌中妈妈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完整欣赏。

(4)教师出示字卡“亲一亲、妈妈、爸爸”让幼儿跟读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讨论:亲谁也会好香(奶奶)亲谁胡子也会扎嘴巴(爷爷)。

2、将幼儿仿编的内容,整理成诗歌念给幼儿欣赏,幼儿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结,讲评。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2、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鉴赏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谈了散文的大体特点,罗列了各个大家的散文风格,然后说到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最后着重赏析《白鹭》。赏析《白鹭》作者使用了这些的方法:总体概括课文内容、适当摘抄呈现课文内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论性的语言。教学重点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思路方法。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

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

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四、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题目:初三学生如何欣赏散文(以《白鹭》为例)。

内容: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六、作业:

选择你喜爱的.一篇散文,尝试写鉴赏性的小品文。

板书设计:

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中的体会、寻味,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语言的滋味。比如《古都的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她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散文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上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孙绍振关于“审美散文”、“审智散文”、“审丑散文”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8,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9,贵志浩关于“闲话体”、“独语体”、“倾诉体”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50,以及在散文史研究和散文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为分野小类提供了理论的资源。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是现当代优秀散文家刻意追求的.散文境界。散文“无规范”,但教学必需以明了规范为前提;对“无规范”的散文,也必需找到对应“无规范”的办法。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小学课堂《外国诗》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担任梵社秘书,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拨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拨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拨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介绍外国风光教学设计

1、认识、了解一下乔治桑(幻灯片16、幻灯片17)。

2、筛选课文中描写城市冬天与乡村冬天的关键词,思考:为表现乡村冬天之美,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幻灯片18)。

(城市:阳光惨淡、臭气熏天、永无干燥;)。

(乡村: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地面干爽)。

(对比)。

3、作者将乡村冬天与城市冬天作鲜明的用意何在?(幻灯片19)。

4、“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无可奈何”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情城市工人)。

5、“我们的`富翁所过的……毫无生气”,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追求是什么?

(作者厌恶虚荣和“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那种朴实而又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只有回到乡间的田野,才可以远离虚荣与名利的追逐,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这是作者赞美乡村风光、赞美冬天的真意所在。)。

6、从文中筛选出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几种景物,思考:作者描写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幻灯片20)。

(八种景物:阳光、麦田、地面、常春藤、花儿、鸟儿、白雪、冰凌)。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8、罗列各种美的事物就一定能引起人们美的共鸣吗?(幻灯片22)。

(“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

(在作者的眼中,乡村冬天的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9请概括文章主旨。(幻灯片23)。

(“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同情城市工人)。

11、两篇有关“美”的散文学完了,我们对“美”有何看法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迁移的练习。(幻灯片24)。

托尔斯泰墓如此朴素,作者却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因为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强烈地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了出来,使文章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见,美不仅仅是指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力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另外,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作业:(任选其一)。

1、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2、片段描写你感受到的美的事物。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2.初步感受散文短评的写法。

这篇课文其实由两篇短文构成,一篇是郭沫若的散文《白鹭》,一篇是文艺评论家晓雪的短评《关于散文白鹭》,如此布局,编者的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郭老的散文,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二是阅读晓雪的短评,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散文短评的基本写法。

郭沫若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描绘了白鹭“被人忘却的美”,这个美是精巧和谐的,“一切都很适宜”;这个美是清澄淳朴的,“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个美是淡雅秀丽的,一块清水田、一只两只站着钓鱼的白鹭,便构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这个美是悠然脱俗的,白鹭孤独而悠然地站立在有小树的绝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所有这些美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在结尾的时候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散文诗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是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样看来,作者欣赏的,是白鹭展现的自由之美!

晓雪的短评,从喜欢散文说起,介绍了散文的各种风格,说到了郭沫若的散文风格,然后简要评论了这篇500字的美文,语言优美凝练。晓雪的短评将重心落在“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这个点上,无疑是一语中的,作者还摘引了郭沫若《白鹭》中一些句子作为佐证,也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至于引用古人对于美文的描述,以及莱辛对于如何读美文的论述,其用意就不在于“评”了,而是“引诱”我们去读,引导我们去“品味,反复地品味”。最后的结论说《白鹭》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却偏偏不将其无穷的“意”说出来,作者恐怕也是想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悟。

所以这样安排教学重难点:用文本细读的理念,品味欣赏《白鹭》;感受散文短评的基本框架,并补充细化;感受、学习散文短评的基本写法。

学习本文,首先是要将所选散文《白鹭》读透彻,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其次是读懂短评,将评论家观点与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对比,以修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认识。

所以,对这两篇短文的处理,是不能平均用力的,我想,《白鹭》一文的品味欣赏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落实,晓雪的短评,尊重其基本框架,但是,要在“细读”上做文章,即对于晓雪短评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细化补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强化“文艺评论”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选文,可谓一石二鸟。

《白鹭》仅有500字,但是美不胜收,意蕴深厚,品味欣赏这样的精短美文,一定要有“文本细读”的意识和方法,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读出味道,拧出水来。细读的设计,按照“白鹭之美、语言之美、意蕴之美”三个步骤,循着内容--语言--主题的思路,逐层推进,走进文本深处。

一、诵读《白鹭》,说说白鹭之美。

二、品读《白鹭》,说说语言之美。

三、演读《白鹭》,说说意蕴之美。

四、默读短评,补充美点赏析。

明确:1.第4节,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些句子之后,分别补充它们各自表现了白鹭怎样的美。

2.第7节,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前,补充作者简练语言背后的“意”,即作者含蓄的内心追求。

五、课堂小结。

明确:散文短评,首先要精读选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作品整体风格、作品核心内容、作者表达意图;表达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短评加原文适度引用。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白鹭》关于《白鹭》。

白鹭之美风格:秀美含蓄。

语言之美内容:白鹭之美。

意蕴之美形式:短评、引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