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9 00:01:59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和内涵。我们为大家挑选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沿海城市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大中型城市和国内的某些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为了改善生活现状,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大多数有能力的青壮年都选择到大中型城市去谋求生计。因此,留守儿童的出现是这一现象的必然产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交流沟通的对象,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开始扭曲。逃课、沉溺网络游戏、和同学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和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厮混等等现象表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热点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其爷爷奶奶隔代抚养或者交由亲戚代为照顾,有的甚至仅仅只是依靠自己。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监护人也不方便严厉苛责,很多留守学生便养成说谎、逃课等等恶习,同时长期缺少亲人的关爱也导致其在性格的发展中缺乏安全感,不会与人交流沟通,容易焦虑紧张,胆怯懦弱,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孤僻性格,从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产生叛逆心理。此时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充当的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留守学生心灵的慰藉者。作为班主任应该详细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学生更是要给予较多的关注,而不能仅仅只是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盖棺定论。

例如:在我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学生上课经常睡觉,有时候还干脆逃课,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也是班上最差的。经过询问发现他几乎都不和班里的学生沟通交流,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以前的班主任开始还有所关注,由于长期不见效果,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后来通过他的爷爷知道该名学生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上了年纪也力不从心。了解情况后,我立即找到该名学生带他去了我家,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饭桌上看着学生眼里闪烁的泪光,我知道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便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候“家里都有哪些人?”“是否习惯学校的生活”等等逐步打开他紧锁的心灵之门,从而让他敞开心扉和我交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经过这次的交谈,了解到该学生的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别人的'关注,从而养成了一种自闭、不善于和同学沟通交流的孤僻性格。后来在我的引导和关注下,该名学生的情况已有所好转。这个例子说明,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和他平等的交流沟通是走进一个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

多加引导,塑造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形成其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往往最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和督促。由于父母的长期缺席,留守儿童在形成其价值观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周围其他物质比如网络,游戏,金钱等等地诱惑,被其光鲜的表现现象所迷惑,在其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时对它们产生一种依赖性,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有时还可能促进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时老师作为这个关键时期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耐心和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办法对留守儿童多加引导、劝勉,提高其交际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班主任可以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写出你的心真话”的征文活动,并强调评比的依据不是看文章的文笔有多独特,而是依靠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程度,而且保证所有的文章都是绝对保密的,让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其内心的真情实感,发泄心中抱怨,从而舒展心情。此时班主任则要多注重留守儿童的文章,从其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平等对待,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

由于和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每每看到其他同学有家长接送,可以向父母撒娇等等画面,留守儿童的内心便会形成强大的落差,认为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庭比不上别人,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自卑感。有的学生表现出的则是不屑,经常欺负这样的同学;有的却恰好相反,根本不敢和这样的同学搭话。不管是哪一种表现方式,究其内在都表明留守儿童内心对亲情和关爱的一种渴望。而作为班主任,此时不能仅仅只看到学生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人际交往的企盼,反而应该抓住留守儿童的这一心理,通过开展适当的活动,一方面教育其他学生和他们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另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班集体也是一个家,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例如全班一起帮留守儿童过生日,通过一块小小的蛋糕,一首简单的生日歌,一份来自每个同学小小的祝福,便可让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只是老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家庭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站在对留守儿童负责,对祖国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是社会里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

(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大都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于是,他们就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这极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好、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再者,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者是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心的少,品行上溺爱的多、教育上引导的少,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一般的是放任自流。这样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三)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并且留守女童在性侵犯面前是最措手无助的,犯罪分子也往往最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以上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另一种安全问题,即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再加上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于是,他们就会离家出走,想去城里找父母但却走失,从而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一)政策方面的引导。

1.打破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但是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制约着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尽快打破这种僵化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制定政策,使农民工承担与市民同等的义务,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2.加强政府统筹管理。

在目前无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乡镇文化建设。

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1.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现在却是空缺,是极易出现问题的时间。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样既监督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4.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1.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正确处理创收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益。在确实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常给孩子、监护人、老师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地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都面临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为了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精选】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

4、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

1、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州、县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代理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代理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代理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

3、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大家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必须构建儿童少年监护保障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一般资料。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许多的孩子便留在家中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缺少家长的督促、教导,养成懒惰、任性的习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界普遍认为: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养成自觉阅读习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某些疾病一般。”让孩子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入手,探讨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并对改善这一情况提出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还明确地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得低于140万字。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应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家庭和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为主,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成年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于他们的教育以吃饱、安全为主,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相对其它儿童来讲,不仅时间少、量小,而且欣赏层次浅。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受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老年人没有阅读习惯,也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家里没有阅读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留守儿童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老师也强调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有阅读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因此,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

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各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师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语文和数学两科上。大量的课外作业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作业更多,学生想读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3、学校图书室使用率不高。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图书来源少,只有少数学校设有图书室,但图书室也极少向学生开放。开设图书室学校会面临诸多问题,诸如:书籍的管理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很多学校师资短缺,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这样学生渴求“外界世界”的愿望被图书室紧锁的大门挡住了。

4、家长对阅读的漠视。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反而很多人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弥补感情的方式也多是买衣服、玩具、食物等,很少有家长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因而,留守儿童常常借助一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找寻快乐,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熏陶。

(二)、成因。

1、学校教育不利。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观念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顾及,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学校不出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由于学校教育力不足,致使没有家长监管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阅读缺乏热情和信心。

2、基础文化设施缺乏。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乡镇没有图书馆,留守儿童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而农村学校也很少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普遍存在藏书少,旧书多,且以考试辅导书为主。学生在图书馆看不到可看书籍。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阅读高质量的课外读物。

3、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游戏等,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收视时间过长,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影响视力;同时,收看电视不利于儿童个性的社会化;有些电视画面、电子游戏有暴力动作,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些留守儿童为了看电视玩游戏,放学之后草草完成作业,就立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游戏之中,根本就无心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父母陪伴和监督的留守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做完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让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自己心灵的方舟,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的海洋里健康快乐成长!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让每个留守儿童心中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可以是英雄人也可以是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这样他们活动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与自己的榜样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面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阅读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在学校,老师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建立读书角,和同学一起精心设计,让教室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为学生在校园阅读创造阅读条件。

(二)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腾出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以学生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鼓励学生热烈讨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他们提出阅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课外阅读中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如:抄读法,即把读过的好的文章或片断分门别类的抄下来,能帮助记忆,以便以后需用时进行查阅;写心得体会法,即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可写由此产生的联想,也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跳读法,即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还有速读法、剪辑法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如:让学生每天讲一个故事,并鼓励学生自己编故事。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身边的问题,如:我们经常喝的茶叶是怎么制出来的?我国有哪几种茶叶?发了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牛为什么不易生病?隔了夜的白菜为什么不能吃„„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帮助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主动去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课堂上老师要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如:在学习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老师给学生介绍关于狐狸狡猾、聪明的故事:《狡猾的狐狸》《说葡萄酸的狐狸》„„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当学到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本文主人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习性;学习了《丑小鸭》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培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孩子们的自觉性下降,为了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笔记展评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说说我最喜欢的书”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使学生达到会阅读、想阅读的效果,让每个学生与书为友,在阅读中吸收到更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让留守儿童忘记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失去因自由散漫而违纪的机会,感到读书的快乐,让他们爱上读书。

(五)、电话传亲情,让亲情温暖孩子。

利用电话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家长”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家长要通过电话交流,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注着他,心中惦记着他。多表扬激励孩子,多买一些有益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送给孩子,多询问读书的情况。家长要通过种种的努力,虽在遥远的地方,仍然可以督促孩子读书,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2)老师真情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要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读书习惯,老师除做好监督外,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孩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早晨晨读,老师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高声朗读;午休时,老师手捧儿童读物与学生一起默读;平时要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多谈书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读书的一些收获,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伙伴。孩子们为了能与老师有“共同语言”会抓住一切机会认真读书,这样读书的热情、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挥同学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同学的读书,教师要密切关注,对于那些表现好、读书积极性高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教师可以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对推选出来的“读书之星”进行表扬,将他们的读书事迹、读书成果张贴在班级内,供同学们学习。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既能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又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是孩子们自由学习的一个广阔天地,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来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丰富其人生蓝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正努力尝试着!

留守儿童

学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义不容辞,研究、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收获了点滴,初具成就感。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行政一把手全面负责;一个党支部书记主抓;一支责任心强、素质较高、富有爱心妈妈团队代理家长的职责,力所能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弥补孩子们失去的父母的爱;一个家长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管,适时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建议,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立体化网络。

了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做到学校、代理监护人、监护人、爱心妈妈、班主任、任课教师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尤其是“爱心妈妈”和“班主任”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近几年,学校先后为100余名留守儿童建立了近3年的成长档案资料。档案资料中包含有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写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的书信等。这些丰厚、详实的档案资料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方面的举措,便于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工作总结改进和提高。

3、物质保障。一是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列支一笔占公用经费总额5%的专项资金用于外聘生活老师的补贴,家访差旅费报销和交通费开支、文体活动设备添臵等等,保障了寄宿留守儿童的文娱活动的开展,居住环境的改善,让留守儿童学得开心,玩得快乐,动得健康、吃的有营养、住的舒适,孩子们有到校如家的感觉;二是用好国家寄宿学生贫困家庭生活资助政策,通过调查审核在校寄宿生家庭情况,经费向特困学生倾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学生爱校之情,体会到学校这个“新家庭”的温暖。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一是将学校将多功能活动室开辟为“留守儿童之家”,添臵大屏幕液晶电视、音响、书柜、桌椅、活动器材等,让留守儿童有家的归属感。学生们定期在此举办活动寻找家的感觉。

二、营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武汉市教师建设年活动中,我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教师绩。

效工资考评方案和师德考评细则,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积极营造了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1、多渠道关爱,为留守儿童架起成长桥。

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导致留守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学校周边没有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及不法商贩摆摊设点等,还给学生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欢歌笑语留下美好的童年印记。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1)学校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相继成立了田径队、舞蹈队、美术小组、信息技术等各种兴趣小组。每天利用放学时间安排专人辅导、训练,促进留守儿童个性成长,同时让他们感受学校生活很充实。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在学校政教处、教务处的统一组织下,留守儿童可以每天到阅览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到藏书室借自己爱看的书,并将自己读书的感受与同学、老师分享,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时值班制度。既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也让留守儿童经常能听到家长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4)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与父母见面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实践活动月”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此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问题与展望。

在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因心理教师的配备还比较薄弱,对心理问题的辅导力不从心,我们将加大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和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配备心理专兼职教师,以提高对留守儿童的辅导效率。鉴于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呼吁全社会都要关爱,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进一步探索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代理父母”的教师应该做到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为“留守儿童”建立温馨的港湾而追求着,奉献着。

执笔:张永亮、王燕芬、江望生。

留守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教育部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项目办公室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邮政编码:100088。

留守儿童

一个孩子在他还不满月之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从此人世间又多了一对孤儿寡母,一个不幸的家庭,辛酸的生活由此开始。

为了幼小的孩子,年轻的妈妈曾经把这个孩子带回娘家,希望娘家人给予照顾,可惜时间不长,外公又因病去世,外婆生病也需要人照料,孩子就这样再一次回到出生地:一个贫困而遥远的贵州山区,把孩子给年老的爷爷照顾,因为年轻的妈妈要承担起养儿的责任,与一大堆农民工一样到广东东莞打工。孩子从此成为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

自从年轻妈妈到广东打工后,爷爷便带着孩子一起到田里劳动,山上砍柴,放羊,田间、山上多了一个幼小的身影。

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上学了,背着书包走在陡峭的小路上,在路上走的时间要比呆在课堂的时间长,冬天时,寒风把那张小脸蛋吹得布满了裂纹,手、脚由于受冻,都裂开了口子,就象老松树皮一样。

也许苦难的孩子都会比同龄的孩子多懂点事理,在外面,别人给个果、给粒糖他都舍不得吃,收在袋子里,拿回来给爷爷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从树上丢落的干树枝,会把它捡起来,当成柴火把它扛回家。在家里时,凡是他能做的事情他都会主动去做,像打柴、放羊这些事情都会替爷爷分担。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别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他会想办法帮助,同学非常地尊重他。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在成长的岁月中,孩子学会了自立、自强、勇敢、坚强,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承担责任。

我不由想起一篇文章《孟子·告子下》里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希望你能一路走好!同时也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多关注贫困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各乡镇(街道)教育办,县直各有关学校:近日,市教育局基教处将到我县对“留守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这次调研的面比较大,请各中小学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各中小学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健全完善“留守学生”花名册,要分年级、分班打印装订成册,建立专门档案盒。

2、要确定帮扶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明确帮扶目标,帮扶工作要有记录,有工作痕迹,有明显效果。

3、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4、要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中要有该项工作内容。要定期召开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研究、调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5、要强化各种档案材料的整理、存档,以备检查。

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坳仔镇初级中学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学生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学生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2、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么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下学期初步工作思路如下:

1、继续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让“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

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坳仔中学。

留守儿童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我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之日起,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家长学校、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班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我班对留守儿童专项制订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并号召全班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二、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我班的3名留守儿童,刘雪静、安娜、张洋洋这三名留守儿童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祖父母监管,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一般教育能力较低且多对孩子比较溺爱,往往也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等问题给予更多的有效关心。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往往在家庭里得不到解决。其监管人无法做到像对待子女那样严格管教孩子,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班利用周三队会时间号召全班同学在各个方面都有要多关心他们。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辅导。让监护人明白那种只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正确的,使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与监护人一起分析近期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等表现,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合理建议,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三、组建爱心家庭,做好代理家长。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经常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班建立了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结对联系制度,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让有条件的老师在不移交监护权的情况下成为“代理家长”,老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状况,定期到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流反馈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与监护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大力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手拉手”小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爱心家庭”。爱心家庭组建后,领导小组要求代理家长每天和孩子见面交谈一次,每周和家长或监管人通电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情活动,使学生假期不再孤单,课余生活不再空虚。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建立了一支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设立了“心灵驿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讲座,对这些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设立了专门信箱,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

四、完善硬件设施,为留守儿童寄宿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让留守儿童不在孤单中度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寄宿条件,让他们能够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温暖。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全面展开研究工作,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并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心得,探索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就是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题研究。

(2)差异性原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不同的兴趣取向,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自主性原则: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

(4)创造性原则:就是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开拓和创新,培养独创性和发展性。

二、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上课认真听讲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告诉孩子上课时跟着教师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

硬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坚持按要求完成作业。

3、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4、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的支持。

(2)和家长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必须把字写好。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与不良的写字习惯作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多种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比赛、作品展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动力,获得技巧等,从而促使其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养成。

1、开设学习习惯培养课堂。

各班可每周专设一堂课,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名家关于学习的名言,阅读并讲演勤学善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登山踏青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法。

1、明确调查方向,制定调查计划,确立调查的范围、项目、调查深入的程度,减少盲目性。

2、教师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学习行为习惯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

3、发现具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四)个案研究法。

从留守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对策,解决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二是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总之,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四、本课题组后期研究的工作安排:

对原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际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