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7 13:20:06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论文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己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己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上好社会这堂大课,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有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减少犯罪,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让社会多一点关爱,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温暖,既然给了他们生命就也要给他们一方充满阳光的世界。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论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专指因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到2003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未来5年,我国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中劳动力结构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三支军(俗称“386199部队”)的村屯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而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劳动力输出规模庞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80%,被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儿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产生种种问题,一度被人们称为“时代孤儿”。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将呈扩大之势。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将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国内一些地方也以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0万人,这几乎实现农村人口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则关系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镇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专家表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是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亲监护人劳动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据贵州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鞍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萍等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留守儿童论文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了,大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经济紧迫,父母被迫去城里打工。

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名叫“刘莹莹”的小姑娘,她说她今年9岁了,住在农村,爸爸出去当建筑工人,妈妈在城里卖报纸,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但她能得到乡亲们的帮助,只是觉得很孤独。

原来,这次上网,是乡亲们把她送到了城里,并给予了她一定的生活费用,还租了一套小平房。今天,她把她交学费剩下的钱拿去到哥哥家里去,希望自己能上网学学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也在网上认识一些对自己的生活有帮助的人,因此,她特地新注册了一个qq号,并且认识了我。

这时我才发现她的打字速度特别慢,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打字打得那么慢呀?”而她却说:“对不起,我没学过拼音,只在姐姐的书上自己看过一点儿。”

我还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农村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出去打工,本来好好的,可她的妈妈突然得了病,没钱医治,爸爸便努力的工作,可钱还是不够。小女孩没有办法,她想去看望在城里的妈妈,于是,她天天去捡可乐瓶,想攒够去城里的车费,不久,她来到了城里。当她们的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以后,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们一家过了这一道难关。

“留守儿童的命真苦呀!”我不禁说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留守儿童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

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免得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natkingcole)。

要不是那次偶然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事的事业不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熟悉了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害怕变化,我们就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才华。开阔视野,多去尝试一下,或许你会在别的领域做得更好。

留守儿童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生存和成长现状令人担忧。如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等等。为此,要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作,但关键的是要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己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己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从这种理念出发,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杂志,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增设针对儿童的心理课程,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顺畅沟通,等等,尽一切可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其次,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故可考虑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守儿童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选取有责任心的长辈代替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留守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内“手拉手”活动,打破留守儿童只和留守儿童交往的壁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增强相互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意识,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

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首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强小城镇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走上富裕之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留守儿童群体的大规模存在,同我国传统的二元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不得不选择同孩子分离并将孩子交由父母或其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和就业、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体制人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根本上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留守儿童论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最重要。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留守儿童的教育论文

(3)设置特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课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减少产生新一代留守儿童的机率。

3.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监管策略。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亲子教育,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2)克服困难,改善条件。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与孩子增进感情、扩展孩子的眼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选好监护人,确保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

[4]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7.

[5]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6]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留守儿童

一个孩子在他还不满月之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从此人世间又多了一对孤儿寡母,一个不幸的家庭,辛酸的生活由此开始。

为了幼小的孩子,年轻的妈妈曾经把这个孩子带回娘家,希望娘家人给予照顾,可惜时间不长,外公又因病去世,外婆生病也需要人照料,孩子就这样再一次回到出生地:一个贫困而遥远的贵州山区,把孩子给年老的爷爷照顾,因为年轻的妈妈要承担起养儿的责任,与一大堆农民工一样到广东东莞打工。孩子从此成为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

自从年轻妈妈到广东打工后,爷爷便带着孩子一起到田里劳动,山上砍柴,放羊,田间、山上多了一个幼小的身影。

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上学了,背着书包走在陡峭的小路上,在路上走的时间要比呆在课堂的时间长,冬天时,寒风把那张小脸蛋吹得布满了裂纹,手、脚由于受冻,都裂开了口子,就象老松树皮一样。

也许苦难的孩子都会比同龄的孩子多懂点事理,在外面,别人给个果、给粒糖他都舍不得吃,收在袋子里,拿回来给爷爷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从树上丢落的干树枝,会把它捡起来,当成柴火把它扛回家。在家里时,凡是他能做的事情他都会主动去做,像打柴、放羊这些事情都会替爷爷分担。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别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他会想办法帮助,同学非常地尊重他。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在成长的岁月中,孩子学会了自立、自强、勇敢、坚强,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承担责任。

我不由想起一篇文章《孟子·告子下》里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希望你能一路走好!同时也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多关注贫困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活动的背景:

家长们把小孩留在家里生活、学习,这些未成年人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出现“空档”,缺少了对自己孩子学习及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处事不慎,生活常识缺乏,如:因用火用电常识缺乏、溺水伤亡、染上劣迹而失足等事故已成为新的社会课题。

活动的主题: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祖国的未来。

活动目的及意义:

1、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2、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留守儿童,走近留守儿童,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社会的温暖。

活动时间:3月20日。

活动地点:小学。

活动的对象:马山县xx小学的留守儿童及管理系全体师生。

七、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

做游戏。例如角色扮演、老鹰捉小鸡、跳绳比赛、丢手绢等游戏。

6.心理辅导,安全教育。学。

留守儿童

(2011年8月25日)。

目前,我市留守儿童约为2.2万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为1.2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9%人。为切实解决他们的教育管理问题,市委市政府把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列入33项民生工程。2011年,我会承担了6个“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的建设任务,我们积极行动,上下联动,努力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做出成效。目前,6个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基本情况。

1、强化领导。市妇联成立了民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巢湖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实施方案》,并与各项目镇妇联签订了责任书。各项目乡镇也及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和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领导小组。

2、调研建档。3月初,我们开始认真组织开展摸底调研工作,确定在基础条件较好,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庙岗、槐林、散兵、中旱、夏阁5个镇综合文化站和苏湾农家书屋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4月份,我们多次深入6个镇展开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各镇留守儿童及他们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信息库。

3、建章立制。按照活动室建设“五统一”的要求,建立活动室管理四项制度,即管理人员责任制度、关爱活动制度、图书借阅制度、体育器材使用制度。同时制定了教育方案和儿童的帮扶、联系、信息卡等制度。

4、广泛宣传。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利用发放宣传单、设立宣传栏等形式,不断提高活动室的知晓率和影响力。我们深入学校、农村散发了1万余份《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份信》和《争做爱心妈妈的倡议书》,在全社会掀起了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三、大力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活动。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市广泛招募“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爱心小伙伴”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共招募“爱心妈妈”500余名,爱心小伙伴200余名,结对帮扶儿童1000多名。

2、汇聚社会关爱。今年“六一”,区妇联牵头协调组织34家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给6个新建留守儿童活动室各4000元进行配套建设,并慰问了部分留守儿童。暑期来临,市工行妇工委对柘皋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进行结对慰问,并为活动室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8月份,在市妇联的争取下,市财政也对新建的6所留守儿童活动室每家给予5000元的配套建设资金。

3、举办特色关爱活动。开展了以文艺表演,互动游戏。

等形式的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共度“六一”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不孤单的节日。编排了由留守儿童表演的诗朗诵和小品等节目,组织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共同观看。7月初,巢湖学院团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散兵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与20名留守儿童齐聚一起,通过卡通漫画和游戏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了防治溺水的相关安全知识讲解,孩子们亲身参与、轻松快乐地学到了溺水救治知识。8月份,组织了10名留守儿童赴北京参加暑期亲子游活动,让儿童在与父母团聚的同时,领略了首都北京的美丽风光,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好评。

留守儿童

201016011125。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

调查人员:齐丁瑶。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现场询问与记录、抽查。

调查目的:

我有一个贵州省从江县的同学,他告诉我这里被誉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最原生态的苗乡侗寨,这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这里有天籁之音的侗家大歌,这里有质朴善良的侗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唐朝的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背后却面临着一个农耕时代在逐步地转变,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纷纷外出(8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谋求一条改善生计之路。古老传统的村寨在渐渐萧条,留守儿童的成长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沙石是他们的玩具,小狗是他们的伙伴。他们也是快乐的,他们是那么的富有创造力,他们自制侗族芦笙笛、弹弓、陀螺….他们也渴望学习,得到知识,看到那残旧的教室,我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从江县,平均每两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都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钟旺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钟旺,今年8岁,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从5岁起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重度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钟旺在从江县的一个小村上小学二年级,钟旺学习很好,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她格外的高兴。钟旺告诉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很久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给父母打过电话去,可见钟旺多么渴望父爱与母爱!

吴波是班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家里仅仅靠养几只羊来维持生计,就连买校服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身上穿的校服是学校免费他的,吴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些大姐姐、大哥哥穿不了的衣服。在二郎乡中心小学,吴波的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住在半山腰的森林里,每天他要不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以后,全身都是泥,冻得直发抖,老师看到后都感觉很心疼。因为吴波从小没有父母,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在学校遇到什么委屈烦心的事,吴波只能和爷爷诉苦。爷爷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最担心的是以后吴波由谁来照顾,虽然二叔现在可以帮一些忙,但是二叔家也是很穷的,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无波可以继续上学,有了知识,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吴波渴望学习,渴望父爱与母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他性格内向,很孤僻,不喜欢讲话,有强烈的自卑感。

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她们就会感到欢乐,我们身处手来给他们一些爱,给他们一丝温暖,给他们一缕阳光她们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我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之日起,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家长学校、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班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我班对留守儿童专项制订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并号召全班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二、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我班的3名留守儿童,刘雪静、安娜、张洋洋这三名留守儿童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祖父母监管,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一般教育能力较低且多对孩子比较溺爱,往往也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等问题给予更多的有效关心。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往往在家庭里得不到解决。其监管人无法做到像对待子女那样严格管教孩子,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班利用周三队会时间号召全班同学在各个方面都有要多关心他们。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辅导。让监护人明白那种只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正确的,使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与监护人一起分析近期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等表现,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合理建议,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三、组建爱心家庭,做好代理家长。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经常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班建立了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结对联系制度,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让有条件的老师在不移交监护权的情况下成为“代理家长”,老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状况,定期到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流反馈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与监护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大力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手拉手”小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爱心家庭”。爱心家庭组建后,领导小组要求代理家长每天和孩子见面交谈一次,每周和家长或监管人通电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情活动,使学生假期不再孤单,课余生活不再空虚。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建立了一支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设立了“心灵驿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讲座,对这些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设立了专门信箱,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

四、完善硬件设施,为留守儿童寄宿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让留守儿童不在孤单中度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寄宿条件,让他们能够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温暖。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全面展开研究工作,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并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心得,探索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就是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题研究。

(2)差异性原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不同的兴趣取向,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自主性原则: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

(4)创造性原则:就是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开拓和创新,培养独创性和发展性。

二、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上课认真听讲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告诉孩子上课时跟着教师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

硬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坚持按要求完成作业。

3、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4、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的支持。

(2)和家长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必须把字写好。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与不良的写字习惯作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多种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比赛、作品展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动力,获得技巧等,从而促使其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养成。

1、开设学习习惯培养课堂。

各班可每周专设一堂课,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名家关于学习的名言,阅读并讲演勤学善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登山踏青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法。

1、明确调查方向,制定调查计划,确立调查的范围、项目、调查深入的程度,减少盲目性。

2、教师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学习行为习惯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

3、发现具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四)个案研究法。

从留守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对策,解决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二是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总之,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四、本课题组后期研究的工作安排:

对原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际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许多的孩子便留在家中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缺少家长的督促、教导,养成懒惰、任性的习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界普遍认为: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养成自觉阅读习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某些疾病一般。”让孩子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入手,探讨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并对改善这一情况提出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还明确地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得低于140万字。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应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家庭和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为主,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成年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于他们的教育以吃饱、安全为主,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相对其它儿童来讲,不仅时间少、量小,而且欣赏层次浅。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受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老年人没有阅读习惯,也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家里没有阅读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留守儿童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老师也强调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有阅读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因此,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

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各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师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语文和数学两科上。大量的课外作业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作业更多,学生想读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3、学校图书室使用率不高。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图书来源少,只有少数学校设有图书室,但图书室也极少向学生开放。开设图书室学校会面临诸多问题,诸如:书籍的管理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很多学校师资短缺,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这样学生渴求“外界世界”的愿望被图书室紧锁的大门挡住了。

4、家长对阅读的漠视。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反而很多人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弥补感情的方式也多是买衣服、玩具、食物等,很少有家长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因而,留守儿童常常借助一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找寻快乐,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熏陶。

(二)、成因。

1、学校教育不利。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观念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顾及,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学校不出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由于学校教育力不足,致使没有家长监管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阅读缺乏热情和信心。

2、基础文化设施缺乏。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乡镇没有图书馆,留守儿童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而农村学校也很少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普遍存在藏书少,旧书多,且以考试辅导书为主。学生在图书馆看不到可看书籍。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阅读高质量的课外读物。

3、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游戏等,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收视时间过长,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影响视力;同时,收看电视不利于儿童个性的社会化;有些电视画面、电子游戏有暴力动作,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些留守儿童为了看电视玩游戏,放学之后草草完成作业,就立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游戏之中,根本就无心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父母陪伴和监督的留守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做完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让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自己心灵的方舟,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的海洋里健康快乐成长!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让每个留守儿童心中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可以是英雄人也可以是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这样他们活动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与自己的榜样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面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阅读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在学校,老师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建立读书角,和同学一起精心设计,让教室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为学生在校园阅读创造阅读条件。

(二)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腾出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以学生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鼓励学生热烈讨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他们提出阅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课外阅读中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如:抄读法,即把读过的好的文章或片断分门别类的抄下来,能帮助记忆,以便以后需用时进行查阅;写心得体会法,即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可写由此产生的联想,也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跳读法,即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还有速读法、剪辑法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如:让学生每天讲一个故事,并鼓励学生自己编故事。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身边的问题,如:我们经常喝的茶叶是怎么制出来的?我国有哪几种茶叶?发了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牛为什么不易生病?隔了夜的白菜为什么不能吃„„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帮助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主动去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课堂上老师要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如:在学习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老师给学生介绍关于狐狸狡猾、聪明的故事:《狡猾的狐狸》《说葡萄酸的狐狸》„„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当学到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本文主人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习性;学习了《丑小鸭》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培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孩子们的自觉性下降,为了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笔记展评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说说我最喜欢的书”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使学生达到会阅读、想阅读的效果,让每个学生与书为友,在阅读中吸收到更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让留守儿童忘记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失去因自由散漫而违纪的机会,感到读书的快乐,让他们爱上读书。

(五)、电话传亲情,让亲情温暖孩子。

利用电话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家长”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家长要通过电话交流,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注着他,心中惦记着他。多表扬激励孩子,多买一些有益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送给孩子,多询问读书的情况。家长要通过种种的努力,虽在遥远的地方,仍然可以督促孩子读书,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2)老师真情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要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读书习惯,老师除做好监督外,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孩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早晨晨读,老师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高声朗读;午休时,老师手捧儿童读物与学生一起默读;平时要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多谈书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读书的一些收获,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伙伴。孩子们为了能与老师有“共同语言”会抓住一切机会认真读书,这样读书的热情、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挥同学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同学的读书,教师要密切关注,对于那些表现好、读书积极性高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教师可以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对推选出来的“读书之星”进行表扬,将他们的读书事迹、读书成果张贴在班级内,供同学们学习。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既能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又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是孩子们自由学习的一个广阔天地,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来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丰富其人生蓝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正努力尝试着!

留守儿童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区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5、拓展家教,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再提高培训工作。

四、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坳仔镇初级中学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学生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学生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2、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么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下学期初步工作思路如下:

1、继续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让“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

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坳仔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