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7 05:43:34 作者:紫薇儿

优秀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够高效地利用时间。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从自然力表现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张扬学生个性,是美术课程中最具有个性的教学层面;运用画笔进行表达展现自己,是学生情感放飞、态度表达、人生价值实践的体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所喜欢的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自由表达”。基于这一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除羁绊学生绘画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自由表达,弘扬个性,展现情感,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是自己情感的一种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部作品,不可小视。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后,就有学生举起自己的作业本征求意见:“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只是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可是这已是悄悄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名学生开始喜欢上美术了,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这种发自内心地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和由衷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创作欲望。

二、合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四年前我在一年级的实习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不管上课内容是什么,都显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还经常在课上画小人物形象。我先是采取了制止的办法,要求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这种现象过了很久都没有改观,我试着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真的是情有独钟。不久,我还惊奇地发现他画了整整一本子的人物形象,看到这些人物形象时我都不敢相信是出自他手:不管是比例,还是神态都很准确、惟妙惟肖。后来我了解到画人物形象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后,我开始有意地去指导他,拿出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也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挥能力,应该理解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条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爱好和追求,给予恰当的辅导,就会让他们有一种极强的成功感与满足感,有助于学生绘画自由发挥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美术教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自由发挥能力。教师就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地张扬,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让他们在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下,在完全放松的心情中,充满情趣地去画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来自艺术的乐趣与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

[1] [2] [3] [4]。

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在现代社会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群远比缺乏自信的人群成功的概率要高的多,对于儿童来说从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美术学科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自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真正的获得自信,上你的美术课呢?除了在平时处处播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更重要的是,你的美术课能让孩子们喜欢。

在感恩节前夕的一节绘画的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画一幅画并写上感恩词,回家送给他们的父母。一下课一个小女孩儿害羞的跑到我的面前,把她亲手画的画递到我的手上,神秘的说:“等一会儿再看”微笑着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图画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张老师,我很喜欢你,很喜欢画画,谢谢你”,后面有一个大大的笑脸,虽然这幅画画的很粗糙,画的也不是非常的精美,但却是我收到的好的“礼物”。

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了这个腼腆的小女孩儿刚入学时的样子。在第一节绘画课上,同学都开心地在画画。她却拿着笔不敢画,我走到她旁边,用手轻抚着她的头:“小同学,你怎么不画画?”我问,她说:“我画不好”,“”她慢慢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你写得字很漂亮,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她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她这个圆形像什么?她说像太阳,我启发她把圆形添画成太阳后又因势利导:你还会画什么形状?她又画出了三角形、方形等,在我的耐心启发下,她把各种形状都添画了出来。由于过分胆怯缺乏自信,使得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于是在美术课上我经常制造机会请她回答问题。当我给予她回答的肯定“说的真棒”时,她露出了开心的微笑。这学期在小组长选拔时我也请她做临时小组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辅导和鼓励,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慢慢消除了胆怯害怕的心理,克服了她不敢下笔画画,不敢大胆发言的心理障碍。现在这个小女孩儿已经喜欢上画画了,也就有了开头的那幕。

在教育的长河中,我们伸手可触的地方,就是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只有把握住每一个细节,我们教育的田野,才会蓬勃着碧绿的春意,喧腾着生活的甜蜜,流淌着生命的魅力。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收获得将是一张张笑脸。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信心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它不仅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形成和成绩的优劣,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及事业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如学习是一艘行进中的船的话,那么兴趣是舵,而自信心则是桨,是学习的动力。下面我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自信心的一点看法。

一、美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觉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也在学生的作画中体现出来。比如,学生作画时线条断断续续、物体形象简单微小等,都是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很多同学本来都是喜欢美术课的,但是由于以前阶段的美术课都被自习课取代,或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虽然喜欢却又因为自认为画不好、不会画而疏于画画,在鉴赏课中也就表现缺乏积极性,这些都体现出同学们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我相信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必能学好美术课。

二、美术课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厌学、不愿学的情况,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而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能把该课程学好。通常情况下,在其他学科学生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不敢或极少发言,很少与老师交流,不敢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在美术教学中还不止这些,如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作业总觉得不好,上课害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下笔时不敢肯定落笔,在老师在旁边时常用手挡住作业或将作业藏起来等等。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1、赞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途径

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自然有增无减,当每个学生完成一幅作业后,想到的必然是希望老师或其他人看到后给予赞美、表扬或肯定。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自信心自然也就得到提高,从而会更加努力去完成下一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让这样一种潜在力量发挥它巨大的作用,使学生保持充沛的学习动力。

2、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方法

有效的心理暗示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采取可行的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多方面的指导,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用鼓励语言暗示,像“这张画画得很有创意”“相信你能画好的”等,这些鼓励性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任何一种尝试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第二,用表情暗示。当我们在看学生作品时尽量要保持积极向上的面部表情,如微笑、肯定的目光等,千万不能因为发现学生有画得不好的地方而产生异样的表情,这样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沉重的打击。第三,用行动暗示。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要经常接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老师是他们的,用和善的行为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而丰富的情感,这会成为他们自信心的心理基础。通过以上方法,不但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紧张,更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是提高自信心的教育手段

对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老师要鼓励学生既可运用大胆肯定、粗犷豪放的线条进行简明概括地勾勒,也可以运用精细柔美、细致如丝的线条去精心描绘;既可以运用绚丽多彩的色调多层次点彩法,也可以运用单纯色块的平涂组合法,分别表现出自己的艺术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变形及拟人的手法去表达对相同主题的不同感受。比如我们在讲速写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学生采用多样的表现方法去画,让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去画,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也会有差异,这就得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诸如白描型的或者明暗型的,不一定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去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这样针对缺乏自信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找准规律,获得感悟和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技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4、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美术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长效途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如参与校园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的版面设计与制作,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运动会、节日庆典等)宣传画的制作或会场布置等等,多让学生当助理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动手来增强信任感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在创造的时候,是他们表现自我,表达感情,张扬个性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提高其自信心。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信心是不利于其兴趣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引导它们,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无拘无束、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前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堂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对创造力的魅力进行感受和体会。学前解读那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

现阶段,学前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焦点内容,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美术课程教育,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是美术教学中新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美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绘画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对绘画的基础和绘画能力进行学习和掌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文化进行了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标准是像或者不像,不利于学生天赋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开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着不同的事物,学生有着的不同的潜在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扩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或者能够,促进学生联想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更好的美术作品。

美术是一门灵活性的艺术学科,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能够被传授的,是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接触逐渐培养出来的。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情景的还原、在线,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情景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开发和培养。例如,在动物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对动物日常的形态进行表演,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针对一些小的动物如兔子、小白鼠等,教师可以把它们带到课堂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好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潜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促进美术教学课程的拓展延伸。

在学前美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有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在绘画教学中,可以对其进一步细化,设置简笔画、水彩画、线条画等,在绘画的过程中,对绘画题目进行科学的制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手工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剪纸、折纸、泥塑艺术、布艺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美术欣赏时美术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的内容,却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够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形成,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开发。

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发散思维进行更好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意是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传统知识中不断创新,逐渐的探索。例如,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课堂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综合性人才在社会中受到关注并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军生.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18):157.

[2]张书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大众文艺,,(18):241.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美术教学现状,从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有关美术兴趣培养及教学创新的重要论述入手,强调美术课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注重评价过程并以表扬为主的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是金口玉言,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该作为学生的知识偶像,更要作为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人格的楷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在战场上非常实用,在教育上也很有启示,教师只有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学生,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学生需要理解,有了理解,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发现、创造,才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对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收集教具一般指收集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利用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蕴含在“弹指”之间。

(二)赋予情感色彩,创设教学情境。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术课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根据现有条件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则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赋予学习内容感情色彩,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比如,美术课《面具制作》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放出一段京剧录像,渲染气氛,并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京剧人物脸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京剧脸谱。再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种脸谱并介绍:红脸象征忠正刚烈之人,黑脸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绿脸象征暴躁蛮横的人,金银脸象征神仙、佛祖、精灵、妖怪……最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京剧人物,则学生的兴趣就有了。

(三)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机会,遇到难题,不敢与他人研究,不敢寻根问底。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逝去,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无论形式与结果都是一池死水。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以往座位固定情景;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调动座位。具体做法:课堂上先安排好下节课预习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自己分工,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作品不是“磨”出来的。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一丝惊喜。更有味的.是,它也给我带来了这样可爱的问题:“老师,美术课能不能多上会儿?”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当今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从事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培养,以获得一种对自己而言新颖的经验。

(一)端正评价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曾经有个学生非常委屈地向我倾诉:“老师,你给我的作业批了优秀,可我妈说我画得一点也不像,苹果画大了,梨子画小了,香蕉像干柴……”我们不评价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否客观公正,这样一种态度足以打倒孩子,从此以后,孩子可能再也不会让你看他的画。难道只有像照片一样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才是好画?而那些用笔豪放、造型夸张的作品就不好了吗?消极的评价态度和简单的评价标准是现行教育存在的大问题。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孩子,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二)制定合理机制,获得学生信赖。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态度表示赞赏,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努力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四、小结。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文章总结出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强调美术课应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尹少淳,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育要有创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新课程;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体育教学实践证实,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

2.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铺垫。体育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布置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布置篮球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办法:一是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学生,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重的“丑小鸭”加以鼓励。三是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法的创新。

1.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对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把握,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的细节”。这不仅扩大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外延,而且指出了运动技能不但仍然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和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活动突显出来,让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弘扬。

2.经改造和建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喜好,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我们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3.在学习、教学和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在体育教学中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有教师在新课程评价中运用了“学习契约评价法”“脚手架评价法”,并认为是整合教和学的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笔者也认为这两种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借鉴其它学科的学习理论,经过施行和创新成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范例。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而要真正完成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人认为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即激发兴趣,诱导创新;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积极评估,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不懈的努力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鼓励。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现壮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这一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感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课件)(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要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主题,效果很好。

2、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图等,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兴趣,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创新目标之一。

3、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用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避免学生死啃书本,产生厌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教师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说:“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给予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表现,自主发展的机会,在课堂纪律保证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听课方式课堂气氛超于沉闷或课文“空白”需要“填补”时,教师要善于“投石冲天水底天”,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议,活跃课堂,激起思维。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剥去陈旧的外壳,带上创新的色彩;才能找回失落的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姿态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一切创造教育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不懈的努力探索。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情感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调整好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能大大改善作文教学效果。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文教学的艺术更多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以“情”驭文,以“情”蓄势,以“情”雕文,最终达到文情并茂。

(一)感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加上许多教师不让学生的情感自由驰骋,逼他们写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作文就会成为折磨人的苦差役,学生则会消极应付,生编硬造。这样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文以传情,文以载道。文章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或者理性认知。要写好文章,情感是基础。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气”,就是酝酿在心的情感和理趣。清朝王夫之也说: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就是说,文章没有技巧,而要靠个人内心的意趣。世上真能写文章的人,都是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促使其非说非写不可,一旦为某种契机触发了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满怀情感地进行写作,不能自止。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材料的贫乏单一,脸谱化、公式化、情感的苍白和空白化,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历史沉疴。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把引导学生思想积淀、情感体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将假话、空话、套话拒之门外。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人情、人性、感悟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善良、孝心、正义感,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观。

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主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一开始,笔者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交作文者寥寥;后来,笔者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把好朋友在学校中的表现向他们的家长汇报。学生都觉得这样的作文有意思,激发了向家长汇报的激情。这样一来,学生都觉得有许多要说的话,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感情对写作活动起到催化作用。

有情才有文,情动而辞发。著名作家巴金说他自己“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所谓“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写作活动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作品莫不是“郁于中而泄于外”,“为情而造文”,为情感促动而写成。作文,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做、所想表达出来。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做基础,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作文就会平淡、枯燥、无味,那作文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缘之木。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观察、活跃思维及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生作文,才有成功感和创造欲,精神就振奋,就心灵手巧,面对作文题目,就能自觉地集中注意,精心思考,敞开心扉,寻找材料,挖掘储备,选择那些恨得要死或爱得要命的人、事、景、物来写,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酣畅淋漓、飞流直下的境地。一位教师曾布置学生写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有个男生非常喜欢足球,就选择了我国足球队在出线的一刹那来写,那时刻他感到无比幸福。全文一气呵成,感情充沛真挚,言之达意,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途径有三:

(一)立足生活,引进活水。

生活之水永远是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既体验”,这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没有这种真切体验,作为一切作文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作文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感情、阅读水平、智力技能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经历、人生经历、生活空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从多个层面去开拓学生的视野空间,就硬逼着他们去写许多话题,这也许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等现象,学生作文水平不会真正提高。他们参加实际活动,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指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去作文,抓住最感兴趣的某项活动场面及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在有了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头脑中储备的表象丰富了,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开拓学生的视野,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报纸、杂志、政治、自然、社会、影视、新闻节目、小小说、读者、故事会等,也可以是引导学生的视野去触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诚与虚伪的人性体验,心与心的碰撞,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带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花草虫鱼,走进集贸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产品,看不同人的菜篮子;欣赏歌曲,感悟意境;留心身边的热点、大事等。总之,即是要把学生的视野伸向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层面,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识天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领悟美的情趣,触发作文情感,写作才有话可说,情趣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才能敞开心扉,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创作欲。

(二)激发兴趣,以情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兴趣,触发情感,“以境生情,以情激情”。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能从厌恶作文转变为喜欢作文,那作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时才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情生情的方法,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我要写”的欲望。一位教师在布置作文《我的父亲》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说说自己的父亲。学生身处其中渐渐进入由讨论造成的气氛中,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也积聚到心头,成为不可不说的话语,情绪高涨,情动而辞发,产生“我要写”的欲望。另外,在讨论中,学生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方面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另一方面使得情感的积累更多更深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三)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下面学生恹恹欲睡,等到动笔时,学生还是不懂怎样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惘然,无从下笔。这样的作文指导是徒劳的,没有感情的作文指导是苍白无力的。当教师传递出的是冷漠鄙视的情感时,学生会拒绝接受他传递的知识;当教师表现出关爱、信任的态度时,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情感的融洽为作文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作文向教师表露,教师也应真诚地给予回应。教师指导作文必须做到耐心、热情、细致、周到,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立意新、选材精、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情感真实等加以肯定,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首肯,鼓励适当,能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点滴优点,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进取心。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语中肯,态度和蔼。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中的不足,又要保护好他们写作的积极性,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闪耀着情感的光彩,教师的情感是联结作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那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辐射力,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渠道,挖掘深藏于心的写作资源,才会催生文情并茂的佳作,作文教学也因情感的渗透和诱发而获得不朽的生命。

【参考文献】。

[2]孙春城。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这块沃土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精心开发,《作文应试技巧》《作文十天速成》等研究成果大量面世,一线教师则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中运用自如,为学生考得高分细心设计、耐心指导。经过“打磨”的学生作文词藻优美、立意高远、见解深刻,但读过之后总感觉似曾相识、缺乏温情。

是何原因?笔者曾仔细研究过这些“技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四大法宝——“编、套、抄、背”。“编”即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套”即仿写作文,套经典,套美文,套结构,套描写;“抄”即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即背一些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此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后患无穷。学生的经历被漠视、学生的情感被复制、学生的灵感被扼杀,这样的作文还有何价值?功利教育让作文教学彻底变味!殊不知,真情实感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如何才能做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营造写“真”的氛围。

近来,小学生作文“撒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先有相关媒体发表《会说谎的作文》,后有网络上出现的“20句最经典的小学生撒谎作文语句”。这些无不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无情鞭笞。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不得不反思。其实在孩子最开始写作文时,说了很多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正面回应和肯定。孩子满腔热情碰了壁,让他们不再坚持自己的所观、所感,而是揣摩、迎合家长或老师的思路,“撒谎作文”就这样诞生了。由此看来,要彻底改变作文的“虚情假意”,必须从小学生初学作文抓起;从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抓起;大力提倡小学生在作文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建立正确的小学作文评价体系,把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评价小学作文优劣的首要标准。让学生敢于讲真话,乐于写真情,为孩子大胆创作、快乐写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树立信心,激发写“真”的乐趣。

小学生初学写作时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写作就像遇到了一个朋友,想告诉他最近发生的一点事儿、自己的一点想法,你想怎么告诉就怎么告诉。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条件限制,即使没有深刻的主题、华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只要文字表达的是孩子自己的心声、眼里的世界,这就很好了。总之,要让孩子体悟写作的乐趣。赞扬与欣赏是孩子最喜欢的糖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充分挖掘闪光点,给予最中肯的表扬。另外,还要注意满足孩子写作的成就感。在作文课上当堂朗读孩子的作文、将孩子的作文张贴在学习园地、将孩子的优秀作文结集成册、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这些都能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内生动力。有了兴趣,作文写作就不再是任务,而是自由表达、快乐倾诉的知心朋友了。

三、融入生活,积累写“真”的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习作生动、鲜活,读之如汩汩流动的泉水,动人心弦,就必須让孩子融入生活的源泉,获取写“真”的素材。

融入生活,要让孩子养成“四多”的习惯。一是“多倾听”。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如何才能扩大生活的宽度,这就需要学会倾听。二是“多交流”。交流能擦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在辩论、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家庭,我们提倡为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要求家长与孩子经常进行交流沟通。三是“多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童稚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通过观察,获取创作的灵感。四是“多参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读了很多书,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却知此事必躬行”。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留下深刻印象。在学校,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校园活动;在家里,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家庭劳动;在社区,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在作文里就有了更多的真人、真事、真情,作文也就鲜活了。

四、教学指引,开展写“真”的训练。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引,特别是要做到“四重”:一是重学科渗透。有人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有三种艺术,是精彩人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文学、音乐、美术。作文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渗透,开展艺术教育,这对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感化心灵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春天来了,我会让孩子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改编《春天在哪里》,让孩子用歌曲倾情歌咏大自然的美。母亲节来了,我会让孩子画一张贺卡,写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作文与音乐、美术的亲密接触,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二是重课前准备,要想让孩子的作文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每次作文课之前,我都会提前一周为孩子布置相关的任务。比如在写《我的理想》之前,我让孩子们当小记者,去调查父母、老师、同学等的人生理想,去调查医生、工人、教师等的职业特点。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就不再空洞。三是重平时练笔,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作文也是一样,平时练笔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写“真”、写“实”的目的,我提倡孩子写日记、写书信。四是重作文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作文修改上。通过成立作文评改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为作文挑刺:哪些内容是编造的?哪些语句不真实?哪些文字多余?通过修改,不仅让“谎话作文”无立足之地,更让学生坚定了写真实作文的正确方向。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请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做一个拨亮孩子心灯的智者,尊重作文的本质,用真情去播种,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舞蹈技能训练对舞者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辛苦、乏味的感受,使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提高舞蹈训练的成效。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提高学生舞蹈训练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技能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对学生舞蹈情感的积极培养,也能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激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帮助挖掘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更加勇于表现自我,并获得直观、有形、可感的深刻体会。良好的师生活动改善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主动、愉快地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经验,有利于新情感的.产生;还能丰富学生已获得的艺术表现能力,形成正确的舞蹈艺术审美观,从而创造更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课堂,通过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维系着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舞蹈技术动作。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对于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好的音乐能对舞蹈训练的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好的舞蹈,离开了音乐的衬托,亦将失去生命和意义。音乐可以说是舞蹈表现情感的依托。不同的舞蹈,其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不同,对于所选择的音乐也要有区别,不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舞蹈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效果辅助自己的舞蹈教学。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音乐的烘托下,舞蹈表现才多姿多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音乐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舞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和理解水平,将舞蹈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能力。

(四)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对于初学舞蹈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舞蹈功底,只能从基础练习开始,从掌握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而模仿是学习舞蹈的最快途径。通过模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组成,从而体会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所流露的情绪,使他们在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熏陶的同时,激发舞蹈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的过程之中,模仿优秀的舞蹈动作,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和舞蹈知识,充分表达自己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和认知。[5]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过程,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模仿,对于一些好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深化这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

(五)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提升舞蹈教学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育,必须“以情动情”,才能“舞在其中”。通过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在日常进行表情训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启发他们更好地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以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力,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中小学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题画诗写道:“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和语言讲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也说出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美术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时间、方式和成果鉴定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小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为了处理那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包括专用的正规的美术材料,和那些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就要用上数不胜数的造型手段。发现新材料、处理与运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发现替代工具)和艺术造型,离开创造、创新和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能进一步消除专业化倾向的影响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以科。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然而须要特别关注另外一种情况,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的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只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我们有理由去做教学改革的探索,去设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摹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必需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才能落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能作到要求适度,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择教学方法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通过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而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兴趣不减也是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重要的在于开其心窍,“悟”则精神振奋、思维流畅;授其基本方法,“通”才可求变、得心应手;使其看到美的成果,“成”能增强信心、激励进取。应当明确,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义,而在美术教学中忘记了培养目标、想博学生一乐的所谓激发兴趣,只会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实行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些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能的发挥。

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改变评价导向。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订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评价观念更新至为关键。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再如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为优。由此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画画的地步。但以创新教育观评价“效果”,它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有利学生的发展。

有了深刻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方法”也就在其中了认识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要不断深化认识,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认真学习和勇于实践,是承担起“重点”工作的根本条件。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关的,学生的兴趣能转化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围绕“兴趣”这点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唱歌课时,教师不但要讲解词地概括主题,更应把歌曲的意境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这样,可以加深儿童对歌曲的理解。而后,儿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内容自己编舞蹈动作,此时的学生都会认真地进行练习,每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表现。最后,老师可从中叫几个较好的学生上台去表演,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时可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特点,自己创作新的旋律,让学生自己去识别旋律的差异,从简单的创作手段中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乐趣。创造教学研究证明:儿童具有创造潜力,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作为别人所称赞,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人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如果设计各种有趣、生动、有创意性的形式,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那么就会培养出学生从“不想学任“我也要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首先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行为和表现。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中逐步提高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认为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经思考随声附和的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错误”。反问学生,使他们自己认识“错误”的存在,随时提醒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二课中,教师通过五线谱的位置进行手号练习,把第三线上的音作成sol音的手号动作,把第二间的音作成si音的手号动作,让学生跟着练习,同时在练习中提问学生。“老师做对了没有?”一部分学生回答“答对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说:“不对!”此时,教师可继续问回答“对”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十分肯定老师做对了,再问回答“不是”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老师做的不对?”要让全体学生自己去认识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五线谱间的手号位置巩固练习。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创新习惯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三年级的音乐课中,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全音符的节奏拍手法是。第一拍双手击掌,二、三、四拍是按顺序张开双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编的各式各样动作,把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分开,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好的动作再进行练习。

以上例子都是在音乐课中用到的教学手段,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止上述的三个途径。但是,无论何种途径都需要我们老师为之长期努力,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