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国公路工程造价问题分析(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0 09:25:15 作者:字海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它们总结得很到位,言之有物,对于写作指导很有帮助。

公路施工中存在问题分析的控制工程论文

[摘要]市政公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效率以及所施用技术所含科学含量的高低十分重要。但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施用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研究至关重要。针对市政公路桥梁工程中的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要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市政公路;桥梁工程;预应力。

1预应力张拉施工应用。

1.1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裂缝是桥梁工程施工中频发的主要问题。良好的预应力技术,是防止混凝土裂缝问题产生的关键手段之一,且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此外,在实施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以前,需事先对混凝土实行张拉操作,且应确保所张拉范围内的混凝土足够紧实,以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产生。

1.2钢绞线选择。

我国现下所使用的预应力施工钢材,主要包括:冷拉钢丝、预应力钢筋等,其中,松弛钢绞线,是较为常见的预应力钢绞线之一,具有成本投入低,操作便捷且实用等特点,因此,常被国内大规模的公路桥梁工程所采用。较其他种类的钢材而言,使用松弛钢绞线不仅有利于节约施工投入成本,也可有效地减少工业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且有助于提升工程所获经济收益。此外,在实际实施预应力钢绞线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考量其尺寸、松弛率及规格等,以确保相应的预应力施工得以更高效的施行。

1.3锚具选择。

选择时需考量机械锚固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实行工程施工时,由于摩阻锚固的操作方式较为简便,因此相应的应用范围也较宽,常被应用于公路桥梁工程的预应力施工中。摩阻锚固方式是运用锚具对钢材造成挤压,使其产生预应力。但与此同时,其也具有连接方法较为繁琐的弊端。最后,应先利用机械加工的形式,为锚定预应力钢材两端的施工操作创造条件,再实施具体的机械锚固施工。

2技术要点分析。

2.1钢绞线张拉。

2.1.1高应力。

实施高应力张拉施工前,应仔细查验排气孔、孔道位置及构件尺寸等是否符合规定,并搭设一个专门的施工平台,以保障高空作业人员安全以及有关施工顺利开展。施工前还需利用专业的检测仪器仔细查验仪表、设备等是否符合相应工程的施工标准。同时,需要对所使用的张拉仪器实施系统检测,并需确保压力表的精度高于1.5级,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精度也应至少高于2%。此外,所使用混凝土的数值也应严格符合有关要求。

2.1.2预紧。

(1)在实施具体的钢绞线张拉操作以前,应进行预紧张拉,并应确定钢绞线始终保持在较为松散的状态下,以防止钢绞线缠绕,对正常施工造成影响。(2)就市政公路桥梁工程而言,其是否足够坚固,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由钢绞线的预紧质量而决定。(3)应于钢绞线处于松散状态,且长短度相同时,对其实施预紧张拉。并应确保其可以达到相应的预紧强度要求,即钢绞线并未出现错位或缠绕的情况。此外,在实际进行预紧张拉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大小适宜的预紧力,避免由于其力道不均匀而为后期施工工作造成影响。(4)加固作业中应使用的预紧力应为12%的规定张拉力。

2.2压浆。

针对体外索锚固施工结构而言,由于其运用了局部有粘结方法。若要使相应的粘结力达到用户以及施工监督人员的标准,就需要良好的实施张拉操作结束后的压浆作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此阶段整体的施工质量。首先,应于施工操作具体实施前,预先实行比例为1∶1的模型试验,若压浆度符合标准,则粘结力便可达至所规定张拉力的108%,符合锚固施工标准。此外,在具体实施上述操作时,应注意压浆操作需要在张拉结束后的24h内实行,且为确保压浆操作可以平稳、顺利的开展并符合相应的压力标准,应使用手动压浆机。

2.3钢绞线穿束与下料。

(1)桥梁固定操作中,张拉结束后应对钢管以及锚垫板实施灌浆操作,以构成有粘结段,因此,在实行下料操作的过程中,应着重于将有粘结段中的油脂等影响施工的物质清除彻底。(2)实施钢绞线穿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对有粘结段的长短以及方位的掌控较为困难,因此,不仅应充分考量到穿束施工进行时,钢绞线过于松散所造成的影响,需保障pe层可提前进至密封罩内,也应考量到张拉力大小等因素,需尽可能地使其两侧长度相同,有利于使其两端粘接力基本保持一致。(3)穿束施工进行时,可以通过多个导向以及转向设备,因此,不能于箱梁内部实施多个钢绞线的穿束操作,故而应使用单线穿索的方式。(4)由于钢绞线一旦出现缠绕现象,将对预应力施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实行具体施工时,应确保钢绞线始终保持在松散状态下,故应事先对钢绞线等设备实施明确的分类操作,将所使用的钢绞线,利用单线穿索法实施穿束,并应注意实时对其位置进行限制,有效避免钢绞线缠绕现象的发生。

3注意事项。

3.1预应力施工。

(1)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应符合施工要求,且不应低于施工要求的75%。(2)应将钢绞线两端,不必要的物质彻底清除。(3)应在施工进行之前,对所使用锚具以及夹片实施硬度查验,避免夹片的硬度不符合相应标准,而对正常施工操作造成阻碍。(4)在实施夹片安装时,应保证使其和锚环口向吻合。(5)要求在具体应用钢绞线的过程中,严格按工程施工所规定的张拉流程进行,倘若没有明确规定,可运用分段对称张拉法。(6)应确保所使用钢绞线始终保持在张拉应力的范围内,并在其基本处于稳定后,实施锚固施工操作,且在锚固结束后,裸露在外的钢绞线应大于3cm。

3.2孔道灌浆。

(1)应于施工现场放置水泥稠度仪,以确保在压浆施工实施以前,便可对其实施检测操作。(2)所使用的'水泥浆用水,至少应达至饮用水标准,即其中所含有机物需符合相应的施工标准。(3)不得擅自添加外加剂,且在实施有关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同时,严禁使用可能对水泥及钢绞线造成损害的材料。如世纪城平澜路施工工程中,所设计的预应力管道应运用塑料波纹管,且在将其投入具体施工前,应对其进行逐一检查,同时要求所施用的波纹管不得带有锈渍、油污等杂质。

3.3钢绞线选择及储存。

想要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应重视对钢绞线实行的选择以及存储操作。(1)应选择优质品牌、高质量的钢绞线种类,并应对其实施抽样查验操作,以保证钢绞线的品质符合所规定的预应力强度要求。(2)应仔细观察所购置的钢绞线表面是否存在锈斑。(3)在利用钢绞线进行施工时,应严格遵循预应力方向,且应保证其在拉伸时不会产生变形严重的现象,防止对预应力造成影响,导致相应的混凝土结构产生钢筋断裂的问题,对工程质量及其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4)应注意观察在实施具体施工时,是否存在钢筋内部破裂的现象,以免影响整体施工效率。

4结论。

在实际对市政桥梁进行施工时,需要仔细考量钢材选择和预应力效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其中,由于压浆、钢绞线下料等均属于整体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实施项目,因此,应于具体实施预应力操作以前,进行完善的施工准备以及监测工作,以保证工程得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有助于施工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铁柱,张央娣.探讨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构件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5(12):243c245.

[2]牛哲.浅谈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5(10):191c192.

[3]鲁长春,童辉.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应用及质量控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4(12):112c114.

[4]张沙峤,张永杰,袁岽洋,等.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道路施工工法分析[j].建筑技术,,48(9):934c936.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2.1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院采取自筹自建、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等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渠道,逐年投入资金购买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完善实训场所建设。学院拥有1mz的实验实训大楼,340亩的测绘教学综合实训基地,具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实训基地,建有土建类专业材料检测综合实训基地、高速铁路检测实训基地、土建类专业测绘综合实训基地等3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室近百个,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基本覆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满足了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的需要。

2.2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陕铁院与中国中铁等大型央企延续了“同根共生、分而不离、气脉相连、相存相依”的紧密合作办学关系,一直是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稳固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至目前为止,已经有189个校外实训基地与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并且这些基地运行良好,同时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其中大多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世界500强企业。

2.3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学院《专业教师下现场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新参加工作的专业教师必须到实训中心或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见习一年;专业教师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五年内必须有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经历。

自起,学院每年安排2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脱产到合作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做到了“下一次现场,做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企业,锻炼一批人才”。另外,学院还邀请高职教育专家来院对全院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改革培训970人次。邀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开发专家来院举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题培训2期,共计培训356人次。

2.4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学院全面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同时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建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点和陕西省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培训点、渭南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拥有18个职业工种的鉴定资格及陕西省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培训资质。同时作为面向全省的开放式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鉴定站所,为行业、地方累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1562人次,为中铁一局、中铁七局、中铁二十局、铁一院、广州地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21251人次,为渭南地方培训1236人次。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以及具备相应的紊质,为行业企业所欢迎或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体现职业能力与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要适应这一要求与变化,即高职外语教学应满足学生未来岗位工作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向就业模式转型,人们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围绕高职英语与专业整合的教学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种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外语应用能力,推动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职人才,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一、离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崛起,高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围绕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广大英语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试验与研究,给高职英语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尽管如此,高职院校中生源基本素质有所下降,教育质量提高不多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外语教学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一方面,高职生源组成复杂,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形成的英语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往往偏深,偏难,体现不出高职英语教学自身的特色,教师教学大多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学中习惯于使用生活词汇多、职场词汇少;重词汇质量、轻词汇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学生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英语教学的不适应还表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教学在手段上落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些情况都会给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接产生矛盾,造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步人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不适应或适应期的延长。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正视高职英语教学当前存在的不足,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与专业整合教学的思考。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利用2-3个学期的教与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实现与有关专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某个专业上的英语能力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努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而且要加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英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多文化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作为工具学科的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用为主”是指教学内容以实际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够用为度”是指内容的难度和范围以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标准。即为使学生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大胆突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根据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把握好基础知识传授的范围,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讲解和训练有所侧重,恰到好处。

对应职业与岗位,重组或优化外语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作好市场调查。如到用人单位了解岗位(群)对英语的要求,明确那些是“必备”内容、那些是“拓展”内容,作为重组或优化教学内容的依据。我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从事经济活动以及商务流通方面工作的在学习外语时,有必要掌握语言的文化知识,包括词义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跨文化误解,还包括文化差异在商务沟通与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商务谈判中的影响,加强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从事技能操作的,有必要熟悉有关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计算机提示信息、通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调用命令等。大学英语与专业整合的实践,重点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体现。首先是注重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即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高职教育的特点,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编写体裁与题材应相辅相成。教材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大量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实用性原则,所选语言材料应具有多元性、内容趣味性、语言风格多样性、语言题材时代性,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按语言习得的规律,将职业英语实用能力中相关的功能、情景和主题作系统的划分,并确保语言输人和产出的一体化。

其次是借鉴职场英语的理念,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组织好教学。即采用多种教学法教学,突出以学习为中心,推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高职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教学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英语虚拟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场感和职场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学习、群组交流等特色教学。英语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因而让学生把在英语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词法、句法、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巩固和检验是实现对接的良好途径。

再次是转变观念,实施科学考评。科学的考评模式具有正确的导向性,激励性和实效性。高职英语教师应积极改革高职英语目前纯知识性的考核模式,以能否做到很好地应用作为高职英语考核的主要取向。这就要求考核的内容要全面,突出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并注意做到考试与考查、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内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在学生英语学习上,逐步推行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单项分级考核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模拟现场考核制度。

三、大学英语与专业整合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应用。

高职院校普遍设置计算机专业.针对这一类专业实施大学英语与专业整合的教学研究具有典型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此类专业进行初步尝试。

尝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侧重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用英语进行教学。即拓展一些与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包括有关文化背景的介绍,把讲解词汇与句型时给出的例句与相应的句型演练尽量与计算机知识用语联系起来,在课堂中创设多种语言应用情境并辅之于角色扮演,使词汇与句型的练习尽量赋予其实用性,贴近学生日后的工作方向。如我们选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希望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为“information”,比较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缩减其课时而延长本单元的课时,增加了背景、商家、人物、万维网、计算机安全知识,包括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或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都成为了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作业、课后任务的设计上也尽量做到有利于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考虑学生专业特色,突出其岗位特点。

实践证明,通过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实施大学英语与专业整合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增强学生外语学习与职业目标的关联意识,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及实用性,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本岗位英语应用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分析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阐述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培育师资队伍、构建三大支撑平台、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复杂的大数据要求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能力和更高的专业综合素质。为了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统计学人才,应用统计学专业必须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索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改革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相关部门的规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来的统计学专业拆分成现在的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全国各大院校随后都相应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修改。比如,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的技能与方法类课程,尤其增加了一些有关大数据的统计实践类课程。但是,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层进式的、系统的、多维的实践体系,仅仅增加实践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二)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数据呈指数增长和数据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对于统计学有很大的冲击。传统的统计学教育还停留在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模型分析上,然而大数据时代,很多情况需要针对总体进行分析,而且数据具有复杂性与混杂性。这就要求应用统计学创建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新的应用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必须加强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计算机编程、数据挖掘能力;二是不确定性系统建模和数据复杂性能力;三是对不同类型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处理数据的实战能力,是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统计人才的培养方式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四个部分构成。当前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满足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应用统计学人才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而轻应用。专业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作用。长久以来,重理论而轻应用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如即使会计算期望、方差、各种估计等,但却不会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问题。在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课时比重偏低,且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而不会用,无法将学习到的统计思想、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设置过于单一。当前的专项与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如数据处理分析实践、统计软件包设计等,大部分都局限在处理数值型数据上,较少针对其他数据类型如函数数据、文字数据,挖掘有用的信息、剔除噪音数据等,不能满足不同类型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数据挖掘、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系统建模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难以达到目的。当前,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二,一部分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能够参与当地政府部门承接的农业人口调查、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等社会性调查实践。然而,大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工作。此外,社会实践的实习时间4周左右,学生往往刚有点头绪,就要返回课堂。加之学生与企业也不签协议,企业对实习生也没什么约束力。所以社会实践实习课程的效果不佳。

当前,毕业实习往往岗位单一,实习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对统计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实习时大多是观摩学习,商业企业统计岗位、金融机构统计岗位往往涉及企业机密,相关数据的'处理无法获得,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和运用统计知识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更谈不上培养适应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的海量数据实际分析能力。

三、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措施。

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具有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缺乏全面、系统、多元的支撑平台;没有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模块设置实践教学。因此,可以从这三方面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培育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具有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统计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具体指导者,建设计算机融合、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鼓励教师参加统计实践工作,如以输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走在互联网思维的前列;在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中锻炼青年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数据分析实践能力;以项目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计算机融合研究意识和技术开发、商务数据应用能力。

2.聘请业界统计从业人员兼聘请电子商务企业、物联网企业、市政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事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讲座,为实践教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和全国市场调查大赛赛题讲评与经验交流会,积极参加统计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培训、统计学交流学习会议等,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储备实践教学人才。

(二)构建互联网融合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大支撑平台。具体如下:

1.融合大数据特点的专业课实验平台。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巨量非结构化数据,更需要依靠云计算技术才能应对,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使统计思想在大数据分析中得到体现。除了传统的统计专业课程如实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软件等,还应开设如统计建模与r编程、excel与vba编程、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具有统计与计算机融合特色的系列专业课程,以及r编程、网络爬虫等数据库管理类、语言编程类、信息处理类统计实验教学课程。

2.健全多样化的综合实训平台。统计实验室的功能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功能健全多样化的统计实验室是开设统计学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保障,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是申报科研项目及承接校外课题的基础。教师科研项目支持企事业统计分析技术创新,企事业单位提供统计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得到训练,培养统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必须时常进行效益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市场满意度调查分析,还应该建立分专业模块的实践实习的平台。如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平台、商务数据实验室平台和电话调查访问系统实验室平台等。

3.多元化的毕业实习的平台。教学实习基地多元化可以充分保证学生能深入统计部门、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实践工作中。除与当地统计局、调查大队、金融银行企业建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外,还要与跟专业需求较大的大型企业、市场调查咨询公司加强合作实习基地的意向,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此外,开发统计实习规划项目如区统调队专项调查、市统调队专项调查、金融统计岗位实验、金融综合统计实验等,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难以达到目的的问题。

(三)分专业模块,采用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凝练出具有鲜明计算机融合特色地专业方向如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金融统计与金融险管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模块,分别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处理复杂性、混杂性数据培养的重要手段。主要分四个层次:

1.演示验证性实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低层、最基础的部分,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相关软件的原理及操作,总结结论。

2.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设计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实践研究,让学生用在学校学到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近在身边的社会问题,对亲身经历的数据资料和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统计创新思维及数据挖掘等能力。

3.综合探究性实验。根据具体的统计工作和以一定的目标为驱动的数据分析来设定。分各专业模块,对其理论课、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系统性地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统计学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和软件技术,综合锻炼学生的分析与数据处理实践能力。

4.与社会结合的研究性或创业性实验层次。走向社会,生产企业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探究解决途径。将前三个方面的锻炼和实践与具体的工作和实习结合起来,以实习岗位的角色作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统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应用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担负着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创新型统计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重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的师资队伍,构建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大支撑平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使得互联网融合新形势下应用统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时达到“供求匹配”。把信息技术如库管理类、语言编程类课程、信息处理类等课程融合到应用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是相当困难的,如何完美融合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实践教学改革任务。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质量控制的分析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导致对道路交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日益迫切。公路桥梁工程中桥梁的建设通常采用桩基础的形式,按照施工方式可以划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形式,其中钻孔灌注桩是灌注桩的主要成孔形式,如今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在道路建设领域已逐渐广泛,但在具体施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一、灌注桩的概述。

(一)灌注桩的作用。

在公路桥梁工程中,对于桥梁的建设通常采用桩基础的形式,按照施工方式可以划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形式,其中钻孔灌注桩是灌注桩的主要成孔形式,灌注桩技术的优点有很多,比如不受施工时间限制,建造方式较为简单等。另外,灌注桩还可以节约建造材料和工程成本,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施工,以免造成灌注桩缩颈和断桩等现象,否则对公路的质量造成影响,出现不安全事故等。所以在进行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步骤进行,从而保证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

(二)钻孔灌注桩的实施步骤。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概有五个步骤:测定桩位和护筒埋设、泥浆配置及成孔、钢筋笼的制作、下放导管、混凝土的灌注。首先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清理施工场地和桩位的确定,使用定测方法合理控制误差,并用线坠、经纬仪等检查钻孔的垂直度;在进行护筒的埋设,护筒坑采用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方式,周围用粘土进行填充以保证在钻孔时护筒的稳定性;然后安放钻机进行钻孔;对于泥浆的配制应按照一定的比重进行,比如粘土的含胶率、含砂率等,同时要定期对泥浆池、循环沟进行疏通,保持现场的清洁;在钻孔时及时调整钻杆、钻机平台的位置等,对成孔质量进行检测;接下来进行钢筋笼的制作,钢筋保护层采用特制混凝土垫块,应注意钢筋笼上浮问题的出现;然后下放导管之前,检验导管的密封性等,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合理确定混凝土浇筑的高度等。

(三)钻孔灌注桩施工要点。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注重其定位测量控制及钻机控制和钻孔深度控制这三方面:定位测量控制是于钻孔灌注桩施工前期,对钻孔施工现场详细清理,保障施工现场洁净。并对钻孔基点和基线严格测量,基于此而检查钻孔设计和施工图纸,从而充分确定其与实际环境的差别,以对其及时作出调整,尽量避免施工中出现任何误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最终影响到公路桥梁施工质量。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的桩位固定应使用混凝土,桩位固定误差不可大于1cm,桩位固定之后要详细检查测量其间所存在的误差,误差处应及时标识,有助于挖埋护筒时引桩中心线至钢轨上,这样可确保施工有序开展;再是钻机控制,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于前期加固枕木,对钻机位置严格控制。钻孔施工中要对钻机水平位置加以控制,这样可保障位置是适应于钻孔施工各项需求的,不然就造成钻孔施工中出现误差,最终使得钻孔位置及其深度未达标。施工过程中务必保持钻机垂直,施工中务必保证钻机钻孔中心及其桩位和天车是一条水平线上的,开始钻孔前应充分加固枕木,更应调整钻机位置,尤其是钻机水平位置,若未能及时调节则钻孔位置极其深度必定会出现误差,施工中还应不断校正钻机垂直,这样可保证钻孔高效性,促使钻孔灌注桩施工有序展开;钻孔深度的控制主要是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钻孔深度可谓是灌注桩施工的关键数据,这深层影响着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务必严格控制钻孔深度。钻孔测量时应使用测量绳,这样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测量前应详细校正测量绳。钻孔深度控制应基于钻孔灌注桩桩边深度,若钻孔中遇到持力土层,则施工人员要及时和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共同商量,从而编制出适宜的钻孔计划,再展开进一步施工,务必控制钻孔深度以确保钻孔质量。

二、当前钻孔灌注桩施工存在的问题。

(一)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缩孔、钻孔偏斜问题。

在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缩孔和钻孔偏斜的问题,其中造成缩孔的原因主要由于土质影响,钻孔周围的土质水分含量较大,从而导致钻孔孔壁收缩,和原计划的实际尺寸不符;另外,在钻头钻进土层时受到探头石等阻碍,钻架机的稳固性较低,从而影响钻杆的垂直度,出现钻孔弯曲的现象。

(二)灌注桩的地基承载力不足。

在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灌注桩的地基承载力对公路桥梁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灌注桩的底部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影响桩底的因素主要有桩底的土质和砂土密度,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桩底的土质比较松软,则会降低桩底的承载力,同时桩底下的砂土层密度也会对灌注桩的地基承载力造成相应的影响。

(三)钻孔灌注桩底部沉渣过多。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由于对工程缺乏仔细的检查导致钻孔的清洁力度不够,在钢筋笼的制作时对孔壁周围的泥土进行碰撞等,使得桩底的沉渣较多,进而对桩基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

规则和安全意识不强根据相关调查,很多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从而影响施工的质量,比如对钻孔的'直径大小,泥浆的配制规格没有正确操作,同时施工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钢筋笼的制作,由于缺乏熟练的技术,造成导管埋的较深,使混凝土的灌注时间较长,没有及时提升导管位置,从而使得钢筋笼上浮。

(一)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的前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对施工方案的合理设计,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测,制定出一定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的计划,详细的绘制图纸,确保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指标,另外也要做好应急措施,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接下来是施工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材料和工具的齐全,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以及保证施工人员的及时到位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桩位进行测量,才能方便钻孔施工等。

(二)做好施工过程中各项问题的处理,保证施工质量。

1对于钻孔偏斜、缩孔等现象的处理在施工中如果发现探头石等阻碍物体,应及时进行处理,可以将其敲碎,遇到倾斜的基岩应及时进行混凝土填补,定期对钻架机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设备零件的完整和稳定,保持钻杆的垂直程度等。对于缩孔现象的预防,一定要增加成孔时的速度,在孔壁加强泥土的覆盖,如果出现了缩孔现象应使用反复扫孔的方法来扩大孔径等。2灌注桩的地基承载力和底部沉渣过多的处理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应预防地基承受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对现场环境进行分析,了解施工位置的地层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钻孔,确保桩底土质和砂土层的密度合理才能保证地基的承载力稳定。对于底部沉渣过多的质量控制,首先应正确使用测绳和测锤,做好钻孔的第一次清洗工作,及时清理附着的泥土等,在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及时检查沉渣物情况,做好二次清理工作。

(三)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对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施工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工程企业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可以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开展交流会等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操作能力,增强规范操作、安全意识等。结语综上所述,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与公路桥梁质量息息相关,也关乎着其运行安全,整个施工过程中隐蔽性工作颇多,钻孔灌注桩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着公路桥梁整体质量。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务必严格控制各道工序,可采用各种先进设备,适当的人员组织和严格的设计来加强质量控制。因此,通过了解灌注桩的施工内容和作用,在分析当前公路桥梁灌注桩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加强施工项目的质量,从而促进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灌注桩进行了概述,深层分析了当前钻孔灌注桩施工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期提升国内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余运喜.浅谈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法[j].四川建材,2010(01).

[2]王建清,翁文浩.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3]赖文強,朱有元.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j].交通科技,2009(06).

文档为doc格式。

公路施工中存在问题分析的控制工程论文

道路施工中,有的路基需要填方处理后压实。但填方路基的压实不足或不均匀就会造成下沉。道路施工中,沿线的桥涵工程往往也是质量问题的多发地带,像桥涵通道这类构造物与路基衔接处容易出现下沉[3]。只要是由于所用材料不当或碾压不实,造成路基逐步下沉。道路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时非常关键的,有的软土地基如果处治不妥也会造成路基沉降;填方土壤含水量过大,碾压的压实度无法保证,容易出现弹簧土现象,也容易造成路基沉降。

2产生纵向裂缝。

路基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纵向裂缝。第一是清淤不彻底,路基的边部尚有一部分没清理干净,或者有淤泥堆在路边,是路基产生边缘下沉。第二是路基填筑宽度因中线偏位而导致宽度不够,进行补边而导致竣工后的镶边下沉而产生纵向裂缝。第三是需要半填方半开挖的路基,由于没有挖台阶进行分层填筑,在碾压过程中压实度低而产生纵向裂缝。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中,有两大问题危害最大,其中就包括路基沉降和纵向裂缝。其后果是直接影响到行车速度、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甚至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因其维护难度大,使维修养护费用增加。影响路容,边坡塌方严重时更会影响道路通车或者堵塞水沟危害农田。

3忽视试验段施工。

试验段的施工被一些施工企业忽视,凭经验施工,固步自封式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工程。导致正式施工时缺乏确切的理论以及实验数据的有效参考,无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施工方案。试验段的施工目的主要是为后期的整体施工打下基础,为整个工程的工艺提供实际的数据参考。然后再按照试验段的`施工经验确定具体的施工操作方法,去指导全线工程的整体施工。

4公路工程的特点。

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复杂,公路形式战线长且变化多样,施工的道路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用途的差别,往往一项大工程中包涵多个分项工程;而且工程的结构、造型也是变化的,所应用的材料也不能统一标准,因为道路、桥涵的构造不同,其建设施工的方法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一项工程多个项目的局面,技术人员、所需材料、所需机械、施工方式、施工进度等等诸多元素集中在一个现场,这样多工种配合、多单位交叉作业,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就变得非常复杂,工程的质量控制难度就增加了。另外在具体的施工期间还会涉及到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和部门。比如交管部门配合封闭道路;水利部门配合工程用水;电力部门配合工程用电。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需要施工企业的协调,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对整体施工造成制约和障碍。

道路施工项目有大有小,工期也就有长有短;项目有单一有复杂,人员、材料、机械就有差别。虽然工程总体是围绕路槽和构造物进行施工的,但工序和工艺是有区别的。施工场地上人员、材料、设备零部件和施工机具等同时存在一个项目中。小型工程可能短期就结束了,如果是大型工程要持续几年。这样的漫长工期,一些不确定因素众多,随时出现就形成了干扰施工的因素,变数大于定数。尤其通辽市处在北方,其气候条件多变更是一个不可抗因素。另外在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环保等问题都是掣肘项目进展的绊脚石。所以说公路工程建设是最容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的工程[2]。

道路工程是个线形工程,其间的作业点和作业面是随着工程进度而不断变化的。工序进行到哪里,人员和施工机具就跟随移动到哪里。工程的进展由路槽、垫层、基层、面层到防护工程,作业地点和机具设备是不断移动的。同一道工序随着进度的推进,施工现场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就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悄悄地隐藏着。给施工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如何控制施工质量。

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做好技术准备,由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全线的导线点、中桩和高程进行反复测量,确保道路中线和高程的误差符合标准,最终使之达到闭合要求。在施工中,有关人员对路基中线及各个桥涵构造物的平面位置、高程、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等进行反复测量,达到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是现场质量控制的主要项目。从路基开始,主要注意原地基土壤情况,如果是低洼状态,填筑的时候就该选择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必要的时候就该把现有的土壤更换如砂粒或山皮沙或山皮沙石等,填筑时候一定要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如果高填方应该使用托振更好。路面垫层,应该选择稳定性良好的材料,最好使用粒料,应该确保透水性好,以便达到施工技术要求。基层最好使用能形成板体的材料,如二灰碎石、水泥稳定土等,应该根据路面等级情况选择所需要的材料。面层通常是需要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

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是做好现场检查,通过检查、抽测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或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经济损失。这就要求质检人员腿勤、眼勤、手勤。随时对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进行抽测,随时查看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模板的搭设等是否合乎要求和坚固紧密。控制各施工阶段的质量,及时把发现的质量问题排除,做到防患于未然。施工中排除一切干扰,坚持质量第一,履行施工合同,做好质量的自检和联检,尤其加强各个单项工程的现场质量控制。对桥涵构造物工程的几何尺寸等主要技术指标严格控制,做好外观质量的控制,控制好基层及面层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等主要技术指标。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本文在分析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了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以提高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对水利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受传统水利工程造价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及时解决。研究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而且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竞争已成为新时代的又一主题。众所周知,竞争是全方位的,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当然也有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在平凡中突起,城市营销是基础,也是保障。

一、城市营销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城市营销”概念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他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由“国家营销”衍生二来的“城市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内涵。城市营销实质上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某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业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的向购买者兜售。它包括一个城市内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其营销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还囊括了互联网络上的虚拟市场。

城市营销作为一种广义的营销,符合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需要解决以下五大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营销城市。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各城市由上级政府计划性地分配资源到相互竞争有限资源,城市竞争开始出现,营销作为竞争有力的手段应运而生;第二,谁来营销城市。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城市营销的主要行为者包括三大类:当地行为者(又分为公共部门行为者和私人部门行为者)、区域行为者和国际行为者。按照我国的国情,可分为政府机关、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第三,城市营销给谁。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找准城市的顾客也就是市场营销中的目标消费者十分重要。必须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了解城市的细分市场,熟悉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城市营销的顾客包括投资者、旅游者、创业者、工作者、生活者、消费者等;第四,城市拿什么营销给客户。这个问题是关于城市营销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科尔斯说“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在城市营销中,除了有形的各种产品外,还涉及了很多无形的产品,大体包括环境、产品和人;第五,如何营销城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城市也应该如此发掘自己城市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采用科学系统的营销方式,城市才能脱颖而出。关键的一点是以目标消费者为中心,真正满足城市顾客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推销范畴,体现当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精髓。

目前,我国学界对城市营销概念的阐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较权威的认为城市营销是指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如市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出口市场等的需求及竞争现实进行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城市营销正日益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资源配置完全按国家命令执行,加上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这段时期的城市营销大都是无意识的,影响城市营销的要素也很单一,城市产业居于核心地位,其他营销要素往往是因此衍生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城市营销的萌发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营销并没有本质的突破,但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资,如以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优惠政策等来吸引投资,主要是外资和民营资本,并开始在城市文化层面上发展,涉及到民风民俗、历史传统等城市文化方面的内容。城市品牌逐渐涌现,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后,是我国城市营销的发展期。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影响逐渐深入,部分城市开始用营销理念来规划城市,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在部分城市开始形成。

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城市营销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城市营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营销理念有待普及,理论和实践都有待创新。

1.城市营销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普及。

由于我们对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存在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城市营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理论上的滞后阻碍了实践的发展,导致城市营销的观念远未普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明确提出营销城市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昆明等少数大城市,有城市营销意识的也只是到地级市,大大部分县级市完全没有城市营销的概念。大连、福州等市有城市经营的实践,但是城市营销的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厦门、珠海等沿海各市,威海、蓬莱等山东诸市,黑龙江等省也只是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进行了实践。

2.城市营销理论还不完善。

由于我国城市营销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理论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工作上造成了一些思想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城市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机构认为城市营销只要能创造经济价值,其它什么都可以牺牲,从而导致城市的文化、美学、生态等方面的价值严重缺失。从本质上讲,城市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这种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因此,城市营销不仅不排斥城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相反,它有助于一个城市的这些价值得到推广和社会认同。其次,还表现在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滞后。由于我国城市营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实践方面有一定发展,但对于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还缺乏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对于已经有营销实践的城市来说,由于对营销什么,怎么营销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实践上表现出营销活动的盲目和混乱。

3.城市营销缺乏整体规划。

一个城市要想在营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合理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仅靠工程技术知识,还必须从整体上强化城市营销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营销的整体规划相当缺乏。大部分城市根本就没有把城市的营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而是割裂开来的。

4.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可以体现在与城市相关的所有要素上,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等。无论是哪种要素,一个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必须代表该城市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何种利益,这也是这座城市在商业竞争社会存在的理由。但就目前我国城市的营销实践来看,能够真正明确这一点的并不多。相反,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营销推广时,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手段和内容,比如宣传当地的优惠政策、发展潜力等。事实上,这些因素其他的城市也具备,人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你呢。所以,这是我国城市营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5.城市营销实践中盲目模仿,竞相攀比。

很多城市为了加快本地发展,在进行城市营销时一心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甚至照搬其他城市的营销方式。从哲学上来讲,这是极其错误,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没有和自身的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到头来反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最终将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导致城市品牌建设表面化、同质化,从而削弱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此外,很多城市为了扩大影响或是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显示政绩,不惜一切代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且互相攀比,这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城市营销也是非常不利的。

6.城市政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营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营销的主体,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这一主体作用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由于部分政府决策暗箱操作、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导致了城市营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我国城市营销的策略。

1.重视城市营销理念,正确理解城市营销。

任何一项改革,思想的解放是关键,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就,城市营销工作同样如此。随着城市营销的不断普及,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思路,以现代营销观念来营销城市。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高层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由以前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

2.正确分析城市营销环境。

城市营销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营销的所有方面。只有认真分析城市营销环境,才能发现机会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城市营销的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只有很好地掌握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才能为我国的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城市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更多的国际契机。第二,国内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国家在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这为我国城市营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区域环境。同一区域的各个城市在制定城市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和整体发展目标,与其他城市形成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共同推出一种区位形象,营造一种区位吸引力,形成城市消费者在该区域的集聚效应。

3.挖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时候,城市在某些方面的特色可以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该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剧,我国城市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塑造城市品牌是增强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也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城市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初步联结,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受到国际城市的竞争压力。只有打造城市品牌,才能使城市取得竞争优势,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独树一帜。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品牌塑造科学化、加快我国城市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4.正确锁定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

科学研究表明,每座城市由于定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满足所有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一座城市的经营目标只有集中于有限的城市消费者市场,才有可能在目标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为此,城市营销者应运用城市营销市场细分策略进行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确定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目标市场,从各方面培养和强化自身的特色,塑造特定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和偏好。

5.合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城市营销需要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以城市消费者为导向,用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多目标的手段对城市的产业、功能、投资、布局、人口、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策划方案,明确提出城市产品、进行城市品牌定位。按照方案具体执行时,还要定期反馈,监督城市营销的各方面工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调查各阶段实施的效果,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形成统一的城市营销目标,避免传统营销方法中以产品为导向产生的弊端,增强城市营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

在进行城市营销时,首先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城市营销需要正确的创新,也需要持久的创新。同时,还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不该管的不能管,该管的就一定要管好,要不断推进政府内部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政府作为城市营销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营销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国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成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根于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地区之间的竞争。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形势,每一个城市都要抓住发展和崛起的机遇,规避失败和衰退的风险,最大化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和居住者,实现城市的脱颖而出和展翅高飞。避免失误的最佳办法之一是进行系统、科学的城市营销。

参考文献:。

[2]左仁淑崔磊:城市营销误区剖析与城市营销实施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3]康宇航王续琨: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及其策略[j].江淮论坛,(3)。

[4]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王军:引领城市迈向营销时代[j].安阳大学学报,2004(4)。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韩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韩语教学如何运用创新教育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可以为高职高专院校韩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依据。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院校;韩语教学。

1.引言。

所谓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换言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的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的学生是我国韩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由于他们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与韩语相关的行业,因此他们对韩语专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严重束缚,不仅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对韩语人才的培养,还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很多刚毕业的高职高专韩语专业学生就被社会淘汰。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不仅能够改变韩语教学观念,提高韩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韩语专业人才。文章主要对高职高专院校韩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韩语教学如何运用创新教育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可以为高职高专院校韩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韩语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2.1.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高职高专院校现阶段的韩语教学中,重教轻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外语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韩语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韩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2韩语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欠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流,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手段是交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以课本内容为主,以语法知识的了解与接受为目的,重视读写,对听说内容的教学不够重视,绝大部分韩语教师在教授韩语课程时多习惯运用母语,课后学生缺乏有效的语言练习环境,难以对学到的韩语知识进行有效的输出运用。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韩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业后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地贯彻与体现自我的专业语言能力。

2.1.3课程教学和教学模式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目前我国高校评判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是考取相关的语言等级证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只注重考取等级证书,忽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对语言考核的内容看,考核内容并不全面,所以一纸等级证书不能代表学生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的传统模式,以书本语法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缺乏实用性和现场感的纯课本知识,加上眼下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缺乏具有权威性、实用型的专业教材,大部分韩语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不能与韩国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就更不用说进行专业性更强的商务等业务的洽谈工作。

2.2创新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2.2.1转变韩语教学的观念。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成为韩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创新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改变以往的老师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若这种教师主体地位的观念不改变,那么还是改变不了学生只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对探索新知的过程缺乏热情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学生只学会韩语的基本技能而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在韩语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明确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学校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2.2.2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习韩语的最大不利因素是缺少自然的韩语环境,而学生不接触韩语是不可能学会韩语的,所以如何构建韩语环境是学好韩语课程的首要条件。除了教师在学校尽可能地创造语言环境外,学生还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自己创造韩语环境,通过和同学之间用韩语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出演情景剧、小品、朗诵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发挥韩语表达的空间。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多运用互动教学法、探索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适应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其韩语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运用并提高,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2.3改革韩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主要从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强调韩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融合,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3.结语高职高专院校传统韩语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包括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韩语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欠缺;课程教学和教学模式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等。文章提出创新教育在韩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一是转变韩语教学的观念,二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三是改革韩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静.朝鲜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12.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传统的法学教育偏重理论教学,重视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符合造成高校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高的问题,并引起了国家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从根本上来讲,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国家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加强法学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法学学科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根据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与法学理论教学体系相匹配的独立的、完整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美国著名法学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提出“法律是经验的,绝不是逻辑的”。教育部也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教学管理存在不足。

法学实践教学虽然已经在高校提出十几年但是大部分高校法学实践教学都流于形式。当前,高校排名主要是以科研成果为评估手段,因而每个高校中的教师都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在强大的科研压力之下,教师会把心思放在学术研究上,致使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者教学计划中没有实践教学这一科目。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认为只要考试获得高分就可以,使得实践教学课程上课积极性不高。学校对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监管不到位,“形式化”、“过场化”严重。

(二)教学设置存在不足。

高校法学教学设置中,绝大多数课程是理论教学,只有很少一部分课程是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上看,实践教学也往往局限于“模拟法庭”这种传统的法学教学实践活动,而学生在“模拟法庭”实践中,往往体现出学生轻视实践而更重视表演,这样学生无法从教学实践中很好的得到法律思维及处理案件分析能力的`锻炼。法学实践课程往往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年,而毕业最后一年学生面临着法律资格考试、就业、升学等压力,本來能够得到一定锻炼的实践机会最后往往得到的是学生的漠视,致使学生无法体会到法学的魅力。遇到疑难案件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教学配套存在不足。

各大高校法学院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法学实践课程缺乏师资队伍。法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高校法学院的实践教师一部分是由大学教师进行担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毕业留校任教一直教授理论知识,而没有担任过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法律职业,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而法学实践的目的就在于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运用实践经验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高校法学院的实践教师另一部分是由校外聘请指导教师进行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是来自公、检、法、律等法律职业工作人员。他们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缺乏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持及培训方法,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工作时间,没有大量精力辅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课程,也使得教学实践效果微乎其微。

三、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设计。

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理论知识培育为先导,以法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两大技能训练为突破口,依托法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校内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整合成法律理论知识巩固、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应用能力锻炼三个系列,按照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实务能力三个培养板块,通过学习理论、教学实践、创新思路等教学环节,不断创新和完善交叉性、模块式、层次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从而实现“四年不断践、年年有提高”的法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两大序列设计。

以法律综合实践和法律文书写作两大序列为主线,以学生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为基本脉络,以法律规定为基本单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的“交叉性”、“模块式”为特征。打破传统法学实践教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单一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理论能力与法律应用能力。

(二)三个板块设计。

以法律理论知识巩固、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应用能力锻炼三个系列为主要内容,按照理论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培养板块,分层次、分阶段、全程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实践教学体系覆盖学校所有法律专业,对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理论能力培养板块。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将各种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去,利用学生开学的第一、二学年学习法律基础理论,通过学生第一、二学年假期开展调查研究、法律咨询和普法宜传、模拟法庭训练,强化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能够基本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创新实务能力培养板块。紧密结合法律实际工作,通过科研活动、法律从业资格考试、创新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特别是学生自主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育学生法律职业道德,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初步培养学生法律实务创新能力。

四、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法学教学实践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完善保障监督考评体系。更好的指导法学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实行“三学期制”,强化学生的实践锻炼。

因为法律专业的专业性、特殊性,所以要求法律专业学生需要大量的法学实践来验证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实践教学周期应实行三学期制。高校应建立本科生在校4年中3次法律见习、1次毕业实习“3+1”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生在校期间“学、用结合不间断实践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到不同层次的实习单位见习、毕业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到“在校不断线,时时有实践”。

(二)向发达国家学习,健全诊所式法律教学制度。

诊所式法律教学制度又叫做法律诊所,是指法学院的学生仿照医学院的学生在实习医院实习的做法,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法学专业的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去,对需要帮助的公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其诊断“病症”,开具“处方”。诊所式法律教学制度的优点在于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从业技能和法律思维,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

法律诊所在2000年开始在我国高校起步,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已达五十余所,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及政法高校。但相对全国近五百大学开设法学课程的高校覆盖率仅百分之十。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重视诊所式法律教学制度带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大面积的引进健全诊所式法律教学制度使其与我国本土的法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进行。

(三)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校应牢固树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意识,坚持严格的教学标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订制所在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及配套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实践指导用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和规章,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性。

2.根据培养方案,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如:课内教学实践、课外教学实践、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标准,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3.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全程监控,对学生的日常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建立专门个人、团队的奖励机制,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建立与司法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高校应有效利用自己在所在地区的影响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经常就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等与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深人、广泛交流,形成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互动的“校地二级联动”机制。

2.建立“互聘”制度,能够让高校教师“走进来”、“走出去”,探索“校地”合作办学新思路。一方面可以让法律实务部门法律人员可以接触高校中前沿的理论知识,夯实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高校教师接触到更多的法律实务,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能够更好的为法律教学服务。

3.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协议,定向培养其所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推进“校地合作”办学,使得实践教学基地不只是一个实践教学部门,同时也是共同培养单位。学生从封闭式培养变成“校地合作”共同开放式培养,实现从学生、实习生、工作人员的转变。

(五)健全教师实践锻炼机制,打造理论应用型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辅助。圆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必须要求高校教师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能够在高校课堂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应用中的案例指导理论教学工作,而且还要能够高水平地开展实践工作,成为应用型教师的队伍。

高校中的法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缺乏的现象。据统计高校法学教师通过法律从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从业资格证的人数不超过10%,所以高校应建立教师定期参加法律研究方向教学实践的工作机制。学校设置校内法学实践教学培训主讲教师岗位,在校内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法学实践教学骨干教师队伍,有力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对法律的应用能力,成为一个既能教又会用的综合性法学教师。

综上所述,落实并发展法学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改革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玲玲、肖悦龙.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下法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创新.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2]罗丽琳.递进式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实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王青斌.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以行政法领域为视角.行政法学研究.2010(3).

[4]刘春兵.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术期刊.学理论.2013(17).

[5]叶永禄.构想与建议:对完善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思考——有感于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社会需求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沟通速度加快,计算机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会计工作领域计算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对推动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明显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财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国际化的轨道。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成会计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主要涉及:

1、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当前我国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水平不一,规模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采用较多,反之则很少采用。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其软件使用功能主要侧重于核算功能,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有实质性改善。

2、启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比较高。

一些单位只重视软件本身价格,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改善的成本。还有些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观念上还有不务实的现象,将其看做是一种身份、一种形象,在购置软件时盲目求大求先进而不顾企业实际,造成高价购进的软件只使用其功能的一小部分。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投入高、运行成本高和效率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启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热情和主动性。

3、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或管理环境跟不上,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的使用率很低。也有一些企业千脆仍然采用手工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只起辅助作用,或者搁置不用。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目前,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这些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

2、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

人才现阶段的电算化人员多数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会计经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他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时,只是局限在财务软件的使用上,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或者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而维护人员又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并且在上机时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崩溃。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到了大量的会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电算化,但由于会计实际经验相对比较少,在短时间内较难适应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处理。

3、过于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就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水平上,并没有应用到企业全面管理活动中。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

4、商品化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有许多会计软件开发公司,各家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不便。由于财务人员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会计软件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负担起对用户单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初始建账等方面的责任。随着销售的数量和范围越大,需要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就随之提高,这种软件不兼容性的结果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此外,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而且,目前部分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代理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真正从服务和技术上狠下工夫,致使部分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由于购买的财务软件不合格,经常出故障,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5、会计核心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而大伤脑筋,却很少有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到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黑*或病毒的侵扰,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以上这些问题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经常遇到而又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加强现代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进程,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也不能同国际接轨,很多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外界帮助,非常不利于我国会计管理的发展。针对以上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1、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企业领导支持会计电算化的自觉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的一把手要开始转变观念,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要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要经常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展示会和培训班,能简单操作电算化程序,从而提高他们对电算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只有领导重视,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财会人员也要解放思想,要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与领导经常沟通,要让领导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2、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掌握比较扎实的管理知识,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的特点,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

3、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向财务管理方面转变。

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内容简单,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一个企业经营和财会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汇集各类信息,综合分析比较,以便于决策。财务会计信息固然十分重要,但要想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单位管理服务,仅据财务会计信息很难做出全面合理的决策,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如设计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差额分析、图表分析等财务分析模块,资金需求供给预测模块等等。

4、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具体法规,加强对财务软件销售公司和开发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同时,企业管理电算化软件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有效应用系统,还需要生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参与和配合,特别注意企业管理电算化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以保证数据的共享。

5、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全面开放,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管理理念的不断涌现,企业必须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这种变化也预示着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是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必然带来会计电算化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阶层认同决定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共同的阶层认同容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所有解释变量中,认同阶层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人们自己的认同阶层更易于形成相对一致的对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冲突严重程度的认识。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认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结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例如,当我们调查社会公众“在同事或邻居因特殊事情邀请其参加集体上访时”个人所持的态度,结果显示,处于认同阶层的最低层的被调查者有37.4%持参加态度,明显有别于其他阶层。说明这部分人群更容易引发各种突发事件,其行为潜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客观阶层中那些贫困的人更容易参与和支持社会冲突。

通过主观阶层认同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即便是将我国大城市市民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下偏移”倾向。而且,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只是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例如,在美、法、德、意、澳、加、日等发达大国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5%以上,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都在55%以上,较高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均达到了70%以上,即便是较低的韩国亦达51%;而这一比例在我国的大城市却仅为46.9%。与此同时,国际比较中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我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低于5%,较低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低于3%,较高的韩国为9%,意大利为8%,印度为7.5%;但在我国的大城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4.6%。

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明显“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我国即便在城市社会中也还远未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形成不同于一般国际发展。

经验。

的曲线,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在特殊因素和一些新因素的影响下,继续朝着差距扩大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特殊因素包括,非技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财富积累速度的加快等;新因素则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快速提升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成本快速降低导致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变化和中等管理阶层重新分化。

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位置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冲突倾向,从利益的损失到实际的冲突行动之间还需要一些中间环节。根据统计分析推论,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以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由“不公正感”导致的收入差距原因的价值认识,使得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心理上被“放大”。那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人、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人、认为当前人们的财产占有不公的人,都普遍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会趋于严重。

调查中发现,“迅速致富”和“迅速致贫”者都认为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迅速致贫”者的社会冲突心理,认为那些具有“相对剥夺感”者更易于形成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但通过深入研究可发现:“迅速致富”(“在过去5年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者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私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02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只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一是党政干部,二是私营企业主。其中,有5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排名第一;有5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共识。按照客观社会阶层和主观认同阶层这两种不同分层标准得出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处于最高层和高层的人员约有一半左右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处于最低层和低层的人员中,约有70%左右的人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

多数城市公众都认为,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两个比较醒目的结果:一是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问题感受最强烈。调查者在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四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时,认为私营企业中劳资冲突最为严重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私营企业用工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实原因有关。二是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判断对其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表明,对“国企管理者与劳动者”冲突的判断,是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冲突感受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国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人们对国企劳动关系冲突的心理承受程度比。

其它。

类型企业要低。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人们对劳资冲突看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符合常识判断的因素,如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自我认同阶层较低的人群以及近年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新因素,如。

教育。

水平较高者、年龄较轻者和居住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人群,对劳资冲突问题更为敏感。

人们对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越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就越低,他们越可能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对整体社会冲突程度作出较高的判断,在实际的行为倾向上,他们也越可能采取比较激烈的冲突行为来处理矛盾和纠纷。随着人们教育素质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将更加关注;而在现实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损害劳工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冲突,将是保持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鲜明,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技能教育和实战训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初步的社会创新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毕业生面向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咨询单位;银行投资信贷管理等部门。主要从事工程造价概算、预算、决算,工程项目的费用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管理咨询等工作。具体的岗位有:概算、预决算、咨询、监理、招投标代理等。

从目前已出版的面向高职高专的工程造价类教材看,主要有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定额原理,以及一些针对特定专业工程的计价类教材。这些教材的主体内容基本是类同的,主要包括几大部分:工程造价构成及其计算方法、定额理论、定额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计量、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计算机应用等,有的还加入了投标报价、投标策略、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等。这种内容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本科生教育的需要,而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完全吻合。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实战内容加以补充,如定额的应用、工程计价案例等,缩减理论内容。此外,近几年计价依据、计价办法不断变化,老教材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变化,造成教材与实际脱节。因此,有必要对公路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设置,进而对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

教学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必须服从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因此,公路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应从不同工程造价岗位的职业要求出发,参照公路工程造价人员和造价员、造价工程师考试的业务内容,结合学生就业去向的差异进行设置。考虑上述因素,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体系可划分为如下5个方面:。

1.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的工程专业知识。

3.具有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施工机电、工程监理等工程专业知识。

4.具有财务基础、经济及管理相关知识。

5.具有公路工程概算、预算、施工结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对工程造价进行监控以及提供有关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体系的完善需要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入大量的教学实践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具有识读图纸和使用autocad软件制图的能力。

2.具有道路桥梁工程勘测、施工放养和竣工测量的能力。

3.具有道路桥梁工程材料试验的能力。

4.具有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能现场指导施工技术工人的技术工作。

5.具有编制道路桥梁工程造价的能力,满足现场工程计量和工程结算的技术要求。

6.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尤其培养其应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取得计算机操作员或以上资格。

7.具有有关造价方面的合同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

8.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职责、权利与义务和资格考试、注册与管理,毕业实践几年后,参加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证书的能力。

9.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具有工程造价编制与效益分析的能力;具有工程招、投标与工程概预算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10.掌握工程造价依据,在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施工阶段等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决定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内容、编制方法与评估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

五、结束语。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能力体系构成,教学中实践环节应占相当的比重。比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该专业中采用“2+1”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1/3之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吴国贤.工程估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宁素莹.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齐宝库,刘光忱.工程造价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3).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工程造价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社会需求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20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高潮。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三、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高潮。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2、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通过管理移植来实现,使得管理资源在并购企业中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使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得到移植和扩散,使并购后企业拥有比原企业更优越的管理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员工的信息,例如,并购后工作职位如何变动、待遇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是否会裁员等信息。在明确这些信息后,积极和企业员工沟通,要让员工及时了解并购的最新进展状况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方案,从而找准自己在新企业中的定位。

在企业文化方面,一方面企业在并购后,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贯彻,同时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因素共同强化新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并对新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因素使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例如,统一服装,使员工产生纪律感和归属感,建立企业商标、标志物、改善厂房车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因素与企业文化其他要素一起逐步在员工思想行为上发挥影响。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虽然能够重视实践教学,并积极构建是啊靖教学体系。但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很多高校的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导致学生虽然能够进行一定的专业实践操作,但是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部分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不大。

2.2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当前,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仍不够完善,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依然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缺乏对实际工作中的知识的联系,导致学生的实践锻炼不够完善。同时,当前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的教材更新不够及时,教材内容不符合当前水利工程造价的发展,导致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之后,没有涉及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的前沿知识。

2.3教学方法滞后。

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虽然,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教师掌控者实践教学的所有活动,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些学校的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沦为了教师指令的执行者,教师让怎么操作,学生就怎么操作,一味追求操作的正确性,难以发现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导致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2.4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虽然,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缺乏资金支持、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同时,很多高校的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数比较少,而且教师在讲解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高校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

摘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的定位不同,地方院校信管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重任。从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强调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范,解析本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以资借鉴。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各高校争相设置和重点建设的专业。区别于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型高校和按具体岗位量身定制人才的职业类院校,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这就要求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相匹配,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一、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认识。

目前中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专业,由于各院校类型不同、所在地方经济状况不同,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各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模式等也不尽相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单向输出教学方式依然根深蒂固。调查发现多数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课堂理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经验欠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薄弱,效果不尽人意[2]。

信管专业是实际应用要求很高的专业,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和一般职业类院校的定位不同,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重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同时,信管专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优势。因此,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所需,又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方院校应提高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根据新形势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范。

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国内十余所高校组成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c)课题组构建了中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依据工作组成员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的经验形成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指导规范[3]。

根据cisc2010课题组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地方院校信管专业要培养用人单位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直接承担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总体上可以设计“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内容层面加以规范。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cisc2010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各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应根据自身教学规模,建立和完善与自身专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实验室环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确保信管专业学生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从实践教学环境层面加以规范。

三、我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吉首大学信管专业是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承办的专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专业已基本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增设综合性、探索设计性实验等措施,为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收到了明显效果。

1、关于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信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改革作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以来,我们加大了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原有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更新改造。重新修订了课程大纲25份,编写实验指导书18本,课程设计指导书5本。目前,本专业可开出的实验项目有85个,其中综合性实验项目有22个,占整个实验项目总数的26%。从专业课程角度来看,可开出的实验课程有18门,改造后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有16门,占89%。随着学院对实验室投入的不断增加,开放条件不断成熟。我们不断增加开放时间,增设开放实验项目,逐步由限制性开放向全面开放过渡。现在还组织开发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网上安排实验项目和预约开放实验,促进了实验室从时间、内容和形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本课程或相关课程形成总体认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种灵活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4]。

2、关于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的改革与实践。根据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我们重新修订了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对实习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考核以及成绩评定等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为了规范实习过程,增强实习效果,我们大力加强实习过程、实习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实习方案和进度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单位情况共同研究制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实施计划表”,由教研室审议、系部主管领导审核。将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鉴定、实习表现等作为对学生实习考评的重要依据。实习完成后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对实习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另外,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还要对实习情况进行督导,以保证实习质量。在专业实习场所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改革实习方式。由以分散实习为主转变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方式[5]。充分利用学院与“数字武陵源”工程项目部、用友软件、中软国际、成都华迪等单位的合作关系,坚持信管专业学生必须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生产企业信息管理现状,接受工程实际训练,主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管理思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保证分散实习与课外实践的质量,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负责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实习完成后提供详细的实习支撑材料。

3、关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七学期调整到第八学期,与毕业设计合并安排。毕业实习地点大多安排在与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或这些合作单位的用户企业。强调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内容相联系,倡导“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采用集体指导与专业教师指导相结合,重点抓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选派、开题、组织和答辩。首先,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要求。20编制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做了详细规范。20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进行修订,并单独制定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化。近年来,针对信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结合科学研究、工程或实际,为保证这些科研类、结合工程和实际类选题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以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其次,对毕业设计管理严格规范。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实施监控。第一,严格资格审查。每位拟题的指导教师,由学院督导组严格把关。所有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通过审查,把个别不够资格和没有能力带毕业设计的教师筛选下来,从源头上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二,双向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两轮双向选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严格控制纯理论研究题目,指导教师的拟题应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生产实际的题目。第三,重视过程监控。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与中期,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四,严把答辩环节。将全体指导教师分组,组内指导教师加强交流,共享毕业设计指导信息。答辩集中,宁慢勿松,严把答辩质量关,少数忽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学生经过多次答辩方能通过。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抓好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以促进信管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需求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増长率为8.4%,硕士生招生数年平均増长率为9%而1999年以来,不论是报考人数、招生人数,还是在学人数都快速发展。年报考人数由1999年的31.9万増加到2006年的127.1万人;自1999年至2004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9.22万増长到3263万,増长率连续6年超过20%;研究生在学人数増长率连续5年超过25%(见表1)。

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逐渐显露出自己的不足,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在学位层次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1990年我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之比为15.3到1999年,硕博学位授予数之比缩小到4.9:1(之后这一比例有所扩大,2003年扩大到6.5:1。说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相当精英教育的水平,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分野依旧笼统和模糊,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相对落后(见表2)。

(二)在学位类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科学学位轻专业学位。

个;二者之比分别为1:80151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基本停留在硕士层次,仅在医学、农学设置了3种专业博士学位,而1987年全美就有47种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英国有33个领域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悬殊极大。

(三)在培养方式上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我国在研宄生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形式。前者已形成规范和较成熟的制度,后者尚未形成规范,也没有规模。据统计,1985-1997年,共有18142名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占同期获得硕士学位总人数的5.4%,共有463名在职人员获得博士学位,占同期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的1.4%。截止2000年,我国共培养各类研宄生约53万人,其中非全日制约占研宄生总量的10%;[3]2003年,我国研宄生教育中,非全日制研宄生教育所占的比例约为1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199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宄生占到研宄生总数的56.8%。在英国,19901991年非全日制研宄生分别占研宄生总数的50%、61.3%,到1999年,非全日制研宄生占研宄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66.6%。我国非全日制研宄生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

(四)在学科专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与社会发展脱节。

学科专业结构也叫科类结构,是指研宄生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规定着研宄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规格。目前我国研宄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主要由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12大学科门类组成,下设88个一级学科,382个二级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日益走向良性轨道,但仍然在一定程度存在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状况。

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1982-2003年,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分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37%、理学229%、医学16.3%、经济学49%、农学42%、文学3.5%、法学3.1%、管理学2.8%、历史学2.2%、哲学1.5%、教育学1.3%、军事学0.4%。而硕士学位授予规模分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41.4%、理学14.4%、医学11.3%、经济学7.7%、文学6.4%、法学5.4%、管理学4.1%、农学3.5%、教育学2.1%、历史学1.8%、哲学1.6%、军事学0.8%。(见图1图2)可见,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层次中学位授予规模,处于后几位的都是农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学科,特别像农学、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等专业,对我们这样的农业、教育和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研宄生发展却相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五)在区域布局上学位点分布和研究生培养不平衡。

经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有研宄表明,美、英、日三国的研宄生教育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密切相关。美国八大地区研宄生入学人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29日本八大地区的这一系数达到了0.976而英国四个地区甚至达到1的线性相关程度。[6]在我国根据七大区域的划分进行统计,发现我国研宄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只有0.63如华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1%但在学研宄生却占全国的23.6%;与此相反,华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6.4%,而其研宄生规模只占全国的7.8%见表3)。其中广东省2003年生产总值为13625.87亿元,约占全国10.05%,而2004年在学研宄生人数为37022人,仅占全国的4.5%。研宄生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比较突出。

研宄生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学位授权点963个,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部比西部发达,华东和华北优势明显;相对于硕士224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762个。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的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更加区域分布如表4所示。

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学位授权点之和还远远小于东部地区。从研宄生教育规模上也可以看出差异。兹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该年度东、中、西部地区在校研宄生分别为35.75万人、15.34万人、12.04万人。在校研宄生的绝对差距,东、中部是20.41万人,东、西部是23.71万人,中、西部是3.30万人,因此,东部和中西部的绝对差距很大。再从每万人口的在校研宄生规模这个相对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分别为7.83人、3.60人、3.28人。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以上。而且有迹象表明,这种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二、克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缺陷的几点对策。

(一)大力发展硕士教育,适度发展博士教育。

年间,我国博士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増长速度整体上高于硕士生,在校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从1982年的47.2:1发展为1991年的6.1。1999年的3.3:12004年提高到40:l而在欧洲,各发达国家授予博士学位与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之比一般都在1:10以下,即使在研究生教育规模长期居于世界第一的美国,其博士生教育也一直处于十分精尖的状态,博士和硕士学位之比在1:0左右。我国授予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大大超过美国的28:和英国的1.9:硕士教育定位于相当精英教育的水平,与博士学位的分野依旧笼统和模糊,而与学士的差距拉得较大。因此,优化研究生教育学位层次结构关键是要继续理清博士和硕士的分野,大力发展硕士教育,适度发展博士教育,形成能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人才资源层次结构。

(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小、类型少、层次低与日益増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格多样化。有关研究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大约5%是研究型人才,而大约95%左右是从事生产设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人才。191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大批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的科研型人才,也需要大批面向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即专业学位人才。二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现有职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需求。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公务员队伍498.3万人,研究生只占1.34%1101据有关部门的预测,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应逐步争取达到70%左右。1111所以,当务之急是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増加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学科点,提高专业学位层次,促使这个起步较晚的学位类型得到稳步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硕士层次的主打学位,改变高层次人才科类分布不合理的局面。

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为61.3%(其中研究型为40.9%)1999年上升至66.6%。据研究,国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规模的比例一般在20%至50%之间,按最低比例20%测算,我国至2010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将达到27万。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只有12%,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积极调整区域布局,加强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〇x提出过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理论一増长极理论,即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单位(部门)称为増长极,一个不发达地区缺少増长极是很难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的,政府应当尽快帮助创建不同的増长极。其中,人力资源具备一定的极化特点与扩散效应,教育可直接为“人力资源増长极”服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文化渗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间接为“产业増长极”和“城市増长极”服务,反过来,区域经济増长可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条件和接纳高层次人才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地域和经济差异等因素,造成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补充困难。所以,要适度扩大西部地区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西部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在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方面,加大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为西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要创造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的高校合作,鼓励东西部地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