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节为话题过年习俗范文(21篇)

时间:2023-12-05 21:36:09 作者:笔砚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以带来好运和祝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春节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我们又开始放烟花,有的像开在天上的花儿,有的像切成一半的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按照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从这天开始,人们都忙着准备各式的年货,大街上人来人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到了大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敢做年夜饭到处飘荡着酒肉的香味。大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了漂亮的年画,每一家都灯火通明,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相互谈论着自己一年来的收获。门外的鞭炮声起伏不断,我忍不住拿了一挂鞭炮跑了出去。

正月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们拿着长辈发的压岁钱高高兴兴的去买爆竹和玩具。

正月十五是过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县城观看社火表演。社火的队伍可真长啊,有锣鼓队,秧歌队。还有许多学生组成的方队。到了晚上人们举头赏月,吃元宵,看烟火,观灯展,猜灯谜,忙的不亦乐乎。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过年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告别了龙年,我们又迎来了蛇年。时间飞逝之快,今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在过年的这几天里,我都是开心快乐的度过,因为春节毕竟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既然是我们国家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以下几大实事要做:

一、除夕之夜逛花市。

除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除夕在二十九,所以我们会感到春节特别的快。在我们当地,这天最缺少不可的就是逛花市,买年花了,于是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便到了广场,来选购几盆心仪、寓意很好的年华。虽然一到这儿已是人山人海,交通也开始阻塞起来,而这种情景则更能反应我们对于春节的喜爱之情。最终,我们选了几盆蝴蝶兰,而在这时,我们也碰见来这里采访的记者正在问一位买年花的市民:你买的年花有什么寓意呢?该市民回答:吉祥啊!如意啊!我想也是,实际上每盆花都很好,都有好的寓意,只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二、除夕之夜看春晚。

三、大年初一祭拜先祖,祈求平安。

大年一早,我们全家就起来祭拜我们的老祖宗,祈求来年风平雨顺以及寄托对他们逝去的哀思及来年的平安,吸取老一辈人成功的经验,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打创造我们美好的每天,走好我们今后的每一步并默读自己来年的梦想,祈求祖宗的保佑,,蛇年大吉,加油哦!

四、大年初二、初三大拜年。

本地都说:“初二是会娘家的日子。”于是初二的一大早,我们全家都来到了外婆家中,看着家中那琳琅满目的彩灯和沁人心脾的花香,使我感受到家乡浓烈的过年味啊。拜年,既可以拿到红包,又可以和家人共享一年来的心得体会,实在是两全其美啊!

……。

“心想事成红运开,人和家顺福星照”,横批是“四季平安”,这福春联就是我家的春联,这副春联寓意非常的丰富,代表每个人在心想上能事事成功,家人与家庭能够和顺,为此我也将这幅寓意祥和的春联献给大家,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蛇年行大运,心想事就成。”

西瓜,还有的像一张可爱的笑脸,各种各样的形状,美极啦。我收到了许多许多的压岁钱了,我非常非常的开心,因为我又长了一岁。

的这场风雪阻挡了多少回家的梦想,大人们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可风雪阻挡了人们回家的道路。留在外地工作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这个神圣的字。

听到了闹钟的呼唤声,爸爸,妈妈和我从睡梦中醒来。大家匆匆穿上新衣服,匆匆穿上鞋子,又匆匆的像火箭一样冲到楼下。这匆匆的脚步声是做什么的呢?噢,原来是我们家要贴红彤彤的对联!“呯腾,呯腾,呯腾”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奋勇战斗”,对联很快整整齐齐地在门口边站岗了。它们似乎在说:“八方财源进福门,四季鸿运聚宝地,福到家了啊!”

中午,奶奶和大伯、二伯、叔叔,我们一大家人来到了饭店。进了包厢,大人们在一边聊天,而我和小弟弟在一边唱歌,跳舞。不一会儿,“啪,啪,啪”,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响起,我们大家陆续地坐到位置上。这时饭桌上已经排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有雪白白的山芋,有黄灿灿的玉米羹,有香飘飘的烧鸡,还有红烧的大鲤鱼……。我拿起筷子,从饭桌上夹起许多的菜,可是我眼大肚子小,才吃了不到一半。我刚想要结束“战斗”时,我突然想到了悯农这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劳动”。“吧唧,吧唧,吧唧”我十分努力的吃了起来。“呯!”我把筷子放下来,终于结束了“劳动”。我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哎呦!小肚子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皮球了!

七点钟,饭菜已端上了桌,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停电了。把我急得抓耳挠腮“这大过年的,停什么电啊!”我抱怨道,幸亏奶奶拿来两根蜡烛,不然连年夜饭都吃不成了。我取来碗为大家盛饭,妈妈说:“今天我们吃的可是‘烛光晚餐’”大家都哈哈大笑。“今天的饭菜可真丰富啊!”我说,“有鸡,有鱼,还有四喜丸子!”我们喝着饮料,品着美味,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地过大年!

吃完饭,我们一家人点着蜡烛,坐在屋里聊天,真有秉烛夜谈的意味。过了一会儿,电终于来了,我们赶快打开电视看春晚。

快十二点了,性急的人已经点燃了鞭炮,外边爆竹声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天空也被点亮。

我抱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卷鞭炮,拉着爸爸就往外跑。在门口我们拆开包装纸,拉出引线,我接过爸爸的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赶快跑到门后,从门缝向外看。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巨响之后,门外铺着一层红通通的炮纸,妈妈说:“这叫大地红,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放完鞭炮我们又放起了礼花,我抱出礼花,在门口点燃,只听“轰”的一声,一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盛开了,像一朵斑斓的菊花,在黑的有些神秘的夜空中瞬间展开,又迅速凋零。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烟花,我真想用相机把它留下来,但美丽消失得太快,我只能把它留在脑海里。

过年了!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迎来了以期待已久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天。这天,真个热闹。侧耳细听,有小朋友的嬉闹声,有大人们的聊天声,还有老人们的祈求声;,放眼望去,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朵朵秋天里绽放的花朵,好不精彩。家家门前都贴着倒福字,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福到。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呐,桌上的菜可真丰富呀!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椒盐排骨,还有弟弟的最爱—豆沙包。可我和弟弟却无心情品尝这美味的菜肴。听着门外一声声爆竹声像,看着窗外一束束五彩烟火,你说,对于我们这还没长大的小孩来说,能不心动吗?这时,弟弟终于按捺不住了,大叫一声:“我要放烟花!”随即,这句话也的到了我的支持。爸爸不好拒绝,只得拿出烟火来。我和弟弟见有的玩儿啦,可把我们高兴坏啦,拿出烟火便放。弟弟见我的大,便吵着要换个。为了安全起见,不对,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娱乐起见,自然是不可能的喽!弟弟见我不给,那可得了,便对我发起了攻击,糟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上映啦!爸爸见我们吵得不亦乐乎,马上当起了维护世界和平者。爸爸拿出一个特大烟火,放在门口点燃了引线。不一会儿,随着一声闷响,天空中便出现了五光十色的烟花,看见天空之中这美丽的烟花我和弟弟便不吵啦。在这么多的烟花之中我却一个也叫不上名儿来,于是爸爸便给我们当起了解说员:“看呐,那个晶晶亮的,撒的满天都是的就是‘满天星’啦!再看,这个像飘下来似的,还五彩缤纷的,就是‘降落伞’,快看,这是‘天女散花’一个个星火撒下来,可不就是花瓣吗?喏,这个快速的,像火箭一样划下来的就是‘许愿流星’还有还有……”对啊,这烟花不仅好看,名字也好听呢!哈哈,这回可长见识了,认识了这么多的烟花。

过年习俗的

可是前几天自己却明确的收到通知,县城里禁止过年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

虽然是这样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了,因为早在老早之前,考虑到保护环境这件大事,国家就禁止大城市过春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

现在直接落实到小县城,相信用不了多远,哪怕农村过年都不会听到鞭炮的声音。

因为禁止的条例严格的时候,将会影响到厂家的生产,没有厂家去生产烟花爆竹,我怎么能够做到爆竹声中一岁除。

其次就是压岁钱,压岁钱本来是长辈给晚辈用来保护晚辈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的美好与的`一种习俗。

可是下午和好友聊到关于压岁钱的事情,好友说在他的亲戚朋友中,好多人都取消的给孩子发压岁钱这么一说。

那感觉无非是大人们之间的钱给孩子手里转一转交换一下。何况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买家的孩子都不一样,在压岁钱的多少交换一下还会落的舌根。

最后的结果就是,压岁钱也用不了多久,大概会被更多的人所取消吧。

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压岁钱的数额也变得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谁也不想吃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谁家也不敢谁家的孩子。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贩们也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和福字。过年前夕,许多人都十分忙。许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就在厨房做着香喷喷的年夜饭。而我却守候着电视机前,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我喜爱的春晚终于开始了,妈妈的饭菜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哇!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立刻开始吃饭了。我先夹了一个白菜馅的饺子,特别好吃,接着妈妈给我夹了一个海鲜味的,我摇摇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味道!”妈妈非让我吃,还笑着说:“这个饺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见一块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极了!原来如果吃到了带糖的饺子,这一年都会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觉中新年到了,我们欢呼起来。

最值得我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家人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请来了门神和财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过年啦,过年啦。”我高兴的喊着。大年三十儿是个重要的日子。‘除夕’啊!不仅是这些重要,最起码你要知道春节的习俗呀。今天,我要和你交流交流。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馒头……”这是我们常说的春节俗语。这代表春节很热闹。想拜年啦、吃饺子啦、贴春联啊都是大年三十必须做的。“贴完春联不要帐”也是一个俗语。意思是:贴完春联后不能要账。在古代三十晚上必须守夜。看完春节晚会,在12点时放完炮才能睡。现在,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破坏啦守夜的规矩。

大年初一就是该拜年的时候啦。晚辈都会长辈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等话,再举三个躬,这时长辈就会给晚辈压岁钱。有些小孩子会问:“福为什么倒着贴?”大人们就会说:“‘福到’吗。”

春节很有意思吧,有一些小规矩我也是才知道的。剩下的一些规矩你自己去了解吧。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拍拍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欢声笑语闹春节。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已经来到了,在这大好的节日里,你准备怎样庆祝?举办一个春节party?全家一起吃团圆饭?还是去度假?在春节期间,我们全家打算回下沙老家过年,准备欢声笑语闹春节。

回老家的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回去的脚步。快回到家的时侯,远远就能表哥表妹们在放鞭炮了,我不禁心里痒痒的,于是,一下车,我便迫不及待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随着“嗖”的一声,几道白光仿佛火箭一般飞向天空,仔细一看,原来是表哥的“火箭炮”。瞧那形势,对于这个名字绝对是当之无愧。

嘿嘿,接下来我的`“彩雷”粉墨登场啦!只听“轰”的一声响,我的“彩雷”炸开了花,那声音把房子都震了几震,我的“彩雷”肯定不逊色于表哥的“火箭炮”。

“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最后的“压轴炮”——小叔的烟花。烟花首先喷出一团金色的火焰,把它射向天空,最后那团火焰在空中爆炸,形成了一朵怒放的“花朵”那一瞬间,似乎它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

“锵咚锵,锵咚锵咚锵咚锵……”咦?这是什么声音?噢!原来是舞狮队来拜年了,在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头由两个人扮演的“金狮子”,只见那头金狮一头金黄的鬃毛。一身彩色的衣服,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叮当作响的大铃铛,有趣极了。

回老家过春节可真好玩!你的春节是怎么样过的?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过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这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的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的。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饺子必须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花瓣。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的过新年。”

这次回老家收获很大,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习俗,使我和家人的感情更加深入。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贩们也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和福字。过年前夕,许多人都十分忙。许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就在厨房做着香喷喷的年夜饭。而我却守候着电视机前,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我喜爱的春晚终于开始了,妈妈的饭菜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哇!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立刻开始吃饭了。我先夹了一个白菜馅的饺子,特别好吃,接着妈妈给我夹了一个海鲜味的,我摇摇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味道!”妈妈非让我吃,还笑着说:“这个饺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见一块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极了!原来如果吃到了带糖的饺子,这一年都会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觉中新年到了,我们欢呼起来。

最值得我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家人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请来了门神和财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春节过年习俗为话题的小学作文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春节民风民族作文来详细了解下中国春节的习俗吧!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大年三十到了,也就是新年快到了,老人说,三十是个重要的日子,在那天要包包子,做花糕,蒸豆包,吃年夜饭。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放炮!!!!

有首歌唱的好啊,“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放炮是儿童的本性,像我这样的“宅女”肯定会找点乐子,放炮玩。

今天啊,我就准备了,好多炮,毕竟我是老手了,拿着火机,点燃引线,在快速扔出去,三五秒后,就会响一声,“黑旋风”煞是好玩,点燃引线后,扔出去,它先是旋转几圈,放射出彩色的光芒,然后才会响一声。

又一次,烁烁(老家的伙伴)点燃一支“黑旋风”,拿在手中,抡了几圈,扔得高高的,刚扔到天上,就开始旋转,散发光芒,好像来了一位袖珍的美丽仙女,带着靓丽的花环,下凡而来。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拍手叫好。

飞飞把炮的引火线部分堆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快速地把点燃后的炮的火花放到圆的`中间,自然就把所有的抱住都点燃了,然后这些爆竹就会炸开来飞到天上,然后砰的一声,爆炸!

自然,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会在晚上八点半的时候,聚在一起,看看那家的灯还亮着,如果亮着,我们自然就会进行“恶作剧”,把一个爆竹点燃,趁着夜黑,扔进这家人的院子里,就等着那一声,“彭”的一声响。

听了这些,坐在电脑前的你是不是有些蠢蠢欲动了吧?不用担心,不会点的,要知道,学习点炮才是王道!

过年民风民俗作文550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年习俗的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今年,我在盐城的外婆家过年,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茶”这个仪式。

大年初二,在轰隆的鞭炮声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舅舅家拜年。一进舅舅家门,我就喜气洋洋地说道:“舅舅,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舅舅也笑眯眯地对我说:“谢谢!也祝你学习进步!”接着,舅舅热情地邀请我们“吃茶”,我们在舅舅的指引下围着桌子有序地坐了下来。他指着早已摆好的满盘“金果”(当地特产),微笑着说:“吃吧,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硕果累累’!”接着,舅舅又把当地特产“阜宁大糕”分给我们,热情地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高(糕)升’!”最后,舅舅又给我们每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蜜枣茶”,连声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哦!原来每种茶点都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寓意呢!边吃边聊了一会儿,舅舅又塞给我一个压岁的红包,我高高兴兴地收下了。

新年里,盐城还有一段顺口溜:“七不出,八不归,初九、一十往家飞。”意思是:“初九不宜出门,初八不宜回来,初九、初十赶着回家。”所以,我们本来打算初八回常州的,因为这个习俗,我们便推迟到初九才回了家。

盐城的过年习俗真是与众不同,令人难忘!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就是这些民族的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吉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存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间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40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落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士多翻领,女杉的袖子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雅。

藏族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这就是藏族,一个少数民族。藏族的服饰别具一格,多姿多彩,享誉世界。

威海市过年春节习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意思就是说,相隔10里路的村庄,风俗习惯就有所不同,我们威海过年的风俗习惯也都不一样,威海、文登、荣成、乳山各地都有不同,但是大体都差不多,只是细节不同。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扫年,即扫尘,也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这种风俗一直坚持到现在,讲究卫生,干干净净过大年。祭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敬灶王爷,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现在敬灶王爷这种风俗少了,只有少数人在小年晚上盛一碗饺子放在锅台角落里,插上一双红筷子,表示祭奠灶王爷。只有小年这天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大年三十,应该是春节最隆重的日子。在老辈儿,这天上午要到墓地请故去的先人回家过年,还有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到了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到了晚上,全家人凑在一起吃年夜饭,好酒、好菜全端上,家人们说着吉祥话,快乐地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里面说话有好多讲究,特别是新上门的媳妇,说话更要小心,可不能乱说。譬如:煮饺子时,如果饺子破碎了,可不能说碎了,要说“挣了”,也就是挣钱了的意思。吃大蒜,可不能说“吃蒜”,因威海话蒜和散同音,说散不吉利,因此吃大蒜,要说吃“议和菜”,还有,如果碗掉在地上碎了,一定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刚进门的媳妇,一定要注意了,春节期间可要好好说话,讨得公婆开心。当午夜的钟声响了,家里要吃除岁的饺子,要鸣放鞭炮。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发纸”,也就是给故去的先人磕头、烧香、烧纸钱来祭奠先人。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先要向父母拜年,父母会给孩子们红包。然后要包饺子,初一的饺子可有讲究了,一般是猪肉饺子,饺子里面放钱币,每个饺子放一枚硬币,放硬币的个数是家庭人数的两倍,这样一锅饺子里面有些饺子里有钱,有的就没有。当饺子煮熟后,第一碗一定要给家里最长辈,然后长幼有序。当第一个吃到钱的人,是今年最有福的人,吃得钱最多的人今年能挣很多钱。这时候最有意思是小孩,为了能吃更多的钱,猛吃水饺,一直吃到吃不动为止。大年初二走姥娘家,初三也就是送年,这年也就过去了。不过走亲访友也就开始了,初三结了婚的闺女领着女婿回娘家;初四、初五……走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蒸面灯;正月十六走姊妹;春节这隆重的节日也就算是结束了。

正月十五:蒸灯照福民间素有“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的说法。三吉星分别是道教中指称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他们分别执掌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其中,上元大帝为天官,据说他的生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蒸灯散灯据清代《威海县志》载:“上元,以面作盏,边提月份,按其干湿卜旱涝。”据考,此即威海豆面灯的早期雏形。胶东民间有元宵节“蒸灯”“散灯”的习俗。“灯”的原料主要是磨制极细的大豆面,加清水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反复揉过之后再将面团扣在盆中,在避免风干的常温下放四五个小时左右(俗语叫作“醒一醒”),以使其达到柔韧筋道的可塑状态。豆面灯的造型大致为底座略粗于上端的圆柱体,顶端中间稍凹如浅碗状,周边分别捏一至十二个褶子,以一个褶子代表一个月份,每一个豆面灯上还要捏一只元宝,故豆面灯也叫“元宝灯”。“散灯”则是在蒸好凉透的豆面灯顶部倒入豆油或花生油,将一根棉花捻成的灯芯绕在竹签上插在灯的中间(后改用小蜡烛),然后将点燃灯芯的豆面灯置于堂屋的八仙桌、粮囤、灶台、磨顶等相应地方或器具上,是谓“散灯”。当灯油燃尽之后,老人们则会根据每根灯芯所结“灯花”的多少、大小及其形状,判断一年当中每个月份的旱涝、收成和年景。蒸属元宵节除了“蒸灯”之外,还要“蒸属”,即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属相。多数人家图个吉利,把鼠、牛、虎、兔、大龙、小龙、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悉数蒸出来。另外,即使家庭成员中没有属大龙、小龙、鸡和猴子的人(民间把属猴叫“属人儿”),也要蒸这几种属相,还要蒸鱼和蟾(民间把三条腿的蛤蟆想像成“金蟾”)。

其中,大龙、小龙称为“圣虫”,将圣虫灯放在粮仓、粮囤或粮缸里,取“圣”字的谐音“剩”,寓意年年有剩余;将鱼灯置于葫芦瓢中然后放进水缸,待其呈自然静止状态时,如果鱼头朝南,则预示海上鱼虾丰收;将金蟾灯放进灶坑,民谚说“蛤蟆钻锅底,年年有么吃”;将鸡放在粮囤等器具周围,寓意储存的五谷杂粮得以完好保存;猴子放在大门的“门枕”上,是谓“把门”———寓意看家护院,将盗贼、晦气统统拒之门外。另外,据笔者所知,在荣成沿海一带乡间,不管“属”蒸的多或少,必定要将其中的一个(多为大龙或小龙)留到二月二这天全家人一起吃。据说二月二吃属相“主示”干净,此外还包含了诸如不招灾病、晦气或是非等等。邹兰正月测福旧时,从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称作“主示日”。人们会根据每天的晴阴、雪风等来占卜一年当中的丰歉兴衰。据汉时东方朔《占书》上说,这十种事物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那么这个顺序是如何排出来的呢?据民间传说,女娲创世造人时,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才创造了万物之灵长——人!因此,古人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乡间普通老百姓非常重视“人日”。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每到人日这天,母亲早晨会起来擀面条,面条擀得又细又长,人们认为小孩子吃了这样的面条,就会好养;晚上还要包饺子,这天包饺子有个特别的叫法,叫“包小人”,祝愿儿女一年中平安顺遂、幸福健康。古时的文人墨客有在人日这天出游登高赋诗的习惯。据说他们出游是为了躲避瘟气,丢弃晦气、踏死丧气,在新的一年里,仕途顺利、安康幸福,一帆风顺。而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人们与鸡犬果蔬之类整天打交道,认为只有鸡、犬、猪、羊、牛、马等六畜齐备,谷物丰盈才是家与庭的完美结合,方可成为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所以同样很看重人日之外的其他日子。我对人日的种种讲究还有些许印象,记得初一是鸡日。每年大年初一刚起床,奶奶总是先打开鸡窝门,用葫芦瓢舀满一瓢玉米粒撒在地上,让鸡们饱餐一顿,然后说一句“今天是鸡日”!正因为这一句,所以我至今还记得初一是鸡日。对于鸡日和其他动物的日子,人们除了要在当天多给它们喂一点食以外,还绝不能吃它,以示避讳。各地的“主示日”讲究也不一样。荣成在春秋时代就“煮海为盐”,把盐剔除,似乎有违荣成民心。所以,荣成人改为:一鸡二犬,三猫四盐,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子十成。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大年初二,大家欢聚在外婆家。外婆说:“咱们今天吃饺子吧!”三姨妈逗我:“你也来学学包饺子吧!”妈妈竟然信了,鼓励我来包,就说:“你一定能包好的,我们都相信你。”我想了想,点了点点头。

妈妈来擀面,我站在凳子上,帮妈妈把擀好的面压一压,给爸爸和爷爷来包。到我把妈妈擀好的所有的面皮儿都给了爸爸和爷爷后,我和妈妈也加入到包饺子的行列中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个擀好的饺子皮儿,把它摊平放在我的手心上。然后撒一些面粉在它的背面,再用勺子舀起一些红萝卜肉馅儿放在饺子皮儿上,最后再把饺子的两头一对折,捏一捏,一个又胖有圆的饺子就诞生了。我又照着这样,包了好多个饺子。二姨妈说:“我们家宝宝包的饺子看起来还挺不错的嘛,第一次学就能包的这么好!”

饺子下了锅,煮熟了。吃着我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初中过年作文:春节习俗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威海市过年春节习俗

威海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与道教文化有着极深的渊缘。早在公元1167年,道教弟子王朝阳来到山东传教,在昆嵛山一带树起“全真”大旗,立会组社,创建教团,并开山收徒七人。从此之后,道教在昆嵛山一带的活动从未停止,其影响范围也扩展到整个胶东地区。由于深受仙风道骨的熏陶,威海民间的春节习俗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道教的印记。从腊月廿三祭灶神到三十晚上的熬年守岁以及元宵灯会,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道教文化的因素。

农历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民谚有说“二十三,祭灶关”,因此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灶神。灶王爷是道教的一位神仙,名为“昆仑老母”或“种火老母元君”。据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食(北方主要是饺子),欢送灶王爷,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年丰时稔。

在威海,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这时,人们把已经请回家的新灶马(威海对灶王爷的土称)的灶马头(灶王爷画像上面有四五指宽的“天头”,上面画一个南天门,两边有两匹马,对着头往南天门这边跑——这是灶王爷上天时可乘的坐骑。这“天头”即为灶马头。)裁下来,放到粮囤上,再把老灶王图撕下来,换新的贴上。摆好供桌后上香三支,然后摆两个盘子,一盘红枣,一盘枝糖。枝糖就是威海人说的“糖瓜”,一种用黍米制作的饴糖,又甜又粘,形如一条黄色的小瓜。荣成、文登等地还要摆一碗清水,摆一点蔬果,这些都是随祭,唯红枣和糖瓜是必不可少的。摆红枣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后嘴甜如蜜,多说好话,讨玉帝欢喜,保佑全家福寿安康;供糖瓜是为了利用它的粘劲儿,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能够措辞慎重,隐恶扬善,掌握分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祭灶活动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但是由这一活动衍伸出的习俗却仍然在延续。

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过年蒸花馍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喜迎新年的传统之一。在威海,花馍叫做花饽饽,腊月二十三过完小年后,人们就开始蒸饽饽。在制作过程中,人们用面粉模仿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做出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的花馍手工艺品,比如模仿十二生肖的生肖花饽饽,还有象征“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和象征“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花饽饽等。有的饽饽上面插有红枣,称为“枣饽饽”,没有插枣的在顶上点有红点。“一家蒸饽饽,四邻来帮忙”,蒸饽饽的劳动强度大,妇女们蒸饽饽有互助的习俗,谁家面先开,就先帮谁家,蒸饽饽的过程总是热热闹闹。

有说法认为,蒸花饽饽与祭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民间,花饽饽除了作为礼品走亲戚送人,还被当做敬神的贡品,前者往往形态各异,红红绿绿,花花哨哨,而后者却要庄重严肃,以示对供神的尊敬,并要特别做一个大枣山,以供奉灶君。据传说,祭灶这天,要把枣糕粘到灶王爷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向玉皇大帝报告好事,从而免灾消难,逢凶化吉。

守岁,俗称“熬年”,指的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通宵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玉皇大帝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在除夕夜幕降临时,有的地方户户大门紧闭,关起门来守岁。而威海则敞开街门守岁,只用一根木棍横放在门槛下,称为“拦门棍”。敞门是为了祖先和财神进门方便,横根棍子是为了挡着凶神恶煞,免得进家门骚扰正神。守岁是不能大声讲话,尤其是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威海守岁要请神,请财神进门,保佑来年发财,表达了人们渴望富裕的.美好愿望。这时人们所礼拜的财神,均为民间的道教信奉的司财之神。请财神的讲究也有很多。首先是方向准确。每年的财神所来的方向不同,朝那个方向接,要以二十三小年那天买的灶码上标的方向为准。其次需要人们出门向东或向南走出一段距离,摆上供品,烧上香纸,放几挂鞭炮,然后“领”着财神回家。这时也是绝对不可乱讲话的,除了燃放烟花炮竹,也不能弄出大的响声。另外,威海守岁也要祭祖。在屋内大厅北墙上挂家谱,家谱下的供桌北边,摆放写有近祖姓名的牌位。天一落黑就给家谱及神主上香、点蜡烛。半夜的饺子,要先给家谱供上,同时烧纸钱。给祖先纸钱,早时多在室内供桌前的“火盆”里焚烧,后来转移到室外。敬祭仪式做好了以后,再开始鸣放鞭炮。这是因为,按旧习,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据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威海人熬年守岁也颇有些讲究。守岁过程中禁止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止开箱柜,以免跑财;禁止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止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止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止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等。这一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人们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并叩头致礼,这种方式称之为“拜年”。

在威海,除夕夜人们吃完了“交子”(饺子)之后,便开始拜年。拜年有先后之别,往往自家庭中开始,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端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郑重其事地叩首。晚辈叩首前先向长辈道一声“父母亲大人”或“祖父母大人过年好!”,长辈则颔首微笑,俯身扶起晚辈。对于三代以下(一般都是小孩子)的磕头,长辈口应一声“好,好”,接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他们。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再外出向长辈尊长拜年,路上熟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要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除夕夜家家都点着“长明灯”,通宵不熄,门总是虚掩着———此夜家门里的子侄便不断地前来给长辈磕头问好。这时,长辈家里早早摆好了炒花生、瓜籽、糖果之类。晚辈磕头叩拜之后,往往会小坐一会,说些过年的吉祥话。这样拜年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下午。到了正月初二,人们则要到岳父、母家拜年,并要准备孝敬长辈的礼物,比如糖果、点心、肉食等春节必备品。

作用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送给孩子压胜钱,本身就包含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厌胜驱邪、消灾避难的美好祝福。旧时,人们除把流通货币用作压胜钱外,还有的用道教吉语——天宫赐福,权作压胜钱(压岁钱)馈赠儿孙或晚辈。盖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一,道经载:天官赐福。又《周礼·天官·赐予》中称:“币徐之赋,以待(天官)赐予。”现在,春节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仍很普遍。不过多是一种亲情爱意的表示。也有人受道教将“天官赐福”——吉祥语,权作货币压岁钱的启迪,改赠压岁钱为赠学习用品、图书,以及电子琴和学习机等。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跪拜礼逐渐被废除,但晚辈向长辈拜年道贺,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以及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之间互相道福问安,互赠吉言的习俗却保留下来,成为人们在新旧交替难得的闲暇中走亲访友、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

转灯、荷花灯各放异彩,五彩缤纷、形状各异、赏心悦目。

关于元宵点灯习俗的起源,有种说法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由此可见,威海春节习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信仰十分丰富。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鬼神崇拜的迷信思想痼疾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剔除,但春节祭祖敬神的传统风俗却世代相传地保留下来,这不仅仅是人们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饱含了人们期冀未来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景。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一想到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

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过年春节对联。

成都市过年春节习俗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四川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然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

腊肉是四川的特色美食,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年春节前,四川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四川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四川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四川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家家户户屋里的糍粑却打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

虽然平时川人也不乏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有把福字倒贴的说法,“福倒”寓意着“福到”。

但是,如果是贴在大门上的“福”字,那么一定要正贴,因为大门的“福”字若是倒着贴,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年夜饭就是人们期待了一年的团圆饭,一年后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张罗好年夜饭,之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统统都会在今天上桌。而且年夜饭的时候要慢慢吃,用大人们说的话就是:要吃出吃了一年的感觉。作为小孩最爱过年的原因之一,就是年三十的时候,长辈们还会给晚辈发压岁钱。

在四川,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凌晨00:00时刻,在四川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儿孙辈都会去给长辈们拜年,拜年是一种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祭祖,是四川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钱,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吃饭之前先摆碗筷祭拜过世的老人,以示拜年和纪念。

大年三十烧旺火,正月十五闹花灯。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火炉里加很多煤炭,把火烧得很旺!一团盛火把满屋子印得通亮,把一年的喜庆烧得兴旺。而到了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悬挂着各种各样的花灯及大红灯笼,以示今后的生活象花灯一样五彩缤纷。

在四川,每年的大年初一或者元宵节的早上,家里都会准备又白又糯的汤圆作为早餐,这个时候用汤圆作为早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年的第一天吃汤圆,从味道上取其甜美圆满之意。

广西春节习俗,广西春节过年习俗总结

春节食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