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千秋诗圣(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0 22:56:08 作者:紫薇儿

作文是一种可以记录和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观点的媒介。优秀作文范文的积累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他像个山东人——有情有义。正因如此,他才写出了有情有义的诗歌。让人听了、看了他,就想把他写成一首诗歌。

他爱朋友。其实和李白一样,他也写有大量的酒诗,甚至比他朋友的还要多些:李白两百多首,他则多达三百多首。“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的好酒和豪迈丝毫不亚于李白,两人对于诗歌也有着各自不同然而殊途同归的虔心朝觐,然后,在一个春天温暖地遇见,有酒同醉,有被同盖,大声谈笑,手挽着手散步,也许还踏歌——他这样形容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一生中,单单写李白的诗他就有《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二十多首,他从两个人相交开始就一直关注着李白,念着二人的友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可知他对朋友的怀念;对李白的理解与羡慕,又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因永王璘之事遭流放夜郎,而他又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可见他的不势利。他不迂腐——“翻手为云覆手雨”,在另外的诗里,就此一句就写尽了从古至今小人嘴脸;还开朗、幽默,写出过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赞美他们的才华和风度,顺带着把朋友们的可爱刻画了个清清楚楚。

他爱老妻、稚子。于是,你不会轻易忘记这样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句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描写如画,朴野淳厚,看似平常道来的句子里却诸法俱在,而诸法又被打成了碎片,他环拥一切,抬抬胳臂,一手就还原了文字的本质——守常、节制,约等于稍低的体温。

他爱天下。只写河山,只写山东,就有“齐鲁青未了”名句冠绝;他更爱百姓,自觉做最广大人民的一个发声器官,曾谓“杜陵有布衣”,厚道诚恳。雨脚如麻中,他饿着肚子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沉郁顿挫的大音,至今可以震天动地……可以怀疑他写某首诗时的控制力是欠还是过,可以怀疑他不怎么名誉的死亡原因(传说是饥饿过度之后撑死的),但几乎从来没有谁敢误会过他的心——怀疑那样的心是有罪的。

就这样,他的一生像他的茅屋,被推土机推倒又被打桩机夯实,被毁掉了多少,他就矗立起多少;他忍痛吞咽了多少,就含泪吐出了多少,他一股脑儿全盘压上,给了这个世界毫无保留的爱。他的`一生都崇拜和学习前贤孔明,以孔明为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历史人物,为他几度嗟叹泪满襟,却始终没有机会去为国家做事、去“至尧舜”,但在他的诗歌中,时时刻刻表达了这种关怀。

什么都没有消耗掉他的有情有义、他对万物博大的爱力和关怀。因此说,对天下有道的向往,对自由精神的追寻,对天下大同、美好世界念兹在兹的想象与追求,乃至无怨无悔的牺牲,都是这位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心灵外化。

或许,要写真正的诗歌就要做牺牲吧?就是要求人必须牺牲:死亡、贫穷、苦难、孤独、无我……没有祭坛的庙宇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是肉身的唯一归宿——像他这样的有情诗人,如果光依靠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诗写作是不可能养出那样的浩然之气的。他必须有肉身行为。他首先就要是一个行动的“殉教徒”。其次,才是诗人。

他殉了他的爱,大雪洁白,他死之后,盛唐无存。

可我们仍然领受着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的惠泽——那整个人类最优秀的精神。(简墨)。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而杜甫的好酒和豪迈丝毫不亚于李白,两人对于诗歌也有着各自不同然而殊途同归的虔心朝觐。

他像个山东人——有情有义。正因如此,他才写出了有情有义的诗歌。让人听了、看了他,就想把他写成一首诗歌。

他爱朋友。其实和李白一样,他也写有大量的酒诗,甚至比他朋友的还要多些:李白两百多首,他则多达三百多首。“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的好酒和豪迈丝毫不亚于李白,两人对于诗歌也有着各自不同然而殊途同归的虔心朝觐,然后,在一个春天温暖地遇见,有酒同醉,有被同盖,大声谈笑,手挽着手散步,也许还踏歌——他这样形容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一生中,单单写李白的诗他就有《赠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昔游》、《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二十多首,他从两个人相交开始就一直关注着李白,念着二人的友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可知他对朋友的怀念;对李白的理解与羡慕,又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因永王璘之事遭流放夜郎,而他又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可见他的不势利。他不迂腐——“翻手为云覆手雨”,在另外的诗里,就此一句就写尽了从古至今小人嘴脸;还开朗、幽默,写出过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赞美他们的才华和风度,顺带着把朋友们的可爱刻画了个清清楚楚。

他爱老妻、稚子。于是,你不会轻易忘记这样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句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描写如画,朴野淳厚,看似平常道来的句子里却诸法俱在,而诸法又被打成了碎片,他环拥一切,抬抬胳臂,一手就还原了文字的本质——守常、节制,约等于稍低的`体温。

他爱天下。只写河山,只写山东,就有“齐鲁青未了”名句冠绝;他更爱百姓,自觉做最广大人民的一个发声器官,曾谓“杜陵有布衣”,厚道诚恳。雨脚如麻中,他饿着肚子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沉郁顿挫的大音,至今可以震天动地……可以怀疑他写某首诗时的控制力是欠还是过,可以怀疑他不怎么名誉的死亡原因(传说是饥饿过度之后撑死的),但几乎从来没有谁敢误会过他的心——怀疑那样的心是有罪的。

就这样,他的一生像他的茅屋,被推土机推倒又被打桩机夯实,被毁掉了多少,他就矗立起多少;他忍痛吞咽了多少,就含泪吐出了多少,他一股脑儿全盘压上,给了这个世界毫无保留的爱。他的一生都崇拜和学习前贤孔明,以孔明为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历史人物,为他几度嗟叹泪满襟,却始终没有机会去为国家做事、去“至尧舜”,但在他的诗歌中,时时刻刻表达了这种关怀。

什么都没有消耗掉他的有情有义、他对万物博大的爱力和关怀。因此说,对天下有道的向往,对自由精神的追寻,对天下大同、美好世界念兹在兹的想象与追求,乃至无怨无悔的牺牲,都是这位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心灵外化。

或许,要写真正的诗歌就要做牺牲吧?就是要求人必须牺牲:死亡、贫穷、苦难、孤独、无我……没有祭坛的庙宇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是肉身的唯一归宿——像他这样的有情诗人,如果光依靠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诗写作是不可能养出那样的浩然之气的。他必须有肉身行为。他首先就要是一个行动的“殉教徒”。其次,才是诗人。

他殉了他的爱,大雪洁白,他死之后,盛唐无存。

可我们仍然领受着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的惠泽——那整个人类最优秀的精神。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吓田寨西边二三里有一个大村庄叫杜楼,奇怪的是杜楼村姓杜的并不多,据说杜楼村的命名和“诗圣”杜甫有关系,因为杜楼村北边的邙山上就有杜甫的坟墓。

民间的传说是:诗人走到邙山脚下就倒毙在半道上了,是被好心人葬于此地的,当时是兵荒马乱,诗人又是穷困潦倒,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可是我又觉得这个结局对诗人太残酷,我想给诗人一个更好的解释,我觉得这个地方是诗人为自己选的一块风水宝地。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格言,古代的洛阳人是很讲究丧葬地的,一块好的风水宝地,不但是死者的荣耀,也是后代子孙的福祉,人们常常把有成就,享富贵的人们归之于祖宗的阴宅的风水好,现在不是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吗,而在古代却有“天下风水属洛阳,洛阳风水在北邙的”的说法,王公贵族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要在北邙山上修一座墓园,这也就是北邙山古墓多的原因。

古代洛阳人讲风水,其实也就是依山顺水,讲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许多人心目中最好的阴宅是“头枕邙山,脚踏洛河”,其实也就是河和山的距离要最近,北邙山出了洛阳向南倾斜延伸,南洛河则向北蜿蜒流淌,到了洛阳城东四十里的地方河和山的距离最近,仅仅相距二三里,而其他地方都在五六里以上,而且这儿是山势平阔,河流舒缓,土地肥沃,植物繁茂,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趋之若鹜的风水宝地,诗人虽然穷困潦倒,但他毕竟是诗名满天下的“诗圣”,唐代崇尚诗歌,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人们按照诗人的遗愿,为诗人选一块风水宝地,以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我想是既合情又合理,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诗人的名字,人们就将附近的村庄称作杜楼,我想人们当时肯定还为诗人修了一个墓园,墓园有一个高高大大的门楼。

七十年代初,我正上中学,曾经和老师到北邙山上参观水利工程,参观完后,老师说:“再带你们去看一个地方,我们来到一个荒芜的坟墓前,老师说:“这就是“诗圣”杜甫的墓”当时正是文化荒漠的时期,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了,更不用说杜甫墓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墓,没有任何标志,尽管如此,我还是油然而生敬意,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诗人三鞠躬,表达对诗人的敬仰之情,而我想做诗人的梦想也就是在这儿萌生的。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再看到过杜甫墓,但我却读了杜甫很多的诗,听说家乡人对杜甫墓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有很多人去瞻仰。其实墓不是最重要的,诗圣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已经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有诗为证:世间苍茫看劲松/千磨万砺才从容。

古来贤圣皆寂寞/勿论生前身后名。

春来山花最烂漫/秋去仍留香几重。

冬至瑞雪簌簌下/芳草萋萋伴诗魂。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学成就。

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诗圣”的由来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诗圣杜甫:

你好!

我是未来世界的姜永鑫。

您可能不知道,您在我们这个时代可是出了名的诗圣!您留下的诗都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必背不可的。但您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你们那时候用毛笔写字,我们那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笔写;你们烧水用火,我们用煤气或天然气;你们放风筝踏春,我们看电视玩电脑;你们学习只是读,我们还得用多媒体学呢!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要告诉你,世界上没有鬼神,你们那时候就是迷信,不下雨,就祈雨,我们呢,可以人工降雨。你们坐马车、骑马,我们开轿车、骑自行车。我还要告诉您,地球是圆的,太阳不管什么时候离人都是一样近的'。您和李白合称李杜,不过您是在唐末,他是在盛唐时期。现在社会还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就不一一和您说了,等到我发明好了时空穿梭机,去找您!

您的一个敬仰者:xxx。

20xx年4月23日。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诗圣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诗圣杜甫(七)杜甫诗圣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杜甫被尊为“诗圣”。

诗圣杜甫的简介

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诗圣杜甫心得体会

杜甫,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深刻而丰富,以真实的生活感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阅读和欣赏他的诗歌时,我加深了对诗圣杜甫的认识和感悟,下面是我的相关心得体会。

第一段:杜甫公正而不趋势。

杜甫的诗歌不追逐风潮,公正而不趋势。他以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敏感的观察力为基础,表现了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倡导人性的善良,揭示压迫和矛盾。《八阵图》表现了农民抗击藩镇割据的形象,他的诗歌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并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他们的抗争。他的诗歌通过真实的事实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并被广泛传颂。

第二段:杜甫的诗歌挑战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挑战现实。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不公、农民困境、战争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批判了官方虚伪和弊政。他的诗歌,还展现了象征历史事件的宏大气势和深入思考的开阔视野。《丽人行》颂扬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美貌,反映了士人对女性地位的思考。他的诗歌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三段:杜甫的诗歌弥漫着宗教和思辨的气息。

杜甫的诗歌具有宗教和思辨的气息,他的思想达到了超越当时社会的高度。杜甫结合佛道思想,表现了格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刻的探讨和思考,达到了高度的思辨。他的诗歌充满着人性的悲戚和哲学的境界,深深吸引了读者,并对后代文人造成了重大影响。

第四段:杜甫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诗歌严谨、准确、强烈,注重结构、语言、音韵和押韵,具有极强的意境感染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石壕吏》中的“野干将军领弩手,都护府中先登”。这两句诗以短促有力的语言、想象丰富的意境、深刻的时空感、独特韵律等基本特色,极具诗歌的艺术性和美感。

第五段:结语。

总之,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从鲜活人间的视角出发,表现了民生百态和宏大时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勇气。他的诗歌思辨、表达、形式的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和思想上已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我相信,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杜甫的诗歌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圣杜甫的简介

朝着霞光满天的长安城。

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定要走出盛唐蓬蓬勃勃的少年豪气。

谁知安史之乱的刀光剑影罩住你的身体。

你,欲哭无泪,步履渐渐沉重艰涩。

没有人关注你横溢才华。

用写诗的笔写不出一顶像样官帽。

饥寒交迫染成了苍白坚硬的胡须。

你轻轻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虑天下寒士比自己还苦的生活。

你听着车辚辚马萧萧的惊心动魄。

叹息那些被征兵一去难返的戍卒。

你还为那失去三个儿子的老翁老妪喊冤。

原本儿孙满堂的家瞬间成空屋。

潇洒浪漫被幸运的诗兄李白挥洒。

你只能用高雅诗句写民不聊生。

用诗歌记录一段苦难历史。

其实并不是你的初衷你的宏愿。

但老天让你苦心志饿体肤劳筋骨。

你无法抗争只有和着血泪歌唱。

你尽管百年多病依然奔走在万里悲秋。

在艰难苦恨中用《三吏》《三别》铺垫历史。

让人们看到你的良心和你的伟大。

看到一个高大形象从唐代走来。

走出人们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思考。

笑不起来的诗人。

一览众山小的雄心。

被战乱击得粉碎。

浪漫无邪的笑容一点点消退。

现实用猛虎的`双眸盯着你。

你也睁大惊奇的眼睛。

繁华不再的盛唐冷冷地迎接你。

迎接你嘶哑的歌喉以及手中的笔。

你终于从年少轻狂变得缜密深邃。

为苦难苍生掏出带着血泪的心。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唱。

同情,哀吟,痛苦,愤怒,斥骂。

乌纱帽不要也罢。

金银珠宝不要也罢。

穷愁潦倒不能改寒士良知。

你用诗歌挥写的历史却光照千秋。

笑不起来的诗人是不幸的。

你没躲开那可悲可恨的年代。

笑不起来的诗人又是伟大的。

你直面人生让人反思人类良心。

只要人间不再有残忍战争。

你在天堂应该笑得灿烂舒心。

诗圣杜甫心得体会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歌数量最多,内容最广,影响力最大,更被誉为“诗史上的百科全书”。读杜甫的诗歌,除了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人情冷暖,更能从中发现诗人杜甫的性格、情感以及他对于时代和生活的思考。以下将通过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杜甫的心得体会。

首先,杜甫的诗歌比普通人更有温度和深度。他行走山河,深入民间,充分体验人生百味。杜甫的诗歌里有着对于历史、对于人民的感悟。他的诗歌“平白无奇”,却具有情感魔力,他的诗歌不经意间体现着他的爱国情怀。例如他的《丽人行》一诗,本来是一篇描写女子美貌的诗,但描写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如“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的是伟大的爱国情怀意蕴。

其次,杜甫的诗歌具有反映当时时代的思想、风貌和物质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他生活在唐朝中期,处于暴力和动乱的时期,他的诗歌带着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和感悟,他为晚唐社会的尖锐而辛辣的批判和呼吁。他用完美的语言表达对于诗化追求的理解,如“将军百战,常胜必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其三,杜甫的诗歌显露出他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给人以启示和教诲。他持乐观主义精神,深知人民、自然、国家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许多想象和构想。如《春望》一诗,表现了杜甫内心对于坚定不移的信念的资讯,对于社会、人民、国家有着批判和期望,对于贪官污吏和统治阶级又进行了严肃的揭露和描述。

其四,杜甫的诗歌有着大而化之的思想范围,其世界观则主要表现为疾厌现实,对理想境况的崇拜,对天道人事的探讨。他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生命、人情、社会等广泛的方面,尤其是他那种大胆而富于想象的描述方法,让诗歌显现出宏大的风格和内涵,他的诗歌不但有着“大气磅礴”的豪放,并深厚地藏着他个人内心的苦闷和深处背后隐含的跌宕和激情。

最后,杜甫的诗歌触及了我们灵魂深处,带给了我们对于生命、人生和情感的独特思考。他是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可向,东西那了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他的《登高》一诗写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像他所表达的那样,杜甫的诗歌是为我们那些烦恼世事和浮躁的心灵带点滴宁静和慰籍的!

总之,杜甫的诗歌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意蕴和高度的人文精神。他的技艺,在古代诗歌中确立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启迪了无数的后学。他的作品刻画了一个文化困境下的智者的境遇与外展,它们丰富了一代的文学,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优秀的诗歌终究逃不离杜甫的审视,他持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饱含着对于爱暴民生,追求理想境况的渴求精神,通过观察人性和天性,让我们看到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天梦想意象。他的诗歌深深感染着后来的人们,也将继续铭刻在人们心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文化与艺术的理解。

诗圣杜甫的简介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的悲凉让他触目惊心,满目凄然。老人不由的想起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豪迈,“白鸥浩荡荡,万里谁能训”的宽广与刚强,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国家的衰落让他再也无力“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地慷慨陈词,更无力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憧憬未来,等待日后的展翅高翔。他只能伤感,伤感自己的不得志,更伤感这个“四郊无宁静,垂老不得安”的**年代。也许上天注定这个时代需要一位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晚唐的兵荒马乱虽让他无力回天,但他用诗抒发着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他听着兵车的隆隆,战马的'嘶鸣,望着“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他怒不可遏地批判着“黄门飞革空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统治者,他锋芒逼人地讽刺着他们的骄纵荒淫,同样,他用一颗博爱的心同情着受压迫受迫害的人民。杜甫是爱国的,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了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小学作文,国强则己兴!“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文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当之无愧的诗圣!

诗圣杜甫的简介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血战乾坤赤。

4、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5、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6、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

8、挥毫落笔如云烟。

9、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0、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4、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15、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8、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9、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2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1、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2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4、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25、乌鸦说猪黑其实猪还有白种的。

26、英雄割据剖己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2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30、老去悲秋强自宽。

31、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3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35、霜波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36、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3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39、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4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1、炙手可热势绝伦。

4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43、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44、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4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圣杜甫

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诗圣”的由来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圣杜甫的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学成就。

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诗圣杜甫的简介

杜甫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这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人,徒有远大抱负,却不被权贵赏识,一辈子百折不饶地在官场打滚,最大也不过当个处级闲官,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真的不是当官那块料。做了官,还不懂得放弃济世情怀,才在官场门缝往里窥视一眼,就写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路过乡村看到官吏抓壮丁,又出来鸣放:“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他简直就是一个愤青,还是组织部门有眼,始终没让他和权势沾边。他也就在名利场的边缘不停地写呀写,想把民间疾苦、世情百态真实写在诗句中,天真地以为可以打动天听。结果根本不需要费心去猜,杜甫不但生前在文坛没有什么名气,而且竟然是在久饿之后奋不顾身地饱食一餐,活活撑死。

然而,就是这颗悲天悯人的心,驱使他敢讲真话,直抒胸臆,抨击黑暗,幻想明天。他穷得叮当响,却誓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广厦还不能地震一来就塌掉,必须“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实在太天真,太纯朴了,这就是他的真性情。任何文学作品,唯有个性和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才会动人心魄而永远流传,哪怕生前被流俗掩蔽,但终将大放异彩。杜甫死后,唐朝更加衰败,他为社会底层发出的声音变得日益响亮,他的诗就是一幅唐朝的历史画卷。杜甫的诗风不像李白那样放荡不羁,可望不可及,但特别规整,格律平仄、对仗押韵,无不用心,就是一部唐诗的范本,所以学习作诗的人都把杜甫奉为师表。他的人格,他的诗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犹如他梦想中的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男,汉族,72月12日生,属相鼠,河南巩县人,历任副处级的唐朝左拾遗,正处级的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却创作出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传世。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笔者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桑与忧患。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光鲜的。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旧唐书》记载,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的县长,因此杜甫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杜甫在他父亲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穷困潦倒了。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却一心想从政做官,这种选择错误,注定他会白白努力一场;杜甫还有放纵恣肆的性格缺点,这让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惹来杀身之祸。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他有几个子女都被饿死了,史书上只记载他有个儿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

诗人的满腔抱负与不得志。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虽然7岁吟诗,15岁扬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书记员之类的小官,后世虽称其人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写的虽是“初唐四杰”,却是诗人自嘲之意:“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人生经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冀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正处级的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申辩,被贬为副处级的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归去尽得身后名。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耒阳,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长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直到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迁葬杜甫遗骨与夫人弘农杨氏合葬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

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