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2 11:33:09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是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出来的典型样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特点和结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中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己经忽略了范读的重要性。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而且当教师全情投入到文本之中时,教师会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用声音中渗透出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有的人认为教师的范读会给学生的诵读带来固定的范式,会造成学生的诵读就是模仿教师的诵读的情况。但是在学生的审美和欣赏品位尚未达到一定标准之时,如果省略了教师的范读,那么就很难保证学生对于文章感悟的质量,所以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且流利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知,还可以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和诵读的效率。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对自主探究的提升,基础打得好提升的幅度才大。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呢?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读前发问。鼓励学生就课文的疑难,希望解决的或者是希望引起同学教师切磋的问题。方法可以有“课前5分钟发问”、“纸条发问”、“推荐一道好问题”等等。但是现实状况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又要兼顾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以能够在课前预习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教师可以以新奇、独特的方式提出富有刺激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阅读。第二,读中质疑。发动学生自我学习,可就课文内容和理解等方面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质疑。第三,读后探究。以合作切磋的形式组织创新学习,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佳处。其实很多高中学生己经习惯了与疑难问题单打独斗,或者是直接求教于教师的学习方式,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在合作探究时首先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人人畅所欲言,各个参与活动。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1确立阅读目标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教学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出色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2.1个性化阅读教学法。个性化阅读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2.1.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围绕学生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或者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开手脚,不能大包大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局,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比如在上复习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反复讲解知识点,课堂气氛就会单一枯燥,如果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来代替教师进行强调和讲解,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以及不同的观点,教学都要重视,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挖掘、交流、辩论,进而总结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参与愿望,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引入信息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条件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教师要适时适度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其作用发挥至最大。教师要认识到它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比如,运用多媒体能够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三)给予学习技巧指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当前,部分高中生在学习技巧和能力方面比较匮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实现有效预习。其次,要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最后,在提高巩固和记忆技巧方面要予以指导,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关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乐于倾注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打开心扉,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要鼓励和开导学生,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逐渐提高其语文成绩。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1.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可以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有些“过”。其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重难点知识讲解明白呈现给学生,甚者,有的教师充分设计各种题型及相应的方案一起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之,以直接应付考试。

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主导作用,善良地扼杀了学生思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了事与愿违的效果。好似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不但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结果,反而更糟。教师的这种过度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学习上对教师过分依赖,形成思考的懒惰性,甚至不会思考。在出现换教师或换教学方法后,学生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可持续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注意度,应以不防碍和代替学生的思考,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度。

2.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以便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高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实质上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时期。但是初、高中语文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确实是各有其特点,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不好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初中教学实际,适当做一些铺垫。教师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起到铺垫作用和预防作用,克服学生的一些不适应,有利于初高中语文良好的衔接。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以得到那些现成的观点。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预定的答案,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在这其中,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语文学科本身,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特长,千万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些特长与学习无关,继而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它。笔者觉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不但制止不了,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是“电脑高手”,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一流。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网页,上网与同龄学生探讨一些文学上有争议的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演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厌烦,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教学效果,最佳的方法是让学生演示教学内容的情节,展示学生的风采。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等角色,上台依据课文内容当场表演一出话剧,一演完,学生马上就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适当分析人物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善于把握“好”“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思想,但是,当前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在形式上采用的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语文课堂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即使是互动也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达不到真正的实质效果。这样单向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较少,影响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成是花架子,只是在应付检查的时候使用,即使使用也是没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将其当做教学活动的装饰品。此外,有的教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了解,更谈不上运用,仍然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授课,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三)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提升不快。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技巧,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缺乏技巧,其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许多高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缺失,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语文学习中,积极的情感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不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动力不足。这就使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1.发挥教材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还要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发挥阅读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关注身边事,锻炼学生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从更全面的角度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时,可以运用互动或者其他方式引申屈原所在朝代的时代背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再通过屈原跳江引出该江现在所处地方、文化及与纪念屈原的活动和文化,让课内外知识更好地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每天一名学生在班里播报一篇校内外贴近生活的正面新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营造能很好地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从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的能力,多与学生进行阅读互动,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积极的阅读氛围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是事半功倍之法。

4.应考性阅读根据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能力,直接为学生提供考题信息进行阅读训练,锻炼高三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和考试应变能力。该阶段直接为高考而备,要求学生把已具有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要求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回答。教师要总结出一些解题思路清晰的答题方法,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保持活跃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与个性兴趣阅读有机合理地结合,充分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问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要求学生掌握文中取景的答题技巧,准确点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关键词,结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出文章所要描绘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教会学生一些应考技巧,旨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首先,教师的思维不能被固定的课堂程序所束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多媒体教学并非每一篇教材都适用。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灵活处理、灵活运用。其次,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存在,它并非是语文教学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课堂上辅以必要的板书和巧妙串联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就会让课堂流程变得生动而不僵硬,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二、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它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欲望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的论文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学生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引导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二、培养探究能力,发展主体性人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当前语文阅读被动、封闭、功利性的学习方法的否定和扬弃.所以我们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的习惯,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当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之间会互相影响,长此以往,就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与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环境需要我们教育者有意识地去营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的论文

优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江苏省新的高考方案的形势下,任何学生都不敢对语文的学习掉以轻心。如果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结果却是毫无收获,对于他们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当前,我国正在全力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希望能借助改革,优化课程和教学系统。在改革進程中,大家都有着强烈的优化课程与教学的意愿,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当下,确定优化教学的具体标准,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前提:首先,要反映现代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价值;其次,要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社会历史要求和我国教学工作的国情;再者,要体现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和进步性。我国有学者曾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坚持的优化教学的标准是:个人全面发展、多快好省、真善美统一。”l2优化教学必然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这是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的共识;同时,优化教学必须体现真菩美的统一,保证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纯洁性和艺术性,这是教学优质高效的内在保证。我们研究优化策略就应该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开展,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分层教学,注重钻研思考。

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如学习《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都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上面,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可提出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被激活,从而走向更远更深。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词句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备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文章进行评价,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内涵。

(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还相对匮乏,知识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阅读指导。

(二)以“对话形式”为过程。

教师、学生以及文章作者,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的三个“对话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让教师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不要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只是进行语言交流,而要将其作为三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得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而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则是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绝佳机会。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指挥引导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充实。

语文教学需要较大的信息量,而其知识性强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但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很难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讲,教学期间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艺术也会因教材内容的单薄而无从发挥。而学生早已对教师的重复讲解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很难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三)课堂讲解方法复杂繁琐。

语文阅读综合性较强,而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经常会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讲解,这看似讲得详细,实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不仅如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读”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首先,在情境中感悟。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情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者,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情感。其次,抓住关键语句去感悟。在文章当中,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往往是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阅读期间,学生一定要着重体会此类语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在阅读中实现扩展。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给自己创建一个能够扩展思维、开拓眼界的平台。在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积极探索阅读奥秘的欲望,以此让他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讨论,这样就能出现很多比较有个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有可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主义”主要是对“全盘西化”的否定,不过同时也在告诫国人要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没有错,不过却不能盲目使用,在“拿来”以后,还要根据当时的国情来作进一步的打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拿来主义”太具有依赖性,并不可行,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章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期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若想让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力度。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精髓,掌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全面了解,以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此时的教师,则要充当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期间全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在教学期间加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力,重视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认真努力,不断研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将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3]张碧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温永刚.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作文教学既有助于提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助于提髙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然而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出现忽视写作,重视阅读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转变写作方向,寻找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读写相结合。

从模仿开始所谓读写相结合指的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但是读与写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读是一种积累,然而写是一种创造。读写相结合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以下几项:

1、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2、在阅读中掌握学习技巧。

在以前的读写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模仿;

2、没有研究透彻写,将侧重点放在读上,从而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毫无活力;

3、不重视写的实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讲,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然而写作却是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要相结合起来,但是又要将阅读、写作区分开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究其原因在于阅读不能取代写作,写作也不能被阅读所取代。

二、观察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感受生命。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来获取写作的素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之后,这就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走人到大自然中,融人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味道。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目光放在社会热点上,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在观察实际生活的时候,学生要用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提炼出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抒发自身的情感。

三、改进作文方法,提高作文能力由于作文题材并不相同。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将多媒体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身边的生活现象。以前,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套用死记硬背的模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否定学生的这种做法,让学生在汲取素材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素材,写作出有思想的东西。在语文写作中,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力以及感悟力。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语文其余能力的提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就说明,阅读能力作为语文能力中一个重要能力,对于学生学好高中语文尤为重要。通过学习语文,更好地学习别的科目。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一旦高中结束之后,就没有机会继续学习语文了,因此,在高中阶段,老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知识,还能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目前,在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以后的教学之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方面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的能力。

一、注重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需要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变,即把领先的科技设备引入进课堂教学之中,从而给阅读教学营造优良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进入到情境当中,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随着现在教学的改革,阅读教学也在发生这改变,在现代化技术下,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诸如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合进来,将原本单调的阅读教学变成丰富多彩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阅读技能。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鸿门宴》一课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观看一些现代的剧集,从而使学生对鸿门宴的一些历史背景达到初步地了解,此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即猜想一下刘邦参加鸿门宴以后的情景,最终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兴趣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媒体技术,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另外,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教师把《春江花月夜》中的古筝演奏播放给学生,这样,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一种意境,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1]。

二、注重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为了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采用一些实用的方法,只有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教师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甚至把握阅读方法,最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结合自己所需来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内容。2.目的性阅读。所谓目的性阅读是指,在规定好阅读题目之后,结合阅读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一课中,当看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阅读,进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的理解《荷塘月色》。3.比较性阅读。对于比较阅读,主要是根据写作形式来进行阅读,而内容往往是相同的,对于一些主题不同的文章,往往题材相同,当在实施阅读的时候需要进行比较性阅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长恨歌》时,可以比较阅读《长生殿》与《新唐书》。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写作效果,即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手法下的效果[2]。

三、注重预习,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提前准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需要提前进行预习。一旦把预习工作做好了,会提高阅读的效果。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阅读的重、难点,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好的预习方法,当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时,应该及时进行解决,最终取得好的预习效果,所以,通过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尤其学生自身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四、注重扩展,提高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内阅读数量,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增加课外的阅读数量,尤其是要把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进行。随着学生不断增加课外阅读,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单纯依靠课内阅读来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解,一般来说往往很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学生每一天的任务比较重、压力都比较大,许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不断增加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3]。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促进学生日后的成长。所以,在提高阅读能力上,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宣成.中考语文阅读开放题与pisa阅读开放题例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2]张淑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硅谷,2009(16).

[3]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黑板报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文章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帮助学生通过有益途径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教学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在读时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齐整的朗读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这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更为有益的尝试是师生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如有空闲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走近古诗的兴趣。

二、意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初读把握诗人情感,我们依然处在“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状态,尚需较多的时间细品诗意诗境:涵咏工夫兴味长。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读过背过几首古诗的,但令人人尴尬的是我们不见得能讲出深刻的含义来,我们的理解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为古典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很大,而今人又习惯用繁复的现代汉语去思维,所以得读出古诗中省略的内容,字斟句酌,看出诗句背后的文字,方能充分感受字里行间丰富厚重的内容情感。

当然,这个过程包括对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的了解。我觉得每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去还原。比如辛词《水龙吟》,我们看到了诗人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悲情故事。读到这种程度,学生不仅品出诗人的伤感更能进一步理解他“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的怨愤。

三、想象: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意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种本领是想象。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得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正是“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四、美读:转益多师是吾师。

《论语》里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出艺术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杰出的诗人们能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地妙用艺术技巧,形象真切,细腻传神得表情达意,对此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一斑。

我们需要从诗歌鉴赏的低阶段,上升到研究美的艺术的高阶段,明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更有效的品读其他诗歌。比如辛弃疾《水龙吟》上阕的借景抒情,下阕的化用典故,对比之中表明心志。没有这些技巧,也许我们今天只能在史书中看到辛弃疾的大名,而无缘与他在诗词的世界中同喜同悲。

另外我们还得善于联系归纳,如哪些诗人有相似的情感志向,类似的诗句。如由《水龙吟》我们想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刘概的“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我们眼前就不只是一位诗人,而是诸多诗人,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的眼界顿然开阔。

古典诗歌是美的艺术,我们有责任传承艺术的美。

五、自读:江山留胜地,我辈复登临。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江山自留胜地,当我辈复登临之时,我们的感慨会比古人更丰富。

六、泛读:不薄今人爱古人,每寻诗卷似情亲。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阳春一曲和皆难”。很多人怯于或懒于阅读,对古典诗或望而却步或束之高阁或浅尝辄止,这无助于我们赏析古诗,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幸事。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文学应成为一种习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博览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入品析;方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产生顿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将诗中人生与自我人生融合升华!

广泛阅读,不薄今人爱古人,你会觉得每寻诗卷似情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的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上课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出现。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高考我校的鹰潭地区语文状元曾燕萍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