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2 16:53:12 作者:书香墨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下面是一份学术竞赛的总结,包括了我们的成绩和经验教训。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教育领域中的德育问题,借鉴生态学的观点.探索走出学校德育困境之路径。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第二.借鉴生态学中“互动”的观念,重视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德育不是向师生强加一套外在的规范体系。德育管理更不是充当强迫服从这些规范的工具和手段。规训化的德育管理使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处于紧张、对立的态势,人际互动被打断。德育管理只有走向生态化,建构起新的道德生态系统.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德性。

第三,借鉴生态学中“整体性”的观念。在德育管理中使多主体参与,整体融合。把学生束缚在校同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义的。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参与道德的建设,才能使他们自觉追求德性的进步,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德育管理应该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从而构筑起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生态的德育体系。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

对于计算机大数据而言,已经在通信领域、生产领域、金融、it、制造业、零售企业中开始应用,形成了数据采集、存储、平台维护等模式,具有低成本、资源的高利用率、大规模的特点,在“大数据”中还包括了较好的决策和洞察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这顺应了时代背景下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服务,提升现有的社会水平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基于此,下文针对大数据与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和bim方式实现内外造价信息的集合目的,在海量数据与多元异构的支持下,实现项目类型、企业类型、集团类型与生态类型造价信息的管理目的。

对于工程造价而言,使用大数据和bim技术进行管理,有利于形成真实性较高的造价数据信息,在项目外部与内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造价数据与工程量数据的管理。在此期间,还可以针对造价管理方式。针对验证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及时发现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问题,明确造价信息的构造特点,编制现代化的数据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的业务范围与类型等开展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在大数据和bim视角之下开展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引导企业针对行业竞争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进行总结分析,综合性与动态化的进行工程管理,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开展调查分析工作,明确是否存在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在全面探索的情况下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开展造价的内部与外部管理工作。

经过调查可以得知,大数据和bim视角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具有静态与动态的特点,有利于企业使用静态方式与动态方式进行造价的管控,以此促进各方面工作良好发展。

试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论文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校的规模一般很大,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此时正是学生身心不断成长发展的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加强德育管理十分重要。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首先就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使得学生的德育管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立足于实践,让德育管理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做到以德服人、育德育人,让学生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树立现代德育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念;二是要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念。如今已是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思想观念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当中也要改变传统封闭的德育观念,采用新型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校的生活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课本知识以及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信息知识,立足于实际生活,以一种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管理,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在得到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念,要求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能够从传统的防范性德育管理转变为主动发展型德育管理,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在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校管理者也要采用发展型的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学生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格。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有效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发挥学生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紧抓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有效推进德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既要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也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得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学校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建设;二是学校的规划与设施。为了有效的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在对学校环境的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校地理环境的建设,还要注重对学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建设。学校的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方便,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见识更加的广博,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生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健康愉快的成长,同时如果校园的人文环境较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学校的规划和设施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外在形象的展示,在里面也体现了学校人文关怀、教书育人等宗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较大,因此在学校规划方面一定要明确各个区域的作用,使得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娱乐区等能有效的分开,这样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过程中既能有效的学习,又能在课余时间愉快的玩耍。因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较多且年龄分布层次较广,为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学校也要注重校园设施建设,使得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喜欢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三、丰富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涯中不仅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还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以更好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放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思想品德》、《国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的教学,不能只抓语、数、外等科目的教学,而是要让所用科目都齐头并进,使得学生在关于思想教育的课程中有效的了解国家法律、道德修养、社会公德等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对现代社会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学校生活中,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活动,例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做劳动,有效的培养学生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或是组织学生一起在校园范围内搞一次情节大扫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给老人们送爱心,使得学生能够帮助他人,积极播撒善良的种子。总之,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中,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的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让德育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延春: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期。

[2]赖荣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期。

[3]蔡佳辰.我国学校德育制度问题反思与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如何根据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现状问题建议。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在拉动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据统计,目前有2/3的新生未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更有甚者,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2.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称作“小太阳”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于无物,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突出,且屡教不改。

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主的性格,做事原则只以个人好恶而定,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就哭天抹泪,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4.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经常借钱过日子,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使这些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大部分学生只对时尚潮流、体坛动向、歌坛动向和影视界的动向感兴趣,而对公民道德素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等问题则无动于衷。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偏差,重文轻德现象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

2.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内涵。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的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3.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盛嚣尘上,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用实践激励人。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瓶颈,如果没有实践,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切实加强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堂,是培养人的外在条件。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对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职业素养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研究了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的原因,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组成,并立足于本校学生职业素养基本现状,提出将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进而提出实现提高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个领域逐渐呈现出交叉和融合的现象。这就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也进一步促进人才素质的类型和结构的转变,大体趋势表现为:由培养全面型人才转向为培养精细型人才、由培养单一不变型人才转向培养较强适应型人才。为了迎合时代的步伐以及满足各个应聘部门的具体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者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级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定位。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教育者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的意识,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结构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此种教学理念模式势在必行。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社会群体在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往往处于劣势状态,是弱势群体或者说是失败者。这种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上,也表现在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冷漠态度上。造成这种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和参与学校活动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因素:这些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子女,父母本身关系不融洽,未能给子女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或者忙于自身的事业,缺少对子女必要的关心,也可能由于外界因素致使发生离异或者单亲现象,使子女处于一种不利的成长背景,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导致孩子自闭、自卑,久而久之,这些群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对生活产生比较严重的消极态度。学校因素:教育管理者和身边的同学,教育管理者也就是教师所起到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育者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存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人生价值。然而,在教师的队伍中,部分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他们对自己在整个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角色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基本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关心程度也不够,而对其有效地指导性的工作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另外就是身边相对优秀的同学或多或少也会表现出远离这些所谓的落后群体,没有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也进一步导致这些学生对教师、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产生极为明显的逆反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集体,里面有很多积极向上,正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充斥着大量不良风气或者说是不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当社会上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当这些因素以洪水或者猛兽般的姿态对处于正在青春期的学生汹涌袭来时,导致部分中职在校学生不知所措,误入歧途,酿成错误,耽误学业,影响就业,最终悔恨终生。因此,中等职业在校生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令人堪忧。

2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具体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有的放矢、突破传统观念,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也可以说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情况而言,职业素养可以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为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3加强德育教育,提高职业素养的具体实践。

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落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中,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任务,而这些年的努力成果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体现出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和我们的团队都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校的具体方法:

3.1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

3.1.1学校党委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德育办。专人专管,始终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全校教师积极落实相关工作即所谓的全校总动员。

3.1.2德育内容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个学期,体现在各个角落。比如规定学生早起跑操,晚上集体上自修课,使学生养成规律性的作息习惯,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以后的工作岗位。

3.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有选择性的歌唱红色经典歌曲。发扬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更加立体性的理解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1.4批改作业时,教师并非像以往一样单纯的打对勾,而是批注更多鼓励性的话语,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励志性的视频,如《优秀毕业生总结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尽早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1.5学校德育办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如何更加有效的落实德育教育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学生之间最好的纽带和桥梁,只有班主任思想上理解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3.1.6任何事物的实施是需要必要规章制度来进行限制的,因此,学校也成立了校风校纪检查小组,学校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综合治理的行为理念,发现问题会及时做出必要的处理,如通报,当然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尽量以教育为主。同时也会对在考评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做出必要的表扬以及一定的物质鼓励。

3.2创新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2.1完成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知识学习后,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工作时间。营造更多的实训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便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招聘单位的需求,达到标准。

3.2.2定期邀请各自专业知名教授进行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能够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3.2.3每年定期组织校内技能才艺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迅速提高。

3.2.4对于即将毕业的班级开设必要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加大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训练力度。

3.2.5加大实习环节的监督和教育。实习就业办公室和各个专业教研室、教务处紧密配合,对学生的校内校外实习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实习前要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派专人全程监督实习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学校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校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每每想到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正在做着让人类进步的事情时,便会昂首阔步的继续前行!

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摘要: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索如何进行学校德育管理,为以后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首先建立学校、政教、班级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分工。由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方面做到了上下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广泛开展德育教育。即:爱国主义、行为习惯、艰苦奋斗、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和国防教育。多年来成立课题实验小组,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靖宇中队"活动等。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全体师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少先队工作获市级优秀少先大队,“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省级实验课题顺利结题。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2003年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新建了教学楼,合并了村小。刚建成的小学。虽然教学楼崭新,但缺少活力。为了使校园更美,更富有活力。师生齐动手,种植花草树木。布置走廊文化。大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短短的半年时间,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小学生的品德也像小树苗一样开始渐渐成长起来。学校的走廊文化也形成特色,一楼走廊安全篇,特别醒目的是教师自制安全警示标志,不仅醒目而且具有实际教育意义。二楼是经典阅读篇。种类多,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内容丰富。时刻警示激发学生阅读的好习惯。三楼:教师篇。时刻引领着教师成长。各班级的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了作用。如:黑板报、校园广播站、阅览室、乡村少年宫活动站等;醒目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改变以往升旗仪式模式,改为班级轮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锻炼。

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并且兴趣高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学校连续被授予“文明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和“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目标责任书县级优秀奖”…诸多殊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

(一)传统的小学学生管理体制不合理。

由于小学学校的学生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对象是学生,且由于学校合并、扩招等原因使得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管理者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高强度的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者往往会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而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只考虑到了管理者工作方便,却未能从小学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需求,使得学生管理偏向于行政化,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只是执行命令,未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管理效果,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却不利,必须对这种管理体制加以改善。

(二)传统的小学学生管理观念不够先进。

管理观念是执行管理工作的内在基础,也是贯彻于管理工作始终的思想,只有在先进的管理观念的指导之下,学生管理者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教育工作,做出适当的管理行为。然而,由于目前一些学生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过于物质化,将一切都用物质与金钱来衡量,使得学生管理者只是为了挣钱而进行工作,自然不会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也就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得学生管理者认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一心学习,考好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传统的小学学生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由于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主要是以严格的制度为依据,对学生实施行政管理,这就使得学生管理者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然而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化的素质基础,当遇到一些与此相关的管理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生管理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思维定式,难以通过创造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另外,一些学生管理者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是将学生管理作为自经济收入的手段,而未能从思想上去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

二、从人本视角出发加强小学学生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正确定位。

学生在小学期间,是由家庭生活逐渐向学校生活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原来几口之家的生活,转变为与数十名同学一起生活,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己的定位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与问题,而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必须由学生管理者通过对小学学生的管理,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以人文本学生管理理念的体现。

自从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来,教育工作中,以人文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就逐渐地形成、完善,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种新型的教育观念一直未能落实。而学校从人本视角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则能够督促学生管理者转变以往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转而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以人文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得以落实。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小学学生管理体系。

首先,小学学校应当建立小学学生管理机制,在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也应当关注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学校应当专门选拔出一批管理人才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合理的监督,督促管理者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外,学校应当专门设立一个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心理方面问题的部门,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小学学生管理理念。

“以人文本”在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就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将学生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一切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为落脚点。这就要求小学学校要对学生管理者进行人本观念的培养,使其意识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小学学生管理理念。

(三)提升小学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素质。

首先,应当提高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选拔的标准。学校必须通过对管理者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考察,充分了解管理者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选拔具有较高素养的人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其次,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学生管理者能够接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最后,则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激励学生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更是为人生奠基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学校工作还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先进的办学理念,长期持久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所以,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真正建立一套健全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社会联动,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网络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科学、顺利、有效开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制定比较详实、可操作的德育教育管理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德育计划是在国家有关德育指导方针的引领下制定的,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所有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德育目标,缺少了德育目标就像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了归宿和出发点,一切德育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施,还要把总体目标不断分解,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短期和长期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步骤。

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首先,要把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料号的行为品质和规范。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切勿追求速度,而失去实效。

3.确定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直接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方法,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统一的指挥系统,在德育校长带领下,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协调组织,积极做好德育教育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这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前提。

其次,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教师的引领的作用,把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另外,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立体的、完整的德育覆盖网络体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性,手段不要简单粗暴,仅凭强压硬管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是检测德育工作成果的标尺,其应该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制定,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等。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非常标准、系统化的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为了便于检查检测评比,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层次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强化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评比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和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手段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惩前毖后,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参照德育目标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另外,在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

3.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所以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所有老师的共同的责任。想要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求学校中的所有要老师共同努力,把学校的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起来,是学校的发展中处处体现着德育功能。使当代的学生同时具备专业的知识的技能、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德育水平。我们在德育工作的工作计划中,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性格特点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向学生渗透一种服务社会的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领域中成为领头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式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增加学生的社负责人的观念以及爱国意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发展,因为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工作和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指导学生识别正确的价值观念。

识别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加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家庭等综合影响形成的,也是学生自己所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所形成和完善的道德观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我国的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更是培养新时代的优秀杰出的青年的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国以中等职业学校为教育的平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也要根据我国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充分的结合教育大纲的要求,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生的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道德准备的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同时也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德育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出训练,使不同的专业相互贯通同时各有侧重,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确保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把实际运用的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础,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知情意相结合以及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原则。更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帮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和符合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念,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专业的领头人。同时为我们也要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强烈的良性的竞争意识,使其具备顽强的生存和成长的技能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他们改善工作的方法和能力,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工作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爱好和思想情操的素质,从而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气质和内涵以及有素质的谈吐。总之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要根据政府扶持的这一良好的态势和政策,努力创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主动的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的活动当中自己去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的德育素质。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当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是学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这不足就是我国的学生对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的认可的程度相对比较低,这导致学生的自信心比较弱,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学生面对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并不能很好的自己处理和面对,职业使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的认识较低的问题。所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里的想法以及学习的现状,积极的从各个方面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把心里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重新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当然,学校的管理者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行政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念,也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面对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并且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困难中崛起,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积极乐观。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下,我们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不等同的要求和规划。新的规划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药不断的创新,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管理者要不蹲的更新新的观念,勇于尝试,开拓创新,属于时代的发展新要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好的形成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树立起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合作共赢的意识,使学生在掌握更好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对困难挫折的面对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这也是学生的职业生涯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好的了解自我,体会生活,从而增加德育教育的教育深度和时效性。所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来保证学校的更好的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和浅见,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纵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使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学管理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很多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思想较为落后,仍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体罚的现象出现。致使不但教学管理的目标难以达到,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当前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的问题,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2-3]。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践教学课时数量较少,实践场地不足,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在这种问题影响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真正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三)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下,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点,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需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案[4]。

(四)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理念等均会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管理的质量[5]。当前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较多关注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忽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粗陋等情况,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难以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听证会或者设置投票建议箱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广集建议和意见,使更多教师的建议、学生的建议能够融入到教学管理体制中,推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制定活动中,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科学性、有效性,真正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企业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均较为关注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针对于这一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平台,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突出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首先需要保证学校中实践课时的有效开展,科学设定实践教学指导课时时间,保证实践教学指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技能知识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活动相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所新兴的教学实践管理方式,即为在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与互动。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检验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培养“订单型”人才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更为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评价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成绩、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活动当中,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分配,适当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以及综合素质。

(四)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

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构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注重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指导活动,邀请相关的教育管理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学校可以指导教师多阅读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书籍,学习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等,使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从外部引入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融入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创新。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有效改善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教学管理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真正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伍欣,彭文胜,江波.省教育厅全省中职学校教学标准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44(21):274-276.

[3]胡学兰,林韶春.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管理制度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9(16):21-24.

[4]殷海涛,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认知差异研究——基于河北省唐山、秦皇岛两市中职学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10(22):64-69.

[5]刘鸿雁.基于社会评价的目标驱动式中职本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107-110.

[6]周广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29(25):104.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具体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课程安排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二)市场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育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中所占份额还很低,低素质劳动者和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供大于求,而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供不应求[1]。从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上看,除人才总量不足外,宏观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行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专门人才不足;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财会等专业人才集中,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技术等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三是产学研严重脱节,国有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拥有专业人才集中,而企业和生产一线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四是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这些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面对的问题,除了有我国教育体制和办学层次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教育没有很好的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还没有和市场很好的结合,尤其是职业教育,更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确定培养方向。

(三)课程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变化,课程目标也要相应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死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就非常突出的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2]。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职业高中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提出了岗位群、多工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不再针对某一岗位或某单一工种,而是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同类专业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比,体现了培养方向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为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也就是说,“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逐步深化。

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艰难的阶段,在由定向培养向自主择业和市场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从那时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便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主要内容。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是教育和训练内容的总和,通俗的讲就是学校设置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并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主干,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具有:1.职业定向性: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工作方向确定并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2.实用性:注重实际应用,而不过分强调原理和理论,课程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3.实践性:以试验、实习实训、社会活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有的更是以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4.灵活性:为适应职业环境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其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得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所谓“宽基础”是指教学内容不针对某单一工种或岗位,而是集合了某一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组合和拓宽,通过对某专业大类范围内的职业能力分析,将相近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这种课程结构可使学生在一类岗位群中广泛就业,而学校又能以较稳定的教学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大多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生源结构复杂,无录取分数线限制,生源质量下降、人数减少,并实行了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

所谓活模块指所学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按某一工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将课程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实验实习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独立设置操作性、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演变趋势,即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演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由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演变[3]。

(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服务地区经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虽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已经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永不会停息。只有“宽基础、活模块”这样的课程模式还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步伐十分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正在逐步地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学生,来适应明天的需要这个矛盾日显突出。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理论教学时数偏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人本教育薄弱;学科间相互独立,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等。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相近工种知识缺乏的问题[4]。所以,用这种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的工种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一专多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本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组织“模块教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着眼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结构变化,取长补短,改革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的课程模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5]。

三、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锐意改革,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一)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学环节上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获取新知识,创造新能力。

(二)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生力军,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目的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说教”教学模式向“学习指导、学习帮助”教学模式转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和评价。同时还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是有个性的,而职业岗位又是社会性的,从社会性质来评价职业角色,才能使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所以,要树立新的观念,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与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

(五)加强课程综合化,找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点。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综合化其目的就是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灵活统一。根据所学专业要求把所必须的能力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形成学科间的纵向综合,不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课程训练、课程考核的综合化。另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科学制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结合途径。

(六)建立新课程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是建立适应新课程模式的管理机制与质量评价机制,随着专业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建立学分制,才能对各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监控,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协调统一,课程改革和课程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七)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研究。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在组织领导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理清思路,从理论上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总之,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紧跟社会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课程改革又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4]杨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33.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

班主任工作总结_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工作总结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

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

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