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06 07:14:24 作者:XY字客

学校是一个承载着教育和培养人才使命的地方,它是社会成员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学校中学习、成长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学校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总结的技巧。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职业素养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研究了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的原因,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组成,并立足于本校学生职业素养基本现状,提出将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进而提出实现提高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个领域逐渐呈现出交叉和融合的现象。这就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也进一步促进人才素质的类型和结构的转变,大体趋势表现为:由培养全面型人才转向为培养精细型人才、由培养单一不变型人才转向培养较强适应型人才。为了迎合时代的步伐以及满足各个应聘部门的具体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者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级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定位。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教育者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的意识,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结构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此种教学理念模式势在必行。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社会群体在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往往处于劣势状态,是弱势群体或者说是失败者。这种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上,也表现在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冷漠态度上。造成这种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和参与学校活动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因素:这些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子女,父母本身关系不融洽,未能给子女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或者忙于自身的事业,缺少对子女必要的关心,也可能由于外界因素致使发生离异或者单亲现象,使子女处于一种不利的成长背景,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导致孩子自闭、自卑,久而久之,这些群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对生活产生比较严重的消极态度。学校因素:教育管理者和身边的同学,教育管理者也就是教师所起到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育者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存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人生价值。然而,在教师的队伍中,部分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他们对自己在整个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角色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基本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关心程度也不够,而对其有效地指导性的工作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另外就是身边相对优秀的同学或多或少也会表现出远离这些所谓的落后群体,没有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也进一步导致这些学生对教师、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产生极为明显的逆反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集体,里面有很多积极向上,正面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充斥着大量不良风气或者说是不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当社会上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当这些因素以洪水或者猛兽般的姿态对处于正在青春期的学生汹涌袭来时,导致部分中职在校学生不知所措,误入歧途,酿成错误,耽误学业,影响就业,最终悔恨终生。因此,中等职业在校生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令人堪忧。

2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具体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有的放矢、突破传统观念,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也可以说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情况而言,职业素养可以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为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3加强德育教育,提高职业素养的具体实践。

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落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中,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任务,而这些年的努力成果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体现出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和我们的团队都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校的具体方法:

3.1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

3.1.1学校党委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德育办。专人专管,始终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全校教师积极落实相关工作即所谓的全校总动员。

3.1.2德育内容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个学期,体现在各个角落。比如规定学生早起跑操,晚上集体上自修课,使学生养成规律性的作息习惯,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以后的工作岗位。

3.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有选择性的歌唱红色经典歌曲。发扬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更加立体性的理解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1.4批改作业时,教师并非像以往一样单纯的打对勾,而是批注更多鼓励性的话语,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励志性的视频,如《优秀毕业生总结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尽早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1.5学校德育办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如何更加有效的落实德育教育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学生之间最好的纽带和桥梁,只有班主任思想上理解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3.1.6任何事物的实施是需要必要规章制度来进行限制的,因此,学校也成立了校风校纪检查小组,学校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综合治理的行为理念,发现问题会及时做出必要的处理,如通报,当然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尽量以教育为主。同时也会对在考评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做出必要的表扬以及一定的物质鼓励。

3.2创新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2.1完成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知识学习后,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工作时间。营造更多的实训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便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招聘单位的需求,达到标准。

3.2.2定期邀请各自专业知名教授进行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能够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3.2.3每年定期组织校内技能才艺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迅速提高。

3.2.4对于即将毕业的班级开设必要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加大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训练力度。

3.2.5加大实习环节的监督和教育。实习就业办公室和各个专业教研室、教务处紧密配合,对学生的校内校外实习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实习前要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派专人全程监督实习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学校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校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每每想到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正在做着让人类进步的事情时,便会昂首阔步的继续前行!

学校德育管理论文

摘要: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索如何进行学校德育管理,为以后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首先建立学校、政教、班级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分工。由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方面做到了上下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广泛开展德育教育。即:爱国主义、行为习惯、艰苦奋斗、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和国防教育。多年来成立课题实验小组,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靖宇中队"活动等。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全体师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少先队工作获市级优秀少先大队,“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省级实验课题顺利结题。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2003年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新建了教学楼,合并了村小。刚建成的小学。虽然教学楼崭新,但缺少活力。为了使校园更美,更富有活力。师生齐动手,种植花草树木。布置走廊文化。大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短短的半年时间,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小学生的品德也像小树苗一样开始渐渐成长起来。学校的走廊文化也形成特色,一楼走廊安全篇,特别醒目的是教师自制安全警示标志,不仅醒目而且具有实际教育意义。二楼是经典阅读篇。种类多,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内容丰富。时刻警示激发学生阅读的好习惯。三楼:教师篇。时刻引领着教师成长。各班级的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了作用。如:黑板报、校园广播站、阅览室、乡村少年宫活动站等;醒目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改变以往升旗仪式模式,改为班级轮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锻炼。

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并且兴趣高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学校连续被授予“文明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和“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目标责任书县级优秀奖”…诸多殊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试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论文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校的规模一般很大,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此时正是学生身心不断成长发展的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加强德育管理十分重要。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首先就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使得学生的德育管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立足于实践,让德育管理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做到以德服人、育德育人,让学生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树立现代德育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念;二是要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念。如今已是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思想观念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当中也要改变传统封闭的德育观念,采用新型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校的生活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课本知识以及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信息知识,立足于实际生活,以一种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管理,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在得到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念,要求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能够从传统的防范性德育管理转变为主动发展型德育管理,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在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校管理者也要采用发展型的德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学生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格。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有效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发挥学生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紧抓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有效推进德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既要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也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得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学校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建设;二是学校的规划与设施。为了有效的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在对学校环境的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校地理环境的建设,还要注重对学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建设。学校的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方便,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见识更加的广博,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生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健康愉快的成长,同时如果校园的人文环境较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学校的规划和设施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外在形象的展示,在里面也体现了学校人文关怀、教书育人等宗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较大,因此在学校规划方面一定要明确各个区域的作用,使得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娱乐区等能有效的分开,这样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过程中既能有效的学习,又能在课余时间愉快的玩耍。因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较多且年龄分布层次较广,为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学校也要注重校园设施建设,使得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喜欢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三、丰富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涯中不仅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还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以更好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放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思想品德》、《国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的教学,不能只抓语、数、外等科目的教学,而是要让所用科目都齐头并进,使得学生在关于思想教育的课程中有效的了解国家法律、道德修养、社会公德等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对现代社会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学校生活中,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活动,例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做劳动,有效的培养学生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或是组织学生一起在校园范围内搞一次情节大扫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给老人们送爱心,使得学生能够帮助他人,积极播撒善良的种子。总之,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中,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的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让德育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延春: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期。

[2]赖荣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期。

[3]蔡佳辰.我国学校德育制度问题反思与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

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教育领域中的德育问题,借鉴生态学的观点.探索走出学校德育困境之路径。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第二.借鉴生态学中“互动”的观念,重视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德育不是向师生强加一套外在的规范体系。德育管理更不是充当强迫服从这些规范的工具和手段。规训化的德育管理使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处于紧张、对立的态势,人际互动被打断。德育管理只有走向生态化,建构起新的道德生态系统.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德性。

第三,借鉴生态学中“整体性”的观念。在德育管理中使多主体参与,整体融合。把学生束缚在校同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义的。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参与道德的建设,才能使他们自觉追求德性的进步,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德育管理应该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从而构筑起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生态的德育体系。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现实情况中,很多学校的固定资产采购问题突出,没有专门部门负责采购,工作中后勤部和办公室都在采购,缺失采购权的控制。验收问题突出,没有验收部门手续,也没有验收人签字,缺失采购质量的监管。使用保管问题突出,没有使用人签字,缺失保管责任的明确。处置报废问题突出,没有报废处置手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的学校财产盘点制度流于形式,多年不盘点,账实严重不符,无法知晓学校的真实家底。

二、针对上述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要从企业化角度来重新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关乎学校财务状况的大局,关乎学校资产的.效率化,关乎学校的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来管理固定资产有着增值保值的作用,从效益角度来管理固定资产有着夯实发展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是全校各科室、各部门甚至每位师生也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在思想根源上抓好,才能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把存在的问题解决。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

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和教学要求,按专业类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提高资产利用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要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投资预算是对固定资产购建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成不同的预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优方案。中职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三)配备固定资产专员。

随着中职教育迅速发展,学校固定资产增幅很大,由于资产管理工作是和实物打交道,工作对象多而杂,是贯穿全校各方面的重要岗位,因此必须配备可靠、责任心强,又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固定资产专员来具体负责,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专员主要负责学校固定资产购入后编号入账、异动、盘点、报废等一系列活动的循环过程,还有与各部门的人员的协调配合。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如何根据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现状问题建议。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在拉动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据统计,目前有2/3的新生未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更有甚者,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2.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称作“小太阳”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于无物,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突出,且屡教不改。

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主的性格,做事原则只以个人好恶而定,自己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就哭天抹泪,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4.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经常借钱过日子,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使这些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大部分学生只对时尚潮流、体坛动向、歌坛动向和影视界的动向感兴趣,而对公民道德素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等问题则无动于衷。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思想偏差,重文轻德现象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

2.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内涵。

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总是一味的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德育活动很难提起兴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有的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的作用,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3.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盛嚣尘上,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三、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用实践激励人。

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瓶颈,如果没有实践,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切实加强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堂,是培养人的外在条件。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对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具体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课程安排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二)市场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育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中所占份额还很低,低素质劳动者和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供大于求,而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供不应求[1]。从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上看,除人才总量不足外,宏观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行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专门人才不足;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财会等专业人才集中,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技术等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三是产学研严重脱节,国有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拥有专业人才集中,而企业和生产一线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四是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这些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面对的问题,除了有我国教育体制和办学层次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教育没有很好的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还没有和市场很好的结合,尤其是职业教育,更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确定培养方向。

(三)课程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变化,课程目标也要相应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死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就非常突出的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2]。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职业高中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提出了岗位群、多工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不再针对某一岗位或某单一工种,而是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同类专业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比,体现了培养方向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为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也就是说,“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逐步深化。

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艰难的阶段,在由定向培养向自主择业和市场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从那时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便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主要内容。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是教育和训练内容的总和,通俗的讲就是学校设置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并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主干,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具有:1.职业定向性: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工作方向确定并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2.实用性:注重实际应用,而不过分强调原理和理论,课程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3.实践性:以试验、实习实训、社会活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有的更是以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为主。4.灵活性:为适应职业环境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其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得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所谓“宽基础”是指教学内容不针对某单一工种或岗位,而是集合了某一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组合和拓宽,通过对某专业大类范围内的职业能力分析,将相近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这种课程结构可使学生在一类岗位群中广泛就业,而学校又能以较稳定的教学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大多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生源结构复杂,无录取分数线限制,生源质量下降、人数减少,并实行了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

所谓活模块指所学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按某一工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将课程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实验实习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独立设置操作性、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演变趋势,即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演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由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演变[3]。

(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服务地区经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虽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已经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永不会停息。只有“宽基础、活模块”这样的课程模式还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步伐十分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正在逐步地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学生,来适应明天的需要这个矛盾日显突出。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理论教学时数偏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人本教育薄弱;学科间相互独立,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等。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相近工种知识缺乏的问题[4]。所以,用这种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的工种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一专多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本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组织“模块教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着眼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结构变化,取长补短,改革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的课程模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5]。

三、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锐意改革,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一)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学环节上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获取新知识,创造新能力。

(二)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生力军,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目的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说教”教学模式向“学习指导、学习帮助”教学模式转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和评价。同时还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是有个性的,而职业岗位又是社会性的,从社会性质来评价职业角色,才能使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所以,要树立新的观念,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与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

(五)加强课程综合化,找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点。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综合化其目的就是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灵活统一。根据所学专业要求把所必须的能力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形成学科间的纵向综合,不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课程训练、课程考核的综合化。另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科学制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结合途径。

(六)建立新课程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是建立适应新课程模式的管理机制与质量评价机制,随着专业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建立学分制,才能对各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监控,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协调统一,课程改革和课程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七)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研究。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在组织领导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理清思路,从理论上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总之,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紧跟社会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课程改革又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4]杨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33.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从时代背景来说,当前世界各国和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和传播,使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文化思想无过滤的注入学生尚不成熟的心里,同时,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与影响,对中职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影响巨大,这些都对我们的德育教学工作正面效果施加了极大反作用力。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身心条件来说,他们多数是义务教育背景下,在学习知识上兴趣欠缺、成绩不理想、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同时他们精力旺盛,身心都未定型,容易受到负面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从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来说,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手段单一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评价差等因素,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高压管理,忽视教育教学潜移默化作用,无法形成良性的德育教学环境。针对以上问题,《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转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的通知》(皖教秘职成〔〕9号)指出,职业学校德育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加强课程教学,创新德育形式,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构建评价体系,提高人才质量;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为了取得德育工作的积极成果,我们在不断实践、探索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德育内涵建设,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新大纲目标定位是:首先是培养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成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和建设者。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都在加强德育内涵建设,由于前期德育工作表现突出,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唯一一所“德育教育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德育工作,制定了立体的德育工作方案,努力整合资源,总结经验,努力打造本校德育工作品牌。德育品牌的打造具体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总结借鉴、科学规划,制定学校德育整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这是德育品牌打造的指导;其次是在学校工作中大力宣传,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熟悉正在打造的德育品牌的内涵并参与打造工作。宣传的形式是利用所有媒介平台,包括教职工会议、学生晨会班会、党团社团活动,橱窗及网站、招生简章、学校对外交流、与家长交流等,营造积极的品牌打造氛围,做到全员参与。再次是品牌打造的组织实施,也就是德育工作的实践。做法是按照德育工作方案,以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为载体,教师引导,以学生为实践主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和中国梦等新精神的践行。德育品牌打造实践的平台是通过课程教学、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学生实训实习、校园文化,学生志愿活动、职业与心理指导、家庭与社会活动等。最后就是及时总结评价德育活动开展得失情况,努力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一支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与德育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影响着德育的实效。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德育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和德育教师是最前沿的德育工作实践者。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班主任的选派必须严格审核,要选择工作热情、乐于奉献、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德育教师的授课与言传身教是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通道,德育教师在进行理想信念、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新精神授课时,应创新多种手段方法,摒弃“灌输式”教学过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开展,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学,以期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实效。学生干部队伍联系着老师和最广大的学生群体两头,学生干部队伍包括学生会干部和学生社团干部以及班级干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最终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具体实施。本校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比较重要的几项活动有“三自教育”的实践、“主题班会”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三自教育”是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是在班主任与德育教师指导下,由班级干部组织实施,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实践中,学校通过有效组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与心理健康等观念传递给学生。多种德育实践活动的强化,逐步达到德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效。

3、灵活运用“活动育人”的德育方式。

德育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开展内容形式新颖、对学生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和主题教育。要以参与教育为途径,通过模范激励、活动陶冶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育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等观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校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主要活动有教育部组织的“文明风采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技能大赛、运动会、球赛等,在各项活动中增长才艺、陶冶情操,培养中职学生尊重、关心、宽容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介绍当今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激励学生崇尚竞争、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李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政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德育教学和实践中采集一切有力证据信息,挖掘中职学生潜力,赋予中职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维持德育可持续发展。

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为德育成败是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结果,特别是德育工作践行者,更应提高个人修为和思想境界。德育教师、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应“走出去”学习交流,不断引入现代化德育教育理念,开拓德育工作新领地。本校每年派遣学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国家和省内组织的相关德育交流学习活动,在传授本校德育工作经验的同时,吸收借鉴同行先进德育理念和方法,一步步推动着本校德育品牌的打造工作。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中等职业学校应切实落实新大纲要求,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笔者立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从四个方面探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性,即教育主体差异性、教育内容选择性、教育目标层次性、教育途径整合性。旨在相关领导和教育同行形成共识,从而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德育沟通协调、养成教育培养、德育体系完善、德育课程构建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努力,学校德育常规工作日臻完善,许多学校也在不断地探索幸福教育德育工作,并有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中职学校幸福教育工作经验,构建了幸福教育理念下的三年德育工作整体思路和方案,以供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一、德育目标。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德育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幸福德育活动课程,形成德育体系化、规范化、课程化,培养“幸福的平凡人”。

二、实施策略。

1.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开展专题培训、组织观摩考察、组织专题大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六个一”工程(如表1)。

2.树立全员德育理念。

实施全员德育工作管理方案。中职学校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建立健全由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德育骨干、学生家长及学生干部等组成的全员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全员德育的领导与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员德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考核管理。

3.完善九大活动课程体系。

实施校本“幸福德育活动课程”,致力于德育工作体系化、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培养“幸福的平凡人”。德育课程体系具体内容详见图1。九大活动课程是:

(1)升旗课程。升旗仪式规范的程序、厚重的底蕴、宏伟的场面,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是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

(2)主题课程。主题班会是中职学校为学生们开设的一门专题德育教育课程,是我们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设置的主题班会课程,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在方式方法上有别于一般课程,讲求计划性、适度超前性、强化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3)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着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仔细观察社会,发现利弊,解开疑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中职学校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职业体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4)社会服务课程。实施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获得服务他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课程包括:志愿者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贫助困、社区民俗活动。

(5)仪式教育课程。仪式教育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生洗礼课程。中职学校的仪式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入学礼、结业礼、成人礼、毕业礼等。具体安排如下表2:

(6)荣誉课程。荣誉课程着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辨批判能力、艺体素养、审美情操。荣誉课程主要包括技能节(每年5月)、读书节(每年10月)、体育节(每年11月)、艺术节(每年12月)。

(7)阳光心灵课程。阳光心灵活动课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们提供引导自学的“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评估等基本学习环节,学生们在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作用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过程,最终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培育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8)社团活动课程。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发自主开展的校园活动,只有给学生以极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使社团活动发挥最大作用。学校要构建体育竞技类、学术研究类、文艺表演类、志愿服务类四大类社团,建立星级社团的评比制度,落实社团学分的制度,打造品牌社团,注重特色发展。

(9)职业规划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是在初中毕业时被分流出来的群体,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在求职中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就职后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合作精神。所以,通过职业生涯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5]adelabu,d.h..futuretimeperspective,hope,ducation,43,347c360.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将音乐教育列入各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少不了音乐教育。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更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途径诸方面独具特性。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是圆满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

笔者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数年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特性进行探索,形成了以下初步认识:

一、教育主体的差异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体的差异性决定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区域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乡镇。农村和乡镇中小学教学设施落后,音乐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水平低下,这部分生源的音乐基础与城市生源有明显差别。二是兴趣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文化成绩较差,行为习惯懒散,学习动力缺失,对音乐没有兴趣。唱歌五音不全,跳舞羞于登台,器乐多未尝试,乐理一窍不通;而极少数学生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对其它文化课不感兴趣。他们能唱会跳,擅长乐器,甚至形成了音乐特长。三是阶段差异。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打基础阶段,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研修深造阶段,而处于补偿和衔接的中间阶段,要求承上启下,夯实基础,系统学习,形成素质。四是专业差异。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普遍开设音乐学科,开展音乐教学,但不同专业在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材使用,音乐教学目标设定,音乐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音乐专业及其相近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专业,艺术专业等,与其它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要求有天壤之别。如果对教学主体的差异性视而不见,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就会劳而无功。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没有统一规定,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定、学科自主、教师自选。较规范的学校开设声乐、指挥、欣赏、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一般的学校参照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大纲开设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课程。(音乐教学论文)一部分学校在第一、二学年上下学期设置每周1-2学时的音乐欣赏或唱歌课。极少数学校甚至不设音乐课程,不上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缺乏统一规定,部分学校完全自主,甚至不开设该课程,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三、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人才的专业技能各不相同,但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艺术素养有共同要求,只是程度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性质与音乐学科的关联程度,区分音乐艺术专业,教育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它专业等三个不同类别,可按三个层次分别设定音乐教育目标:

第一,普及性目标。以学习唱歌为核心展开教学。在初步了解和基本把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歌曲学习和演唱,使学生能够做到歌唱姿势端正,呼吸方法正确,气息流畅,感情充沛,在唱歌中接受音乐感染和教育,从而陶冶高尚情操。

第二,提高性目标。以音乐赏析为核心展开教学。声乐课要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共鸣调节,掌握吐字技巧,学习演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齐唱、独唱和不同演唱形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并能做到音乐节奏准确,声音统一和谐,歌唱具有表现力。欣赏课要求学生学习欣赏声乐曲和器乐曲的有关常识,重点欣赏中外民歌和优秀创作歌曲,以及中外小型乐器乐曲,并了解中外著名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通过欣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三,专业性目标。这一层次的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浓的兴趣爱好,较好的音乐素质,较强的表演能力,较明确的专业化倾向。因此,要以音乐理论为核心展开教学。进一步夯实音乐理论基础,辅之以音乐指挥和视唱练耳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视唱练耳技巧,初步具备音乐指挥才能,并能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音乐理论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乐谱力度记号、速度术语、表情术语、装饰音和其他常用记号,音程和和弦等有关知识,并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以及尝试创作或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调式、音阶、音程、和弦表现功能的理解和运用。视唱练耳教学要求学生能按指挥图式画拍演唱,音高和节奏准确,调式感强,逐步掌握视唱声部,视唱弦律及其自然音程、变化音程,能准确听辨节奏短句和有变化音的音乐短句。音乐指挥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节拍的指挥图式,能指挥齐唱歌曲,做到姿势正确,拍点清楚,起拍收拍准确无误。并能较好地指挥不同情绪、不同演唱形式的齐唱、轮唱、合唱歌曲。此外,专业性层次的音乐教育还要增加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为学生逐步走向专业化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当然,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实际,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因材施教。

四、教育途径的整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途径丰富,方法灵活,重要的是对学校的师生团队,校园的场馆设施和课内教学及课外活动等各种要素加以整合。其一,以学校师生团队为核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外活动中,要根据师资条件和学生特长,成立多种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和组建各种艺术团队,如歌咏队、舞蹈队、乐队、曲艺戏剧团等,通过教师推动学生,通过骨干带动全体。其二,以学校场馆设施为基点。普通教室和音乐艺术专用教室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是音乐基础知识系统理论教学和音乐艺术基本技能教授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场地设施为学生音乐教育服务。广播网和电视台可定时播放中外经典声乐、器乐、曲艺、戏曲节目。礼堂和运动场可定期举行文艺表演和专场晚会。图书馆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更深、更专的音乐艺术资料、作品和专著。多媒体教室可定期举办中外音乐经典作品鉴赏、影视展播等等。只要整个校园活起来,学生必能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其三,以教学活动为主轴。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线。声乐、器乐、指挥、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都需要课时和课堂教学来完成。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标,以完善学生的品格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宗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解决知而会的问题,更要融合于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而解决好而专的问题。课堂教育之外的音乐教育活动可分为训练、展示、娱乐、竞赛、表演等类别。学校可利用重大节日和庆典,组织师生进行大型文艺表演、歌咏比赛等活动,师生登台表演声乐、器乐、舞蹈、曲艺、小型戏剧类节目。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可在课余时间组织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开展即兴表演的自娱自乐活动。音乐教师可结合教学组织音乐艺术专业测试、知识竞赛,作品选播,影视赏析,以及创作展演等活动。同时,学校还可组织校际、班级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深化音乐教学,拓展学生视野,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展示教育成果。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才刚刚起步,音乐教育尚未形成规范,音乐教育特性尚待深入研究。笔者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期领导重视,同行共鸣。还望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早沐春风,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所以为了有效落实德育课堂,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实效性,我们首先要加强德育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德育课教学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及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德育课教学要结合中职生法制观念淡薄状况,利用经典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品质、品德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最佳渠道,德育课同时也是每个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既然德育课堂是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写出以下几点:

一、德育课教学要强化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中职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自卑心理、消极心态,中职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处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历比较低,在毕业之后是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所以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是自暴自弃,信心不足。所以,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明白,社会上有多种职业和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好、学历高的'学生,现今社会更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旺盛;德育课教学中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就是在课堂中要把稳定专业思想,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德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专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寒暑假专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等主题征文活动,使学生了解就业难的现实,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强专业认知,了解社会对中职生在专业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能够产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能够真正的了解本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树立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伟大目标并为之奋斗,使自己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德育课教学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课教学应将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诚信、法制、行为规范、中国梦等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常态下的德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参观革命博物馆,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提高中职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查阅资料、信息,尤其是中职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摘录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并辅以教师的适当指导,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善于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辩论学习中明辨事理受教育,帮助中职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心理品质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德育理论水平。

三、德育课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课教学内容。

活动的主要开展目的是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精彩学生课余生活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它更侧重的是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传统的课堂都是枯燥乏味的,德育课堂作为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一门思想课程,所以德育教师要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方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应该先结合我们中职学校的特点来进行活动,比如:一些针对专业知识的培训或者知识竞赛等等,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其次要在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业余活动,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第三点,结合课堂中的一些内容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时期热情、精力旺盛是他们独有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感觉课堂并不只是枯燥乏味。活动之后组织他们进行活动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第四点是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能在听讲的同时获得知识的增长;第五点是要做好学校的社团活动指导和组织工作。中职学校在做好学生社团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到德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并加强指导。总而言之,中职的学生未来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所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内容也要紧紧围绕贴近学生专业的课堂内容、岗位需求,在授课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真正的做到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和浅见,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纵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使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教学管理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很多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思想较为落后,仍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体罚的现象出现。致使不但教学管理的目标难以达到,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当前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存在着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的问题,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2-3]。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践教学课时数量较少,实践场地不足,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在这种问题影响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真正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三)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下,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点,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需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案[4]。

(四)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理念等均会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整体教学管理的质量[5]。当前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较多关注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忽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粗陋等情况,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难以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听证会或者设置投票建议箱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广集建议和意见,使更多教师的建议、学生的建议能够融入到教学管理体制中,推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制定活动中,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的科学性、有效性,真正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企业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均较为关注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针对于这一现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平台,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突出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首先需要保证学校中实践课时的有效开展,科学设定实践教学指导课时时间,保证实践教学指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技能知识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实践技能发展情况与实际工作活动相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所新兴的教学实践管理方式,即为在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与互动。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检验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培养“订单型”人才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更为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评价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成绩、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活动当中,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分配,适当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以及综合素质。

(四)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

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构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注重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指导活动,邀请相关的教育管理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学校可以指导教师多阅读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书籍,学习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等,使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从外部引入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融入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创新。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方式,有效改善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教学管理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真正展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凸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伍欣,彭文胜,江波.省教育厅全省中职学校教学标准开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44(21):274-276.

[3]胡学兰,林韶春.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管理制度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9(16):21-24.

[4]殷海涛,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认知差异研究——基于河北省唐山、秦皇岛两市中职学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10(22):64-69.

[5]刘鸿雁.基于社会评价的目标驱动式中职本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107-110.

[6]周广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29(25):104.

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一)整合性和开放性共存。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才能产生,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因此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但是面对外来文化及其他亚文化时,不是所有都吸收,而是通过有效整合,对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多样性和多元性并存。校园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不同文化影响,从而具备多元化特点。以此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有多元化特征。这些多元化特征会通过不同载体表现,使校园文化更丰富和多样。

(三)创造性和时代性并存。随着时代发展,未来竞争必将是人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过程中应着力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时代性,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不断激发,从而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二、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和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得到美术教育的大力支持。整洁、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具有归属感,同时激发出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在美术教育课堂上,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为校园环境美化作出贡献,如设计环境标语、提示标语,并分小组制作,通过比较选择出优秀作品并投入使用,使校园更美丽。

(二)校园文化是展示美术教育效果的平台。校园环境是所有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平台。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美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建设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力平台展示学生的美术才能。如果学生创造的美术作品能为美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那么不但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受到更大的鼓舞,从而激发出更多创作激情。

(三)二者相辅相成。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等目标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修养将得到不断提升。反过来又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推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美术教育实践对象。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了基本美术知识,但是他们具备美术基础仍然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因此中职学校美术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逐步加强教学中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美术教师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践对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出潜能,使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熏陶。

(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从而保证校园环境建设符合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样不但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考查和检验,而且能有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如针对校园绿化环境的爱护,可以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宣传栏中,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将美术课堂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美术课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