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2 16:21:43 作者:灵魂曲

教学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团队合作,只有通过协作与分享,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案例,供教师们分享和学习。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编写者单位:平水编写者姓名:编号:。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学生已初步具有的看图能力和计算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的思考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组合图形中,有的已知条件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图形特点,先把它找出来或推算出来。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过组合图形。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法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高数学学习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基本的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结合回答将五种图形展示在黑板上),你会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吗?(复习面积公式)。

二、认识组合图形。

2、揭示组合图形:像这样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叫做组合图形。

3、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到过像这样用基本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

3、揭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指房子侧面),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允许小声讨论,并在草稿纸上试求。

2、交流:(教师板书)。

(1)分割成正方形与三角形。

正方形面积:5×5=25(平方米)。

三角形面积:5×2÷2=5(平方米)。

组合图面积:25+5=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列?

同学们采用的这个方法,是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叫分割法。

(2)分割成两个梯形。

梯形面积:上底:5米。

下底:5+2=7米。

高:5÷2=2.5米。

面积:(5+7)×2.5÷2=1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15×2=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写?

(3)补上两三角形,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形。

大长方形面积:长5+2=7米。

宽5米。

面积7×5=35平方米。

小三角形面积:底5÷2=2.5米。

高:2米。

面积:2×2.5÷2=2.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35-2.5×2=30平方米。

这个先把组合图形补上一块变成一基本图形,然后相减的方法,叫添补法。

4、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算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觉得哪种算法比较简单一些?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面积总是一样的。

四、练习。

(1)计算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布。(教师呈现数据)。

选择有用的数据在纸上完成,同桌讨论校对,并检查错在哪里?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

(2)练习八第三题。

独立思考方法,你打算怎么做?

(3)92页做一做。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自言自语地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觉得如何去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修改意见。

要求: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编写者姓名:钱建军编号:。

教学内容教材p41。

教材分析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观察活动和想象同步配合,以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它的后续知识是中学里的三视图,在此教材中表述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学情分析有前面两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已明确了观察的一般角度,本课综合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建立实物模型与图形的联系。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发现平面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若干。于前一个星期要求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1、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向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学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根据学生回答择要板书)2、小组合作操作。把四个立方体组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组合图形。条件允许,底面弄一块玻璃,以观察底面。在小组内,将观察到的图形在纸上画出来,并说明观察的角度。

3、用6个小立方体摆出一个组合图形,请学生思考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条件的将数码相机对好实物,并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来。以求表现观察角度的一致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6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板书根据实际生成:

课题。

想象:。

形状1形状2形状3形状4……。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从侧面观察圆柱体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学具、教具老师学生都准备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老师分别拿出不同的立体物体,让学生说出立体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学生: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下面、斜着…..莱观察)。

这时候学生举出了很多从不同位置、角度。

(2)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

为了统一,我们规定了正面、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这几个观察位置。

二、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

(a)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比如你看到物体的正面的时候,你就看不到物体的反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b)让学生看书p38并完成p38的问题和填空。

三、观察球体。

(学生有从正面、下面、左侧、斜的….等不同方向看,得到的都是一个圆形)。

四、观察圆柱体。

(a)观察圆柱体的上面。

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圆形)。

(b)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

有学生认为是。

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分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我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上面(和下面)。

五、学生看书p39并完成p39相关填空。

课堂练习p39做一做。

p40第123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观察物体,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是第一次对空间感的培养,学生对应圆柱体的正视图不容易想象出对应的平面图形。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件还有用纸皮套一个圆柱体来证实和帮助学生理解。

第2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p41~43例3和相关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的组合体)。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重点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并得出对于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昨天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比如人们经常从哪3个面来观察(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例1】投影出示。

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定正面。

(2)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4)让学生完成p41。

(5)p41做一做。

课堂练习p41做一做。

p42第1、2、3、4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书本上并没有要求学生画出对应3个面的平面图,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不看连线题目的选项,直接想象画出3个面的图,之后再连线,这样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有好处。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编写者姓名:钱建军编号:。

教学内容教材p44-p45例1-例2做一做,练习十第1-2题.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一定的意思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本课提升到用字母表示数实际有三层意思(如上).重点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字母表示的实际意义和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理关系的意义.本课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猜年纪。

师:同学们现在的年纪大概12岁左右,知道。

老师的年纪吗?(大17岁)。

明年小东几岁?老师几岁?一年一年下去分别是几岁?

学生(小东)年纪老师年纪。

1212+17=(29)。

1313+17=(30)。

::。

2424+17=(41)。

::。

观察一下,在记录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在变化,哪些没有变化?

(年纪在变化,相差的岁数没有变化)。

这样说下去会有很多岁数可以说,你能用一个式子把许多种情况都表达出来吗?

(把学生年纪用a来表示,那么老师年纪用a+17来表示)。

(a+17不但表示了年纪而且还表示了两者的关系,而b只是表示了年纪)。

是呀,表示关系是很重要.大家想想我们的数青蛙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歌很长,怎么唱得完?

讨论用字母表示。

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青蛙成了独眼龙.在特定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2: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说了和没说一样,没有发生关系。

3: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眼睛和腿的数量对不上,成了怪物。

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把歌唱完了,又正确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所供选用的字母有很多.不只是a,b,c,d.但当我们开始设定某一个数,用某一个字母表示的时候,不能和别的字母混起来.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其实用字母表示数或者表示关系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我们玩数学游戏算24点,a就表示1.j表示11等等.

二、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失物招领。

张明同学于昨天傍晚在校门口捡到人民币25元,请失主前去五(1)班认领.

讨论得出用字母去表示25更好一些.

三、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其实在我们数学学习中早就用字母在表示。

数了.大家可以举些例子。

讨论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较与文字表示,用数直接表示各自的优点.具体谈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的感受.

(简洁,明了,内含丰富.)。

四.用字母表示的简写形式。

a*b=a.b或ab。

a*a=a2。

一般情况下,几个字母相乘,在字母表中靠前的写在前面.如c*a=ac字母与数相乘,数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

练习:8*8*8…*8=()简写。

12。

比较2aa2。

五.巩固练习。

百数表.(简介:画一张10*10的空格表.告诉学生是从1-100各数.然后把数隐去,在其中一个空格中标上字母b,要求思想其它格字可以填什么.找出与b的关系.)。

板书:重点突出“数青蛙歌”与简写。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或者尝试: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合作探究。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三、深入探讨:

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

注意事项:

(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1、p40第1题,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3、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兴趣探索。

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前面都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物体,这节课同学们要动手摆出你所观察到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四个正方体。

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

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2、每个小组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摆好后每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到形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

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这些图形都是相同的吗?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听要求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一摆。

(1)从正面看是水平方向连放的3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是水平方向没有连着放的2个正方形,即“口口”;

(3)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水平方向连放的2个正方形;

学生摆完后指名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小记:

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

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由于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但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学生感觉我的教学设计是一题比一题简单,一题比一题没意思。第1小题的结果最多样,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第2题只有三种摆法,到了第三题摆法更是“唯一”。其实在设计时,我是考虑到了教学层次的,因为第一幅图与例题联系密切,难度较小,第二幅图变化了观察位置,且观察到的图形中间是不连续的,而第三幅图难度更大,是根据两个面观察的结果来推测原来物体的形状。由于有两个不同的观察面,所以摆法受限制的自然多一些,这其中也渗透了仅凭一幅图是无法确定物体形状的道理。

困惑:如何在这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层次与学生练习的层次性相统一?

学生的发现:教材43页第6题,学生(蔡阳)发现第三幅图画得不够准确,因为靠右侧的猫头鹰头部不可能遮挡住左侧猫头鹰的头部。应该在照片上看到两个猫头鹰最上部(即有2只左耳)。

绍兴县小学数学备课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此内容是在完成了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在学生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找出皮筋的长度和课本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

教学难点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简易秤、尺子、书本。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1、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准备好以下物品,一根皮筋,一根小木棒,一个圆盘,一把尺子和6本数学书。

2、制作一个简易的秤。

3、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根据记录表的内容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记录表。

记录表。

第小组。

所称课本数123456。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4、根据记录表,完成折线统计图。

皮筋长度和课本数的关系。

皮筋长度/cm。

课本数。

5、讨论:从图中你发现什么?课本如果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怎样呢?

6、小结。

要求: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平方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它的意义是表示两个相同的乘积。对于这个概念,好象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透彻,却一点也不容易,书本是在第46页例3教授正方形面积字母公式时才第一次呈现平方数的意义、写法与读法,如果按照书本的方法去教,学生要真正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平方数又是立方数的基础,更是以后六年级的圆面积的计算的基础,因此设计这个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平方数读写及其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平方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具体数到抽象的字母,引导学生探索、体会平方数的意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有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平方数的意义。

平方数的计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演示(以下简写成p):8×52×aa×2c×13×5×t。

师:算式中的乘号能省略吗?如果能,请写出省略后的算式。

生说答案,同时演示答案。

师:2×a=2a和a×2=2a,为什么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生:因为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师:观察这三题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因数都相同。

师: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写成平方数的形式,例如:4×4=42,读作4的平方,表示2个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数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数的个数有2个。(课件同时演示)。

生:后两个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写成平方数。6.5×6.5==6.52,读作6.5的平方,表示2个6.5相乘。8.7×8.7==8.72,读作8.7的`平方,表示2个8.7相乘。

2、p:a×a,s×s,y×y×4。

师:这一组算式你会改写吗?

生:会,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s×s==s2,读作s的平方,表示2个s相乘。y×y×4==4y2,读作4y的平方,表示2个y相乘再乘4。(课件同时演示)。

师:你真棒!我们要记住:两个相同字母相乘要写成平方数的形式。

1、p:0.12=0.32=82=202=。

师:这些平方数你会算出结果吗?

生:0.12=0.1×0。1=0.010.32=0.3×0.3=0.09。

82=8×8=64202=20×20=400。

师: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觉得哪题最容易出错呢?

生:0.32最容易算成0。9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细心啊!

2、p: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2.5×2.5x×x62。

x26×22.52a×2。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吧,提醒一下你们,不是每个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连的。

生:2.5×2.5与2.52相连,x×x与x2相连。

师:那为什么剩下的四个不相连呢?

生:因为a2表示2个a相乘,而a×2是表示2个a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不连。同样的,因为62表示2个6相乘,而6×2是表示2个6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连。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15=,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37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用整数乘以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平方千米”

2、探究1平方千米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猜一猜1平方千米和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指出: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那么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学习材料自学.

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导学单:

(2)1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

小结: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3.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9中的资料,了解平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1002平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单位换算。

30平方千米=()公顷。

6000公顷=()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公顷。

=()平方米。

400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米。

2.完成练习三第14、15题。

3.完成练习三第16、17题。

4、优生完成思考题。

5、课堂小结。

分层进行练习,然后全班校对,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试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补充习题》。

2、每日一题: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

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认识倒数。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试一试。

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教后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于是,我又设计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项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叙述“谁是谁的倒数”,学生对于倒数概念中的“互为”两个字的含义理解的更为深刻,同时不同类型数字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求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理解。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系列

1.第1题。

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中,可让学生看图叙述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填出字母公式。

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复习巩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这道题的解法较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用多种方法解答。

3.关于练习十九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通过测量计算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复习巩固已经学习的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将几个图形都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它们的高是相等的,所以高只需要量一次。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通过比较它们面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面积与底和高关系的认识。例如长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但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2倍。结合这一发现,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第3题是解决问题。着重要让学生理解题中收割机的作业宽度和速度的关系,即是收割机1小时收割面积(一个长方形)的宽与长。另外,在计算中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4题的第(2)*题是选作题。因为小树是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简单地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要考虑实际的排列。

小树高有3+3+3+6=15(cm),最宽处有4+4=8(cm)。

(1)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用手工纸的长除以小树的宽,得。

到能剪的棵数。

458=5(棵)5(厘米)(2)这样排,手工纸的长可以排:

4515=3(棵)。

手工纸的宽可以排:

218=2(棵)5(厘米)。

一共能剪32=6(棵)(3)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长可以排:

(45-3)5=8(棵)2(厘米)(4)这是在第(2)种的基础上的排法,

因为宽还多5厘米,可以在中间插。

入2棵,所以一共可以剪:

32+2=8(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57,x=135)。

(2)5.2-x=0.7(x=4.5,x=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系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备注。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1、一般设一倍数为x。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毫升。

―2/9=427。

7/9=427。

=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14.8=142.08(万平方千米)。

知识目标: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处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知识目标:。

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1)升、(2)立方厘米、(3)毫米。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许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

=0.0162(立方米)。

=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复习。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

容积单位:(液体)升毫升(100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p98―p100.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自制转盘,骰子,透明塑料桶,乒乓球等.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动手体验。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

师:看过足球赛吗。

生:看过.

(课件出示:抛硬币解决)。

师: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生1: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所以公平.

生2: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它们各占一半,所以公平.

……。

师:也就是说,硬币抛出后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1/2;生2:50%;生3:0.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正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半,所以是1/2.

生2:因为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只有两种情况的一种,所以是1/2.

师: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板书:正面:1/2反面:1/2)。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1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

生:大约可能是5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正面出现可能性是1/2.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呢 想不想试一试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出示课件实验要求):。

1,四人为一小组,每人各抛硬币10次,其他同学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记录表格:。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接近总次数的一半.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出示统计数据)。

历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做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师: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

生: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师:那么反面朝上的次数呢。

生:也一样,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原有的学习经验.初步渗透公平的规则意思,使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

通过实验,既体现出概率的统计意义,又渗透了实验结果和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当实验的次数越多,频率就越稳定,这个稳定的结果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游戏活动,体验可能性。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出示飞行棋游戏)。

生:喜欢。

师:玩过这种游戏吗怎么玩。

生1:掷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先到终点为胜利.

生2:补充,棋盘上有一些要求,要根据要求走.

生3:最后如果超出终点要退回.

生:行。

师:好,我把全班分成3个队,左边为红队,中间的为蓝队,右边的为白队,每队选一个代表.

生:好!(出示转转盘)生:不公平。

师:刚才不是说行吗怎么又不行了。

生:红色的可能性大,而白色和蓝色的可能性小.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红队占4份中的两份,可能性是1/2,所以红队可能性大.

师:蓝那队和白队呢。

生:蓝队和白队的可能性都是1/4,因为它们都占4份中的一份.

师:那么大家认为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看来的确是不公平,谁能想个办法,把它变的公平。

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种颜色一份,就公平了.

(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转盘)。

师:这样公平吗生:公平。

师: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

生:每个队现走的可能性是1/3。

师:是相等的,是不是那么我们来决定一下哪队先走的次序.同学们喊停我就停.

(确定走的次序后准备玩游戏并出示骰子.)。

师:决定了要走的次序了,那这有两个骰子看清楚了吗每队再上来一位代表选择骰子。

(学生都选择正方体的骰子)。

师:如果你是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生:长方体1,2出现的可能性大,别的面出现的可能性小,正方体6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是1/6,所以选正方体.

师:大家想为什么这个正方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呢。

生:因为这个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一样,所以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

师:都是多少生:1/6。

生:不一样.师:为什么。

生:因为面积大小是不一样的.

生:行(师生共同做完游戏)。

师:为什么呢。

生:每个队赢的可能性都是1/3,所以有可能会赢.

师:那就是说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能不能确定啊生:不能。

师:那么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是1/3,是相等的.

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得到"这样做不公平,因为指针停留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通过选骰子玩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正方体每个面朝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相等的,而长方体由于各个面的面积不相等,所以每个面朝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也有所不同.

活动三:思维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了,说的非常好.请大家再看这.老师这有一个不透明塑料桶,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出示不透明塑料桶)。

生1: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2。

生2:我认为不对,他们的个数不一定。

师: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

生:不能。

师: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你想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想知道黄乒乓球有几个白乒乓球有几个。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

(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师: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7.

师:为什么。

师: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摸到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6/7.

师: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

生:黄乒乓球增加2个,这样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9.

师:为什么。

生:这样白乒乓球就占了9份中的一份了.

师:那么想一想,只可能加两个黄乒乓球吗。

生:可以加别的颜色的乒乓球,只要不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这样白乒乓球也是占了9份中的一份.

通过思维拓展训练,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过渡到定量感受,让学生明白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什么有关,进一步丰富对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2,阅读概率小史(播发音乐)。

五,课后延伸。

(课件出示题目)。

出示盒子,里面有一个黄球和一个白球。

1、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加一个黑球)现在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3、(拿出黑球,放入一个白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4、如果我想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5,怎么办?

开心解密:

第一个数字你猜几?猜中的可能性是多少?若没猜中就继续猜,这时猜中的可能性又是多少?直到揭开密码。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1/2白球:1。

反面:1/2黄球:6。

可能性:1/7。

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让数学课更有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