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8 17:57:07 作者:紫薇儿

编写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希望以上的教学计划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数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2面的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认识列和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来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数对”。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但用文字描述较麻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简洁、明了的数字和符号——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数对的含义、写法、读法。

(2)如何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列和行。

2、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3、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独立学习课本2页的例1,并完成例题的问题(1)和(2)。(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4、全班展示。

(1)用(3,4)表示王艳的位置,王艳坐在第三列第四行。

用(4,3)表示赵强的位置,赵强坐在第四列第三行。

(2)师:像(3,4)和(4,3)就是数对,数对怎么读?怎么写?

读作:数对1,2。写时要用逗号隔开,表示列的数字写前面,表示行的数字写后面,加上括号。

(3)学生质疑问难。如:(0,0)、(1,1)是不是数对,各表示什么?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游戏。

(1)根据“数对”猜朋友。一个学生说数对,其他学生根据这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说出在这个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2)根据朋友的位置写“数对”。指定一个学生,让其他学生写出表示他这个位置的数对。

2、完成课本4页第1题。

3、完成课本4页第2题。

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1个数字不变,第2个数字变了,因为列不变,行变了;左、右同学位置的“数对”第1个数字变了,第2个数字不变,因为列变了,行不变。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课后小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__。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三、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四、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五、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

和的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比例的解是x=16。

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二判、三列、四解、五检。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重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益阳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的人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活动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活动准备: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我国目前和益阳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2、学生分组作实验,观测水龙头滴水量,测量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

3.调查一下自家每个月的用水量活动学具量杯、卡纸、计算器教学准备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干旱的图片,浪费水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谜语评论师:同学们!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你们,愿意吗?双手抓不住,用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打一物)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课前已布置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收集与水有关的资料信息,同学们做的怎么样?二.汇报资料,收集信息评论(一)汇报结果1、师:看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想必一定是收获累累,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收集有关水的信息资料,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好!(有代表性的资料可鼓励小组展示在黑板上)2、师:看来每个小组都非常用心尽力,收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具体,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3、播放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

(二)交流总结1、师:通过刚才的观看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

小组1: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

小组2:我国水资源现在非常匮乏,不仅农村缺水,城市缺少,到处都非常缺少。

小组3: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师:每个小组都总结的非常好,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调查还是非常严重的,那浪费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那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呢?3、小组甲:我们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下结论。

师:有没有异义的小组?那你们想用什么数据来验证,你们操作的方案和步骤是什么?4、小组乙:因为现在我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还有好多个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都在使用自来水,所以我们想选定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作为实验的对象(三)合作实验1、实验(1)、小组汇报实验的步骤(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的跟进幻灯片的播放)(2)、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板书(3)、师质疑:每个小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生活中水管的大小不同,试验时穿孔的大小不一样)2、计算建立直观印象。

(1)、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以前学过的那个数据来代表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平均数)(师板书:一个水龙头平均一分钟的漏水量)(2)、师:通过实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50克,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算什么?小组甲:可以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漏水多少了。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1个水龙头1分滴漏50g水,那么1时、1天、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1分g1时g1日kg1年t(3)小组报学习卡的填写结果、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千克,你知道72千克水有多少吗?我家的矿泉水桶一桶大约有18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天大约就要漏掉4桶水师: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我们还能把上面的统计表制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4)出示折线统计图.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1、联系实际(1)教师:同学们,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千克,一年就是26吨水啊!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提议教师选定一个问题共同解答,假若一个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算式是:26300000=780万吨(2)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体验生活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现在把780万吨水进行以下的量化,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1)如果1个人1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2)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3)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4)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解答,展示算法并讲明算理)3、交流感受教师:看到这些数据,每个小组有什么感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滴虽小,随着时间增加,水管增多累积起来可就成了大大的浪费)(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谈谈你的感想。

课后作业:1、设计几句“节约用水“的口号。

2、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用水方案。

3、为全校师生写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数对教学设计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本节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空间内容打下基础,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本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铺垫,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的观察,通过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学生对空间图形知识还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慢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立体图形,字拼搭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活动时会觉得困难,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得形状。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这一单元后,让同学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认识我们身边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通过动手操作和分析,认识水环境的污染,认识到节约用水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养成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节水措施。

教学准备:

学具:计算器、三角板、铅笔;课前同学收集有关水资源知识;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哪里?

(生齐答:伊拉克战争。)。

师:美、英等国为什么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要向伊拉克发动战争呢?

(生答:想占领伊拉克的石油。)。

师:关于战争,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曾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播放声画)。

(生:美国人真可恶。

我们中国缺水吗?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为何还要打仗呢?)。

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观察)。

2、生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引导得出:我们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深圳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我们大家都要节约用水。

生1:不论他,一滴一滴地滴也滴不了多少。

生2:修好他,或换一个。

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呢?(少数同学同意第一个说的。)你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说服第一种说法的同学吗?先自由地讨论一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难点:能自己从实例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20xx+131268+10243721+20xx+102-345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 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方案: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初步理解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在探讨交流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1、教师提问引导: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分开层次,确定重点。

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应段落。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确定学法。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略学,“议花生”详学。(情景引入: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夜晚)。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想象情景,学生自由读再分角色朗读一家人谈论花生的部分。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价钱便宜)。

3、重点读父亲的两次对花生的评价。

父亲第一次谈论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件出示花生和其它果实的图片并完成表格,请学生画出写花生及其它果实特点的词语,教师在对比讲解中让学生明确花生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4、学生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5、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激发学生兴趣,畅谈自己的想法)。

四、合作探讨。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受。 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但。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提问: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能选择呢? (启发学生思考花生的价值,进一步懂得做一个有内在的人的重要性)。

2、师引导,生举例:生活中的落花生,由课文走进生活,进一步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学习花生的品质。

4、略讲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适当举例。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3、练习:

写一写你身边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主次分明。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借物喻人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2、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小明的提示列式计算。

(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的单价是2.50元,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提问: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小结:一般情况下,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学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问题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2、出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考考同桌。

六、作业设计:练习六1-5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教师主观分析:课文在选入教材时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是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基本可以读通读懂。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五年级的孩子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容易。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会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主文化,所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2.读、演、议结合,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五、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七、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作业或预习。

课前预习。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了学情分析具体到位,目标的拟定体现了三维原则,教学流程清晰,层层紧扣,突出了重点,能突破难点,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任务特点。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评议一单位:        姓名:林黎   日期:6月20日

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对生活中几种常见游戏(或现象)剖析与解释,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实验记录表,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6的长方体,透明塑料桶,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可能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

师:农夫能否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应用可能性来决定输赢或者先后顺序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揭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动手体验,获取数据。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看过足球赛吗?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师:足球场上的裁判员在干什么?(抛硬币)为什么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

师: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所以公平;生2:公平,因为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它们各占一半,所以公平……)。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1/2; 生2:50%; 生3:0.5。)。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板书:正面:1/2,反面:1/2。)。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1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5次)。

师:为什么?(正面出现可能性是1/2。)。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

师:那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个试验,(出示课件实验要求):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次数。

第一次10。

第二次10。

第三次10。

第四次10。

总计40。

师:大家试验做完了吗?请各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统计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数据。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预设生: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接近总次数的一半。)。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师:其实在历史上,为了验证这一点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历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做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试 验 者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

德.摩根40922048。

蒲丰40402048。

费勒100004979。

皮尔逊240001。

罗曼若夫斯基8064039699。

师: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师:那么反面朝上的次数呢?(也一样,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三、应用拓展,体验可能性。

游戏活动一:三色转盘。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出示飞行棋游戏)。

师:玩过这种游戏吗?怎么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教师预设生1:掷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先到终点为胜利;生2:补充,棋盘上有一些要求,要根据要求走;生3:最后如果超出终点要退回等。)。

师:好,我把全班分成3个队,左边为红队,中间的为蓝队,右边的为白队,。

师:哪个队愿意先走 (所有学生都举手)既然大家都想先走,我们就用转转盘的方式决定好吗?(出示转转盘)。

(生:不公平)。

师:刚才不是说行吗?怎么又不行了?(生:红色的可能性大,而白色和蓝色的可能性小。)。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生:红队占4份中的两份,可能性是1/2,所以红队可能性大,蓝队和白队的可能性都是1/4,因为它们都占4份中的一份)。

师:那么大家认为公平吗?(不公平)。

师:看来的确是不公平,谁能想个办法,把它变的公平(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种颜色一份,就公平了。)(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转盘。)。

师:这样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生:每个队现先走的可能性是1/3)师:是相等的,是不是?那么我们来决定一下哪队先走的次序,同学们喊停我就停。

(确定走的次序后准备玩游戏并出示骰子.)  游戏活动二:掷骰子。

师:决定了要走的次序了,那这有两个骰子看清楚了吗?每队再上来一位代表选择骰子。(学生都选择正方体的骰子)    师:如果是你会选哪个?为什么?(生:长方体1,2出现的可能性大,别的面出现的可能性小,正方体6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是1/6,所以选正方体。)。

师:大家想为什么这个正方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呢?(生:因为这个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一样,所以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一样。)。

师:都是多少?(1/6)。

师:正方体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1/6相等的,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也一样吗?(不一样)。

师:为什么?(因为面积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好了,同学们和我们这3个队的队长都选择了用这个正方体骰子做游戏那我们就用它来做游戏!(师生共同做完游戏)。

师:为什么呢?(每个队赢的可能性都是1/3,所以有可能会赢)。

师:那就是说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能不能确定啊?(不能)。

四、思维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了,非常好.请大家再看老师这有一个不透明塑料桶,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出示不透明塑料桶)。

师:我来告诉大家,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生1: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2;生2:我认为不对,他们的个数不一定。)。

师: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不能)。

师: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 你想知道什么条件?(生:我想知道黄乒乓球有几个?白乒乓球有几个?)。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师: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1/7)。

师:为什么?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摸到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6/7)。

教师:那任取一个,一定能取到黄球吗?

师: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那么想一想,只可能加两个黄乒乓球吗?(还可以加别的颜色的球)。

师: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1/2,该这么办?

五、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你学的快乐吗?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刚才我们投掷骰子,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6来表示,那么这些知识在数学上都叫做概率.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比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航天发射等等都应用了概率的知识,它是怎么发展来的呢?请同学们来看。

2、阅读概率小史(播发音乐)。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1/2  白球:1。

反面:1/2  黄球:6。

可能性:1/7。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统计与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学生熟悉的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现实生活模型。其试验方法本身是一个统计活动,而估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则是概率问题。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回顾概率的获得方法及其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重点是方案的获得和模型的实验,难点是方案的获得,关键是模型的建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该班是根据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业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平行分班组成的一个班级。有5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一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学习吃力。由于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加之乡村周边水库及池塘密布,学生接触养鱼的机会众多,应该说如何估计一个池塘的鱼的数目对于当地学生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题中也能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拟实行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营造组间竞争氛围,因人而异,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力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一】创设情景。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几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现在我镇天龙湾百亩鱼塘的李老板想知道他的池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关键词:大约,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生1:捞上来清点。

师:你这是一种思路,但还是不准确。我看干脆抽干里面的水逐一清点。

生2:这样做不现实,鱼会死掉;再说老板的目的只是估计,不必这样费事。

……。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怎样估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熟悉的实验。

【二】模型探究。

(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准备好实验器具。)。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生(陈诚):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官双艺):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白数目比来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师:那好,动起来。

在每个小组的口袋里放入8颗黑棋和若干颗白棋,分组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两个方案的实验,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投影展示两个表格):

个小组事先清点。2.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先后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同时,依据表格1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0次,依据表格2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次,每次取出棋子总数统一为10颗。这样,一方面平衡了各小组的实验时间及进度,又不失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教者把握整个教学节奏,避免课堂局面的失控;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分组的同时又分两个方案并行,又不失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双向比较与评价,即纵向上的两种实验方案的对比和横向上各小组实验情况的对比,实现了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辩证统一。)。

由此得到的估计结果是:_________。

(说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并参与他们的实验,注意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是否将口袋里的棋子和匀、每次实验后是否将棋子放回、记录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以便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交流:

1、打开口袋,数数口袋中白棋的颗数。

2、各组汇报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比较同组的两种方案哪个更准确;比较同一方案各组实验的结果哪个更准确。

3、师问:为了提高实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生1:增加实验的次数。

生2: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之后再作估计。

师:非一般的思维,请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生2:因为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相当于增加了实验的次数。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带上记录表上台,分两组将各组的两种方案的数据分别汇总;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两种实验的全班汇总结果。)。

4、大家还能根据刚才的实验谈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吗?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1.如果试验次数足够多,第一种方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实践中人们不能无限度地重复实验,故其实际意义不大。

2.第二种方法当总数较小时,其精确度可能较差,但对于许多总数较大的实际问题,此法方便可行。

【三】变式探究。

问题:刚才实验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现在如果一个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该如何估计口袋里的棋子数呢?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几颗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的转化,再为难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该怎么办?

生2:将口袋中的几颗棋子染成黑色。

师:好主意,事实上也就是给其中几颗棋子做上了标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四】解释应用。

问题1:如果我们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围棋子可当作什么呢?(培养建模意识)。

生:池塘里的鱼。

师: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认同这种想象吗?

生:(纷纷点头)。

师:这样看来,棋子问题与鱼的问题似乎有相似之处,解决了棋子问题,鱼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问题2:现在你能为鱼塘的李老板设计一种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的方案吗?

生1: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捞出一条鱼,观察是否有记号后放回,经过多次重复后,以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例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生2: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从中随机捕捞若干条鱼,并以其中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说明:在完成了实验且解决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计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学生课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课后书写详细方案,作为成长记录保存在档案袋中。)。

【五】拓展应用。

问题1:你能进一步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鱼塘中鱼的产量吗?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交流,师不作过多评价,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悬念与空间。)。

【六】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利用今天的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生1:一个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锦鸡?

生3:一次抽奖活动中的中奖率有多大?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