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5 22:33:00 作者:书香墨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迪。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作为一个城市,对它的规划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的发展也必须依附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由此观之,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变得很重要了。城市是一个整体,在城市里面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譬如:房屋的创建;道路的修建;环境的建设等,这些都是都属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为了城市能变得更加的好,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的力度就要变得更加的大。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就是为了能使得城市中的市民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生活的更加的方便,使得城市和人民能变得更加的和谐,融为一体,只有城市中的人民能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他们就会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城市才会发展的特别快。由此可见,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对城市的发展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要想城市发展的好,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就要做好,这样才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才会成为一个顶尖的城市。

5结语。

城市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了,它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就要继续的发展,以此来壮大自己,而城市壮大自己的方式就是对自身进行规划和设计,争取用最合理的方法来使得自己的资源被分配好,并且把利益最大化。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好的设计和规划,城市就会发展的很快,一个发展的好的城市带给人民的好处是巨大的,它会推进人民的发展,使得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毛良河.郝占鹏.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j].四川建筑,(3):67~68.

[2]刘向峰.沈天行.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之特征[j].建筑学报,2006(1):22~23.

[3]李晶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17~18.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主题性设计,最开始出现于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是顺应现代人文消费、文化消费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主题设计一直没有作为一个设计的大类出现,也没有在诸多设计分类中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分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容易跟设计主题相混淆;第二,无法在现有设计规则下明确设计的属性和深度,如城市规划设计概念,设计阶段之类的通用概念。但是,主题设计非常有必要受到重视。一个方面要打破传统中不合理的并区分,并不仅仅是有设计主题就能成为主题设计;另一个方面市场对于主题作为产业内区分已经提前于设计体系内的区分。主题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一种活动,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强调人情味,强调设计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的日趋进步,现代设计不再只局限于“形式服从功能”这样一句冷冰冰的口号,在个性化和多元化状态日趋明显的当下,从“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设计到“形式追随情感”的“情感化设计”,如何让设计变得更加独特有趣,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变得更为重要。这一观念转变才是主题性设计的重要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的功能不仅指它的使用功能,还包括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主题性设计利用产品的特性来表达产品的不同美学特征及价值取向,让使用者从内心情感上与产品取得一致共鸣。通过对产品中的情感化和趣味性元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感性化产品的需求很大,市场前景很广阔。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情感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因为人是当今社会的主体,人的需求将会是市场的主要需求,现在的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市场上情感化设计必然也会不断增多。情感化的产品形态会让使用者从内心深处产生购买的欲望,只有引起了购买者的注意,消费者才会有把它买回家的想法。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要注入使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让形态打动消费者,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例如juicysalif柠檬榨汁机——菲利普斯塔克在此设计造型上使人耳目一新,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生动活泼,很有趣味性。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们或追求新奇刺激或追求与众不同,亦或是追求小众但别具一格的设计。主题性设计下的产品恰恰能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主题性设计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审美、心理对产品进行处理。主题性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这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2主题性概念。

主题,借用词典上的含义,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研究、分析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设计概念则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练所产生的思维总结。主题性概念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性概念下的设计,是指具有一定导向性概念或命题,并根据其概念命题进行创作的设计。通常主题设计的文字很简单,抽象的形容或是对某种感觉的把握,这样可留给人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发挥和想像。因此主题性设计具有可以抛开现实的束缚、尽情挖掘设计思维、超越现实的设计特点。这种设计方法对当前市场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前卫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主题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最早出现于美国。1958年,美国加州玛利亚客栈率先推出12间主题房间,后来发展到109间,成为美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接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室内以及平面设计中。时至今日主题性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市场也更为开阔。为中国消费者群体所熟知的“无印良品”,其品牌文化和设计理念“无,亦所有”一直贯穿于它的产品设计中:未经漂白步骤的纸张、原木打磨不喷漆的杂货、注重用户体验和趣味性的日用品,这种极简的主题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欢迎。

滨水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探讨的论文

5月26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34位师生莅临重庆大学,中德joint-studio联合设计就此开启。此次选择的场地为原重庆华隆特钢厂区旧址,其南接著名瓷器口古镇,东临嘉陵江,西边为市政干道,北面为特钢厂家属区。项目选定的旧厂区巨大且荒芜,但直接濒江,拥有绝佳景观视野,其相邻区域也极富活力和历史感,且交通便捷,这无疑使得该场地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回望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与长江息息相关,因此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老城墙,旧码头,老工厂、旧车间等。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老旧构筑物虽然都已废弃,但它们构成了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所以如何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建构历史、今天、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城市环境,将成为贯穿整个设计的问题。

2、总体规划。

首先是交通网络规划。为保证人们安全便捷地抵达滨水岸,重新建立起人与水亲密对话的滨水文化,我们倾向于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确保步行者的权益。同时路网等级从西向东依次降低,即靠近城市干道的路网最宽,以快速消化涌入场地的车流;而越靠近江边的路网就越窄越多。其次是建筑量的空间分布。对于重庆这种高密度山地城市,一片视野开阔且可达的公共空间是极为宝贵的。纵观场地整体环境,在保证容积率大于2.0的前提下,我们控制建筑高度由城市干道一侧向滨江一侧逐渐递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开发量和城市天际线形象,还可以在滨江地带提供可达且人性化的公共共享空间。最后是城市空间的营造。场地内设计三条由西向东的视线通廊,其中的城市空间由大至小,由整变碎。最后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绿带轴来加强场地南北之间的连续性,并在绿轴上衍生小广场、街角公园等等趣味空间。经过反复推敲形成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场地内从大马路向步行街道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了人与人相遇相识的机会,可发生更多偶然,拉近人之间的距离。而经改造后重新利用的老构筑物也能在无形中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和唤起城市集体记忆。

3、整体深入。

总体规划完成后,便是更深一步的设计——即功能分区和建筑形态设计。已知场地南面磁器口古镇充满活力,有大量游客聚集,建筑尺度均较小。为了不破坏城市肌理,疏导人群,场地南边地块不管在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应起到良好过渡作用。北面紧靠的轻轨站与公交站可快速吞吐人流。于是场地由北至南设置为住宅、商业、商务、配套服务四大功能块。沿江堤岸则统一规划为亲水景观带,保证滨水区域步行尺度的同时,形成生态型护岸,保护滨水栖息环境。从以上设计回顾可知,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的作用。其设计应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让城市环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长机会;还应注重“平凡建筑(城市基底)”与“伟岸建筑(城市地标)”的等量齐观。与德国师生的合作也同样让人感触颇深,比如他们认真的态度,探讨问题的能力等。还要感谢两位教授的细心指导。总之,中德联合设计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一个新的认识和起点上,继续思考和探索城市与建筑。

城市设计规划论文

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文化完整,又要科学的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在紧凑城市的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要考虑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政治上的政策实施,以及土地的分配,环境、能源的使用,交通运行情况等都是在实行紧凑城市建设前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进行紧凑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建设。

2.1明确城市设计优势。

在对城市进行紧凑设计之前,设计者们首先要明确城市设计中的优势,然后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解决在紧凑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在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首要面对的就是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密度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环境,居住的舒适度就会有所下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是提高居住密集度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上,人们往往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设计者们要针对每个城市的特色,在紧凑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城市的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对城市的形态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市进行紧凑性的设计,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紧凑城市理念的实行,不可避免的会将城市变得高密度化,因此在高密度化的城市中,优化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对城市空间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甄选。因为一个城市的外部形态结构它会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定,同时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另外也会通国对交通的组织模式以及功能结构的分布来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每一个空间里合理的人口密度[3]。其次,要对城市内部进行紧凑单元的构建。密度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城市形态整体模式的本质。因此,引导密度在城市内部的合理分配是其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建设紧凑城市发展单元来实现对城市密度的合理分布。而紧凑发展单元指的是将生活区、办公区以及劳动区利用公交节点混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然后在围绕一个一个的单元中心由内而外的进行城市建设,其中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越靠近边缘人口密度越小,这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紧凑城市的建设。

2.3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

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紧凑城市的建设成果,因此要充分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来达到建设紧凑城市的目的。首先,要注重使用混合空间。所谓混合空间指的是对空中、地面以及地下还有室内、室外等多种空间层次进行合理、协调的充分利用,将城市的多种功能进行混合使用。利用混合空间可以将城市空间的使用强度大大提高,共享空间内的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空间的地面环境,从而解决人地矛盾,让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其次,要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所谓空间可达性指的是可以到达理想的使用目的与能力[4]。城市使用者同城市空间的联系程度越高,说明空间的可达性越好,从而能够更好的实施紧凑性的城市设计理念。而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决定了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高低。因此城市空间的分布应该根据人们的喜好,同时也要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来增加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实现紧凑城市的建设。

2.4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因此在进行紧凑城市的建设中,要使城市环境的质量有所提高。第一,城市的环境质量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所以我们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中的阳光、水源、空气、土壤等因素影响着城市设计结果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配置、建筑物的布局设置、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条件,从而保证居民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水源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将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提高人工环境质量[5]。人工环境质量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使用感受,在进行人工环境的构建时,应注意运用良好的色彩、尺度、细节的设计来避免高密度城市下所产生的拥挤、隐私程度差、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紧凑城市的建设进程。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趋近统一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质化规划下,城市的特点与特色正在消亡。在新的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适应于统一管理的城市规划,但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特色的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繁荣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工作也随之快速发展。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完成,不少人却惊奇的发现,在中国现行的规划体制下,城市设计的同质性日益加重。诚然,趋近统一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质化规划下,城市的特点与特色正在消亡。在新的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适应于统一管理的城市规划,但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特色的显现。当前,诸如城市的性质与整体风格定位、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引导、旧城区与新城区的风貌协调与衔接、建筑风貌特色的营造与创新等诸多复杂问题,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学科要研究的课题,更是城市设计要关注的焦点。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自城市的概念产生,城市设计就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目前在理论界,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定论,以下对几种普遍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

1.1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在城市设计行业领域内,从业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认可,比较偏重于战略说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为: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战略发展的,规划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城市宏观意义的发展,主要是从城市社会整体去界定的,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计划性,而城市设计则是基于城市发展战术的,城市的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支,城市设计的实施更加具象化,重在对于城市已有资源的规划和设计,更偏重于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指导性。

1.2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仅仅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指导被指导是当前的普遍认识,但是这种理解又有其局限性。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相对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规划在较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框架内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然而影响城市的战略因素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城市规划无法迅速把握和适应其中一些重要的转变,城市规划有可能具有滞后性。此时,如果城市设计仍然基于城市规划制定,那么必然也具有滞后性。

2现行规划体系下中国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设计空间价值挖掘不充分。

当前的大多数城市设计基于现状问题来改善空间环境,缺乏基于理性思维对未来的可能性做宏观、长远的分析。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寻求城市空间价值的最大化,系统、全局、长远地把握城市空间发展。忽略空间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抓不住设计对象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将会导致空间环境品质不能充分体现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最大价值。

2.2城市特色定位不准确。

中国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一方水土早就一方风景。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设计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国际风潮”的冲击,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设计中的美学体现、规划体现受到了我国城市设计领域内的大规模膜拜,在我国严重缺乏独立自主可供参考的城市设计案例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前期规划都大量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方式和方法。诚然,在这些优秀的经验的指导下,我国城市设计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市建设的扩张速度也日益提升。但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我们不禁发现中华壮丽的风景元素、传统文化元素、艺术元素已经难以在城市设计中见到,取而代之的则是简约的欧美审美观,中国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根本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全球一体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家、地区和个人身份的丧失,造成全球文化的平面化和单一化自我迷失是全球化时代的通病。

2.3城市设计缺乏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在目前状态下,中国城市设计缺乏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城市设计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的不统一,在我国,城市设计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丰富的经验,对于城市设计的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状态。二是理论与方法的界定问题。认识论上的不统一,导致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尤其是在城市设计思想体系研究、城市设计法则研究、城市设计系统研究等方面更为薄弱。城市设计理论上权威性的缺失,导致其实践应用更为落后,至今仍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与手段。最后,学科归属问题,尤其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的关。

3.1加强城市设计中的战略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下,许多业内人士对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认识停留在战略与战术关系上。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是无须考虑到城市的战略发展的。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某一个方面,实际上,城市设计编制与规划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处于一个相互渗透的状态,城市规划编制会影响到城市设计过程中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整体把握上,而城市设计编制则会影响到城市规划对微观空间环境的控制上。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战略发展,将城市设计上升到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加强对城市设计的战略思考,能够仅有的提升城市设计的前瞻性: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战略高度能够更加清晰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避免出现城市发展后城市设计形成的滞后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战略思考的加入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对城市的特点的定位,能够提升对城市的空间价值的有效挖掘,通过让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设计的方式,来形成对于城市设计的多角度战略思考,形成发散思考。

3.2加大对城市设计体系、设计方法的科学研究工作。

对于现行的中国城市规划体制而言,想要进一步的提升城市设计与城市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我们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与落实城市设计体系的完善、设计方法的深入探讨的研究工作,以起到设计导则的有效性和使用性。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要参照一定的设计导则(也称设计准则),对城市的特异性设计也往往是基于这种基准之上的,设计准则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一定程度上的保证城市空间价值挖掘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同步性,能够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设计要求和建议,继而引导城市设计的科学进行。基于此,在设计导则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的完善设计导则的专业性、技术性。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当下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艳遇中国,是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她是思想与观念的嫁接,是古典与现代的混搭,是东方与西方的杂交;独特、人文、激情与感动是艳遇中国的特征;中国元素现代化,这归纳而言就是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视觉中国》专访艳遇中国创始人江绍雄由此,我们对于“艳遇中国”主题概念设计有了两个认识。第一,“艳遇中国”这样主题概念下的产品是富有中国风情的现代家居产品。第二,“艳遇中国”的产品设计形式是一种中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形式。所以要做好主题产品设计就必须很好地理解以上两点。首先,这是一种主题概念,设计者必须通过某种有效的方式把这种主题概念推销出去。只有在人们接受了这种主题理念的情况下,他才会购买相应的设计产品。然后,就是消费心理的问题。即让人们感觉主题概念设计下的产品这是一种时尚和潮流。这样人们才不会对产品持观望态度,才会去消费,最终只有造成了经济效益,才能证明设计的成功。最后,就是对产品的定位问题,即这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轻奢品。就笔者而言,是比较倾向于轻奢品的,“不是奢侈品不是快时尚,拒绝高频率的更新,拒绝放弃原创设计,让时尚与品质兼得。”而年轻人大都是爱好新奇、眼光时尚,就目前市场来看,“艳遇中国”系列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就是大部分都隐藏在年轻人中的,所以产品的设计就必须时尚、新颖。那么营销,就要考虑受众的问题,主要的消费人群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群。要让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知道这一个品牌,但是又要让大部分人羡慕不已。所以营销要有针对性,不能做广告上的狂轰滥炸,要富有美感及艺术感。

3.2“艳遇中国”案例分析——品牌形象与文化传播系列招贴设计。

艳,即美丽。遇,即遇到。艳遇中国,即遇到美丽的中国。从已有的产品中可以看出,艳遇中国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异质同构”,运用调侃、幽默、嬉戏的手法等,通过将这些拼接图像应用于丝巾、雨伞等饰品或用品上,使设计具有了主题性特点。这与其他同样以中国元素现代化概念作为设计思路的生活用品品牌有着差异化的区别。以下用以展示的海报的创意均围绕“艳遇”两字进行(如图3、图4、图5所示),“艳遇产生惊喜”。“艳遇”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它也可以解释为一切美好事物之间的遇见,它可以是不同文化、不同时空里的美好事物的碰撞。不难看出,在这组海报中传达元素的表达上,设计者选择了中国的皮影戏作为基本元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如今,皮影文化正从传统的表演形式向装饰性的艺术品形态过渡,这一过度符合了“艳遇中国”把“中国元素现代化诠释”的品牌精神。设计者巧妙地变换了传统皮影的形象,“猪八戒背媳妇”中的大家闺秀变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时尚经典的pin-upgirl(海报女郎)形象,复古又时尚,俏丽又性感,将形象现代化,甚至有点玩味地向嬉皮的流行文化看齐的感觉。如果说原先的皮影一直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存在的,那么拼接在设计后的形象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调侃式的流行文化进行发展,我想年轻人不会拒绝这样的图案印在他们宽宽大大的街头衫上,他们可能也会自豪地向周围人介绍图案的由来——就像现在街头涂鸦一般平常。西方文化多注重表现力,直接用各种行为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而中国文化又多内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含蓄的中国式形容词同大胆热烈的美国女郎放在一起(如图6),造成巨大反差的吊带袜和束胸反倒很妙地将中国元素含蓄的内在用一种现代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一系列招贴设计恰恰体现了“艳遇中国”的品牌形象与文化传播形式。现在的“艳遇中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其中不乏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觉得这种拼接方式太直接生硬,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诋毁。如何让产品中中西结合的部分衔接的更加自然,成了当下“艳遇中国”的设计师们应考虑的问题。当然也许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要跳出来去看待。梅兰芳当时去改革京剧,当时他在创新道路上受到很大的阻力,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但是现在大家却把梅兰芳的作品看作经典,当作国粹。其实传统的延续是传承,把传统破坏重建更是一种传承。很多东西都要打开看,必须要颠覆一些过程。所谓“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就是一个结合中西方差异化文化的生活用品品牌。“艳遇中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表达手法,把中国元素与现代工业时尚相结合,巧妙地让新产品焕发出独特的魅惑光彩。所以,独特、人文、时尚是“艳遇中国”必备的产品特征。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商业发展与艺术创新中追求最佳的平衡。

3.3“艳遇中国”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用江绍雄老师的原话来说:产品要让所有人都爱,但是只有那些有能力的人或是一小部分的人才是真正的消费者。就是说它的精神消费者非常宽,而物质消费者就只有这一部分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着更有品位的生活,他们向往独特、向往充满惊喜的生活,中国的现代高品位生活用品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加上中国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国力强大,不仅是我们自己中国人,对中国有着一种强烈的热爱感,可以说中国热是盛行世界的。因此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去展现中国文化,并且将中国元素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生活用品。而“艳遇中国”就是这种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是思想与观念的嫁接,是古典与现代的混搭,是东方与西方的杂交,强烈地迎合着广大知性人群的心声。并且现在这个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不多,因此可以说“艳遇中国”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艳遇中国”是一个差异化的生活用品,是东西结合、营造自己独特品味的高档生活用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轻奢品。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加上广告宣传不是很多,因此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当然由于设计师的知名度在圈内较高,并且关注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嗅觉敏锐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即使同类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很少见,但是影响力在同类产品中也还是不弱的。所以,这就是一种矛盾,品牌影响力不高,但是产品影响力还是有(貌似有点奇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销售平台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的少部分的实体店,这些实体店大都集中于成都、北京、上海。当然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先把品牌的影响力打造出来,再做渠道开发,先走高端市场,再慢慢往下弄,不是大张旗鼓,而是一步一步的探索。综上所述,“艳遇中国”系列产品的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全都是原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市场上同类产品少,竞争力强;第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者眼光提高,市场前景广阔;第三,中国缺少自己的高档生活用品品牌,富裕阶层越来越多,潜在购买力大;第四,近几年的中国热,对“艳遇中国”无疑是巨大的推动,会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

4设计与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趋向于品位化,“艳遇中国”的产品充满了独特的人文、风情浓郁。他们遵循着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在诠释着他们的品牌形象。他们有自己独有的设计理念,他们的产品也能映射出设计的主题概念。这些有自己特殊定位和品位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的市场,很多品牌就是缺乏自己的想法,缺乏自己的定位,所以我们作为消费者常常会觉得市场上的产品大都千篇一律,即使遇到自已喜欢适合的东西,也会因为它过于常见而放弃。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都会仔细考虑,一个是价格还有一个就是独特性,这就是个体消费心理现象,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主题性概念下的设计往往能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当今市场具有多元化、多变时尚的流行性特点,设计者选取不同的主题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来设计不同的产品,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定位的产品,它的设计和价格必然决定了它的消费者群体。上述的参考例证表明,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从确定设计理念、进行主题设计、完成系列产品、投入生产再到进入市场销售,每一步环节都是耗费大量心血的,因为设计成本不低自然价格就会比市场上同类产品要高出一截。这也跟之前的消费者定位不谋而合,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知性人群需要的产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些能体现他们品味的“高端产品”,这样的消费者群体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他们更关注产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更能提升他们的审美,从而带动市场的发展和潮流。为此,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必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当代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入手,对社会、文化、自我、空间等客观需求因素探讨了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原则,重点阐述了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应用所带来的功能影响。对于协调当代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景观;城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城市设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无论是政府的高度关注,还是人们的自觉认识,环境保护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中。对于公共空间艺术中体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为了更好的融合城市与自然,艺术与生活,景观化城市设计成为了当下公共空间艺术中的潮流。

一、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思想基础。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核心观点都牵涉从社会文化到物质文化再到人类需求的必然过程。城市设计应该被看作是人们面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文化构造的产物。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逐渐满足,渐渐转向了对文化内涵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生态的自由向往,景观化城市设计则是以人们的需求为设计思想的基础。它通过提供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象征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了归属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符合审美情趣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心理情感上为人们提供了尊重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自由可选性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个人价值上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我精神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个人审美观或是个人对艺术形式的理性审美环境与空间,从而在艺术追求上为人们提供审美的需求等等。无论社会与文化如何的相互影响,人类的需求无外乎都包括以下几种:

1.健康生态的生理需求。

人类的生理需求包括身体状况、生存环境、个人发展,最主要的是生活环境的舒适性。景观化城市设计要想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要考虑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满足生存环境与个人发展的需求;其二要提供健康服务的环境,要做到合理分配与保证健康质量的需求;其三要促进重新创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空间,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其四要构建存在于日常生活发展机遇的空间,而人类所需要的恰恰是开放的空间。

2.空间安全的心理需求。

空间的安全性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营造具有安全性和防御性空间则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最好是有清晰的边界,即用实体或标志性的障碍将空间分隔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或者处于清晰管辖权的开放空间;其二有自然监督机会的空间,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其三要通过利用建筑和景观的形式和材料的结合设计,传达出空间等级的概念印象;其四要考虑以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护地区;其五要在场所内获得空间方向感和时间感。

3.自我实现的个体需求。

景观化城市设计中需要可以寻求学习机会和满足审美的景观,它不仅仅是基础结构设施的相对完善,更是为了可以进行个体的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这种提供探索性的场所。在现如今的城市设计中,人们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场所提供探索和表演的机会太少,许多城市设计中所创造出的场面都一览无余,对人类没有一点神秘感。城市应当由丰富的生活中心、优秀的教育中心和深厚的文化中心所组成,城市中不仅要有充足的运动设施供人们使用,还要有供人们观赏各种表演的场所。

4.社会尊重的秩序需求。

拥有自我尊重的方式包括掌握和自如运用知识、管理个人生活、拥有财富等。增强自尊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提供给他们要寻找的私密性。地位越高要求的私密性越高。获得他人尊重的方式包括获得外部奖励,个人的接受和表扬,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得到尊重的方法之一是文化展示:就个人而言,人类所选择的居住环境不仅是有基础结构设施的原因,也是有社会地位的原因。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建筑环境也就成为了他们所居住生活的一个标志。对于城市而言,在城市设计中有声誉的大厦和杰出的艺术品通常是作为提高整个城市形象的一种媒介物,其作用甚至是远远超过了当地所进行的其他热门活动本身,更可以营造出令人们心灵舒适的绝佳环境。

5.文化归属的内涵需求。

人类的生存需求一旦获得到满足感,随之便会感到有必要加入一个组织。好的社会能够提供机会让人类直接按照固定的联系通过正式的和公共的组织得到相应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各种有益的社会目标。完善解决社区的基础结构设施和过度空间的处理问题,可以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其实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受人欢迎的聚集场所就是提供舒适的座位、良好的照明并且便于观察和有媒介的地方。标志和文脉也可以使人产生归属感。通过为使用或居住在那里的人提供明显的标志,赋予整个地区的标志性,为人提供个性化环境的机会,从而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感。新建筑物,要同周边环境基本是同风格或者是同体量,若不是,则是用当地的传统建筑语言满足当地的历史文脉的需求,比如可以是建筑形式、使用材料、建筑系统或者建筑风格。

6.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

人类的日常生活环境其实是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周围的一切,想要单纯的为了“看”而“看”,想要单纯的在观察时而没有功利只有享受,这种行为是奢侈的。设计者要考虑文脉,要把每个项目都被看作是整体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要注意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提高艺术的形式审美、提高象征审美的体验,还要考虑实现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达到了这些,设计所要体现的审美效果就会随之展现出来了。想要达到人对环境产生愉快经历的情况,可以从感觉、形式和标记入手。感觉是源自纯粹的感知享受,形式是对环境集合地貌三维或者四维的感受,标记是对周围那些图案进行联想而产生的。设计原则其实无外乎一系列关于时间、行为和环境的组合。比如对于人们的活动环境,它提供给居住者不同的感觉、形式和标志性的经历,使得居住在那里的人感到心情愉快;或是提供了连续的令人愉快的经历或者场所图案;或者场所有清晰的理论概念,而理念其实是场所的几何形态和他们之间所相关联的基础。其实综上所述,就是要把人的需求作为景观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建立以景观为首的景观化城市设计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肯格林伯格曾说过:“我们正在学习‘城市如何设计’,城市设计并不产出明确的产品,而是日益成为对没有明确重点的长期转型的预测和指导,同时权衡价值、目标和实际效果。”设计是要符合人类需要的,要贴合当今的时尚潮流,景观化城市设计原则有几点:1.要在日益多样化的社会中构建“景观化”的社区通过景观来重塑我们的社区,首先要建立能够聚集人气的场所,要有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活动,支持社会平等。其次要关注公共领域的使用,比如广场、街道、公园和其他公共空间,无论贫富、老幼、种族,让每个人融入到这个公共的场所中。2.要在各个层面加强景观的可持续性通过景观来促进社会更飞速的发展,通过紧凑、“飞地”转型、填充式开发、功能混合,继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对可持续性的支持;并且创造吸引人们生活、工作、参观和购物的舒适的城市中心。3.要扩大个人景观选择面通过景观设计来建立可以支持更多选择的场所,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建立互相联系的交通网络,通过多种的交通方式,为社区尺度公共交通做向导,避免了大尺度高速公路和汽车导向型发展,增强可步行性。还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功能混合开发模式在步行范围内满足了人们对娱乐、购物、文化以及其他生活核心元素的需求。4.要加强个人景观健康感通过景观来促进公共的健康。鼓励步行和其他健康的交通方式出行,贫富的混合居住模式可以更新社区街道,避免城市的蔓延。拆除学校和周围社区彼此之间的护栏,但是要加强个人的安全意识,提供足够的照明设施和环境,避免创造可躲藏的、便于从事违法行为的空间。确定街道中心的存在,打造多个居住区的道路出口,创造出热闹亲切的高密度社区空间。

景观贯穿于拥挤、快节奏的城市中,景观的设计无处不在,它在丰富了城市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带给城市居民以精神上的放松。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功能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1.视觉影响。

景观首先具有视觉审美的价值。景观使城市环境视觉变得多样化,带来视觉上的喜悦感。植物、建筑、色彩都为单调冰冷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变化,软质植物与硬质建筑彼此相互搭配呼应,围合成各式各样的大小不一的空间,摇曳的植物使看到的画面更加生动有朝气。

2.实用功能。

景观除了承担观赏作用以外,还具备强大的实用功能。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场所。绿地、广场、小品可供休闲娱乐所用;道路的指示牌,标志等都是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作为城市导视系统中的一部分。现如今在严重的空气污染的状况下,植物不仅可以影响风速与气候,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3.精神慰藉作用。

景观有时是极富有故事性和倾诉性的。尊重受众群体的精神波动和心理活动,使得景观设计更容易被认可、引起共鸣,从而予以人在精神上的安抚作用。绿植景观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对象。在我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今天,有许多二三级的地区城市都改善了城市景观的风貌,比如湖南省常德市景观再造已初见成效。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依山傍水,整个城市都是绿色植物的天堂。相对比杭州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烟雨水城,虽说景观占总面积比例很大,但少了些当代科技进步的痕迹。上海是改革开放的经济试点城市,到处高楼耸立,展现出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但人们的生活节奏过快,每天人们在忙碌中与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而常德市不仅依靠洞庭湖的分支“柳叶湖”作为出发点,控制住水质的环境,改善了湖上岸的周边环境,调节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这里不仅仅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每年都承办了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常德的景观化城市设计从柳叶湖重新改造规划出发,全城重新扩建公路,道路两旁全程绿化相辅。常德市内的两个辖区都有多个开放自然公园。这个景观化城市设计不仅保证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巧妙的把环境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上班的四周就是公园,站在高楼中俯览四周,宛如站在山顶欣赏美丽的大自然一般。景观化城市实际不仅让城市不再充斥着冰冷的科技感,而且为居民保证了健康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抚慰了人们在喧嚣中浮躁的心。所以常德作为景观化城市的代表,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四、结语。

“景观”一词如今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其实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生态共存意识的觉醒、城市区域个性化以及城市建设扩张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有关,它强调了自然与生态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有自身范围上的一定的限制。而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核心,就是从景观的角度去解决城市所面临的文化传承、健康保护、生活幸福感等一系列的问题,把生态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城市标志性“建筑”代换成城市标志性“景观”,这种生态景观与经济发展同生共存的意识成为决定一个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景观化城市设计是融合了基础设施、商业和信息系统的空间形态设计,它保证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它是对公共空间重新诠释的过程,人们只有在生态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放开私密空间的枷锁,把自己完全的释放出来,这是大自然独有的魅力。它是对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探索,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舒适,生活环境优质,无论从生理到心理,都构建了绿色健康、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价值观的城市氛围,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基础。它同时把关注点也延伸到了生态、文化、历史和自然等方面,不在单一的着眼于某一个点,景观化的城市设计可以完美的把这些都融合到一起,最自然的才是传承最永久的。在经济不断进步的今日,生活节奏快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环境污染导致病变概率增加,这些人们越来越不容忽视、迫在眉睫的问题,景观化城市设计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它给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改良后当下的环境改善,更多的是百年之后它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理想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让人们的生活与生态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一段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乌峻.第三自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徐守珩.道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现代化城市的设计被公认起源于代,但是后来随着城市空间设计原理的发展,随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融入到当地的区划法规中,城市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的控制等,逐渐被重视。设计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对于建筑的设计,而主要是对空间的设计,并经过不断的实践可以得知,实施型城市设计其中主要包含了具体的设计与实践,并且在设计的规划系统中,使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并且设计的种类丰富多样。但是在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具体的标准与操作规范,以此也造成城市设计的实践缺乏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为此,文章中针对实施型城市的设计进行了思考。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一方面,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的具体项目组织而言,传统形式下主要将其委托于一机构或是设计院,进行城市设计,然而在设计机构中,设计人员均区分设计专长,所以在具体设计时不能覆盖到方方面面。尽管一些大型设计机构中的专业十分齐全,覆盖领域也十分广阔,然而机构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构壁垒。为此,进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立专业全面的设计队伍,在组织设计队伍时,不仅可以由不同的设计机构构成团队,同时也可以通过各个专业精英构成团队[3]。为此,将传统单兵作战形式转变为团队作战形式是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的重要组织形式。当前阶段我国开展城市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联合工作组的形式,这也可以为之后的设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2.2编制方式方面———由横向分层传递转变为纵向一体反馈。

结合我国法定规划横向综合的`具体特征,当前阶段我国在建设运作以及决策形式分方面一般是以层层传递的模式进行规划和信息设计,但是在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信息割裂及信息丢失的现象[4]。设计单位在进行不同层面城市设计时,一般会提出较大的改动,以此凸显自己的价值。通常城市、工程与专项设计等主体形式都有纵向延展的特点,自身可以对法定规划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然而太过于依靠法定规划从中提取设计信息,以此构成不同阶层的设计成果,经过相应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并不具备成效。为此,进行城市设计的同时,要格外注重纵向延伸作用的发挥,从宏观开始,再向中观、微观、一体化方向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其他项目的设计不能只是仅仅凭借依据,也就是对城市的设计展开,在进行城市设计的基础也要向纵向系统进行延伸。除此之外,也要与其他专业设计纵向延伸进行结合,并构成相关的反馈,将城市设计计划的控制与调整作为基本的要求。另外还会有专项规划或是设计出现前置的现象,以此为提前和规划、城市设计控制的相关要求进行衔接提供便利。以此才能够对城市设计的策划与规划、设计与工程三者之间的衔接进行保证,并且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进行保证。从而对城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准则及设计实践的准确性进行保证,以免出现质疑或是大的变动。

2.3决策方式方面———由审批制转变为责任制。

以前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主要采取层层审批的形式进行控制,也就是针对实际的设计项目在设计与施工阶段中进行审批的形式。审批的根据通常是针对规划的具体结果、城市设计所遵循的准则以及设计指导等。运用审批制进行管控其中包含了如下不足:其一,审批的理论依据缺乏有效的法律地位,更多的是引导型需求;其二,该审批形式主要强调阶段性,然而和实际工程之间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裂;其三,针对设计个体所包含的适用性考虑过多,则会容易缺乏整体的控制;其四,该审批形式主要是对管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与职业素养进行考验,即便有专业团队负责,在城市设计初心、整体构思以及控制的相关要求方面的实施与了解也会出现一定的折扣。为此,改变该审批形式十分必要,由于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而言一般是城市中所选定的特殊区域,保证项目整体以及控制的连贯性也需要通过专业人士构成团队,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责任制,这种专业的专家团队要由最初设计团队负责,并要求原创设计者参与其中,以此为之后管控的审批与许可提供便利,以此全面实现城市设计时的连续决策,并对设计项目一贯性进行保证[5]。

2.4委托方式方面———由分别委托转变为总包分包。

城市设计中相关项目委托和管理形式相同,一般采取分别委托的形式,即在所对应的阶段的委托相设计。主要是先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进行委托,分别对各个专项设计与一些地段建筑、景观设计进行委托。如果该方式不及时转变,那么实施型城市设计中运作形式的转变也都成为镜花水月。在设计和设计、设计和工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及反馈则会具有一定的单一性,缺乏整体的合作。除此之外,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控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团队中收益的形式,依靠自己,不要依靠设计者单方面的付出。例如在抗震救灾城市的设计中,城市设计会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该背景有很大的联系,团队中收益的分配在项目运作的之外,是该类型项目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城市设计项目难以恢复常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时,可以运用设计总包分包的委托形式。城市设计本身作为实施型项目,要事先对整体工程实施中的资金支出规划进行安排,随后在城市设计管控的过程中采用项目总包及分包的承包形式,以此全面实现组织运行模式的改变,并促进负责制及城市设计设计控制的实现。

3结束语。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进程也逐渐加快,进行实施型城市设计也成为当前阶段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中针对实施型城市设计,首先分析了城市设计的要点,随后从组织形式、编制方式、决策方式、委托方式四个方面的改变,对实施型城市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加强城市设计的技术水平,以此全面实现现代化城市的设计,并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严重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构建城市通风道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但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大多基于视觉及空间体验出发,鲜少将通风作为考虑因素,忽略了对通风道效能的保障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通风道设计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对于保障通风效率的必要性,并对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可控制要素进行了分类,对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管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通风道;风环境;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剧,自然风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功能在逐渐减弱。构建城市通风道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的有效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纵观相关研究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通风道的理论依据进行探索,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为城市通风道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层面上,也开始探索高层建筑群体的布局对周边环境通风的影响。但关于城市风道的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现阶段,人们对城市设计的研究大多基于视觉及空间的体验出发,对城市形态和三维空间的环境进行设计,鲜少将通风作为考虑因素。随着城市通风道的研究与构建,基于城市通风道通风效能的城市设计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对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析。

二、城市通风道理论研究。

1.城市通风道的定义及分类“通风道”最早源自德语的“ventila-tionsbahn”,由“ventilations”和“bahn”组成,分别是“通风”和“廊道”的意思。与之意思大致相同的英文关键词“urbanventilationchannel”与“urbanventilationpath”中文翻译为“城市通风道”“城市通风路径”。在目前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中,这个从宏观层面以生态角度解决城市风环境优化的规划概念,常常与“城市通廊”“绿色风廊”“通风走道”“绿色廊道”等词汇混淆。城市通风道按尺度等级来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类:城市一级通风道地区为宏观层面城市尺度的通风道,这类风道主要由城市中的河流地区和主城区内部大尺度的江河、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大面积水体构成,宽度不小于200m,长度不小于30km,尺度较大,建设密度低,城市建设对通风道影响不大。二、三级风道地区为城市中观层面的通风道,主要由与主导风向(夏季盛行风向)平行或有较小夹角的城市干道、街头绿地、城市开敞空间构成。这类风道对城市主导风渗透到城市内部各个街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城市通风道的作用城市通风道从结构上来看:由市域内水域、主要道路、较为集中的城市绿地、广场及低矮建筑群连接,形成开阔连通的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从功能上看,城市通风道能促进城市内部由风压差和热压差而形成的局地风循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将城市污染的空气稀释排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增强城市自身调节能力。(1)降低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城市建设面积增大,由于混凝土地导热系数较高,使得城市在日照下吸收的热量远远大于被土壤和植被覆盖的郊区;空气污染,粉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这些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大气逆温层,浮在城市上空,阻碍了热量的散发;城市中人口密集、人为活动带来大量的消耗能源。黄柏良以长沙市的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为依据,得出结论:城市通风是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关键因素,提高风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通风能力,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华中科技大学陈宏教授等在对贵阳市的城市通风道规划研究中,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理特征与城市形态进行了城市通风道规划设计。得出结论:设置通风道后,城市夏季气温明显降低,特别是作为作用空间的城市中心,降温幅度最高,热岛效应得到改善。(2)降低空气污染城市在发展中,内部的工业用地和大量交通工具产生大量废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这些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净化。在静风状态的城市中,当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后,还有可能形成雾霾。城市近地面空气污染会更加严重,污染物继续累积,形成恶性循环。徐建春和周国锋认为城市通风道是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运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风道相耦合的方法是治理城市雾霾的有效途径。陈宏和周雪帆认为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依靠城市通风道的作用来疏散调节,将城市内淤积的污染物疏散到城市外部区域的核心是城市通风道的合理布局设计。黄柏良以长沙市20的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为依据,对风速与空气污染(pm10)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提高城市通风系数对于城市中固体颗粒物浓度的稀释与扩散有一定作用。(3)增强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城市中,大量的人为建设和生产活动给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很大干扰,城市生态平衡被破坏后,诸如风、阳光、雨水等自然气候因子将无法有效调节城市气候环境。城市通风道通常根据城市风向及地形地貌及市区周边自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等要素设计。城市通风道的设置,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的恢复,减少人为干扰的影响。城市通风道不仅是流体运动的通道,也调节了城市气候、提高城市自然调节能力,到让城市“自然呼吸”,进而增强城市生态的免疫力。

三、城市通风道设计控制方法。

1.通风道周边建设对通风效能的影响不同区域的风环境状况受到地表粗糙度、经纬度、建筑密度及植物分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从城市郊区到城市内部,建筑群的高度及密度不断增大,地表粗糙度增加,城市建设对风的阻碍增加,地面风的流速降低,城市地表面处平均风速相对郊区逐渐减小。而在城市内部,空气流通状况与城市的规模、建筑物高度及密度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当风流经建筑的侧边及角部时产生流体加速的现象,被称为角部强风,此处风场会受到建筑物的几何形状的影响。建筑侧面的风力模式主要由建筑高度与宽度而定。因此,风道周边地区建筑形式及布局除了影响地块内部风环境,对其相邻界面上的通风道风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当风道宽度较大时,建筑布局对通风道纵向效能影响较小,而在城市内部,通风道下垫面以城市道路为主时,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间距、平面布局及空间关系,直接影响风道内的风环境。2.城市通风道在不同设计阶段的控制要素城市通风道是市域内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对于城市内风环境的优化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城市通风道的规划及控制,在实际规划操作中可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的合计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一种二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对城市三维空间秩序创造的设计,对保障城市通风道效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除了必要的控制性详细阶段的控制指标外,对于通风道周边空间界面及周边地块建筑布局模式也应该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设计控制指标。考虑到城市通风道的构建,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时,应结合城市地形及城市气候对城市风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分析城市可能的通风道,并将通风道的保护结合城市水系、绿地系统广场等开放空间相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建成区,总体规划很难根据现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障城市通风道的通达流畅;另一方面,在新区建设中由于总体规划缺少具体详尽的控制指标及限制条件,通风道的建设及保障也难以实施。城市设计相较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对于城市空间的控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及操作实施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除了必要的控制性详细阶段的控制指标外,对于通风道周边空间界面及周边地块建筑布局模式业应该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设计控制指标。

四、对城市通风道周边城市设计的思考。

目前,我国城市风道的建设刚刚起步,总规及控规阶段已经开始加强对通风道的设计管控,在程式设计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横向空间上,通风道的宽度和走向与风向的关系决定进风大小,纵向空间上建筑的高低变化和布局疏密程度影响通风道内空气流通效果。通风道周边地区的空间界面及布局对于城市通风道通风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城市设计中加强对平面布局、建筑空间组合及通风道界面的控制,通过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合理的建筑布局,保障通风道通风效应,其成果可为设计师提供参考,辅助城市设计中基于通风及防风的优化设计,为城市设计环节中通风道的设计及风环境的融入提供一个思路。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4]左其亭等.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并得到与会国的强烈赞同并顺利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文件与两个国际公约,对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1.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水资源的规划概念形成由来已久,是水利发展改革中通过防洪抗旱、开源供水等一系列的水利活动逐步形成的理论。目前关于水资源规划定义较多,在《中国工程师手册》中认为,以水之控制与利用为主要对象的活动,统称水资源事业,它包括水害防治、增加水源和用水。对这些内容的.整体安排即是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未来流域规划,用水调度的手段,对国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设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护治理、优化调度,以及一切与水利工程布局协调、运行实施及统筹安排等工作。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

3.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

5.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同时,大量以“xx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美丽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假如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非凡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似乎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非凡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心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心旷神怡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