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6 17:55:36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可以拓宽写作者的写作视野,引导他们接触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艳遇中国,是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她是思想与观念的嫁接,是古典与现代的混搭,是东方与西方的杂交;独特、人文、激情与感动是艳遇中国的特征;中国元素现代化,这归纳而言就是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视觉中国》专访艳遇中国创始人江绍雄由此,我们对于“艳遇中国”主题概念设计有了两个认识。第一,“艳遇中国”这样主题概念下的产品是富有中国风情的现代家居产品。第二,“艳遇中国”的产品设计形式是一种中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形式。所以要做好主题产品设计就必须很好地理解以上两点。首先,这是一种主题概念,设计者必须通过某种有效的方式把这种主题概念推销出去。只有在人们接受了这种主题理念的情况下,他才会购买相应的设计产品。然后,就是消费心理的问题。即让人们感觉主题概念设计下的产品这是一种时尚和潮流。这样人们才不会对产品持观望态度,才会去消费,最终只有造成了经济效益,才能证明设计的成功。最后,就是对产品的定位问题,即这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轻奢品。就笔者而言,是比较倾向于轻奢品的,“不是奢侈品不是快时尚,拒绝高频率的更新,拒绝放弃原创设计,让时尚与品质兼得。”而年轻人大都是爱好新奇、眼光时尚,就目前市场来看,“艳遇中国”系列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就是大部分都隐藏在年轻人中的,所以产品的设计就必须时尚、新颖。那么营销,就要考虑受众的问题,主要的消费人群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群。要让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知道这一个品牌,但是又要让大部分人羡慕不已。所以营销要有针对性,不能做广告上的狂轰滥炸,要富有美感及艺术感。

3.2“艳遇中国”案例分析——品牌形象与文化传播系列招贴设计。

艳,即美丽。遇,即遇到。艳遇中国,即遇到美丽的中国。从已有的产品中可以看出,艳遇中国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异质同构”,运用调侃、幽默、嬉戏的手法等,通过将这些拼接图像应用于丝巾、雨伞等饰品或用品上,使设计具有了主题性特点。这与其他同样以中国元素现代化概念作为设计思路的生活用品品牌有着差异化的区别。以下用以展示的海报的创意均围绕“艳遇”两字进行(如图3、图4、图5所示),“艳遇产生惊喜”。“艳遇”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它也可以解释为一切美好事物之间的遇见,它可以是不同文化、不同时空里的美好事物的碰撞。不难看出,在这组海报中传达元素的表达上,设计者选择了中国的皮影戏作为基本元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如今,皮影文化正从传统的表演形式向装饰性的艺术品形态过渡,这一过度符合了“艳遇中国”把“中国元素现代化诠释”的品牌精神。设计者巧妙地变换了传统皮影的形象,“猪八戒背媳妇”中的大家闺秀变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时尚经典的pin-upgirl(海报女郎)形象,复古又时尚,俏丽又性感,将形象现代化,甚至有点玩味地向嬉皮的流行文化看齐的感觉。如果说原先的皮影一直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存在的,那么拼接在设计后的形象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调侃式的流行文化进行发展,我想年轻人不会拒绝这样的图案印在他们宽宽大大的街头衫上,他们可能也会自豪地向周围人介绍图案的由来——就像现在街头涂鸦一般平常。西方文化多注重表现力,直接用各种行为表达他内心的感受,而中国文化又多内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含蓄的中国式形容词同大胆热烈的美国女郎放在一起(如图6),造成巨大反差的吊带袜和束胸反倒很妙地将中国元素含蓄的内在用一种现代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一系列招贴设计恰恰体现了“艳遇中国”的品牌形象与文化传播形式。现在的“艳遇中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其中不乏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觉得这种拼接方式太直接生硬,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诋毁。如何让产品中中西结合的部分衔接的更加自然,成了当下“艳遇中国”的设计师们应考虑的问题。当然也许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要跳出来去看待。梅兰芳当时去改革京剧,当时他在创新道路上受到很大的阻力,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但是现在大家却把梅兰芳的作品看作经典,当作国粹。其实传统的延续是传承,把传统破坏重建更是一种传承。很多东西都要打开看,必须要颠覆一些过程。所谓“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就是一个结合中西方差异化文化的生活用品品牌。“艳遇中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表达手法,把中国元素与现代工业时尚相结合,巧妙地让新产品焕发出独特的魅惑光彩。所以,独特、人文、时尚是“艳遇中国”必备的产品特征。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商业发展与艺术创新中追求最佳的平衡。

3.3“艳遇中国”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用江绍雄老师的原话来说:产品要让所有人都爱,但是只有那些有能力的人或是一小部分的人才是真正的消费者。就是说它的精神消费者非常宽,而物质消费者就只有这一部分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着更有品位的生活,他们向往独特、向往充满惊喜的生活,中国的现代高品位生活用品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加上中国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国力强大,不仅是我们自己中国人,对中国有着一种强烈的热爱感,可以说中国热是盛行世界的。因此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去展现中国文化,并且将中国元素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生活用品。而“艳遇中国”就是这种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现代生活用品,是思想与观念的嫁接,是古典与现代的混搭,是东方与西方的杂交,强烈地迎合着广大知性人群的心声。并且现在这个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不多,因此可以说“艳遇中国”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艳遇中国”是一个差异化的生活用品,是东西结合、营造自己独特品味的高档生活用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轻奢品。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加上广告宣传不是很多,因此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当然由于设计师的知名度在圈内较高,并且关注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嗅觉敏锐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即使同类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很少见,但是影响力在同类产品中也还是不弱的。所以,这就是一种矛盾,品牌影响力不高,但是产品影响力还是有(貌似有点奇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销售平台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的少部分的实体店,这些实体店大都集中于成都、北京、上海。当然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先把品牌的影响力打造出来,再做渠道开发,先走高端市场,再慢慢往下弄,不是大张旗鼓,而是一步一步的探索。综上所述,“艳遇中国”系列产品的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全都是原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市场上同类产品少,竞争力强;第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者眼光提高,市场前景广阔;第三,中国缺少自己的高档生活用品品牌,富裕阶层越来越多,潜在购买力大;第四,近几年的中国热,对“艳遇中国”无疑是巨大的推动,会吸引更多受众的眼光。

4设计与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趋向于品位化,“艳遇中国”的产品充满了独特的人文、风情浓郁。他们遵循着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在诠释着他们的品牌形象。他们有自己独有的设计理念,他们的产品也能映射出设计的主题概念。这些有自己特殊定位和品位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的市场,很多品牌就是缺乏自己的想法,缺乏自己的定位,所以我们作为消费者常常会觉得市场上的产品大都千篇一律,即使遇到自已喜欢适合的东西,也会因为它过于常见而放弃。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都会仔细考虑,一个是价格还有一个就是独特性,这就是个体消费心理现象,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主题性概念下的设计往往能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当今市场具有多元化、多变时尚的流行性特点,设计者选取不同的主题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来设计不同的产品,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定位的产品,它的设计和价格必然决定了它的消费者群体。上述的参考例证表明,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从确定设计理念、进行主题设计、完成系列产品、投入生产再到进入市场销售,每一步环节都是耗费大量心血的,因为设计成本不低自然价格就会比市场上同类产品要高出一截。这也跟之前的消费者定位不谋而合,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知性人群需要的产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些能体现他们品味的“高端产品”,这样的消费者群体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他们更关注产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更能提升他们的审美,从而带动市场的发展和潮流。为此,主题性概念下的产品设计必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人们对于城市规划拥有多种设想,但是城市空间利用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理想中的程度。产生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总体城市设计同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之间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我国城市设计水平,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积极加强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规划体系;总体城市设计;措施。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然而,尽管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全国各地城市原本的特点以及个性逐渐被埋没,每一座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相似,这种消失了传统特色的城市设计并不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未来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必须能够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和总体城市设计。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

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行政、法规以及运作等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含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运作,如实施、监督、管理以及编制等细节内容。其中核心体系为城市规划编制。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村庄规划都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详细的规划以及总体的规划两种形式共同存在于城市和镇的规划过程中,从而能够提升细节规划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成为城市规划编制运行过程中的核心[1]。同时,村、乡、镇、城市以及城镇等规划体系是根据不同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然而在规划过程中存在法定和非法定规划两种方式,专题规划、发展规划以及概念规划等是非法定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以上划分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内部,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但是城市规划的整个流程当中都存在城市设计的思想。

在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规范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面。将核心作为土地的有效利用,重点设置为功能的合理布置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特点,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形体环境以及二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以及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而我国现代的城市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已经能够应用综合控制环境、社会、人等多种因素替代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设计建立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而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设计进行利用从而获得空间以及形象上的创造[2]。事实上,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产生的根源,城市建设体系当中,既包含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也包含景观建筑学等内容。在对城市设计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反向,该领域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同其他几门学科保持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当中。

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提升城市设计效果和功能,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规划体系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应对城市设计的本质进行了解[3]。首先,城市设计是重新构思城市空间的一种理念,它建立在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是城市规划整个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城市设计控制、引导城市中建筑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方法功能,为提升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城市规划中,始终存在城市设计这一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必须提升二者的融合程度,提升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赖程度。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拥有三种表现形成:首先,以一种思想方式存在,无形的影响城市规划状态,人们可以从城市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等内容中发现城市规划的踪影;其次,针对城市规划中的特定城市空间环境来讲,这些项目的指导以及设计都需要城市设计进行装箱的规划;最后,城市设计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局部和整体的城市设计。现阶段,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三种形式进行充分的利用[4]。

(二)提升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城市设计展开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以下两点认知。首先,重新认识控规的特殊性和实质。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控规以层次的形式体现,它能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特殊的建设项目以及特殊空间进行规划,在引导以及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控规发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详细划分土地、充分应用建筑技术管理规范等,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呈现出开发控制型特点[5]。城市设计建立在控规层基础上,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为城市总体设计与规划,控制中观层面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对空间环境、建筑以及城市体型的设计。其次,特定的联系和互补性存在于控规和城市设计之间。理性研究有形物质形体空间是控规的主要特点,而城市设计在应用过程中,更能够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以及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体现,这些物质具有无形性。然而二者的紧密联系存在于目标、方法和内容当中。对二者进行科学的综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并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由于控规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构思来自于控规[6]。如果城市设计在控规层面基础上,不行将控规的规划功能以及总体设计思想进行综合应用,有效指导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积极进行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不行对城市设计与控规的联系进行充分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为人们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必须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应同我国城市现行规划进行紧密的结合,相关人员应及时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方法,从而提升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促使城市经过规划和设计以后,能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并拥有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一)是施工过程的必要要求之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势必会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以及造成环境污染,因而注重环保管理势在必行。一般来说,节能和环保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节能就意味着环保。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严密控制资源材料的消耗,合理调配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施工方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在能耗方面主要在于施工环节施工中的节能环保。

(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之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发展之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土木工程而言,就是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防止与治理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贯彻环保理念,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土木工程更好地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理想。

(三)是社会环境要求的必然趋势之一。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期间大量机械作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控制好扬尘问题,做好施工工程中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不仅如此,土木工程还会涉及到大量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对水资源的消耗大,还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废水,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水资源的利用与废水的排放问题,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土木工程施工环保管理现状。

环保管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土木工程而言,实行环保管理就是要在土木工程建设之中协调好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减少环境的破坏,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环保管理理念缺失。在当前土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环保管理与整个工程的`效益,没有认识到环保管理在工程建设之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具体管理中就是一些高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对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施工造成的污染不加以管理和控制。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工程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机械设备落后。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必须依靠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从土木工程当前的施工情况来看,在一些施工项目中,许多机械设备过于陈旧,环保标准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产生的噪声污染较为严重,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

(三)技术制约。土木工程建筑相关环保材料在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外国先进国家。另外,我国土木工程的环保仅在表现材料方面,而环保理念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些环保建设方式由于技术的原因根本无法实现。

三、土木工程环保管理措施分析。

土木工程环保管理是一项综合措施,必须从多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土木工程环保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完善环保管理模式。目前,环保管理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监督力度不够,这使得环保管理无法实现,因而在执行环保管理措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制定相关环保惩罚条例和建立环保监督机构,建筑方应与环保行政部门相配合,对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施工方环境污染收取一定抗污染费用,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二)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首先,在施工之前对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材料等进行分析,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其次,按照相关技术环保标准,制定施工规划,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处理好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特别是加强对施工中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任其排入河道水流中,淤泥表土应运到指定地点堆弃,避免淤塞河道。

(三)落实环保技术。首先,应当明确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环保技术,淘汰落后的环保标准,对相应的技术进行改善;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当前的技术加以改良;最后,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资源消耗。

四、结束语。

节能环保是现如今各项工程的焦点,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材料、技术、设备的管理,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积极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1前言。

城市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又一步大的前进,它的作用对人类是巨大的,人类甚至已经不能离开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它的设计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以后的发展,好的设计会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城市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规划城市的格局时就必须要设计的合理,使得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安排,为城市作出做大的贡献。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主题性设计,最开始出现于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是顺应现代人文消费、文化消费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主题设计一直没有作为一个设计的大类出现,也没有在诸多设计分类中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分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容易跟设计主题相混淆;第二,无法在现有设计规则下明确设计的属性和深度,如城市规划设计概念,设计阶段之类的通用概念。但是,主题设计非常有必要受到重视。一个方面要打破传统中不合理的并区分,并不仅仅是有设计主题就能成为主题设计;另一个方面市场对于主题作为产业内区分已经提前于设计体系内的区分。主题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一种活动,注重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强调人情味,强调设计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的日趋进步,现代设计不再只局限于“形式服从功能”这样一句冷冰冰的口号,在个性化和多元化状态日趋明显的当下,从“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设计到“形式追随情感”的“情感化设计”,如何让设计变得更加独特有趣,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变得更为重要。这一观念转变才是主题性设计的重要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的功能不仅指它的使用功能,还包括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主题性设计利用产品的特性来表达产品的不同美学特征及价值取向,让使用者从内心情感上与产品取得一致共鸣。通过对产品中的情感化和趣味性元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感性化产品的需求很大,市场前景很广阔。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情感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因为人是当今社会的主体,人的需求将会是市场的主要需求,现在的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市场上情感化设计必然也会不断增多。情感化的产品形态会让使用者从内心深处产生购买的欲望,只有引起了购买者的注意,消费者才会有把它买回家的想法。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要注入使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让形态打动消费者,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例如juicysalif柠檬榨汁机——菲利普斯塔克在此设计造型上使人耳目一新,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生动活泼,很有趣味性。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们或追求新奇刺激或追求与众不同,亦或是追求小众但别具一格的设计。主题性设计下的产品恰恰能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主题性设计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审美、心理对产品进行处理。主题性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这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2主题性概念。

主题,借用词典上的含义,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研究、分析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设计概念则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练所产生的思维总结。主题性概念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性概念下的设计,是指具有一定导向性概念或命题,并根据其概念命题进行创作的设计。通常主题设计的文字很简单,抽象的形容或是对某种感觉的把握,这样可留给人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发挥和想像。因此主题性设计具有可以抛开现实的束缚、尽情挖掘设计思维、超越现实的设计特点。这种设计方法对当前市场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前卫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主题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最早出现于美国。1958年,美国加州玛利亚客栈率先推出12间主题房间,后来发展到109间,成为美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接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规划、景观、室内以及平面设计中。时至今日主题性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市场也更为开阔。为中国消费者群体所熟知的“无印良品”,其品牌文化和设计理念“无,亦所有”一直贯穿于它的产品设计中:未经漂白步骤的纸张、原木打磨不喷漆的杂货、注重用户体验和趣味性的日用品,这种极简的主题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欢迎。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针对城市设计种类而言,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控制引导型和工程实施型两种。其中,控制引导型的城市设计主要指还未经过确定的实施主体与内容,具体结合城市当中的空间区域或是特定的空间系统,在利用政策、准则以及标准等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对设计活动进行控制与引导。而工程实施型的城市设计则主要指已经明确实施主体与内容,针对城市当中具体的空间范围或是空间系统,提出对于空间形态、景观塑造以及具体的空间布置等措施[1]。结合以上所述城市设计不同类型,控制引导型城市在设计时更加注重设计的研究,将确立目标、设计构架,明确城市中的具体格局及组织,确定城市中系统之间构建的联系,运用特色所遵循的准则。相反工程实施型城市的设计却更加注重设计中微观尺度的设计,其中不仅涵盖了较为基础的研究、结构及系统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将设计要求等与实际工程施工进行结合。以上便是城市设计中的不同种类,同时这也是进行城市设计落实的基础。

1.2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联系。

针对城市设计的整体而言,我国在城市规划的法定体系中主要是横向分层综合性规划,然而进行城市设计主要是纵向系统参与其中。城市规划体系中重点是对城市设计手段及过程进行规划[2]。部分城市中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通常会采取总体城市设计的方式进行分析,当然也存在部分城市拥有确定的城市设计控制规划。然而不管具体的操作如何,其中确定的一点是,横向综合性的法定规划具有较为明确的区域范围与阶段的划分,而纵向系统性城市设计缺乏明确的层次与阶段划分,主要体现一以贯之的特征。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设计。针对芜湖的特色农村环境开展理性调研,设计出符合芜湖地区特色的农村规划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建设型、环境整治型、新型农村社区型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庄。积极探索集文化、科技、旅游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所有的这些都为芜湖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加入感性设计的思维理念,逐渐成为芜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准则。

2.感性设计深入人心———“微笑服务”。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大力开展文化品牌建设,以“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的品牌服务为窗口,来体现芜湖人民的整体素质。以理性的高速服务站运营方式为原则,感性的微笑服务方式来表达芜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体现出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无处不在的属性。

3.从雕塑作品感知城市文明。芜湖雕塑公园内一共安放了145件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是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以及第二、三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雕塑公园的建设丰富了神山公园的景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情趣,对神山公园乃至城东新区旅游观光都有促进作用,对城市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去审视城市特色设计。芜湖滨江公园聚集了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里都能观赏到。这里是芜湖人休息游玩的首要去处,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芜湖滨江公园渗透着芜湖人的创造力,物化着城市的文明史,凝结了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创新思维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城市面貌中,就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将这些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文化现象整合成文化景观,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设计手法,即以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滨江公园展示出来,让到此的游客领略这座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价值观念,进而认识芜湖这座城市,将地方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一种宽容、豁达的开放形象。

二、感性与理性设计对芜湖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

1.“铁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为中国汉族独具风格的民族工艺品,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芜湖铁画堪称中华一绝,但可惜的是芜湖铁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像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陶、浏阳的鞭炮、北京的景泰蓝、泾县的宣纸那样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将芜湖铁画应用到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设计中去,将铁画注入芜湖的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产品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运用在各项设计载体中,促进市民和外来游客对芜湖特色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借鉴铁画的理性绘制技巧,加入感性的策划方式,将芜湖这一重要的文化代表作品推入市场。如果芜湖铁画能代表芜湖的城市文化走出芜湖,提升芜湖的知名度,将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打造特色农业的设计理念。芜湖地处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生态循环系统和农业文化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商家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生产反季节的水果,在植物生产过程中加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催生素等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看,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考量的。在设计理念方面要依据大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法”。根据这一法则,我们的设计师要在设计的同时加大感性设计的力度,注入这一方面的理念。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能够提供最适当的体验来源。特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自然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人们在特色农业园区内观光,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景观生态学即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伴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特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为一个城市整体,作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特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使游览者在获得身心愉悦、知识增长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营造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农业园区。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应根据产品功能和产品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材,在符合功能的前提下,选用自然的原材料。通过人类的体验,将原生态的材料进行直接利用,使感性设计得到极致的应用。此外,设计者在做这项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将这一生态循环系统贯彻到农产品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最终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投入市场。综上所述,在城市设计中理性的设计方法和感性的设计方法应紧密结合,互不可分。感性设计必须依附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理性设计必须伴随着感性设计进行推进,同时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符合该地区的特色城市建设。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趋近统一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质化规划下,城市的特点与特色正在消亡。在新的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适应于统一管理的城市规划,但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特色的显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繁荣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工作也随之快速发展。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完成,不少人却惊奇的发现,在中国现行的规划体制下,城市设计的同质性日益加重。诚然,趋近统一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质化规划下,城市的特点与特色正在消亡。在新的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适应于统一管理的城市规划,但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特色的显现。当前,诸如城市的性质与整体风格定位、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引导、旧城区与新城区的风貌协调与衔接、建筑风貌特色的营造与创新等诸多复杂问题,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学科要研究的课题,更是城市设计要关注的焦点。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自城市的概念产生,城市设计就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目前在理论界,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定论,以下对几种普遍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

1.1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在城市设计行业领域内,从业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认可,比较偏重于战略说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为: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战略发展的,规划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城市宏观意义的发展,主要是从城市社会整体去界定的,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计划性,而城市设计则是基于城市发展战术的,城市的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支,城市设计的实施更加具象化,重在对于城市已有资源的规划和设计,更偏重于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指导性。

1.2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仅仅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指导被指导是当前的普遍认识,但是这种理解又有其局限性。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相对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规划在较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框架内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然而影响城市的战略因素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城市规划无法迅速把握和适应其中一些重要的转变,城市规划有可能具有滞后性。此时,如果城市设计仍然基于城市规划制定,那么必然也具有滞后性。

2现行规划体系下中国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设计空间价值挖掘不充分。

当前的大多数城市设计基于现状问题来改善空间环境,缺乏基于理性思维对未来的可能性做宏观、长远的分析。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寻求城市空间价值的最大化,系统、全局、长远地把握城市空间发展。忽略空间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抓不住设计对象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将会导致空间环境品质不能充分体现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最大价值。

2.2城市特色定位不准确。

中国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一方水土早就一方风景。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设计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国际风潮”的冲击,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设计中的美学体现、规划体现受到了我国城市设计领域内的大规模膜拜,在我国严重缺乏独立自主可供参考的城市设计案例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前期规划都大量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方式和方法。诚然,在这些优秀的经验的指导下,我国城市设计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市建设的扩张速度也日益提升。但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我们不禁发现中华壮丽的风景元素、传统文化元素、艺术元素已经难以在城市设计中见到,取而代之的则是简约的欧美审美观,中国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根本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全球一体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国家、地区和个人身份的丧失,造成全球文化的平面化和单一化自我迷失是全球化时代的通病。

2.3城市设计缺乏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在目前状态下,中国城市设计缺乏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城市设计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的不统一,在我国,城市设计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丰富的经验,对于城市设计的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状态。二是理论与方法的界定问题。认识论上的不统一,导致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尤其是在城市设计思想体系研究、城市设计法则研究、城市设计系统研究等方面更为薄弱。城市设计理论上权威性的缺失,导致其实践应用更为落后,至今仍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与手段。最后,学科归属问题,尤其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的关。

3.1加强城市设计中的战略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下,许多业内人士对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认识停留在战略与战术关系上。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是无须考虑到城市的战略发展的。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服务于城市发展的某一个方面,实际上,城市设计编制与规划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处于一个相互渗透的状态,城市规划编制会影响到城市设计过程中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整体把握上,而城市设计编制则会影响到城市规划对微观空间环境的控制上。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战略发展,将城市设计上升到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加强对城市设计的战略思考,能够仅有的提升城市设计的前瞻性: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战略高度能够更加清晰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避免出现城市发展后城市设计形成的滞后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战略思考的加入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对城市的特点的定位,能够提升对城市的空间价值的有效挖掘,通过让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设计的方式,来形成对于城市设计的多角度战略思考,形成发散思考。

3.2加大对城市设计体系、设计方法的科学研究工作。

对于现行的中国城市规划体制而言,想要进一步的提升城市设计与城市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我们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与落实城市设计体系的完善、设计方法的深入探讨的研究工作,以起到设计导则的有效性和使用性。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要参照一定的设计导则(也称设计准则),对城市的特异性设计也往往是基于这种基准之上的,设计准则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一定程度上的保证城市空间价值挖掘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同步性,能够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设计要求和建议,继而引导城市设计的科学进行。基于此,在设计导则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的完善设计导则的专业性、技术性。

参考文献: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设计中,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减少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紧凑型城市可以增加市民步行的机会,减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紧凑城市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设计中,它符合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可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6]阮玲.紧凑城市观念下香港公屋的建筑形态与规划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运用紧凑城市概念进行城市设计,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人地冲突的问题也愈加明显,所以在未来,我国的城市设计中也应该将紧凑城市的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对城市的蔓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19欧共体在《城市环境绿皮书》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紧凑概念已经广泛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中,它主要用于对城市的外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紧凑城市概念中紧凑的含义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它主要是对城市单元在空间中的分布同交通方式直接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理解的,它的重点是对城市具有的高密度、具有的边界、功能的混合以及步行的尺度等方面进行强调,从而实现城市集约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楼大厦层出不穷,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怎样将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正好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想,现在正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中。在这种城市理念下对现代城市进行设计,在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人们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紧凑城市的设计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城市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又一步大的前进,它的作用对人类是巨大的,人类甚至已经不能离开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它的设计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以后的发展,好的设计会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城市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规划城市的格局时就必须要设计的合理,使得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安排,为城市作出做大的贡献。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严重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构建城市通风道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但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大多基于视觉及空间体验出发,鲜少将通风作为考虑因素,忽略了对通风道效能的保障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通风道设计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对于保障通风效率的必要性,并对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可控制要素进行了分类,对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管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通风道;风环境;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剧,自然风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功能在逐渐减弱。构建城市通风道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的有效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纵观相关研究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通风道的理论依据进行探索,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为城市通风道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层面上,也开始探索高层建筑群体的布局对周边环境通风的影响。但关于城市风道的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现阶段,人们对城市设计的研究大多基于视觉及空间的体验出发,对城市形态和三维空间的环境进行设计,鲜少将通风作为考虑因素。随着城市通风道的研究与构建,基于城市通风道通风效能的城市设计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对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析。

二、城市通风道理论研究。

1.城市通风道的定义及分类“通风道”最早源自德语的“ventila-tionsbahn”,由“ventilations”和“bahn”组成,分别是“通风”和“廊道”的意思。与之意思大致相同的英文关键词“urbanventilationchannel”与“urbanventilationpath”中文翻译为“城市通风道”“城市通风路径”。在目前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中,这个从宏观层面以生态角度解决城市风环境优化的规划概念,常常与“城市通廊”“绿色风廊”“通风走道”“绿色廊道”等词汇混淆。城市通风道按尺度等级来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类:城市一级通风道地区为宏观层面城市尺度的通风道,这类风道主要由城市中的河流地区和主城区内部大尺度的江河、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大面积水体构成,宽度不小于200m,长度不小于30km,尺度较大,建设密度低,城市建设对通风道影响不大。二、三级风道地区为城市中观层面的通风道,主要由与主导风向(夏季盛行风向)平行或有较小夹角的城市干道、街头绿地、城市开敞空间构成。这类风道对城市主导风渗透到城市内部各个街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城市通风道的作用城市通风道从结构上来看:由市域内水域、主要道路、较为集中的城市绿地、广场及低矮建筑群连接,形成开阔连通的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从功能上看,城市通风道能促进城市内部由风压差和热压差而形成的局地风循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将城市污染的空气稀释排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增强城市自身调节能力。(1)降低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城市建设面积增大,由于混凝土地导热系数较高,使得城市在日照下吸收的热量远远大于被土壤和植被覆盖的郊区;空气污染,粉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这些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大气逆温层,浮在城市上空,阻碍了热量的散发;城市中人口密集、人为活动带来大量的消耗能源。黄柏良以长沙市的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为依据,得出结论:城市通风是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关键因素,提高风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通风能力,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华中科技大学陈宏教授等在对贵阳市的城市通风道规划研究中,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理特征与城市形态进行了城市通风道规划设计。得出结论:设置通风道后,城市夏季气温明显降低,特别是作为作用空间的城市中心,降温幅度最高,热岛效应得到改善。(2)降低空气污染城市在发展中,内部的工业用地和大量交通工具产生大量废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这些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净化。在静风状态的城市中,当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后,还有可能形成雾霾。城市近地面空气污染会更加严重,污染物继续累积,形成恶性循环。徐建春和周国锋认为城市通风道是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运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风道相耦合的方法是治理城市雾霾的有效途径。陈宏和周雪帆认为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依靠城市通风道的作用来疏散调节,将城市内淤积的污染物疏散到城市外部区域的核心是城市通风道的合理布局设计。黄柏良以长沙市20的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为依据,对风速与空气污染(pm10)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提高城市通风系数对于城市中固体颗粒物浓度的稀释与扩散有一定作用。(3)增强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城市中,大量的人为建设和生产活动给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很大干扰,城市生态平衡被破坏后,诸如风、阳光、雨水等自然气候因子将无法有效调节城市气候环境。城市通风道通常根据城市风向及地形地貌及市区周边自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等要素设计。城市通风道的设置,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的恢复,减少人为干扰的影响。城市通风道不仅是流体运动的通道,也调节了城市气候、提高城市自然调节能力,到让城市“自然呼吸”,进而增强城市生态的免疫力。

三、城市通风道设计控制方法。

1.通风道周边建设对通风效能的影响不同区域的风环境状况受到地表粗糙度、经纬度、建筑密度及植物分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从城市郊区到城市内部,建筑群的高度及密度不断增大,地表粗糙度增加,城市建设对风的阻碍增加,地面风的流速降低,城市地表面处平均风速相对郊区逐渐减小。而在城市内部,空气流通状况与城市的规模、建筑物高度及密度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当风流经建筑的侧边及角部时产生流体加速的现象,被称为角部强风,此处风场会受到建筑物的几何形状的影响。建筑侧面的风力模式主要由建筑高度与宽度而定。因此,风道周边地区建筑形式及布局除了影响地块内部风环境,对其相邻界面上的通风道风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当风道宽度较大时,建筑布局对通风道纵向效能影响较小,而在城市内部,通风道下垫面以城市道路为主时,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间距、平面布局及空间关系,直接影响风道内的风环境。2.城市通风道在不同设计阶段的控制要素城市通风道是市域内空气流通的主要廊道,对于城市内风环境的优化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城市通风道的规划及控制,在实际规划操作中可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的合计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一种二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对城市三维空间秩序创造的设计,对保障城市通风道效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除了必要的控制性详细阶段的控制指标外,对于通风道周边空间界面及周边地块建筑布局模式也应该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设计控制指标。考虑到城市通风道的构建,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时,应结合城市地形及城市气候对城市风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分析城市可能的通风道,并将通风道的保护结合城市水系、绿地系统广场等开放空间相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建成区,总体规划很难根据现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保障城市通风道的通达流畅;另一方面,在新区建设中由于总体规划缺少具体详尽的控制指标及限制条件,通风道的建设及保障也难以实施。城市设计相较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对于城市空间的控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及操作实施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城市通风道周边地区,除了必要的控制性详细阶段的控制指标外,对于通风道周边空间界面及周边地块建筑布局模式业应该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城市设计控制指标。

四、对城市通风道周边城市设计的思考。

目前,我国城市风道的建设刚刚起步,总规及控规阶段已经开始加强对通风道的设计管控,在程式设计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横向空间上,通风道的宽度和走向与风向的关系决定进风大小,纵向空间上建筑的高低变化和布局疏密程度影响通风道内空气流通效果。通风道周边地区的空间界面及布局对于城市通风道通风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城市设计中加强对平面布局、建筑空间组合及通风道界面的控制,通过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合理的建筑布局,保障通风道通风效应,其成果可为设计师提供参考,辅助城市设计中基于通风及防风的优化设计,为城市设计环节中通风道的设计及风环境的融入提供一个思路。

高层建筑对城市设计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同时,大量以“xx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护理形象是医院形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护理人员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总体形象,与医院的良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护理工作的综合实力,塑造完美的护理形象,在护理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队伍的形象塑造和设计,定位护士形象、服务形象和质量形象,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2.1以患者为中心。

不同的角色对护理质量的定义都不相同,如护士、护理管理者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定义均有所差异。有关研究认为,护理质量主要从患者的定义角度进行评价,以患者为中心,树立起野患者至上冶的服务理念。患者选择护理医院的标准就是具有较高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秉承社会满意和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确立护理质量标准,使护理服务的标准更加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不断的对服务项目进行扩大。例如,开展以科室为单位的评选护理服务之星、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年度评选医院的野十佳护理之星冶。在病房开展温馨的服务活动,在门诊开展导医服务。在护理的实践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发动全员的、全程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要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就应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满意度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就积极,护理工作满意度低,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就消极。对护理人员进行塑造良好护理形象的教育,不断发展医院的优秀形象资源,并进行宣传。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能树立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提高护理人员的执业价值观、稳定护理队伍,促使护理人员将良好的护理形象作为其共同发展的目标。积极有意识地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护理形象。

2.3强化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树立良好护理质量的核心,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的质量和医疗的安全。因此,建立护理管理质量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定细化、量化、具体化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结合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成立专业的质控小组,迅速及时地反馈、分析、改进和总结,全面的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院护理的安全,树立良好的护理质量形象。

2.4塑造护士内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形象。

护理人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行为形象,是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内涵。行为形象会让被护理人感受到严谨的作风,严密的管理和值得信赖的技术。重视对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护理人员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专业服务水平的自然展示,更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表示尊重的规范要求,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认识升华。护理人员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行为得体,让患者感到亲切,得到患者的信任,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内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

3结语。

护理形象管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护理形象管理人员有坚实的护理基础,还需要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科学规范。护理形象管理的设计和定位应该从护士形象、服务形象和质量形象出发。护理人员在实践的护理服务中,以其良好的护理形象,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凤娟单位:四平妇婴医院儿科。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综合的、全面的城镇建设方案,不仅涉及小城镇的用地,而且与小城镇的功能、经济、空间、形体和环境等有关,并侧重于长远性、指导性以及政策性。

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空间。在镇区建设规划阶段,城镇建设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目的主要是关注小城镇整体方面的问题,从小城镇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特征。现仅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及小城镇整体结构关系的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目的是有助于小城镇建设规划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2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态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缘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首先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居民当代的生活方式。

3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结构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关系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形体和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形体和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城镇经历了长时期的变迀,都将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关系。镇区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公共空间和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小城镇的整体结构关系。

一些小城镇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城镇基础设施、用地相容性、环境容量和建筑经济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小城镇结构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城市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小城镇原有的结构和原有城镇结构相协调,使小城镇的结构得到保护和延续。随着城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城镇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城镇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滞后于发展变化,会导致城镇结构的衰退。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这种结构性衰退,使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小城镇结构的重整要延续和传承并发展原有的结构秩序,体现出小城镇整体结构的动态性。

齐君(196夕)男,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与实施中的意义论文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4]左其亭等.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