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9 11:29:25 作者:笔舞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提高我们的写作积极性。范本中的优秀作品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和精心雕琢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提升文本的质量和表现力。

论文的实质

自从新经济出现后,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发生了改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发生在产品或服务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概念之间。因此,现在已有人在考虑新的企业概念或者对现有企业模式做一个根本性的调整。但是他们似乎并不知道怎样针对这些想法去建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企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即使有战略集中但却使利润缩减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创新概念,不能想象一个彻底地不同于现有企业模式的新的可能性。因为在今天,只有更多的富于想象力的思维才能赢得企业明天的财富。

企业概念的结构与分解。

目前,在西方国家经济界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议论“企业概念”,但是却很少有人对企业概念下一个连贯而清楚的定义。综合而言,一个企业模式就是一个企业概念,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模式。因此,在每个企业内部的所有职员都分享一个本企业已存在的企业概念,否则,企业就不会秩序井然地紧紧围绕企业战略正常运营。

对企业概念的宏观描述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概念创新的需求。因为,它看上去好象是完全的,但并不是简单、易理解的。要想得到一个既是完全的,然而又是简单的企业概念,只有运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

事实上,许多企业所了解的都是无目的性的企业概念,这种概念阻碍了企业寻求创新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妨运用分解的方法去挖掘企业概念的真谛。因为,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是企业概念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1.核心战略。它是企业选择竞争方式的本质,它由企业的使命与任务、产品/市场范围和基本区别组成。企业使命的改变会导致企业概念的创新,或者说,当一个公司带来了一个新的或十分不同的企业使命时,那么它相对于由一个粗糙管理模式或模糊的企业目标所支配的公司而言,结果可能就是企业概念的创新。产品/市场范围是企业在哪里竞争的实质,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范围”的定义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定义时,就形成了企业概念创新的源泉。基本区别是企业怎么样进行竞争的实质,即怎么样与它的竞争对手产生差别。例如,使用信用卡直接作为旅馆房间的钥匙的战略,一定比传统的要用冗长的废话来完成整个住旅馆的登记的战略更有竞争力。

2.战略资源。每一个竞争优势一定要靠企业特定的资源支撑,明显地改变这种资源就可能引发企业概念的创新。战略资源由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资产和核心过程组成。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在企业概念上附加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战略资产是企业自己所拥有的既珍贵而又有价值的任何东西,它包括品牌、专利、基础设施、专有的规范和顾客资料等。用新颖的方法使用公司的战略资产能够产生企业概念的创新。核心过程是企业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中实际所做出的活动,它是“活动”,而不是“资产”和“技巧”。它被用于能力的转换、资产的转换和为顾客输入过去的价值的转换。一个核心过程的重新创造也是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

8.顾客界限。它由完成与支持、信息和洞察力、关系动力和价值结构组成。完成与支持反映企业使用哪一种途径、给予顾客哪种类型的支持和供应什么水平的服务。信息与洞察力反映企业搜集到的信息以及企业怎么样从这些信息中产生洞察力的能力。关系动力是生产者和顾客之间相互影响的实质。在这个相互影响中存在着感情上的以及执行上的元素,这些元素对于创造一个有更大差别的企业概念可能是一个基础。价值结构是企业所选择的一种收费方式,可能是直接收费方式,可能是间接收费方式,可能是捆包式收费,可能是分离式收费,可能是按时间收费,可能按距离收费,等等。这些可选择的收费方式的每一种都提供了基于传统收费方式基础上的企业概念创新的机会。应该说,一个理解顾客价值结构的定价者是企业概念创新的人文基础。

[1][2][3]。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

摘要: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采取反杭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看待中学生所表现的这种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呢,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引导。

什么是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辈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自己有错,就是不肯承认。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充耳不听;对教师的批评斥责,他怒目相对,甚至摆出一幅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教师气没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我曾有一个学生,虽然是个女生,但哥儿们义气特别严重。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看与学习无关的小说,教师批评她,她干脆课也不上,躲在宿舍里玩。像这种不随常理的学生,总是想用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来显露自己“高明”的心态,这种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些学生的表现,其实质是为了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因而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或反抗。“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是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一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逆向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人感。中学生在性格形成阶段,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对他们缺乏信任感,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这种对抗情绪受到社会方式、环境习俗、文化水准和道德修养的制约,循环几次后,中学生逆反心理便自然地产生。他们固执地用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去对抗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事物。

中学生一旦在学校里表现出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不仅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造成逻辑思维的紊乱,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所以这种心理不加纠正,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判断、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思考问题也从简单到复杂,特别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些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在性方面的发育也慢慢地成熟。由于性发育导致了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决定,用不到他人来管理。因而面对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就会持反对态度,有时甚至是强烈的反抗。虽然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相继成熟,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遇到事情就容易动摇。再加上他们看问题不够全面。对教师的教育往往认为是有意找岔,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时,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些中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加以重视,片面地认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为他们好,是给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他们能够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都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再加上有的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些教育者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对学生缺乏耐心,久而久之,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单亲家庭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由于家庭的破裂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面对中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将如何消除呢?

1、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利益上,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对某个问题我希望教师怎样解决,”学生与教师的隔阂是因为互不理解而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找学生谈心,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体会学生的苦恼,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我有一个学生,叫徐天。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由于家长下岗后到广州去打工,把她托付给一个亲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上课经常和任科教师作对:讲话,看杂书,玩手机,甚至逃课。教师批评他,就顶撞教师。有些任科教师拿她没有办法,就到班主任处告状。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找徐天谈心,查找她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原因。

在班主任面前,这个学生讲了真心话:家长不在身边,缺少对自己的管教;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因而就经常犯错误。教师批评他,就以为教师是专门针对自己,所以心里就不舒服,就顶撞教师。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我就对徐天说,你父母到外地打工,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应该让父母操心。父母出钱送你到学校读书,你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在我教育帮助下,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观。除此之外,我在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一有成绩就表扬她,让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并利用寒假去到她家进行家访,和家长交流、沟通。在教师的`关心下,家长的协助下,这个学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2、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力戒偏爱。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教师处事不公、偏爱学生有关。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最忌讳教师的偏爱,偏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化解与学生的对立,防止逆反心理产生,就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在工作中,每当表扬或批评一个学生,我就会考虑:这样说学生能接受吗,在平时我会寻找各种机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沟通,学生们愿意将自己心里的话告诉教师,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真正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导如朋友。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爱。在这样的氛围中,便会形成优等生更优,中等生争优,后进生赶优的局面,有助于消除逆反情绪。

3、教师要疏导讲理,切忌堵塞压服。

教师在工作中,制定严厉的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过多地堵塞压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反而增加教育的难度。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讲明道理,消除其错误的认识。其次,把握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逆反心理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如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等。因势利导,寻找、摸索逆反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提高疏导工作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学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向上性。同时,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还要多用情而少用气。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晓之以理,时时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染打动学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心平气和地认真帮助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改正的方向。

总之,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措施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将会逐步得到克服,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明显提高。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逆反心理是一种很微妙、很特殊的'心理活动。作为教育者,积极的预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输氧”,即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不懈地揭露那些披着各种华丽外衣来动摇人们信仰和理想的所谓“理论”。

二要“杀菌”,即领导者和师长们自觉避免可能让中学生不信任的表现,坚持真理,不提供不良心理的滋生土壤。

三要“解表”,即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辩证法,审时度势和为人处事都能分清是非曲直,从而正确认识光明与黑暗、先进与落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见《荆门日报科教版》.12.6)。

论文的实质

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一种能量转换,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物。

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羰基金属、不含m-c键的金属有机配体配合物,部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m-c键的物质)等主要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质。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指含有叶绿素的非单细胞植物。通常可以理解为显绿色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叶、茎中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时释放出氧气及能量。动物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必须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粮食蔬菜水果)或间接(肉类)都来自绿色植物。

占人类能源绝大比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也主要来自远古绿色植物。木材供我们建造居室,棉麻供我们制衣,很多植物还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总而言之,人的生活绝对离不开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有树、草、藻类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某校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教育,我校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这位老党员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培养成才的人成千上万,可自己唯一的女儿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还在农村务农。

老校长的自述入情入理,真实可感,学生们服气,增强了对党的感情。

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和社会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多想办法,想好办法。

论文的实质

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等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2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再次强调此项原则的重用内容,可见其重要性。这项会计核算原则对能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它忽略了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实务工作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企业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各项资产减值等,这些形式上的资产项目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仍作为企业的资产,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

2、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按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这样的收入确定条件实质上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也就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

3、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程度及无形损耗的具体表现来确定,这样,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不足。

上述缺陷导致会计核算不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账现象时有发生,给利益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债权人、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核算内容和经营成果。

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者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为自有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2、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企业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到底从何时起计提折旧,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是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真实与完整的一个方面。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准。新制度则规定,这些核算方法将取决于“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这体现了实质上的完工。

3、收入的确认。新《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在收入的确认方面较多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时,其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其重视的是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已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但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又未按保证条款及时弥补,或未完成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而又是合同所要求的,在这样情况下就不能确认收入。

4、有市价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应在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该种投资的可收回金额的形式是其市价,其实质是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一项长期投资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可根据下列迹象判断:(1)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严重亏损;(4)被投资企业持续2年发生亏损;(5)被投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上述迹象出现时,表明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不佳,一般会引起市价下跌,所以在此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上述各种迹象存在,而市价并未降低,甚至还高于其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应按被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例如,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佳,但由于股市炒作使该公司股票的市价上涨,对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企业来说,其持有的股票的市价可能并未降低,甚至还可能高于其账面价值,但并不意味着该项投资未发生减值,投资企业应按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

5、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环境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将视其为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应视其关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如一家母公司同时控制了两家子公司,则不仅母公司和两家子公司存在关联关系,这两家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6、合并财务报表的确认。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应依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编制合并报表。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合并财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合并财务报表。华源制药与丰原生化对江山制药合并报表之争,就是典型一例,因此,企业合并的关键不在于看持股的比例,而是有没有实质的控制权。

综复杂的今天,这项会计原则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是会计人员应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也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尺度。因此,为了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会计理论学习,对已经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等具体准则要明确掌握,对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要及时学习和运用。对于具体的经济事项,应了解现行准则和相关制度是否有所规定,只是没有规定的才需要根据会计原则做出判断。判断时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约束和限制会计人员的违规或作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敏感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可信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于审计人员,只有遵循这项会计核算原则,才能对经济活动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2]张玉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经济师》第5期。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自古以来,农村都是贫瘠的。时至今日,农村仍改不了贫瘠的根本,只是眼下的贫瘠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瘠、文明上的贫瘠。因为这些,所以农村中学生普遍作文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下,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一、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

农村尽管是贫瘠的,但农村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悠悠南山、暧暧墟烟、依稀人家都是农村特有的风光,平静、宁和、幽静的环境使农村中学生具有淳朴的天性、无知的童心,广大纯朴善良而愚昧的父老乡亲又教导得我们农村中学生有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懵懂的良心。因而这片土地很需要引导,引导他们思考: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每年父母的年初出年底回,每年高考、中考后学姐学弟们的去向,每年的收成,每年村里的变化以至于现在越演越甚的风,都是值得广大农村中学生思考的。思考让人深刻,思考让人成熟,思考也能使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深邃起来。

而深邃的眼睛又能看出更深刻的问题,更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曾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一个学生在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出了当今农村新年时喜欢聚众,而此时的孩子就没人照料了,也就自己疯玩,结果闹出了一幕惨剧,起火了,烧伤了一个孩子。事情很普通,但是他身边发生的实事,写作不就是记叙生活吗?再加上他对农村新年的景物描写。的场面描写以及事情发生后受害家庭的呼天抢地的场景描写,活灵活现了当时的情景,简直可以与一名家的短篇相媲美。这样的`文章城市孩子不一定能写出,唯有亲自经历过的农村孩子才能以自己朴素的笔描绘出来。

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阅读在城市孩子眼里是件再平常不过事,因为他们从很小开始,父母就会给他们买“撕不乱”的图书,而且城市的图书馆、书店、超市到处都有书,可以说,对城市孩子来说,书是再稀松平常的事儿了。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书就不是那么常见了,并不是说他们穷得买不起书,而是从他们的祖辈开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书的习惯。所以,农村中学生中有阅读习惯的微乎其微。不爱阅读怎么能写好作文呢?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老师责任就很重要了,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爱阅读。

怎么引导呢?用现实需要引导,不阅读就写不好作文啊;用故事引导,很多奇妙的故事都是书上有的啊;用思想引导,很多前卫的思想都是名家创作的啊;用时尚引导,很多名人的作品就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啊……事实证明,只要语文老师大力宣传,我们的学生总是有一部分开始慢慢喜欢阅读的,有的还把一些大部头诸如四大名著搬来看。结果证明,阅读对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象今年上半年我所任教的高二(九)班,因为从高一就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到二下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把四大名著中的一到两本看完了,有的还对《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很有研究,象江忠益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后还写了很多评价三国英雄的古体诗,有的还在《鄂东晚报》上刊登了。

三、从课本中学习写作。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活动范围:开发区小学。

推荐单位:开发区中心小学。

背景。

家庭是小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完善等极其重要,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学校作为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出风头、唱反调等,会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而进行模仿。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这种心理上的抗拒,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感受到某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即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引起的后果不可忽视,应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做法。

(一)尊重学生。

教师、家长要学点心理学知识,只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教育。一些家长和老师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摆架子,习惯于训斥、支配,甚至体罚孩子。时间一长即使父母、老师的话再正确,他们也会把它当作耳旁风。因此在教育孩子是要不摆架子,平等相待,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记得一次单元测试后,我让班长把每个人的成绩登上记分册。有个学生因成绩差不让班长记,还砸碎了班长的文具盒。我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想好后来找我。原来他是怕难看才这样做的。怕难看,就是自尊心的表现。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又指出了他这样做恰恰没有维护自己的这份自尊。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二)情理交融,化解阻力。

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的客服逆反心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班上曾有这样一个女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上课听讲精力不集中。我想,她这个样子一定有原因。有一次,她的母亲来到学校,她竟然躲了起来。我有些奇怪。再看看她的母亲,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她的母亲患有精神病。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我的心难过级了。于是,我决定做她健康的“妈妈”,帮她找回本属于她的快乐。首先,我做同学们的工作,让同学们不要取笑她,相反应该帮助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她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上,我格外地关心她,经常找她谈话,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她的关怀。时间久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她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三)疏导为主,多用“冷处理”。

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特别是外向型的学生,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如果这是实行“关、卡、压”式的堵,反而会适得其反,主张逆反者的对立心境。这时教师不能急躁,不能以人性对人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首先要摸清情况,了解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其次,要结合环境和本人的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再此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智力条件相当不错,但为人很傲,常瞧不起别的同学。班上谁要是回答不上问题来,他总是轻蔑地一笑,并显出极不耐烦的神情。看着他的'这种样子,我也有些不耐烦了。但考虑到他的自尊,便压制了内心的这股怒气。放学后,我把他留下问:“你都知道哪些形容笑的词语?”他一愣,转即便说:“有大笑,狂笑,微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我说:“上课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我见你笑了,你看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当时的笑最合适呢?”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我又问:“那你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吗?”他的头更低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这一次谈话后,他变得很虚心,并且帮助班上的差生复习。上学期末,当他被评为班级的“最佳小先生”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那一抹奇异的光。

(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点相似,其中包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所以教师要从孩子的言行中寻找闪光点,发现孩子的优势,作为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班级中有一个调皮的男生,纪律很差,但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我发现他也有上进心,有荣誉感。于是,我便抓住他的这一闪光点,大胆地将“班长小助手“的位子让他来做。乍听到这一消息,他有些吃惊,问我:“老师,你觉得我能当好这个小助手吗?”我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坚定地说:“能。”也许是他明白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开始的几天,他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工作大胆负责,最可贵的是他自己也能管好自己。可惜好景不长,过了几天,他又有些“旧病”复发。于是,我赶紧召开了一次小型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来评价他的表现。听到同学们真诚的话语,教师对他的信任,他的热情又重新燃起来了。现在的他,成了教师最得力的小助手了。

(五)走家校两结合的道路。

通过家访、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切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鑫鑫是我教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叛逆学生,成绩总在级部后面徘徊,课堂上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时有发生,打架斗殴,欺负弱小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通过几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妈妈太娇惯他,而他的父亲虽然很威严,但是教育方式却简单粗暴,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父亲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鑫鑫,他在处理和同学的矛盾时也是这样以暴制暴。于是,我及时和他的父亲沟通,帮助他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多关心鑫鑫的生活和学习。渐渐地,鑫鑫变得友善了,对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他的转变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效果。

“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能认识自我,转变自我。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活动成为检验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开展“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活动;通过老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会,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作为与辩证法对立的诡辩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它和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有些人居然从辩证法走向了诡辩论?通过两个哲学例证的透析,我们发现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上述所有问题的聚焦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正是辩证法滑向诡辩论的深层认识论根源.目前,坚持辩证法反对诡辩论仍然是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姬长军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jinanuniversity年,卷(期):13(5)分类号:b024关键词:辩证法诡辩论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正确的评价与激励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能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且看到学生的长处,有利于教育有的放矢。

评价与激励机制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其次应该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建立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状况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是天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而且对每个学生还有发展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家长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评价主体,三者在评价过程中既各自独立,又是相互协作,不能只是某一个侧面。只有三者有机结合,科学互动,才能给予学生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

建立多元化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但需要避免以下一些情况出现:

一是“简单化”评价。就是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比如,被贴上了“聪明”标签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就出色,而且这种优势不会消失,这很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盲目自满,遇到困难总是想依靠那点“聪明”而放弃努力。同样,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出“你真笨”之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噩梦”。

二是“随意性”评价。孩子出现不足的时候,也是非常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但是,家长由于自身观念、方法和性格等原因,在盛怒之下,“笨蛋、蠢货、没出息”等便从家长和教师的口中涌出,殊不知,这些“随意性”评价对孩子将是致命打击。

三是“片面性”评价。经常只注重考试分数,忽略孩子的其他方面,如健康、心理品质等。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变成高分低能。

除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还要注意评价的艺术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孩子的评价要准确、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心态,在克服不足的同时,拥有坚强的信念。评价还需注重全面性,要实事求是给出中肯的评价,而不能有“一俊遮百丑”的片面化、简单化倾向,要本着激励的原则,鼓励孩子努力向上,把每一次的进步当成新的起点,不断地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思荣。

公众号:一个人的教育笔记。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大学生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一种渠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众所周知,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要有丰富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拥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社会资源、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等。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以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大学生创业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探讨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创业活跃度高。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2015年至2017年,我国每年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从1.6%上升到3.0%,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活跃。报告还显示:2017年,有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比2016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可见,创业已经从小众尝试变成了大众认可的一种选择。

第二,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性较高。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创业,他们的初衷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希望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等实现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更关注产品的创新性。《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65%的青年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新颖性,而非青年的这一比例为57%。我国约12%的青年创业者使用了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的非青年创业者比例仅为7%。特别是从近几年“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均来自于对所学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第三,“互联网+”是大学生创业热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切实感受着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他们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也更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和灵感。《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2%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住宿餐饮行业进行创业,占比最高。这是因为住宿、餐饮行业创业门槛较低,并且与当前的消费升级趋势相契合。同时,有19.3%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在消费电商领域创业,占比较高,反映了“互联网+”对消费行业的影响逐渐加深,由此延伸出的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第四,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多。当前,国家各级政府都配套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大学毕业生创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享受一定免税政策,享受银行低息小额贷款,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等。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也纷纷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启动资金、指导咨询等服务,帮助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开花。高校也积极搭建校园孵化平台,通过校、政、企协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1]。从整体创业环境来讲,当前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创业资金短缺。创业是一项对资金需求非常大的活动。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租办公场所、店铺、厂房、聘请工作人员,而且还需要有维持企业运行的流动资金,而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没有积蓄。因此,创业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在中国青年创业者的资金来源中,只有9%的资金来自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23%的资金来自银行。同时,中国青年的创业资金来源中,有58%的资金来自家庭积蓄,而欧洲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4%。《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中也提到: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能够影响创业成功的客观条件,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为25.95%。由此可见,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

第二,创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富有激情,但劣势也非常明显。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曾对100名在校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创业能力不足。一是创业知识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偏重于自己学科的内容,对于实际创业中用到的各种财务知识、会计知识、金融知识、市场营销等内容了解得不够。[2]另外,就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看,普遍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创业实践的涉及较少。二是创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市场情况、行业发展、消费者需求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比较理想化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急于求成,过于重视高产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艰难性,这也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创新性和技术性,由于在资金、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所以大学生创业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第三,创业教育缺失。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自然而然地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任。《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显示:87%的中国青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而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该比例为68%。某高校曾对四川省14个高校进行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4.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较了解,而大部分都停留在了解一点的基础上,或者简单听老师或同学提过。[3]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师资;二是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三是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4]。同时,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一些误区,如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重创业、轻创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与高深知识取向不符等,都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困难的主要对策。

第一,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尽管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较多,但配套措施、规章制度的落实还不到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除了改善创业环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外,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积极统筹社会资源,结合大学生创业的实际困难,切实提供一些雪中送炭的政策和支持。一方面,加强金融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平台。前文提到,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而且大学生也很少具备一定的担保和抵押资源,这就需要政府统筹,探索大学生创业团队与地区政府、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互利共赢的融资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减少大学生创业的手续办理,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创造更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的协同合作,结合大学生创业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需求,提供全程、全面、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和服务。

第二,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素质为目标,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主的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是狭义地指导学生如何创办一家企业,如何创造商业利润,而是培养大学生在未来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素质。因此,高校要发挥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创业教育投入,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一是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校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创设计等创业热点方向的专家、教授,有创业相关方向研究和实践的校内讲师和辅导员;同时,对创业师资队伍开展创业教育相关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探索创业课程与专业课互通互融的课程体系,在开设创业通识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前沿课,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敏感度。三是要加强创业实践,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业项目孵化等方式,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协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风险评估、创业指导、项目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快速成长通道。

第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创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是对创业者视野、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是要开阔视野。创新的灵感往往来源于多彩的世界,因此培养创新的思维就需要多观察、多了解、多体验新事物。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习惯于依赖网络去了解世界,但网络信息的真伪性和有效性难以辨别。因此,大学生只有积极走出校园,亲身参与创业活动或工作实践,才能不断打破思维局限,实现真正的创新。二是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5]。大学生要融会贯通地去学专业知识,要善于发现专业领域的新机遇,培养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习惯,真正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新、学有所创。三是要培养强大的内心。创业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必要条件。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的人,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和谐,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创业事业当中,也更能激发工作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创业经验分享。

我觉得策略营销、优势谈判、公众演说、说服力、团队建设等这些技能都是赚钱至关重要的本领。还有就是要具备老板的思维模式,就我自己言,我经常考虑的是公司发展战略和资源整合,而不是执行,因为执行靠下面的团队。而老板的决策将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还有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非常重要,在这一块,我公司团队也在不断研发、创新自己的产品。

学生创业,第一要有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合作很重要。我们的被子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动用各种关系,取得了成功。电话卡也是如此。再就是我在网上卖过藏饰,从___进货的,结果,没有卖出去一件,大部分送人了。这是前些时间的事情了。如今,我又成为了____的代理,在我们的校园销售____产品。没有什么效果。

我粗略的想了一下,为什么以后几个产品这么不畅销呢?

首先,这些东西大家不是特别需要的,可有可无的。再次,大家买饰品的同时享受的是逛街或者逛淘宝的乐趣,并不是纯粹为了一件饰品而逛街买的。这应该是我这次创业失败的原因吧。化妆品,首饰,大部分时大家享受逛街同时的选择,不能当作别人的特别需求。这一点时最重要的。要想做好这些,首先必须选择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和首饰,再就是要有一定的实力进行包装,要有店铺,要让同学有一个挑选的场地,那样才会好卖。化妆品尤其注重名牌,或者新牌子联合厂家做宣传,做广告,前期要投入大广告费,才能有以后的市场。

对自己要有自信,对别人就要有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创业时只有把你自己的位置放低,放下身段,才能吸引周围的力量来帮助你。创业需要好多人帮助才能成功,如果你端着架子,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创业的。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看不到的力量和机会,这些力量和机会都是去帮助谦卑的人。

所以我总结创业需要的第一个品质就是团结和合作的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任何一个个人,不要说创业干事业,如果离开别人提供的帮助,我们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我们喝的水,吃的饭,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是别人提供的。作为一个创业者也好,一个普通打工者也好,怎么和你的同行相处,怎么和竞争对手相处,包括你成家后,如何跟家庭成员,跟你的老婆、孩子、丈夫去相处都是至关重要的,都要把团结、合作、尊重别人放在第一位,这个品质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比任何一个品质都重要。这是我最大的一个体会,一定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我给我们公司定了一个原则,我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叫“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而我们公司确立的企业文化是“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表扬和自我表扬”。只有在表扬、鼓励和欣赏的环境里,才会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能量发挥出来。如果老在一个批评、谴责、内疚的氛围中,即使本来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也是做不好事情的。所以我们提倡尊重鼓励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清洁工和保安,经常给他们一个微笑和表扬,我觉得在鼓励的环境中,地都能打扫得更干净。

文档为doc格式。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使你成为我们六年二班这个大集体中的“蓝精灵”,开朗、活泼、可爱之外,乐于助人更是你毫无遮掩的真正个性的体现,怎能忘记你一次次义慷慨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小到一枝笔,大到一本书,老师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老师希望你能记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熟练运用这种力量,你的人生会有更多激情,更多精彩!最后老师送你一条座右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你是第一个称自己是天才的人,我欣赏你的勇气和自信;喜欢你诚实、活泼的个性。运动会上,在你和周丰、房禹合作的“齐心协力”中,无数次跌倒后的爬起,伤痛后取得的胜利,更是让老师感受颇深……杨斌,你知道吗?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但成绩的.取得单凭聪明而不认真听讲,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想送给你一个公式:

“天才=1%(天赋)+99%(汗水)”

如果你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并能做到的话,那你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引导学生改变马虎、毛糙习惯的评语。

祝你的学习和胸前的红领巾一样红红火火!

你这周的表现真是不错,比如,上课听讲认真,发言积极,老师真的为你高兴。但美中不足的是:你做事还是有些丢三落四。你可不要小看这“毛糙”的习惯,也许它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所以,应该马上改掉它!让“认真”陪伴着你,“成功”也就能成为你的伙伴。老师希望你能成为所有盛开花朵中的最绚烂的一朵!

引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评语。

你是个聪明、爱思考的男孩,虽然你年龄小,但在课堂上你是一个真正的小主人,认真读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你是个多么爱动脑的孩子呀!每次看到你渴求知识的目光,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你;每当遇到疑难问题,同学们答不上来而你却能回答得清清楚楚时,同学们都打心眼里佩服你。老师真诚地希望你不要因为一时贪玩而耽误写作业,要懂得珍惜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先前,我写了一篇《杜撰的文化与脆弱的生命》一文,在原创力量站,高尔山先生对我的此文写下了留言:“文化原本是一种现象,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本质。问好山野居士!”

我的回复:“是的,原本是现象的东西,人们却习惯于当成本质来推理和演绎。现象让我们学会反思,而如果把现象定义成了本质,那么,诡辩也就能大行其道了。请茶!”

高尔山先生继而再回复:“谢谢!山野君所言极是。就目前人们对文化的反思情况看,虽然这种反思也不过是一种现象。但其程度也到了‘无所不能及’的本质地步,究竟该怎样反思?说到底,参照系的不同,所认识的结果就截然不同。比方说,宇宙的本质是什么?那是无数的现象汇总而成。所以,包括人类在内的文化,才仅仅是这宇宙的冰山之一角,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主人?骄傲自大的结果惨不忍睹。您说是吗?回茶!”

针对现象与本质的探讨,我将要写的这篇,也未必就能谈出个所以然,所以我只不过是想尽力挖掘一下其中的内在关联性罢了。

高尔山先生,无疑是个喜欢用辩证的角度去思考的人,这一点,令人欣慰。

我究竟该如何答复高尔山先生的提问呢?

我只是觉得,人类的骄傲自大,在推动诡辩论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世的方面,的确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和最全面的因素。

造成诡辩论能横行于世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

我觉得,诡辩之所以能横行于世,其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两点。

第一点:喜欢玩诡辩的人数众多;第二点: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跟从“诡辩”这个恶魔,而瞎嚷嚷的跟屁虫也多,正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现象与本质,在很多时候的确如高尔山先生所说的那样:由参照系的不同而会演化出不同的争论结果。

针对“共产主义”,有人就认为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本质,但是作为一种学说而言,我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现象。

资本主义,却是被全世界各国的历史所证明过的一种社会组成形态,而如今,一味地宣扬“资本主义是错误的”这种论调,在目前看来是毫无现实根据的,而这种论调本身,也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原则,而纯属于主观论断。

我认为:在某种现象并没有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之前,不能轻易地就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去下结论。

有的人,看到一部分现象,就会主观地把这种现象当成了社会的本质,这正如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是根本经不起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检验的。

正如无数女士们,都曾利用历史上的男尊女卑之社会现象,以及现代社会里各种破产的婚姻之社会现象,来力图解析和重构婚姻的本质概念一样:她们的言论,实质上都是非常可笑和荒谬的`主观诡辩论,而非站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之立场上来看待客观事物的。

诡辩论之最大的荒谬特征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看到一个社会现象,就通过诡辩逻辑去分析推理,然后再想当然地去推而广之,最后,就开始一叶障目地否定所有一切客观的东西,这就是“诡辩”这个恶魔的实质。

诡辩之所以能横行于世,跟为数不少的人喜欢用一叶障目的惯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我举个典型的诡辩例子。

诸位看官发现了这句话中的诡辩性质没有?

首先,登徒子是不是好东西,我们暂且不论。而男人都好色,不假,但如果硬把好色的男人都比做登徒子,也可以极勉强地说得过去,然而,“既然都是登徒子”这句话,就内藏了很强的诡辩逻辑。这也正如《人如衣服》论的荒谬:你可以比喻,但是决不可以想当然地用“是”这个字而胡乱地去为任何事物定性。

“如”与“是”,存在着天壤之别,而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内所衍生的惯性,倒常常能把任何一个思维还正常的人的脑子给搞得一塌糊涂。

“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是”则表证了事物的本质。

现象能否成为本质,不能依靠主观地把“如”用改头换面地障眼法变成“是”的诡辩论方式来兑现,而这就是“诡辩”与“思辨”的根本不同点。

比如龙文化,算得上令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豪到极点的文化传承之一,但是,再怎么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的民族比喻成腾飞的“龙”,事实上中华民族并不是“龙”。而“如狼似虎”这个成语,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形容词,而并非能给客观事物定性的“是”。

诡辩论的症结点,就在于把很多用来描述社会表象的形容词,利用偷换概念的手法,给强行定性成了判断性很强的动词“是”。

至于到底“是”还是“不是”,却由不得某些形容词擅自作决定,至少要在看全面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下结论。

我们都知道一首歌,一首费翔曾经演唱过的“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我能肯定:这首歌会卖不出去,而费翔本人,也许也会拒绝唱这首歌。

滞留于对客观事物之表象的形容,常常会被诡辩论者以及“百犬吠声”者们,用来制造荒谬透顶的判断结论。

人类社会,很显然是一个综合立体的社会,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单个分子,很显然喜欢站在一个平面的惯性思维之角度上,并力图去解析和重构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思维理念,而这,恰恰就是诡辩论之所以能横行于世的根源。

诡辩论的伪逻辑特征,往往习惯于以点到面地去分析推理,却从绝大多数时刻忽略了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立体属性。于是诡辩论者,不论他们用尽了多少思考的时间和浪费了多少没用的脑细胞,却依然习惯于站在各种各样片面而极端的角度,力图用薄薄的一层平面去解构和分析万事万物。

于此,我在针对人类自身,进行一番最后的论述。

我相信,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朋友,都能看穿诡辩论的实质,也能找出更多更有力的反驳形式,而我个人,暂且论述到这里,否则,如此一个大命题,也不知究竟分析到何时才能辩证完全。

青少年逆反心理管理论文

有些老师和家长经常埋怨学生和孩子不听话,总是把自己的话当作耳边风。他们对小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很难接受。其实,这是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小孩子的逆反心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进行教育。

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其实这也是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那些不利刺激我们接受的限度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我们接受起来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你很喜欢吃饺子,但是如果一个星期每天三顿都让你吃饺子,你一定会产生反感,也就不会再有享受美味佳肴的愉悦了。这就是说,即使有利于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由原来的赞成、接受、欣赏转为反对、拒绝、逃避的态度和行为。在班级的管理、教育中,特别是量化管理的制约下,为了班集体尽快达标,有的班主任就经常不断地强调着每一条规范要求,有时在整个一节班会课上,学生的耳朵里灌入的都是这种机械的语言重复。所以,有些老师的嘱咐早已被学生评价为“唠唠叨叨”,甚至对老师讲话的语言顺序都已经十分熟悉,几乎在老师的第一句话说出以后就能准确预知第十句话的内容了。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你讲的话都是真理也已经毫无作用了,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超限逆反心理。当然有许多必要的规范需要不断提醒学生遵守并促使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班主任老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策略意识--同一个道理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导演小品、歌曲比赛、学习格言、诗歌朗诵、演绎生活、塑造人格的有效手段和途经,为什么非要迷恋于自己枯燥无味的说教呢?更何况这种超限逆反心理容易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因为教育方式的单调乏味恰恰说明了我们育人智慧的匮乏。

在班级的管理、教育中,注重教育的活动性是防止学生超限逆反的一个重要原则。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各种活动中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只有在各种活动中才能改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健康丰富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引导他们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建造班集体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必要的说教和灌输是绝对不可偏废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把说教和组织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架机器,他们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少年,他们广阔的情感世界不应该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不论是说教还是活动,都应该想到是否建立在能够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使我们的要求的规范真正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他们就会首先在情感上关闭了接受教育的大门。

以上观点对否,就教大方之家。

[怎样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网友来稿)]。

初中生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探讨论文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学生自我伤害事件频频报道,纵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也给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个震撼的信号:面对教育,责任重大。如今的孩子,喜“表扬”厌“批评”,从教的老师们迫于种种压力,“表扬”之声充斥着整个的校园,然而“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

如何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把握“表扬”之度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掌握“批评”的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诱导学生,自我感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与日俱增。在我的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假期过后开学的第一天,当我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是:同学们身着五彩缤纷,书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开心的笑声充斥着整个的教室。此时此刻的我,应该是怒视,还是大吼?是训斥,还是冷静?是制止,还是漠视?……思想在斗争,思维在驰骋,片刻的沉思后,激动得以缓释,我面带笑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好!看起来同学们假期过得非常快乐,在新的学期里,能够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心情,老师特别高兴,把新年的新气象带到了我们班里,把新年的美好心情带到了我们班里,让大家共同分享。祝福各位在新的学期里有更多的收获,祝福各位愉快地成长!同学们面面相觑,都微笑了。

第二天早上,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佩带学生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成长”中。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尊重学生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是目的,因此,给学生一个微笑,深藏着教育的魅力。

二、语言和气,控制情绪。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处需要良好的教育机智,需要从学生心理接受的能力出发,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方式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事后,据我了解,他们四个主动找到初四的同学,真诚地向他们道了歉。不打不成交,他们一帮成了我校的道德卫士。

三、转变方式,关注后进。

在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后进生。造成后进的原因很多,他们所制造的班级“故事”也特别多,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够让他们的心灵慢慢地转变,从而提升自己?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早上刚走进办公室,在地理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副扑克,我顺便问了一句:“这扑克从哪里来的?”地理老师说:“你班的,昨天下午第四节自习课,胡某、于某等四人在打扑克。”这时的我,心里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将其四人叫到办公室询问一番,让他们做出解释。他们的认识很简单――“自习课上打的扑克”,一句话了得。怎么办?让他们的家长来吗?把他们赶回去吗?……这些想法很快就被我一一否定了,“软”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我随即想了一招,何不让他们为班级做点好事呢?说不定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劳动中悟出些道理来。于是,每人一个垃圾桶将其洗刷干净,然后去拖地,每天坚持一次。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证明,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还把这个好习惯带到了家中。同时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到自己是班中的一员,能够为班级做贡献是自己的光荣,自己在班中是有价值的,肯定的教育大显威力。

作为班主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掌握好“表扬”特别是“批评”的艺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守护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是青少年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实质进行阐释。

论文关键词:逆反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向。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并在其成长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也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父母子女关系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对逆反心理实质的研究与讨论很有必要,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角度对逆反心理进行阐释。

一、认知是逆反心理的思想基础。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认知体系,决定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基本态度。当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体系的基本理念相冲突时,主体必然产生对外部刺激的否定性的评价和态度。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受认知体系的影响。但是由于逆反经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于是很多人会忽略其中包涵着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大概念。

比如家长跟孩子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讲“粮票的故事”,并要求孩子向自己学习。孩子就会不乐意,都什么年代了,还说这些,现在主张的是搞活市场,拉动内需,都像你们那样,经济还怎么发展,有的家长跟孩子说攒钱,积少成多的道理,要求孩子不要今天用明天的钱。孩子却会说:“今天用明天的钱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还会说:“能用银行的钱,那才叫本事。”我们看到父母与子女在一些问题上似乎就是谈不到一起去,他们总是持有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观点。而细究一下,不难发现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反映的是两代人消费观念的不同,是认知的差异。长辈一般都经历过物质生活短缺、供应紧张的年代,他们思维中更多的是“省”的概念。而当下许多青年人根本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从小时候开始,父母也是尽力满足他们一个又一个需求,“省”便不知从何谈起。可见,年龄的代际差异是导致孩子与长辈认知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种分歧又会间接或直接诱发逆反心理。

认知差异除了受年龄差异的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如职业、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文化结构等面的影响。具体就逆反心理而言,生存环境的不同是造成认知分歧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长辈(家长与教师等)一般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接触较多,孩子主要是学习,生存环境相对封闭,接触人群比较单一,虽然有些青年人20多岁,走上社会,但他们对社会了解的'时间毕竟要短,社会化程度也低。所以,孩子对周围人与环境的认识较大人更简单、美好,而大人则防范心理更重,想得更复杂。比如一位学生叙述的和几位网友去北京的事情,“本来很高兴的事儿,可是和家长说,他们就拼命反对,说网上骗人的多了。太危险,不能去。我解释说其实是见过面的网友,都是大学生,可他们更讲我瞒着他们和陌生网友见面,被人骗了都不知道。最后我还是坚持去了,妈妈天天给我打电话,烦得我就不接。可我觉得这次北京之行给我锻炼很大,更独立、更自信了”。笔者并不想对此案例做具体分析,只想以此说明家长与孩子生存环境的不同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

二、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助推器。

逆反心理与情感的关系不容忽视,情感对于逆反心理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而言,否定性的评价会引发否定性的情感,否定性的情感又会阻碍人对被否定的对象客观、理性的思考和评判。一位已经上大学的学生叙述了他曾经作为“差等生”的经历:“我开始成绩还不错,后来突然觉得老这么学啊学的,没意思,于是就不听讲,还捣乱,成绩一落千丈。老师老是批评我,拿我作反面典型教育人,爸爸妈妈也说我不争气,我一听就更不想学了。反正你们都这么看我。后来,初二那年,我想退学,收拾了东西刚走到校门口,就看到英语老师。她了解了情况后,对我说:‘你在我眼里一直都是个积极上进的学生。现在怎么放弃了呢,如果坚持下去,我想你会有好的结果的!’她又帮我把东西拿回教室。不知道怎么了,她当时那么一说我就哭了,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像她这样肯定我。”这位学生的描述很有代表性,也很好地说明了否定性评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有的长辈认为批评也是为他好,他做得不好难道我要表扬他吗,笔者并不反对批评教育,但是批评也需要理性、合乎情理与适度,更需要关注到孩子情感接受的能力和程度,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给孩子造成反感,那么,双方的心理距离只会越走越远。

有些长辈与孩子产生差异后,总会以为自己是对的,也总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希望将这种观点加之于青少年一代。他们或许认为这是对青少年比较负责的态度。这种立场,在青少年那里往往会起到相反的结果,特别是当他们知道长辈们做法其实是错误,而长辈们却以某种权威拒绝承认时。笔者听到一位学生如是说:“我记得当时是因为作文题目的涵义和父亲争执,开始就是讨论问题,我们意见不和,然后他就提高嗓门,说我的观点是错误的,还说我性格辈。结果那次作文比赛我得了个二等奖。回来后,我告诉他,他说你们老师也错了。我当时就想,我们都错,就你对了,以后他说什么,我都不听。”这位学生开始并不逆反,她对其他人也不逆反,但是唯独对她父亲。这是由于情感上的负体验使得她把抵触情绪泛化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在不管说得有没有道理,先抵触了再说。因为她心理上不接受别人,她在感情上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反应方式。

三、行为意向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

知、情、意是统一的,每个人的认知体系、情感态度最后都会表现到处事行为上,认知上的不统一,情绪上的负性体验,在行为意向上就必然表现为抵触和逆行。而且由于青少年往往处于被教育和被管束的地位,在说理方面无法与教育者抗衡,因此他们多以行为的反向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出现了有些青少年,因为对长辈的某些要求的反感和抵触,就故意采取与父母、教师要求相反的作法,即是逆向行为意向的典型。

显然,逆反心理是发于认知表现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而逆反心理多发于青少年,是与他们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的缺乏相关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些是不合理,于他们的成长不利的,但一味地去责备、批评是不起作用的,甚至会使他们变本加厉;而放弃管教,任其自生自灭则是消极和不负责任的;随你听不听,一味地说教也是够不明智的。

于是,这需要作为长辈的家长和教师分清逆反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孩子要表达的到底是怎样的内心需求。比如有的孩子逆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有的孩子逆反则是由于情绪化,理性和意志力不健全,有的是面对挫折的一种反映等等。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特别调皮,上课老是说话,动个不停。我有时批评他,他倒不难过,还蛮高兴的样子。我觉得生气,就去他家,结果发现他家里就他外婆一个人,他外婆说,孩子的父母离婚,小孩和妈妈过,妈妈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空管小孩,而她年纪也大,只能忙着给外孙吃饱、穿暖,其他也管不了。小孩外婆让我多关心关心他外孙。当时,我就在想,这个小孩上课捣乱,也许就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太缺少关注了。”这位教师分析得很有见地,这个孩子的逆反正是由于情感上的缺失,或者说是情感上长时间缺乏正性体验造成的。

可见,每个孩子的逆反,孩子每次的逆反,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些是属于认知的,有些是属于情感的,而行为正是认知与情感的外在形式,通过行为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掌握孩子逆反心理的实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