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7 12:55:03 作者:琉璃

范文范本是对一段时间内某个主题或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论文的实质

自从新经济出现后,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发生了改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发生在产品或服务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概念之间。因此,现在已有人在考虑新的企业概念或者对现有企业模式做一个根本性的调整。但是他们似乎并不知道怎样针对这些想法去建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企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即使有战略集中但却使利润缩减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创新概念,不能想象一个彻底地不同于现有企业模式的新的可能性。因为在今天,只有更多的富于想象力的思维才能赢得企业明天的财富。

企业概念的结构与分解。

目前,在西方国家经济界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议论“企业概念”,但是却很少有人对企业概念下一个连贯而清楚的定义。综合而言,一个企业模式就是一个企业概念,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模式。因此,在每个企业内部的所有职员都分享一个本企业已存在的企业概念,否则,企业就不会秩序井然地紧紧围绕企业战略正常运营。

对企业概念的宏观描述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概念创新的需求。因为,它看上去好象是完全的,但并不是简单、易理解的。要想得到一个既是完全的,然而又是简单的企业概念,只有运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

事实上,许多企业所了解的都是无目的性的企业概念,这种概念阻碍了企业寻求创新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妨运用分解的方法去挖掘企业概念的真谛。因为,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是企业概念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1.核心战略。它是企业选择竞争方式的本质,它由企业的使命与任务、产品/市场范围和基本区别组成。企业使命的改变会导致企业概念的创新,或者说,当一个公司带来了一个新的或十分不同的企业使命时,那么它相对于由一个粗糙管理模式或模糊的企业目标所支配的公司而言,结果可能就是企业概念的创新。产品/市场范围是企业在哪里竞争的实质,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范围”的定义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定义时,就形成了企业概念创新的源泉。基本区别是企业怎么样进行竞争的实质,即怎么样与它的竞争对手产生差别。例如,使用信用卡直接作为旅馆房间的钥匙的战略,一定比传统的要用冗长的废话来完成整个住旅馆的登记的战略更有竞争力。

2.战略资源。每一个竞争优势一定要靠企业特定的资源支撑,明显地改变这种资源就可能引发企业概念的创新。战略资源由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资产和核心过程组成。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在企业概念上附加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战略资产是企业自己所拥有的既珍贵而又有价值的任何东西,它包括品牌、专利、基础设施、专有的规范和顾客资料等。用新颖的方法使用公司的战略资产能够产生企业概念的创新。核心过程是企业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中实际所做出的活动,它是“活动”,而不是“资产”和“技巧”。它被用于能力的转换、资产的转换和为顾客输入过去的价值的转换。一个核心过程的重新创造也是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

8.顾客界限。它由完成与支持、信息和洞察力、关系动力和价值结构组成。完成与支持反映企业使用哪一种途径、给予顾客哪种类型的支持和供应什么水平的服务。信息与洞察力反映企业搜集到的信息以及企业怎么样从这些信息中产生洞察力的能力。关系动力是生产者和顾客之间相互影响的实质。在这个相互影响中存在着感情上的以及执行上的元素,这些元素对于创造一个有更大差别的企业概念可能是一个基础。价值结构是企业所选择的一种收费方式,可能是直接收费方式,可能是间接收费方式,可能是捆包式收费,可能是分离式收费,可能是按时间收费,可能按距离收费,等等。这些可选择的收费方式的每一种都提供了基于传统收费方式基础上的企业概念创新的机会。应该说,一个理解顾客价值结构的定价者是企业概念创新的人文基础。

[1][2][3]。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

摘要: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采取反杭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看待中学生所表现的这种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呢,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引导。

什么是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辈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自己有错,就是不肯承认。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充耳不听;对教师的批评斥责,他怒目相对,甚至摆出一幅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教师气没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我曾有一个学生,虽然是个女生,但哥儿们义气特别严重。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看与学习无关的小说,教师批评她,她干脆课也不上,躲在宿舍里玩。像这种不随常理的学生,总是想用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来显露自己“高明”的心态,这种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些学生的表现,其实质是为了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因而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或反抗。“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是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一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逆向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人感。中学生在性格形成阶段,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对他们缺乏信任感,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这种对抗情绪受到社会方式、环境习俗、文化水准和道德修养的制约,循环几次后,中学生逆反心理便自然地产生。他们固执地用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去对抗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事物。

中学生一旦在学校里表现出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不仅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造成逻辑思维的紊乱,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所以这种心理不加纠正,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判断、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思考问题也从简单到复杂,特别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些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在性方面的发育也慢慢地成熟。由于性发育导致了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决定,用不到他人来管理。因而面对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就会持反对态度,有时甚至是强烈的反抗。虽然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相继成熟,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遇到事情就容易动摇。再加上他们看问题不够全面。对教师的教育往往认为是有意找岔,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时,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些中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加以重视,片面地认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为他们好,是给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他们能够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都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再加上有的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些教育者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对学生缺乏耐心,久而久之,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单亲家庭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由于家庭的破裂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面对中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将如何消除呢?

1、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利益上,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对某个问题我希望教师怎样解决,”学生与教师的隔阂是因为互不理解而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找学生谈心,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体会学生的苦恼,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我有一个学生,叫徐天。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由于家长下岗后到广州去打工,把她托付给一个亲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上课经常和任科教师作对:讲话,看杂书,玩手机,甚至逃课。教师批评他,就顶撞教师。有些任科教师拿她没有办法,就到班主任处告状。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找徐天谈心,查找她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原因。

在班主任面前,这个学生讲了真心话:家长不在身边,缺少对自己的管教;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因而就经常犯错误。教师批评他,就以为教师是专门针对自己,所以心里就不舒服,就顶撞教师。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我就对徐天说,你父母到外地打工,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应该让父母操心。父母出钱送你到学校读书,你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在我教育帮助下,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观。除此之外,我在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一有成绩就表扬她,让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并利用寒假去到她家进行家访,和家长交流、沟通。在教师的`关心下,家长的协助下,这个学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2、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力戒偏爱。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教师处事不公、偏爱学生有关。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最忌讳教师的偏爱,偏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化解与学生的对立,防止逆反心理产生,就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在工作中,每当表扬或批评一个学生,我就会考虑:这样说学生能接受吗,在平时我会寻找各种机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沟通,学生们愿意将自己心里的话告诉教师,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真正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导如朋友。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爱。在这样的氛围中,便会形成优等生更优,中等生争优,后进生赶优的局面,有助于消除逆反情绪。

3、教师要疏导讲理,切忌堵塞压服。

教师在工作中,制定严厉的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过多地堵塞压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反而增加教育的难度。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讲明道理,消除其错误的认识。其次,把握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逆反心理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如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等。因势利导,寻找、摸索逆反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提高疏导工作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学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向上性。同时,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还要多用情而少用气。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晓之以理,时时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染打动学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心平气和地认真帮助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改正的方向。

总之,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措施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将会逐步得到克服,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明显提高。

论文的实质

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等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2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再次强调此项原则的重用内容,可见其重要性。这项会计核算原则对能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它忽略了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实务工作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企业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各项资产减值等,这些形式上的资产项目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仍作为企业的资产,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

2、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按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这样的收入确定条件实质上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也就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

3、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程度及无形损耗的具体表现来确定,这样,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不足。

上述缺陷导致会计核算不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账现象时有发生,给利益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债权人、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核算内容和经营成果。

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者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为自有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2、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企业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到底从何时起计提折旧,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是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真实与完整的一个方面。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准。新制度则规定,这些核算方法将取决于“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这体现了实质上的完工。

3、收入的确认。新《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在收入的确认方面较多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时,其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其重视的是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已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但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又未按保证条款及时弥补,或未完成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而又是合同所要求的,在这样情况下就不能确认收入。

4、有市价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应在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该种投资的可收回金额的形式是其市价,其实质是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一项长期投资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可根据下列迹象判断:(1)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严重亏损;(4)被投资企业持续2年发生亏损;(5)被投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上述迹象出现时,表明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不佳,一般会引起市价下跌,所以在此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上述各种迹象存在,而市价并未降低,甚至还高于其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应按被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例如,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佳,但由于股市炒作使该公司股票的市价上涨,对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企业来说,其持有的股票的市价可能并未降低,甚至还可能高于其账面价值,但并不意味着该项投资未发生减值,投资企业应按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

5、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环境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将视其为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应视其关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如一家母公司同时控制了两家子公司,则不仅母公司和两家子公司存在关联关系,这两家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6、合并财务报表的确认。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应依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编制合并报表。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合并财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合并财务报表。华源制药与丰原生化对江山制药合并报表之争,就是典型一例,因此,企业合并的关键不在于看持股的比例,而是有没有实质的控制权。

综复杂的今天,这项会计原则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是会计人员应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也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尺度。因此,为了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会计理论学习,对已经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等具体准则要明确掌握,对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要及时学习和运用。对于具体的经济事项,应了解现行准则和相关制度是否有所规定,只是没有规定的才需要根据会计原则做出判断。判断时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约束和限制会计人员的违规或作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敏感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可信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于审计人员,只有遵循这项会计核算原则,才能对经济活动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2]张玉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经济师》第5期。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某校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教育,我校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这位老党员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培养成才的人成千上万,可自己唯一的女儿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还在农村务农。

老校长的自述入情入理,真实可感,学生们服气,增强了对党的感情。

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和社会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多想办法,想好办法。

论文的实质

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一种能量转换,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对实现自然界的能量转换、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物。

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羰基金属、不含m-c键的金属有机配体配合物,部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m-c键的物质)等主要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质。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指含有叶绿素的非单细胞植物。通常可以理解为显绿色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叶、茎中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时释放出氧气及能量。动物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必须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粮食蔬菜水果)或间接(肉类)都来自绿色植物。

占人类能源绝大比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也主要来自远古绿色植物。木材供我们建造居室,棉麻供我们制衣,很多植物还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总而言之,人的生活绝对离不开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有树、草、藻类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这样反复几次,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对抗的情绪。某校在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有一个出身领导干部家庭的学生却说,“给我爸行贿的都是当官的党员,他们有什么好?”此言一出,许多学生倒成了他的拥护者。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某校组织过一次“逆反心理会诊”的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这样一组问题: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教育,我校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这位老党员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培养成才的人成千上万,可自己唯一的女儿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还在农村务农。

老校长的自述入情入理,真实可感,学生们服气,增强了对党的感情。

[1][2]。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自古以来,农村都是贫瘠的。时至今日,农村仍改不了贫瘠的根本,只是眼下的贫瘠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贫瘠、文明上的贫瘠。因为这些,所以农村中学生普遍作文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下,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一、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

农村尽管是贫瘠的,但农村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悠悠南山、暧暧墟烟、依稀人家都是农村特有的风光,平静、宁和、幽静的环境使农村中学生具有淳朴的天性、无知的童心,广大纯朴善良而愚昧的父老乡亲又教导得我们农村中学生有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懵懂的良心。因而这片土地很需要引导,引导他们思考: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每年父母的年初出年底回,每年高考、中考后学姐学弟们的去向,每年的收成,每年村里的变化以至于现在越演越甚的风,都是值得广大农村中学生思考的。思考让人深刻,思考让人成熟,思考也能使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深邃起来。

而深邃的眼睛又能看出更深刻的问题,更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曾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一个学生在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出了当今农村新年时喜欢聚众,而此时的孩子就没人照料了,也就自己疯玩,结果闹出了一幕惨剧,起火了,烧伤了一个孩子。事情很普通,但是他身边发生的实事,写作不就是记叙生活吗?再加上他对农村新年的景物描写。的场面描写以及事情发生后受害家庭的呼天抢地的场景描写,活灵活现了当时的情景,简直可以与一名家的短篇相媲美。这样的`文章城市孩子不一定能写出,唯有亲自经历过的农村孩子才能以自己朴素的笔描绘出来。

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阅读在城市孩子眼里是件再平常不过事,因为他们从很小开始,父母就会给他们买“撕不乱”的图书,而且城市的图书馆、书店、超市到处都有书,可以说,对城市孩子来说,书是再稀松平常的事儿了。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书就不是那么常见了,并不是说他们穷得买不起书,而是从他们的祖辈开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书的习惯。所以,农村中学生中有阅读习惯的微乎其微。不爱阅读怎么能写好作文呢?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老师责任就很重要了,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爱阅读。

怎么引导呢?用现实需要引导,不阅读就写不好作文啊;用故事引导,很多奇妙的故事都是书上有的啊;用思想引导,很多前卫的思想都是名家创作的啊;用时尚引导,很多名人的作品就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啊……事实证明,只要语文老师大力宣传,我们的学生总是有一部分开始慢慢喜欢阅读的,有的还把一些大部头诸如四大名著搬来看。结果证明,阅读对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象今年上半年我所任教的高二(九)班,因为从高一就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到二下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把四大名著中的一到两本看完了,有的还对《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很有研究,象江忠益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后还写了很多评价三国英雄的古体诗,有的还在《鄂东晚报》上刊登了。

三、从课本中学习写作。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

一、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对此,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被我国一些教育名家们所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如:这学期我班教室搬到新教学楼五楼,游乐空间增大,走廊拐弯较多,且地面较滑,学生课间嬉戏容易滑倒,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我补充制定了班规--不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准爬栏杆。

二、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要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我”做起,从老师做起。当然,要做好这点不容易,古话说:“作经师易,作人师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做表率。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要求学生不吸烟,我硬戒掉了一天吸两包烟的大烟瘾。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四、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成教育重在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落实常规管理要从“小、细、严、实”四个字上下功夫。小:德育教育要从小处抓起;细:德育工作要细致,要注重细节;严:对学生的要求要从严,管理制度实施要严;实:每一项德育措施都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在今年我校的德育工作中都有一个整顿校风校纪、强化管理月,例如:9月份是强化发型要求,10月份强化服装,11月份强化学生文明礼仪等。通过首先对学生外在形象上的要求,使我校的学生在外形上具有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文明要求。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文明规则”、“中学生守则”,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校牌,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五、养成教育要形成共识。

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个别老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养成教育也不单是学校的事,是每个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追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中学生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寻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外界的相互努力和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中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逆反心理的主体是中学生自己,要想克服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积极配合参与教育活动。

这要求我们中学生能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与父母老师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并且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进而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行为。

二、改善外界刺激。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方面存在不足,很容易刺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我们要注意对外界刺激的改善和应用。

优化家庭教育。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

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当着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多给孩子商量的余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们为人父母者,凡事多给孩子一个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让孩子明白你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也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然而我们的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总是爱说孩子的不足,尽管他们想以此来刺激孩子,让他们改善自身的不足。可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很多的孩子在父母的数落中,很容易接受消极暗示,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进而表现出冷漠,逆反等心理。因此,我们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

2.改善学校教育。

转换教师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陈旧的思想,树立教育的新观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以往的题海战术,为学生减压,切实的'实行素质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消除学生因疲劳和不满而造成的逆反心理。

改变“严管”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改变以往“管制”的方式,创建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商量制定班规,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满足“成人感”和独立的需要。

注意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中学生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寻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而且,在对学生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有一个公平的态度,对任何学生不抱以偏见,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有一个同一的标准,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冤枉任何一个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就能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

这几天,我发现父母对我特别溺爱。不管我做什么事情都总放心不下,生怕我哪里伤着了,什么事都不想让我独自一人去完成。我又不是小学生了,根本不需要那些溺爱了,我要独立,不是像小公主一样娇生惯养的。我觉得这是很不尊重我的表现。因此,我为了扭转乾坤,不在受阻,去翻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难怪此时,父母常抱怨我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他们说心里话,交换想法,而且做事比较任性。

初中的孩子,列如我。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我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我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我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父母知道了“心理断乳”期我们的这些特点,对待我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我了。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论文

逆反心理是一种很微妙、很特殊的'心理活动。作为教育者,积极的预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输氧”,即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不懈地揭露那些披着各种华丽外衣来动摇人们信仰和理想的所谓“理论”。

二要“杀菌”,即领导者和师长们自觉避免可能让中学生不信任的表现,坚持真理,不提供不良心理的滋生土壤。

三要“解表”,即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辩证法,审时度势和为人处事都能分清是非曲直,从而正确认识光明与黑暗、先进与落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见《荆门日报科教版》.12.6)。

论文的实质

礼仪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治礼,敬为大。”孔子在谈到礼的实质和作用时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内敬外恭,平等有礼,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和友谊。孟子也说:“尊敬之心,礼也。”我国礼仪经典枟礼记·曲礼上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强调“毋不敬”。如前所述,“礼”无非就是“示敬”,礼物、礼貌、礼节,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

礼仪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它反映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以外,还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就是和人来往相处时,既不以年长、位高而骄傲、自负,也不因年轻位低而自卑自惭;对外宾,也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感情、愿望、爱好以及劳动成果和正当利益。言行文雅,就是和别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高雅优美,彬彬有礼恰到好处。表里一致,就是要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而不虚情假意。社会主义礼仪的这种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作为与辩证法对立的诡辩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它和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有些人居然从辩证法走向了诡辩论?通过两个哲学例证的透析,我们发现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上述所有问题的聚焦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正是辩证法滑向诡辩论的深层认识论根源.目前,坚持辩证法反对诡辩论仍然是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姬长军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jinanuniversity年,卷(期):13(5)分类号:b024关键词:辩证法诡辩论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正式提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等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2006年2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再次强调此项原则的重用内容,可见其重要性。这项会计核算原则对能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它忽略了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实务工作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企业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各项资产减值等,这些形式上的资产项目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仍作为企业的资产,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

2、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按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这样的收入确定条件实质上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也就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

3、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程度及无形损耗的具体表现来确定,这样,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不足。

上述缺陷导致会计核算不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账现象时有发生,给利益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债权人、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核算内容和经营成果。

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者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为自有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2、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企业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到底从何时起计提折旧,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是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真实与完整的一个方面。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准。新制度则规定,这些核算方法将取决于“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这体现了实质上的完工。

3、收入的确认。新《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在收入的确认方面较多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时,其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其重视的是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已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但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要求又未按保证条款及时弥补,或未完成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而又是合同所要求的,在这样情况下就不能确认收入。

4、有市价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应在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该种投资的可收回金额的形式是其市价,其实质是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一项长期投资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可根据下列迹象判断:(1)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严重亏损;(4)被投资企业持续2年发生亏损;(5)被投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上述迹象出现时,表明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不佳,一般会引起市价下跌,所以在此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如果上述各种迹象存在,而市价并未降低,甚至还高于其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应按被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例如,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佳,但由于股市炒作使该公司股票的市价上涨,对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企业来说,其持有的股票的市价可能并未降低,甚至还可能高于其账面价值,但并不意味着该项投资未发生减值,投资企业应按投资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应再按市价计提减值准备。

5、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环境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将视其为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应视其关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如一家母公司同时控制了两家子公司,则不仅母公司和两家子公司存在关联关系,这两家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6、合并财务报表的确认。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应依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编制合并报表。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合并财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制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合并财务报表。2003年华源制药与丰原生化对江山制药合并报表之争,就是典型一例,因此,企业合并的关键不在于看持股的比例,而是有没有实质的控制权。

综复杂的今天,这项会计原则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是会计人员应遵循的会计核算原则,也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尺度。因此,为了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加强会计理论学习,对已经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等具体准则要明确掌握,对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要及时学习和运用。对于具体的经济事项,应了解现行准则和相关制度是否有所规定,只是没有规定的才需要根据会计原则做出判断。判断时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约束和限制会计人员的违规或作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敏感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可信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于审计人员,只有遵循这项会计核算原则,才能对经济活动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2]张玉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经济师》2004年第5期。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是让学生藉以获得一种交往的语言工具。语文知识的内容必然会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一些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两级分化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帮助,来防止优等生骄傲不思进取,中等生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后进生消极、灰心、厌烦情况的发生。使各类学生在学习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成绩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各自分类建立不同档案,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等级。

二、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学目标。

在为学生定好等级之后,为了避免语文教学时一刀切的弊端,承认各类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首先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特点和教材规定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兼顾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三、教学方式灵活,兼顾后进生。

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有差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别,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照顾中下生,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扫清障碍,才能促进语文教学中的中等生和后进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指明方向,让优等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语文知识的新领域迈进,这样有利于上等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在课堂教学时执行不同标准,根据不同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不同为基础,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做到让全体学生全部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语文的基本知识,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提出几个不同的要求,如下:

要求1:认识生字;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要求2: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要求3:诗中从哪一点看出李白是如何对孟浩然留恋的?李白具体是怎样做的?

其中问题1是对学习能力低以及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后进生的提出,以此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他们展示进步的机会;问题2和问题3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的,让他们对语文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这样既能做到提优补困,在课堂上把语文知识展开进行研究,又能同时检查后进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程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补漏,并且在突破重点或概括总结时,发挥优等生的原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从而帮助全体同学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成立帮困小组。

帮困小组,就是教学中特别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来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和不断向上的竞争意识。

五、布置作业尽量分为不同层次。

一是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和基本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自我消化和熟练化。二是根据中等生的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使他们对掌握的语文知识进一步巩固。三是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强化,并且适当提升知识的强度,扩大语文知识的深度。使优等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方面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如在布置《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作业时,对后进生可以布置得简单一点,以此鼓励,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对于中等生及优等生就得要求学生对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和巫婆、官绅通过斗争表现出来的两种价值观的人以及事来进行对比和分析,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说或写出对美与恶的不同看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什么才是恶、丑,假。这种对于后进生的作业设计,不必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体现一个螺旋型重复上升的过程,体现一种逐步完善到成熟的过程。

六、单元测试区别对待。

当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时,应该把每份试题分成三大类——基础题、提高题和强化题。其中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要求全体同学必做;提高题是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的;强化题则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须做的。这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进一步的巩固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七、对学生的评价要分别对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引导和激励鼓舞学生信心的功能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的相应评价。比如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肯定他们其中的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在优等生后面;对优等生以竞争为主,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通过以上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并且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周永香.注重人文关怀倡导赏识教育[j].福建教学研究,.10。

3赵东霞.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j].教学研究,2007.8。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在体育课中让学生产生兴趣,获得能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也是能力的竞争,更是健康体魄和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教学是一种行动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营造健康、轻松、愉快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探索以群体运动为基础,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解决后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在一个活动结束时会蕴含另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学跳大绳》一课时,学生练习后会感到很轻松、很愉快,同时他们想到有没有别的跳法呢?单腿跳、双人跳等不同的跳法,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围绕教学目的及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把质疑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加强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能力。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运动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运动情趣。

学生运动情趣的产生和运动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有一些与教学主题相违背,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根据运动项目纵横联系,改变一下练习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把学生引导到运动中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喜欢体育,达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适当提高训练难度,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经过练习,在学生产生一定运动兴趣的基础上,一些有难度的技巧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常采用由浅入深、分解教学、逐步淡化难度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支撑跳跃、中长跑、技巧等项目可采用变式和分解的形式去训练学生,当学生掌握了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他们的运动兴趣也会自然进一步升华。

如何看穿诡辩论的实质论文

先前,我写了一篇《杜撰的文化与脆弱的生命》一文,在原创力量站,高尔山先生对我的此文写下了留言:“文化原本是一种现象,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本质。问好山野居士!”

我的回复:“是的,原本是现象的东西,人们却习惯于当成本质来推理和演绎。现象让我们学会反思,而如果把现象定义成了本质,那么,诡辩也就能大行其道了。请茶!”

高尔山先生继而再回复:“谢谢!山野君所言极是。就目前人们对文化的反思情况看,虽然这种反思也不过是一种现象。但其程度也到了‘无所不能及’的本质地步,究竟该怎样反思?说到底,参照系的不同,所认识的结果就截然不同。比方说,宇宙的本质是什么?那是无数的现象汇总而成。所以,包括人类在内的文化,才仅仅是这宇宙的冰山之一角,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主人?骄傲自大的结果惨不忍睹。您说是吗?回茶!”

针对现象与本质的探讨,我将要写的这篇,也未必就能谈出个所以然,所以我只不过是想尽力挖掘一下其中的内在关联性罢了。

高尔山先生,无疑是个喜欢用辩证的角度去思考的人,这一点,令人欣慰。

我究竟该如何答复高尔山先生的提问呢?

我只是觉得,人类的骄傲自大,在推动诡辩论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世的方面,的确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和最全面的因素。

造成诡辩论能横行于世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

我觉得,诡辩之所以能横行于世,其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两点。

第一点:喜欢玩诡辩的人数众多;第二点: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跟从“诡辩”这个恶魔,而瞎嚷嚷的跟屁虫也多,正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现象与本质,在很多时候的确如高尔山先生所说的那样:由参照系的不同而会演化出不同的争论结果。

针对“共产主义”,有人就认为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本质,但是作为一种学说而言,我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现象。

资本主义,却是被全世界各国的历史所证明过的一种社会组成形态,而如今,一味地宣扬“资本主义是错误的”这种论调,在目前看来是毫无现实根据的,而这种论调本身,也脱离了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原则,而纯属于主观论断。

我认为:在某种现象并没有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之前,不能轻易地就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去下结论。

有的人,看到一部分现象,就会主观地把这种现象当成了社会的本质,这正如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是根本经不起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检验的。

正如无数女士们,都曾利用历史上的男尊女卑之社会现象,以及现代社会里各种破产的婚姻之社会现象,来力图解析和重构婚姻的本质概念一样:她们的言论,实质上都是非常可笑和荒谬的`主观诡辩论,而非站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之立场上来看待客观事物的。

诡辩论之最大的荒谬特征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看到一个社会现象,就通过诡辩逻辑去分析推理,然后再想当然地去推而广之,最后,就开始一叶障目地否定所有一切客观的东西,这就是“诡辩”这个恶魔的实质。

诡辩之所以能横行于世,跟为数不少的人喜欢用一叶障目的惯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

我举个典型的诡辩例子。

诸位看官发现了这句话中的诡辩性质没有?

首先,登徒子是不是好东西,我们暂且不论。而男人都好色,不假,但如果硬把好色的男人都比做登徒子,也可以极勉强地说得过去,然而,“既然都是登徒子”这句话,就内藏了很强的诡辩逻辑。这也正如《人如衣服》论的荒谬:你可以比喻,但是决不可以想当然地用“是”这个字而胡乱地去为任何事物定性。

“如”与“是”,存在着天壤之别,而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内所衍生的惯性,倒常常能把任何一个思维还正常的人的脑子给搞得一塌糊涂。

“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是”则表证了事物的本质。

现象能否成为本质,不能依靠主观地把“如”用改头换面地障眼法变成“是”的诡辩论方式来兑现,而这就是“诡辩”与“思辨”的根本不同点。

比如龙文化,算得上令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豪到极点的文化传承之一,但是,再怎么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的民族比喻成腾飞的“龙”,事实上中华民族并不是“龙”。而“如狼似虎”这个成语,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形容词,而并非能给客观事物定性的“是”。

诡辩论的症结点,就在于把很多用来描述社会表象的形容词,利用偷换概念的手法,给强行定性成了判断性很强的动词“是”。

至于到底“是”还是“不是”,却由不得某些形容词擅自作决定,至少要在看全面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后,才能下结论。

我们都知道一首歌,一首费翔曾经演唱过的“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我能肯定:这首歌会卖不出去,而费翔本人,也许也会拒绝唱这首歌。

滞留于对客观事物之表象的形容,常常会被诡辩论者以及“百犬吠声”者们,用来制造荒谬透顶的判断结论。

人类社会,很显然是一个综合立体的社会,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单个分子,很显然喜欢站在一个平面的惯性思维之角度上,并力图去解析和重构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思维理念,而这,恰恰就是诡辩论之所以能横行于世的根源。

诡辩论的伪逻辑特征,往往习惯于以点到面地去分析推理,却从绝大多数时刻忽略了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立体属性。于是诡辩论者,不论他们用尽了多少思考的时间和浪费了多少没用的脑细胞,却依然习惯于站在各种各样片面而极端的角度,力图用薄薄的一层平面去解构和分析万事万物。

于此,我在针对人类自身,进行一番最后的论述。

我相信,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朋友,都能看穿诡辩论的实质,也能找出更多更有力的反驳形式,而我个人,暂且论述到这里,否则,如此一个大命题,也不知究竟分析到何时才能辩证完全。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学生自我伤害事件频频报道,纵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也给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个震撼的信号:面对教育,责任重大。如今的孩子,喜“表扬”厌“批评”,从教的老师们迫于种种压力,“表扬”之声充斥着整个的校园,然而“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

如何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把握“表扬”之度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掌握“批评”的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诱导学生,自我感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与日俱增。在我的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假期过后开学的第一天,当我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是:同学们身着五彩缤纷,书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开心的笑声充斥着整个的教室。此时此刻的我,应该是怒视,还是大吼?是训斥,还是冷静?是制止,还是漠视?……思想在斗争,思维在驰骋,片刻的沉思后,激动得以缓释,我面带笑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好!看起来同学们假期过得非常快乐,在新的学期里,能够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心情,老师特别高兴,把新年的新气象带到了我们班里,把新年的美好心情带到了我们班里,让大家共同分享。祝福各位在新的学期里有更多的收获,祝福各位愉快地成长!同学们面面相觑,都微笑了。

第二天早上,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佩带学生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成长”中。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尊重学生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是目的,因此,给学生一个微笑,深藏着教育的魅力。

二、语言和气,控制情绪。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处需要良好的教育机智,需要从学生心理接受的能力出发,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方式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事后,据我了解,他们四个主动找到初四的同学,真诚地向他们道了歉。不打不成交,他们一帮成了我校的道德卫士。

三、转变方式,关注后进。

在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后进生。造成后进的原因很多,他们所制造的班级“故事”也特别多,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够让他们的心灵慢慢地转变,从而提升自己?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早上刚走进办公室,在地理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副扑克,我顺便问了一句:“这扑克从哪里来的?”地理老师说:“你班的,昨天下午第四节自习课,胡某、于某等四人在打扑克。”这时的我,心里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将其四人叫到办公室询问一番,让他们做出解释。他们的认识很简单――“自习课上打的扑克”,一句话了得。怎么办?让他们的家长来吗?把他们赶回去吗?……这些想法很快就被我一一否定了,“软”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我随即想了一招,何不让他们为班级做点好事呢?说不定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劳动中悟出些道理来。于是,每人一个垃圾桶将其洗刷干净,然后去拖地,每天坚持一次。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证明,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还把这个好习惯带到了家中。同时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到自己是班中的一员,能够为班级做贡献是自己的光荣,自己在班中是有价值的,肯定的教育大显威力。

作为班主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掌握好“表扬”特别是“批评”的艺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守护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总结论文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性行为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受传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所造成,详细了解了逆反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为之后研究如何更好地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提供必要帮助。

作者:潘莉莉 谢海霞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