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身高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9 12:01:19 作者:笔砚

一份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要素。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1.积极操作、探索,通过“画手数格,抓珠数数”等途径,来比较准确地判断手的大小。

2.学习数数、测量、统计、表达与交流,初步习得积极地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态度。

3.养成实验中的记录习惯,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1、每人一张方格纸珠子、盘子、绳子若干。

2、集体记录表一张。

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请孩子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2.今天我们要选出班里大手冠军和小手冠军,那用什么方法可知道手的大小呢?

3.哪种方法能使我们更准确的知道手的大小呢?

二、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运用格子纸和珠子的方法,测量手的大小。

1.让孩子们在方格纸上画画小手,数数手占的格数,了解手的大小。

1)格子纸上有整格、半格怎么办?

2)整格与半格分类记录。

3)小结:手形所占的格子数多,就说明手大;

手形所占的格子数少,就说明手小。

2.小组合作:探索每个人的手能抓起多少珠子。

1)将抓起的珠子数量记录在纸上。

2)小结:抓的珠子数多就说明手大;抓的珠子数少就说明手小。

三、根据全班的统计结果,对测量手大小的方法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提问:

1)通过画手、抓珠子,我们是否知道了手的大小?

2)我们画了手,抓了珠子,怎么就知道了手的大小呢?

2.引导幼儿观察集体记录表。

1)看看谁的手形占的格子数多,谁抓的珠子数最多,找出大手冠军。

2)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小手冠军。

3)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大手冠军与小手冠军的两位小朋友验证给全体孩子看。(手对手)。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图表、分析数据。在本课中,我初步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了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身高比一比

1、幼儿尝试比身高的方法,探索出比身高最快的方法。

2、学习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3、能与同伴合作。

幼儿自己设计的计划表;每名幼儿一个小符号;红、黄、蓝记录卡各一张;每名幼儿一个身高棒;一块格子板子;1—12数字卡。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你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背靠背比、和格子比、和老师比、请一个小朋友看谁高谁低)。

3、红红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4、黄黄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5、蓝蓝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6、哪一个办法最好呢?小朋友按你们的计划书去试一试吧。

1、红红组谁最高?谁最矮?

2、黄黄组谁最高?谁最矮?

3、蓝蓝组谁最高?谁最矮?

6、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应放在什么地方?

7、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出三组中最矮的小朋友。

8、最矮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什么地方?

9、我们比出了最高的和最矮的小朋友,还有6位小朋友你们想怎样比?

10、6位小朋友中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哪里?(依次比出下面几位)。

11、我们用的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12、看一看,你在第几名?

师:小朋友记住你排在第几名,我们由高到低排成一条队。

幼儿园大班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幼儿园课件。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身高比一比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

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小学六年级数学《身高的情况》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班级5、15、25、35、4。

男/人24302819。

女/人232222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不遗漏。

分析数据。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比身高》教案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

《比身高》教案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图表、分析数据。在本课中,我初步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了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比身高》教案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活动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来自屈.老师教案.!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比身高》教案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这一内容,它是一个在恰当的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寻求身高和度长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求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这既是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也是一个深化。

学习统计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因此教材将它设计为数学活动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增进对统计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数学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但在实际背景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本节活动课的重点是运用数据作出推断。难点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统计活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活动始终围绕“猜想”展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发展学生运用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观念。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同桌的两人准备软尺一把、计算器一个)

小猫可以用胡须来估计身体的宽度,旅行者可以用双手合抱来估计大树的周长,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猜想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情境设计成互动的,便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模拟当时的情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能做到吗?让学生模拟。一人双手环抱,保持双手中指指尖相对,另一人从旁协助,进行测量。

这样测量方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测量方式?能否将两臂左右水平伸直?引出度长的概念。

旅行者是这样得出结果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从小猫的例子中想到什么?

人的身高和度长应该是近似相等的!引出本节活动课的主题: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

原景重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既解决了上一步的问题,又让学生得到了自己度长的数据。观察数据,再联想到小猫的例子,学生可以自发地意识到这个数据与身体的某个特征量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

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设计记录表,有的负责记录。测量小组每个成员的身高和度长并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数据作出推断。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内驱力),就要自发地收集身高和度长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将发展自身的统计观念。同时,采取分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优越性。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由于个体的差异及测量的误差,学生收集的数据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也会有少数例外)

能够根据这几个近似相等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呢?(提醒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

引导学生利用所得的数据,给出符合本小组实际的解释。

这实际上是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归因、对比,选择了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描述,既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又很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现象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对猜想的一个调整。

汇总各小组的数据,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和度长是近似相等的。对于身高和度长这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其中的一个来估计另一个。

这实际上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差异,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进一步体会了“运用数据作出推断”这一基本的统计思想。同时,通过陈述自己的结论,既锻炼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呢?度长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长的关系还有意义吗?难道只是为了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吗?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课标,逐步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长是两个随机量,学生开始收集的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但通过这节活动课,我们可以发现,看来没有关系的两个随机量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从哲学上来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有结构的、生动的世界。随机现象也存在类似的关系,而寻找这些关系,就需要我们运用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出其中的规律。

具体在本节活动课中,要始终把握“一个关键点,明暗两条线”,以点带线,开展活动。活动的关键点是猜想。通过观察、联想、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串起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运用数据作出推断(体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暗线是: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比身高》教案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比身高》教案

(一)尝试用多种方法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并进行比较。

(二)大胆地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已的比较方法。

重点:学习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

难点:用绳子测量、比较身高。

(一)和保健医生联系,取得配合。

(二)测量用的绳子和其他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测量比较的材料。

(三)记录纸和笔。

(一)比比谁高(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测量有一定的经验,而身体的成长让他们对自己到底有多高、班里的同伴谁高谁矮都有了探索的兴趣。先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身高,从而引发他们对本活动的兴趣。)

1.测量身高方法多。

(1)今天我们来比比大家的身高,请你找个朋友想办法比一比,看看谁高谁矮。(鼓励幼儿结伴后用各种方法比较身高。)

(2)交流分享经验。

说说你和好朋友是怎样测量身高的。(引导幼儿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如:背靠背站立后目测比较;躺下来后请其他同伴在地上画记号,再进行比较;使用教室里的身高尺图进行测量比较。

(二)绳子量身高(设计意图:使用绳子作为统一的活测量工具来测量和比较身高,让孩子们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1.量一量。

(1)这里有绳子,请每人拿一根,和你的朋友互相用绳子来量量身高吧!(幼儿使用绳子量身高:一名幼儿笔直站立,其他幼儿帮助把绳子从头顶垂落下来,到地面后在绳子的相应部位做上记号或者直接把多余的部分剪掉。)

2.比一比。

请一个组的小朋友把量出你们身高的绳子放在一起,比一比谁高谁矮。(引导幼儿把记录身高的绳子一头对齐,排列在地板或者固定到墙面上,进行比较。)

3.高矮来排队。

把你们的绳子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成一排,然后你们也来排队!(每一组幼儿把绳子按顺序排列,再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让其他小组检查是否正确。)

4.谁最高?

我们全班,谁的个子最高?(每个组选出自己组里最高的幼儿,再次进行比较。)

(三)到底谁最高(设计意图:用标准的仪器进行测量,一方面是让幼儿获得关于自己身高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带幼儿到保健室,请保健医生使用测身高的仪器给每名幼儿进行测量,让幼儿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身高数据。

2.再来比一比。

医生为我们每个人测出了精确的身高数据,这次我们再来比比,全班小朋友到底谁最高?(共同比较数据,并在幼儿用书上记录下自己的身高和好朋友的身高,找出全班最高的幼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