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身高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3 16:30:10 作者:MJ笔神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借鉴,可以提供教学的框架和指导。精心设计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中的盲点和漏洞。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量身高称体重》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量身高称体重》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一、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二、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四、请小朋友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科学身高比一比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身高比一比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教学准备: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身高》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

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幼儿园大班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大班科学教案:身高比一比

1、探索测量身高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

2、鼓励幼儿与同伴比身高,进一步学习细致观察。

1、和好朋友比身高。

学会两个人比身高,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身高。

两个两个轮换着比身高,身体站植被对背。

3、一组朋友比身高。

4、重新组合六位幼儿比身高。

讨论:刚才最高的为什么现在排在第四呢?是不是变矮了?

刚才最矮的为什么现在排在中间了呢?

5、自由比身高。

6、了解身高的高、矮时要通过比较才能比出来的。

7、延伸活动:设置身高尺,让幼儿随时观察身高。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1.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自备红圆点2个,蓝圆点3个,绿圆点4个:1——10的竖长条点卡,数卡1——10.

1.认识3的相邻数。

a教师将三种颜色的圆点散放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b教师:谁来把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c教师:每种圆点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他们的数目。

d教师:圆点是怎样排队的?3个圆点的前面是几个什么?3个圆点的后面是几个什么?

e教师:为什么2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前面?4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后面?

f教师: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3比2怎么样?3比4又怎么样?

2.体验相邻3个数之间的关系。

a教师出示1——10的竖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

b教师指着4的竖长条点卡,提问:图上有几个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竖长条点卡和比它多1的竖长条点卡。

c教师: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d教师:数字8有朋友么?他的朋友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它们是8的朋友的?

f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一个数总比它前一个数大1,比它后一个数小1.

3.游戏:找相邻数朋友。

a教师:老师报一个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这两个数的好朋友举起来(多1与少1)。

b教师报1——10的任意一个数,幼儿举相邻数数卡。

c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数卡,然后交换玩。

大班科学教案:身高比一比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图表、分析数据。在本课中,我初步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了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身高比一比

1、幼儿尝试比身高的方法,探索出比身高最快的方法。

2、学习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3、能与同伴合作。

幼儿自己设计的计划表;每名幼儿一个小符号;红、黄、蓝记录卡各一张;每名幼儿一个身高棒;一块格子板子;1—12数字卡。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你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背靠背比、和格子比、和老师比、请一个小朋友看谁高谁低)。

3、红红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4、黄黄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5、蓝蓝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6、哪一个办法最好呢?小朋友按你们的计划书去试一试吧。

1、红红组谁最高?谁最矮?

2、黄黄组谁最高?谁最矮?

3、蓝蓝组谁最高?谁最矮?

6、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应放在什么地方?

7、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出三组中最矮的小朋友。

8、最矮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什么地方?

9、我们比出了最高的和最矮的小朋友,还有6位小朋友你们想怎样比?

10、6位小朋友中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哪里?(依次比出下面几位)。

11、我们用的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12、看一看,你在第几名?

师:小朋友记住你排在第几名,我们由高到低排成一条队。

小学六年级数学《身高的情况》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班级5、15、25、35、4。

男/人24302819。

女/人232222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不遗漏。

分析数据。

《比身高》教案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比身高》教案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这一内容,它是一个在恰当的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寻求身高和度长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求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这既是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也是一个深化。

学习统计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因此教材将它设计为数学活动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增进对统计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数学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但在实际背景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本节活动课的重点是运用数据作出推断。难点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统计活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活动始终围绕“猜想”展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发展学生运用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观念。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同桌的两人准备软尺一把、计算器一个)

小猫可以用胡须来估计身体的宽度,旅行者可以用双手合抱来估计大树的周长,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猜想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情境设计成互动的,便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模拟当时的情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能做到吗?让学生模拟。一人双手环抱,保持双手中指指尖相对,另一人从旁协助,进行测量。

这样测量方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测量方式?能否将两臂左右水平伸直?引出度长的概念。

旅行者是这样得出结果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从小猫的例子中想到什么?

人的身高和度长应该是近似相等的!引出本节活动课的主题: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

原景重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既解决了上一步的问题,又让学生得到了自己度长的数据。观察数据,再联想到小猫的例子,学生可以自发地意识到这个数据与身体的某个特征量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

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设计记录表,有的负责记录。测量小组每个成员的身高和度长并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数据作出推断。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内驱力),就要自发地收集身高和度长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将发展自身的统计观念。同时,采取分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优越性。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由于个体的差异及测量的误差,学生收集的数据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也会有少数例外)

能够根据这几个近似相等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呢?(提醒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

引导学生利用所得的数据,给出符合本小组实际的解释。

这实际上是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归因、对比,选择了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描述,既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又很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现象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对猜想的一个调整。

汇总各小组的数据,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和度长是近似相等的。对于身高和度长这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其中的一个来估计另一个。

这实际上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差异,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进一步体会了“运用数据作出推断”这一基本的统计思想。同时,通过陈述自己的结论,既锻炼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呢?度长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长的关系还有意义吗?难道只是为了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吗?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课标,逐步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长是两个随机量,学生开始收集的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但通过这节活动课,我们可以发现,看来没有关系的两个随机量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从哲学上来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有结构的、生动的世界。随机现象也存在类似的关系,而寻找这些关系,就需要我们运用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出其中的规律。

具体在本节活动课中,要始终把握“一个关键点,明暗两条线”,以点带线,开展活动。活动的关键点是猜想。通过观察、联想、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串起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运用数据作出推断(体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暗线是: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比身高》教案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

《比身高》教案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小朋友一起探讨.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比身高》教案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图表、分析数据。在本课中,我初步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了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比身高》教案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课件。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级5、15、25、35、4。

男/人24302819。

女/人232222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不遗漏。

分析数据。

《比身高》教案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1.测量身高的办法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活动延伸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7以内的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