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3 16:41:17 作者:BW笔侠

范文是一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写作样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之用,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

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

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18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

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

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2009年5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

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论文2:浅析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

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

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

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

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

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

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

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

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

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严重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本文主要分析现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课程增强策略论文

生活引入情境就是从生活中某一典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诸多旅游景区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些景区都是她们耳熟能详的,然而命运却是迥然相反的。

这样看起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面看似混乱,事实上是否有迹可循?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

案例式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来说,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基本贯彻整本书。每一章都是以案例引入,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可以解决的问题有直观的感受,这样他们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启发式教学的教法改革,以往的授课方式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在第二节的“与旅游景区的几个概念”讲解中,我决定打破这种形式,将这一节作为作业内容,分别给出学生与“旅游景区”相关的九个概念:如“旅游目的地”,“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旅游吸引物”等,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这写相关概念与“旅游景区”的区别与联系,并认真批改,在下一次课堂当中予以点评,同时给出大家明确的答案,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变被动为主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3.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4.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

5.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6.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7.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8.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

9.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0.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1.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12.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

13.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

14.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

15.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16.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7.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

18.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19.****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

21.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北京奥运旅游为例。

22.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

23.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

24.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25.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

分析。

27.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29.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0.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

31.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

32.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

33.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4.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35.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

36.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37.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

38.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39.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

40.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

4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2.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

43.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

44.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45.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

46.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

47.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4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

49.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

50.饭店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51.塑造旅游社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2.基于价值观领导的酒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

53.人本管理――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

54.试析现行导游薪金制度弊端及其改革对策。

55.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改进。

56.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57.体验经济时代中国饭店业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

58.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及应对措施探析。

59.中小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与管理对策研究。

60.略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61.试论酒店服务营销。

62.我国会展旅游市场营销初探。

63.饭店员工激励研究。

64.浅析我国平民旅游及其营销策略。

65.饭店竞争优势的培育。

66.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探析。

67.试论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68.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途径。

69.浅析我国家庭自助旅游。

70.酒店品牌经营。

71.恐怖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困扰。

72.旅行社员工的激励研究。

73.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74.中国酒店文化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

75.员工对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76.论酒店企业cis形象塑造。

77.我国旅游执法的特征和发展对策。

78.对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

79.浅论影视旅游的开发。

80.我国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81.旅行社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

8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3.论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

84.试述我国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85.乡村旅游吸引物论略。

86.试论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对策。

87.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略探讨。

88.浅析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90.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91.酒店crm应用研究。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创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其成立时间不长,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存在着目标模糊不清、缺乏学校支持、缺少社会平台、缺少技能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施双导师制、完善培养计划、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的举措,为高校培养实践型创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双导师;实习基地。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总理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口号,自此国内开展起火热的“大众创业”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国家提出这一口号,作为最具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就应该更加积极的响应,作为研究和创新的大本营———高等院校更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更好的就业,采取资金、政策、培养、目标等多种形式支持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点,其教育模式、课题体系、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完善,需要进行研究、实践,提出适合本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目前国内旅游正式如火如荼的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市场机会,旅游行业管理亦日渐规范,为学生创业创造了日渐规范的环境,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杨凯(2011)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有态度积极,创业教育基地有所改善,家庭对于创业态度明显改善等几个方面的明显进步;王蕾(2010)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社会、自身因素等都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重要影响,发现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缺乏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企业没有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等5个方面的不足;王新越(2016)认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传新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校园文化氛围、政府支持不足、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等问题。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所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大力改进。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一)学生创业目标模糊不清。

对于新建本科而言,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都是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学校,对于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基本都是参考其他很多地方的同类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制定,对于培养计划的制定,没有长期积累的经验,还需要在长期的学校自身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才能不断趋于完善,培养方案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对于创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计划)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尝试,建立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多方面多层次融合的、具有充分支持的创业教育体系(计划)。

(二)学生创业缺乏学校支持。

很多本科院校文科专业都取得较少的支持,作为旅游管理学科而言,目前是属于教育部的控制发展专业,控制招生数量和专科升级为本科的计划,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比较不利的影响。工科类或者综合类院校,都会比较侧重于比较能够出成果的工科或者理科专业,对于文科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如工科专业,导致工科专业侵占了旅游专业应有的招生人数、发展经费、支持力度等,使得旅游专业的创业培养体系建设步履维艰。

(三)学生创业缺少必要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缺少前期的长期积淀,对于业界的合作和联系还存在不足,因此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方面存在着层次级别不够、实习方向选择不多、实践目标不明确、平台不够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与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公司、旅游景区、ota企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良好的平台,新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实训基地的选择方面就有量不足、质不够的问题,成为学生接触业界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通过大学生挑战杯、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等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使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平台形成创业意识、接触业界最新理念、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为毕业之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四)学生创业缺少技能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人才引进、学生扩招、基建扩张、本科评估等重重的压力,对于完善培养方案、建设完整实践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都还处于实验之中,需要长期的实践能够不断更新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受限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硬件设施和政策支持等问题,学生主要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各种实践技能还没有跟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业界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技能都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学生的对于创业的自身准备严重不足。

四、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策。

(一)构建双导师制,推动学生创业意识。

国内高等学校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这四年学习过程中,实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增长,学生对于业界的动态把握、知识更新、从业经验知之甚少,对于毕业之后进行创业活动没有更多的指导作用。而且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引进过程中,为了完成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是注重高学历的人才(应届的硕士或博士),这些高学历人才对于科学研究有着充分的能力,但是应届毕业生没有更多的行业从业经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缺乏实践性指导,不能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裨益。对于以上问题,对于学生的培养可以借鉴国内目前很多mta(旅游管理硕士)的培养方式,采取双导师制度,经过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学习之后,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实施学校学术导师和校外业界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学术导师对学生实施学校管理、学术指导、毕业论文等方面,校外业界导师对学生进行行业实践指导,让学生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及时把握最新行业动态,积累行业从业经验,为后期创业做好经验积累。

(二)完善培养计划,明确学生创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制定的培养计划要切合本科培养目标和地区、院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性大学要着力培养更多的高理论水平的人才,支持其前往高层次的学校和学历进行学习,培养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社会输入更多的研究人才,其教育教学体系更加侧重于理论教育。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刚刚才升级为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地方性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学生多数毕业以后都会走上工作岗位,制定培养计划要更加要考虑实践的重要性。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制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包括学生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学生技能培养。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依托于校内的实训实验室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专科时期的资源和教学方法,专科时期遗留的实训室和实验室要充分利用起来,专科时期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舍弃,只不过要更加完善,各门理论课程中要合理分配讲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例如旅游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模拟导游、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前厅管理等课程都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以便于学生对于酒店运营过程中各类需要实际操作的岗位都有所了解,并且逐渐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对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层次、高水平实习基地,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星级酒店、ota企业等多方位的实习基地,实施轮岗制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使学生全面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为毕业之后的进行专业相关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四)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校企合作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搭建创业平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促进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和企业合作,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通过组织学生认知参观学习、进行定岗实习、轮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为高校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习理论的同时接触业态,熟悉企业运作,学习企业各层(高层、中层、基层)管理方式,免于对行业认知的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合作,通过资金支持各种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以各类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项目展现),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模拟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加类似的课题申报,相当于校企给他们一个实战前模拟演练的过程,增强他们创业的思维能力、自信心以及相关的流程。

五、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都是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型高校,学校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快速融入到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去,因此,对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重要举措,又是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2]王蕾.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杨琼.高职旅游管理创业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机构多样化、学习形式灵活性、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必须对其在科学和动态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管理。权变理论是动态理念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即为通权达变、权衡应变、权宜变通。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灵活和动态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对其管理必须具有动态的理念,使之跟上发展态势。

一、贯彻动态理念的必然性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推广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在信息时代,各种资讯日新月异,要求人们转换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动态性和灵活性,以适应迅速变迁的社会。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以社会经验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鲜明的个性的成人为对象,以具备时代性、实效性为教育内容,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手段,这都反映了其“变”的特征。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应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管理思想,提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具体情况灵活管理的主张,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僵化模式来进行管理,而应坚持动态的管理理念,运用权变理论来实施有效管理。

二、贯彻动态理念的实践指导意义。

1、保证思维动态性。

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效性,管理者的权变理论即预测在不同的环境下,何种类型的领导才是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有效地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是具有变革意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审时度势的估计涉及到成人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是管理者是否称职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成人学者不断的社会化,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相反,应树立变革意识,以动态、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前景,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手段、目标,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站在时代前沿,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创新、不怕变革,这样,管理才能真正有效。

2、具备辩证思维。

动态理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和立体的。它对管理活动的总体考察是以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联系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摒弃了僵化、呆板、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身兼提高全体国民教育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任,必须具备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成人教育教师、学员、学习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取得成绩时,应考虑管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问题,是否采取其他方式可能取得的成绩会更大;从小问题或不良倾向中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发现新生事物的源头,有助于总结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3、规划过程柔性化。

世界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不同,呈现出不均衡性,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中,一些共同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启示,其特点是“柔性化”。实施柔性化原则,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的要求。柔性是指动态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可塑性或环境适应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部分,由于大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的存在,管理者对其进行决策、实施管理时,很难精确预测管理目标的准确性和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

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实施柔性化原则。一要确立现代化管理的柔性机制。在管理时,以科学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涉及的各种因素变量的因果关系与预测其发展的方向、目标为前提,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和外推法、直观法、定比法、反馈法等预测方法,来确定适当的管理柔性空间与时间范围,站在可能性的高度,利用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有用的诸多可能性,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战略规划,采取措施,确定最佳的路线或方式取向,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规划管理的及时、高效性。二要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制定成人高等教育规划,必须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来应付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以应付成人教育办学的方式、手段、主体多样化和阶段的特点,制定中、长期规划,推出短期计划,作为对总体规划的补充与调整。在对新情况进行预测时,应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确保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规划的可行性、现实性。

4、管理规范化。

动态的理念保证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变”则会影响管理的持续性;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发展必须要有规范性,如果缺乏统一的要求标准,即使规划再精确、再前瞻性,也会由于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混乱而导致管理目标的失败。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每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要有明确分工与权责,预防权责不明、越权越位、办事推诿,影响办学和科研质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二要留有一定的弹性。规章管理制度应留有一定的弹性,以应付突发事件或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灵活、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著名管理专家小詹姆斯提出“不同管理学派”的主张纳入到两个范畴:一是秩序、系统化、常规化和可预测性的各种因素。二是用来发展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个人主动性等要素,这个范畴被称为“开放系统要素”。该论点证明了动态性的理念,所包含的动与静的结合与互相不可分割性。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看到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似性和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成功的原因所在。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1.人才需求情况。

56.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近五年内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稳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这一发展背景下。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进入难度较低的用人单位;而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事业单位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在黑龙江省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黑龙江省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全省旅游管理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仅为437人,这些毕业生中排除参加专升本学习、毕业后改行、创业、待业等因素,真正奋战在黑龙江省旅游一线的人数所剩无几,所以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从数量培养向质量培养转型。而提高高职高专旅游人才的质量,必然要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外语技能尤为重视,这也将是未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方向。此外,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逐步渗透敬业爱岗、稳步发展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归属感,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合理设置对应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和理论基础课程,并逐步加大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大部分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视,应当加大外语口语教育的比重,外语口语课程均采用小班额授课,一对一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针对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生专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必要时要严格贯彻执行毕业证、资格证双证融通的毕业要求,使学生提高对资格考试的重视程度。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课程增强策略论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重要内涵。旅游管理专业是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问题[1]。从旅游业的特质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必须加大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推进力度[2]。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围绕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凸显旅游管理职业特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适应能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浙江省丽水学院创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来,始终密切关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了“工学结合”、“旅游+证书”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行业适应能力,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可将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渗透式实践教学模式该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课程实习、毕业综合性实习组成。“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餐饮”、“客房”课程分别在该课程开设的学期安排1周课程实习,每门课程实习的学分为1分。“餐饮”、“客房”实习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旅行社”和“导游业务”实习主要联系旅行社安排学生到相关景区进行线路考察和导游模拟讲解。毕业综合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结合学生就业,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实习时间为10周,计10学分。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除去军训、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实践教学学分共计16学分,占总学分9.69%。总体来说,这种实践模式的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几门课程中,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片段化、零碎化,实践学时和学分比例低,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毕业生实践技能比较薄弱。

(二)第二阶段: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级开始实行两段式的“+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前三年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渗透相关课程实践;第四年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其中第七个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八个学期结合就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习、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结合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整个实践教学学分34.5分,占总学分20.78%。“3+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了原来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突出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整个实习过程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共同担任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旅游行业,让学生锻炼了旅游专业技能,也提前系统了解了旅游企业结构、运作管理等各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了社会适应期。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个学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因为在校外实习,学生会错过一些学校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就业招聘会;二是与一些考研学生的考研复习准备产生冲突;三是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经过在企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学生会更感觉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渴望回学校重新学习弥补所缺专业知识。但第七学期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就已经面临着毕业就业,学生已没有时间重回校园上课的时间。

(三)第三阶段:“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开始实施“2+0.5+1+0.5”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两段式的“3+1”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段式”在实践内容上增加了专业认知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性实习、社会实践五部分组成,实践教学总共36学时,占总学分21.18%。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实习安排在该课程开设学年的短学期实践周;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和就业性综合实习分别安排第五、八学期。“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整个培养过程实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进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使学生对整个旅游行业初步形成系统的行业感知和架构,对旅游专业和行业体系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四学期,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实习。通过课程实习,及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了解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高行业的适应能力。第六、七学期返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前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根据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和所欠缺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八学期安排就业性综合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旅游企业管理能力。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双主体与培养方案修订“四段式”的“+0.5+1+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执行。由高校教授和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校企合作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指导,监控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两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实现共赢。其中在“”和“”课堂教学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两个“.5”阶段,以合作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和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运行、管理和行业标准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服务操作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更好地使课堂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对接,缩短学生进人社会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必须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来实现。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学生和企业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实践需求,安排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安排,能在学生顶岗期间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多年合作,学校也相对熟悉实习基地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能更有效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指导,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师之间能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指导合作。现在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与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高等级景区等校外合作企业近20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关系,保证了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

旅游专业的强实践性特征要求该专业具有“双能型”师资队伍。即不但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上,除聘请合作企业富有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员工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之外,还要培养校内专职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校内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锻炼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通过1—2年的行业挂职,学习行业的管理经验,熟悉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行业技能;二是积极服务地方社会,专业教师通过承担地方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旅游咨询的服务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地方实践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吸收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服务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地气,又提高了旅游专业和旅游学科在地方的影响力;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考取“导游资格证”““导游证考评员”““星级饭店考评员”““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出境领队证”、“调酒师”等各类行业资格证书。目前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有80%的专业教师拥有一个或多个行业资格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1)教学内容不明确。现今,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大都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教师们仅仅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最终教授培育出来的学生们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其次,教师们根本没有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设置的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并不密切,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知识,碌碌无为。

(2)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们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制定。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们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时,方向性较为模糊,专业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比较杂乱,进而导致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略懂皮毛,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学生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方式杂乱无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实践场所过于简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准备条件较好的实践场所。如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而使本科院校不能在校内为学生们布置良好的实习场所,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课外进行实践,接受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竟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所以,为了跟上当前我国社会与旅游业的前进步伐,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精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面,笔者将会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创新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虽然我国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相关研宄成果显示,我国在培养旅游业人才方面主要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和该行业的发展相互适应;第二,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设立一个“零距离”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丝毫距离,旅游专业知识和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存在距离,校内安排的实习场所设备和具体旅游工作场所的`设备没有距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旅游实践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从而让学生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可以较快较好地融入旅游行业中。

(2)创新考核办法。当前,我国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成绩考核方面,仍然较为普遍地采用学分制。在此种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了无形的束缚。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对学生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多种考核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3)创新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传统而且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是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必须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们应当采用灵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而且把实践当作手段,促进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强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旅游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项活动,其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特色,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压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旅游的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这样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加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我国髙等职业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只有了解其特性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加强其实践性教学制度。

高职学校一般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需要应用在学习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考验其的实践能力与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髙职学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更早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用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特点,其相比较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强,所以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比较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比较统一,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的工作类型种类比较少,其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旅游行业,而且多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而且其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具有很强专业性,可选择的职业一般是旅行社或者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所以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需要多考虑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员应该多和旅行社沟通,了解其需要具备什么样技能的人才,以这些要求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人才,才能使学生在投人工作后能更好的适应。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实践性教学相比较而言对学生更好的投人社会尤为重要,所以这门专业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厚基础、重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多了解所学专业的从业方向以及专业性质,多了解从事这门职业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投人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工作意义,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更加了解以后的从业方向与工作性质。为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几种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2.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全方位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无法达到旅游企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深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2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突出“能力本位”,引进“合作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旅游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课前,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模拟导游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旅游景点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旅游景点现场,让各组选派学生分角色扮演导游员和游客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最后,进行组间互评、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个人和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2.3加强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耍求老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2.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选择一些与旅游专业对口的、急需此专业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企业方面则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

3.结论。

人们对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有很多人为了提高旅游的质量,都报名旅行社,或者在旅途中聘请导游一路讲解,这也使得高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同时对其教学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高职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后,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能更早的认识到旅游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更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为其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1.1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场景,让学生在此氛围下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样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并促进自身心理机能发展成熟。相比于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强一点,他们更容易记住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比,而对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忘记得很快。学校可以多组织开展与英语相关的,而且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用英语交流的兴趣。

1.2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口语练习。

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话能力,要督促学生经常使用,通过不断的对两种语言的转换,日积月累真正提高口语水平。在课前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会话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制导游微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自由选景进行全英文的`讲解,并鼓励使用课会话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导游的感觉,同时也将所学的灵活处理实际的问题中,大大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

2英文导游词的学习方法。

2.1教学内容实用化。

教师要全面考虑不同景区内容,并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出发,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新疆地区旅游英语专业中,旅游局规定该专业学生要想取得英语导游证,就必须要用英文对10个景点进行讲解。所有,教师要提前做好对这些景区的教学准备,其中喀纳斯景区、天池景区主要以自然风光而闻名全国,导游需要对景区各个季节的美景加以描述。要介绍吐鲁番地下灌溉工程,即坎儿井过程中,应说明坎儿井虽然缺少美丽风光,但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构成的土质工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作的导游词应重点坎儿井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的说明上。也就是说,教师做教学内容准备时,要在学生英语水平上,把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景区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然后再进行授课。

2.2教学方法应实践化。

学校对旅游管理系学生设置英语导游词课程,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际导游中,在现场用英文进行讲解。所以,教师应该把这个教学目的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导游实际工作过程与课程设置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导游实景讲解的教学方式,不断细化复杂的教学内容,分为各种具体任务,同时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有目标的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内容,更了解了实际导游工作场景。另外,在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在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加强对景区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英语导游词。此外,通过明确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查找整理资料,制作ppt,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锻炼自身写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3英语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

导游证考试是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行业资格考试,是进入旅游行业的前提。导游证考试对旅游各专业的教学都应该有一定指导作用。另外,在近几年的英语导游口试中也暴露出学生的讲解、应变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四个方法来把导游英语教学和考证联系起来:(1)坚持“行业标准进教材、进课堂”,把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有机融合。(2)利用学校的实践时间,统一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导游考证培训和模拟考核。(3)要求考取导游证的学生在寒、暑假和实践周进旅行社带团,如果取得用人单位工作鉴定等证明材料,并且有一定的带团天数,就能够减免选修课学分。(4)对于未考取任何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在企业实习替代以顺利毕业。这样在旅游英语、导游实务和导游英语课程方面做出改革,在课堂教学融入考试内容,并且对考核方式作出调整,这在很大程度能够激发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的热情。

4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它更具职业导向性的特点。而且当下我国旅游业与国际的高度接轨,对导游的综合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因此,英语旅游专业方向的教学在结合行业资格考试开展时,还应根据目前旅游发展方向,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在课堂上把导游实务与理论高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对外旅游人才。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1.1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1.2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性人才,各种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市场不对接、实训基地非常有限等各种问题。

1.3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证。而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2.2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旅游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企业等资源,打造良性循环的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3推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新了“三明治”式“2+1”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治”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实践中去实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和了解企业,之后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目标回到课堂学习,将短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教学在三年内加以融合并穿插进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高度融合的目的。

2.4优化师资结构。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素质师资”,建立专职教师下企业调研实践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职教师有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完善用人机制。

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成为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当今培养开创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解决途径。

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相应教学活动,以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高职农业院校如何将创业教育全面引入教学活动,既凸显农业院校自身的特质,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使更多的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1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涉农”性就业范围尤其狭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思维定势,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1.2创业教育的开展满足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未来事业发展需求。

在现行高职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并系统、广泛、有效地加以实施不仅能够让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更清醒、合理地认清自己,更早地着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轨迹,同时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培养“自主性”,通过自主性创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就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是重要基础。高职农业院校既培养基层农业人才,又担负着培养面向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任务,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4创业教育是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深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农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型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绝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均采取以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以谋取职位为导向来培养适应型人才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农业院校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上来,推进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2.1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高职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概念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经商办公司,因此与高职农业院校关系不大。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来自感性,缺少对现实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理性思考,既没有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创业的难度也没有对接受创业教育的意义、重要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完成其应达成的目标。

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了解社会现状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指导高职农业院校学生认清现状,在此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农业院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势必需要在此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无疑,这样的师资力量应由一支精于业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

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组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与常规专业课教学别无二致,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很难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创业的指导,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各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与创业人士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视野局限性,绝大部分教师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制约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高职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把进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读书、奋斗的目标,而将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术和技能,但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开拓一片天地。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使得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压力。

2.4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

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实际操作的演练,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许多高职农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必要的模拟课程或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业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最终无法进行自主创业的现象。虽然有一些高职农业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仍缺乏有效的创业实践机会,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事关能否有效进行创业教育的问题。

3.1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谢自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其学习状态却还停留在中学阶段,无法立即适应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只应付或者只满足于课堂当中的英语学习,在课外时间对英语却完全不予理会。即使是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由于不得当地学习方法使成绩一直无法上升。

2、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的根底较为薄弱,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心理压力非常大,没有将英语学好的信心,导致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进而使整个学习阶段的目标的实现都受到影响。

3、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基础差。

高职院校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因为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观念等各种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英语基础较差;另外,学生来源的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有中专生、职高生以及普高生,英语基础起点的差异较大。

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具体措施。

古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成功的英语教师懂得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持久的兴趣,使学生对英语会学、善学、乐学、学而忘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借由多种教师手段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变为动力。

1、明确在教学中老师的重要性。

教师正确的语调语音,以及教师的幽默的谈吐与精神状态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时,应始终注意保持幽默的谈吐与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得到身心的双重享受,进而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明确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英语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另外英语在国际贸易、文化、科技、交通运输、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今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尽快培育出大量对外语精通的专业人才,让我国能够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更积极更大的作用。所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学好英语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3。运用多种手段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3。1、角色扮演法。

不是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有与英美人士接触的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所以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提供条件,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情景,学生去扮演角色,进行送生日礼物、电话预约、闲谈、问候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异国文化的不同,增强跨文化的焦急意识,提高跨文化的敏感性,同时加大容忍与理解异族文化的程度。

3。2、在课前做十分钟英语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学英语的气氛与环境的课题及其重要。如果上课就直奔主题的话会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紧张与压抑的状态,这样很不利于学习语言。如果在英语课堂上举办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活跃气氛能的英语活动,例如“ariddle”、“mystory”、“englishbroadcast”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听力与口语,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致,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与准备。

3。3、采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改革教法不能离开创新教学手段,当代社会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地进步,学生们能够通过传媒、网络等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距离缩短,过去那种“一本教科书、一根教杆以及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早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了,因此教师教法的改革已迫在眉头。另外,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的拓宽以及信息技术的发达学生已经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教师稍微不注意“创新与充电”,长此以往下去自身原有的一些资本就会消失殆尽。高校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以供教法的创新。如今教师利用flash、powerpoint进行课件制作已经屡见不鲜,在英语课堂上时常地使用幻灯片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维持在一种积极的情趣状态,将师生的距离缩短,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以便自己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设计,教学思路,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地调控。不管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评价,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教学、改善教学、发现问题。让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恰当和适时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并能够主动积极学习,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形式不断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正方兴未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很大的数量空间;然而由于起点低、发展快,我国和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管理能力与管理技术并重,这一点十分符合高职教育的教育特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系统分析实践性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从而基本架构出实践性教学的大致轮廊,用于指导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使用、证书就业管用”的管理技术应用人才。实践教学是实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的比重达40%~50%。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实践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模块及关键能力。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基本技能中包括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计算机操作、外语、自理和自律等技能。专业技能模块则包括导游业务、旅游景点综述、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模拟导游、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化与民俗、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关键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心理承受、组织管理、发展创新等项目的培养与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在学校实训室、实训中心内完成。实训中心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实训课时,保证每个学生达到规定的要求和实践时间,在达到相应的实训要求后,参加国家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的考试。考试合格后,获得国家英语等级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方可毕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入学后3~4个学期内完成该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模块。

学生在达到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后,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从事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我院根据旅游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需要,在校内建立了设施较为齐备的旅游专业多媒体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餐厅服务实训室。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在学校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训内容和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效果良好,为学生进行实习一考证一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院通过校企协商,签订协议,建有多种校外实训基地:浙江钱塘旅业投资有限公司(集团下辖十四家星级酒店、一家旅行社,总部在杭州市)、西宁宾馆、青海旅游总公司、西海国际旅行社、蓝天旅行社、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湖旅游发展总公司、青海国际旅行社等多家单位签订了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由于学生通过在校内、校外实训中心实习己经基本达到了导游、饭店、酒店操作的要求,到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旅游类导游业务、饭店管理、酒店管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在企业毕业实习时企业就己与学生达成就业意向。

2.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系列实验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训,例如,“导游业务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旅游景点综述实训”等。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模拟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2.2—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主要通过学校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实践教学各坏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基本能力。如学生在导游过程中培养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要真正合理、科学,熟练掌握却要付出一番努力。另外,通过实训实习,培养学生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2.3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能力由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专业能力则包括导游业务能力、旅游景点综述能力、旅游公共关系能力、旅游市场营销能力、模拟导游能力、旅游规划与开发能力、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力、应用旅游政策与法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的应用实习一多媒体教室实训——校内实训中心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一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在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模块中,适当増加一些探索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3、实践教学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1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注重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近年来,学校已经建设了设施较为齐备的旅游专业多媒体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餐厅服务实训室。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建立产学结合的教育战略联盟。学校与浙江钱塘旅业投资有限公司(集团下辖十四家星级酒店、一家旅行社,总部在杭州市)青海胜利宾馆、西宁宾馆、青海汇通建国宾馆、青海旅游总公司、西海国际旅行社、蓝天旅行社、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湖旅游发展总公司、青海国际旅行社等多家单位签订了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与多家旅游企业、旅行社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共同树立起产学共同培养人才和科技研究的现代企业意识和现代教育思想,互利双赢,形式多样。

3.2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学讲义。内容覆盖导游业务实务、旅游景点综述实务、旅游公共关系实务、旅游市场营销实务、模拟导游实务、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指导书等,逐步建设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3.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队实习到旅游企业,深入第一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并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理论方面的难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还可通过招聘、外聘、进修和企业培训等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3.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实训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训模式教学改革中将根据旅游企业、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酒店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的操作训练方式分为三种模式:

模式一:基础实训模式。第一,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实训要求。第二,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训任务、方法和步骤。第三,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和必备的知识(教师辅导)第四,学生按照实训内容进行操作训练(教师辅导)第五学习评价。

模式二:角色实训模式。第一,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实训要求。第二,按某一类型的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担任不同职务(扮演不同角色)第三,各组学生查阅资料、做知识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角色的职责和任务。第四,角色模拟实训。第五,角色互换、角色准备等。第六,学习评价。

模式三:项目实训模式。第一,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实训要求。第二,教师设置情境,明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课业)第三,学生按项目分组,确定操作计划、步骤、方法等。第四,各项目小组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做知识准备。第五,各项目小组分析研究资料,以方案、调查报告、、小作品等形式完成课业。第六,全班进行课业交流。第七,学习评价。

通过这三种模式的教学,达到了以创建行动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目的,以培养学生旅游业务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文章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技能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提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指导下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又从理论到实际的思维角度,概括了实践教学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给予指导,为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性旅游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满足旅游人才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高职旅游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1.2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性人才,各种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市场不对接、实训基地非常有限等各种问题。

1.3师资力量薄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证。而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2.2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旅游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企业等资源,打造良性循环的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3推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新了“三明治”式“2+1”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治”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实践中去实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和了解企业,之后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目标回到课堂学习,将短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教学在三年内加以融合并穿插进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高度融合的目的。

2.4优化师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素质师资”,建立专职教师下企业调研实践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职教师有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完善用人机制。

作者:曾晓花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一、分析比较学习的目的、目标。

语言这种交际工具非常重要,它能够发挥增进了解、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等多方面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一直都将重点放在对知识的传授上面,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便是语法翻译法。给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的蓝领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够用为度,实用为主”是其英语教学的具体准则,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还要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地恰当,使自身对英语技能的运用有所提高。然而想要在一学年的教学时间内,既培养学生译、写、读、说、听的语言能力还要将一定量的专业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未免有些不现实。作者认为,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兴趣和特长,给学生培养一个主要的技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长于语法翻译讲授是传统教学法的优点所在。在课堂上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语法规则与字词句,让翻译作为载体,将英语和汉语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一一对应。语法翻译主要是使学生在做翻译练习、背诵语法规则的过程中去学习英语,再从大量的练习当将语法规则掌握,使其可以用基本的日常英语进行交流。但这种教法也有着一定的弊端,进行语言学习最基本的练习方式是造句和填空的练习,学生只需依据自己的记忆进行答题,不用进行更多的思考。将句子作为中心,枯燥的内容、过于死板的形式,并且词汇与语法的练习过于注重用法,和学生在工作以后使用英语的要求差距过大致使学生讨厌学习英语,而且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与语法的掌握并不成正比,造成学习词汇与语法的效率非常低下。不难看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特别地不适合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无法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高职教学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为将来走向职场作准备。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区别。

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学生讨论为辅,教师讲解为主以及问答式,然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宗旨却意在培养面向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第一线的优质人才,因此决定着它在英语教学上面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交际法教学法,并且以其他的手段和方法作为补充。

三、学生主体的区别。

那些系统的学习过英语,同时英语的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主体,他们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学习习惯较好。而高职学生虽然也有高考的经历,然而基础相对来说却较为薄弱,其英语能力也参次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而且没有学习动力。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要求在英语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尽快提升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除了要将课上好以外,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应当不断地加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育人和教书双管齐下。

四、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教学任务的不同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的内容也出现很大的差异。教材就可以很形象的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拿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讲,它对适时性与实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教材开发的已非常成熟,拥有较大的选择性,在使用的时候,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又较为丰富,于是整个英语教学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高职的英语教学却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虽然眼下也有一些成套的已经出版的试用教材,然而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就拿外研社已经出版的职业英语教材来讲,书里面虽然涉及了很多专业的英语词汇,在文章的选材方面也比较符合实际工作,但是却比较适合那些沿海的发达城市,并不适合中西部不是非常发达的地区,与学生实际的工作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教材的难度比较大,词汇量非常多,特别是专业的词汇较多,给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此教师在选择搭配教材的时候应当从学生专业角度去考虑,让使用的教材具备时代性与实用性,并且衔接上专业知识。拿陕西的青年职业学院来讲,这个学校的英语课程所采用实行的是项目分类教学,把英语课程分成职业英语口语交际、英语听说以及英语读写三个模块,同时教材还采用了《职业英语交际口语》与《新视野英语教程》这两套教材。在使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尤其是听说的能力,还使学生职业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加强。

五、结语。

由上述不难看出,传统的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确存在着特别大的区别,然而高职英语教学又来源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正是由于它的灵活性与复杂性,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当以“能力为本、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把行业、职业的要求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可以将语言的应用性真正地体现出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交际能力。另外,高职的英语教师们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用于教学当中,设计新颖的教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思考,找出一种教学方法最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使其英语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本文作者:王悦工作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开展创业教育论文

:茶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茶叶一直是中国外贸出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道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其主要是运用在亚洲范围内的国家,是亚文化的体现。其中以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茶道精神最为出名和地道,而其中又以中国的茶道精神享誉全世界。中国的茶道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内涵。看似简单的饮茶,但其实其中的道义却是经过中国历史文化千年的沉淀。茶道中高深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和探讨。茶叶企业的资源也很丰富,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教育这方面带来非常好的影响。

:茶道;高校创业教育;价值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都盛产茶叶。茶叶于中国来说有着重要而且特殊的意义。几千的文化的沉淀,茶叶不断吸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发展为今天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不断吸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纳了儒、释、道三大家的文化,并将“中和”作为茶文化的内核。中国茶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可谓相辅相成,同时与构建和谐现代社会不谋而合。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抨击,所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茶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的教育相结合。茶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合作,但是茶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的融合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比较新颖和创新的一点。并且茶叶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因此,茶叶企业中也相对都是一些发展悠久的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说是非常好的典范。

大多数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的教育,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创业教育比较少,所以对于创业的知识也比较少,对一些创业概念的理解也比较少。但是在高校里面,依旧没有受到比较好的创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尤其是实践,在实践方面是极度匮乏。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薄弱,优秀的创业教育人才过少。尤其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但是优秀的人才却很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板块还是很薄弱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够完善,课程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这也是导致目前中国创业教育落后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现今中国教育比较关注的一部分,中国对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人才的数量却依旧很少,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识一直在降低,如何改革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引发学生创业的兴趣也是许多创业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

2.1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充实知识体系。

茶道精神中包含“和”“清”“敬”“寂”四规,百年来指导着人的生活。而其中的“清”所传达出的寓意是清楚、洁净。它的要求是行为要和思想保持一致,不掩盖,不浮夸。这样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在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师生要明确创业教育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而不只是一纸空文,要落到实处,要行为和思想一致。这也给高校对与茶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融合有一个方向指明,茶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应该被大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的。中国茶道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哲学、文化、道德内涵以及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中国厚重的历史等文化,也可以将茶道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到创业中去,能够充实和完善学生对于创业的想法。

2.2茶道精神可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

茶道中对“茶人”的精神在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大学生。茶人,即以茶叶为生的人。“茶人”精神主要包涵有:以茶喻人、以茶言志、以茶喻理,其包含着的精神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先苦后甜、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这些精神也都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也正是现代大学生所缺失的精神,也是中国许多行业中缺失的精神,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这方面。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大学生可以作为“使者”,将这种精神带到社会中去,也是对茶文化最好的传播,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进而也会使高校学生不仅仅在意课程的学习,反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建设,除了知识和文化方面的自身建设,也会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市场,从而引导大学生创业。

2.3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来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可解释为“敬、和、美、廉”,即:敬爱为人和诚处世、美真善乐、廉俭育德,亦可解释为“静、和、清、俭”,即心静如水,人天合一,清心寡欲。这是每个高校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茶道文化,同时也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通过对自我的完善,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只有成为优秀的高校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茶文化也是茶叶企业发展的依托和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通过对茶叶企业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理解茶文化,将茶文化的学习和茶企业的学习相结合。

现如今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堂的方式和内容还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通过其他文化的注入可以使高校创业教育更加的丰富,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提高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茶文化可以在茶文化方面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带来启发,并且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优秀的大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所以这是茶叶相关的学习能给大学生关于创业教育所带了的好处。

由于中国的茶叶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因此,许多茶叶企业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其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茶叶千百年来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有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不同的茶叶企业创业,这些叶企业的创业史是值得大学生创业者学习的,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创业启发,无论是茶叶的精神,茶叶人的精神,还是茶叶人的故事都是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和认识的。所以说,茶叶企业的发展史是给高校创业教育的最好的案例。

3.2茶叶企业给高校创业带来资源。

中国有着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的茶叶企业,这些广大的茶叶企业能够给高校的创业带来许多的资源,无论是管理模式的学习或是在物质上的资源。比如,高校学生可以做与茶叶相关的创业,茶叶企业就可以给高校学生提供许多的资源,无论是茶叶方面的知识学习,或是在茶叶物质上的提供,都可以大大减少高校学生在创业方面所消耗的时间和物质,并且能够给高校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思路。

3.3茶叶企业管理模式影响高校创业。

中国许多的茶叶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此,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这些茶叶企业更是有着积极的影响。茶叶企业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茶叶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茶叶企业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因此,茶叶企业无论是在管理方面或是发展方面都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和支撑,所以,茶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去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知,中国自古就生产茶叶,而茶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吸纳百家文化,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中的精神与中国传统优秀品德和精神不谋而合,同时茶文化也作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文化纽带,面对当前多元文化侵入高校校园的严峻形势,中国的茶文化是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和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我们需要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引进高校校园,营造清新淡雅的高校校园环境和氛围,将茶道精神与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相融合,大学生对茶道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充分吸收其中的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同时也能丰富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式。

[1]何英.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福建茶叶,2016,10.

[3]关旭.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4,06.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

世界经济的高度一体化和旅游行业国际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旅游从业者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和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管理者与游客打交道的意愿和能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有过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经历的学生仅占9.5%,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愿的学生仅占5.4%,71.6%的调查对象跨文化交际意愿较低,有意去国外工作或短期实习的学生占41.9%。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的依据,会指引人们去从事某些行为,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要弄清行为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能较好了解西方价值观的学生仅占32.4%,认为自己对西方价值观知之甚少的学生占51%。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人们不仅仅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交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70%以上属于非语言交际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就成了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意识到这一点,正确理解并主动使用如手势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学生仅占36.5%。“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者群体稳定不变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碍我们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而调查结果显示51.4%学生不同程度地对西方人存有较为刻板的意向。比如认为西方人浪漫、但对他人小气、不如中国人热情等。民族中心主义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而且,在与受访对象进行单独交流时,笔者能明确感受到中国文化至大至上的情结在几乎每个受访对象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就会失望、困惑,造成交际的失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被调查学生中存在的比率是48.6%。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旅游从业者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受访对象中,有75%在旅游公司工作的毕业生面临经常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机会,其中25%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感到紧张。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意愿较低,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很多,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较一年级在校生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是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短板。

二、解决对策。

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需求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一)开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目标的课程和相关讲座。

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解决学生对国际意识建立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必要性的认识,进而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在对新生进行的入职教育中,介绍旅游行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旅游从业者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愿。通过开设与旅游职业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概论、外文电影赏析、西方文化、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等必修或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解除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特点的刻板印象。定期开设中外文化对比(服务意识对比、企业文化对比、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等)讲座,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修养,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发展状况和训练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培训、学术交流、涉外旅行社挂职研修、参与学院及旅行社外事活动及出国交流等多种渠道,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阔视野,增强国际意识,从而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进行体验型的训练。

通过创设一个职场中常见的、近似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工作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饰角色,在脱离母语的条件下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高他们在各种不同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互动式训练。训练中邀请外籍人士(另一种文化的代表或专家)跟学生面对面交流,解除与外国人交流的心理障碍,并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技巧。

(四)广泛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旅游公司建立合作。

与国外相关院校合作办学,建立交换留学生体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友好院校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深入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提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技巧。与国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工作中跨文化交际场景和问题的记录,校内外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进的实时介入指导,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意愿以及与职场环境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

(五)建设国际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内筹建“外语文化街”,建立双语超市、外语影院、外国文化礼仪专栏等项目。通过国际化校内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定期开展“欧美风情节”、“韩国文化节”、“日本文化节”、“外语角”等体现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跨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成立外语和外国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各类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性认识以及与不同文化成员沟通的能力。

三、结语。

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职业教学体系中重要一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行业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对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培养策略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进而切实地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