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声乐教学的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1-13 05:54:47 作者:文轩 最优声乐教学的论文(模板19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体和题材的写作风格和结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一篇优秀的范文范本。

茶文化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论文

1.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音乐语言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已为世人所公认。音乐之所以可以为任何人群所接受,是由于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作为表达音乐惟一载体的声音(是乐音而非噪音),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这种声音不带有任何被强制的烙印。其次,正如我们在上面内容中已经阐述过的,作为从事二度音乐创作的指挥家、演奏家们,可以享有足够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而作为茶文化大千世界的唯一载体———沁人肺腑的茶香,不也同样具备这种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即可以超越时空、地域、民族、信仰,而为任何人所理解与接受的世界语言的特征吗?在当今世界上,千滋百味的茶香,丰富多彩的茶艺,风靡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各国。泡茶者们采用不同的茶具器皿,选取不同色香的茶叶,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传达着茶香真谛的信息。在赏茶、闻香、品茶、以及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过程当中,茶艺师们无需,也实在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的定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品茶者们,同样也无需借助茶艺师任何语言上的翻译,都会自然而然地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并接受蕴藏在茶香的那种别有洞天的精神内涵。如上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和信息接受方式上的共同属性,使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两种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方法之间,存在着如此相似的关联之处。这种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将会使得学生们能够跨越表演技术层面上的障碍,在对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意义所在。

1.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这种音乐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流动是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这种流动绝非一种声音或者音响的枯燥无味,无休无止的持续。它是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表达情感的一系列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由于它的运动形态客观地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潜在地始终遵循、对应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任何无秩序的痕迹,而是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本能心灵深处的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则是在任何一种表演艺术中都潜意识地存在着的起承转合的作用。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原则,主要是通过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来体现的。而这一原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之中。众所周知,音乐的时间流动,只有在一个起承转合的周期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一个完整的被升华了的形象塑造。由于茶艺也同样是依靠时间的周期运动特征,也必然伴随着这一表演过程的始终。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我们也同时漫步在超现实,自由翱翔的思维天地中,去回味茶道思想精髓,体验仙境琼阁,将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传达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特别是对于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习和理解同样是时间艺术的茶艺表演,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传达给我们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各种信息,从而也更加使我们易于超越有形的表演进而敲开无形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1.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它是作曲家丰富感情的一个载体,然而我们却无法从音乐本身这个载体上,去真正知道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一样,我们也无法从那些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解上的主观性和多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无限发挥的精神文化空间。因此茶艺程序的原创作,茶艺师表演的二度创作以及品茶者的三度创作,也如同音乐的欣赏过程一样,由于茶具、茶艺师、茶艺表演的过程以及品茶者的不同,特别是因时因地而异所造成的心情、领悟力、当时的环境、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又会使得人们在品茗、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丰富内涵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受到诸多影响。基于音乐和茶艺的欣赏都是对于精神世界之求索的这一共同属性,所以,尽管每次的欣赏过程都是那样千姿百态,变幻神奇,但是,每当音乐的潺潺流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与我们的感受产生联想和共鸣时,我们都无疑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洗、净化与升华。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有利于借助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帮助我们透过茶艺表演的层层薄纱,去真正领悟茶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庐山真面目。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将音乐教育引进茶文化的教学之中,正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为此,为了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与实施,我们按照听、学、用三步曲的学习原则,设计了下述包括中外音乐简介;中华民族乐器、外国乐器知识介绍;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欣赏;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以及基本乐理知识、音乐载体介绍等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魅力。

2.1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音乐欣赏或鉴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度创作。作为三度创作主体的音乐欣赏者们,正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由对声音的感知、认知到进入精神世界的领悟、升华的质的飞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乐器和声乐)当中,我们将选择各个时代,各个流派最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一些作品,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外国音乐中对巴洛克时代,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中国音乐中对民歌、民族乐器、戏曲以及曲艺的介绍和欣赏。特别是中国音乐作品将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之重点内容,来进行欣赏和介绍,这将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易于产生在纯精神世界中音乐感召力与学生情感投射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不在学生欣赏作品之前,进行过多的理性知识的介入,以便可以使学生穿透音乐,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作品衡量标准之外,还将努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生阅历、感觉联想等融进音乐,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和生命律动的共振,从而最终进入体验音乐的境界。

2.2民歌学唱民歌学唱是使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程度地获得效果的手段之一。对音乐的理解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呈螺旋状攀升状态的追求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数量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民歌学唱则是进入这个过程起步阶段的捷径之一。民歌如同茶文化一样,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最接近生活,最易为人们所理解、接收。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的学习,会在我们的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别是大量丰富的茶歌,更是我们打开茶文化宝库的门扉,理解茶文化的真谛不可多得的钥匙。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这些歌词语言的提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会更易产生音乐感召和心灵呼应的对撞与共鸣,更易激活人们那原本充满丰富内涵的内心世界。

2.3音乐实践音乐教育三步曲的最后一步是“用”,即音乐实践。在前两步的听和唱的学习过程中,音乐给我们的感官以神奇莫测、千姿百态的刺激,当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发生共鸣,就会使人引发心理的愉悦。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扮演三度创作的音乐鉴赏者的角色之后,再次攀登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音乐实践的阶梯。使学生突破原本局限在个人形象思维的狭小空间,将音乐与人融为一体,更全面完整地理解、诠释音乐整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带给新的音乐鉴赏者以新的感动。音乐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方可完成的精神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诠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了解了音乐和茶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渊源,音乐成为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使人的感官知觉得到全方位的体验,使眼能观其色,鼻能闻其香,口能品其味,耳能听其声,心能得其韵。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使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音乐和茶文化教学相得益彰。

声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11:124.

[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能力培养下声乐教学的论文

声乐艺术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科学,是人身自己制造“乐器”的过程,绝大多数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不易理解的,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是需要听觉来完成的。因此,声乐教师的听觉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经验的教师会借助自身敏锐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发声和演唱作出相应的调整。假如教师的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因此,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好的听觉还要有辨别声音的正误能力。“好的教师的优势主要在于耳朵的精确分辨力和请醒的的头脑。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要贯穿者审美上和技术上的比较、鉴别能力的提高。没有这种能力,学生的练习就会盲目的。没有这种能力的建立和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进步无从谈起,即使在教师的把持下当时有了改变,事后还是茫然无边,好的方法荡然无存”。声乐教学是歌唱艺术的教学,学生是通过教师的歌声来达到对声音的直接感官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声音理念。优秀的声乐教师通过范唱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直接感受教师的歌唱方法、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同时,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范唱可以称之谓是最传统与最古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舞蹈《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不知使多少观众魂牵梦绕,一群两耳失聪的残疾少女,飞舞着灵动婀娜的身姿,舞步精准,千万观众情不自禁为之感动!殊不知,这就是教师邰丽华示范教学最好的典范。

从以往的旧模式“教会学生会唱歌”转变为“学生会教唱歌”的新模式,这是新时期新形式下的新要求。“会教”与“会唱”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很大的区别。“会唱”只需了解声乐的发声技巧,逐步树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不断的发现自我,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歌唱。“会教”则需要在这些基础上,把歌唱的内在感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比喻丰富自己的联想,从而树立正确的发声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懂得发现自己的学生在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采取何种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会唱”与“会教”的本质区别。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曾说“不要把发声的结果当做手段来运用。”事实上,在现行的声乐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教师拿结果当手段来训练学生,而不注重过程的讲解,其结果是可想而知了。那么在“会唱”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学生的“会教”的能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声之不同各如其面,歌唱的方法也就带有个别性,歌唱的目的是相同的,但采取的手段可以是不同的,“正如‘如果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取得成果,它们之间就必定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共同之点。’(巴尔则诺麦夫)‘只能得出这样的一条训练原则,那就是当我们朝着同样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走的是哪一条路并不重要的。不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只要是和我们声音训练的总目的不相矛盾的,都是好的方法。’(莫威)‘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卡鲁索)。从以上声乐大师们的言语中得出,每个歌唱者和声乐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歌唱经验和体会,那么,每个教师也应该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因此,从入校之日起,就要求学生养成爱听课的好习惯。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经验、教学心得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领会声乐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及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又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为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作好铺垫。学生通过这种听课方式,会获得许多教学经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听课还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由于声乐存在共性与个性的事物,共性的知识可以采用大课的授课方式,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及资源的浪费。个性是针对学生的嗓音不同,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唱个性,即要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嗓音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授课方式,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发声方法及正确的声音理念,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多听、多看、多思考,这样就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不被世界所淘汰。鼓励学生经常多观摩好的音乐会,并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著名中外声乐教育专家的声乐教学视频,之后分析并总结每位专家的教学特点及侧重点,并要求学生谈观后感,指明日后的声乐学习方向。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近年来,从事声乐教育的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人才辈出,国家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声乐学科也从无足轻重的副科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声乐的发展和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但同时,传统声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同样,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声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现阶段关于声乐教育的专业书籍还比较少,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深入的研究课题,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利于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先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声乐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的目标,再运用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理论继续为实践活动服务。这是检验真理,也是指导实践的理想状态,久而久之,理论会更完善,实践也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统一教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三)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四)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声乐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高校声乐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但政府和高校都制定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将高校教育向更好的方向指引,使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方针相结合,不断地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使高校声乐教育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茶文化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2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茶文化的重要性与渗透策略。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8):82.

茶文化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分析。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发展策略。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11):242.

声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12:115.

声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教学主要为提升学生音乐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嗓音,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中的音乐作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演唱能够表达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提高学生嗓音的演唱作为课程目标是不够的,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情感领悟,让学生在情感表达与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歌曲,才是现阶段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开展中须注意的原则及如何有效开展声乐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的音乐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如何启发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现阶段声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所要讲述的课文内容,将所要传达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以图片、视频等为载体的投影或动画内容,加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语言传达出来)或借助适宜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文内容传达的信息。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教师处于课堂引导者与启发者的地位,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更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通过接收学生传达出的学习效果分析下一阶段教学方向及教学进程,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培养积极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要求,为有效地相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将情境教学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中。事实证明,这种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的,引导学生自觉的深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方式,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人的积极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一个分支教学,声乐练习也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将严格的教学课程转化为提升学生歌唱能力的推动力。学生学习声乐教学主要是提升音乐表达情感,让学生能够通过演唱将涵盖在歌曲中的情感及学生自身针对歌曲内容产生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在演唱过程中更具有协调性和耐力,改善学生自身嗓音的不足,锻炼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能够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和持久注意,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意愿。如何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兴趣是现阶段音乐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趣,起到以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盛兴的新时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声的、动态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程研究中去。

2.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声乐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声乐知识转化为以图片、动画、视频等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感,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也可以激发教师自身对音乐情感的体会,让教师进一步接近学生的内心,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向,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板书等形式进行教学,板书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枯燥的板书教学方式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反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难点更好的传递给学生。现阶段,教师掌握情境教学方法后,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在文稿中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及不同的字号让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增加了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便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内容反复体验、反复理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地感悟。

在声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外在的教学材料,本着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提升的原则将课程的内在内容积极的展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对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有效地融合和统一处理,将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重难点问题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以情感体验解决问题。总体来说,使用情境教学要遵守以下原则:

1.注重教学的情境性。

情境教学方法使用的根本原则是注重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情”是指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等;“境”是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生活产生认知,同样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及情感体会,利用情感认知提升学习效率。

2.注重教学的问题性。

学生积极学习课程内容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提升自身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传递给学生,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总结有效学习声乐的方法,提升对同类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主动提取教学中的重点信息内容。

3.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内容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感中激发发音练习的学习意愿,在发音过程中得到对发音方法的启发。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的发音方法比通过向教师学习的发音方法更具有感召力,起到长久启发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深刻。

4.注重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时要有针对性,选用的教学材料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要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符合,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将有效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切忌盲目使用教学手段,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5.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就要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材料及教学设备,以迎合学生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情境选择适宜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应如何有效应用情境教学。

1.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情感表演展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成果,声乐学习作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学生嗓音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如果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锻炼学生的嗓音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极具有过硬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演唱打动听众。教师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引起自身对音乐内容的感悟,以自身的情感投入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教师要有效的应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声乐唱法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有效学习方式。

2.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开设情境教学,教师就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声乐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在感受音乐、演唱练习中自觉地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画面”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自身情感体验中提高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对声乐的学习是具备情感体验的。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语言、眼神、表情及动作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发自内心的抒发情感。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唱法、嗓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情感带动演唱的升华,以情感将自身融入到对艺术的感悟中。

3.运用移情提高学生音乐修养。

提升学生音乐修养,让学生在情境教学影响下,展开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掌握有效练习发声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录音资料等教学内容载体,让学生在对音乐艺术的感悟中领会优秀的演唱家对歌曲情感的投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艺术家演唱过程的揣摩,结合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及情感抒发,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体会。学生在这种移情的学习方式下,能够开拓视野,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以情感带动音乐的表达,从而掌握不同歌曲的唱法。

4.运用范唱培养学生情感。

教师可以以范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教师的情况下,观察教师情感表达时的动作、眼神及面部表情变化,通过面对面地感受教师在演唱时声乐的发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情感表达的节奏,培养学生积极地音乐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引用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作品欣赏中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用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情感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激发感情的过程中领悟声乐表达的有效方法,领悟声乐学习的真谛。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修养课程,应将提升学生嗓音,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演唱方法及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教学开设的目标,所以情感教学的应用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教学资料,利用好情感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声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

易守岳(重庆市奉节县长鹏初级中学)。

摘要: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探讨和交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现场感,从而让学生深入感知历史,并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的教学目的。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详细阐述和说明。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我国古代伟大学者孔子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可见,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好动、富有新鲜感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打开思维的锁链,从而产生“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感觉。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中“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历史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我国有着将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里,发生了很多动人和有意义的故事,同时也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比如,我们人类的祖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人类历史究竟该从哪说起,()人类的祖先又从哪里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明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我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求心理,从而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情境,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习惯采用传统教学工具,用粉笔+黑板呈现给学生,然而,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如果仅用粉笔+黑板和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可能产生不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对史实掌握得也不会准确和透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使学生通过观其形、闻其声、临其境体验历史的情感,认识历史的本质。而且,通过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有关“南京大屠杀”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看着资料中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的悲愤之情,他们不时发出“怎么会这样”“真残忍”“日本人真可恶”的声音。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既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也激起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为本节课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情境,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与同学之间良好协作的能力。身为课堂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我们,则在一旁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将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西安事变”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将西安事变的前后过程编成了一个小剧本,然后在班里选取了几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角色,并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劝说过程和兵谏过程进行重点演绎,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发展潜能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学生也更多地认识了历史,感悟了历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描述。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研究总结更多可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声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培养策略有一定关联。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使得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愈来愈多,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当前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导致很多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有的连基础的声乐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对当今社会音乐发展趋势的把握更无从谈起。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消耗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声乐人才,最终却出现学生难以成才的尴尬现象。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不足,在教授学生时便会时常出现自己会唱却不会教,或者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

因此也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入门时期便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段,即使具备较高的声乐天分也很难发挥出来。

照此下去,又使得一大批音乐潜力股被埋没,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也与“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相违背。

另外,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在登台表演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

这也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学生参加的表演活动极为有限,自然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知识更多的也只是应用于自己玩乐。

为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

其中,专业声乐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而普通高校在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据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声乐学习情况不容易被及时了解反馈,从而使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声乐知识。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审美能力,使得声乐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依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不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声乐的本质与灵魂,严重影响了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过多的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片面的追求“贪多贪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声乐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偏差,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使得声乐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声乐实践中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

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的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针对性也不强。

教学过程不能够结合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和创新意识。

高校在课程模式设置上对学科间关联性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四)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但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由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在制定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就应坚持专业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声乐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声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符合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合适、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可以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选择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声乐教学内容,并提高相应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演唱与表演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与环境,全方位的把握作品信息,并将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增加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声乐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较为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也是有效声乐教学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地知识传授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个别课”、“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集体教学模式优势,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多唱多练”才能够较好的掌握声乐教学中的演唱与表演技能,因此,高校在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表演感觉。

另外,高校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实践中去,并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激发其创作意识与创作灵感,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音乐素养。

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声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

(一)遗传因素。

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因素,这种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刻意培养,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将这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激发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子承父业”的实例,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往往双亲从事某项职业,孩子会有这方面的天赋,表现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双方从事与表演有关的行业,并有着很好的舞台表现力,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

(二)后天因素。

除了先天影响之外,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后天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先天表现力不足的学生后天培养就成了他们表现力的决定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缺乏表现力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

(一)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表现力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首先加强他们的思想认识很重要。多数学生缺乏舞台表现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认识不足,忽略了表现力对于歌唱表演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起着思想推动的作用。教师要首先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过程中表现力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专业歌唱艺术家的歌唱表演,并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二)在歌唱训练中注重感情培养。

音乐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创作者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在歌曲之中,歌唱表演者只有透彻的理解这种情感,才可能在歌唱中将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训练中要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学生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但学生往往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对于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于一些歌曲中的情感无法体会到,这就要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丰富的情感。增强个人情感的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读书。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书中体会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

(三)为学生创造适宜表现的艺术氛围。

多数学生在舞台上缺乏表现力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无法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在舞台上无法释放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演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力需要特定的环境来展现,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适于表现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力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收获甚微,尤其是对于声乐这种表演性科目。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可以将教学放到舞台上进行,舞台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学生表现力的环境,舞台往往会激发人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等都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有着很好的帮助效果。

声乐技能教学法的论文声乐教学法的步骤

艺术的教学是讲究情感与个性领悟的教学类型,比如声乐教学事业的开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都用心感悟,不止是单纯地灌输和接收理论,依样画葫芦地练习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声情并茂,才能演唱出美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传递音乐的魅力。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大范围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发音方法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能力。老师加强对学生发音的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兴趣在教学中是老师应该大加利用的手段。在声乐教学领域,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多多分享多媒体资料,让同学们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声乐的美好。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传授大量的抽象理论,在教学中,老师不善于利用生活化、具象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就很难读透教学内容。而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会更多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声乐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的学习对象,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内容,把握重点,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教学办法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借助提问、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该教学事业的宗旨在于,在艺术教育的引导下,帮助同学们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它是各个高校完成审美教育启迪的重要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活动,最终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事业中,尚且存在诸多发展不完善之处。老师不能忽视同学们在自己的性格与技能水平上的差距,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与指导。因此,声乐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教学技能与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科学地实施个性化的歌唱技巧培训。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方法影响下,声乐教学领域的许多抽象概念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缺乏对发声办法、唱歌技巧的科学认识,难以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被老师强调的一点是气,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调整气息的方式,在整个声乐教学任务中都是很关键的一点。唱歌的支撑点和动力便在于呼吸,调整呼吸也是演唱的基本功。教学中,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若需要学习的曲目是以山川和河流等为主题,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同学们创造漂亮的山川河流情境,从而加强大家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感受这首歌的内涵。引入情境之后,无疑更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调节气息的规律,抓住调整呼吸的关键方法,明确学会该技巧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也要根据深呼吸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气息训练工作,老师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让同学们沉浸到各种环境中去,培养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深呼吸,唱歌时,人可以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张嘴进行,学会更好地调整气息。学生在进行气息练的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学生的练习和深入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在启发式教学的教导下,创设相关艺术情境,从而使学生把握核心。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教学的重点要素在声音方面,把握好声音是强化学生的发声技能的一大关键手段。就之前的声乐教学习惯而言,发声训练选歌基本是往上和往下的音节,旋律比较单一,美感不足,许多刚刚涉足到声乐练习中的学生,可能掌握的技巧不多,大多数时候店铺只能依靠机械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连音和跳音技巧,学生把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钻研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发声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添加启发性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发声要领。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歌曲的架构包括了旋律和文字,因此为了完美地演唱出一首歌曲,咬清文字就显得尤其重要。咬文嚼字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咬字吐字和半音二者,不管是怎样的音乐,都会用对应的语言和声音来传递情感与内涵。优秀的演唱者不仅发音基础良好,更会在咬字吐字上驾驭得相当成熟。当演唱者面对的是一首温柔浪漫的爱情曲目,就会在演唱中显得很婉转缠绵,曲调和文字相得益彰,声音和形体高度融合,将观众带入一种逼真的环境中去。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情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启发训练。如果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动、主动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往往会爆发出比较强烈的渲染力,继而营造出激情感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更多的豪迈的声乐作品加以演奏。相反,性格比较沉寂内敛的学生,则会倾向于抒情、舒缓、细腻的声乐作品风格,同时用婉约的方法加以诠释和表达,当然他们也可能更具有深入挖掘声乐曲目潜在内涵的能力。

(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让学生自己感悟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合作。老师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和生物学习生活中,亲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音乐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研究,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是做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266.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是描写当少女得知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有了回应之后的惊讶之情。没有前奏,面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惊喜,甚至来不及思考,是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这首歌曲是c小调。第一部分没有前奏,像说话一样的旋律仿佛主人翁急切地想要表达她的惊讶,不明白也不敢想象,梦中心爱的人同样倾心于她。“f”的力度,以弱音起,更加强调了重音。配合重音上的歌词“kann’s”“hat”,它以字母“k”和“h”开头,都是喷口音,而原音“a”是开口音,语音上来讲是往外放的单词。舒曼在此使用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好地突出了惊讶的语气。钢琴伴奏四分音符的柱形和弦以跳音形式出现,加上休止符,短暂而急促,这种节奏像极了因为紧张激动而上下起伏的呼吸和砰砰的心跳声,表现少女激动的心情。17小节起,标注为“稍慢”,强弱也变成了“p”,从谱面上看,主旋律的节奏变化不大,钢琴伴奏部分虽然还是柱形和弦,但是节奏发生了变化,17-35小节由短暂的跳音变成了多连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表示歌曲进入了第二部分,依然保持难以置信的情绪,开始回忆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一切如同美梦一般。描述性的语气,但是带有一丝丝甜蜜。最后第一部分的动机再次出现,一段间奏之后,又一次重复出现,巧妙地表现不明白不理解的情绪一直萦绕心头。

二、演唱版本比较。

女主人翁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原来喜欢的是自己,三位歌唱家唱得充满了激情,极富生命力,表现了欣喜若狂,难以置信,心跳加速的情绪。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是德国二十世纪后半页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色纯净婉转,声音的控制能力极强,尤其擅长对德奥艺术歌曲的表现。她在演唱第一部分时,用很轻声的跳音演唱,配合钢琴伴奏的和旋,表现了疑惑不解的情绪。第二部分,前两句几乎是念出的歌词。从26到35小节,她做了渐强的处理,速度稍稍渐快了一些,情绪也逐渐激动,似乎是仍然难以相信自己已经实现的梦。37-41小节这句歌词大意是“啊!就让我死在梦里”一个音对应的'歌词是一个语气词“o”,她演唱这个音时吐了很多气,故意用微微抖动的声音演唱。40-41小节有一个纯四度的下行,她使用了滑音,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害羞、难为情和欣喜的情绪,其实不是真的想要死,而是想要再次在梦中见到他。54小节至最后,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用音量偏弱的相对平静的语气表现前句。有些像自言自语、含糊不清的喃喃低语,一段钢琴伴奏之后,同样的歌词,音区却整体提高,强调了这种情绪,最后一个音自由延长,体现对那个美梦的无限向往。伊丽莎白舒曼伊丽莎白舒曼版本时期处于单声道时期,而她纤细明亮的音色在这种录音环境下是比较吃亏的。第二部分的演唱做了稍稍不同的处理,前一两句为了突出说话的语气,有的音她甚至没有唱那个音,而是直接用说话说出来。而在这一部分的末尾处,她的情绪提前进入了下一部分,在这一句还没有结束时,演唱到最后一个音使用跳音,本来抒情的情绪,提前转换成了惊讶。紧接着53小节这一句开始之前,谱例伊丽莎白舒曼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吸气,见谱例:好像吃惊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正好呼应了这一段的情节,还是无法相信心上人喜欢的人居然是自己。

杰西诺曼杰西诺曼音色浑厚宽阔、气息控制力很强,21-25小节这一句其实是引用了男主人翁说的话“我永远属于你”,演唱时故意压低了声音,用很粗的声音演唱,似乎在调皮地故意模仿他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随后再转换成自己的角色。29-37小节,重复着“绝对没有这种事”这句歌词,但杰西诺曼在演唱时,第二句强调的语气更重,再次表示难以置信。虽然嘴里唱着“就让我在梦里死去,就让我在他怀里死去”,但其实心里却是高兴的甜蜜的。再现部分的表现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间奏之后的这一段,她放慢了速度轻声的演唱,深深的疑问在她心头萦绕。以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声乐艺术家的录音版本进行仔细分析与比较,不但可以一定程度地学习她们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更主要是借鉴她们处理作品的方式,学习其技术、步骤和能力,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概念和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黄琳华.古典之门音乐丛书―舒曼[].东方出版社,.

[2]莫尼卡施蒂克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克拉拉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大学声乐教学论文

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了解,这就造成我们对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迄今为止,我们了解的最古老的声乐表演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只存在于宫廷之中。宋代之后,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出现了“瓦市”“勾栏”等娱乐活动,以及其后的各种“戏楼”“茶馆”的兴盛,是中国戏曲真正的摇篮。

二、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联系。

(一)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之处,第一,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在体现共性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第二,传统戏曲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现实生活,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中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例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等。

民族声乐则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给人们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唱形式。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说唱的表演不同,它是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同时,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歌唱理论,从而形成的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传统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融合了民族乐曲,而且还融合了宗教音乐、宫调等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久盛不衰,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越来越喜爱,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和扩展。从而拥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民族声乐吸收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分,用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换、丰富的演唱技法等,不仅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戏曲本身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同时还借鉴西方的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技巧。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传统戏曲元素体现在民族声乐中。

对戏曲演唱者来说,一般要求比较严格,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戏曲大多来自民间,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演唱者引用诗词歌赋,通过说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声乐借助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通过声调在字与字之间的改变及抑扬顿挫的表达,将歌曲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声调和气息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中也十分重要,好的声调和适合的气息,可以很好地将演唱效果表现出来。演唱中国传统戏曲时,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运气,可以运用丹田的呼气方式来调整演唱气息,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从而带动观众、感染观众。

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声音等动作,完美体现了韵律美与声音美,民族声乐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经验和演唱技巧,从而发展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冯晓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13):75.

[3]闫晓宇.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略谈[j].音乐论坛,2015,(16):39.

[4]肖娜.中华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融合[j].音乐论坛,2015,(16):38.

文档为doc格式。

声乐技能教学法的论文声乐教学法的步骤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至今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应用到教学之中,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是时代的要求,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师范院校角度来说,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增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均有较大改变,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敢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纵观当前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发展实际,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改革之初,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示范声乐课程的开展却不是很乐观。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较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

一直以来,声乐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那么难点究竟在哪?归根结底,“难点”就在于师生在课程教学中总在寻找“位置”和“感觉”,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此一来,理解教师思维的学生自然不费力气便能很快理解,但对于“心中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则达不到什么成效,这些所谓的“感觉”对声乐课程教学并无益处。

2.教学设备的局限。

钢琴、音频播放器、镜子、黑板是传统声乐教学中必备的“几大件”,虽然近几年大多学校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增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延续,学生在教师“感觉”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演唱,声音位置的高低、声音腔调的圆亮都是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进行反复练习,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学生对教师从心底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教师为学生播放音频时,一段完整的曲目很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各师范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仍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大班”普遍性的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颇为合适,但在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当下,“一对一”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而“大班”的普遍性则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会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不得不减少备课、做科研的时间,对师范声乐课程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从辩证的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也不例外,本文中笔者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以客观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局限性和促进性。

1.促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性、形象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征为人们所喜爱,在声乐课程教学中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网络信息方便搜集以及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在学习时,能更加系统、方便,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局限性。

声乐的学习需要天赋与汗水,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简单的模仿与学习无法促进学生唱功的进步,只有经过刻苦、努力的练习,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多传递理论知识,对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局限性。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无论哪种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会显现出其优势和劣势,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声乐专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其不足,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为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中。

1.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

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原则和方式,建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集体课减轻了教师多次重复的负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之中,以课堂演播方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利用ppt、投影仪等加以辅助教学,为学生介绍各个时期声乐发展特征、流派、代表人物等,直观化、便捷性的教学方式,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教师在介绍声乐某一发展时期特点时,除文字描述外,还可以搜集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关作品等资料,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作曲家、歌唱家进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使内容更加充实和直观。

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依靠自身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概念讲授,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概念不甚了解,对发声器官的位置、发声概念等缺乏了解,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声音支点)了解不到位,声乐课程显得深奥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flash、ai、cai等软件制作课件,将人的发声器官,歌唱时各个器官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制作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具体性特征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学习时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流派、作曲家、演唱家等相关资料进行了解,细致地分析旋律和对词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作品。

课上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练声,运用nuendo软件来制作简单的练习曲伴奏,丰富学生练习时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纠正音准、把握节奏。

课下复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很好,而在课下却很难找回这种“感觉”,课下学生利用手机、dv、录音笔等电子设备录制课堂内容,课下多加学习、练习,将课下练习时的状态与课上加以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为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媛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整合[j].媒体时代,2015(10).

[2]卢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7).

[3]张春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j].都市家教,2010(10):187.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素质做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对一个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主观机能以及客观现实。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往往具备更加积极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专业声乐考试的考场当中,有些考生表现得潇洒大气,声音自然而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在演唱过程中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十分明显,节奏混乱,甚至有部分考生对于自己的气息都无法很好掌控,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忘记歌词,这必然会影响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就是考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其实每一位演唱者在舞台上都会感觉紧张,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度的紧张情绪,它反而能够促使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使演唱者超水平发挥;另一种则是过度的紧张,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声乐专业教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重点对于一些歌唱技巧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明明具备较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也具备一名优秀歌唱者基本的技能和素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所以在歌唱表演当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要素。

(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如果其心理反应是更加积极的,那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反之,如果个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就会感到悲痛、烦躁、愤怒以及厌恶。如果歌唱者心情欢乐,加上科学的表演技巧,那么他(她)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出。相反,如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对舞台、对观众的恐惧感,那么,就算具备再高的演唱技巧,也无法发挥出来。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作品都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得个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信心。但是仅仅只有音乐作品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会随时发生,歌唱者也无法排除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表演者虽然对某些歌曲十分熟悉,但是无法在舞台上发挥真实水平,从而使观众无法走进歌唱者的音乐世界。

(二)性格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场音乐会中,有的演唱者上台之后身体放松、气息流畅、大胆且收放自如,而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面临复杂的舞台环境以及观众,使得他们出现怯场、畏惧的心理。但是不同性格的演唱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其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相对外向的,他们对于自身非常有自信,在舞台上很容易与观众互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表现得游刃有余;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人的主观思维太过僵硬,导致他们在上台表演时很难与观众进行互动,所取得的实际演唱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三)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对歌唱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表演者在唱歌过程中,大脑会将理想的唱歌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表象,并且逐步形成心理暗示,这就促使歌唱者努力对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因为面对复杂的舞台情况,很多歌唱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会打乱歌唱者的节奏,影响歌唱者的个人意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佳,那么最终其表演无法达到既定效果,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还需要培养个人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培养自信心。对于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应当是整个声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因为声乐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歌唱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声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对音乐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般来说,歌唱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的时候产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反应,效果也就更加良好。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也对自己的声音比较自信,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发声不对、无法控制气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步遭受打击,读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声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重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方面比其他非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他们自身所认为的毛病和不足,在一些非专业的学生看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忽略了这些不足,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要理智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这样一来,对于声乐的学习,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一一改正,从而逐步融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来在舞台上表演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二)选择合适的歌曲。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歌唱者的技巧水平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一些歌唱者其声音高亢而明亮,或者圆润而甜美,所以像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就应当选择一些民歌来进行演唱,这样的嗓音十分适合演唱民歌,通过演唱这些歌曲,他们会对于自己的声音越来越自信,也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还有一些歌唱者,嗓音特点是深沉宽广,所以就应当以美声唱法为主。每一位不同嗓音的歌唱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搜集相应的歌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清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歌词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三)提高演唱技巧。要尝试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过硬,人才会更加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一位歌唱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在音乐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和心血,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发声习惯,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为了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些歌唱者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只有这样,自身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而伴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他们自然能够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歌曲,能够有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歌声传达给观众。胸有成竹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而且游刃有余,演唱技巧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

(四)多参加实践。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歌唱者获取更多的演唱经验,让他们看到诸多不同的现场情况,这样一来,舞台经验丰富了,也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了,这对于歌唱者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唱者只有多次的实践,才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才能够进一步走向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唱者,如果没有舞台,那么就永远不会成长,而歌唱者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舞台、通过舞台演出来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作为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清楚认知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