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4 22:08:38 作者:MJ笔神

通过编写四年级教案,教师可以系统地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条理和有效。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教案案例,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2、(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学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2、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教师: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一个星期)。

教师: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教师: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学生读)。

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岩石来。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大雨还冲走了什么?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呢?(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父亲的信念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也磨起了泡。

教师:父亲在做什么?从哪里挑?挑了多少?这块地有多大?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我们不能……就用来肥土吧。”

教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一下子又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及其象征意义。

1、教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直线射线和角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2)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b、说明“射线”的概念。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4、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出示三线合一,问: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讨论)。

(1)其中一段射线下移。(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2)(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5、练习一。

(1)p117/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110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

c、验证: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练习四。

(1)判断p121/3。

a、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b、一条射线长3厘米。…………………………………………()。

c、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d、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2)练习五:数角。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麦哨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一》,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而前几册对有关几何结论都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本章内容则严格给出这些结论的证明,并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及书写表达格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则是对前几节证明的自然延续。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逻辑推理、问题思考、组内及组间交流、动手实践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及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以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讨论。

三、说学校及学生现实情况。

我校是蓝田县一所普通初中,四面非山即岭,距蓝田县城四十里之遥。但由于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有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硬件环境。我校学生几乎全部来自本镇农村,而我所教授的八年级四班学生,大多家庭贫苦,所以学习认真踏实,有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善于钻研是他们的特点,并且,有较强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直入主题。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使学生破除畏难心理,对知识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我的具体做法是:简单回忆旧知识,“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轻松做答,我肯定之后紧接着说:“本节课就是用证明的方法学习一个熟悉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尽量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更利于学生投入新课。

〈二〉、交流对话,引导探索。

1、巧妙提问,合理引导。

证明思想的引入时,问:同学们,七年级时如何得到此结论?(留一定时间让他们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回答后,我及时肯定并鼓励后抛出问题: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容易回答:凑成一平角。我说:很好!那你们用这样的思想能证明这个命题是个真命题吗?赶快试试吧!这样,既引导了证明的方向,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学生做题,我巡视。同时让一学生板演。

2、恰当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

在学生做完之后,我与他们一道分析板演同学证明是否合理,并利用多媒体给出正确书写方法。

3、一题多解,放手让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空间。

正因为学生的预习,所以他们证明的方法有所局限,这时,我抛出问题: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将课堂时间又交还他们,将其思维推向高潮。学生思考,继而热烈讨论,此时,我又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同时,借此机会增进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情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最后,请有新方法的同学叙述其思想方法,我用大屏幕展示不同做法的合情推理过程。

4、展示归纳,合理演绎。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种表达形式,以促其学以致用。

5、反馈练习。

用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新知,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在他们作完之后,多媒体展示正确写法,加强教学效果。

〈三〉、课堂小结。

采用让学生感性的谈认识,谈收获。设计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严谨的逻辑证明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让学生充分体会有理有据的推理才是可靠的。而证明思想、书写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重点。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理念,也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堂表现可以看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做法让我倍感惊喜!把学生还给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我一贯的做法。

文档为doc格式。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主认读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文章写法,感受语言特色,课外扩展阅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亲。

情感与态度:1.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2.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法学法】教法:对比;引导、体发、拓展。

学法:感悟、体会、讨论、交流、抒发。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谈话】谈谈你所了解的小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三篇课文都是写小动物,两篇写“鹅”,一篇写“猫”。它们的作者是谁?是的,《鹅》的作者是由丰子恺,叶、诺索夫两个不同的人写;老舍先生的“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热爱生活的他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一、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字字过目,句句入心),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生字。“怨、抗、侮、绩、凄、慈、辛”

二、初步感知课文,明白作者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你从哪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2、读完这两个句子,你有疑惑吗?指名说。还有想问的吗?

3、反馈: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感受母鸡特点。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2、随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反馈一:叫声心烦。

(1)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这叫声多烦呀。齐读,读出我们对他的讨厌。

教师小结:母鸡的叫声让人心烦,所以让作者讨厌。还有原因吗?

反馈二:欺软怕硬、心狠手辣或暗箭伤人。

(2)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点拔:这只母鸡面对高大的公鸡,从不反抗,可是它却要去欺侮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欺负忠厚老实的鸭子。)。

反馈三:好表现或爱炫耀。

(3)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她吵得受不了。

3、正是这只母鸡让人心烦、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请三段中任意选择一段看看能否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指名一个)。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过渡:如此让老舍先生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1、感知母鸡的特点,明白不讨厌母鸡的直接原因。

其实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出示第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请同学们再读第9段。看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是评价母鸡的。把这些词语圈圈读读。指名说。(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小结:是呀!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相关的词语可以圈一圈,并想一想你的理由)待会儿咱们来交流。

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是哪个自然段。出示段落。

(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负责)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

还有同学想说吗?师:从“挺着脖儿、立刻警戒、挺着身儿、咕咕地警告”这些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勇敢、负责、辛苦的鸡妈妈。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情况它立刻警戒起来。(教师口述情境,学生使终说这些词语。)。

小结:这只母鸡,不论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多么负责、勇敢呀!一齐读。

(2)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他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他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连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是啊!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好好感受这位善良、负责的鸡妈妈。(齐读)。

(3)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

出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师:课文第8节又写到母鸡的叫声。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是怎么叫的。来读一读。(课件再次出示第一自然段)。

现在这叫声更尖锐,更凄惨,难道这叫声不会叫人心烦吗?为什么?(因为它现在是鸡妈妈了,这叫声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它放声啼叫,是为了把主人叫醒,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可以救自己的孩子。)是呀,这叫声里饱含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呀!怎么会让人心烦呢!

(4)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出示:“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他们挤在他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辛苦)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猜猜看,一天教多少次。你猜?你来猜?多辛苦、多累呀。还体会到了什么?(慈爱)。

同学们,如果这些小鸡雏能开口说话,她会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

是呀引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

2、情感升华,感受母鸡就是母亲,明白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小结:现在你明白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她的背后,是作者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感受母爱。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位鸡妈妈,让我们来看看她。

(插入文章《母鸡的爱》)这只鸡妈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母鸡的爱。

母亲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母爱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

那年鬼子进村扫荡,母亲和村人一起向村外的山洞躲去。在山洞里,母亲突然想起家中还有一只老母鸡和8只小鸡没有随身带入山洞。母亲感到一阵心疼,老母鸡在鬼子的炮火轰炸下或许能逃走,8只小鸡是怎么也没有能力逃走的,它们才刚学会走路。母亲想跑回村里,把老母鸡和8只小鸡捉来山洞,可是鬼子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村了。鬼子扫荡了半天,没有什么收获,便离开了村子。

母亲急匆匆地回到家里。在一个烧毁的草垛旁发现了那只老母鸡,已经死了。它半蹲着伏在地上,两只翅膀大大地张开着,背上的鸡毛被火烧得精光,露出烧焦的皮肤。而8只小鸡却不见了踪影。母亲走到老母鸡的身旁,用一根木棍拨了拨母鸡,母鸡翻转了过来。母亲一下子惊呆了,8只小鸡从母鸡的翅膀下“叽叽”地叫着跑了出来。

原来母鸡在大火烧来之时,用它自己的翅膀为8只小鸡撑起了生命伞。

2、延伸:让人讨厌的母鸡,因为做了鸡妈妈而让人陡生敬意,本来可以活下来的的老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被烧焦。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老师为大家讲两个故事。

之一,讲在亚美尼亚大地震中,一对被埋在瓦砾中长达八天的母女奇迹般获救。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阴冷,无水和没有食物的八天中,只有三岁的幼女是怎样活下来的?原来是她的母亲咬破手指,让孩子吸食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

之二,是讲越南战争中一群平民在枪林弹雨中狂奔逃命。一粒子弹射中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没有象其它人一样扑到而死,而是慢慢蹲下去结束了生命。拍下这组镜头的美国记者流着眼泪对刘墉说:她是怕压着抱着的孩子,才忍着不死,蹲了下去.....

3、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4、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读读这一段话吧!

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可爱的儿女。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母鸡无病呻吟。

(1-3)自然段欺软怕硬(浅薄媚俗的母鸡)讨厌。

母拼命炫耀。

鸡母亲。

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

不敢再讨厌母鸡尊敬。

(4-10自然段)母爱。

第一场雪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抓住特点写景物,通过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下雪场景。

师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教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部分学生上台写,其余学生交流)。

2、师:粉妆玉砌本来是什么意思?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播放“粉妆玉砌”多媒体。)。

(学生欣赏图片后,有感情地朗读“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看一看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多媒体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

指名读这些词语,然后请学生点评。

师: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请同学们边观赏录相边读读这些词语,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体,学生边看边读边体会)。

4、再用“读--欣赏--感悟”的方法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师: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可大声读,也可默读,可与伙伴读等等)。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多媒体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师:读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师:“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赞叹雪下得大。赞叹雪景非常美。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学生自读自评。

6、(多媒体出示“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让学生朗读)。

(再次出现这一片段,“落光了叶子的、毛茸茸、亮晶晶、冬夏常青的、蓬松松、沉甸甸、轻轻地、簌簌地、玉屑似的、五光十色”这些词用红色显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再次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出示“()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松树和柏树,堆满了()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彩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我们写文章,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形容词、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7、师:当你“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时,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播放多媒体。)。

师:是呀,在那白茫茫的世界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嘻戏,打雪仗,堆雪人,拍照片,还有什么不高兴呢?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吗?请自由读课文。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和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是什么写法?(夸张的写法。)。

师: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现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作者无比欢乐的心情。

师:看到这如画的美景,听着孩子们的叫喊声,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那么请同学再去朗读这一段。

(三)自学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像当农民看到这一场“瑞雪”,会是怎样的心情吗?

(3)、假如你是农民的孩子(小丰),请你设计一段小丰与爸爸的对话并写下来。

要求:把你读懂的内容与你的想像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想像,写下来,可同组同学合作,互相听听,看看,评评,然后指名表演。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雪后美景。希望我们今后每个人都能像今天这样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珍惜大自然的美,创造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无处不有,校园里到处都是,你们现在就到校园去找找吧。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10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 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      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      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按照以下策略来完成: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略中显精,领悟方法;内外结合,拓展积累。体会最大的是略读课文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文主题:

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习任务:

1、识字写字。认字12个,写字1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段。(认读文字符号)。

3、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自然之美。(解码、译码:将文字变成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之美)。

5、分析、概括、总结、感悟: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梳理、概括)。

6、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表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编码)。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1)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将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3)分析概括:用1—2个词语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样?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

一、检查、交流课文朗读、识字写字、课文背诵。

1、朗读正音:薄雾、闷雷滚动、颤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交流识字写字情况并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背诵情况并交流背诵方法。

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作者在海宁市盐官镇看到的潮来前后的壮观景象。

三、交流讨论:从文章想象到的画面。

1、出示“交流平台”:怎样想象?想画面、听声音、闻味道。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3、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到的。

气势磅礴。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交流讨论: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什么样?

预设: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壮观、盛大。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抓住重点句子谈理解。

找出特殊的语言形式或特殊的写作安排,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题目是观潮,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第二自然段——潮来前?怎样看待第四自然段中的分号?)。

让学生谈评价、打分。

用朗读验证一下,看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五、交流讨论:作者在写作时是怎样突出钱塘江潮的特点的?

1、写人: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沸腾(衬托“天下奇观”);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潮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3、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自己说一说本课的收获。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学生谈自己对背景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主题。

三、简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学生读并提炼出重要信息。提供相关信息,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理解主题。

四、初步感知:

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2.检查自读情况。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讨论线索和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深入学习领会。

五、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四个情节:

一、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二、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

三、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四、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们表演出来呢?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的情节。

同学们讨论、交流。

理清文章的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理清脉络。

六、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合适的音乐配乐;展开丰富的想像。

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分工编写剧本。

3.老师巡视指导。

4.组织表演。

5.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鼓励。1.学生研究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2.自由结组,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3.表演。本环节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七、赏析评价:

讨论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2.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结合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同学间展开讨论,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在前边表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八、谈感受: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文章的写作特点等方面谈。

学生畅所欲言。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能有整理所学内容的过程,对本课有个整体把握,做到一课一得。

九、巩固:

1.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牛郎织女。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唱歌:《我们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唤》,活动:田园随想。

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

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唱歌:《牧童》欣赏:《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单元:故乡的桥。

唱歌:《在阿维翁大桥上》欣赏:《北京的桥》和《桥》。

第六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

欣赏:《阿细跳跃》活动:秧歌舞。

第八单元:八音盒。

唱歌:《铃儿响叮当》欣赏:《打字机》和《维也纳的八音钟》。

四年级《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

阅读材料: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设计意图:

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自己对母鸡的前后两种不同态度,使读者体会到鸡成为母亲后是一位英雄,进一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阅读材料所选的这一节通过对母鸡保护鸡雏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一位母亲的形象。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习抓住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练习设计:

1、事先安排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一组动作和神态(比如:吃食、喝水、游泳等)。

2、听写所选的这段话,想想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写得好在哪里。

3、模仿选文的写法,把一种动物的一组动作和神态(比如:吃食、喝水、游泳等)写具体,写生动。

操作说明:

1、请你先听老师把选文读一遍,想想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听写选文内容。

3、分别用“——”和“~~~~~”标出听写的这段话中母鸡保护鸡雏的神态和动作的内容,说说你画出的内容写得好在哪里。

4、模仿写段,模仿选文的写法,把一种动物的一组动作和神态(比如:吃食、喝水、游泳等)写具体,写生动。

5、交流修改。

学生习作:

我家的两只小乌龟最爱吃火腿肠了,这我可是太了解了,它们吃食这可真是“千古第一吃”——真能吃啊!刚刚开始,小时侯虽然还得把火腿肠用牙签挑碎才吃,但它们长大了,我就一根火腿肠一下放进去也可以自己享用了。它们吃食真有趣,刚开始放上火腿肠,它们还不敢靠近,但人一走开,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着火腿肠来了,小嘴一张,食物马上就进去了,它们哪里知道,我还站在高高的沙发上偷偷看它们吃食呢!

点评:这段话写的是作者观察了自己家的小乌龟吃食的过程把内容记录下来了,能抓住小乌龟的动作写清楚。

以前,我做完作业,最喜欢和我家的小狗乐乐玩了。我们经常玩的游戏是“扮家家”。我会先把乐乐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让它在一边玩。它时而转眼睛,时而对我“汪汪”地叫几声,叫一会就摇动尾巴,朝我慢慢走来。有时,不小心碰到了我摆放好的小板凳就摔了一个大个跟头。我在一旁忙着“烧饭”、“烧菜”。不一会儿,做好了一桌子的美味。乐乐和我一起高兴地“饱餐一顿”。

点评:这段话写得很生动,能把自己和小狗一起玩耍的过程写具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抓住了小狗的叫声、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使整段话看起来很生动。

我想起两年前,我和爸爸、妈妈在澳大利亚的企鹅岛看过的小企鹅。那一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登上了企鹅岛的观赏长廊,导游特别关照大家不许使用电筒和任何有闪光灯的设备,以免吓到企鹅。

傍晚七点半左右,我听到有人说:“企鹅来了,来了。”我冲到前面,果然看到海滩上三三两两的有一些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地在移动。近了,近了,只见企鹅们一家家的小心谨慎的从长廊两边穿过,灯光下,我看到它们个头大约只有40—50cm左右,身上的大衣发着蓝油油的深色的光,就象一个个穿着燕尾服的绅士,高贵极了。

点评:这段话的选材很独特,能观察别人不大到的动物的动作。作者能用上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把企鹅的穿过长廊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

四年级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阅读例6的主题图及题目,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p.10页的“做一做”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3、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正确求出积的近似值。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一、自主学习。

预习(课前)任务:用“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

1、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2、阅读教材第1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并把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3、练一练:p.10页的“做一做”。

4、想一想:要保留一、两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

5、思考发现: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关键是看()。

任务:探究积的近似数方法(课内):

1、按要求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435.5(整数)14.53(一位小数)4.537(两位小数)。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求积的近似数方法:先根据,再按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关键是看。

2、按要求保留积的小数位数(依次分别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7.5×2.31.56×0.17。

3、“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关键是看.是否满五.

过关检测:

1、1.61×1.5的积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0059×1.7的积有()小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2、《小小科学》(月刊)每本5.80元,小华打算订一年的,要花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三位小数准确值最小是(),最大是().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性质,激发喜爱运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熟悉的运动项目,发展学生音乐听觉、音乐想象及音乐表现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在“运动员进行曲”声中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绕教室一圈坐下。

2.感受和理解乐曲的性质。

(1)刚才,你们听着音乐迈入教室,这段音乐熟悉吗?什么时候听到的?学生泛讲。

(2)“运动员进行曲”是运动员的音乐,你认识哪些运动员?(边听音乐边回忆,学生讲出,教师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3)你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边听音乐边泛讲,教师根据说出的项目,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4)请你们边听音乐,边把熟悉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来。(足球、篮球、游泳、射击、体操等。)。

3.听辩乐曲的曲式变化。

(1)听乐曲,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三段的变化。

(2)听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每一段表现什么?如a段表现了运动员入场;b段表现了运动员在比赛;a’段表示了运动员夺冠获奖了。

(3)听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动作表现。

4.完整听赏音乐,感受“运动员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性质。

5.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出室。

四年级英教学设计人教版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齐读课题,家看。

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什么,读;

师: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要问的呢?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请你读句子;我常常想,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以作者杏林子开篇就提出了关于生命的话题:(出示课件)(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2、师:现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怎么办?

3、师:谁敢来读?那么作者笔下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听几位同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段意)。

3、师:谁回答作者笔下的生命是指什么?(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4、师: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主要写的是谁呀?(飞蛾)写它怎么样呀?(在强烈的求生)希望其它同学都能像他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求生的飞蛾)。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不屈生长的瓜苗)。

5、师:这位同学挺聪明,刚才学习的方法,他马上就会运用了。

6、师: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然后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沉稳有规律的心跳)(创造无限的价值)。

7、师总结:我们初读了课文,这美美的散文被我们浓缩成为了一首小诗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诗)。

三、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师:现在让我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求”生的?(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飞蛾在强烈的求生?

(挣扎、鼓动)。

3、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读?

(指名读)。

4、师:我感觉你在跳动,而不是跃动,谁再来读?

(指名读)。

5、师:从“跃动”这个词中,老师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咱们全班同学一起读。(齐读)。

6、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是这只被人捏在手里的飞蛾,你们命悬一线,你会说什么呢?

7、师:面对这只强烈求生的飞蛾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呀?(生:震惊)。

8、师:来,读出作者的震惊,读出你的震惊。(生读)。

9、师:同学们,标点可是无声的语言,读出感叹号表达的情感,谁再来读。(生读)。

10、师:作者震撼了,她在想什么?(出示课件:心想--)。

(学生说话训练)。

11、师:课件图片展出,讲解杏林子的经历。

第一个宝贝就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二个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学法:同学们看,刚才我们怎么学的呀?抓住关键词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哪些关键词体现了这一点?(点学生回答)。

1、师:你感受得很真切,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这句话。

你感受得很深刻,也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你感受得很强烈,也请你来读。

(生回答:冒出、冲破、仅仅、竟然)。

2、师:每个字每个词都在诉说作者的心声啊!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品味到瓜苗的不屈,瓜苗的顽强,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不屈,读出顽强。

3、师:瓜苗仅仅只是想活下去吗?(板书:不屈向上)。

4、师:作者看见这不屈生长的瓜苗又想到了什么呢?

5、师:我们又一次运用了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品读。

6、师:听香瓜苗对作者说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小瓜苗如此的顽强生长,那怕仅仅只有几天的生命,但它还是活得如此的光彩,如此的坚强,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同学们,生命成可贵,我们生命得继续下去我们要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更精彩,请同学们就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学习下面的课文,下节课老师再来和你们一起研究我们的生命。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珍惜。

不屈生长的瓜苗----不屈生长。

沉稳有规律的心跳----。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学生谈自己对背景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主题。

三、简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学生读并提炼出重要信息。提供相关信息,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理解主题。

四、初步感知:

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2.检查自读情况。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讨论线索和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深入学习领会。

五、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四个情节:

一、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二、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

三、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四、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们表演出来呢?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的情节。

同学们讨论、交流。

理清文章的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理清脉络。

六、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合适的音乐配乐;展开丰富的想像。

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分工编写剧本。

3.老师巡视指导。

4.组织表演。

5.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鼓励。1.学生研究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2.自由结组,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3.表演。本环节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七、赏析评价:

讨论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2.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结合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同学间展开讨论,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在前边表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八、谈感受: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文章的写作特点等方面谈。

学生畅所欲言。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能有整理所学内容的过程,对本课有个整体把握,做到一课一得。

九、巩固:

1.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牛郎织女。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四年级《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习作者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习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