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6 14:13:06 作者:笔舞

教案中通常包含课时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下面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心得,希望对大家在教学中有所启发。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一)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培养验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订正时,各自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法则及笔算过程,并说一说怎样验算。2.与板演同时,全体同学进行卡片口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简便。

6+9+4=7+2+8=7+8+2=。

5+7+5=9+8+1=8+9+2=。

4+5+6=3+8+2=9+9+1=。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会做万以内加、减法了,数目再大一些也会做吗?今天我们学习数目比较大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加、减法)。

1.教学例1。

例1的第1题:43865+5427=。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的,怎样验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十位上写9;百位上8加4得12,百位上写2,千位上进1;千位上3加5再加1得9,千位上写9,万位上的4落下来。最后得数是49292。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再加一遍,两遍得数一样就对了。)。

出示例1的第2题:43560-8976=。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减法怎样计算的?怎样来验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向十位借1,10-6=4,个位写4。十位:6-1=5,5减7不够,向百位借1,15-7=8,十位写8。百位:5-1=4,4减9不够,向千位借1,14-9=5,百位写5。千位:3-1=2,2减8不够,向万位借1,12-8=4,千位写4。万位:4-1=3,万位上写3。验算减法时,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就对了。)。

教师提出:同学们都会计算加、减法,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谈谈你的体会。

由相邻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按法则进行计算,首先相同数位对齐,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3)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验算。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1题,并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在下面计算中要用这些经验,争取四道题都计算正确。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进行订正时,表扬一次做得全对的同学,有错的同学检查出原因,下次改正。

2.教学例2。

6845+14270+9238=。

由学生列出竖式,并检查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提问:

(1)每一位三个数计算时,怎样算得快?

(每位三个数连加时,用凑十的方法就能计算得快。)。

(2)连加法怎样进行验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板书如下: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2题,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提出要求:前面练习的四道题,很多同学运用了大家总结的经验。四道题都做对的,下面的三道题也要争取做对;前面的题没做对的,吸取教训,争取这次做对。

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表扬两次做对的同学,特别注意两次都做错的同学,检查一下什么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改正。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在前面两次边讲边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85472+362980000-4865。

27465-775913465+8972+27035。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要求列竖式,原式验算,便于订正。

订正时,对三次全对的同学奖励小纪念品,注意三次都有错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3,4,5题。

提出要求:按照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进行计算,争取做得全部正确。

批改作业时,在全对同学的作业本上盖一面红旗章,表示鼓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亿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其计算法则和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对于两个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已经学全,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新课时,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

但是亿以内加减法的位数增多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采用组织学生总结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大家都按照这些经验来做,这样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比老师要求学生去做要好。

本节课组织三次练习,每次练习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练习后进行订正,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现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布置课外作业适量,提出争取全部做对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6845+14270+9238=30353。

人教版四年级小数教学设计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68÷4224÷4252÷6345÷15。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任选一题说一说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方法一: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方法二:

22.4×10=224。

4×10=40。

224÷40=5……24。

3、师:

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5.6。

422.4。

20。

24。

24。

二次备课:

思考:(1)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这个24又表示什么?

(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

(3)怎样在商上面表示六分之一呢?

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算一算,比一比,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3.完成练习三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22.4÷4=5.6(千米)。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因此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简单的数据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三、巩固发展.。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人教版四年级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故事激趣(回顾商不变性质)。

1.小故事:猴王分桃。(ppt课件演示)。

2.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ppt课件演示)。

(1)7.53÷0.3=()÷3;。

(2)300.3÷1.43=()÷143。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法,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师由复习题引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2.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情境图。(ppt课件演示)。

提问:图中奶奶在干什么?

2.简单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我们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3.将例4补充完整,明确条件和问题。

(1)教师补充条件:大家知道编一个这样的中国结要多少丝绳吗?(0.85m)。

(2)用ppt课件补充其他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明确解答方法。

(1)学生独立列式: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7.65÷0.85。)。

小数的性质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角的度量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二班4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但班级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尖子生较尖,但比较少,后进生10人左右较差,其中两人属于待合格生。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珍稀动物-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1、平行四边形地认识和面积2、三角形地面积计算3、梯形地面积计算4、组合图形地面积计算.

综合应用-关注我们地活动空间。

1、多边形面积计算2、小数四则运算3、统计与测量方法。

第三单元: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1、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2、质数合数3、分解质因数.

第四单元: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1、正负数地意义2、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地量。

3、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大小。

1、分数地意义2、分数与除法地关系3、真分数、假分数。

4、分数地基本性质。

第六单元:空间与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

1、认识轴对称图形2、认识图形地平移与旋转,会画平移旋转90度。

3、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组合图形。

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1、公因数公因数地意义2、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地意义。

3、找两个数地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4、约分。

5、同分母分数加减法6、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7、分数与小数互化。

综合应用-我能长多高。

1、收集数据整理数据2、小数四则运算。

第八单元:获联合国人居奖地城市-统计。

1、折线统计图2、选择折线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九单元:可能性。

求简单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地大小。

数学与生活。

1、简单地统筹法2、简单地优选法。

回顾整理——总复习。

角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怨、抗”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1)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

3、学习1-3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三、升华主题。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2)最后一段改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行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不敢”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四、比较写法。

2、交流:(1)结构清晰,善于运用总分段。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五、总结。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对它由讨厌到喜欢、敬佩。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六、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麻雀》,体会麻雀的爱子之心。

板书设计。

16母鸡。

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感情:讨厌喜欢敬佩。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在经历小数的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识。

6、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7、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8、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3课时。

二、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五)板书设计。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教案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扩大了10倍。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生:略。

生:略。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课件出示:请把下列各数分类。相信你一定很棒。

07.5236.8691011.253840.001。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整数:069101384。

小数:7.5236.81.250.001。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小数除法

7.83÷91.35÷2.754.4÷0.1627÷1.8。

6.76÷0.52。

22.78÷3.4。

4.8÷3。

18÷48。

二、口算。

2.4÷248÷0.696÷3。

0.24÷0.24.8÷60.96÷0.03。

2.4÷0.24.8÷0.69.6÷0.3。

3.24÷243.24÷0.243.24÷2.4。

三、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

0.3333……≈。

13.67373……≈。

8.534534……≈。

4.888……≈。

四、用简便记法表示下列循环小数。

(1)3.2525……。

(2)17.0651651……。

(3)1.066……。

(4)0.333……。

五、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积是0.226,其中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四年级《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展开小组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在晚上总能见到月亮,你眼中的月亮什么样?(学生交流)月亮下的景物又是什么样?(交流、讨论)今天我们就和一位朋友一起去《走月亮》好不好?(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新词。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4、“是呀,如此皎洁的月光,如此美丽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怀抱是如此的温馨。”接下来,我要看一看词语宝宝是否找到了主人。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光下的美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欣赏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欣赏《月亮船》,会唱的跟着唱,随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歌声是如此的甜美,文中的语言描写又怎样呢?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感悟月光下的美好意境。(听读课文,想象画面)慢慢地睁开眼睛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自由谈感受)。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自由读文并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自由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

师:应怎样读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呢?(指导学生朗读)。

想一想它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第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读的可真好,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说一说)。

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谁还想读?

3、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走着,走着……。

师:此时此刻你感到了什么?(说一说,突出主题——爱)。

这诗情画意般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解决上节课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阿妈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爱的存在,爱的和谐,爱的温暖)。

总结:学完这篇课后,你最想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7--38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经历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挖掘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小数性质中不变与变化的数学辩证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创设数学王国中数字“0”去做客的情景,发现数字“0”引起整数的变化。

1.以数字“0”前往小数家中做客的情景,引出问题:0.4是不是等于0.40.

2.在独立验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0.4=0.40?

3.借助:0.4=0.40=0.400,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4.深入研究小数的性质:

(1)从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去推断与思考去掉“0”的情况。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小数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先讨论,在交流举例。

5.添上两笔,让4、40、400三个数相等。

6.探讨:从0.4到0.04,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末尾”这一关键词眼。

1.出示超市里某些食品的价格表,上面哪些小数里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

总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质疑:为什么有些小数能化简,但是价格表中仍然写成两位小数?

2.把下面物品的价格写成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总结: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或者整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初步感知小数改写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240÷60=420÷7=150÷30=54÷9=。

960÷6=88÷8=76÷4=85÷5=810÷9=。

(30+50+80)÷4(80+80+80+80+85)÷5=。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