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时间:2023-12-09 10:55:02 作者:灵魂曲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对名句的理解。

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伶官传序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

(3),,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至于誓天断发:()。

(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函梁君臣之首:()。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而告以成功:;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七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温淑娜。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用幻灯显示)。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伶官传序》教学视频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伶官传序》教案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事件道理。

盛衰之理盛(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926年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nbs。

伶官传序教案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伶官传序》学案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学生讨论回答。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清.沈德潜。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板书设计 】:(用幻灯显示)。

过秦论             |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在于人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伶官传序教案

(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一)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赐庄宗——庄宗藏于庙——用兵前:请其——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还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检查作业 。

预备性的提问: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

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

结论是:重点说“衰”。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把握文章脉络。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1、关于学生。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3、课堂提问。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伶官传序教案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  文章的议论思路。

1.  导入  新课。

1.  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  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  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幻灯)。

字:原——推究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  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3.  。

课堂延伸。

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  课后作业 。

1.  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  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失败也由人(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伶官传序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