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7 17:57:09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需要。小编整理了一些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5.49kb)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圆认识》教学设计

a.认识圆心。

a.(将剪好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圆心的概念。

b.认识直径。

a.(用彩色笔将其中一条折痕描出来)。

让学生观察所描出来的线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直径的概念。

c.认识半径。

(在圆上任取一点,并与圆心连接)。

教师介绍半径,并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半径。

(2)认识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小组讨论:在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a.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反馈交流结果,并归纳总结。

对教学设计认识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预设:小羊没有绕着边线跑;小马没有再回到起点;2.小结。

大家看一下小马的路线,“一周”应是从起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起点终点重合),像跑道一样在一个平面上能从起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的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我们今天就学习图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大家找一找身边的物体表面的边线,并用手来摸一摸。生讨论交流。

汇报。

2、大家真棒,老师这儿有几道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1小题。投影展示出错较多的同学。重点讲解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大家再看一下2小题,判断并说一下理由。

2、大家再算一下三个花坛的周长分别是多少?3.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谁的长?

四、

总结。

谈收获。作业。

回家量一下你的腰围是多少?

数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蝴蝶(图)。

小花(图)花盆(图)。

汉字(图)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89。

87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数认识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线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对教学设计认识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圆认识》教学设计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认识角》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认识角教学设计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认识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