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4 17:09:12 作者:LZ文人

教案模板的建立和更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科与学生的深入理解。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当代闻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详细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浩叹息。牢牢围绕"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细致修辞,文中用是非同等,节拍划一,对仗工致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现季候更替的诗意化风景;又用一组是非纷歧,节拍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叹息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联合,不光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并且显得既典雅又朴素。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时间变得可以觉得,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说课稿

本文讲述了建筑师莱伊恩恪守自己为人的原则,不被外界压力所服,坚持自己的科学设计,并想出妙计对付市政府检验的故事。文章第1、2节概要写出了莱伊恩运用工程学原理设计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市政府大楼,遭到权威人士的反对;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既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不会“惹恼”官员的办法,在大厅里只增加四根柱子,但不与天花板接触。第3节叙述了三百年后,人们在修缮时,发现了这个“秘密”。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准:悖、恪。“恪守”“有悖”这两个词语比较生僻,让学生查字典先理解“悖、恪”,然后再理解词语。“旨”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二:能读懂课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义;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含义。

“秘密”含义隐含在课文的描述中,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知道,因此在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后,结合板书,说说文中“秘密”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固执”、“弄虚作假”的理解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三: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

1、引发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课开始,通过老师的叙述,引出“大厅里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质疑、解疑的空间,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摇篮,问题是创造的基础。课文的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莱伊恩的评价,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试图从学生的问题着手,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立足主体,选准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着重抓住“固执、弄虚作假”这两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

在理解过程中,设置情境,促进学生角色迁移,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如:“在建筑行业里最有威望、地位的权威人士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他们和莱伊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面对来自权威人士和市政官员的阻力,莱伊恩非常苦恼。”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感悟人物当时心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发挥想象

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语言实践:当一回解说员,向前来参观这个大厅的人们,讲讲莱伊恩的“秘密”,既对课文内容又一次进行回顾,又让学生多了一次动脑动笔的机会。

小学语文说课稿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新事。课文通功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通知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例文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本课的教学目标:1.稳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因”。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教学重点:1. 会读.写“子.去.因”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功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例文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功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开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开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例文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功“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先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特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开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先会说些什么?这样例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先,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新事。最先,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一) 我会认--------单习稳固生字.1 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相互认读.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因 子 去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3.引导学生瞅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4.学生瞅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1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先说给小伙伴听听.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

第1。

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

教学。

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接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接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

总结。

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说课稿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口耳目》是一篇象形字归类识字的课文,十二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现象、植物来分类。并且把画画、古文字与象形字对应起来,融儿童情趣与识字为一体。

本课是识字教学中的第二课,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小熊贝贝为线索利用闯关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抽象的汉字和枯燥的认字过程成为孩子们爱做的事,使识字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提高识字效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程序,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也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在他们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课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频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因此障碍不大,所以我在学习了2个象形字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剩余的4个字,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记、去想,在前面两个字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巧妙地将汉字事物联系起来。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锻练学生独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字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特意安排了“认标牌”的小游戏,我希望通过这一小游戏,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交际、生活中开动小脑识字,让识字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让孩子们进一步提高识字兴趣,并且以识字为荣。

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方法认字,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根据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及识字的能力。

针对我班学生好动、爱玩、做事没耐心的特点,在本课中我以小熊贝贝为线索,通过闯关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孩子能主动参与,大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情境中,我又穿插了诸多游戏来调味课堂,例如,儿歌诵读、找朋友、归类游戏、认标牌等,其本质都是识字,复习生字,可是学生学得不累,总觉得老师还设置什么新花招在等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正是学生所期盼的。

在课始我便抓住“兔”字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象形字学法和熟字加笔画法来巩固此字,并通过“兔”字的学习,迁移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记忆另外的4个字。本课里均是象形字,每个字都可以对比事物来记忆字形,此种方法固然巧妙,但是象形字毕竟只是汉字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尝试多种方法来记字形,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根据本课的“木”、“禾”等字的特点,我希望引导学生能用加减笔画,编儿歌等方式来记字,使记字方法更为丰富。

在本课之前,我们课文中学的汉字基本上都是靠学生反复读儿歌来强化记忆的,既没有给孩子们分析字的结构,笔画,也没有特意要求学生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外形,因此,在备本教案时,从一下子重音过渡重形,我很担心当我问你如何记这个字时,学生除了能对比事物来记,其余毫无方法。甚至会出现像学习拼音那样“兔,小白兔的兔”。

这六个字的教法,虽然我安排了扶两个字,放4个字,并通过情境与游戏参与,可是我发现备来备去,六个字的教法与学法还是十分雷同,这使很苦恼。

小学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午时好!我是今日的4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白杨》。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述生动。经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必须了解之外,我们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景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本事,可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

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经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讲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将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经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资料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忙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本事,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设计如下: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然后让学生经过文章的描述,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貌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经典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本事经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解决问题。第一步,让学生找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再读一遍,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述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能够自由回答。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环节不要求十分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能够了。第三步,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我将采取比较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最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品质。

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谈谈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所以我经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白杨礼赞》片段,让学生讨论本篇课文中白杨的形象和反映的品质。在学生讨论后,将《白杨礼赞》中关于白杨形象和品质的描述与本课所反映的白杨的形象与品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教材资料的理解。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一样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我将以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因为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当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让学生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经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各位评委教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从看优美的画面,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先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让画面定格在特写的叶上,优美的音乐继续,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请小朋友用‘是’说句子,说说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或者“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小学语文说课稿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经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经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经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到达用情活力,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经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主要资料。但总结课文的主要资料,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景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资料,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活力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比较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境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终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并且也能在必须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比较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小学语文说课稿

《难忘的八个字》一文讲述了“我”由于模样丑陋遭人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后来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老师对我说了八个字“我愿你是我的女儿 ”,从此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鼓起“我”生活勇气的故事。透过这个小女孩的心理感悟,赞美了一个懂得怎样去爱护、抚慰受伤的童心的优秀教师,启迪人们应该付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阶段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巩固认读词语。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写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2、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伦纳德老师善良、慈爱的美好心灵

2、体会师爱的伟大和无私,受到爱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伦纳德老师善良、慈爱的美好心灵,体会师爱的伟大和无私,受到爱的启迪。

教学难点:

读懂伦纳德老师为什么要说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为什么令“我”终生难忘?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思想情怀,在读中启迪学生心智,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设计思路是牢牢扣住“难忘的八个字”这个关键,利用创设情境,想象说话,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逐步形成与自己以往经验相适应的“理解”内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词句去体会小女孩、伦纳德老师外貌描写所透示出来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渗透抓人物特点写人的写作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有效对话、感情朗读等形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最后拓展延伸,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爱的神奇,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爱的行动”中受到感染,学会感受身边的爱,知道如何去让生活充满爱。

语文新课标对中年级段阅读方面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据此要求,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换位思考、想象说话”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实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语言为学生创设读的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掌握边读边批注圈点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巩固词语认读。

学生在复习认读词语的同时,回忆上节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听录音,感知全文。

2、学习伦纳德老师的外貌描写。

以提问:“伦纳德老师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吸引学生去书上找内容,阅读感知伦纳德老师的美丽、慈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她的喜爱。

3、学习小女孩的外貌描写,理解小女孩的内心感受。

学生找到关于小女孩的外貌描写,说出自己对她的印象,假设学生自己是这个小女孩,感受她的心情。

创设语境想象小女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理解她的内心,走进她的生活。

4、感知我与伦纳德老师之间不一般的故事。

默读3---7自然段,概括故事内容。

联系小女孩以上表现体会小女孩听到“我愿你是我的女儿”后的感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想象小女孩以后的生活、学习。

5、你想对伦纳德老师说些什么?你最难忘老师做的哪件事?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爱。

(三)升华爱,知道如何表达爱。

配图配乐,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小学语文说课稿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

《画》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认识文中“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首谜语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谜底是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重点是认字,练习朗读。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生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中就把生字记住了。然后,我把要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抽读卡片,同桌互读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已认识的生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通过观察图画,用课件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等,(例如,把耳朵贴在画上听水流的声音和小鸟打招呼等。)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一》、谜语导入。

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引出课题《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或直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过同桌互读,抽读卡片等学习生字,教师指导、正音,然后再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生字。

《三》、再读古诗,引导质疑,揭开谜底。

1、逐句讲解诗句与画面的关系。(课件)

(1)、出示“远看山有色”。老师描绘: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颜色呢?(青色)

(2)、出示“近听水无声”。同学们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听,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着的水。)

(3)、出示“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可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

(4)、出示“人来鸟不惊”。请小朋友们和小鸟打招呼吧,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不是真的小鸟。)

2、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画—一幅山水画)

3、指导朗读及背诵。

出示课件:“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 画 有色 无声 开放 不动

小学语文说课稿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课的课题就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2、情景教学法。

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采用优美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的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这时课件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点击画面,出现动画)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脚步。而我们,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睁大双眼,敞开心扉,去寻找春天。板书:找。课文中有几个孩子,冲出家门,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个个跃跃欲试,也想一起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教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在学完生字以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巩固生字呢,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一只只忙碌可爱的小蜜蜂,要到花园去采蜜,可是今天的采蜜要聪明的小蜜蜂才会有收获,利用奥斯韦尔制作的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利用鼠标把一只只小蜜蜂拖到花上,如果找对了和小蜜蜂身上的词语相对应拼音的花朵,小蜜蜂就会快乐的开始采蜜。如果找错了,小蜜蜂只好又飞回到原处。这样不仅加强了演示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遥、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齐读,自由读,小组讨论读等,让学生谈谈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又体会到什么?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在小组中把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点击出现视频画面),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出现找到春天的情景,配乐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春天悄悄来到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发现了春天的踪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其实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点击出现音乐画面)通过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孩子们跟着唱,跟着跳,尽情展示自己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热烈。(点击出现课文画面)在这种心情下,再让学生朗读全文,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尽量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的美,图画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春光的美好,陶冶了心情,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给学生描绘出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同时起到引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采蜜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

本文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一篇十分有趣的小童话。篇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课文除了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以外,还通过角色对话,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不仅懂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还能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而受到启发,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一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容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解朗读要求,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

3.理解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特征,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下面我就分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动物的头和它们的脚,引导学生连一连。(根据图片出示特征,进行连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课题中的“和”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2.指导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学生汇报识字情况,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2)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成果。

(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4.开火车朗读生字。说说自己识字的好方法。

5.同桌互相认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流利。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指导学生看图,了解大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结合插图,想想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小公鸡和小鸭子去了哪里?他们干了什么?指名读第1、2自然段。指导学生用提供的句式说话。

(3)指导学生看图说说为什么小鸭子不能捉到虫子。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公鸡捉到虫子时的高兴和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时的着急。

(5)指导学生感悟小公鸡的团结友爱的特点。

(四)小结。

师:学完课文,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选举代表上台发言。

预设:学生甲:我懂得了小鸡不会游泳,小鸭子会游泳。

学生乙:我懂得了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学生丙:我要像他们学习,做一个团结友爱的好孩子。

小学语文说课稿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学校教育的根本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评价学生是否成才,决不能仅仅看他的学习成绩,而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育人质量,努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康人格与品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关系到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势必会成为左右学生成才的关键。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任性,娇气,懦弱是他们主要的特点,这些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的过分关注使他们产生了“骄娇”二气,对于压力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很差,直接导致了他们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极其任性;或者是胆小慎微,没有自信,毫无主见。由此而引发的极端实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本课为了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成功意识,先是以“罗森塔尔试验”的结果点明: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直至成功。接着课文出示问卷,让学生进行自测,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对如何树立自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以富有哲理性的段落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纵观全文,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情感发展由弱渐强,结尾令人心情激荡。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在此我将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激趣导入切入主题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项内容。首先读一封学生来信。信中的学生向老师倾诉了内心的苦闷与疑惑――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会越帮越忙,受到训斥;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觉得同学们瞧不起自己,故意疏远他,自己常常感到很孤独。结尾他向老师询问自己是不是一无是处,没有希望。读完这封信,教师提问,有类似心理状态的学生请举手,借此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大致情况。第二项内容,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了解自己的同桌吗?他(她)有什么优点呢?其他人呢?这一环节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学会评价他人,并且使受到鼓励的一方感受到被人认可的满足与喜悦,从而对自己信心大增。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比较自然的体会到了确立自信心的文章主题。

二、活动体验引发思索

经过前一步骤,学生的兴趣渐浓,这时再引入一个游戏:照镜子。教师将一面小镜子隐藏在手中,说这是一个人的照片,让同学到台上来辨认是否认识。当学生来到台上,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一定会说认识这个人。这时候,教师提问:他有优点吗?那缺点呢?学生大多会承认这个人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经过多人上台参与这个游戏,教师最后公布谜底――手中只是一面镜子而已,别无他物。学生惊异之余,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为什么就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呢?这一问题的抛出,一定会使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但这种沉寂决不是麻木,而是通过这件事而引发的深深思索。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这一答案。

三、正视自己树立自信

自信心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缺乏自信会有什么后果?这又是一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中的实际表达自己的想法。告一段落后,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罗森塔尔及他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拥有自信心所带来的的神奇效应。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明白了成功的关键还在自身,在于对自己、对困难的认识,认识到人只要心中怀有期望,就会一直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结果定会出人所料。

为了成为内心渴望成为的那种人,验证自己拥有自信心的程度,学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测试自信心指数。这一环节一定要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填写,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问卷情况一定有好有坏,对于结果不理想的同学,他们急于找到扭转局面的方法,这时候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找到使自己变得自信的途径:

1.自信首先要喜欢自己,学会为自己减压。

2.先从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建立信心大厦。

3.多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鼓掌。

4.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就能得到对自己最好的鼓励――成功。

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学习这几点之后的感受,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了吗?还能找到其他的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吗?让学生尝试着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努力,相信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收获与回报。

四、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为全文的高潮,非常适合集体诵读。因此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品读,最后集体诵读,直至当堂背诵的环节。学生们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自信心的认识,重新为自己定位,而且也为今后如何走好人生路,在内心做好了描画。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的生活等待我们去学习,我们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可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愉快而且充满自信的心,需要我们坚信自信的自己将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愿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美丽人生,像那条小路、那条小鱼、那颗星星,永远做一个最好的你!

以上就是我对《做一个最好的你》这一节课的总体把握。经过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信心对于一个人如何成才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对今后该如何树立自信心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小学语文说课稿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先、鹿、慢”等14个生字,会写“先、千”两个生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1-7段,体会动物们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情。

教学过程:

1、春天来了,天气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来念一念?指名读齐读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这条美丽的小路看一看,请你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好了之后把生字宝宝在文中圈出来。开始。

2、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课文中的生字宝宝。

圏生字,领读。

1、这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这么美丽的小路在哪里呀?自己快速默读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发信号。

2、你怎么知道是在鸭先生的门前?指名读

3、你就是鸭先生,屋前有这么美丽的一条小路,你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是呀,这可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走在这条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鹅卵石,真——,看看路边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树,真——,那开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气,真——,闭上眼睛,咦,好像听到——,真——!

5、走在这么美丽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夸一夸呢!请你来。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过也忍不住要来夸一夸,他们会怎么夸呢?请你自己读读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兔姑娘来演一演,老师来读旁白。——理解“轻轻”

还要请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们一起来试试。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8、走在美丽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难怪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没过多久,小路就变了样。(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9、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0、兔姑娘又从小路走过,她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请一生,问:兔姑娘,你为什么皱起眉头呀?

鹿先生也从小路走过,他捂上了鼻子,说:——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请一生,问:鹿先生,你为什么捂上鼻子呀?

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请一生,问:鸭先生为什么要叫起来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难过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更难过。

分角色朗读。(女:兔男:鹿合:鸭)

1、对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呢?它能不能找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请你把书翻到48页,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先”和“千”两个字。

2、学写“先”和“洗”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3、学写“千”和“干”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来实践。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很出彩,语调、动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学生肯定很有体会,并且他们对文本的参与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于热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情绪有些涣散,没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琢磨,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