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故乡散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6 07:08:45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让读者陶醉其中。这是一篇经过多次修改和润饰的优秀作文范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

故乡的河散文欣赏

每次回家,回到父母亲身旁,都会经过那条河,故乡的河。

长大以后,离开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身在他乡,却心心念念着出生的地方,那里有儿时的梦想和期待。

在那金黄的稻浪翻腾中,鱼儿跳跃出水面,晃动着尾巴,忽地又潜入水中,留下一串串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使人神清气爽,我的家就在这里,远近闻名的鱼米乡。

人生太多的难忘是在小时候,童年时光。因它的美好,足以温暖整个曲曲折折的人生路,使人在困顿之时,汲取它给的滋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的童年很快乐。有很多的玩伴,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如花儿开放般生动,可爱;有许许多多的游戏,一天到晚不知疲倦的玩耍。

童年的岁月洋溢着芬芳。

那条河一直静静地流淌着,走过我们的`少年到中年。我们已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多了心事浮沉。

家乡的河,你可别来无恙?

左边城市,右边故乡散文欣赏

曾经,找不到,到不了,所谓的美好。

曾经,别人对我说,有一个地方美得让人陶醉;

曾经,我对别人讲,有一种感情美得令人向往!

曾经,风雨交遇,留下撑伞的人群。

曾经的曾经,当我还很年轻,梦便把我带到那个地方,真的好美。在那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心悸的乐章。还有好多好多漂亮的瞬间。

某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了她,但开始并没注意到她。当时的我,只是在乎她旁边的女孩好漂亮,让人无法挣脱迷醉的眼光。

于是,缘起。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生命开始萌芽,她站在她的左边,我的右边,我用最快的速度看着她,窥视她的旁边,却一直忽略她,并不引人注意的目光。

我发现,她其实并不漂亮,只喜欢用纯洁的笑容面对别人的眼睛。只是笑的很特别。

慢慢地,我把她放在心上。其实她真的不漂亮,真是很不一般,却散发着什么。

一个午后,我看到她的左边和我的右边,有无数个流动的身影闪烁,中间隔着一条河。我觉得,她离我好远!

好远,而我期盼又害怕着,又小心的看着,望着。

我很失意,还是失意。忽然,她告诉我,周末要我和她一起外出玩耍,我兴奋异常,就像饥饿时看到天上掉下馅饼,毫不犹豫答应了。

那一天,我一直在想关于她。

周末,比想象的来得要快,却过的也是很快,眨眼而过。

出发了,我很失望,因为一行人不只我们两个。还有许多同窗和一些不知名的外客。庆幸的是,她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我并着她的肩,穿梭了无数的路头,走过一段平而短的林荫。越过田野,合着一首你心爱的.秋日私语,带上你心爱的耳机。走远。

那以后,激动着。喜悦着。

时间,像小孩嘴里的数字,一眨眼,便数到了很远,在我还没来得及回想之前。

突发的奇迹降临到我身上,我坐在她的左边,她坐在我的右边。中间还有一条空荡的小道,我们几乎互不相扰。你换了一首你喜欢的钢琴曲。

故乡的河散文欣赏

我的老家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都是山,远远的看去并不高。山上也光秃秃的。我的老家就坐落在盆地的中央。

我所在的村庄被两条河围着。一条是大沙河,在村子的前面,河水较浅;另一条在村子的后面,是泥河,河水很深。两条河在村子的西北部汇合,把我的家乡围成了半岛。上初中时我对伙伴们说这叫冯庄半岛。把小伙伴们搞的晕头转向。直夸我学问高。

沙河是我少年时光的乐园。

记得那时候,沙河水很浅,也就是到脚脖的位置吧。深的地方不过有齐腰那么深。只要说到沙河去玩,父亲是不拦挡的。

父亲绝不允许到后河去玩。后河太深了,两人那么深。听说后河淹死过好多人,既有成年人,也有小孩。后来我们就有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在后河洗澡,不能立即回去,要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用手在全身挠一挠。装出没洗澡的样子。再大摇大摆的回去。这种办法骗过家长无数次,也练就了好水性:狗刨,仰浮,扎猛子,侧浮,踩水,都不在话下。在后河游泳两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手脚都泡白了。终于有一次,有一个刚学游泳小伙伴险些被水淹死。父亲于是知道我去后河洗澡,拎着破鞋撵,边撵边骂,撵了好几圈。我们就再也不敢去了。

于是就到沙河去。

沙河的水很浅,很清澈。水珠也是晶莹剔透的。河里的沙子很细,也很白。河里的鱼很多。泥鳅,黄鳝,白水链子,鲊蝊,螃蟹,鲫鱼,鲶鱼,火头,沙趴,还有一种鱼,跑得飞快,叫不上名字。河的岸边有水草,在水里摆来摆去的。

临近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到河里捉鱼是最舒服的事情。鱼非常好捉。靠近河边有遧棉的地方。用脚猛的一扫,水和遧棉飞溅到沙滩上,就等着拾鱼吧,通常会有两三条,鱼也不大。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心里那个美呀。想捉大一点的,要到水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去。岸边水草茂盛、水流缓慢的地方鱼最多。用一个篮子抄着水底慢慢的接近水草,而后,迅速的提起篮子,一篮子下来十条、八条是常有的事。不过这种办法很费篮子的。一般情况下捉半盆用不了多少时间。

我和小伙伴们捉鱼经常用的办法是徒手捉鱼。弯着腰,将两个手掌打开,四指并拢大拇指微翘,放入水中,手掌与水平面成60度,慢慢向中间靠拢。当两手快接近时迅即合围,紧接着用力把它们甩向岸边。经常会捉到白头链子,鲫鱼,黄鳝,鲶鱼。虾,螃蟹。有时会捉到大蟾蜍,它那红红的眼睛,一疙瘩一疙瘩的花皮,让人头皮发麻。最让人害怕的是冷不丁的捉到蛇,随着用力甩出,蛇会在空中扭着身子前进。蛇一落入水中,头便高高的竖起,迅速的游走了。时常惊出一身冷汗。

沙河的水很清澈,水底一览无余。在沙河里最好捉的鱼是鲊蝊。这种鱼就藏在沙粒里。个子很大,身子是四方形的。用脚在水里趟沙。碰到它它就会出来。游很短的距离,又扎进沙里。用两手一抓就抓到了。

我们抓到的鱼通常用柳树条穿起来,穿好几串子,这些战利品通常是向小朋友炫耀的资本。

沙河的两岸,在儿时记忆里树木非常多,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印象最深的是野槐树,树很低,也很粗,枝杈很多。经常躺在上面玩耍,或者捉迷藏。即使掉下来也会哈哈大笑。不会伤人。印象最好的是枣树。枣的种类很多:有酸枣,个不大,酸酸的,甜甜的。有马牙枣,长长的,味道想不起来了。石磙枣,这种枣个很大,又脆又酥又甜。枣树特多。枣也特多。一竿子下去会收获很多。至今想来那甜甜的感觉是绝无仅有的。

沙河的两岸,鸟语花香。经常会听到悦耳动听的鸟叫声,此起彼伏,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洪亮悠扬,有的婉转清脆,鸟儿尽情的欢唱着。林子中鸟窝很多,鸟窝中的鸟蛋谁先发现就归谁所有。但都不准带回家。我们就有了各自的牵挂。天天去看,天天去想小鸟什么时候孵出来。小鸟孵出来了,我们通常会把他们带回家养起来,给他们捉虫子吃,悉心照料。但结局往往很悲伤。

沙河里沙滩很多,沙层很厚。有的地方沙很粗,有的地方沙很细。还有很多鹅卵石,光光的滑滑的。形态各异,还有很多小鬼烟袋。在沙滩里,光着脚丫子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躺在沙滩上伙伴们往身上堆沙子。都非常舒服。最有意思的是捉屯胡,看它逃跑。屯胡是一种虫子,它用屁股往沙里钻,速度极快。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不过你只要用手一扒,他就又露出来了。不能把它放在手里,它在手里爬会痒酥酥的。

时光如梭,星转斗移,几度春夏秋冬。几年前再回家乡,见到故乡的河,心里不禁一颤。哪还有儿时的影子!

后河,原来发蓝发青的水,变成了又黑又臭的水,水很浅,河床裸露着,哪里还能洗澡呢。

沙河呢,野槐树,枣树没了,河两岸光秃秃的。沙滩不见了踪迹。河水很小,很窄,跨一步就可以过去。

现在也许好些了吧。

每到故乡去,看着物非人非。平添几分惆怅。

美好的童年时光。无限遐思的梦。儿时的家乡的河啊!我梦绕魂牵的地方。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八十多岁的老外婆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囡囡,我知道你最好了,带外婆回家吧。”那恳切的眼神与乞求的语气,让醒来后的我久久不能成眠。

舅舅把外婆和外公从乡下接到广东的城里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里,我也只是趁着国庆长假去看过她们一回,湖南与广东并不远,但对于我们这些上班的人来说,出趟远门,却是一种奢侈。

记得那次见面,瘦瘦的外婆一见到我,就用还能动的一只手紧紧的拉着我,也是如此恳切地问:“囡囡,你是来接我们回家的吧?”那语气与神情,分明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令我动容。其实我知道,这是外婆对每一个来看望她们的人必问的一句话。自从两年前来到城里之后,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谁能带她回老家。

回老家成了外婆有生之年最大的期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外婆跟着外公从县最大的水库——下源水库库区移民,到一处偏僻的高山上落了脚。那年月,山上的日子确实过得比山下丰盈,偏远的地方土地多,饭都吃不饱的饥馑年代里,至少红薯杂粮是够吃的。那时山旮旯里娶媳妇都比平地的人家容易得多。支持国家建设,要移民,考虑生计,大山里成了最好的选择。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后怕。记得外婆跟我说过,那时山上野兽很多,甚至还有老虎和狼出没,晚上有时还会听到狼的嗥叫。我不知道当时的外婆带着六个年幼的女儿经历了多少个提心吊胆的夜晚,但幸运的是外婆就一直住在那里,将儿女拉扯大,全家安然。在她将近四十岁时,做梦都想要个儿子的她,冒着高龄产妇生育的生命危险,生下了我舅舅。那年月,生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所有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有了儿子,生活再苦再累好像也有了些安慰,在家庭、在左邻右舍中可以挺直了腰板。

从山下跟外婆他们一起上来的几户人家,互相帮助,抱团取暖,把荒山开垦成耕地,水源好的辟成水田,打水井挖池塘,种上红薯与稻谷,为了生活,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尽管偏僻,近乎与世隔绝,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高山上,慢慢吸引了一些人定居,成为了那里的村民。从我记事时,那里已经是一个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了。后来我读书读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想起外婆的家,分明就是现世中的桃源。

外婆就在这桃源一样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却幸福着。每每我们逢年过节或放暑假去的时候,她总是杀鸡宰鸭,乐呵呵地搞一大桌子菜,并且拿出花生、梨子等自家有的零食任我们吃个够。一放暑假,我们一大帮猴孩子就齐聚外婆家,上山放牛、掏鸟窝、采蘑菇、捉泥鳅……嘻笑打闹,几个孩子在一起,可以把房顶都掀掉,可外婆从来不管我们,只是慈爱地看着我们吵闹。那时,我们都觉得外婆那里是天堂。假期结束了,我们几乎是被爸妈拖着,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回家。

有外婆的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一年年地在这种幸福中长大,而外婆却渐渐老去。长大了的我们渐渐地远离了那个村庄,偶尔回家,也都怕爬那高高的山,去的次数屈指可数。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古朴安静的村庄在时光流逝中越发寂静。外婆的村庄也跟绝大多数高山村庄一样,年轻人都外出了,留守在家的是屈指可数的垂垂老者。舅舅在广东那边安了家,我妈和姨妈们相继也跟着子女到了城里,可是老外婆老外公却还是坚守在那高山上,不管后辈们怎么劝说。她们习惯了高山上清新的空气,习惯了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也习惯了山上的鸟鸣和太阳烘烤土地的味道。

我看着消瘦的外婆,慈爱的面容里写满了无助与惶恐,心里酸楚无比,我懂得她对自己村庄的那份感情,但我没法接她回家。我的心,同她一样,困在了城市里。

我悲哀的想,来日无多的外婆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个有着几十年生活情感沉淀的故乡,那个有着青的山、绿的水、蓝的天的桃源。外婆精神皈依的唯一寓所,或许就此只能依然鲜活在外婆的记忆与想念中了。

故乡之殇散文欣赏故乡之恋

一粒情花,盛开在青葱懵懂的心里,就这样芬芳了际遇……三生石上不知可有我美丽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你今生不变的记忆?一次邂逅,映照了缠绵的心事,浪花朵朵,低语缱绻了誓言,娓娓如诉。倾心的相见,灿烂的笑颜,波光粼粼中心曲婉转,相思蔓延。

如果我能够,我一定将毕生所有的眷恋向你倾诉;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舞尽霓裳羽衣,倾国倾城。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唱起那首《越人歌》,让你听懂我无法言传的心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若说没奇缘,为何得与王子同舟?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几座青山,终难望公子的身影,几湾碧水,泪眼凝眸。

西子湖畔。

左边城市,右边故乡散文欣赏

离开故乡三年有余,此后漂泊。父母带我到城市定居,以此为家。于我来说,家在心中,哪里便可去得。我心向往一处地方,有山有水,有自由的风吹开满山的桃花,吹走蒲公英。我的童年。

城市太繁华,红灯绿酒,眼花缭乱。迷失于满目琳琅,欲望欲盛。不若青山绿水罢,心若在,目光澄明。我的心在童年的故里,所以郁郁成疾。父母不懂我的疾病,我只管学习,学习。沉默着,失去了一切可能的语言去责怪。父母与亲子,是一个世界的距离,给与肉体的自由,心灵的枷锁。然而,父母是天下人的父母。

人来人往,是我们推动时代前进,还是时代推动我们前进?疲惫的人在麻木的同时,心存一丝良知趋之若鹜,只为更好的生存。人就是为了生存,一切成为可能。你我都没有错,错了的只是一个时间。你不会知道未来的自己多么向往如今的时光。

或许世间一切都可习惯,唯独孤独耐人寻味。我躲在一个角落,看那些如小丑般隔三差五登台表演的人们。只是突兀的站在镜子前,有岁月的斑驳,有伪装起面具下藏着的伪善。原来,一个人的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空,你的眼泪只有自己会懂。你想要的,不是这样的孤独。

在对故乡的思念里,我望眼欲穿。只是世俗烦扰,金钱竟也成为我赴一场心灵之旅的工具。我依旧渴求,前往心灵的故土,找回真的自我。然而,我还是错了,我只是思考,只是沉默,我忽略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苍老,岁月如此伤人。

故乡变化许多,时光飞逝,她亦无法逃脱。尽管还辨认的出曾在那条路上跌倒,爬起,那条路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我们依旧陌生。漫步阡陌,嗅不到她的气息。我不敢去猜测,可分明触目到遍地的伤痕。原来,我们都在痛苦。该庆幸的,故人,你我还在。

原来。原来世间一切都可伤人。改变可以伤人,不变也可以伤人,所有的一切都要怪那颗固执的怎么都不能忘记的`心。

城市的灯光依旧明亮,只是灭了心里的灯,如何寻得迷惘的出口?一味的伤感让我迷恋他们的忧伤,在他们书写的忧伤里,总有一丝阳光透过压抑的愁云,让我相信,在寂寞的海洋里是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来。

故乡或者城市,那些遗忘在过去的故事,再无关乎我的明天。

王国维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死的青春,在路上。

故乡的炊烟散文欣赏

对于一个从小就离乡的人来说:故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都早已忘却。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有一股味道从未被抹去,那边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烟,那混合着青草的干柴燃出的气味,在喧闹的都市是不会闻到的。缕缕的炊烟,淡淡的青草味,无一不让人回想起那幽静的树林,泥淖的小道,还有永不让人忘却的那带有青草味的空气。没有什么比乡烟更令我思乡的东西了。故乡的炊烟便是自己的故乡。

还记得,每当春节过年回姥姥家时,自己都会十分兴奋的边走边跳。那泥土和着麦壳砌成的大屋,那古式的灶房都在吸引着我去靠近。每次当姥姥准备做饭时,我总爱自告奋勇的去烧火,望着那火红的焰苗,便欢喜不止的加柴,边加边看着姥姥同亲人们忙碌做饭的身影。那家常的唠叨,那关心的询问,伴着火红的焰苗不断升温。直至当亲人们发现到我的新衣已被灶火烧出了几个洞来后,便再也不让我接近灶房了。然而,最后我带着一身的烟味和白灰高高兴兴的走出去。而那萦绕在身边的烟味更是令我开心不已。

我爱故乡,更爱那故乡的炊烟。那围绕在篝火边的火红脸庞,那令亲人们懊悔不应烤火而惹来一身的烟,都是我的最爱。那烟融合着故乡的情,故乡的人。颇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架势。

繁华的都市,热闹非凡的夜晚,都抵不住那类似与“孤魂野鬼”的游子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每一个孤独袭身的时刻,唯一能为我驱寒的便是那故乡的炊烟,那已满温暖的炊烟便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曾几何时,每当自己望见窗外的黑烟时,便都会激动的跑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可是到了最终还是抱着失望而归,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的炊烟。不断的希望,不断的失望,而故乡的炊烟在我心中却是越发的深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老屋由于姥姥的病情早已上了锁,那曾养育过的灶台,那曾温热的灶台,如今,也只怕寒冷刺骨了。而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了。那驻扎在我心中的乡烟亦越发模糊。故乡的炊烟,那吸引着我的乡烟,那载着我思乡之情的炊烟,到底是怎么模糊了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生锈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青草味的炊烟,再一次闻一闻那怀揣着故乡的炊烟。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夕阳下,树木鍍上了一层金色,温暖如同游子回家时屋檐下的把盏灯火。淡淡的阳光,懒散散地斜撒着,大地比往常更平静了。远望去,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正沿着干涸的水渠静静地向远处走去,不远处,那位拾柴的老人正吆喝她不要走太远。

月盈月亏,花开花落,十五年过去了。

她还和往常一样,静静地望着窗外。春去夏来,秋走冬至,又一年过去了,窗外已飘起雪花。纯净的雪花,淘气般地落在对面红色的瓦房上,非要把原本红色的瓦房变成天使的纯净,如同十六年前的她一样淘气。她的思绪也随着熟悉而陌生的雪花飘向故乡,夕阳下,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不顾爷爷的呼唤依旧沿着水渠走下去,那年她五岁,那片夕阳是她现在梦魂牵萦的故乡,她知道她离开那片夕阳好久了,她也有几次追寻过,但再怎么追寻夕阳已无往日的味道。其实她也不知那是什么味道,但她却向往,向往夕阳下爷爷爷爷温暖的手心。

小时的她每当树叶飘零时总会陪爷爷到村外的小山坡上拾柴,这似乎成了她儿时每年必修的一段课程。清早,阳光撒在红红的瓦房上,一老一小牵着手向村外走去,田野上,庄稼早已收割完了,空旷旷的,但阳光的明媚总会给大地增添点什么似的,她的心窝同时也暖暖的。途中,爷爷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趣事让她乐不思蜀,她的一举一动也让老人感到欣慰。走累了,爷爷找块大石头坐下,而她却目不转睛地盯这爷爷大大的口袋,慢腾腾地靠过去,爷爷伸伸懒腰,从那黑油油的口袋中掏出她那早已向往已久的瓜子,每次都是她笑呵呵地等待这瓜子,而爷爷却故意慢慢地掏出,瓜子吃完了,他们又向山坡走去了。一路上她总是那样的新奇,仿佛笼中鸟偶尔飞上渴望的蓝天。到了之后,爷爷拾柴,她到处玩耍。她喜欢沿着水渠走下去,她记得听谁说过,沿着水渠走下去,就能走到改嫁他乡的妈妈那,所以她习惯静静的走着,感受着远处妈妈的`思念。一次偶然,她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棵山楂树,树上小灯笼般的山楂仿佛在向她招手,只可惜树太高,她只能拾树边散落的山楂,她时常挽起上衣,将散落的山楂一颗颗捡到挽起的上衣内,兴高采烈地跑到正在弯腰拾柴的爷爷旁边,将红红的小手内那颗最大的山楂放到爷爷嘴中,爷爷先是表情一阵酸楚的样子,然后仍欣慰的笑着说:孙女长大了,能给我摘山楂。等爷爷拾完柴,她也玩得累了,一老一小又背着夕阳,向那充满炊烟的村子走去。

月盈月亏,花开花落。十几年了,她一直没想明白,那几年她是为了陪爷爷拾柴,还是为了途中那一捧瓜子或是那棵向她招手的山楂树。

时间无情,多年前她的爷爷埋入了那座小山丘,那捧瓜子也随爷爷的消失不见了,山丘上的那棵山楂早已不知在何年何月化成炊烟随雪花飘向天堂。那些记忆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她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有一种东西吸引她回到那片夕阳下。

几年前,她牵着小妹的手走上了那个山丘,夕阳下,阳光还是那样明媚,但她感到总缺了点什么,虽然说不出缺的是什么。她那小妹天真的望着她问:“姐姐,我们来这么冷的山丘干嘛”,小她十五岁的妹妹当然不会懂,为什么每年她都来这儿静静的望一番。

心灵的故乡散文欣赏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记忆中的父亲,高大、健壮,有一副好口才,有一股大度的君子气概。但凡事又太注重得失,以至于常常举杯浇愁,不省人事。说实话,我总认为父亲欠自己的太多,以至于五年以来,从不曾和他洽谈过几句话,这其中缘由,却不是我三言两语能解释清的。而后,我才发现,不是父亲欠自己的,而是自己欠父亲的太多太多。

小时候,父亲常常唤我的小名,一声一声,喊过了十七年。在父亲的眼里,我是个有出息的人,因为我现在的小成就,是同我那一辈的伙伴们没有的。我十五岁离家,来到长沙读大学。父亲一般不知道我在大学的生活,偶尔打过来一两个电话问候,加上几番叮嘱,其实那时候令他自豪的孩子正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抛洒汗水,努力赚些零花钱。但是在父亲的眼里,我必定是有出息的。于是,每逢过年,我都将额头扬起,顺其自然地接收来自亲朋好友们的称赞和鼓起的红包。

老家的规矩很多,儿时天真,我大多不懂,每次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父亲总说:不懂事,就不要乱说!而我的奶奶总会替我解围,当着我的面责备父亲对小孩的蛮横,我便心里洋洋得意起来。

进入大学,有了新的同学,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却还是惦记起儿时的玩伴来。那时还小,不懂得什么叫梦想,什么叫青春,便常常成群结队地在家乡的田野上任性撒野,钻进堆积成山的稻草里边,满脑子都是毛草,还惹来路过的阿姨讽刺的目光和讨厌的唇舌。那时候的我们,还很天真,总是叠起石头,试图爬进废弃的老学校,只为了偷摘一捧红透的杨梅,却被学校里边的木匠师傅抓到,恶狠狠的怒斥。但我们从来就不曾感到过一丝的沮丧或是悲伤,我们还常常围在一块儿跳皮筋、攻城堡、海陆兵,任凭稚嫩的年华在欢乐的水泥坪上抛洒,我们尽情欢乐。

而今,17年了,家乡变成了故乡,以至于每次回到老家时,一些老同学见面也觉得生疏了。聚会没得少,却再也挽救不了我们当年的风华正茂,和满载愁绪的激情岁月。回老家的机会少了,和家里人的联系也少了,越来越多的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要我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那个故乡,不会因为你的遗忘,而停下生息、繁衍。还有三年,甚至更久,我还要挣扎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眺望远方故乡的方向,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稻草依旧那样美好吧。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只是为了怀念,更为了前行。

故乡之殇散文欣赏故乡之恋

真快,十年啊,十年的记忆像光影一样又重新浮现,不能忘记,2008.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记忆。

记得那天,单位正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定于下午两点半各支部照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午两点半,急匆匆的我来到单位,刚走到一楼走道时,突然,我感觉两条腿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怎么也迈不出去,身子也左右摇晃,正在办公室等大家的高站长冲出门大喊;“快跑,地震了”。听到这一声喊,我马上掉头跌跌撞撞往外跑,此时,只听得楼上脚步凌乱,喊声四起。

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同事,我们目睹着六层办公大楼左右摇摆,看的我不时惊心,正怕……。几秒钟后大地便停止了摇摆,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党员生活会也正常召开。会议结束后,招标办的柯彤打电话让我到她办公室去一下。过去她问我;“毕姐,你知道哪里发生大地震了吗?”我茫然的瑶瑶头,她一边指着电脑一边说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大震。汶川,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此时,电脑上出现了一幕幕惨烈的画面,房屋倒塌,残垣断壁,现场一片狼藉,看的我触目惊心。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汶川,从那时起,汶川,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点,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紧接着传来消息,汶川强震,也波及到了陕西的汉中、宝鸡和我省大部分地区。

仅仅几秒钟的地震,就颠覆了整个汶川,恶魔般一下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家园坍塌,亲人离散,废墟里的呼救,失去亲人凄惨的哭声,声声撕裂着人们的心。相信,那段时间,人们的情感都维系在了汶川,汶川在流血,我们在流泪,正真体会到灾难面前,人类显的是那么羸弱、无助、彷徨。

汶川惨烈的地震,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阴阴是可想而知的。地震当晚,小城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在家住。那时候,华亭西部还未开发建设,鸿昊盛府也只是圈了一块地,以西全是空旷的田野。那晚,我和爱人,银川的马莉姐姐,还有瑞卿,我们六人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鸿昊以西。当晚,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但繁星布满了天空,璀璨着天宇,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五月的华亭,白天、晚上的气温相差十几度,虽然我们穿着御寒的棉衣,但是还是冷的发抖,侵扰的我们无法入眠,我们在一起聊天,聊汶川,聊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聊那些还深埋在废墟里的人,还有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深深牵挂着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在郊外过夜,感受到有家不能归的悲哀。

汶川地震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从地震灾区通过互联网传到了网上,每天,我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了解灾区的救助。看到军人在一片废墟里,顶着酷暑,在一片死亡之城的`废墟里救助伤员,我们热泪盈眶,真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那时候,人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汶川、救助、孤儿、灾民、还有那些在抗震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的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此刻,灾难面前,我们才正真体会到党的伟大,政府的英明,即使淫威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压垮人们的精神。

5.12后,我县的部分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下转移到普查地震造成的损失。我和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普查全县乡镇教育系统的危房普查。白天,我们坐车一个个乡镇、村校普查,每个教室,围墙、厕所等都在普查范围,最后进行评估、汇总、上报。一天普查工作结束,当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不敢休息,眼睛一闭,惨烈的场景就浮现眼前,搞的人心恍惚,夜不能寐。

那段时间,余震不断。记得某晚八点多钟,刚收拾晚家务,余震袭来,我们撒腿就跑到了小广场。此时,小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们紧张的在小广场避震。突然,身边一位陕西口音的年轻说:“大姐,我今天出差到华亭,刚才地震,慌乱的没有带手机,请让我用您的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好吗?”我毫不犹豫拿出手机交到他的手里说:“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着急”。小伙报完平安,执意要给我五元钱,说是长话漫游。我拒绝了,我想,灾难面前,金钱算得了什么。

十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大约是二十几号的日子,电视台滚动播放地震信息,让大家做好抗震防灾工作。那天,人们都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中小广场、郊外空旷的地带,五颜六色的帐篷搭的满满的。那天,政府要求每个单位要有值班人员。那天,恰巧安排白局长和我值班。六点下班,单位上空无一人,我一人坐在电话旁边,紧张的等候命令,不时透过玻璃窗,观看街道的情景。只见街道上行人如潮水般匆匆而过,人的喧闹声、车的喇叭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人们神色紧张,背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向空旷的地方走去。那晚,我似乎在看一场现实版的逃难大片,我们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

这时,白局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单位已经没人,我们也可以撤离,否则有生命危险”。我和白局长又从顶层到一楼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每个房间没有工作人员,我们才锁上大门离开单位,此时已是晚九点。

那晚,我们全家带着被褥到一中小广场过夜。我躺在坚硬的地上思绪万千,仰望苍穹,宁静,星星很多,布满了天空,没有一点地震的预兆,我默念:“上帝呀,请你保佑我们躲过这一劫,让我们安详和谐、平安生活……”,早上眼睛一睁,嘿,和往常一样,世界一片宁静祥和,晨曦已染红了半边天,好美,和谐平安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橄榄绿,那些军人在废墟里救助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灾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那一刻,他们真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用一个干粮,一瓶水的营养救助伤员,一个个伤员被救出,我们的心跟着欣慰。那段时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最温暖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警官,在废墟中为几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喂奶,那情景,温暖了许多人,人们为这位警官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还有那个在废墟了埋了几天几夜的可乐男孩,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乐观和幽默,至今还能想你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一声我要喝可乐,那是对生命的渴望,被当年称谓:可乐男孩。

虽然汶川是用伤痛和泪水浸透着,但人们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的汶川,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六月,华亭县举办了大型募捐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捐助活动在体育场拉开帷幕。募捐现场,异常热烈,县上各大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几千人参加了募捐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是一位爬行的残疾人,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位主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人,虽然只有五十元钱,但对于一个吃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这是多么的不易,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到会的所有人,看到他卷缩爬行的身体,被感动的何其是一人,整个会场向它投去了热烈的掌声,那时我想:他身体虽然残疾了,却支撑起了一个闪光的灵魂,蕴含着浓浓的大爱。

而今,十年过去,人们的记忆在淡漠,汶川人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抚平,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坚强、现代的汶川,已经矗立在四川大地。

流年已去,记忆之殇,都被岁月风干,将痛化为玉帛,且行且珍惜,快乐的面对美好。

5月23日凌晨完稿于俪景陋室。

故乡的炊烟散文欣赏

“你尝一尝这自己蒸的馒头的味道和那市场上卖的可不一样。”

说这话是我的母亲,过五一节放假,父母亲知道我要回来,特意到集市上买的活鸡现杀现炖。现蒸的馒头,母亲总是说不管什么东西只有自己亲手动手做出来的才是正味,才是正了八经食物的味道。

晚饭后,女儿你依偎在的父亲的身边。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有我可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我正在厨房和母亲一起收拾碗筷,耳边竞传来老父亲的歌声。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到这歌声的一瞬间,眼泪就涌出眼眶!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哼唱这首歌。不管是在菜地里,还是上班下班的路上。那时候奶奶还在世,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们全家人三年五载的才能回去一次,也不知道您父亲哼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心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我的记忆脑海深处,一想起我的奶奶:一个7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头顶的灰色的头巾,坐在锅屋(厨房)的鏊子旁边。我记得奶奶顶着那呛人的烟雾,一手向鏊子底下添加着柴草,一手拿着竹片在那里忙着摊煎饼。炊烟加杂煎饼的香味弥漫着向四周飘散,我觉得炊烟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而在父亲的心里炊烟里不仅有故乡的味道,或许还漂散的他母亲的味道。

母亲忙碌完,便坐在沙发上。一声感叹道:“前一段时间,原来在农场一块儿居住的,和你父亲从前在一起上班的老张也过世了。”

望着母亲,我能说什么呢?说什么是好呢?从农场搬到这建翔小区,转眼就20多年过去了,许多同来在一起居住的老人们,有的还不到70岁60多岁就去世了,有一些甚至老两口都已离开人世。母亲身体一直也不是很好,看到母亲瘫坐在沙发中的那个样子,无奈,一阵酸楚真的竟涌上了心头。

家住四楼,这油建小区烧的竟然还是液化气,父亲已经70,还得自己往楼上扛液化气瓶子扛饮用水。没办法我远在二百里之外的海边小镇工作,平时也回不去啊!只有过年过节的才能回家看看,人生有时也很无奈。

三天假期转眼即逝,一手提着母亲给装的馒头,一手提着从市里超市买的小孩儿爱吃的东西。我说,这东西小镇上都有,但母亲总是认为她买的东西,既好吃又便宜又实惠,她让拿着就拿着吧。

车行驶在回小镇的路上,女儿说她也真想回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去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她就很喜欢那种炊烟的味道。

我说,因为炊烟中有家的味道,所以有家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故乡。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33年前,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从857农场搬迁到850农场。此后,我一直没有回过857农场。不久前,我利用休假的机会,回到了阔别33年的故乡—857农场。

车出密山市,过知一镇,水泥公路宛如一条漂浮在苍山翠海间的银带。来自田野的和风,吹拂着我从不曾间断过的故乡梦。过去需要几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40多分钟就到了我梦魂萦绕的故乡。

啊,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满山的柞树和松柏,是那路边亭亭玉立的白杨,是那田间弥漫着的带点甜味的清香,是那沉稳不语一直向前的穆棱河水,是那水面上悠然自得的野鸭子,是那近在身边的蓝天和白云……。今天,故乡让我陌生的事物太多了。而这种陌生让我感到了一种振奋,让我对家乡人民的建设成就顿生敬意。我脑海中33年前的印记,已被家乡人民用辛勤劳动完全彻底地改变了,再也找不到一处旧时的模样。农场在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向前走着,并且已经走在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现在,家乡人民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目标。

友人首先把我带到了农场公园—翠园。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家乡人这么有福气,这么会生活。他们拥有一个比城市公园还漂亮的公园。翠园大气而清秀,处处透露着与大自然的友好和谐,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想公园建设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吧。

我们还来到了朝阳小学。现在是一座三层大楼。而我此前的校园印象仍然是几排平房和路边的榆树墙。榆树墙好像很宽,学生们课间可以钻到里面玩。榆树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校门两侧水泥墙面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让我感到格外亲切。我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学会并记住了这8个字。

我小时候经常在雨后采蘑菇的果园也不见了,现在变成了一片林地。人工渠—北大河静静地流淌着。当年一过了小满,这条渠就热闹起来了。大人孩子都来游泳洗澡,打鱼或者摸鱼。如今为什么变得如此安静?答案也许就在居民楼星罗棋布的太阳能热水器上。

过了北大河,就是我儿时经常“混水摸鱼”的稻田。现在,这里仍然是稻田,所不同的是现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稻田,而是农场科技园。园门两侧的对联是:“科研科技科学发展满园秀,高产高效高新成果遍地辉”。现代农业科学和机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家乡人用彩稻在开阔的稻田里种出了大大的857字样,表现出如今857人的自豪和浪漫。据我的同学讲,他的外地朋友来到密山,往往都会提出去看看机械化国营大农场的请求。

按照行程计划,我们还要赶到850农场会同学。以前,857农场和850农场之间隔着一条穆棱河,两岸连队鸡犬相闻,往来却十分不便。现在家乡人民在穆棱河上建了桥,在泄洪区的沼泽地带修了一条水泥公路。两个农场之间的车程缩短到十几分钟。当天,因前几日集中降雨,洪水漫过了路面。我们的车在一辆轮式拖拉机的牵引下,驶过了路面。

我离开850农场到牡丹江学习、工作也已经27年了。前,我因工作原因,到过850农场。这次回来仍然感受到了农场的巨大变化。据说,省政协王主席不久前到虎林视察工作,返程中在850农场做短暂停留。他看过场部来到农场公园时,就不想走了。他打电话让虎林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立即赶到850农场见他。他对虎林的领导说:“什么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场给你们做出了榜样!”

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归程时,已是满天星斗。回到牡丹江后,我的脑际总是萦绕着故乡的新印象。看到故乡的巨变,我想起一位古代圣贤的一段话:“天不会因为有人害怕寒冷而没有冬天,地不会因为有人害怕遥远而不辽阔,君子不会因为总有小人在那里嘀嘀咕咕、说三道四而不做事。”联想到我公司的现状,我仿佛又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这也许是我这次故乡行的另一个收获吧。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身未到家,心已惆怅。

路边的一草一木。

仍那样地亲切。

哪怕一滴露珠。

都仿佛童年的影子。

一闪一闪。

犹如好多好多忘不掉的故事。

仍在顽皮地等着我来。

捉迷藏。

走进村里。

便如同走进了熟悉的时光。

故乡的时光,总是甜甜的。

美美的。

在这样的时光里。

每一句简短的对话。

都会让你透彻心房。

又如同品到了久违的故乡的。

佳酿。

走进故乡。

走进了童年时光。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一片片涌动的希望。

村头的古树还在。

村中的`老房已变楼房。

那正是童年的梦。

在成长。

收割了许多新的惆怅。

如今的故乡。

正是我当年画中憧憬的模样。

我正是画中那颗从故乡里飞出的种子。

纵使你想把故乡遗忘。

她也总会让风儿把梦托进你的心房。

游子身上千缠万绕的乡愁啊。

是永也纺不完线。

扯也好长。

不扯也好长。

整容的故乡散文欣赏

小时侯,我生活在陕西的南部,一个乡村小镇。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和童年的颜色。有许多年没有见过故乡容颜的我,今年夏天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故乡。

千里迢迢的来,就是为了看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地方是故乡,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车行走在去故乡的途中,我焦急不安,渴望快快见到那水、那景、那人。又害怕见到。曾经的一切是否还安然无恙。带我长大的外婆、外公已经离开了我,在梦里我多少次呼唤着他们,那曾经的亲情至今都温暖着我,陪伴着我一路走来。

“是这里,又好像是那里。”一路上,我左顾右看始终寻不到童年曾经的记忆。小姨说这里就是你生活过的地方,不对,不对!外婆门前的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矗在那儿的是一栋栋的农家小院;小舅家门口的一个大猪圈,还有院中的鸡鸭怎么都不见了,猪圈变成了库房,过去的鸡舍、鸭舍,如今开满了鲜花。姹紫嫣红,五彩斑斓花园,怒放着醉人的熏香。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古宅也一一被现代化建筑取而代之。小时候,和伙伴们光着脚丫留在青石砖上脚印,早已被冰冷的水泥路覆盖。过去的老屋、古藤几代人的世界,记录着淳朴、墩厚的生活空间,已经重新改写了它的作用,它正在以青壮年的脚力,追赶着这个社会变化的步伐,书写着市场经济下劳动付出所带来的喜悦和收获。大大小小的商铺、商品玲琅满目。

外婆家门前那条常年流淌着清凌凌泉水的小河,再也看不到了洗衣的妇人,只有在记忆里寻访棒槌的铿锵声。我挽起裤脚,再次融入到这条小河中,却寻觅不到洗猪草的同伴。在晾晒谷物的操场上,我大声呼喊,那个曾经骑在大花猪背上的女孩回来了!可是?可是这里不再是我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没有一样东西提醒我自己曾与之身鬃厮磨过。

中国官员说:“中国,正在变成由一个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它是有记忆和容颜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现在的`一切都在变,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我看了网上的一则贴子,说得是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对china一词的解释:北京到处都在拆,将china读做“拆哪儿”。很是滑稽。

如今的故乡小镇那原有的安详与宁静不见了,小镇的灵魂、脚步和炊烟不见了,全不见了!如不是这里还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我很难相信这就是我的故乡。我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我童年的梦、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色彩,全部被覆盖了,有的甚至被删除了。与其说故乡在整容不如说是在毁容。今天的故乡以其繁荣和时尚取代了惜日的祥和与宁静,我不知哪个更适合他们,可在我心里冥灭不了的是惜日的情与爱。

离开它的时候,我耳边还不断传来遥远的声音:“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一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里只有它……”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我的童年在奶奶家的赤石山边度过,赤色如血的石头在千年的风雪中侵蚀成沙,有风吹过,便飞起阵阵红沙雨,洒落在头顶,滑过指尖。如梦似幻,轻轻扬扬。

常常在傍晚时分,迎着夕阳一个人进山,随手采摘路边的野花,编成花环,戴至头顶或者颈间,小心地提起裙角,在风中旋转,清香四溢。一个女孩儿的快乐,在记忆中筑成永恒。

奶奶的小楼,黛瓦黄墙,大的窗,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斓的光点,在各个房间晕散。爷爷的老藤椅,旧报纸,老花镜安静地躺在阳台上,每天傍晚,沏一壶好茶,在香气缭绕中安静地读完当天的晚报,清闽茶香,闭眼小憩,人世安美。

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新鲜,可口。逢年过节,杀几只鸡,炖一锅香气扑鼻,营养丰富的老鸡汤;宰一头羊,全家人围在一起烤全羊。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家常趣事,工作烦忧,温馨,快乐。

每一次过完春节,小肚子都吃的鼓鼓的,回到自己的城市各自嚷着减肥,但是每一次想起家乡美味,还是馋的流口水。

入学以来,离开小村,除了寒暑假很少有时间回老家,每次想起家中的一切,花园、小院、羊群、果林、奶奶的小楼、绿油油的蔬菜、香甜的水果,莫名的苦楚便会布满心头,乡愁,相思。

毕业,步入职场,更是少有时间回老家,春节几天冒着天寒地冻匆忙赶回去,可是乡村小路一旦遇到雨雪,便泥泞难行,气温也是下降的吓人。也只得将自己关在家里吹暖气,看电视,毫无乐趣。当年的弟妹,也早已成人,失去了童年的欢声笑语。唯有的一个孩童,我的小小女儿,未满两岁,家人轮流着抱抱、亲亲。也是唯一的慰藉。

看着爷爷奶奶日益老去的容颜,渐渐破旧的小楼,心中无限苍凉。只是在回城的时候,奶奶把家中的土鸡蛋、土特产给儿孙们各自分一些,拿上车,依依不舍地挥手说再见,再见,明年早一些回家。

本可以跟着儿孙定居在城市安度晚年,可是一辈子适应了家乡的新鲜空气,及自由。便情愿留在老家守着小楼,小院。只是盼望着儿女多回家看看,唠唠家常,吃顿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哪怕只是坐着,看着,也是安慰。

有时候,梦中醒来,想起老家,便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那临乡间小路而筑的黛瓦黄墙,从何时开始,成了我梦里回不去的原乡。曾经那样仓促地背上行囊,想用年华,换取一段如水的过往。走过红尘陌上,品过浮世清欢,才知道,人生不过戏梦一场。而回不去的美好,才是最真最美的天堂。就许可以,我将用剩余的时光,重新和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檐,诉说衷肠。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近来,翻书时偶读到杜甫的一句“落月满屋梁”,竟一下子勾起了乡村的念想,想起了老屋,一时触了心酸,眼里竟滚出泪来。

想想自己也真是不孝。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从小到大,总有着那么多触手不及的梦想,要舍了庄子,出外去漂泊,把年愈古稀的父母独独地留在了乡村。

记得当初离家的时候,父母都到村路上相送。父亲心里不好受,先转身苦着脸回去了,我永远记得他那个消瘦苍老,离去的背影。我们上了车子要走了,母亲竟扑到车窗上,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出去也买个手机,没事多往家打电话。并说,在外面,你俩别吵架。我一个劲地猛点头,把头埋在车座里,痛哭流涕。

一次往故乡打电话,母亲总是那句话:咋才来电话呢?咋这么长时间没打电话呢?我总是不以为然,说:没啥事儿。可父母却并不是希望着我在外面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只简单地想听到远方我的声音,知道我还好着,一切平安。

再一次往故乡打电话,母亲说,我现在也不咋地了?没事坐在炕上,提起谁想谁呢?

去年底,在电话里,母亲说,今年过年你们回来吧,让你哥和嫂子也回来,咱再过一个团圆年。我不敢相信,我的心该有多么地粗枝大叶,父母如今已苍老到几乎抱不了园里的柴禾,压不动屋外的井水。过了春节,他们就要归到哈尔滨的哥那里去,还是买生产队的那座老宅子也已卖了。

在家过春节的时候,我总感到了不同以往的.异样。我仿佛听到有一种很深里的东西断了,却又一时说不上来是什么,这让我感到异常地失落。后来彻悟,不是别的,那是我多年以来扎在乡村里的根。

在老家的那段日子,没事我就打量这院落和老屋,想用眼和心,把它们最后地收藏。也房前屋后地转悠,伸出手,去抚摩那老房子泥土的墙皮,很粗糙的一种手感。还想走的时候,从院子里头带一把土。

在院门外的墙角,我隔了低矮的石墙,用双臂和那株老杨作最后的拥抱,它居然长到了一搂多粗。也难怪了,我和哥栽种它的时候,都还在村小学校里读书。那时,这棵树苗被我们哥俩从村外带回庄子,刚刚指头粗细。一晃眼,多少年的光景都拖泥带水地过去了。

从家里出来后,往哈尔滨拨电话,和父母聊天,父母都说,城里太憋屈,没人家串门儿。我就告诉他们,没事到公园走走,或者跟那帮老头老太太扭秧歌吧。他们只是笑。

前几天,又往哈尔滨拨电话,本想能听到父母的声音,可哥却告知父母去了内蒙通辽,我的表哥家,已走了三天了。我的心绪,在一个瞬间就跌落了千丈,一种找不到家和根的感觉,一整天都那么惶惶然着。

平时,妻和我说笑:今年过年你别回家了,你没家了。我瞪了眼儿沉思,一时还真想不好到龙年底的时候,我将何去何从?那个遥远的村庄似乎再不属于我了,我的一只巢穴就那样破碎了。在那个村子,我从此将无法托足。不过,我无法阻止我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草木,庄稼和月亮。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记起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住地吟咏和玩味。心却是酸的。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整容的故乡散文欣赏

忙忙碌碌,导游凤香准备今年过年要好好的休息一下。自从当了导游,整天挨不着家,她记得老家正月初一,老驴老马都要歇一天。可自己呢?年年接待游客闲不下来。虽说现在游客防导游甚于防贼,导游落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虽然鲜肉背晒黑,心直口快,热爱工作的小丫头凤香,每天工作还是快快乐乐的。

社里领导打电话了,今年有一个俄罗斯的小伙过年,要去凤香的县上寻故乡。看来,推是推不了了,这假是休不成了。凤香的村是西府凤翔的柳林镇。一个俄罗斯的小伙大过年的跑到凤翔要寻祖,自己的家乡还有俄罗斯后代?凤香心里嘀咕着,这次带团充满了许多神秘。

车站见面。凤香小心肝微微一震,有点着迷。小伙子看来也就二十七八,比凤香大个四五岁,一米八的个子,高高的鼻梁,眼睛很有神,加上鬈发,显得很有气质,属于帅哥一类。他会俄语、英语和汉语,在北京留学,和凤香用普通话交流,没有一点问题。

帅哥告诉凤香,他汉语名字叫其莫德,祖先是蒙古人,因为天鹅之声拯救了先祖,自称“其莫额德”,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他从俄罗斯小镇沿着丝绸之路寻找着自己的故乡,听说就在一个叫“大海子”的地方,找到故乡,是他最大的梦想。

凤香一听就明白了,他要去的地方就是有名的“凤翔大海子”。凤翔人都知道,这个村子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人。凤翔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可大海子更有一绝:姑娘敢杀羊,男人卖羊肉。

这个村子在尹家务,离自古为通往巴蜀之咽喉,农历单日逢集日赶集数千人的陈村古镇不远,离凤翔县城也就十几公里。她带着俄罗斯小伙其莫德,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沿途,村落棋布,自然清新。其莫德左瞅瞅右看看,小声问,“这就是传说中贫穷的中国西部乡村?”

“现在我们中国变了,乡村也富裕了,农民的腰包也鼓鼓了。”凤香说。到了,到了。从远处看,大海子村,北靠坡原,南临引渭渠,东西狭长,南北窄短,前临水后靠山,安安静静,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能想到,这片安静的黄土高原上有一成吉思汗的后裔生活在这里。

他们在村里溜达,远处有一队马社火威风凛凛,偶尔听到鞭炮的响声。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看到了一通残碑,讲了大海子蒙古族的来历,一言一句,她翻译给其莫德听,他不时的点点头。村里有卖烧烤的,有卖全羊的,没有吆喝叫卖,自由出入,丰俭随便。她找了一个带有窑洞的一家,要了一个全羊宴:羊头、羊心、羊肝、羊肚、羊血、羊腿、羊排。去岐山要吃臊子面,来大海子当然要吃全羊宴了。黄土高原,冬季天冷,坐在热炕上,西府人好客,先端来一壶酽酽的热茶,其莫德惊喜得只叫。全羊宴上来后,止不住涎水的其莫德用手抓了起来,连声叫道:好吃好吃。

“还有好喝的呢!”凤香从包里掏出了一瓶珍藏了十年的西凤酒,打开瓶口,香气袭人。凤香轻轻地斟上酒,然后告诉其莫德,唐代有一个大官,叫裴行俭,送波斯王子从丝路回国途经柳林镇,饮了此酒后即兴赋诗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我们凤翔男人实诚敢干,女人心灵手巧,好东西多着,有秦腔、剪纸、泥塑、草编、刺绣、面花、削筋面、木版年画等等,说也说不完。

小伙其莫德,喝着酒,望着凤香,喃喃地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花开美酒喝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你不是寻找到了故乡了吗?”凤香说。

“找到了。找到了!醉了,醉了,我醉了,因为故乡香味十足的美酒,醇香典雅、甘润清爽。下次,我一定也要带上我们俄罗斯的东干族‘陕西村’乡党重走丝绸之路——回老家寻根!和世界握手!共同交流发展。”停了停,其莫德扮了一个鬼脸说,“还因为这里有美丽任性的姑娘。凤香凤香,弥久余香;美食美酒,酣畅淋漓。她帮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找到了心中美好的故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