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5 07:01:10 作者:飞雪

范文范本是对于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典型案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指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种形态为着力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品味。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学校的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在校内,房屋应当清洁明亮,墙上应当饰以图像。这种图像应当是受人崇拜的人物的照片、地图、历史图表或别种装饰。在校外应当有一个空旷的地点可以散步和游戏,并且还应当附属一个花园,让学生们时时进去,在那里欣赏树木、花草、植物。[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长远设想,科学合理规划校园的物质与文化建设。要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注重建筑工程与校园风格的协调性,讲究整体规划与校园文化内涵的一致性,考虑花草树木的物质效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品味,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第一,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校园的建筑物既要考虑实用也要考虑美观,使其既具有先进合理的使用功能,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第二,在校园绿化方面,要讲究与建筑物的和谐,使其与建筑物在比例、对称、均衡上相协调,使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给人以美的感受,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及生活的乐园,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第三,可以将升格前与学校有关的历史人物或是其他对学校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设置为寓情寓教、富有感染力的人文景观,做好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提高师生的修养,净化师生的心灵,增强校园环境的感染力。第四,图书馆作为大学师生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着力充实和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注重藏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这对新建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此外,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引导他们在校园环境的设计、建设以及维护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建立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规范。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器[2]。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而新建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学校定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已不能适应其发展。因此,必须在整合原有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一套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

1.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要按照法律原则和相关规定,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氛围。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应从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等方面入手,完善制度建设,依靠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和办学程序。其次,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抓紧时间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制定规划、程序以及监督执行办法,使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尽早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制度的建设,更多的应是使制度深入人心,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只有当高校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化成全体高校校园主体的“内在文化”时,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3]。学校制度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师生的普遍要求来制定和完善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参与制度的设计,拓宽渠道,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的制定、修正过程中,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一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为师生钻研学问、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创造一个理性、有序、公正的环境。二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目标的激励下,鼓舞师生员工的士气,使其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三是在具体工作中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的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给予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客观的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重视工作能力、效率和绩效的评估,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机构组织的职责,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努力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四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学校领导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作用。教职工要以身作则,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觉悟。

3.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不能脱离原来各学校的基础,但也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办学思维和模式上,而要善于挖掘原来各校在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新的办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4],从而才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孕育出与新环境相协调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发走向自觉。而只有这种制度文化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成为切实可行的规范,使广大师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学校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树立荣辱与共的大局意识,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强化制度的规范作用,促进新的制度文化的生成。

(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培养和谐优秀的校园人。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读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理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一所高校如果没有精神文化,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在精神文化构建上,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真正做到合校合心,就必须根据自身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特点培育独到的、能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

1.提炼和塑造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并使这一思想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校园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质性融合、构建新的办学理念和新的发展观时,应为师生员工提供相互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平台,及时开展全校性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提炼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核心思想,并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讨论,从而获得广大师生员工对新建本科院校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整合、提升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自觉,克服原有文化对新文化建设的阻力,从而形成全校上下一致、团结一心的良好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前迈进。

2.挖掘和建设校史,培养师生的爱校情感。爱校是校园师生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增强师生的爱校情感,是发展校园文化精神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自身的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大都呈现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气息,看不到多少历史的痕迹。事实上,组建升格前各院校所具有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传统,可以为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养料。因此,要通过爱校教育,使师生了解学校合并前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珍惜学校的荣誉,努力融合组织内部的多元文化,围绕以自身特色为主的文化来创建可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增进师生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凝聚力,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谐的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单一的专科教育向多科性本科教育的转变,师生在新校区的建设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中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奋勇前进。一是领导者在精神文化的创建上要起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仪式、典礼、人物故事等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二要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能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四要加强师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自觉遵守恋爱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

(四)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手段,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了强化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1.倡导以先进行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当前,社会对校园人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对校园人的行为形象期望也越来越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亟待提高。因此校园行为文化的内容就不能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寓教于乐上,而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将高层次、高品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每一个校园人的心中。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倡导以先进行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赋予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新的色彩。例如,紧紧抓住本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结合本校的重要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全方位、多侧面的教育。同时,在主题教育中,融入思想理论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明确指出什么是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什么是不良的校园行为文化,让师生在行为文化的认知上达到共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人的教化作用,不断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更高层次,为建设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针对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造性的特点,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针对青年人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需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以及特长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使校园文化活动向多样化、多元化和立体化发展。学校在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时应精心设计,尽量使它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在内容上加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传播科技常识,为大学生补给知识、开阔视野。二是在形式上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向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经济文化型活动互为补充、相互交叉的方向迈进,形成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日常社团活动与大型文体活动相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活动结构形式,从而保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充实、形式新颖。三是合理运用网络、校报、学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引导师生员工吸收先进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种形态为着力点,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

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近年来,长兴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细规划,加大投入,对校园的整体硬件设施进行改建。现已建成“修身正己,耕耘未来”的主题校园景观,刻有立志警句的铜简,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铜像,寓意“希望”的雕塑和名为“昨天、今天、明天”的浮雕艺术长廊,让进入校园的学生被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气氛所包围,积极打造“人文校园”、“学术校园”和“艺术校园”。在硬件设施改善的基础上,长兴学院加大开放教育理念、开放教育学习方法等内容的宣传。在校园内的走廊上、宣传橱窗栏内和学生常去的招生处、教务处、班主任办公室等场所悬挂和张贴有关开放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工作流程等宣传资料,简洁明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开放教育的特点。在长兴学院网站上,上传开放教育学员需要了解的各类信息,方便学员查询。此外,每年还制作学习卡,将最基本的信息编录其中,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给学员,方便学员查阅。

强化制度,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在教学管理方面,长兴学院构建学员自主学习的服务体系,为学员自学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长兴学院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面授学习、网上实时辅导、网上非实时辅导、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网上资源学习、网上答疑活动、课程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远程学习的特点,为学员克服工学矛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长兴学院新开发的网络平台中,对电大开放教育期末考试通知单进行重新编制,加入学生的照片、身份证号、考场、考试可携带的用品的说明、考生须知、班主任姓名等信息,方便学生对考试信息的查询和学校对考生的管理;更新在线课堂的功能,对课程进行分类,并且能保留所有的上课记录,方便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师的查询;新增在线论文辅导,实现学员毕业论文的网上提交、辅导教师的网上批阅,方便学员与辅导教师进行论文写作的沟通与交流。长兴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建议决策作用,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实行教代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研究学校重大问题,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设立校务公开专栏,定期将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评优评先、学校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

优化“三风”,提升精神文化层次。

在“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学高、身正、求实、创新”的校风影响下,长兴学院逐渐形成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守纪、求知求真”的'良好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直接传承者,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术能力、人格修养都对学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师德培训、业务培训、教科研培训、教学督查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以来,长兴学院教师在业务类竞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1位,省级三等奖2位,市级奖项32位,县级奖项31位;综合类荣誉有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4位,县师德标兵2位,县名师4位、县优秀德育导师1位,省电大系统“育人奖”2位。在学风建设中,长兴学院教务处编制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名录,挖掘校园中的新鲜事、感人事,以先进典型构架校园文化的主题内容;每学期规范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助)学金颁发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活动,评选优秀学员、优秀毕业生,把每年的省奖学金获得者的照片和在电大读书的感言,做成宣传资料张贴在橱窗中,做好宣传,用学生身边的人、事去感染他们,引导更多的学员爱学、勤学。在电大学员中发挥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促进电大学习群体的素质提高。

务实求新,发展特色实践教学。

为做到教学务实创新,教务处每学期对新聘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另外还开展论文辅导教师论文任务布置撰写前的指导工作研讨会和论文工作结束后的情况通报反馈会。通过这些方式,集思广益,研究对策,进一步探讨新的方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长兴学院在教学业务要求方面力求做到大统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课程特色教学。大统一,指的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线答疑、面授安排、教学过程等基本环节和教学资源建设统一按照上级电大及学院教学管理要求执行,体现教学上步调一致、行动上规范统一。在求大同的同时,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同时给课程辅导教师开放教学的自由创新空间,如面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自主式学习指导、课程实践活动等,直接由辅导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实际自主安排,以显课程的教学特色。长兴学院课程网络资源丰富,包括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作业指导、期末复习、在线测试等八项主要内容的教师自建资源区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师生能充分利用长兴电大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导学、答疑和交流。长兴学院注重课程实践教学。近年来,学院加强对“农民大学生项目”教学管理的探索,积极主动挖掘、考察当地可用教学资源并组建可供园林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畜牧、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教学的6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多次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让学员们逐渐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益处。其中,长兴学院自建的长山沟种养殖教学实践基地被省电大选为“省电大农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

强化交流,丰富师生文化生活。

长兴学院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积极创设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逐步建立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学院管理需要的教师队伍。近三年,长兴学院分别组织党员教师赴张家港、西柏坡、小岗村等地参观学习;组织教职工参加长兴教育系统红歌会比赛、“幸福长兴”专场演出;开展教职工太极拳比赛、乒乓球接力赛、钓鱼比赛、野外生存训练、运动会等趣味活动。同时,定期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发动全院教职工向慈善机构捐款,对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促进作用。长兴学院注重规范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关注学员的文化生活。,成立了开放教育学生会组织,以各种校园文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近三年,先后组织了开放教育大学生校园歌手大奖赛、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乒乓球赛,举办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书画摄影比赛,组建了开放教育大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幸福长兴大舞台的学院专场演出,还积极参与省市电大组织的各项活动。学院把各种活动的内容和照片都上传到网站,便于更多的学员了解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为了让新生尽快熟悉开放教育,还在网上开展了新生开放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由于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性,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和电信合作开发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网络平台,集学习、管理、交流、查询于一体,释放了网络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约束功能。在班级主页中上传了班主任、课程辅导教师和本班级所有学生的照片,方便学生认识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查询本班级的面授课安排、学生个人成绩、补考课程、缴费、奖惩等情况,能让学生对自己在校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班级公告、活动剪影、导学服务、学位申请、评优条件、学籍异动、社会实践等栏目的设置方便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对信息的查询。在管理员主页中添加短信平台功能,整合了移动、联通、电信三网于一体,能进行个性化短信群发,为加强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及时的手段。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长兴学院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长兴学院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全省示范性基层电大、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优秀集体、全省电大系统招生工作优秀集体、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电大系统办学先进单位、全省电大系统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等20多项国家、省、市、县级荣誉。长兴学院的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创建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运用科学指导,广泛吸收经验,加快改革,完善机制,全员参与才能逐步实现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目标。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规划,强化管理。要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二是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增加校园人文景观和个性宣传标语,打造和谐的操场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三是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要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建设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四是德育为首,精神引领。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开展各种综合教育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性;发挥网络的宣传引导作用,宏场正气,树立典型。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多数学校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办成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等院校,就必须认真研究、总结办学特色,提炼出鲜明的办学理念。其次,学术制度不健全。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证,学校好的文化氛围和好的学术环境需要强有力的学术制度加以保证。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从专科升格而来,因此学术制度不是很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特别要尊重学术权威,重视学术制度的建设。再次,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偏低,学术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科研活动和师生文体活动等行为文化现象时常可见,但大都层次偏低。学术科研活动开展得不多,学术氛围不浓,没有完全发挥大学应有的影响力。最后,经费投入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合并升格为本科的,由于资金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只考虑到最基础的教学设施,尚未对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做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创建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建设。

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全面剖析了大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目标、价值,提出了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理念、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方面重新审视和定位了高等数学教育,这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数学教育新体系,使学生在一个适宜的平台上丰富数学文化修养,达到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的目的,尽可能地实现大学数学教育目标和价值。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再认识问题目的策略。

高等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是高等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构件,对人类发展、科学进步、社会文明等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得到了空前广泛的重视,数学知识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作为知识传授的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

一、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1高等数学教育功能需要创新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探索领域越来越宽广、深奥,都需要人们用数学的智慧和洞察力去分析、判断、解决。目前,数学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融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每个职业的发展变化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加精细、审慎的数学知识。然而当今的高等数学教育在内容、形式、理念、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严重影响数学教育教学效果。要改善这种状况。关键是提升高等数学的精神性价值,让高等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产生良性互动,催促教育功能创造新的生命活力,催促高等数学成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高等数学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出现弱化趋势。从近些年的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数学教育把功能聚焦在了学生的考研上,高等数学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人文性、生活性和修养性。高等数学教育本应向学生传授一种认识世界的科学理性思维方法,但这种教育方向在逐渐弱化,进入了应试教育“鬼打墙”的怪圈。高等数学教科书中的课程安排、实施过程以及评价方法,都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考研成绩,使数学只剩下枯燥、乏味、抽象的符号,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从而阻碍了学生专业的快速发展。

3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形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高等数学教育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现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推动者,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有了全新的要求。这是一个热切需要数学知识的现代科学社会,对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就使大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因为高等数学具有广阔性、基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二、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

1新理念。

理念是我们在研究数学理论和实践数学技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主导作用的前瞻性理性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思想理念促牛人们不同的行为,重新确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数学教育思想理念对构建完善的大学数学教育新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重新审视大学数学教育的内涵,大学数学教育是把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数学文化内化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和数学能力,逐步完善个人综合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大学数学教育应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发展性、人文性。二是要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大学数学课程新体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学,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理念。

2新内容。

数学知识是数学理念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我们应该更新旧的大学数学教育体系,在优化结构、更新内容的条件下,建构必修加选修的高等数学教育结构体系。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数学教育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教育途径。对于课程模块要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合理有序地设计每个单元和章节,以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

3新过程。

大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只有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过程十分重要。必须运用开放、参与、实践、案例教学等现代大学数学教育方式,使数学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达到教师与学生活动、课堂与课下生活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拓展学生的思想领域,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探索、自学阅读的独立学习过程,同时加强合作交流。大学数学教育是为不同职业走向的大学生提供工作中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要注重数学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关注问题情境,提出思路,形成概念,提炼结论。让学生在运用中形成开放、理性、辩证、创新、求真的思维;形成从实体性到关系性的思维;形成从线性到非线性,从还原性到整体性的思维等。

4新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品质是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对学生专业能力、专业修养、专业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大学数学教育评价是为了挖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全面地发挥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的作用,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判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工具解决问题,并加强交流、探究和合作,巧妙灵活地解放学生的思维,形成有利于大学数学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最终促进学生数学进步。

三、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的策略。

1理念策略。理念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理念是否到位关系到一切教育活动落实的成败。在构建大学数学教育革新道路上。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理念的培养,这是实现大学数学教育理念的有力保证。理念策略的具体内涵是从思想的高度把大学数学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结构进行全面的整理和革新,探索大学数学本质的客观属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从本质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是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奇妙变化,使人充满自信和理性。因此,理念策略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一是认识、理解数学对科学真理现象揭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二是利用一切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挖掘数学潜在的价值。

三是高度重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包括数学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个体性价值、教育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对一定社会性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它所需要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数学教育在创造这些条件中意义重大。个体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幸福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具有对个体生活意义进行关照和提升的价值,特别具有对人的认识、理解能力提高的纯化作用。教育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综合性、创造性、探究性、开放性、层次性等方面,特别在开发学生的智慧技能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必须重视思想观念在认识数学教育上的重要地位,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摆脱落后的以及错误的想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2体系策略。

体系策略要求高等数学教育在整体上要优化结构,在局部上要改变细节不足,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要求我们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探索数学知识、数学对象、数学应用等。其中数学知识指数学的本质、判定、方法和生成;数学对象指数学方法、符号、图形等;数学应用指在科学技术和其他各个领域内数学的有效性。要求大学数学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数学的形式、内容、原理和解决方法。数学用特殊的语言,描述了客观世界量的规律性,简单而直观地表达一般规律,用富有逻辑性的符号证明结论,用严谨的演绎证明描述命题的真理性。这些数学方法不仅为知识的条理化和有序化提供了可靠的工具,更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认识整个学科体系提供了有效措施。尤其是数学整体思想、数学转化思想、数学公理化思想和数学类比思想在社会发展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充分挖掘它们的精髓,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教育中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系策略要求学生整体地、全面地、联系地看待整个大学数学教育体系,分科地循序渐进,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数学内部各个分支的必然联系以及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科目为载体,利用模块形式凸显内容的侧重点,给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在高等数学教育体系中,我们必须在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处,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增强知识储备量、拓展视野,成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3功能策略。

站在发展的角度,全新定位大学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挖掘学生在知识、思想、悟性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培养成用数学智慧、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大学数学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倘若大学数学教育的功能慢慢弱化,那么大学数学教育的魅力也将荡然无存,这势必会减少数学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也会降低,无法使学生形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坚强无畏的品质。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道德。它能使人富有智慧,形成合理的思想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数学的内部具有抽象性,外部具有有效性,因为数学的结果一旦经过证明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与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是强大的洞察武器,是人类科学的共同语言。数学从量的角度促使许多科学领域的发展,使我们用更加精密的语言描述世界。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数学的功能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思想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教学策略。

教学是数学教育理念、体系、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授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并影响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策略必须与理念策略、体系策略、功能策略协调统一,且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策略对大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力。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学到数学的精髓、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想。高等数学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规划、实施、评价等策略。教学的规划策略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和课下的每一个细节,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灵活的、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分析和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要求教师根据积累的经验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尝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利用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数学在其中的作用。教学的评价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性分析问题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评价的实际目的。

初建构主义数学观的认识论文

建构主义自1987年正式出现于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以来,它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广泛重视,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研究项目公开宣布采用建构主义观点。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形成了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实质是:学生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数学对象的意义。而“思维构造”是指学生在多方位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意义。首先要与所设置的情境中多种因素建立联系。其次,要与所进行的活动中的因素及其变化建立联系,还要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这种建立多方面联系的思维活动,构造起新知识与各方面因素间关系的网络,从而最终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有外部的操作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还有内外的交互活动,但主要是内部的心理活动。

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虽是一些语言和符号,但是数学家们根据事物客观属性感知的思维而构造的结果的表达形式,代表着确定的意义。学生要获得这些知识,并不仅仅记住这些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也需要经过以自身为参照中心的思维构造过程。当然,因为有着前人思维构造的经验,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使学习过程的思维构造有捷径可循。

“自主活动”、“智力参与”、“个人体验”就是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的主要特征。

个人体验,包含语言成份和非语言成份,当完成某个数学新知识的建构时,其语言表征(学习活动中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如:情节表征(学习活动中的视觉映象或其它映象),动作表征(学习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等,它给予语言表征有力的支撑。这就是说数学认知建构是语言和非语言的双重编码。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的编码或表征,使主体获得了数学对象的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即是主体获得的“个人体验”。

智力参与,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或是“同化”,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scheme,又称认知结构)”中;或是“顺应”,顺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但都立足于学生智力参与的自主行为。

自主活动,是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学生的自主活动,第一是活动,第二是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活动是语言、非语言表征的源泉,最初表现为外部的活动如“协作”、“会话”。在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下,外部活动内化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从中产生个人体验。“学习共同体”影响“个人体验”的获得。

1.科学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师生行为所引起的效果进行预测,并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为教学过程形成整体的科学设想。建构主义认为,假设反省是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体验情境、从事解决问题活动、评价在解决问题中的得失成败。为此,教师应努力构建问题、协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数学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数学学习共同体”,该集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具有民主和谐气氛。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良好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展现出“活生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揭示知识的内涵。另外,应运用合理的切实的评价,帮助学生完成数学认知建构。

2.数学学习的意义建构。

数学对象主要是抽象化的思想材料,数学建构活动不应理解为在学生头脑中机械地重复或简单地组合(即“还原”),而主要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把这种抽象化的思想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纳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对此,教师应注重情境性教学,使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并消除已有的“素朴观念”和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识学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促进意义建构。

3.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学习前)的真实思想(数学思想)观念(数学观念)。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数学思想、观念是数学教学工作的关键,不仅要注意了解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思想、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应如何促进这些思想观念的必要修正、改进和发展?因此要注意:(1)对学生所具有思想、概念给予暴露的机会。(2)转变“观念”,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活动的“素朴观念”、“非标准观念”不应简单地看成“错误观念”,而应看成与“标准观念”相“平行”的“替代观念”,应明确“替代观念”向“标准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学习过程是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也即是“替代观念”与“标准观念”的不断整合和调和。(3)帮助学生对不同的思想、观念作比较。(4)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协作、交流,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表述和辩论(反省),还可以学会评价及受到他人思想、观念的启发,从而使数学对象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起更完整的意义。

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供配电系统故障对电动机的影响着手,较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及技术,重点介绍了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动机群再起动技术,以及如何选择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与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内具有数千台电动机的供配电系统已屡见不鲜。如此庞大的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几十台甚至几百台电动机停止运行。目前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及技术有许多种,而且各有千秋,如何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确定企业需要的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供配电系统故障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

供配电系统故障的不同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也不一样,再起动处理的方法也应有区别。供配电系统故障分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对称及不对称等多种故障形式,但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故障的时间及电压降低的幅度。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瞬时欠压(voltagesag)是瞬时的电压降低,而不是电压的消失,其过程分为电压降低与电压恢复两部分。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的瞬时,由于感应电动机转子的磁链不能突变,原有的电流将继续存在,并在定子绕组端子间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并不立即下降,而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此电压称为残余电压。由于残余电压的存在,如果电源断开后,很快又再次合闸,将出现较大的合闸冲击电流及冲击转矩,冲击大小由合闸瞬间电动机的残余电压大小及相位决定。

2、短时失压与瞬时欠压的'区别在于残余电压是否消失。短时失压是电压降低至消失而后电压才恢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继电保护时差配合等原因无法实现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发生瞬间,电动机的电流与转矩陡然增大,然后逐渐振荡衰减,而残余电压和转速也开始逐渐下降。电源恢复瞬间,电动机的电流与转矩也会迅速增大,然后逐渐振荡衰减,而转速也开始逐渐上升,经过短时的振荡后稳定在某一数值上。

供配电系统发生短时失压时,低压电动机交流接触器已断开,非再起动的高压电动机均跳闸,电动机转速下降很多,此时bzt等保护可立即动作。母线电压恢复后,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处理应是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再起动,但采用的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不同再起动的过程也各异。

3、长期失压是指供配电系统电压消失时间通常大于10秒的故障。当电动机所在的母线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故障时,电动机已全部停止运转。为了防止电动机随供配电系统的恢复同时再起动而造成的设备事故及人身伤亡,必须清除全部电动机的再起动信息。

1、无控式再起动方法。

在供配电系统故障后电压恢复瞬时,按电动机的运行信息,立即将所有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全部同时再起动既为无控式再起动方法。该方法电路简单,使用电器元件很少,费用低,但存在不少缺点。比如:受到供配电系统容量的限制不能完成全部运行电动机均参加再起动;可因电动机残余电压而产生电流及转矩冲击;由于多台电动机同时起动会产生很大的非周期冲击电流,可能造成变压器跳闸,同时也会造成电动机端电压显着下降,电动机最大转矩低于负载转矩,使再起动失败;无法防止短时再次再起动以及再起动时间过长。

2、可控式再起动方法。

时差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方法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多个批次,每台电动机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每批再起动电动机固定一个再起动时间,各批次再起动时间有一个时差,而且再起动时间越长时差越大。

时差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的优点是控制方法简单,主要缺点是时差难以选择。时差选大了会使再起动过程拖延很长时间,最后一批再起动电动机几乎是在完全停转的情况下满载起动,这使得许多电动机因过电流而跳闸;时差选小了会出现相邻批次的再起动电流叠加,造成母线电压下降。

电压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也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许多批次,每台电动机也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正常运行时监测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故障后电压恢复时用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控制各批电动机完成再起动任务。该方法与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相比简单一点,但因为在再起动过程中再起动电流的变化很大,而母线电压变化较小,仅用母线电压控制很难实现监测电动机的再起动状态。

(3)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

与上述两种方法一样,该方法也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许多批次,每台电动机也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正常运行时/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监测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而在故障后电压恢复时是用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共同控制各批电动机完成再起动任务的。

在再起动过程中始终检测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如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满足了再起动要求就立即起动下一批电动机,直至再起动完成。

(4)电压与电流计算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

电压与电流计算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对电动机群没有固定的分批,供配电系统电压恢复后,该方法立即将停运的电动机按重要性及负载性质等条件排好再起动的顺序,根据预先设定的再起动最大电流im及母线恢复电压计算出第一批应再起动的电动机的容量及台数,并立即再起动第一批机群。然后检测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及母线总电流,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下一批应再起动的电动机的容量和台数,并立即再起动该批电动机,以此类推,直至全部电动机再起动结束。

三、结束语。

企业必须首先提高对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维护及管理工作,以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及供电质量,但供配电系统的故障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电动机的再起动技术是对供配电系统故障后的补救措施之一,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供配电系统对电动机供电的可靠性,因此要求用于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元件及设备的可靠性应非常高,否则电动机再起动技术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企业选择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时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根据再起动电动机的重要性、数量及供配电系统故障后对企业造成的安全及经济损失等方面确定最佳的再起动方法与技术。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狭义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导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事业心的激发以及校园学术文化和教学文化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自我。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及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学会接受自身、他人或环境的不完美,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科学的自我规划,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来建立自信与自尊,并获得乐观、勇敢、创造性、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智慧等积极的品质和力量[26]。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减少了抱怨和不满,增加了感恩和宽容,学生更愿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更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更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快乐地生活和学习[27]。热情的教学可以教化学生,温暖的教育可以感染学生,真诚的赏识可以激励学生,因此,阳光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无形的凝聚功能以及强大的塑造功能,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的内在魅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事业是教育人、培养人、影响人的事业,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自身也有一个个体社会化的继续转化过程。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产生焦虑紧张、职业倦怠等不良心态的危险性因素也在增加,因此教师是否具有阳光的心态,直接影响其工作、生活的质量。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和工作潜能的挖掘,注重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尊重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并努力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上升的通道。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的精神面貌更加阳光了,更懂得赏识和肯定自己的学生了,工作的热情更高了,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生活也更有滋味了。所以,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开心、快乐地成长,而且能让教师体会到更多的事业成就感、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28]。

(三)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营造阳光的文化氛围。

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种基于群体层面的环境的塑造,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师生闲暇生活的安排,也包括师生知识结构的调整、积极品质的培养、个人潜能的发挥、学术气氛的形成、批判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开发、社会使命感的激发等。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了一种积极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这种基于群体层面的环境的塑造,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也更有利于发挥个体正向和积极的潜能[29]。

综上所述,阳光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和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让师生从书本内容中感知积极心理,从实践课堂中探究积极心理,从情绪体验中感悟积极心理,从积极成果中品味积极心理,从而全方位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教育体系[30]。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凝聚功能,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有利于构建温馨、和谐、阳光的校园氛围,从而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论文

对屈原爱国思想的再认识(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沙市一中邓金平。

屈原是一个诗人,尤其是一个爱国诗人;我们现在之所以还有一个专门的端午节来纪念他,并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成就,更是因为他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一个节日的形成,固然有民间的传统,但更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动,否则就会很快消亡。比如建国后许多传统节日都因得不到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民间再怎么传统深厚,结果还是快要失传,要不是前两年出台法令予以保护,不要说清明节、端午节,就是春节还能延续多久都是一个问题。而一个纯民间的节日之所以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认同甚至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也绝不是担心老百姓农闲时分生活空虚,找不到什么乐子耍,而是因为对这个节日的提倡推广,对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屈原被统治者相中为忠君的楷模,是因为他至死都不愿离弃自己的祖国,不愿意象张仪苏秦以及当时众多才华之士那样离开生养自己的国土,依附于另一个可以信任重用自己的国家。如果本国的人才因为不得重用,或者如屈原一般也遭受到被疑、被谤、被贬的命运,就如纷纷跑到别国去,那本国的人才不就一个都不剩了吗!所以为了让有才之士就是遭受再大的冤屈甚至致命的打击,也仍然愿意忠诚于本国,历代的统治者们都乐于大力表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心,甚至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端午节来加大宣传了。这样做不仅满足了百姓娱乐的生活需要,更能够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使屈原的“存君兴国”的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而屈原也就逐渐演变成忠君爱国的符号,端午节也成了封建统治者手中的一个有利的工具了。

但是屈原不愿效仿张仪等人另投明主,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值得后人永世纪念、永远效法呢?我看也不一定。

反倒是张仪、李斯等人,虽然他们离开故国,扶助秦国,其人品一直为后世人所诟病,但从促进民族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来看,他们不又是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了吗?如果没有他们超越狭隘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没有他们这许多所谓的“外国人”的'付出,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不知还要延迟多少年呢。所以自己的祖国虽然被在他们扶助之下变得强大的秦国所灭,但从长远来看,对本国人民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为他们正名,称他们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共产主义国际战士”,我看也未尝不可!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楚国违背当时的潮流,不愿进行彻底改革,于是被无情地灭亡。而屈原“宁溘死以从流兮”,也只有“葬乎江鱼腹中”这条绝路可走了。偏执的观念、狭隘的视野,脆弱的心灵,证明他完全没有一统天下应有的胸襟气度,别说实现统一中原的理想,就是在他自己一个小小的楚国里,也不会有他的容身之处。

在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今天,立志一展宏图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不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反思,还将他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来永远崇拜怀念,将会很难有如某些国家一样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全天下的英雄豪杰归心的,而要实现“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则将更是变成遥遥无期而且滑稽可笑的事情了。

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

(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

(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

(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

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戴维森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在英美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语言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意义的阐述成为当代很多分析哲学家工作的出发点。根据戴维森的观点,关于一种语言的一个恰当的意义理论应当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得以知道这种理论,他就将会理解这种语言。众所周知,在戴维森看来,这样的意义理论应当采用塔斯基式的真理理论的形式,因此他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阐述这种理论的恰当性条件。粗略地说,他认为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对话语进行解释,我们需要某种关于信念的知识;而为了认识信念,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对话语进行解释。这意味着没有关于意义的先在知识就不可能推断信念,没有关于信念的知识就不可能推断意义。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最初主要是一个方法论的原则,对解释活动进行约束。后来,戴维森将对意义和信念的指派与合理性问题结合起来,进而指出“宽容原则”可以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然而,由于戴维森并没有对“宽容原则”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因此,“宽容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彻底的解释是什么关系,它是否具有回击怀疑论的批驳力,关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争议。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其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宽容原则”的含义。

“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戴维森所言,“宽容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具有一种可行的理论的条件。”然而,到底何为“宽容原则”呢?戴维森并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和明确的阐述。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认识散见于他的多篇论文中,他通常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这个原则。在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三种不同意义上的宽容原则。在他的早期论文中,戴维森通常把宽容原则看作是这样的一种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例如,在《彻底的解释》一文中,戴维森就曾经指出:“我们想要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满足对真理理论形式上的限制条件,并获得人们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同意,这也就是说,就我们所告知的而论,使库特(以及其他人)所说的话尽可能经常地是正确的。”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也指出:“因此,最终必须考虑的支持一种解释方法的方而就是它使解释者与说话者一般来说是一致的:根据这种方法,当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并且根据解释者的观点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说话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持这个语句为真。”在《论认识图式这种观念》一文中,戴维森同样认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全部知识就是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并且我们不可能假定他的语言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不知道或者不假定关于说话者的信念的许多方面,我们就甚至不可能迈出解释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能够对话语进行解释才可能获得关于信念的知识,因此,开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要假定信念的一致。”

上述引文表明,“宽容原则”预设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在信念上的“一致”。在这种意义上,解释者应用“宽容原则”的一个结果就是他发现说话者与自己对于他们共同的环境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认识,至少在这种意义上足如此,即指派给说话者的信念将被解释者所分享,解释者与说话者的信念内容就是解释者和说话者共同的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除了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具有大体上一致的信念之外,戴维森还赋予了“宽容原则”另外一种含义,即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戴维森指出,“我建议我们把一种语言的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证明该语句在那些情况下是真的自明的证据。”

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他又指出:“解释之所以可能,其原因在于我们能够先排除大量错误的可能性。一个使人们对大量错误的语句表示赞同的解释理论不可能是正确的。通常的情况必定是,当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的时候,该语句就是真的。”在《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当一个解释者发现说话者的这样一个语句,说话者在他认识的条件下对该语句有规律地表示赞同的时候,他把这些条件看作是说话者语句的真值条件。”

戴维森赋了;“宽容原则”的第三种含义是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在下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找到“宽容原则”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佐证:“以一种使一致最大化的方式进行解释,这种方法论的建议不应当被视为依赖的是关于人类智力的宽容的假定,这种假定可能被证明是假的。如果我们无法寻找到一种方式把一个生物的话语和其他行为解释为揭示了一组根据我们的标准大体上是一致和真的信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那个生物是理性的,是具有信念的,或者表达了任何东西”。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又指出:“这里融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含有理性的观念,即:不仅需要解释的.行动根据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还必须相互匹配。虽然这个关于理性的方法论假定并没有使向主体指派非理性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不可能的,但是它的确对这样的指派施加了某种压力。”

鉴于存在上述这些关于“宽容原则”的不同阐述,人们无论把哪一种阐述作为基础,都会对以它为基础而获得的理论产生重要的后果,从而得出关于“宽容原则”可靠性的不同结论。下面我们就对“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的关系做一分析。

二、“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

在戴维森看来,所谓彻底的解释,就是根据对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意义的知识没有任何预设的证据对他的话语进行解释。“彻底的解释应当依赖于这么一种证据,这种证据既不采取关于意义的知识的形式,也不采取关于信念的详细知识的形式”。因此,彻底的解释者能够用来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解释的资源极其有限。不过,他可以扮演田野语言学家的角色,对说话者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行观察。通过对一个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可以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说话者对一些语句恒常地表示赞同。这样,彻底的解释者可以进入一个说话者的语言的第一个通道就是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这种初始证据在彻底的解释中之所以可以被利用,其原因在于知道说话者对哪些语句持真(这也就是说,哪些语句他们相信是真的)既没有预设关于他们信念的详细内容的知识,也没有预设关于他们持真的语句意义的知识。正如戴维森所言,“关于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给予描述,这种方式并不假定解释,但是一个解释理论可以以这些事实为依据。这种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将会必定成为意义和信念的向量”。

然而,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是由下面两个因素决定的:说话者关于世界的一般信念和他认为语句具有的意义。在戴维森看来,如果一个人相信,认为s意味着p,那么假定若p为真,s意味着p,并且s因此也为真,则他就可以有理由推断s为真。如果我知道在时间t一个说话者s持一个语句s为真,并且如果我知道s相对于说话者s在时间t的含义,或者知道说话者持语句s为真所依据的信念(假定他知道s的意义,并且根据这个信念和他的其他信念获得这样的信念,即s在时间t是真的),那么我们就能够解决这个对子中的另一个因素。正如戴维森一再强调的那样,这表明,信念和意义是如何纠缠在一起说明话语的。这也就是说,一个说话者之所以在某个场景中持语句为真,一方面是因为他说出那个语句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信念。在解释中,如果我们必须依靠的一切就是诚实的言语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不知道意义的情况f推断出信念,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在不知道信念的情况下推断出意义。因此,彻底的解释者所面临的问题就如同理性选择论者所面对的问题一样。“概略地说,我的论点是我们应当把意义和信念看作是一个单一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正如我们已经把主观价值和概率看作是决策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一样。”在行动的理性选择中,如果我们把行动的选择看作是表现了行动中的偏好的话,那么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就取决于他对自己认为可以获得的选择的偏好。一个人对一种选择的偏好反过来又取决于以下两种因素:一个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将要导致的结果的相对合意性和一个人所认为的可能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机会。例如,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否要接受针对一场比赛的胜者的打赌。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受打赌与不接受打赌之间进行理性的选择,就取决于这个人对赌赢或者赌输这种结果指派的相对合意性,取决于他对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概率所进行的评估,取决于不接受打赌的相对合意性。在决策论中,要对一个主体的实际选择进行解释的话,我们就必须努力地寻找到一种方式对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这两个未知变量中的一个变量进行约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最初是由弗兰克·兰姆赛(frankramsey)提出来的。假定偏好是由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产生的结果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个主体的行动偏好中的某些模式,它们足以确定两个独立的决定因素中的一个。与此类似,在彻底的解释中,解释者必须从持真的语句中确定对语句指派意义和对信念指派内容。如同决策理论一样,我们可能希望持真语句中的某种模式将会有助于揭示语句的意义。正如戴维森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厘清事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方法,它将一个因素看作是稳定的,而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就是引入“宽容原则”,把信念看作是确定的,从而解决意义的问题。

在彻底的解释中,根据对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所获得的说话者的持真态度,它指向的是一个说话者在回应其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时时而持真、时而持假的那些语句。引起说话者对这类语句持真态度的因果链开始于他个人环境中的某一事件或者条件,这导致他形成了一个信念;具有这样的一个信念反过来又导致他持自己语言中的那个在当时表达了这种信念的语句为真。这就意味着根据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其环境中的条件之间的关联,通过假定那些由环境中的条件激发的关于这些条件的信念(场景语句表达了其内容的那些信念)是真的,我们就可以获得对说话者的语句的解释。因此,“宽容原则”假定,大体上说,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是真的,这种假定是为了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激发信念的环境中的条件相关联,从而通过确定信念的内容而获得表达了该信念的语句的意义。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假定说话者关于环境的信念为真这种意义上的宽容原则,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通过假定说话者的信念为真,彻底的解释者可以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就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从而解决了意义的问题。

然而,在对说话者指派真信念的时候,彻底的解释者首先要发现,在说话者的环境中,什么显著的特征构成了他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持一个语句为真的理由,这实质上依赖的是解释者如何看待说话者对环境的认识,即彻底的解释者向说话者指派的是他自己对那种环境条件的信念。因此,为了把说话者在什么条件下持语句为真的事实用作一个真理理论的证据,我们必须假定他们相信我们认为他们应当相信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要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彻底的解释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据他自己关于真理的某些标准的认识,向说话者的语句指派真值条件,并且把这个真值条件当作说话者在持语句为真时实际上获得的真值条件。正如戴维森在《形而上学的真理方法》一文中所言,“如果我正确地向你指派了信念的话,那么你就一定具有与我自己的信念模式相同的信念模式。因此,毫不奇怪,只有当我的解释使你与我大体上一致的时候,我才能够对你进行正确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彻底的解释中,为了获得初始的证据,使解释有可能进行下去,彻底的解释者必须假定被解释者与他具有相同的信念,即“宽容原则”所假定的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在信念上的一致。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而为了获得理解,解释者和被解释者必须在信念上保持恰当的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假定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宽容原则”将彻底的解释者在解释一开始所面对的两个未知变量——信念和意义——减少为一个,从而通过尽可能地认为信念是恒常不变的而从解决意义问题人手来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由于假定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具有相同的信念,彻底的解释者通过将自己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信念指派给说话者得以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宽容原则”保障了彻底的解释能够进行的初始证据。

三、“宽容原则”与怀疑论。

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应用并没有满足于为彻底的解释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他还宣称“宽容原则”会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那么“宽容原则”是否具有戴维森所期待的那种对怀疑论的驳斥力呢?尽管怀疑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它们都宣称,尽管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任何信念都是融贯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就是真的并因此会成为知识,因为我们通过感觉证据或者经验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不可靠。正如笛卡尔的怀疑论所断言的那样,尽管我们具有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是我们可能产生了幻觉或者是缸中之脑错误地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它激发了我们各种各样的信念。这意味着存在下面这种可能性,即存在与实际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如缸中世界,笛卡尔的魔鬼世界等,而在其中我们的经验证据保持不变。这也就是说,怀疑论者的直接矛头指向的是我们通过感觉证据和经验获得的事实是否就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戴维森在《关于真理和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也对怀疑论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它是一种怀疑我们具有任何“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的观点。它承认所有“我(关于世界)的信念是统一的”。它质疑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融贯的信念是真的。

如果戴维森的“宽容原则”要对怀疑论的这种主张进行反驳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能够证明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信念的确是真的。

正如上面的描述所表明的那样,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宽容原则”假定了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如同戴维森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所言,“我们把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然而,说话者信念的真是建立在与解释者具有相同信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说被解释者信念的真是依据解释者的标准来判断的。“认为一个主体的思想和言语含有很大程度的真理和相容性,这种看法是解释者对一个人的言语和态度做出的正确解释所产生的一个人为的结论。而这种真理和相容性所依据的是解释者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宽容原则”为前提的真和一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信念是基于对主体问世界的认识而达成一致的,他们的真理标准是彼此约定的,因而,这种一致只能在主体间奏效,这种真也只是一种人为的设定。更何况解释者的信念也很可能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怀疑论者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不可能是根据他们共同的错误信念而彼此理解的呢?”因此,只有被解释者的信念与解释者的信念之间的一致并不能保证这些信念的真。“宽容原则”尚不能对怀疑论者提出的上面那种质疑做出回应。事实上,戴维森本人也承认会出现怀疑论者提出质疑的那种情况,“能够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毫无疑问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回应怀疑论者的质疑,戴维森提出了两个新的论点作为对“宽容原则”的修正和补充,第一个论点诉诸的是全能的解释者这种观点;第二个论点利用了某些关于信念的认识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思想。

所谓全能的解释者是指,他相信所有的真理并且只相信真理。假定现在这个全能的解释者要通过使自己与说话者之间的一致最大化而对说话者进行解释。根据这个假定,由于解释者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与他达成一致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信真的。这意味着被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不可能彻底地错误。如果所想象的这个解释者的“无所不知”意味着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完全不可能出错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与一般的解释者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意义上的“无所不知”并没有出现在戴维森的思想中。戴维森所依据的只不过是这样的事实,即“全能的”解释者关于世界的信念全都是真的。戴维森并没有指出实际上存在这样的一个解释者,他只不过认为如果存在这样的解释者的话,那么他所解释的那些人也都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认识。不过,不提及“无所不知”,同样的思想也是我们对自己或者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关于世界的认识是真的话,假定信念的指派就是真值的指派,那么他所解释的任何人也都将会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信念。因此,倘若全能解释者的信念没有被论证在事实上就是真的话,那么引入这样一个解释者的思想实验也就没有增加对怀疑论的反驳力度。

作为对“宽容原则”的补充,戴维森应对怀疑论的第二个策略主要依靠的是他关于信念本质的认识,这使他坚持他所谓的说话者的环境与其话语和信念的不可分离。他认为,信念是通过将信念与激发它们的世界中的事实相匹配而认识的。因此,大体卜说,信念在本质上是真的。他明确指出:“我认为,妨碍对感觉持完全的怀疑态度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最清楚明白的和在方法论上最基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并且,作为解释者,我们必须如实地看待这些对象。”

相信一个解释者认为引起一个话语并因此产生了它的意义的原因一定就是事实上引起那个话语的原因,要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这种情况,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解释者和被解释者认为是引起一个话语的原因并不是引起该话语的实际的原因。如果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笛卡尔的魔鬼世界里或者缸中世界里的居民的话语解释为大脑中的计算机环境,无论它被推断具有什么经验。

因此,戴维森关于信念内容的本质的认识只不过确保r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和相互理解,因为它要求,在每一个认知者在其中遭遇同样感觉证据的可能世界里,解释者和被解释者都应当被指派相同的信念。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里,一个认知者在其中根据某种证据被指派了一种信念,那么同样的信念就应当被指派给那个世界里其他任何也熟悉同样证据的认知者。但它并没有要求被指派的信念是真的。它并没有提到相关原因的本质。例如,我相信昨天有一个撞车事故,这个信念可能就是该事故引起的,或者是通过一个恰当的计算机模拟而引起的。“宽容原则”没有排除我是一个缸中之脑这种可能性。它只不过保证了当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的信念是真的。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彻底的解释中,戴维森之所以要引入“宽容原则”,是因为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解释者面临这样两个相互依赖的未知变量——信念与意义,它们引起了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只有假定其中的一个变量是确定的,彻底的解释者才能够从说话者的持真态度中获得另一个变量。戴维森诉诸的是通过引入“宽容原则”,假定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大体上说是真的。这一假定使彻底的解释者能够根据说话者环境中引起他持语句为真的条件对持真语句所表达的信念指派内容,从而对表达了这种信念的语句指派意义。当然,对说话者指派信念内容所依据的是解释者的标准。因为如果解释者不试图使自己与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最大化的话,那么解释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它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理论前提。

作为反驳怀疑论的一个武器,由于“宽容原则”预设了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大体上说是正确的,因此,它似乎回答了怀疑论者对主体信念的真的质疑。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样,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解释者唯一能做的只不过是根据他自己关于真理的某些标准的认识,向说话者的语句指派真值条件,并把这个真值条件看作是说话者在持这些语句为真时实际获得的真值条件,而且这种指派是建立在“宽容原则”的另一个预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假定解释者与说话者对于其环境具有相同的信念。解释中以“宽容原则”为前提的一致和真,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基于对主体问世界的认识而实现的,是彼此约定的,因此,这种一致和真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尽管戴维森引入了全能的解释者和信念内容的本质这些思想作为对“宽容原则”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由于他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为真,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我们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论文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前工业时代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两种文化类型。在整个古代史上,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以及古代文明的衰落与兴起!在我国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我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始终占据了中国历史篇章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北方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虽然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游牧生产方式逐渐式微,原来属于游牧区域的大多数地区己经不再完全依赖于游牧经济,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草原荒漠地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从事着畜牧业生产。在我国广阔的西部和北部草原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仍然有相当大的区域是游牧生活的区域,仍以游牧经济作为主要生计手段。所以对游牧生计方式、游牧文化的研究探索,也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单化、格式化的词语。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认识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文化“误读”。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认识。

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许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别,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

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楚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二)游牧活动的地域性。

各有分地虽然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社会的生活是行踪不定、漫无目的、漂泊动荡的。历代文献资料记载中都强调游牧民族“居无恒所”、“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主要强调的游牧生计下不同于定居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居住形式不像农业社会中的农民那样固着于一地的定居形式,人的居住地是随着畜群的移动而迁徙移动的,而不是表明游牧人群在游牧过程中没有地域限制。在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每一个游牧人群的随水草而迁并不是空间上的'无序行为,其游牧活动都是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地)进行的。文献中不乏此类记载,如《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置部族,各有分地”;“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等等。

(三)游牧活动的季节性或周期性一一顺寒暑,以时迁徙。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因寒暑而变换季节牧场的季节性、周期性的迁徙移动。这在各类历史文献均有所反映,如《辽史・兵卫志》中记述了契丹人“顺寒暑,逐水草畜牧”;《辽史・营卫志》记载契丹“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败渔,岁以为常”;《元史・兵志》记述了蒙古人“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近代的许多游记、调查报告、民族志资料都记述了游牧生活中的季节性移动。草原游牧民族的季节性移动,主要体现在按季节划分牧场。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根据自然环境不同,一般分为四季牧场、三季牧场以及两季牧场。只要不发生特殊事件,牧民们就随季节更替,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放牧,在不同的时间利用不同的牧场,年复一年地循环移动放牧。

二、游牧生活的多样性的理解。

在我们的“常识”中以及一些研究游牧社会的文章中,将“游牧生活”、“游牧经济”看作是一些同构型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似乎所有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及的草原和游牧文化都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强调的是其与农业文化或者农耕区域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其内部就是完全同一的。整个草原地带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既有高山、台地、平原,也有湖泊、河流等,并非完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包括森林草原,也包括荒漠草原甚至戈壁荒原,在一些局部的小环境中,也有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在这些不同的资源环境中,历史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牧民们各自发展出一套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游牧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其经济生活、放牧的牲畜畜种组合、游牧的季节安排、游牧迁移的距离等等方面都并不完全相同,其游牧生活也是多样的。

(一)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的多样性。

农耕文明特色的产生,在于农耕农业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样,游牧文明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在于游牧经济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论是我们所称的农业社会还是游牧社会,我们强调的都是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经济方式,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都不是仅依赖于单一的或唯一的经济手段来维持生存发展的,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获得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去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农业文明或农业社会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于农业,畜牧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作为辅助生计,其家畜饲养并不占用农田,只是利用无法耕种的土地、荒坡、草地,扩展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利用了农业种植无法利用的区域来提供人类所需求的肉食,另外也为人类提供了畜力来源。草原地区,游牧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牧民们的主要生活资料或经济来源主要仰赖于畜牧业,但也同时存在着采集、狩猎等活动来补充生活资料,甚至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存在着农业耕作。

(二)游牧生产中牲畜种类及构成的多样性。

游牧生活中的主要畜种是草食性动物,包括羊、牛、马、骆驼等(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有一些地区性的品种如耗牛、驯鹿等)。在广阔的草原地区,各个地区的游牧人群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游牧人群,其所养殖的畜产品种和各个品种的数量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家养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适宜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在游牧生活中,牧民的畜种的构成,涉及到不同畜种的生长期的长短、繁殖率的高低、对特定的草场环境的适宜性,不同的畜种构成满足人们生活中的不同需求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首先,不同的牲畜有着不同的经济价值或利用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用途,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羊和牛的肉、乳可供食用,皮毛制作衣物、皮囊、皮革、毛绳、毛毡等生活用品,粪便可做燃料。牛也用作畜力,在牧民的游牧迁移生活中拉车运输、驮运物品。马和骆驼主要利用其移动力用作畜力,马主要用于骑乘,同时也是狩猎、战争和劫掠的工具;骆驼主要用于长途运输,亦可用于拉车驮运;当然马和骆驼肉乳也可食用,皮毛也可利用,但在大多数游牧社会中,马的肉与乳并非它们被牧养的主要目的,牧民牧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移动性。牛的速度虽然没有马快,但它强韧的体力以及耐力比马更适合牵引车重。

三、关于游牧经济的“依赖性”或“非自足性”的讨论。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上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发展,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完全孤立、封闭的人群。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双方间冲突、战争,是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历史上,中原农业社会与北方游牧社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其表现形式既有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各个历史时期的和亲,以及通过赏赐、入贡、赐予、纳岁币、婚嫁、贸易、关市等,也有激烈的战争冲突。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北方民族的“南下牧马”几乎成了中原王朝的梦魔,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却一次次出现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的记载占据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篇章。

所以,在谈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双方间的冲突和战争。许多学者从游牧经济的非自足性或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或依附性来解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四、也谈马在游牧社会中的作用。

有关马的最早驯化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依据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人类大约在60前,最早于乌克兰草原地区驯养了马,其主要论点是,在德聂伯河西岸,离基辅250公里的铜器时代遗址德列伏卡,曾发现被马嚼子磨伤的马牙和鹿角做的马嚼子,从而证明了马是最早于此时此地被作为拉牵的动力。在我国境内的考古资料中,虽然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曾发现过马骨,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汤阴白营等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也曾有马骨出土,但不能肯定是己经驯化的家马,确凿的使用家马的证据是商代晚期的车马坑。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也没有发现早于青铜时代的家马的证据。但是,自从春秋时期“骑射”出现以后,马几乎成了北方民族的代名词。

在研究探讨游牧文化的起源时,许多学者都强调了马在游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将马驯化成功的时间与游牧的形成联系起来,或者说将家马出现的时间看作是游牧文化出现的时间上限。认为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421更有一些学者将骑射的出现作为游牧文化出现的标志,认为“具有真正意义的游牧生活,应从骑马术的发明开始,因为骑马术的发明才使游牧民在广阔草原上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迁徙成为可能jjf431。所以在论述游牧文化起源时,多倾向于以春秋战国时期骑射术的出现作为游牧文化起源的时间。

结语。

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农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在相对固定的“分地”范围内进行的,根据自然条件水草状况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的有规律的迁徙移动。这种“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与草原地区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畜牧生计直接相关的,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以来不断地适应环境、积累经验,逐渐创造发展出的一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技术手段,是一种对特定草原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文化适应方式。游牧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对草场的循环利用,而不是放弃原有牧场。

迁徙不定的游牧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游牧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游牧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精神特质,同时也影响到游牧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政治制度等。

对于游牧生活多样性的认识,强调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都不是仅依赖于单一的或唯一的经济手段来维持生存发展的,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获得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去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当然,多样性与专门化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随着专门化,每个社会群体都有所偏重。不论是我们所称的农业社会还是游牧社会,我们强调的都是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经济方式,强调的是其典型性特征或区别性特征,其它的经济生活方式都是辅助性的,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生活。

游牧和农耕,是两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生计系统内的不同分工,也不是一个生计系统内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生计方式,是针对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形成的生计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性的文化特征。两者的差异,不是优劣之分,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游牧生计方式是游牧文化形成的基础,对游牧生计方式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基于这一游牧方式所形成的特定的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理解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更深入地理解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探讨早期游牧生计方式的起源问题、探索游牧文化的起源问题、讨论游牧文化圈与农业文化圈的关系等。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体现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核心。

一、高校精神文明要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各方面体现这个核心,建设好这个核心。

1.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当代大学生在主流上、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对国家的前途高度认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目前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习、心理、经济、就业等方面。为适应这一转变,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学生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要以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汇成整个学生工作的基本点。今天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靠一般的号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要系统地科学地研究,把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做到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改革创新,加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角度,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安全等方面全套的工作预警系统,做到不管碰到什么情况,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学生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学风以及学校良好的校风要靠教师去营造。教师在学生教育成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任何社会职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要在指导思想上,把师德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常抓不懈。

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贵在落实。

1.思想要落实。

第一抓教育,目前要针对师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开展教育工作。要大力弘扬正气,表彰先进,营造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二抓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严格管理,约束和制止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第三抓舆论宣传,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大力进行表彰,促进全校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对违法乱纪、不正之风等,要抓典型给予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1.广泛性与先进性。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广泛性与先进性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把普遍性的要求与更高标准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体现出层次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2.主旋律与多样化。

高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以适应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求。但在操作上应坚持重点,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3.继承与创新。

就传统道德而言,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对传统思想道德进行批判、改造和创新。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高校师生既要以博大胸怀学习吸取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要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

总的来说,高校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有一支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们应当注意工作方法,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聂启元.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4):65.

[2]课题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45.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明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j].思想政治研究,.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变化,诸如工厂的兼并、职工的下岗,由此而引发的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尤其是部分贫困生,他们有的因父母下岗,精神萎糜;有的因家庭经济拮据,学业难以为继,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他们还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部在第20次(9月14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1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再加上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窘迫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导致心理贫困。

(4)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5)高校毕业生分配带来就业压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思想教育要先行。

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既要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关心贫困生,要多与贫困生接触,建立贫困生的档案库,将他们的个人资料、录取通知、照片等资料做成信息档案库,方便后期的联系与管理。建立“一帮一”机制,并以电话、qq和飞信等手段随时关注这些贫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们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教育广大贫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生活上不攀比,学业上高标准,艰苦奋斗,全面发展。

2.2加强诚信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金,信用无价,增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贫困,贫困不是错,贫困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激励他们把贫困化成内在的动力,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在二级学院和班级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体制,由二级学院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诚信行为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体系之中,并且定期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

2.3拓宽渠道,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服务。

在学生进校之初,二级学院要及时向这些学生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和特殊困难补助政策。在学校设立的各项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的评选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这些受助生。

各二级学院要突出抓好助学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各种媒体,强烈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学生予以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此外,要更好地落实勤工助学政策,进行工作岗位的开发,更好地为这些受助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包括学校内和学校外的,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

2.4对贫困生进行“学习扶贫”

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落差,产生了自卑感。加强对贫困生学习上的“扶贫”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自信,也有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耐心解决贫困生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活动,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特别要请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勤工助学之余合理支配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安排高年级贫困生进实验室勤工助学,从而对贫困生的学习“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5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健康成长、回馈社会。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3.5学雷锋活动、爱心社活动等形式,调动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其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更好地回馈社会。在贫困生评定和奖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生发扬风格、相互关爱,把有限的贫困生名额让给他人;当有的学生病重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许多贫困生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电气学院向汶川灾区捐了24675元人名币,对艺术设计学院两名重病同学共捐了11432.2元人名币,这其中就有不少贫困生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次市献血办公室到我校采血,许多贫困生也志愿加入到救死扶伤、无偿献血的行列,受到了市血站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总之,贫困生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2]。我们应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既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精神上鼓励他们、心理上抚慰他们,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2]/dqxy/?id=143.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我国自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共同的努力,积极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自己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当前,中学档案工作不易开展是普遍的现象。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例,就搞好中学档案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借以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学档案,集美中学,认识。

“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厦门集美中学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0月18日创办的,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被誉为“中国名校”。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园安全先进校。是巾帼英雄李林、蔡启瑞等6名院士、黄永玉等著名文化人士、印尼侨领李尚大等杰出的企业家的母校。毕业生三分之一分布在海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俊彦辈出的集美中学,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我校综合档案室创办于1987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下,档案室走过了创建中的曲折和困惑,逐步走向常规化、规范化,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出了积极的作用。档案室先后获得“厦门市一级档案室”、“厦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例,就搞好中学档案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档案界和教育界同行探讨。

一、完备档案硬件设施。

必要的设备硬件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首先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彻底改变了档案室的面貌。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档案室,并实行档案办公室、阅档室、库房三分开。学校综合档案室面积达120平方米,库房、办公、阅档室有实用面积,设有档案专柜300只,空调一台、除湿机一台、打印机一台、扫描仪一台、复印机一台、电脑一台并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并被纳入校园网,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

二、建立档案工作网络。

档案工作的对象是档案,如何解决档案的分散、零乱、质杂、量大等情况与档案利用中的集中、系统、方便的矛盾?关键是建立系统网络管理。

学校档案工作设立了较完整的档案管理机构,即健全档案工作网络:上设校长分管、办公室主任主管;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1名,专职档案员具备研究生学历,具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持证上岗,学校非常重视档案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支持其参加档案局组织的`各类培训;下设各处室、部门兼职档案员29人,部门负责人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档案工作。校专职档案员长年保持稳定;对学校机构、人员的经常性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网络,对兼职档案员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使各处室部门的档案工作能及时有人兼管,有利于处室、部门档案工作的开展。

学校办公室还不定期召开各处室、部门的档案工作会议,对各时期的学校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档案工作,并对各部门、处室的档案的整理、分类、移交等工作进行指导,使校档案工作能较顺利地开展。

三、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是学校档案人员和广大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是学校档案管理的一种行政手段。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建档、管理、利用等制度,是学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的坚实基础。

我校已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集美中学档案员工作职责》、《集美中学档案部门负责人、兼职档案员工作职责》、《集美中学各部门、处室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集美中学文件材料归档制度》、《集美中学查档制度》、《集美中学借档制度》、《集美中学档案保管制度》、《集美中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集美中学档案保密制度》、《集美中学档案分类大纲和编号办法》等制度,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到目前为止,已实行了全校各处室、部门、各门类档案的综合管理。如无特殊情况,各处室、部门均能定期向学校档案室移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催讨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以保证档案按年度、按项目及时归档。

四、做好档案分类整理工作。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而档案的分类整理又是档案利用的关键。科学而规范的档案整理工作,是实现档案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校档案由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教学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资料等七大部份组成。其中文书档案分为:行政类(办公室、保卫科)、党务类(党总支、工会、团队)、人事类(人事室);科技档案分为:科研类、基建类;教学档案分为:德育类(高中、初中德育处);学籍类(高中、初中教务处);教学类(高中、初中教务处)。

集美中学作为一所近百年的名校,其档案可追溯至上世纪初。从开始,校档案室严格遵循国家档案局12月6日发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精神,实行新的立卷方法整理,即改卷为件,改类别整理立卷为按机构整理立件,仍按永久、长期、短期分开立件。大大提高了档案的整理效率和利用效率。

学校档案分类清楚,截至共有:文书档案共1550卷、3288件;科技档案314卷;会计档案2964卷;教学档案1970卷、3324件;照片档案16650张;实物档案81件。档案总数达6798卷、6693件、16650张。档案的整理符合规范化要求。校档案室较重视档案案卷质量,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认真地进行鉴定、分类;能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尽量能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保持材料的成套性、完整性;书写案卷标题力求完整、准确;案卷的装订、编目力求美观、清楚。

五、逐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当今社会,数字化已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档案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在档案材料上做到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

伴随着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在我校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为档案室安装了档案管理系统。在实践工作中,文书档案的使用利用频率较高,同时其手工方式的整理和检索十分不方便。因此档案室率先对以来的文书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归档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由于数字化的检索方式快捷而准确,大大提高了文书档案的利用效率,为学校的“评建”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校档案室在本校网站上开辟了“档案在线专栏”,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可由此专栏查询相关的信息。除了基本的学籍信息以外,由于我校历史悠久,校友众多,尤其是海外校友甚多。校档案室还将一些年代较早(上世纪代、30年代起)的老照片扫描成电子文本,并上传至网上,以便老校友远隔重洋也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资料。

六、积极促进档案的利用。

搞好学校档案开发利用的自的,是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为广大师生及校友服务,否则,档案事业就没有必要了,这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档案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健全检索手段。为此,校档案室编制了各类检索工具,如检姓册;文书、教学档案全引目录;试卷目录;全宗介绍;专题目录等,并设专柜保管。这些检索工具的编制大大促进了我校档案的利用。以检姓册为例,我校较早毕业的校友(主要指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校友)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仅保存了他们的学籍资料,而没有制定相对应的索引。因此这部分档案虽然极其有价值,但却苦于档案员每次为校友检索都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低。因此,校档案室利用四角号码的原理为创校至今的教职员工和毕业生制定了“检姓册”,实现了这部分档案的直接利用。而对于近十几年的档案,档案室则对大部分档案制作了计算机目录,实现了计算机检索。

二是通过专题编研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材料。例如:为学校参加“财务审查”等全国、省、市的各级各类检查、定级、验收工作提供专题档案材料;为历届校友活动提供校友名单、帮助查找失去联系的校友;为校庆活动、举办展览馆提供各种资料、照片;为教职工职称评定提供课时认定、评选各类先进、担任何种职位的证明材料;为全国各地的内查外调提供证明材料;为上级有关人员及本校撰写校史提供材料;为历届毕业生提供毕业证明、成绩证明,发放毕业证书等等。为了使利用工作更深入,档案室请有关人员制作了档案室网页,输入文字几万字,扫描图片几千张,设制了档案查询专栏,组织学生录入学生学籍档案2万多人,录入教职工档案资料1千多人,从20至今已完成学籍档案录入几万人,校友活动查询很多都是从网上直接查询,很受广大校友欢迎。

自建立校综合档案室以来,为学校的考评和检查,为教职员工的考核和评定职称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档案依据;为广大校友尤其是年长校友的团聚叙旧搭建了平台;为学校毕业生求职考试提供证明服务;为宣传推广学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还要求档案员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服务方向。必须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校教职工服务、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服务的思想。第二、正确处理利用与保密的关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正确理解、认识它们的关系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在什么情况下利用,在什么情况下保密,都要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为前提,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审查档案内容,根据有关规定适当调整保密范围和等级,扩大利用范围。第三、熟悉档案,了解用户需要,主动积极为用户服务,完成由封闭型到开放型服务的转变。

结语。

让历史留下清晰的记忆,这是我们的责任;让历史记录我们的光彩,这是我们的愿望;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我们的目的。档案工作的意义就在这里。新的时代赋予学校档案工作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学校档案工作只有惟新是图,奋发有为,才能不辱使命,建功立业,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现代教育论丛..04。

2胡敏.中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岱宗学刊..06。

3莫顺英.做好中学档案工作之我见.浙江档案..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2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5窦丽娟.中学档案管理工作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

6贺乾坤.桃江县县属中学档案工作初探.档案学通讯.1993.4。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现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更好的参与竞争,不断改与创新,化工企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行业,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坚持创新完善,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属于综合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仅涉及到文件、公文、信访工作,也与监督、服务密切相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领导对管理不够重视,工作内容也不够细化,且任务的分配不规范,无法保证严格管理,阻碍了办公室职能的发挥。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新的发展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创新,对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创设办公室管理的良好环境,制定管理规范制度,从而提出实质举措强化管理,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办公;文秘工作。

一、新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

办公室是化工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也是综合化管理的基础兼具协调与辅助功能。它能够根据企业的供应情况及时调整好理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职责,并完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然而,由于旧有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及管理办法的制约,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与新时期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无法发挥办公室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缺乏健全的办公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我国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无法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首先,办公室管理制度不规范,工作分配不科学,存在职能交叉或空位的现象;其次,办公室管理监管不严格,监督工作不到位,考评不及时,不利于调动办公室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最后,管理制度执行力较差,有些部门不重视,执行工作不严格,存在职能缺失现象。

(二)办公室服务工作不科学。

化工企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行业,与百姓的关系十分紧密,作为特殊的资源供应产业,其工作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缺乏服务意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不明,会严重阻碍企业职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化工企业办公室服务层次不明,深度不够,管理流程不细化和完善,影响了服务范围的延展。据调查发现,有些办公室管理者无法及时答复人们的问题,管理枢纽性作用不能凸显,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三)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内容多样,涉及到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管理者经常。

身兼数职,繁重的作业也会制约他们的发展。另外,一些化工企业的职工也没有接收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淡薄,组织素养不高。其中还包含很多老员工,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对办公室管理不了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好,无法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二、做好新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完善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制度。

管理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完善管理制度的体系,在管理时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多员工的素质、工作成绩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管理,避免管理的单一性,导致管理领域不到位。其次,管理的目标应当精细到具体的人或物甚至是工作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明确规定什幺是该做的什幺是不该做的;最后,管理力斌应当先进化、创新化。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取长补短,吸取这些管理制度中的经验,完善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制度。

(二)明确化工办公室的服务内容和方向。

深入全面的贯彻落实服务的职能,拓展服务职能的范围,将服务职能细化的每个部门,各个领域。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本着服务、监督、责任、规范的宗旨,进行深层次的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领导提供更加贴心的辅助性帮助。同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积极做好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后续工作,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给企业带去更多经济效益。

(三)提高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办公室管理队伍,强化职工的管理意识、管理职能是新时期化工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完善管理电力服务的核心。对此,化工企业领导要做好人员选拔,聘请接受过专业学习的管理人员,对上岗的管理者还要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的积极氛围,注意职工能力的提升,从而强化办公室管理水平,完善行业服务。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办公人员学习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经营管理、化工改革方向、化工产业政策等电业基础知识,全面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办公服务能力。

(四)增强协调能力。

办公室管理要从整体系统来把握,提高管理效率,做到上传下达,沟通内外,及时向领导传递信息,协助领导执行决策,推动企业工作有序开展。办公室人员平时应注意做好资料的积累,对上级的指示、规定,化工行业当前的任务形势,与本单位相关的动态方面的资料等等。对内加强管理,在协调过程中,按原则、按规矩办事,消除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利益需求所产生的矛盾,分配好各个部门的职责。

(五)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运用能力。

企业办公现代化,信息传递都使用了电子网络,文秘工作者要熟练掌握这一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总结。

要更好地找出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的规律,提高企业文秘工作的效率,使文秘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香云,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河北企业,07月。

[2]林静、王家杰,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科技咨询,月。

[3]李圣斌,做好新时期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经营管理者,04月。

[4]刘盼盼,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经营管理者,12月。

[5]冯玉荣,做好新时期企业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思考,东方企业文化,01月。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变革的新时期,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不佳、交往不顺、家庭贫困、恋爱受挫、就业难等方面的压力,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一系列策略有效地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健康成长。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所面临的新工作、新任务以及新的行为规则、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存在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意志一般较为脆弱,易受暗示,自制力较差,情绪敏感、丰富,心境易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以及缺乏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常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目标导向的不良情绪反应,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实现其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据国家教委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精神因素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北京科技大学统计,约有28.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据另一项调查表明,需要心理援助的大学生占学生人数的3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问题已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分析其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面,将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学习障碍。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旧是学习。不能解决学习这一主要矛盾所造成的严重的心理压力就会引发学习障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学课程相对较多,任务繁重,教师主要以引导启发教学为主,提倡学生自主、自觉、自立、创造性地学习,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心理调试水平不高,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迅速掌握大学的科学学习方法,或因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不讲究学习策略,而阻碍了知识的获取和智能的发展,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出现考试不及格等现象,随之产生厌学、焦虑、恐惧、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者得了考试恐惧症。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决定学习成绩。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学习心理才是大学学习的本质。大学生学习障碍的产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而造成的。据调查,大一新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前十大因素中,有九条都归属学习心理的范畴。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才是克服学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培养良好学习动机,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指大学生为实现特定学习目标而行动的原因。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才能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其兴趣十足,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激发这种浓厚兴趣,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大学生本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要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体的适应性,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压力过重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第二、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意力才能专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习贵在坚持,遵循学习规律,就会对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正视学习挫折,强化自我激励。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在学习遭遇挫折后的错误归因所引起的。因此,要正视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建立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和自我评价体系。面对学习障碍,不断强化自我激励,努力学习,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学会自我调试,依靠自学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习目标。

二、交往危机。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作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忧郁、自负、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品质和其它一些难以调试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心理缺失或失衡。大学生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愿望极为强烈,从内心深处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和不良心理特征,以及缺乏交往技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常常引发交往危机。强烈的交往欲望与交往不善、不善交往之间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反差,是导致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危机的根源。可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交往技巧指导,才能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造健康保障网络。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人际危机预警系统,强化系统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合作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交往氛围。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庭加强沟通,双方合作帮助其度过危机期,对不善交往的学生创造沟通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

第二、深化交往认识,掌握交往技巧。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交往而交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应深化认识,理性对待人际交往,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准确的认识,在交往中互相谅解、心理相容,努力做到双向互动、交流沟通、平等交往、恰当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大学生应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树立良好形象,保持待人宽松友善,亲密有间,主动大度处世,学会移情,有效地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三、贫困压力。

贫困问题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是困扰大学生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指的是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隐性的。经济问题成为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高校招生实行并轨,自费上学,这些对于贫寒的大学生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据资料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约占20%,其中特困生占5%一10%。虽然国家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贫困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各高校也有相应的奖学金制度,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贫困生由于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往往与奖学金失之交臂。由于缺乏对贫困问题的深刻认识,面对大学生中贵族群体的高档物质生活,部分大学生便产生埋怨、自责等消极心理,这种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他们因心理健康水平低,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便都陷人了心理贫困之中。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培养坚强品质,不断自我超越。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贫困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重要保证。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勤工俭学为辅,正视贫困,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社会各界的帮助,不断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规划,以坚强的意志,不断超越自我。人们常说,逆境能成材。原风是在贫困逆境中,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感受力,当人处于贫困逆境时,资源匣乏,精神压抑,谋求变化的欲望强烈,成材动机强。逆境还可以增强个体的耐挫力,能经得住贫困等失败考验的人,更容易在创造活动中获胜。贫困大学生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善于抑制消极心理情绪,充分调动心理潜能,就能有效地克服贫困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第二、忠诚帮助,实现脱贫。要努力使贫困大学生经济、心理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大学生,我们并不能一味地输血,而应忠诚帮助,使其学会造血,应该让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不要对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偏见,更不能挖苦、打击他们,应给予公平的心理接受力.使其健康成长。

四、恋爱受挫。

失恋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甚高,但由于对恋爱缺乏深刻认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缺乏理性,总是一见钟情。不能长远考虑。彼此间缺乏深人了解。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众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往往使大学生的爱情如昙花一现。面对爱神丘比特的刺伤,失恋后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甚至出现自残等变态行为。调查显示,失恋在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约占30%。面对部分大学生的盲目恋爱和高频的失恋率所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应该做到:

第一、深刻认识到没有理性的盲目崇拜所建立的爱情,缺乏必要的基础。有些大学生谈恋爱仅凭外表便一见钟情,应认识到外表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德才学识和心灵的契合。盲目从众的心理往往会造成失恋。面对失恋,应建立博大的友谊网络,加深朋友间的交流,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失恋所造成的心理疾患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泄,如果得不到宣泄或者是宣泄不合理,就会带来更大的悲痛,因此合理宣泄是减轻压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同自己亲近、信赖的师长、好友尽情地诉说自己的悲痛,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大哭一场,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以忘我的精神投人到学习或其他的活动中,取得成绩,有效地填补因失恋所造成的心理失衡。

第二、学会科学的心理调试,培养耐挫心理。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试方法能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如心理升华法,指面对失恋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应向更为崇高的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心理补偿法:指失恋后,重新树立学习目标,不懈努力,把受挫看成人生的必修课,最大限度地降低失恋造成的心理压力,逐步引导他们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见解,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择业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政策,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型为双向选择,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新的就业模式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讲都存在一个转变观念和有效适应的问题。新时期,市场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注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注重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着政府帮助就业的思维模式,从来没有在就业问题上遇到挫折。他们一般都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心理冲突,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在社会、家庭的强大压力下,大学生因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而造成心理压力。在现阶段,社会上还有不正之风,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学生无助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没有乐观的态度,专业冷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也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其健康生活。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该加强教育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是一套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积极思考,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变心理压力为积极动力。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应加强联系,多方沟通,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大学生本人应该正确的自我认识,做好理想与现实情况的心理调节。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职业兴趣以及能力倾向恰当地进行自我定位,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帮助毕业生就业。高校应把了解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作为必要的工作,列人议事日程,把就业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用一定方式进行合理宣泄。

第二、学校应组织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有效地开发,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高择业成功率。新时期,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应消除错误认识,克服心理封闭,加大交流沟通力度。

第三、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很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应加大创业教育,尽早地灌输创业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创业也是就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作为新世纪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适应本世纪所需的各种人才,要讲究教学艺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用班主任的智慧和爱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管好自己的班级,一定能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根据我这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有坚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心态。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

爱是教育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使之健康成长。

例如:我班的莹莹同学是语言残疾,她可以发音,但比其他孩子说话吃力。右手有些不灵便。她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集体观念不强。由于语言残疾的原因,很难与同学交流,加上右手有些不灵便,不能工整写字,学习成绩差,常常一个人看别人玩。有些同学背地里骂他哑巴,她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面对这种特殊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她,用真挚的感情融进她的心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她。多与她沟通。课堂上,当她能把一段话读流利,我就及时表扬她,写作业稍工整时,我就给她画个小笑脸或小红花。此时,她总是高兴地笑起来。在班上找个性格外向,活泼,学习成绩好,积极参加课内活动的学生与她同桌,课后带她一起玩,鼓励她与同学交流,一起玩,有困难就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让班里的学生歧视她,要尊重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莹莹在班里活泼起来,说话也流利一些,常常听到她的说话声和笑声。

三、真诚对待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要对他们产生爱心,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时不服老师的管教,常与同学闹矛盾,自尊心很强,也很自卑。班主任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育人着眼,因材施教。

(一)了解后进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原因很多,要对症下药,才有明显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绩,我经常用“学习园地”“展示台”等宣传栏进行教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常与科任教师、家长交流,了解每位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制定转化后进生的计划。

例如:我班的兴兴同学,父母是做卖鱼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每天一大早爷爷就把他送到学校。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有时打瞌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纪律差,每天淘气惹事,经常有学生告他的状,不是打人骂人,就是破坏公共财物,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掉不良行为的教育方案。我先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他每天的学习、行为情况。例如:上课时,我抓住他爱说话的特点,让他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做作业时,我让他做一些较易完成的作业。当他有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他的记录本上添上小红花,给他看看自己的进步。我发现他喜欢运动,下课后,让同学们和他一起运动,与他友好相处,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和改正不良习惯,每个星期五的班会课上,我会拿出兴兴同学的成长记录本,在班里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学习园地的”行为规范达标”里添上一朵小红花,在“争章栏”里添上一面红旗,此时,他总是开心地笑了起来,同学们也会为他鼓起掌来,渐渐地,他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六一“举行体育活动时,他积极参加,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二)多与家长沟通。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不良,是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家长说明学生的成绩、进步,提出希望与家长协商学习的教育问题,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多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

(三)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班主任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做了件好事,要及时表扬他,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积极引导,不能盲目的制止,更不能严厉处罚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以表扬为主,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四、培养得力班干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要组织好班级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长、住址、特长、爱好、品质、性格、德智体等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例如,:选成绩好、责任心强、守纪律的学生当班长,选爱劳动的同学当劳动委员,选活跃的同学当文体委员等,每个组选两个组长分管语文科和数学科作业,我大胆应用,合理分工,严格要求,努力树立班干部威信,让班干部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勤奋严的学习气氛。

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做为班主任,任应遵循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首先,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新、开放的特性,我常用健康课引导学生克服孤僻、内向、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其次,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不知感恩,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确引导学生。在品德课上,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引导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还利用语文课和班会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教室里,让他们常读,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每次班会课上,给品德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积极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再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努力学习多门功课。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言行上自律,心理上自强。

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善心、爱心、诚心。班主任要常与各科老师协调好关系,把思想工作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环保教育有机结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

六、增强感恩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班主任要增强感恩教育,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我充分利用品德课、语文课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我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有时做消防和预防地震和演练。

七、加强文体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除了发展智力水平外,体育、卫生教育也至关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早操,眼保健操、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积极打扫卫生区和教室。特别注意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健康课上我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如饮食定时定量,不偏食,少吃零食,讲究卫生。阅读课时,我把学生带去阅览室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比赛、体育竞赛,舞蹈比赛等,每个月出一期版报,让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积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生。我将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对当前设计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介绍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多样化,课内外结合,改进考核方法及加强指导老师学习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宽口径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方向,以突出实用性为要求,合理、科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加强对地理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都安排了课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会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软件想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宽口径人才为培养目标,辅以科研实践为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难度差异不明显。

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给一个班的学生指定一到两个固定题目。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好。题目单一,难度差异小,考核的知识点也有限,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题目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而统一的设计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相互抄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内容更新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不但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也非常快,有些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新的应用技术所取代。我们的设计题目往往会用上好几年,设计内容更新较慢,设计题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过时的应用技术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设计效果也不会很好。

3、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资料收集、系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这几个主要环节。教师主要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考核则根据设计成果结合设计说明书给定成绩。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漏洞,使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平时不认真按要求去做,等设计邻近结束时抄袭别人的成果,或是直接找人代做。所以单从设计成果和设计说明书去判定成绩,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内容要新颖。

课程设计题目要紧跟时代变化,内容要随着实际应用及时更新。例如“城市公交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最初只有对公共交通的换乘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加入了路径分析,最佳路径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给出了“城市二手房信息系统”、“城市路灯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医疗信息系统”等十几个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题目。

从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的实施效果看,大部分同学都很活跃,因为题目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自由度大大放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每组的设计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交流和学习,也避免了以前存在的抄袭现象。

2、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gis课程设计中通过老师授课、请专业开发人员讲座、组织学院内“我爱gis”软件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知名的gis软件开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年从课程设计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如中国最高级别的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和面向全世界的arcgis软件设计开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改进辅导、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在设计期间要保证时时在岗,帮助学生理清思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由浅入深的解答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畏难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投到设计中。定期检查各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及时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设计方案。在查中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现。最终的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设计的完成况和现场答辩综合完成的。答辩时除了提出一些针对题目内的问题外,还要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最终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加强指导教师的学习。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教师要加强平时对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的最新动态,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实际用,并把这些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程计题目的多样化,内容新颖并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多种设计思路,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这就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也无法指导学生达到好的设计效果。在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最新的gis专业软件,在课堂中能向学生熟练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和热门软件,如:amview、arcgis、mapinfo、mapx、supermap、mapobject、mapgis等软件,并且向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为使课程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软件市场,在课程设计课堂,还可以专门开设专业人员讲座,邀请软件开发实际工作者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达到教学不脱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动手实现,同时训练组织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能力,同学们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理论实践操作方面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或者缓解其就业难的途径,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与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设置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结合文科专业与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主要有:

1.文科学科专业性不强,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自19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2],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了不可替代性。笔者对本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2.体制的转变与改革。过去文科生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的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

3.文科大学生,女生大学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笔者所在的学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成。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2]。

4.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麦可斯-中国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促进。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为了更好地就业,首先要做好就业准备。从学校层面而言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的一些活动,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以及进行简单的职业指导等。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是指大学生个人为了更好的就业所进行的一些准备活动,例如加强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程的学习。目前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就业准备还是个人的就业准备都是主要针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参考国内外的文献,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就业准备的界定,就业准备是指大学本科生在就业前,为了就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特征关键或者基础条件而进行的准备,包括技能条件和心理条件两方面的准备。因此若想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体应该在专业技能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在此笔者将就学校层面如何做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探讨。

1.细化量化文科大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条件与素质要求。正如上文所说,文科课程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文科大学生的强可替代性。同时调查也显示就文科大学生的就职岗位而言,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笔者就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进行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一般要求文科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因此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其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将综合素质的内容细化和量化。例如针对沟通能力,可以开设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采用沟通能力量表对同学们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仍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再次进行交流和指导。

2.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所谓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形势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课程以及自我认知教育等一些就业心理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在毕业前夕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就就业形势和面试技巧给毕业生做一些介绍,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研,在实际开课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很难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讲到哪算到哪,没有完整的计划与思想体系,很难教出特色,也难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同时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说明在走向职场前大部分同学还是对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的,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就业心理课程上。正如上文所说就业心理课程主要是指自我认知教育,具体包括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行为倾向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而言,在走向职场之前,充分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避免人与亦云随大流,不仅加剧了就业的困难,还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

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除了文科大学生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之外,学校也必须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指导和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促进,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研究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7.

[3]慈兆雪,刘昊.中国女性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m].中国市场,2010,31.

[4]杨学新,李小丽,李小刚.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m].教育理论和实践,2009,29.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面对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时期;大学生。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当今社会和高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校也掀起了拜金主义思潮,不仅一浪浪冲击着深居校园的高校辅导员,同时也冲击着在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方法在阵阵“浪潮”中慢慢渐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一是就业带来的压力,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硕士和博士毕业之后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才来到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岗位繁琐复杂,收入不理想,在思想上就业有些不牢固,总想着如何从辅导员转型。二是学校引领导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不够,给予辅导员提升和学习的机会太少,且辅导员在成家立业的经济困难时期,容易造成对前途和生活上的失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和抗压能力减弱。

首先,自我管理意识缺乏。与大学之前的学校相比,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班主任与老师的严格要求,使得很多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其他的自由时间都不知如何支配。其次,抗压能力减弱。当前新时期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个群体不只是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所以缺乏对社会的认识。

其一,贴在新时期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就是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多数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好,所以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按着自己的习惯去生活,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外在的事物。其二,另外一个标签是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离开溺爱自己的父母来到大学他们就要面临新的压力,每天生活在自由、但还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不但超出了他们自身承受能力,还因为没有社会阅历,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也会感觉大学里的生活没有意义,更有甚者会产生压抑、恐慌、烦躁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界限模糊不清。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两个形成基础: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新时期大学生不只是幸福的一代,还是“拜金”的一代。在他们眼中“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网络流行语,已不只是浅显口头说说,而是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里。新时期大学生虽然摆脱了中国旧的教育体制束缚,但同时也失去了传统铁饭碗的保障,以及各项福利的安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承受为生活谋生,还要承受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前前提和基础。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虽然依托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工作者和管理者,要能够及时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方法,要不断研究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新思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此适应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创新辅导员管理工作方法,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其一,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素质的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敬业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品格,关心爱护学生,用优雅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增强开展学生工作的成效性。其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辅导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熟悉网络新媒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介。

熟练地运用网络新媒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高校辅导员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拓宽了新的工作空间和工作途径,还提供了新媒介使用手段。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运用网络这块阵地,提高自身政治工作的成效性。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介,又要找准学生工作开展网络化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尽快找到与新时期大学生交流的最佳方案,达到内容与形式、人文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这块阵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巾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