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使至塞上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时间:2023-11-11 14:28:35 作者:雨中梧 最新使至塞上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7篇)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反思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感情。

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初尝诗中意。

放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讲讲诗歌的大意。

二、品读诗中画。

有感情地朗读颔联、颈联;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塞外风光图,并说说诗句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三、再悟诗中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批注的形式赏析你最喜欢的诗句。

初尝诗中意。

自己思考,有疑惑同桌交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齐读。

品读诗中画。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确定展示(朗读、描述和感情)方式和人员;上台展示,评价、交流;再读这四句诗。

再悟诗中味。

自己批注;展示(朗读和赏析)、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展评学习法”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在毛校的提醒下,我知道了,学生展评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缺漏,如果学生通过“互评”,并没有把这一问题弄清楚、讲准确,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小结时,用最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指导、点拨。

领悟到这点以后,在正式的上课中,很多我本来想讲解给学生的“侧面烘托”、“比喻”等艺术手法,我也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在互评时,由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至于学生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两句朗诵有所偏差,我在小结时也稍作了指导。我想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再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他们对诗句中流露的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朗读的把握也就更加准确、深入。

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前,课上得不好,我们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像一潭死水,惊不起半点涟漪。可这次试上下来,我觉得有很多时候,确实是教师的激情不到位,或者,一开始,教师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压抑了自己的,又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洒脱地发挥,尽最大可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实,对于“展评学习法”中的教师的作用,在以前开推进会时,孙校也都反复提及过。但是,无论是自己听来的,还是在别的老师上课过程中看来的,都不如自己亲自实践,在反复磨课中改进,来得印象深刻。那么,由此推之,学生也是一样的,听老师讲、听同学讲,都不如自己参与,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学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当然,在整堂课上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块的提升没有来得及。虽然把重难点放在中间两联中,但由于最后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赏析的时间,所以整堂课的高度和学生的赏析能力没能得到展示,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所以,教师课前的环节设计还要考虑得更加充分、周到。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文档为doc格式。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使至塞上》这首诗歌上学年已经讲授过,因此我在讲授的时候是以复习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已经讲授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诗歌主要知识点都遗忘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学生的遗忘率会这么高呢?我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学习时阅读量不足。

反复的阅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熟悉文句,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如果缺少阅读,学生对诗句的认识、理解也比较浮于表面,难以真正把握诗句内在含义,对诗句记忆也不会牢固了。

2、教师的灌输式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赶课时,很多时候我忽视了让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权力,而是把知识讲授灌输给学生,这让学生失去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在这中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来源于教师的灌输,而并非自己感悟所得的,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就很快被遗忘了。

3、对学生的巩固训练不足。

在每次的诗词教学之后,我一般会布置背诵默写、抄写诗句的作业,有时候也会从网上找来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进行巩固训练。但现在看来,这一形式还是不够,普校的课后练习多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是以学生完全掌握知识为基础的,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了对最基础的巩固。

针对这些原因,在以后的诗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对文本的阅读。

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语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接着让学生在理解语句情感的基础上,判断思考应用怎样的语气以及应该怎样停顿、重读,并尝试以该形式进行阅读。反复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加深记忆。

2、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感悟,而应该作为引导者,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感悟,通过这一探讨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学会探讨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3、课后练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

对于聋生而言,能掌握基础知识是更重要的,思维的拓展是在此基础上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后练习中,应更多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记忆。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含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园地一的日积月累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新教材中,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积月累中,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贬弃的幽怨情感,作者思想复杂难言。考其处境及时代背景,参研盛唐诗歌炫示的主流意识,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非暗嗔的幽怨作而是慷慨的大风歌。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教参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王维《使至塞上》,言及诗歌思想,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说作者的思想是复杂难言的,暗藏遭弃的不满云云,对此说,我颇不以为然。

由于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慨叹而真正被弃了(孟浩然因写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遭贬谪)的明鉴,就发生在他的内署,因此,王维是不会纠结在其中的。带着牢骚上路,一路上可不能呕吐对明主的辛词辣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轻车简从,出塞赴凉州宣慰。单车问边,也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然而,这一趟若是抑郁上路,辜负旷漠粗粝雄浑的景致的同时,怕也会折杀代天慰问的官威。他的游记里,你除了捡拾到偶尔的人生如寄的感觉外,国朝盛世的底蕴还是蛮足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参上说他像“征蓬”一样随风飘去,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的.自叹。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商隐《七律》“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然而,征蓬,不是转蓬,怎么就漂泊随风了呢?“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而且体现极具主动性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更与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驱车北去宁夏,时值秋日,那柏油路旁的蓬草还真就被飞车的气浪挟裹,团团翻转。我们且换一个角度,使者要奉命问边,离开京畿之地,行色匆匆,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随着马车滚动,和着尘埃,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独。“归雁”也是季节的信使,早就把我要到来的消息写满胡天。“归雁”的“归”,是回归的归,归属的归,归宿的归。我是归雁,顺应季候之变,听从时世之遣,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地,断然没有遭放逐的无奈,多的是一朝解脱后的自由与释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因孤而直,日因落而圆。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机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人把这句解如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萧关,不见都护,候骑禀报说:“你要见我们都护,还远着呢,他在遥远的燕然山。”我们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泄气,怎么这么远了还看不到都护呢?还得走多远啊?于是,叹气、懊恼……且不说这种想当然会使这次问边之行陡增无趣,便是与上联联系起来看,义脉就断裂了。这么奇异的景致,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厌烦?实际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觅封侯”?杀敌戍边,立功边陲,一直是有志男儿的梦想。“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勒石,是边疆将士的追求。都护在燕然,这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综上,与其说本诗情愫幽微难言,倒不如解读成:这是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词解析:

就这样寂寥寥一辆黄马车,便是我慰问边关千万铁骑的凯旋时候唯一能用的来往的工具,便也是天阙佞臣予我唯一的赏赐。

车辙碾过几万里山水都是依附的良人,只是边境延绵的轮廓早已逾越了居延的遥远。

放眼一望千里无垠飘飞吟唱的蓬草,都是与我同去边塞的诗人。

云天以上归来的究竟是雁还是我,我只知道是一起穿入这漠北无声的荒凉了,你且看一眼,这浩瀚无边无际的荒漠上,狂风骤起的沙烟正在以笔直的姿态贯穿分割了九天的苍穹。

你且看一眼,那苍天以外涌来的长河上,那一轮流转千古骄阳,即将坠入天边的尽头,却映红了天与地的一草一木也映红了我。

终于,我满心欢喜的踏在了萧关城门外,又满心迫切的加快脚步,可是飞来的一骑绝尘,留下的的却是将军仍旧还在凯旋的梦里,迟迟的不见醒来,迟迟的未曾归来。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使至塞上》课后反思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4、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感情。

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初尝诗中意。

放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讲讲诗歌的大意。

二、品读诗中画。

有感情地朗读颔联、颈联;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塞外风光图,并说说诗句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三、再悟诗中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批注的形式赏析你最喜欢的诗句。

初尝诗中意。

自己思考,有疑惑同桌交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齐读。

品读诗中画。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确定展示(朗读、描述和感情)方式和人员;上台展示,评价、交流;再读这四句诗。

再悟诗中味。

自己批注;展示(朗读和赏析)、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展评学习法”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在毛校的提醒下,我知道了,学生展评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缺漏,如果学生通过“互评”,并没有把这一问题弄清楚、讲准确,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小结时,用最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指导、点拨。

领悟到这点以后,在正式的上课中,很多我本来想讲解给学生的“侧面烘托”、“比喻”等艺术手法,我也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在互评时,由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至于学生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两句朗诵有所偏差,我在小结时也稍作了指导。我想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再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他们对诗句中流露的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朗读的把握也就更加准确、深入。

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前,课上得不好,我们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像一潭死水,惊不起半点涟漪。可这次试上下来,我觉得有很多时候,确实是教师的激情不到位,或者,一开始,教师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压抑了自己的,又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洒脱地发挥,尽最大可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实,对于“展评学习法”中的教师的作用,在以前开推进会时,孙校也都反复提及过。但是,无论是自己听来的,还是在别的老师上课过程中看来的,都不如自己亲自实践,在反复磨课中改进,来得印象深刻。那么,由此推之,学生也是一样的,听老师讲、听同学讲,都不如自己参与,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学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当然,在整堂课上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块的提升没有来得及。虽然把重难点放在中间两联中,但由于最后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赏析的时间,所以整堂课的高度和学生的赏析能力没能得到展示,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所以,教师课前的环节设计还要考虑得更加充分、周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