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30 10:09:28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通过分析和借鉴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从论述高职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模式和教材选取等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双语教学。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与我国加入wto有关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文件中虽然提及的是本科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主要指在某些或所有的非语言科目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逐字对译和信息转换而是将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为教学提供服务。双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强调“语言教学”语言本身是教学的内容而双语教学则强调“教学语言”外语只是教学媒介专业知识才是传授的主要内容。英语仅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教学中心和目标在英语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涉外文秘双语型实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急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专业口径宽,能够实际运用外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种单纯的语言型外语专业或外语能力一般的单一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仅靠传统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水平已经不足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国际理解与沟通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改实验中凸现的一个新亮点。秘书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职业,具有涉外性、辅助性等特点,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职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教育部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双语教学师资薄弱、教师对双语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双语教材缺乏、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为了探索一种适合本校文秘专业的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笔者从学生、师资队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文秘专业部分课程开展双语课程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本校文秘专业三个年级中进行了文秘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以期探讨开展文秘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重要性,并对改进双语教学的方法、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文秘专业在校学生共计95人为调查对象(级34人,级29人,级32人)。

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分析:自行设计问卷,教师上课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无弃权。调查内容包括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的认知、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情况、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有封闭式问答和开放式问答,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现有资料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文秘专业课教师的师资情况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说明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调查结果分析:详情见表1。

表1学生对我院推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可行性的认知情况调查(n=95)。

4.文秘双语教学问题分析。

4.1可行性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75.79%的同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72.63%的同学认为文秘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70.53%的同学已经或者有意愿报考涉外商务秘书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同学达到42.63%,有8.42%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升专业及外语知识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开阔国际视野及意识、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只有13.68%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会加重学业负担。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秘专业几乎全部是女生,女生对语言的天生敏感和学习天赋使得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能清醒意识到双语教学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这些同学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通过了大学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多数学生具备英语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分析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到文秘专业主要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大都围绕前台接待、来访客户接待与交流、办公室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应用文写作、安排公务活动及会议的筹备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像我院如地质矿产、财会、机械等其他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仅学习英语核心专业词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是英语日常用语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型就可以进行交流和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样使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更得心应手。

4.2教学模式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有53.6%和32.7%的同学分别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只有4.2%的同学认为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在关于较好的双语教学模式选项中,几乎没有同学赞同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英语,绝大部分同学赞同在总结重要概念和小结,介绍关键字和专业术语或案例分析时可以适当用英语。68.4%的同学认为应该从二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合适,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在充分认识自己认知能力的同时,区分普通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的异同,从而更有目的、有方法地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并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比如两课、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用中文讲授的效果更好,因此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调查发现,在本科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本科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本科教育管理教师工作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全新的本科教育管理实践模式。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实践。

一、引言。

对于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而对这一目标进行实践与施行的便是本科教育,各个类型的本科学校都应对这项基础性工作基于高度的关注。近些年来,许多大学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设口号,以争创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对于学生方面的自我监督、不断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与进步,力求在本科教育管理领域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发展更为人性,更为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更为全面,更加完善的改革与革新,更好的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把握,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创新性以及个性化而不断努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将管理中心向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上来。

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管理当中有关人才创新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优化是人才创新发展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且这也是本科学校教学管理当中的重中之重。而在近几年来,以浙江大学为首的“精英大学”不断提出要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在对现有的本科教学架构与教学方案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提出现有管理方案的整体优化方针与策略,为保证学生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而努力。在对本科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对于现有教学内容与课程架构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是对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方面进行完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本科院校都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采取了稳中求变的发展策略,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建立起了包括通识、大类、专业及个性化等四个方面在内的课程体系。而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可以逐步建立起通识教育与各个学科内进行内容方面交叉,加强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无缝衔接,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特长培养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实施柔性化管理。

在创新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初衷,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且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对管理的模式与流程进行灵活的、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设计与优化,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要不断进行强化与创新。而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不同环境上要积极营造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符合多样化发展的成人成才的渠道与空间。同时要对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丰富。目前,许多大学业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目前正在运行的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在学校层面上进行学术改革委员会的建立,与此同时,学术改革委员会下设日常教学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对学校内部的日常教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教务处,作为本科院校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的院校管理职能部门,它需要对校级层面针对不同的学科所制定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而在学校的层面上,也需要相应的设立教学管理委员会,为院校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咨询服务。而在院校下级的各个学院,同样需要设立“系”教学单位,并将其作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执行机构。在“系”下面进行课题组及相应机构的设置,通过课题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四、推动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而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则会为本科学生在未来研究生、博士生生活中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契机。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研究教学实践充分的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对学生的潜力潜能进行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通过创新学习环境的构建、并在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创新的教育,为研究性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就是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课堂的教育课堂建设。在一些院校当中,需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容,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同时要不断对网络学习环境的硬件基础设计进行完善,在广大本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宣传网络教学资源,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和深入程度。而对于学生型学习氛围的营造,则可以进行小范围内的研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彼此想法与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这种学术氛围得以加强和扩展。还有就是对学校范围内人文氛围的建设,通过学校、院系等不同层面的风气建设,使得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得以形成,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学习习惯。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保证学生在日常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日常教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并积极掌握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不断完善。

六、结语。

为了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本科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不同措施的联合应用,建立对于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时掌握与反应。例如,如果在日常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故或紧急状况,则可以对其进行快速的反映,确定方案并进行实施。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尝试进行中英双语的课程教学,并设置专门岗位对其的质量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实现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情况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教学管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保证了双语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踊跃程度。

参考文献: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3):4-9.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树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不断完善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从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会计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专业导师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方法以及保障对策,以期提高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具有专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在大学生从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培养目标必须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化的趋势、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容量加大,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驾驭、引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依照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和“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训练+创新学习与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高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特点,能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优秀本科人才。

为此,对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后,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而且其创新意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现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本科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要为本科生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到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完成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把这些纯粹的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还要加强思想品德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实事求是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考虑大学软件和硬件条件。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的条件远远超过学校的条件,则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如果方案要求的过于简单,一方面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使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目标的重要组成。

(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时期应该担负起造就创新人才的任务。

从本科阶段开始,除了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注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其优秀者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储备。

在大学的实践教学中,一切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课堂实践子系统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内容。

从会计专业来看,会计案例教学属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运用这类真实性较强的材料,诸如取自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资料来训练学生,让其不离开学校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

实验教学内容是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每一门理论课程所含的课内课外实验、上机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

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正常的专业课程内就包含有大量的实验性内容,此外,还可以设置单独的实验课程,通过专门的大量的会计实验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易被学生接受,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会计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方法的使用,可使方法介绍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而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以经典的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将方法的讲解与应用,通过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在创新性上迈出一大步。

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搜集较好的案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可以来自会计工作实践,也可以是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

根据会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和数据,通过案例来模拟再现会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可以选用的案例也越来越丰富,例如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资料,选取这样的案例资料,不仅真实,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搜集较好的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阅读、思考、分析、判断。

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会计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理论方法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指对所学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

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须紧扣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较快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会计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

这样学生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抽象费解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和理解。

(二)社会实践子系统,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用于实践,可以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可采用自行组织的调查、承担委托的调查,参与政府组织的调查,参与本单位调查咨询实体组织的'调查等形式。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形式达到对事物的实质性认识。

会计专业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因此客观上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具备先天的优势条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证券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专业可以把社会调查的目标定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及时。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群体,因此是会计专业的极佳调查对象。

建立进行校外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实验过程,真正用于实践,可以通过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这种实践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发现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有利于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认识与毕业实习子系统认识实习一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要求和工作及研究领域建立起基本概念,确立学习目标;二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毕业实习子系统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专业研究阶段的实习过程。

这部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性质和实践过程。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后,应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从大学学习阶段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点,在这个衔接点上,大学生应该较好地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和转折。

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做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选题、开题、指导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将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三、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树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面对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客观现实,社会各个领域对诸如财会等专业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内涵、需求层次、规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上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评价标准、衡量标准、使用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同样深刻的变化,致使管理类人才培育模式和实现路径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适应这一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

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在基础性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相关资源建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成效如何,还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教材、指导教师与管理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资源密切相关。

目前,有关财会专业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多作一些探索、研究和尝试。

一是丰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二是开展符合经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指导教材的修改、编写与积累;三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均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财会专业从理论层次上应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从专业入门、系统专业学习到高层次专业理论学习的专业学习过程,从专业内容上讲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除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纯粹的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完备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不仅要有理论部分,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实践部分,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此外,财会专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和进修,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专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高等学校要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高校经济类专业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着力加强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同时,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部署,树立前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其中,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校财会专业等管理类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还必须适应我国人才就业市场变化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新环境下职业岗位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及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活力。

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学科,因此,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适时开设证券评价等交叉性学科专业,提高会计专业的应用方向性。

(四)设立会计专业实践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导师制度学分制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一份富有弹性的指导性培养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其出发点是使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其归宿是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实施和不断完善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和国际教育沟通的一个途径。

为了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防止过分放任的弊端,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给予实践教学以充分的重视。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必须完成的专业理论学习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从事会计专业有关的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在会计专业的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研究,可以设立专业导师制度和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作为制度层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会计专业自身的发展看,要注意优化专业结构,要注意交叉学科的发展,比如和金融专业结合可以创设证券会计评价专业方向,和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结合可以创设会计信息分析评价等专业方向,此外在会计专业内部,加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建立起符合会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大财务观。

在制度层面上,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建立会计专业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的导师制度,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会计专业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要从制度上保证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此外,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高校应该加强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的投入,使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获得物质上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基于广州会计学专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结合广州商学院实践教学之经验,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多模块、双轨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并且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一方面需要把握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基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并且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高。笔者曾经在开学第一课做过调查,在正式讲课前问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家人的建议亦或是随大流追逐热门专业,一个班级近60人,只有十几个学生是基于对经济知识的兴趣所选,其他学生要么是家长认为学经济类专业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说是专业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既然对于专业的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将要学习的经济知识就更无从说起是基于兴趣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懒惰等现象,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够认真,课后缺乏复习,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陷入困难了不想学,不想学就更觉得困难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对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是一门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里面涉及到经济知识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再加上对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不够理解,使得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3.总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参与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而刚从高考题海训练中走出来的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经济学要学的内容较多而课时却较少,比如一周只有两学时,一学期共32学时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不利于老师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控制以及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一般都是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展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30%的平时成绩可以体现平时的学习情况,但是期末一张卷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在平时不蛉险妫期末前为了考高分突击复习的现象,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理解的并不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去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由老师进行引导,给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依照题目的情况,团队或个人完成,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很有帮助,但是只能体现在平时成绩里,期末试卷虽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类题目,但是毕竟无法查阅资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较多精力的题目。

1.重视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经济理论和知识过于抽象,只是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而在讲解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在课堂讲述知识的过程中配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同时,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课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讨论的案例的范围,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知识点讲完后,由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负责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进行教学,将ppt的运用与板书结合起来,将经济新闻和视频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查找对应的新闻视频或者经济类节目,在课堂上安排好时间进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视频观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3.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学会彼此取长补短,总结小组成果。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为例,在这一章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组,任选一个行业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某一企业,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并且针对其消费者行为,分析其营销策略。每个小组在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入竞争,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繁简得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具体包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者行为、厂商的行为、市场以及要素,根据每一部分的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或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比如供求、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生产函数和成本部分,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弹性、消费者均衡、各种成本的计算和应用,就多分配点课时,市场一章里面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重点讲述,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相对简略一些,要素一章简单讲述分配两课时即可。这样将内容的重要性和课时安排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一张期末试卷占比过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内容或者是每一阶段的内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组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写作情况等等,增加考核点,不仅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四、y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的同时,锻炼其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教学效果的控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建议重视案例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科教学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能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但在评估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使高校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政策;分析。

从外部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高校评估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发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目的、功能、方法、效果的争议,从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几年全面推行以来才出现的。这表明高校评估已经开始触动一些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的神经,其作用在不断增强,影响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对评估的非议。事实上,批评者指控的某些现象的确存在,反对者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现行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改进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教学的人、财、物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在增加,并要求提高在可利用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人才。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发展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个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80年代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108万人,招生340万人,招生380万人,招生4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已达到719所,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挑战。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手段,教育部旨在加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的观念。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本科教学机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帮助高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对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教学评估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一度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领导与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以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亦精力投入不足。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扭转“四个投入不足”的状况,使高校逐步建立起以评估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功能的良好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被评学校一致认为,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明确并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教学工作思路。

评估工作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被评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并把它直接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各被评学校都结合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际,,从学校的顶层设计上入手,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有了正确的先导方向。如广西师范学院,短短几年间经过两次评估,学校领导反复研究、广泛论证,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校现阶段的总体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地方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综合化、教学型,富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学校定位,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始凸现,内涵建设日益丰富,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二)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和年进图书量、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的座位数、实验室面积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都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加大教学投入。例如,据对参加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统计,上级主管部门平均给每所学校增加投入经费近2500万元,平均每所学校增加自筹经费投入近9700万元。据对20底以前参加合格评估的64所高等工业学院统计,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有教学用计算机218.7台,评后增加到483.2台,增加了109.4%;评前平均每所学校图书馆藏书28.9万册,评后增加到了32.4万册,增加12.1%;评前每所学校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为1121.4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710.6万元,增加了52.5%;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备总值为70.0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02.7万元,增加了46.7%,[2]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但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人才培养计划也很难有效地实施。在评估工作开始之前,尤其是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少学校的师资数量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水平与素质难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存在配备不齐、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不懂得本科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也就难以适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评估,被评学校普遍认识到这两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千方百计花大力气加强建设。如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教学骨干,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学术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学校还充实了教学管理岗位及管理人员,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推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

在评估之初,不少被评学校搞不清楚什么是教学基本建设,甚至认为教学基本建设就是盖校舍、搞土建,导致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缺乏规划与措施、缺乏经费保障,教学改革思路不清。通过评估,被评学校都认识到教学基本建设包含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基地建设等丰富的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建设。一所学校只有教学基本建设搞好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将两者有机结合,用改革的精神进行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深化改革。在提高认识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被评学校都制定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规划,设立了专项经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五)加强了教学管理,强化了质量意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经过评估,所有被评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学管理。

例如,充实和调整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基本文件,建立并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开展校内专项教学工作评估,探讨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前进,从而全面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只有时间,在评估理论建设、评估实践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一)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指导的思想体现不够,而且定量指标多,定性指标少。

我国从20开始采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对财经政法、师范、医药、外语类院校有补充说明,但在社会公众甚至许多高校看来,其评价标准是同一的,不管是“211工程”院校还是刚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标体系是相同的,,分类指导的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整个指标体系中,定量的指标比较多,定性成分不足,导致在评估方法上偏重定量,轻定性。但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用定量的方法有时会显得很不可靠。

(二)评估重绩效,轻发展。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校在过去若干年内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绩效,而对学校正在做出的努力、发展的潜力则关注较少,这样导致我国的评估是面向过去的、以判断优劣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估,而不是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三)高校自评工作开展不够扎实。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高校是被评估的客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许多高校都是“要我评”而非“我要评”,因此,高校的自评只是配合政府评估的行为,成为一种形式。为了给教育部门和各位专家一个好的印象,高校在撰写自评报告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致使自评工作失去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功能。

(四)专家组进校考察形式复杂,对学校特点的考虑不足,专家自主性不够。

(五)整改环节过于形式化,整改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整改是本科教学评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但从目前的评估实践来看,许多被评高校对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改力度不大,整改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评估主体对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缺少对后期整改阶段的评估,导致整改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评估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我国的一种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我们所积累的经验还很有限。上述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外部评估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经验,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分类制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层次繁多,类型各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和侧重点以及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尽快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别进行评估。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对高校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可以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院校;也可以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二)注重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

9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评估普遍从重视教育质量延伸到同时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更应该注重教学效益。在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利用率、教学成本核算等内容,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和个体质量上,美国在进行院校鉴定时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这也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对学生结果的评估也将会成为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要及早做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尽快把对学生学习的评估纳入整个本科教学评估计划。

(三)重视软评估,正确处理硬评估与软评估的关系。

(四)强调以高校自评为主,重视外部考察与自评的结合。

高校的自评工作应该是有效评估的基础,教育部不但要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同样也要重视被评对象的自测自评,提高被评对象参与评估活动的积极性,防止高校在评估活动中出现防卫心理或采取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做法,应使自评成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达到评估的预期效果。从今年起,教育部决定实施“阳光评估”,一是加强对高校平时教学基本状态的监控,建立并实施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采集与发布制度,并将这些数据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依据之一,专家组进校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发现作假,一票否决,使教学评估工作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相结合;二是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和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以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5]这两项措施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将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五)优化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内容和程序。

教育部要适当放权,在确保评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囊团作用和参评高校的主动性,提倡专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自主调整考察的有关内容、形式和程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减轻专家组和参评高校的负担。

(六)加强整改,充分发挥本科教学评估的效益。

首先,被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全校上下要以迎评期间的热情投入整改工作,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在落实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其次,评估主体要实施对整改工作的评估,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第三,在高校整改期间,专家要随访,以便及时掌握整改落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19).

[2]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钟秉林.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eb/ol].

[4]许茂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5]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10).

[6]卢岚,胡华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4.4(2).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问题式教学法逐步应用到了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的学习,本文对如何提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教学方法的应用给初中语文带来新的活力。其中,问题式教学法是应用很广泛的方法,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是重要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改进进行了叙述,希望能对语文教学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掌握初中语文科学的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门艺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好切合实际的且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了以下两点,第一,新颖,初中生的年级大多都比较小,对事物的好奇心都是很大的,我们要充分抓住他们的这种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真正的深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就是合理,教师在准备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新颖,但在新颖的同时,一定要提高问题的合理性,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所学的课文,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题目,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课文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学生。此外,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一方面,要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大多数同学迅速的了解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合理两大原则,提高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比如,在《背影》一文当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像父亲为什么质疑要送我?同时,也要设置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像对父亲买橘子时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诸如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深入课文的学习,更好的掌握语文教学。

二、运用初中语文合理的提问方法。

除了要掌握新颖和合理的提问原则之外,教师还好运用一些合理的提问方法,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提问方法包括三种,第一,是悬念提问法,简而言之,就是设置悬念,这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很高的,老师要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熟悉,然后再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设置一些存在悬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对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二,是对比提问法,对比提问法也是目前我们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提问方法,对比提问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类似事件进行对比,来体现出一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对比提问法能够极大程度的突出文章的中心,并刻画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要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当中,描写到迅哥两次都在吃豆,而且同样是六一公公家的,为什么他第二次吃时会出现同第一次不同的感觉?以这样的问题进行发问,通常能够使学生既注意到该类写作手法!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思考。第三,是探究提问法。这种方法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结合进行使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有一些问题是难度比较大的,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好解答,这个时候,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对例如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同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感。

三、有效设计初中语文的课堂问题。

人教版的教材是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一批批的专家名师考证而形成的教材,其中的文章是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文章的体系,增强提问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从而让他们对课文的主旨领会的更加深刻,而一个不太好的问题却很容易误导学生,而且不容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所以,问题的设置对于老师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教师要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备课,选择出真正适合提出的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教学的问题。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当中,刻画了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此时,笔者将会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该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主线,使其能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

四、结语。

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并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娅号.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简谈工科院校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教学督导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构建高校教学督导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组织运行,是高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和完善教学督导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教学管理。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过快,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诸如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水平的院校不多,与职业性相关的条件缺乏等,归根结底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为此,高职教育紧密围绕质量管理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建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内教学工作总运行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与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职能。

教学督导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构建高校教学督导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组织运行,是高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重点应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捕捉教学工作中的真实状况和信息资料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为学院教学管理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尽管各高职院校也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不清,认为教学督导可有可无,教学督导委员会一般挂靠在教务部门,没有专门的督导机构。有的院校虽然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但没有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只是听听课,给教学效果打打分,地位不高、职责范围狭小、没有形成督导例会制度和院系二级督导制度,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质量改革缺少指导性及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监控长期效果不明显等,如果院校领导再不重视督导工作,极易使督导成为学校的摆设。

(二)教学督导队伍不足且偏弱。

有些高职院校在选聘督导人员时大多数选聘已退休、或因身体有病不能上课的老教师。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督导队伍要求不断提高,清一色的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长期脱离教学岗位以及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对于教学发展新变化、新发展把握度不够,也难以组织并开展围绕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及教研改革活动,加上院系二级督导制度难以实施督导人员偏少,致使教学督导力度不够。

(三)教学督导内容偏少形式简单。

教学督导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督导内容偏少、轻重不均的问题。如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偏重教学秩序的督导,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育等。在实施教学督导工作时,常把教学督导定位在督查上。

三、高职院校构建教学督导机制的思考。

教育质量应是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核心问题,而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和管理的有效机制。教学督导对教学监控的权威性、公正性的确立,对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构建教学督导机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完善教学督导体制,形成教学督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确立明确的督导工作体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教学督导条例,理顺教学督导和院校各部门之间关系,让教务处在内的各教学部门能协助教学督导委员会开展教学督导工作,要设计编制各种督导表格,进行各类客观性测试和论述式测试,建立二级教学督导小组。

(二)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提高督导人员素质。

督导组成员的组成应以高年资的老师为主体,由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有丰富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对现代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有深刻理解、熟悉学校教学业务和教学管理情况、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担任督导员。并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中选拔一部分人充实到督导员队伍中。他们富有朝气,思维敏捷,能与老教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真正做到行政管理型与专家型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三)重视并发挥督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活动。

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应重视教学督导工作,积极支持教学督导员工作。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应改变原有的督导工作职能,从以督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导为主,督与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督导组的教学督查作用,常规督导与重点督导相结合,并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调研工作,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提出调研报告。教学督导人员应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深入教学第一线,平等地和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教学督导活动除开展诸如听课、教学检查、学评教、师生座谈等日常教学督导工作外,应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如教学调研、试题库建设,积极协助并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评比,全方位的介入到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各项活动中。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完善文档资料管理。

教学督导活动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种督导活动必须有详实的信息记载,要及时地将督导中发现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向教学决策系统反馈沟通,定期公布督导简报,编写教学督导分析报告,及时发布督导信息,反馈解决结果,形成开放式管理理念,上下渠道通畅,解决问题准确,推动工作有力。同时也应将教学督导记载本、教学督导简报、评课记载、师生座谈记载、督导团组活动记载、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督导调研报告、督导时间安排等资料要进行归档管理,教学督导工作更具有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利荣,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22)。

[2]葛海,教学督导是监控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j]。文教资料,2007,(3)。

[3]徐铁军,谈高等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在当前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存在许多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过强,学生失去了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文章对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进行了阐述,旨在为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而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也离不开此项工作。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趣味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入趣味性教学的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语文教学开展趣味性教学也能够很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要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要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建立这种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促进课堂轻松教学的教学素材。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其对新鲜生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十足的求知欲。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可以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素材,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多元化朗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环节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是学生情感倾诉和表达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要注意“读”环节的科学性,这样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往往没有在学生“读”的能力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这部分文章,并采取分组或游戏等形式,使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感氛围,采取特定的信息表达手段,利用某一事物的特征及与事物相关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这种设置教学情境的手段,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得以强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置之中,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一种引入教学情境的方法。这种形式相比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入方法而言,也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该形式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相关特点,全方位地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准确的表达,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授课之中,教与学也能够得到双向的提升。

四、优化教学语言,注意教学风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称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风格能够直接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加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的一种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语言风格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和文学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趣味性教学一直都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需要经过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而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准确实施。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教师也要提倡,并且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趣味性教学,加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提升,尽可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2]刘红.新时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南北桥,(2):30.

[3]俞光序.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19):47.

[4]石正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模式浅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7):11.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酒店人力资源部会按新员工的标准,保证必须的上班时间,即使稍有空闲时间也会要求实习生参加该酒店的员工培训和相关的活动,此外若是高校这边提出要求保证或是流出一些空闲时间完成教学内容,酒店方往往也是口头和书面都答应得很好,但是一到酒店的营业高峰期,人手奇缺时,就会背弃先前对学校的保证上课时间的承诺,到最后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2.教学内容与培训内容的重复。

一般高校在酒店实习都会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饭店英语》三门专业课程,但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的过程中,酒店也会通过军训,然后把学生根据情况划分到各个部门,并且有专门的部门培训,由此可见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酒店的`入职培训有很大部分的重合。

3.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在《餐饮管理》的教材中,提到给客人点菜的步骤时,一般是先询问客人是否可以点菜,得到允许后,再介绍特色菜,并用笔记下客人点好的菜名,接着再与客人核对菜名,最后还要询问客人是否忌口的和特别要求,没有的话就才最终确定点菜的菜单,但在酒店实际点菜过程中,现在很多酒店都不用笔来手写菜名点菜了,而会通过一个电脑的点菜系统,通过点或是按到相关的菜肴的编号就会直接生成纸质的菜单了,由此可见,随着电脑的便利化和普及应用,使得现代的酒店行业,也会更愿意使用一些方便快捷的点菜方式,这样才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往往是看不到的,所以说教材的更新程度赶不上酒店实践发展的速度。

4.教学主体和培训部门的差异。

在高校的酒店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的对象,而酒店相关培训人员是把学生当成新进酒店的员工,因此他们在教育目标上也就有明显区别,高校教师更加注重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很多酒店也看到了实习员工的暂时性,因此酒店培训人员会要求按新员工的标准,服从上级的领导,完成相应工作,并能为酒店创造利润,以此作为最终目标。

5.成绩考核和实习鉴定的差异。

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一般都开设了相应课程,那么对这些课程往往是实习结束后,对学生通过考试的形式,根据分数来判断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掌握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根据这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判断,如酒店客人对学生的评价,酒店领班或是部门经理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最后也可能出现考试成绩好的,但实习鉴定不一定是优秀,而实习鉴定为优秀的,考试成绩也不一定好,即成绩考核和实习鉴定不一致。

1.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与酒店达成一致。

首先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清楚地把实践课程分开,并可以提前在学校把相关理论课程讲完,再让学生在酒店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要让学生一方面又要接受酒店的培训,另外一方面又要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酒店培训部门要与相关专业课老师沟通好,有哪些内容是作为学生需要区别对待,有哪些内容是最新的更新知识,甚至和书上有出入的,只有先做好了学校和酒店的沟通工作,才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后要以合同的形式确保专门留出一些时间,用于老师与酒店相关负责人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及时处理一些问题。

2.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水平。

做为酒店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自己在读书期间进行过专业训练,但服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不能仅仅只是熟悉相关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即多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紧跟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若高校本身能够提供更多的进修平台那自然更好,若高校没有相关机会的话,那老师也可以参加到酒店的培训中来,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岂不是一箭双雕,此外,对于专业技术一流的老师也要在实践课程中,更加突出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人包括:老员工、直接的领导、客人等等,使得学生在掌握操作技巧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要把教学生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

3.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们所熟悉的实践教学方法往往局限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讨论教学等等,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法,把该种教学方法结合酒店实习的特殊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实现了教学场景的转换,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真实和开放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反而更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诱发创造的灵感。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工作,教师加强了对酒店行业的了解,同时也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掌握了企业对学生专业领域的最新要求,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5.实践课程考试应以实习鉴定为准。

对于参加完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享受了专业实习的过程,同时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因此在酒店实习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对技能的应用和如何对客服务,就成为了酒店评价学生的标准,而且这个评价应该不仅局限在酒店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还要参考客人对实习生的评价,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实习鉴定等级,因此若还有些学校甚至单独进行课程考试,真是太没有必要,不能因为要完成课程考试而曲解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词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murciarosensweig曾提出这样的看法:“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掌握了最低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的词汇的人,比掌握了几乎所有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更为有利。”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于词汇学习失去热情和耐心。因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收效欠佳。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成为英语教师广为关注的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言知识目标八级词汇要求是: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3、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九级要求则更高:

1、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能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或表达。

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关于探寻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有效的策略这一问题,有一些体会,现总结归纳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单词主要的困惑有如下几种。

1、生词太多。新版英语教材中每一课在书后都有单词表,一般主要课文和听力课都有20-30左右新单词。记忆并练习使用这些新单词,本身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任务,更何况对于我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每篇课文或听力材料中,仍然存在不少书后单词表以外的生词。以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为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听力材料中有新单词20多个,还有5人选择生词太多,无法理解。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同时又能使基础不同、理解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十分具有挑战的。

2、背过的生词,没几天就忘了。很多十分用功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反映,背单词的时候很用功,第二天检测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没过几天,就都不记得了,这让他们十分苦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3、死记硬背的单词,拿到文章中还是不能理解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能够把单词表中的单词倒背如流,但是一遇到课文,即使是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让学生也很苦恼。

针对以上的了解到的结果,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摸索并实践词汇教学的新策略。

二、成因分析。

词汇成了学生学习的难题,究其成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生词量大,一股脑地都抛给学生记忆,没有层次,学生记忆起来很疲劳,学生怕记不住单词导致焦虑,结果只能更加记不住。

2、根据记忆理论,记忆过的东西,需要再加强巩固,否则就会慢慢地淡忘。学生背单词,多半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利用瞬时记忆完成了当时的任务,之后没有持之以恒的地巩固,自然很难把单词烂熟于心。

3、英语的词汇本没有意义,只有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很多学生抱着词典背单词,而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4、学生还是对单词学习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认为,中小学英语,关键是语法和句型,词汇不太重要。阅读理解题,不会可以蒙……没有认真的态度,也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措施。

1、分层学习词汇。在以前的生词学习中,我都是学习课文的前一天要求学生能够把所有的单词背下,并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是长时间下来,发现这种方法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现在采取把单词分几个层次来记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记忆不同层次的单词。

2、分阶段学习词汇。处理了生词表里的单词之后,学习的障碍才算是清扫了一半,在课文或听力材料里面还有好多单词需要学习。在前面提到过的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听力namestories中(听力原文见附件),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就有20个之多,虽然其中一部分已经在之前的单词表中学习并记忆过,学生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单词都能认识,所以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词汇都抛给学生、我尝试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分阶段进行词汇学习。

3、反复巩固词汇。记得快,并不等于记得牢,对于学习记忆的材料要经常反复琢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4、适时检测。让学生记忆单词,仅凭上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心理学理论,要在信息被大脑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才可以牢固记住内容、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听写或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词汇,教师还要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彻底地记忆词汇。如果课后巩固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导致之前课堂上的努力前功尽弃。

总之,学习有法,学无定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反复地摸索与实践,才能让我们的词汇有效性教学更上一层楼。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这节课我在30分钟左右就结束了新课,如果语速适中一点,也许时间的把握就会更合理一些。还有,我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听得更清楚,可实际上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这位学生声音过小可以鼓励他再大声说一遍,这样学生就能养成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另外,整堂课有点“赶任务”。上课的过程中,想的更多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时,我没有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面露喜色,跃跃欲试时,同样没留出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

基于课堂,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与学的矛盾运动是绝对和永恒的。这就决定了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在常态的教研活动中,评课时,之所以会出现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公开课教研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因而在点评时往往是面面俱到,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就事论事,分不清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由于研讨主题不明,重点不突出,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评课环节的有效性。为此,本学期开学,在召开“两组”会议时,我们明确要求各教研组在拟定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列出学期教研活动的研讨主题。主题内容一方面由教科室拟定提供,如一堂课的基本结构的设计(分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讲评课)、导课的形式与要求、课堂小结与反馈的要求、重难点突出与突破的方法、多媒体使用的度、有效设问的问题比等;另一方面,由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拟定学科教学中具体的研讨主题。主题确定后,同时要围绕主题设计“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并把确定的主题转化为当年教研组成员的个人课题。“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上所记载的内容,必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和鲜活的素材。相信,随着主题的研讨与解决,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之间的互动将更加密切,基于教学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取得真实效的美好愿景,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

(三)开展课例跟踪,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没有哪一位优秀教师不是从课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是内因,具有决定意义,而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诸多的.外在因素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又是必须的经历。赛课的级别越高、范围越大,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深,对专业发展的促进就越迅速。个中原因,除了参赛教师自身的积极态度,课前的“磨课”(团队智慧)、课后的“点评”(精准“打击”),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教师的末梢神经。反之,级别越低、范围越小,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小。就一次教研活动而言,“备课―上课―评课”是三个基本环节,在应然的情况下,三者是闭合的系统,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往往是断开的。即在评课环节结束后,上课教师对评课的建议真正采纳了多少,对以后教学行为的改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事实上是不可知的,可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由于缺少跟进的措施,活动的有效性被弱化。参加高级别赛课的教师,虽然也没有完成系统的闭合,但强大的外力场作用有助于教师自发地去完成闭合。校本教研是学校开展的活动,是级别最低、范围最小的“赛课”,如果没有评课后的跟进措施,靠教师自己去完成闭合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在学期初,要求各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时,通过自荐与组荐相结合的形式,确定1~2名教师,在期中前、后各组织一次课例式教研。即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三上,着眼问题改进,进行连续教研(趁热打铁,实现从评课环节再回到备课环节的闭合)。各组可以结合学科、课时安排的实际,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或“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的基本形式。从开学至今,各教研组陆续组织了课例教研活动,从活动反馈出的情况看,有些在意料之中,如有实效、针对性强,但不适应、很累很紧张;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上课的教师上完两节课后,感到很“过瘾”、“意犹未尽”,希望再上第三节课。请看一位教师的活动后记:

4月12日上午,我要在初一(6)班上一节《观舞记》课例教研课,考虑到下午我还要在初一(4)班上同一节跟进课,教研组同仁要继续听评课,于是我暗自决定,上午的课放开上,力争在同仁们面前呈现一堂我的“原生态”的课。上完课后,紧接着开始评课。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认真听取同仁们的建议,并在大家的帮助下,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下午上课时虽然感到有些紧张,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我深深感觉到,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着这样的变化,我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感动。如果再上一节,我相信一定会更好。

倘若在常态的校本教研中,能有更多的教师体验到“累并快乐着”的感受,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就不再是口号。

三、整合相关要素:在研中做。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必须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更需要科学引领。

创新实践形式,找准切入点很关键。校本教研活动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另起炉灶”,在继承中变革,即从教师熟悉的内容入手,突出行动研究,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和实践中,达到对活动的价值认同,才是草根式教研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从教学管理层面,整合相关要素,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环节、流程以及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关联调整是必须的。随着活动的展开,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催生出有效校本教研的基本范式。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仅凭校内的教师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层级的“专家”适时的引领。特别是农村学校,“请进来”是必不可少的。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看,我们深切感到,要规范、科学地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上级教学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围绕教研主题设计的“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表中栏目的设定和评价标准的界定非常关键,它关系到主题的解决是否有效,关系到点评的导向与课改理念是否一致等。没有这些“把控”,校本教研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再多,也只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而已,难以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虽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其抱怨观望,不如积极行动;只要真正“动”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技能0。一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初中生已具备完整的认知结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探寻一条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政治方面的知识。团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地通过读书和实践为自己/充电0,学习新的政治学理论,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5初中的政治课程标准6,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接洽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0。政治教师应紧密结合5初中的政治课程标准6中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0的教学理念。建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协调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敬学生人格,尊敬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发明和提供满足不同初中生学习状况的方式,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

三、结合,增加政治教学的真实性。

初中的政治课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四政治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一个新时代,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包容的社会和飞速变革的时代,他们通过通讯设备、社交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如此可见,对时事的运用可以在沉闷的课堂教学上起到奇效。可采用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0、时事专题讲座、模拟答记者问、时事点评等形式进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一些新闻人物,熟悉的事实能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到时政热点必须适应教学的气氛,采用多种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信息主线、情感主线,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情境教学所设置的内容和情境之中。

四、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初中的政治课程标准6对教师在政治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教师要将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体验过程结合起来,再参照教学的具体内容,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四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使用清晰、生动的教学形式,制造一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矛盾,创设问题、故事等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去尝试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为政治课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苍白无力,大而空洞,而是充满活力、变化、哲理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初中生思考、探索政治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总之,初中的政治教学要想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从教师本身素质、教学理念、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探索一条既能增加学生的政治知识,又能让学生用政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路。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目前,许多教师虽然明白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依旧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合理。

1、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组织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不能按应有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实习。或是没有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中,学校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考核任课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组织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否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力。

2、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习基地。对学校来说,在学校软、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大量不足,大部分学校在模拟的餐厅、客房、酒吧等酒店中主要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不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对酒店来说,无法给学生进行详细的划分和任务的设置,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基本技能的课程应该大于理论知识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应与实际需求接轨。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远远大于专业技能课,导致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无法与现实的实际情况进行衔接,造成学生学无所用。

(三)教师能力不突出。

许多老师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在实践活动中能力却较低。许多学校在招聘的时候也只看重教师手中的证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却没有相应的考核方法和制度。特别是一些老师在多年脱岗之后无法与时俱进,技术和理念都落后于实际需求,无法给学生传授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

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就要努力构建新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控制器,新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做保障。学校要加强在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的做出调整,保证实践教学的圆满完成。

(二)课程内容及设置的创新。

教材的内容特别是管理理念和模式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对国内外优秀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借鉴,始终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实验、社会生产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使学生学到的技能在各种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三)师资引进方式的创新。

教师自身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引进老师专业技能的考察,使一些技能强的教师资源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聘用。对现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培训加以巩固和提高。同时还要不断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的创新。

我国与外国酒店管理水平差距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软、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国外。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可以使学生在校就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型学习实践基地。针对酒店来说,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实习的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同时也要为他们创造轮岗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对酒店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五)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的创新。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学校要不断加强与企业这些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沟通与协调,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进行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六)加强学校信息搜集能力的创新。

学校要努力实现现代化,有效的利用科学信息技术,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实现快速全面的信息收集,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储备,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准确把握住时代发展的主脉,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不断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先进信息的捕捉能力,努力构建新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与世界同步发展。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课程改革至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一些具体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的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预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也就是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当然目标的预设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水平有所侧重。

一年级上册中的“物体分类”,教材安排说、猜和练等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动手实践,对有关形体形成感性认识;二是找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教材在目标设置时比较注重分类,而对各种形体感性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基本没有,为此可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调整,整个教学活动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师应从“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个大目标出发,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只有这样,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才成为可能。

二、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当前,课堂中还存在两种现象:

二是高估,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一些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其次,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三、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并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我们所用在设计理念、编排结构都充分展示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学生自身的差异等原因,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难点、重点、疑点可能与教材编排不一致,为此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和广度、情境设置等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如“年月日”的内容,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365天或366天”的知识,所以可减少在此环节所花的教学时间。

(3)重组学习素材。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可以把相似或相异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总复习时可以将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教材中的素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有利于综合能力养成等为宗旨,及时吸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信息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如,家长的阅历和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将家庭中丰富的生活内容采集为“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大大扩展,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应用百分数的事例或数据;在教学“温度”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前一天各地的气温,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既丰富学习素材,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活动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的,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一、引出问题:让学生估计全年段和全校人数。教师指出:为什么估计本年段人数轻而易举,估计全校人数感到困难呢?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大数。并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数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建立“千”和“万”的意义)。

3、引导学生数黄豆、估计课本的页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活动三、巩固应用: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合作中愉快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预设多种可能。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回答跟预设一致,教师会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很少会耐心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就会把学生硬拉回既定轨道上来。这是因为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精心构思预设:

(1)活动设计突出“引导”。即“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

(2)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预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方法的展现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3)目标确定采用“递进生成型”。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并非无法预知。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是可以把握的。如“搭 配中的学问”,就可以做多种可能生成的预设:

预设一:如果学生搭配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

预设二:如果只出现以荤菜搭配素菜的方法,要不要告知他们以素菜搭配荤菜的方法?

预设三:如果学生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时,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作出提示?

预设四:如果在第一次搭配中就出现用“1×2”来表示搭配的方法,怎么调控?

预设五:如果提炼不出乘法算式,如何处理?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2、叶阑《新基础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黄伟:《小学数学偏离学生现实起点的现象和对策》。

4、陈琦等建构主义与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3)。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