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5 22:00:29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秀作品来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并且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一方面需要把握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基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并且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高。笔者曾经在开学第一课做过调查,在正式讲课前问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家人的建议亦或是随大流追逐热门专业,一个班级近60人,只有十几个学生是基于对经济知识的兴趣所选,其他学生要么是家长认为学经济类专业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说是专业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既然对于专业的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将要学习的经济知识就更无从说起是基于兴趣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懒惰等现象,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够认真,课后缺乏复习,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陷入困难了不想学,不想学就更觉得困难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对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是一门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里面涉及到经济知识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再加上对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不够理解,使得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3.总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参与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而刚从高考题海训练中走出来的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经济学要学的内容较多而课时却较少,比如一周只有两学时,一学期共32学时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不利于老师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控制以及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一般都是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展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30%的平时成绩可以体现平时的学习情况,但是期末一张卷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在平时不蛉险妫期末前为了考高分突击复习的现象,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理解的并不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去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由老师进行引导,给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依照题目的情况,团队或个人完成,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很有帮助,但是只能体现在平时成绩里,期末试卷虽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类题目,但是毕竟无法查阅资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较多精力的题目。

1.重视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经济理论和知识过于抽象,只是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而在讲解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在课堂讲述知识的过程中配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同时,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课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讨论的案例的范围,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知识点讲完后,由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负责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进行教学,将ppt的运用与板书结合起来,将经济新闻和视频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查找对应的新闻视频或者经济类节目,在课堂上安排好时间进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视频观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3.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学会彼此取长补短,总结小组成果。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为例,在这一章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组,任选一个行业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某一企业,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并且针对其消费者行为,分析其营销策略。每个小组在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入竞争,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繁简得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具体包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者行为、厂商的行为、市场以及要素,根据每一部分的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或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比如供求、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生产函数和成本部分,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弹性、消费者均衡、各种成本的计算和应用,就多分配点课时,市场一章里面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重点讲述,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相对简略一些,要素一章简单讲述分配两课时即可。这样将内容的重要性和课时安排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一张期末试卷占比过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内容或者是每一阶段的内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组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写作情况等等,增加考核点,不仅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四、y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的同时,锻炼其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教学效果的控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建议重视案例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体系庞大和内容繁多等特点,这给面向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结当前实践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式,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和教学互动系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的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发布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教师密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自身微观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时刻关心经济学前言和经济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提高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能力。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科教学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能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但在评估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使高校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政策;分析。

从外部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高校评估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发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目的、功能、方法、效果的争议,从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几年全面推行以来才出现的。这表明高校评估已经开始触动一些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的神经,其作用在不断增强,影响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对评估的非议。事实上,批评者指控的某些现象的确存在,反对者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现行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改进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教学的人、财、物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在增加,并要求提高在可利用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人才。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发展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个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80年代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108万人,招生340万人,招生380万人,招生4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已达到719所,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挑战。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手段,教育部旨在加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的观念。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本科教学机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帮助高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对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教学评估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一度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领导与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以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亦精力投入不足。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扭转“四个投入不足”的状况,使高校逐步建立起以评估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功能的良好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被评学校一致认为,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明确并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教学工作思路。

评估工作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被评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并把它直接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各被评学校都结合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际,,从学校的顶层设计上入手,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有了正确的先导方向。如广西师范学院,短短几年间经过两次评估,学校领导反复研究、广泛论证,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校现阶段的总体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地方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综合化、教学型,富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学校定位,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始凸现,内涵建设日益丰富,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二)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和年进图书量、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的座位数、实验室面积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都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加大教学投入。例如,据对参加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统计,上级主管部门平均给每所学校增加投入经费近2500万元,平均每所学校增加自筹经费投入近9700万元。据对20底以前参加合格评估的64所高等工业学院统计,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有教学用计算机218.7台,评后增加到483.2台,增加了109.4%;评前平均每所学校图书馆藏书28.9万册,评后增加到了32.4万册,增加12.1%;评前每所学校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为1121.4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710.6万元,增加了52.5%;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备总值为70.0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02.7万元,增加了46.7%,[2]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但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人才培养计划也很难有效地实施。在评估工作开始之前,尤其是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少学校的师资数量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水平与素质难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存在配备不齐、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不懂得本科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也就难以适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评估,被评学校普遍认识到这两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千方百计花大力气加强建设。如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教学骨干,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学术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学校还充实了教学管理岗位及管理人员,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推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

在评估之初,不少被评学校搞不清楚什么是教学基本建设,甚至认为教学基本建设就是盖校舍、搞土建,导致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缺乏规划与措施、缺乏经费保障,教学改革思路不清。通过评估,被评学校都认识到教学基本建设包含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基地建设等丰富的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建设。一所学校只有教学基本建设搞好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将两者有机结合,用改革的精神进行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深化改革。在提高认识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被评学校都制定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规划,设立了专项经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五)加强了教学管理,强化了质量意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经过评估,所有被评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学管理。

例如,充实和调整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基本文件,建立并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开展校内专项教学工作评估,探讨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前进,从而全面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只有时间,在评估理论建设、评估实践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一)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指导的思想体现不够,而且定量指标多,定性指标少。

我国从20开始采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对财经政法、师范、医药、外语类院校有补充说明,但在社会公众甚至许多高校看来,其评价标准是同一的,不管是“211工程”院校还是刚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标体系是相同的,,分类指导的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整个指标体系中,定量的指标比较多,定性成分不足,导致在评估方法上偏重定量,轻定性。但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用定量的方法有时会显得很不可靠。

(二)评估重绩效,轻发展。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校在过去若干年内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绩效,而对学校正在做出的努力、发展的潜力则关注较少,这样导致我国的评估是面向过去的、以判断优劣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估,而不是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三)高校自评工作开展不够扎实。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高校是被评估的客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许多高校都是“要我评”而非“我要评”,因此,高校的自评只是配合政府评估的行为,成为一种形式。为了给教育部门和各位专家一个好的印象,高校在撰写自评报告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致使自评工作失去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功能。

(四)专家组进校考察形式复杂,对学校特点的考虑不足,专家自主性不够。

(五)整改环节过于形式化,整改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整改是本科教学评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但从目前的评估实践来看,许多被评高校对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改力度不大,整改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评估主体对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缺少对后期整改阶段的评估,导致整改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评估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我国的一种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我们所积累的经验还很有限。上述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外部评估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经验,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分类制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层次繁多,类型各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和侧重点以及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尽快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别进行评估。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对高校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可以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院校;也可以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二)注重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

9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评估普遍从重视教育质量延伸到同时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更应该注重教学效益。在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利用率、教学成本核算等内容,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和个体质量上,美国在进行院校鉴定时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这也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对学生结果的评估也将会成为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要及早做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尽快把对学生学习的评估纳入整个本科教学评估计划。

(三)重视软评估,正确处理硬评估与软评估的关系。

(四)强调以高校自评为主,重视外部考察与自评的结合。

高校的自评工作应该是有效评估的基础,教育部不但要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同样也要重视被评对象的自测自评,提高被评对象参与评估活动的积极性,防止高校在评估活动中出现防卫心理或采取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做法,应使自评成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达到评估的预期效果。从今年起,教育部决定实施“阳光评估”,一是加强对高校平时教学基本状态的监控,建立并实施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采集与发布制度,并将这些数据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依据之一,专家组进校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发现作假,一票否决,使教学评估工作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相结合;二是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和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以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5]这两项措施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将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五)优化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内容和程序。

教育部要适当放权,在确保评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囊团作用和参评高校的主动性,提倡专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自主调整考察的有关内容、形式和程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减轻专家组和参评高校的负担。

(六)加强整改,充分发挥本科教学评估的效益。

首先,被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全校上下要以迎评期间的热情投入整改工作,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在落实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其次,评估主体要实施对整改工作的评估,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第三,在高校整改期间,专家要随访,以便及时掌握整改落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19).

[2]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钟秉林.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eb/ol].

[4]许茂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5]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10).

[6]卢岚,胡华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4.4(2).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调查发现,在本科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本科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本科教育管理教师工作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全新的本科教育管理实践模式。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实践。

一、引言。

对于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而对这一目标进行实践与施行的便是本科教育,各个类型的本科学校都应对这项基础性工作基于高度的关注。近些年来,许多大学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设口号,以争创高水平大学为己任,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对于学生方面的自我监督、不断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与进步,力求在本科教育管理领域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发展更为人性,更为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更为全面,更加完善的改革与革新,更好的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把握,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创新性以及个性化而不断努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将管理中心向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上来。

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管理当中有关人才创新领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优化是人才创新发展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且这也是本科学校教学管理当中的重中之重。而在近几年来,以浙江大学为首的“精英大学”不断提出要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在对现有的本科教学架构与教学方案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提出现有管理方案的整体优化方针与策略,为保证学生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而努力。在对本科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对于现有教学内容与课程架构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是对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方面进行完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本科院校都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采取了稳中求变的发展策略,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建立起了包括通识、大类、专业及个性化等四个方面在内的课程体系。而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可以逐步建立起通识教育与各个学科内进行内容方面交叉,加强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无缝衔接,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特长培养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实施柔性化管理。

在创新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初衷,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且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对管理的模式与流程进行灵活的、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设计与优化,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要不断进行强化与创新。而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不同环境上要积极营造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符合多样化发展的成人成才的渠道与空间。同时要对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丰富。目前,许多大学业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目前正在运行的本科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在学校层面上进行学术改革委员会的建立,与此同时,学术改革委员会下设日常教学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对学校内部的日常教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教务处,作为本科院校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的院校管理职能部门,它需要对校级层面针对不同的学科所制定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而在学校的层面上,也需要相应的设立教学管理委员会,为院校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咨询服务。而在院校下级的各个学院,同样需要设立“系”教学单位,并将其作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执行机构。在“系”下面进行课题组及相应机构的设置,通过课题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四、推动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而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则会为本科学生在未来研究生、博士生生活中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契机。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研究教学实践充分的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对学生的潜力潜能进行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通过创新学习环境的构建、并在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创新的教育,为研究性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大力的推进。另一方面,就是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课堂的教育课堂建设。在一些院校当中,需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容,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同时要不断对网络学习环境的硬件基础设计进行完善,在广大本科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宣传网络教学资源,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和深入程度。而对于学生型学习氛围的营造,则可以进行小范围内的研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彼此想法与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这种学术氛围得以加强和扩展。还有就是对学校范围内人文氛围的建设,通过学校、院系等不同层面的风气建设,使得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得以形成,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学习习惯。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保证学生在日常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日常教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并积极掌握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不断完善。

六、结语。

为了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本科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不同措施的联合应用,建立对于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时掌握与反应。例如,如果在日常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预测的事故或紧急状况,则可以对其进行快速的反映,确定方案并进行实施。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尝试进行中英双语的课程教学,并设置专门岗位对其的质量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实现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情况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教学管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保证了双语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踊跃程度。

参考文献: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3):4-9.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从教与学的状态来看。

教师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内容晦涩,研究方法多,对数学要求较高,数学公式推导多,图形多,难教[1];课时紧张,欲速又不达,不是讲不完,就是讲不透。学生反映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形多,难学,枯燥没意思,在前面章节学习一旦掉队,后面章节就很难跟上。

(二)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1.考试成绩不理想。

学生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知识内容理解不到位,整体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差异较大。《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要普遍低于专业课的成绩,不及格率仅次于数学。从《微观经济学》成绩的标准差来看,各专业的成绩分布较分散,差异性很大。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各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卷面成绩的平均分在60分左右,综合成绩的平均分在68分左右;最高分能达到98分,最低分只有28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就忘完,更别说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了。

2.知识运用能力差。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是建立在较为苛刻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不影响其基本理论的适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较为合理的经济决策,能够运用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初步的预测,这是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能力目标要求。但对基本知识目标都很难达到的学生来说,能力目标就更难达到了。

3.与专业课的学习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所谓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的课程,是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过渡,起着桥梁性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功能在民办高校的体现很弱,不仅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甚至成了拦路虎,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4.对考研的助推作用弱。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如果这两门课程学得好,就能拔高考研总分。但从民办高校学生考研结果来看,经济类考研的过线率非常低,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经济类考研过线率历年来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是数学基础差,同时微宏观得分不高,很少能达110分,以致考研竞争力很弱。

(一)学生基础差与课程内容晦涩之间的矛盾突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不太真实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比较抽象、晦涩;它体系庞杂,概念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运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其难度虽比纯数学的课程低,但比经济类一般专业课要难得多。学习《微观经济学》,搞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它除了需要较好的理解记忆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民办高校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数学基础还是逻辑推理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目前三本已经取消,与二本合并招生,但在实际录取分数线上,还是存在差距的。社会对“公办”和“民办”在意识上的偏见,以及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潜在的不稳定性等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很难批量招到学习基础过硬的学生。因而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在进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部分的学习时,已经非常吃力,一旦掉队后期想跟也很难跟上。除了数学基础不好之外,学生总体上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较弱,过分地依赖老师。很多学生在大一阶段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习惯于高中教师全程督促跟踪式的教学模式。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学生却无法掌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主动学习。课堂上被动地听,对于没有弄懂的问题也不主动请教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勉强听懂的知识,由于不注重课下的复习巩固,很快又忘掉,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多,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必然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进度和效果。

(二)民办高校重实践轻理论教学。

民办高校一般都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扬长避短、凸显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优势,民办高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日常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开展十分频繁。各类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民办高校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16至18周,《微观经济学》一般压缩为周3学时。比如河南某民办高校,建立了二十几个校企合作基地,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正常的教学周内,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其教学周是16周,除去期中考试周和期末复习周,《微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学时是14*3=42学时。一般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周至少是18周,大多数学校的周学时是4学时,总学时至少是72学时[2],即便如此,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还要删除部分章节的内容。相比较而言,42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学生活动过于丰富,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过多的活动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尽快适应大学快节奏的学习模式,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大学理论学习不重要,混个及格就够了。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不投入,理论基础薄弱。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研后劲不足。

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和数学功底,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要善于捕捉和分析经济热点问题[3],累积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基于微观经济学受众面广而且重要的特点,就需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过硬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这些要求在民办高校很难实现。虽然民办高校会聘请一些公办院校退休的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但教师主体还是年轻的硕士毕业生,无论从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来看,都不太合理。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事业编制,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观望和左右权衡之中,流动性很大,很难安心做学问。另外,民办高校兼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特性,对利润的考虑使得民办高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师管理制度还是工资绩效考核制度上,都凸显出教师打工者的身份,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除此之外,日常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挤占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还有众多民办高校实施的全员招生政策,使得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自然从源头上影响教学的效果。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在经历一次洗牌之后,该校《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目前只有4位,其中有两名老师还兼带其它课程的教学。而授课对象有19个班,约1070名学生。在这四名教师中,有两位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初次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担任该门课程教学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两年。教师的理论底蕴和阅历不够,知识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教学方法也不灵活。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

民办高校要破除困境,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革。

(一)学校层面。

1.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在理论教学上偷工减料,只是理论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虽然理论界一直不乏对包括微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批判,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李嘉图恶习”、“抽象方法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等等,但行为的创新源于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在很大程度基于对理论的学习和超越。所以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的教学。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尤其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鉴于目前教学周期短、学时少的情况,建议将《微观经济学》的学时调整为周四学时,分开来上,一周上两次,减少学生连续学习的疲惫感,降低一次性接受大量知识的压力,方便学生消化。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消化吸收和知识转化的时间。减少全体性的活动,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精力和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参与相应活动。尤其是大一新生,应保证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的自习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可适当开展一些学科方面的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在对利润合理追逐的基础上,兼顾教师的利益。第二,通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尊重教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身份,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对于直接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要加强文化认同培训,发挥对青年教师的正向导向作用;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使其快速成长。为防止知识的老化,教学手段的落后,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任课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总之,民办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与时俱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3.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

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应用经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经济学沙盘》软件。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厂商、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通过游戏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过让学生接触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层面。

1.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思想境界的高低决定行动的效果。无论在民办还是公办院校工作,从事的都是祖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观望和流动,虚心学习,沉淀自我,在岗位上将自己打造成理论过硬、教法灵活的好教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经济类人才。

2.发挥团队力量,资源共享。

微观经济学的受众面很广,同一个学期往往有很多个专业和班级同时开设该门课程。因此将有多名教师同时讲授微观经济学。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讲授效果,这些老师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备课环节,可以集体备课,在知识的取舍、重难点的区分、课堂设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进度的把控等方面共同探讨。在讲授环节,这些老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开展公开课,大家集体听课,集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有几年讲授经验的老师出现懈怠,一成不变的讲解同样的内容,止步不前。由于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形,课件制作耗时颇多,为避免重复劳动,可以采取基础课件共享,再根据专业需要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要将微观经济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对接,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分专业、分层次教学[4]。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力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管理类学生,侧重于将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分析理论的实用性[5]。

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形式。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数学功底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等特点,应尽量小班授课,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形式或者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尝试采用专题式教学,品味、体验式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采用微信平台、录制短视频、开放线上课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量布置课后作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对于有意向要考研的学生要在基本理论的讲解上注意知识的延伸,在必做题之外布置一些有区分度的选做题,以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4.理论联系实际,破冰“黑板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被批判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分地关注理论的假设、数学推导,而忽视其普适性。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用实际事例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以“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为例,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如果从“你会花钱吗”、“你怎么选购手机?”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问题入手,则可以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6]。

(三)学生层面。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重要。虽然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知识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积累。大学时期是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学习阶段,应该把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该类专业考研的必考课程。无论对于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考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2.主动学习,勤奋学习。

相对于一本和其他公办院校的二本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但勤奋是唯一能缩小差距和赶超的途径。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一步一步朝目标奋进。多请教、勤练习,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要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馈和请教,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勇于与教师进行探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以及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归纳法,图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观经济学中概念和图形都很多,将相关概念和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内在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多观察、多思考,学以致用。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运用所学理论使日常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要有批判的学习精神,依赖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魏贝.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3(07):92.

[6]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2):176-177.

优化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教师授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大效率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考,生成知识,使学生不断丰富成长起来。而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大多数学生反映枯燥乏味,不同程度上存在情绪倾向。那么,如何增强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扬弃,彻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四转向”。

1.从老师讲清、讲透为主转向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主

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动脑思考、体验、领悟,才能真正地把握知识的真谛。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自己领悟,适时地讲解启发为学生领悟做好引导。

2.从教师发问为主转向学生提问为主

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以学生的问题为纽带进行施教。教学过程必须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再到产生新的问题为终结。教师的提问要力戒浅显直露,要问在要害处,要在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3.从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主转向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要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讨论,深入理解知识点,举一反三;要开放课堂,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搜集近期的时政热点,并能用所学的知识简要地分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地总结归纳,做到学以致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纪律约束、强制管理为主转向科学、民主管理为主

教学管理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引导着课堂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实行平等对话,感情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下释放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乐于去探究,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创设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讲《第三产业》时,可提出“我国举办奥运会有什么经济意义”,“奥运会的举办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变化”等问题;同时,在课堂导入时,也可利用寓言故事、俗语等,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2.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调控作用。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机械分割。要把能力的培养和态度的发展融于学习知识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狭隘地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只单纯地强调知识与技能。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二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及认知规律;三要准确、有序,突出教学重点;四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和全体性;五要有可操作性。

3.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难点的突破要务实高效

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明确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课堂组织要简洁明快,尽快切入主题。

二是课堂结构要详略得当,要依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三是教学内容要重点难点突出,体现知识的结构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四是教学媒体要相得益彰,制作课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的需要,不要盲目随从,不能赶时髦、走形式。

另外,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教师合理的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要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注新闻,关注社会变化。

以上是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愿与各位同行探讨和分享,以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把国内旅游业推向了全世界,同时又把国人推向了国际旅游的行列。

随着中国gdp的持续增长,国民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能力。

在这样的趋势下,原有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实际,结合旅游业人才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类专业推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这节课我在30分钟左右就结束了新课,如果语速适中一点,也许时间的把握就会更合理一些。还有,我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听得更清楚,可实际上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这位学生声音过小可以鼓励他再大声说一遍,这样学生就能养成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另外,整堂课有点“赶任务”。上课的过程中,想的更多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时,我没有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面露喜色,跃跃欲试时,同样没留出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

基于课堂,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与学的矛盾运动是绝对和永恒的。这就决定了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在常态的教研活动中,评课时,之所以会出现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公开课教研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因而在点评时往往是面面俱到,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就事论事,分不清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由于研讨主题不明,重点不突出,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评课环节的有效性。为此,本学期开学,在召开“两组”会议时,我们明确要求各教研组在拟定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列出学期教研活动的研讨主题。主题内容一方面由教科室拟定提供,如一堂课的基本结构的设计(分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讲评课)、导课的形式与要求、课堂小结与反馈的要求、重难点突出与突破的方法、多媒体使用的度、有效设问的问题比等;另一方面,由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拟定学科教学中具体的研讨主题。主题确定后,同时要围绕主题设计“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并把确定的主题转化为当年教研组成员的个人课题。“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上所记载的内容,必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和鲜活的素材。相信,随着主题的研讨与解决,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之间的互动将更加密切,基于教学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取得真实效的美好愿景,将会逐步转化为现实。

(三)开展课例跟踪,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没有哪一位优秀教师不是从课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努力是内因,具有决定意义,而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诸多的.外在因素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又是必须的经历。赛课的级别越高、范围越大,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深,对专业发展的促进就越迅速。个中原因,除了参赛教师自身的积极态度,课前的“磨课”(团队智慧)、课后的“点评”(精准“打击”),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教师的末梢神经。反之,级别越低、范围越小,对赛课教师的触动和影响就越小。就一次教研活动而言,“备课―上课―评课”是三个基本环节,在应然的情况下,三者是闭合的系统,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往往是断开的。即在评课环节结束后,上课教师对评课的建议真正采纳了多少,对以后教学行为的改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事实上是不可知的,可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由于缺少跟进的措施,活动的有效性被弱化。参加高级别赛课的教师,虽然也没有完成系统的闭合,但强大的外力场作用有助于教师自发地去完成闭合。校本教研是学校开展的活动,是级别最低、范围最小的“赛课”,如果没有评课后的跟进措施,靠教师自己去完成闭合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在学期初,要求各教研组在组织教研活动时,通过自荐与组荐相结合的形式,确定1~2名教师,在期中前、后各组织一次课例式教研。即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三上,着眼问题改进,进行连续教研(趁热打铁,实现从评课环节再回到备课环节的闭合)。各组可以结合学科、课时安排的实际,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或“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的基本形式。从开学至今,各教研组陆续组织了课例教研活动,从活动反馈出的情况看,有些在意料之中,如有实效、针对性强,但不适应、很累很紧张;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上课的教师上完两节课后,感到很“过瘾”、“意犹未尽”,希望再上第三节课。请看一位教师的活动后记:

4月12日上午,我要在初一(6)班上一节《观舞记》课例教研课,考虑到下午我还要在初一(4)班上同一节跟进课,教研组同仁要继续听评课,于是我暗自决定,上午的课放开上,力争在同仁们面前呈现一堂我的“原生态”的课。上完课后,紧接着开始评课。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认真听取同仁们的建议,并在大家的帮助下,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下午上课时虽然感到有些紧张,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我深深感觉到,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着这样的变化,我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感动。如果再上一节,我相信一定会更好。

倘若在常态的校本教研中,能有更多的教师体验到“累并快乐着”的感受,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就不再是口号。

三、整合相关要素:在研中做。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必须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更需要科学引领。

创新实践形式,找准切入点很关键。校本教研活动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另起炉灶”,在继承中变革,即从教师熟悉的内容入手,突出行动研究,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和实践中,达到对活动的价值认同,才是草根式教研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从教学管理层面,整合相关要素,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环节、流程以及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关联调整是必须的。随着活动的展开,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催生出有效校本教研的基本范式。

要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仅凭校内的教师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层级的“专家”适时的引领。特别是农村学校,“请进来”是必不可少的。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看,我们深切感到,要规范、科学地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上级教学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围绕教研主题设计的“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表中栏目的设定和评价标准的界定非常关键,它关系到主题的解决是否有效,关系到点评的导向与课改理念是否一致等。没有这些“把控”,校本教研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再多,也只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而已,难以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虽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其抱怨观望,不如积极行动;只要真正“动”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快,借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目前迫切要求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国际模式接轨,向社会输入更适合国际业界竞争需要的人才。

一、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旅游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东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等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多年来我国的饭店、餐饮、交通等旅游设施和遍及全国、进入国际的旅游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并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

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增加的机会增多,并使得国内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入世”后生活用品价格,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下跌,人们的旅游度假开支将会增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类高层次的消费方式。

随着我国开发的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创汇势头将大幅度增长。

它将是中国人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最佳渠道,也是世界人了解、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

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它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其中。

但是,伴随着发展契机的就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

作为服务产业的巨头的旅游业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竞争和挑战。

首先,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

一是我国要更大地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二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导游;三是中国要有能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旅游的导游和管理型人才。

其次,我国的旅游企业,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风险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尤其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等,而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

能否迅速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我国旅游业能否经受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的一个关键。

而人才的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我国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能否很快改变是影响长远的大事。

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要迅速改变传统的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鼓励人才竞争,造就人才不断涌现的氛围,则要靠目前各类高校侧重培养出适应改革需要的专业人才。

适应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演化路径,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方面还未投注太多的精力,甚至是有意忽略这方面的改革需要,这其中当然涉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等等。

但是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可以说,如果哪所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的话,那势必引领整个国内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改革方向,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搞好双语教学,要求有一批熟悉专业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语种水平的教师,特别是具有较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师。

但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中能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熟悉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英语表达上有困难,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对旅游业知之甚少。

在中长期担任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的青年教师中,甚少有人具有“双师”的水平。

这对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2.双语教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脱轨。

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学生素质、专业知识,特别是英语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模式和走向,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而限制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和深造。

因此,双语教学既要做到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又要不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尤为重要。

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妥之处。

例如,英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一般把英语作为公共课,泛泛地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能力样样俱全,对本专业没有针对性,更是没有突出听和说的战略性地位。

即使有旅游类英语,也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引入英语教学。

此外,还有像大班教学中实施双语的现实性困难,如课堂上欠缺讨论气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缺少师生互动,等等。

好的课,少不了好的教材。

但是目前国内已有的双语教材基本上引自国外教材,甚至照搬,或是在翻译上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和旅游业现状,因此,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适应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

并且一些学科比较细小和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或专业性较强的,国内的教材界还是一片空白。

国内教材大多停留在理论解释阶段,缺少实用性的教材,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专业的双语教材的编写人员,这同样需要熟悉国内旅游业和掌握较高英语水平。

中国目前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没有人力去专门从事这项著书立说的研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提高听力和练习口语的动力。

许多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有类似的经历:教师用英语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本想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但是学生常常保持沉默。

再加上教学任务紧迫,课时紧张,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以打破僵局,只能唱“独角戏”,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没有摆脱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观上缺乏听和说的自主性学习动机;在客观上现有教材中阅读仍占据较大比例,同样也占据了学生练习听说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了大批的“哑巴英语”。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专门的听说课程,学生普遍缺乏交际训练,但是对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哑巴英语就是他们个人发展途中的“拦路虎”。

中国学生除了英语课外,广泛接触英语的渠道并不多。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为这样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势在必行。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可谓步履维艰。

但是,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又在不停地向各大院校呼吁着人才的输出,如果国人可以在此方面投注精力,此项改革就不可行,因为有经济杠杆这个最大的调节者在统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势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人才的培养也要贴近专业发展的前沿。

1.调查市场,制定长期规划。

高等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挂钩,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再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长期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等。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金融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或译本(保留专业术语)作为某些紧贴专业前沿的课程的教材,课堂使用双语教学。

2.引进或培养双语教学教师。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酒店人力资源部会按新员工的标准,保证必须的上班时间,即使稍有空闲时间也会要求实习生参加该酒店的员工培训和相关的活动,此外若是高校这边提出要求保证或是流出一些空闲时间完成教学内容,酒店方往往也是口头和书面都答应得很好,但是一到酒店的营业高峰期,人手奇缺时,就会背弃先前对学校的保证上课时间的承诺,到最后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2.教学内容与培训内容的重复。

一般高校在酒店实习都会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饭店英语》三门专业课程,但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的过程中,酒店也会通过军训,然后把学生根据情况划分到各个部门,并且有专门的部门培训,由此可见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酒店的`入职培训有很大部分的重合。

3.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在《餐饮管理》的教材中,提到给客人点菜的步骤时,一般是先询问客人是否可以点菜,得到允许后,再介绍特色菜,并用笔记下客人点好的菜名,接着再与客人核对菜名,最后还要询问客人是否忌口的和特别要求,没有的话就才最终确定点菜的菜单,但在酒店实际点菜过程中,现在很多酒店都不用笔来手写菜名点菜了,而会通过一个电脑的点菜系统,通过点或是按到相关的菜肴的编号就会直接生成纸质的菜单了,由此可见,随着电脑的便利化和普及应用,使得现代的酒店行业,也会更愿意使用一些方便快捷的点菜方式,这样才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往往是看不到的,所以说教材的更新程度赶不上酒店实践发展的速度。

4.教学主体和培训部门的差异。

在高校的酒店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的对象,而酒店相关培训人员是把学生当成新进酒店的员工,因此他们在教育目标上也就有明显区别,高校教师更加注重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很多酒店也看到了实习员工的暂时性,因此酒店培训人员会要求按新员工的标准,服从上级的领导,完成相应工作,并能为酒店创造利润,以此作为最终目标。

5.成绩考核和实习鉴定的差异。

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一般都开设了相应课程,那么对这些课程往往是实习结束后,对学生通过考试的形式,根据分数来判断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掌握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根据这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判断,如酒店客人对学生的评价,酒店领班或是部门经理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最后也可能出现考试成绩好的,但实习鉴定不一定是优秀,而实习鉴定为优秀的,考试成绩也不一定好,即成绩考核和实习鉴定不一致。

1.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与酒店达成一致。

首先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清楚地把实践课程分开,并可以提前在学校把相关理论课程讲完,再让学生在酒店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要让学生一方面又要接受酒店的培训,另外一方面又要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酒店培训部门要与相关专业课老师沟通好,有哪些内容是作为学生需要区别对待,有哪些内容是最新的更新知识,甚至和书上有出入的,只有先做好了学校和酒店的沟通工作,才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后要以合同的形式确保专门留出一些时间,用于老师与酒店相关负责人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及时处理一些问题。

2.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水平。

做为酒店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自己在读书期间进行过专业训练,但服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不能仅仅只是熟悉相关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即多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紧跟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若高校本身能够提供更多的进修平台那自然更好,若高校没有相关机会的话,那老师也可以参加到酒店的培训中来,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岂不是一箭双雕,此外,对于专业技术一流的老师也要在实践课程中,更加突出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人包括:老员工、直接的领导、客人等等,使得学生在掌握操作技巧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要把教学生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

3.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们所熟悉的实践教学方法往往局限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讨论教学等等,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法,把该种教学方法结合酒店实习的特殊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实现了教学场景的转换,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真实和开放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反而更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诱发创造的灵感。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工作,教师加强了对酒店行业的了解,同时也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掌握了企业对学生专业领域的最新要求,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5.实践课程考试应以实习鉴定为准。

对于参加完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享受了专业实习的过程,同时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因此在酒店实习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对技能的应用和如何对客服务,就成为了酒店评价学生的标准,而且这个评价应该不仅局限在酒店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还要参考客人对实习生的评价,这样把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实习鉴定等级,因此若还有些学校甚至单独进行课程考试,真是太没有必要,不能因为要完成课程考试而曲解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艺校学生文化基础不好,不重视文化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如何结合艺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是艺校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一、关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

曾经让学生以《找个自己的位置》为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作文一字不写;有的则写了一句话:“老师,我觉得坐在这儿,挺好的,别闹了”“找个自己的位置?我不坐行了吧。(theend)”“老师,您好,如果你看不懂我写的,就别看了吧,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这样的无厘头的答案并不显见。

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分析每位学生。教师需要有包容的心态,要有亲切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发现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学生、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让孩子在学习中、活动中增强自信,激发兴趣,进而爱上语文课。

我和那几个乱写的孩子面对面交流,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把《找个自己的位置》这篇作文再写一遍。结果显示,学生对“位置”的理解深刻了,也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瞄准高考,唤醒学习意识。

与一般职校不同的是:我校使用的是普通中学教材,目标艺术类高考,学生专业考试上线后,就会自觉猛攻文化成绩。而艺术学校学生头脑灵活,有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文化学习的问题,可以通过唤醒来达到有效教学。调动专业教师、家长、学生榜样、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因素,多渠道、多方式地强化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有目的地唤醒学生。比如,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交流,播放《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等节目,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得到启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热情得到激发。

三、多元并举,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我校开设校本课程,采用教学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开设中外电影鉴赏与分析、舞台表演、名家名篇赏析、西方文化习俗、书画印欣赏等校本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将舞蹈、音乐、表演等专业特长融入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有效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笔者在苏州大学读研期间,听到王家伦教授给初中生上的一节作文课《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王教授先打出自己的漫画像,问学生漫画上的人物是谁,学生回答是王老师。王教授问为什么是王老师?学生答因为画得像,画师抓住了王老师的特征。王老师说写人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王教授在讲了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后,请学生来正面描写人物。王教授说:“今天王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个模特,大家就来写写他。”说完他走出门外,再走着模特步进来,对学生说:“今天王老师免费为大家当模特,大家就写王老师吧。”学生顿时大笑,课堂气氛轻松生动活泼,学生纷纷举手,把自己写的和大家分享,王老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送给他们一张自己的漫画像作为奖励。王老师的课,设计独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很好。

四、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就必然要求教学要分层次展开。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努力体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身上产生接受效应、互动效应,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学习《项羽本纪》后,就让学习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整理文言知识点,接受能力强的,就做一些课外拓展题。围绕有效教学,提优补差,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高考总体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新教材的容量增加了,就要求我们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会取舍,讲重点,讲有价值的东西,不必面面俱到。

五、善于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文言文阅读是教学的难点,高二第二学期《史记》选修,都是比较长的文言文,有很大的难度。在教学《管仲列传》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翻译、理解课文,不懂的知识就提出来探讨。文中有一句话:“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学生自己在翻译时提出这句话中的“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根据文言文翻译“字字落实”的原则,先对照上下文翻译“与……同喜欢同厌恶”,让他们以“俗”为语素组词,学生马上就组了“俗气”“风俗”“低俗”“俗人”等等,在组词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俗”翻译为“俗人”比较通,“与俗人同喜欢同厌恶”,在这样翻译的同时,有同学说出“俗人”翻译成“百姓”“人民”就更好了,“与百姓同好恶”。看!这就是我们艺术生的课堂,它一样精彩纷呈!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艺术的学生一样学得很好。

总之,要想实施艺术学校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有效教学”为目的,立足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课贴近生活,释放出语文课应有的魅力。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课程改革至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一些具体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的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预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也就是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当然目标的预设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水平有所侧重。

一年级上册中的“物体分类”,教材安排说、猜和练等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动手实践,对有关形体形成感性认识;二是找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教材在目标设置时比较注重分类,而对各种形体感性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基本没有,为此可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调整,整个教学活动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师应从“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个大目标出发,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只有这样,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才成为可能。

二、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当前,课堂中还存在两种现象:

二是高估,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一些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其次,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三、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并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我们所用在设计理念、编排结构都充分展示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学生自身的差异等原因,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难点、重点、疑点可能与教材编排不一致,为此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和广度、情境设置等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如“年月日”的内容,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365天或366天”的知识,所以可减少在此环节所花的教学时间。

(3)重组学习素材。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可以把相似或相异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总复习时可以将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教材中的素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有利于综合能力养成等为宗旨,及时吸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信息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如,家长的阅历和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将家庭中丰富的生活内容采集为“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大大扩展,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应用百分数的事例或数据;在教学“温度”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前一天各地的气温,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既丰富学习素材,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活动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的,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一、引出问题:让学生估计全年段和全校人数。教师指出:为什么估计本年段人数轻而易举,估计全校人数感到困难呢?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大数。并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数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建立“千”和“万”的意义)。

3、引导学生数黄豆、估计课本的页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活动三、巩固应用: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合作中愉快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预设多种可能。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回答跟预设一致,教师会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很少会耐心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就会把学生硬拉回既定轨道上来。这是因为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精心构思预设:

(1)活动设计突出“引导”。即“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

(2)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预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方法的展现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3)目标确定采用“递进生成型”。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并非无法预知。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是可以把握的。如“搭 配中的学问”,就可以做多种可能生成的预设:

预设一:如果学生搭配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

预设二:如果只出现以荤菜搭配素菜的方法,要不要告知他们以素菜搭配荤菜的方法?

预设三:如果学生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时,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作出提示?

预设四:如果在第一次搭配中就出现用“1×2”来表示搭配的方法,怎么调控?

预设五:如果提炼不出乘法算式,如何处理?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2、叶阑《新基础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黄伟:《小学数学偏离学生现实起点的现象和对策》。

4、陈琦等建构主义与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3)。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虽然我国高校制定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课程的设计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课程只是涉及到餐饮、客房等实践内容,缺乏酒店管理需要的其他实践技能的教学。这种不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利于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综合能力的。因此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

酒店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受到一些原因的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实践教学的需要。例如:由于教学资金的短缺,只能建设满足基本实践教学的教学设施;同时教学资金的缺乏导致学校无法购买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也没有能力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同时校内实践设施和场所是无法做到与现实中酒店环境相一致的。

高校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时是无法在多个岗位进行实践的,往往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这是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由于校外酒店企业的自身经营特点,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也是不稳定的。因此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实习时面临着身心上的很大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高校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我国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因此这些青年教师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因此高校必须建设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场地并购买相关设备。目前高校正在不断扩大招生,在这种趋势下学校盲目开设专业。或是不具备酒店管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学校也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这些学校教学环境是不能满足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需求的。因此学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将教学资金投入到完善校内实训的教学设施中,为高校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情况,高校应当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学校应当根据酒店的经营环境完善校内实训设施,使教学环境和酒店相似。校内实训设施和场所应当具有教学、培训等动能,同时也可以将校内实训基地对外开放进行经营,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实践的环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教学资金的不足。

2.2高校与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校外合作企业自身的不足,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没有起到良好的成效。因此高校需要与信誉良好的酒店(如四星、五星级酒店)开展战略合作,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校外合作企业,该企业粗暴的用工方式导致了实习学生丧失了对酒店管理的热情;同时缺乏有效的轮岗实习,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酒店管理的相关技能。因此校外合作企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实践教学出发,校外企业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第二,校外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且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第三,校外企业能委派具有丰富酒店管理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培训。第四,与高校合作的对象最好选择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经营良好的企业,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

2.3高校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酒店管理人才,因此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校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对应的专业课程。从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从而努力提高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由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将来需要从事的是酒店中、高级的管理,这就要求在高校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有酒店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又要有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掌握酒店管理的理论,能够适应酒店管理需要,同时具有基本的工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工作。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缺乏相关实践经历,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酒店管理工作经验、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酒店管理工作者作为学生实践课程、校内实训的指导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邀请具有酒店管理经验的人员向该专业教师传授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对酒店管理的认识。同时高校在选拔实践课程的教师时,可以适当放松学历要求,毕竟实践课程更注重的是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像理论课程那样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加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还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在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上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技能培训在医学教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传统的临床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首先,教学方面: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教学资源的配套无法匹配,达不到使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临床技能的教学目的,尤其中医药院校学生西医基础底子相对薄,练习临床技能和操作技能时间相对较少,通常临床技能水平较低。其次,医患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理想化的期待与非理想化的现实差距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必须熟练规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技能训练方式,主要为医学生在患者身上做技能训练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原因归根在于教学资源与医学生的不匹配。至此,临床工作中医患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使用高仿真模拟设备作为一个教学工具,以培训和评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2模拟教学设备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国医学中很早就有过人体模型,如针灸铜人是我国古代针灸教学的模型,古代的医学生们通过在铜人上面的针刺实践,来初步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计算机编程技术、现代制造工艺、电子技术的辅助下,在医学领域里模型主要用于医学模拟教育,涉及学科包括医学诊断、医疗救治、医疗防护、标准化研究医学工程等,模拟教学设备具有训练真实性,训练可调性,过程可控性,时间方便性,记录和回放,对病人无险性等优势特点。随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法律知识的普及,从事临床教学的老师都有切身的感受,由于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临床教学的抵触情绪日增,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医学模拟教学,纷纷加大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拟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投入,一些医学院校也逐渐使用标准化病人让医学生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实践教学。20世纪,欧美国家已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在美国,有77%的本科教育使用了模拟器,有85%的研究生教育使用了模拟器。本科生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教育普遍使用模拟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则是更广泛的使用了多种模拟技术[1]。

3高仿真模拟设备在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3.1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解临床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艰涩难释。教学中,教师面对新时代的医学生,如何将博大精深而又艰涩难释的中医药理论传授给学生,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永恒课题。运用高仿真模拟设备教学,克服教师在传统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单调、呆板和过于抽象的缺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和领悟中医学的真谛。如功能训练模型,如中医脉象模型,仿生手臂按照原比例制作,外观上无论是肤色还是皮肤质感、弹性、软硬程度都和正常人体上臂肌肤接近,在仿生手的挠动脉处模拟出十多种人体常见典型的脉搏特征。这些脉象是中医八纲脉的典型,是临床辨证的基础。熟悉这些基本脉象可以在实践中举一反三,逐步掌握诊脉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也调动学习热情,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的诊脉技术。

3.2强化学生基本临床技能,为进入临床打下牢固基础。

传统在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病员来进行操作练习的。由于学生对有关体征的主要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有限,病员典型病例不足、阳性体征、病人配合困难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反复体会异常体征的特点,操作过程中一旦出错,会给病员带来极大的危害,也给医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采用基于“高仿真模拟设备”新教学模式方式,学生可以在技能实验室模拟人身上反复操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医学生可以不怕出错,不会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当出现错误时会被带教教师及时纠正,有利于增强记忆。大大增强了医学生操作信心和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要点,使学生真正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牢固基础。,广西中医药大学建成医学教育实训中心,引进了高仿真设备模型,按照医学教育的规律和临床医学学科特点,将临床各项技能操作区分为基本临床技能项目、综合临床技能项目和专科临床技能项目,利用高仿真设备模型等教学资源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在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能够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学习各种临床实践技能和医学人文技能。在学生心肺复苏教学中,引入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进行技能培训并考核,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方式的评价。结果:经过高仿真综合模拟人培训后,心肺复苏单项技能考核通过率为94.6%,而对照组常规培训合格率为90.23%,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明显差异,显著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还可强化团队合作精神。20充分发挥学校医学教育实训中心优势,在实训中心对“天堰杯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9+2)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选手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结果学校在比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5个单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3.3增加临床技能考核标准的客观性。

临床技能考核中,需要相当规范和客观的标准体系才能体现公平和公正。过去,各校的技能考核虽然有较规范和客观的.考核标准,但由于考核教师分组到各医院进行考核,在把握考核标准(如时间和难易度)以及考生的周围环境、病人模特的人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采用高仿真模拟设备进行考核,例如心肺复苏术模拟人设备,其采用美国心脏学会2010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该设备大屏幕液晶可客观显示: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模拟心脏搏动、模拟心电图波形、钜形图表数据统计等,使考核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的差别,增加技能考核标准的客观性。

4高仿真模拟设备在医学教学的不足。

4.1模拟临床症状、体征单一性,具有不完整性。

购置的高仿真模拟设备所包含的体征多是单一的,尚不能较完整模拟出整体症状体征,如学校心肺听诊多媒体模拟设备,肺脏听诊部分的胸膜摩擦音教学,只模拟出了听诊部分内容,未考虑在模拟人身上同时加上胸膜摩擦音触诊震颤感,设计厂家应以临床诊断思维,尽可能将模拟病人的一些视、触、扣、听的体征模拟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整体的临床思维。

4.2与临床情景间存在差距。

高仿真模拟人虽然能高度模拟病人的主要体征表现,但它与真实的患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模拟人无法将其所有的感受告知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并且真实临床环境要比实训中心复杂,各种因素均可影响医学生临床就诊能力的发挥。因此,高仿真教学只能作为临床实习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实习。

4.3引进高仿真模拟设备投入成本高。

日前,高仿真模拟病人设备已可实现逼真模拟排尿动作、模拟人皮肤可以更换、胳膊可进行静脉注射、会哭喊还会死掉等功能,但投入成本相当高。据报道,台湾台中弘光科大护理系临床技能教学中心为打造临床模拟现场,缩短临床距离,仅仅引进3具高仿真模拟病人,包括2成人与1婴儿,共耗资新台币250万元。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投入购买新型高仿真模拟人设备资金不足,还未能引进高新科技高仿真人模拟设备,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投入成本与需求的存在诸多矛盾。

5发展趋势和前景。

高仿真模拟设备已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应用于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统一规范符合临床教学特色的典型病例,如何客观评价利用高仿真模拟设备学习得的知识最终是否能够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行为,如何合理资源配置引进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高仿真模拟设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者们继续探索、研究。尽管如此,高仿真教学能够协助医学生临床实习共同构建由课堂到实践的桥梁,促进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相信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医疗事业教育的新趋势。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英语课堂词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词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murciarosensweig曾提出这样的看法:“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掌握了最低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的词汇的人,比掌握了几乎所有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更为有利。”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于词汇学习失去热情和耐心。因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收效欠佳。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成为英语教师广为关注的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言知识目标八级词汇要求是: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3、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九级要求则更高:

1、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能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或表达。

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关于探寻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有效的策略这一问题,有一些体会,现总结归纳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单词主要的困惑有如下几种。

1、生词太多。新版英语教材中每一课在书后都有单词表,一般主要课文和听力课都有20-30左右新单词。记忆并练习使用这些新单词,本身就是一件不轻松的任务,更何况对于我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每篇课文或听力材料中,仍然存在不少书后单词表以外的生词。以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为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听力材料中有新单词20多个,还有5人选择生词太多,无法理解。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同时又能使基础不同、理解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十分具有挑战的。

2、背过的生词,没几天就忘了。很多十分用功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反映,背单词的时候很用功,第二天检测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没过几天,就都不记得了,这让他们十分苦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3、死记硬背的单词,拿到文章中还是不能理解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学生能够把单词表中的单词倒背如流,但是一遇到课文,即使是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让学生也很苦恼。

针对以上的了解到的结果,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摸索并实践词汇教学的新策略。

二、成因分析。

词汇成了学生学习的难题,究其成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生词量大,一股脑地都抛给学生记忆,没有层次,学生记忆起来很疲劳,学生怕记不住单词导致焦虑,结果只能更加记不住。

2、根据记忆理论,记忆过的东西,需要再加强巩固,否则就会慢慢地淡忘。学生背单词,多半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利用瞬时记忆完成了当时的任务,之后没有持之以恒的地巩固,自然很难把单词烂熟于心。

3、英语的词汇本没有意义,只有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很多学生抱着词典背单词,而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4、学生还是对单词学习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认为,中小学英语,关键是语法和句型,词汇不太重要。阅读理解题,不会可以蒙……没有认真的态度,也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措施。

1、分层学习词汇。在以前的生词学习中,我都是学习课文的前一天要求学生能够把所有的单词背下,并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是长时间下来,发现这种方法没有很明显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现在采取把单词分几个层次来记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记忆不同层次的单词。

2、分阶段学习词汇。处理了生词表里的单词之后,学习的障碍才算是清扫了一半,在课文或听力材料里面还有好多单词需要学习。在前面提到过的第六模块十六单元第二课听力namestories中(听力原文见附件),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就有20个之多,虽然其中一部分已经在之前的单词表中学习并记忆过,学生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单词都能认识,所以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词汇都抛给学生、我尝试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分阶段进行词汇学习。

3、反复巩固词汇。记得快,并不等于记得牢,对于学习记忆的材料要经常反复琢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4、适时检测。让学生记忆单词,仅凭上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心理学理论,要在信息被大脑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才可以牢固记住内容、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听写或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词汇,教师还要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彻底地记忆词汇。如果课后巩固的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导致之前课堂上的努力前功尽弃。

总之,学习有法,学无定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反复地摸索与实践,才能让我们的词汇有效性教学更上一层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