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3 19:08:00 作者:MJ笔神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美术教学应强调以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展为核心,促使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型的专业性教育,注重技能教育,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局限,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以后的幼儿教育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努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这便是他们创造力的基本体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想象是美术的主要特征,不管是欣赏课、绘画课还是手工制作课,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到了艺术的美,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在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天性的创新创造的唤醒。

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多样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开发大脑,而且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赋予艺术新的活力。与美术相关的姐妹学科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

三、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创新。若使每个学生完成一样的作品,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指导。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四、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在美术《油画棒技法》中,我在网上收集油画棒幼儿教学视频,在上课放映时,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我乘机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

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能力。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写生、看画展等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的独特性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美术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基础,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刘爽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通顺主编.《中国美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

[1] [2] [3] [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论文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前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堂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对创造力的魅力进行感受和体会。学前解读那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

现阶段,学前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焦点内容,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美术课程教育,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是美术教学中新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美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绘画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对绘画的基础和绘画能力进行学习和掌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文化进行了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标准是像或者不像,不利于学生天赋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开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着不同的事物,学生有着的不同的潜在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扩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或者能够,促进学生联想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更好的美术作品。

美术是一门灵活性的艺术学科,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能够被传授的,是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接触逐渐培养出来的。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情景的还原、在线,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情景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开发和培养。例如,在动物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对动物日常的形态进行表演,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针对一些小的动物如兔子、小白鼠等,教师可以把它们带到课堂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好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潜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促进美术教学课程的拓展延伸。

在学前美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有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在绘画教学中,可以对其进一步细化,设置简笔画、水彩画、线条画等,在绘画的过程中,对绘画题目进行科学的制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手工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剪纸、折纸、泥塑艺术、布艺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美术欣赏时美术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的内容,却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够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形成,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开发。

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发散思维进行更好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意是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传统知识中不断创新,逐渐的探索。例如,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课堂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综合性人才在社会中受到关注并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军生.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18):157.

[2]张书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大众文艺,,(18):241.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从自然力表现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张扬学生个性,是美术课程中最具有个性的教学层面;运用画笔进行表达展现自己,是学生情感放飞、态度表达、人生价值实践的体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所喜欢的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自由表达”。基于这一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解除羁绊学生绘画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自由表达,弘扬个性,展现情感,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是自己情感的一种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部作品,不可小视。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后,就有学生举起自己的作业本征求意见:“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只是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可是这已是悄悄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名学生开始喜欢上美术了,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这种发自内心地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和由衷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创作欲望。

二、合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四年前我在一年级的实习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不管上课内容是什么,都显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还经常在课上画小人物形象。我先是采取了制止的办法,要求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这种现象过了很久都没有改观,我试着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真的是情有独钟。不久,我还惊奇地发现他画了整整一本子的人物形象,看到这些人物形象时我都不敢相信是出自他手:不管是比例,还是神态都很准确、惟妙惟肖。后来我了解到画人物形象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后,我开始有意地去指导他,拿出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也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挥能力,应该理解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条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爱好和追求,给予恰当的辅导,就会让他们有一种极强的成功感与满足感,有助于学生绘画自由发挥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美术教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自由发挥能力。教师就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地张扬,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让他们在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下,在完全放松的心情中,充满情趣地去画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来自艺术的乐趣与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美术教学现状,从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有关美术兴趣培养及教学创新的重要论述入手,强调美术课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注重评价过程并以表扬为主的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是金口玉言,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该作为学生的知识偶像,更要作为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人格的楷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在战场上非常实用,在教育上也很有启示,教师只有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学生,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学生需要理解,有了理解,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发现、创造,才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对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收集教具一般指收集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利用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蕴含在“弹指”之间。

(二)赋予情感色彩,创设教学情境。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术课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根据现有条件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则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赋予学习内容感情色彩,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比如,美术课《面具制作》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放出一段京剧录像,渲染气氛,并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京剧人物脸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京剧脸谱。再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种脸谱并介绍:红脸象征忠正刚烈之人,黑脸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绿脸象征暴躁蛮横的人,金银脸象征神仙、佛祖、精灵、妖怪……最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京剧人物,则学生的兴趣就有了。

(三)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其乐融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机会,遇到难题,不敢与他人研究,不敢寻根问底。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逝去,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无论形式与结果都是一池死水。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以往座位固定情景;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调动座位。具体做法:课堂上先安排好下节课预习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自己分工,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作品不是“磨”出来的。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一丝惊喜。更有味的.是,它也给我带来了这样可爱的问题:“老师,美术课能不能多上会儿?”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当今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从事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培养,以获得一种对自己而言新颖的经验。

(一)端正评价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曾经有个学生非常委屈地向我倾诉:“老师,你给我的作业批了优秀,可我妈说我画得一点也不像,苹果画大了,梨子画小了,香蕉像干柴……”我们不评价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否客观公正,这样一种态度足以打倒孩子,从此以后,孩子可能再也不会让你看他的画。难道只有像照片一样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才是好画?而那些用笔豪放、造型夸张的作品就不好了吗?消极的评价态度和简单的评价标准是现行教育存在的大问题。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孩子,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二)制定合理机制,获得学生信赖。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态度表示赞赏,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努力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四、小结。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文章总结出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强调美术课应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尹少淳,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较深刻的指出了“美育”具有净化人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的特点。新课标也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是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巨大挑战。目前美育的困境既与社会文化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学校美育收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中小学教师在一个学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个假期中丧失殆尽,辛辛苦苦几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过考学的思想波动,学校美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而所谓的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考试和升学率,相形之下,美育变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上得不到保证,加上美育的目的内容弄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导向目标感不强烈,加上美育形式偏于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所以审美教育是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中学里,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美术里寻找到表现的乐趣,就是一种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途径。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了解人类的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都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美术。

最后我想说的是,培养美术醒悟并将美术列入教学必备的学科目标,意义是积极地。倘若一个学生在学习美术后不是对美术兴趣浓厚,而是越来越厌恶美术,我们的美术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所以在培养学生中,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一步步有意识的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且让美术对其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情感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调整好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能大大改善作文教学效果。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作文教学的艺术更多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以“情”驭文,以“情”蓄势,以“情”雕文,最终达到文情并茂。

(一)感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加上许多教师不让学生的情感自由驰骋,逼他们写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作文就会成为折磨人的苦差役,学生则会消极应付,生编硬造。这样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文以传情,文以载道。文章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或者理性认知。要写好文章,情感是基础。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气”,就是酝酿在心的情感和理趣。清朝王夫之也说: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就是说,文章没有技巧,而要靠个人内心的意趣。世上真能写文章的人,都是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促使其非说非写不可,一旦为某种契机触发了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满怀情感地进行写作,不能自止。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材料的贫乏单一,脸谱化、公式化、情感的苍白和空白化,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历史沉疴。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把引导学生思想积淀、情感体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将假话、空话、套话拒之门外。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人情、人性、感悟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善良、孝心、正义感,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观。

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主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一开始,笔者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交作文者寥寥;后来,笔者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把好朋友在学校中的表现向他们的家长汇报。学生都觉得这样的作文有意思,激发了向家长汇报的激情。这样一来,学生都觉得有许多要说的话,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感情对写作活动起到催化作用。

有情才有文,情动而辞发。著名作家巴金说他自己“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所谓“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写作活动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作品莫不是“郁于中而泄于外”,“为情而造文”,为情感促动而写成。作文,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做、所想表达出来。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做基础,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作文就会平淡、枯燥、无味,那作文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缘之木。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观察、活跃思维及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生作文,才有成功感和创造欲,精神就振奋,就心灵手巧,面对作文题目,就能自觉地集中注意,精心思考,敞开心扉,寻找材料,挖掘储备,选择那些恨得要死或爱得要命的人、事、景、物来写,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酣畅淋漓、飞流直下的境地。一位教师曾布置学生写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有个男生非常喜欢足球,就选择了我国足球队在出线的一刹那来写,那时刻他感到无比幸福。全文一气呵成,感情充沛真挚,言之达意,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途径有三:

(一)立足生活,引进活水。

生活之水永远是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既体验”,这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没有这种真切体验,作为一切作文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作文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感情、阅读水平、智力技能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经历、人生经历、生活空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从多个层面去开拓学生的视野空间,就硬逼着他们去写许多话题,这也许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等现象,学生作文水平不会真正提高。他们参加实际活动,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指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去作文,抓住最感兴趣的某项活动场面及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在有了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头脑中储备的表象丰富了,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开拓学生的视野,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报纸、杂志、政治、自然、社会、影视、新闻节目、小小说、读者、故事会等,也可以是引导学生的视野去触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诚与虚伪的人性体验,心与心的碰撞,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带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花草虫鱼,走进集贸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产品,看不同人的菜篮子;欣赏歌曲,感悟意境;留心身边的热点、大事等。总之,即是要把学生的视野伸向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层面,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识天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领悟美的情趣,触发作文情感,写作才有话可说,情趣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才能敞开心扉,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创作欲。

(二)激发兴趣,以情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兴趣,触发情感,“以境生情,以情激情”。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能从厌恶作文转变为喜欢作文,那作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时才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情生情的方法,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我要写”的欲望。一位教师在布置作文《我的父亲》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说说自己的父亲。学生身处其中渐渐进入由讨论造成的气氛中,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也积聚到心头,成为不可不说的话语,情绪高涨,情动而辞发,产生“我要写”的欲望。另外,在讨论中,学生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方面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另一方面使得情感的积累更多更深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三)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下面学生恹恹欲睡,等到动笔时,学生还是不懂怎样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惘然,无从下笔。这样的作文指导是徒劳的,没有感情的作文指导是苍白无力的。当教师传递出的是冷漠鄙视的情感时,学生会拒绝接受他传递的知识;当教师表现出关爱、信任的态度时,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情感的融洽为作文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作文向教师表露,教师也应真诚地给予回应。教师指导作文必须做到耐心、热情、细致、周到,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立意新、选材精、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情感真实等加以肯定,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首肯,鼓励适当,能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点滴优点,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进取心。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语中肯,态度和蔼。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中的不足,又要保护好他们写作的积极性,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闪耀着情感的光彩,教师的情感是联结作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那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辐射力,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渠道,挖掘深藏于心的写作资源,才会催生文情并茂的佳作,作文教学也因情感的渗透和诱发而获得不朽的生命。

【参考文献】。

[2]孙春城。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创新精神;美术教学;美的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我国各时期的名画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作品欣赏,向学生介绍有关画家的生平事迹、艺苑轶事。如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近代负有盛名的爱国主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倾注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他笔下的奔马,扬鬃奋蹄、奔腾飞跃,洋溢着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

一、教师利用练习导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练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就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导向,把“游戏式”或“悬念式”的练习放在导人课题时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家乡的果树》一课,引导学生画一画“家乡的水果”。学生有的画“家乡的甘蔗”,有的画“家乡的蜜桔”,还有的画“农场大西瓜”……画出了家乡的特色,画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在他们的观念里形成美术课不只是拿着画笔去画,还可以用一把剪刀、几张彩色纸,撕剪粘贴,便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粘贴画。

二、用艺术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作品“美”的观点,让学生探视艺术美的真谛,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美术教材中中国画部分是以欣赏和临摹为主,我在指导欣赏中由浅入深地揭示中国画美之所在,在指导临摹中让学生品味中国画美的表现。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表现形式、创造意境和工艺技法等方面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它注重写意传神,讲究线的表现,融诗、画、书、印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情趣成为东方艺术之瑰宝。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更要注重让学生在戏墨弄笔中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感受中国画的美,使之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无数山水画、风景画都是自然和艺术美的精妙结合,从小学低年级的风景添画到高年级的临摹和独立写生都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挚爱感情。

在教学中深入发掘教材本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克服纯知识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在教《临摹彩陶文样》一课时,就向学生介绍彩陶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告诉学生,彩陶为我国图案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和物质生产水平,五千年前世界上只有我们的祖先能够创造和烧制出如此精美的彩陶。这样一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改变了他们以前认为是“破瓦罐”的说法,从而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之伟大。这样,同学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较好地完成了临摹作业。

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较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三、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挥动画笔。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绘画是认识的反映,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再现。”这种反映与再现绝对不是原原本本的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孩子心灵的创造,在创造中获得乐趣。看到小鸟时,他们会梦想翱翔于天际;看到小鱼时,他们会渴望与水亲昵;看到蝴蝶时,他们又会希望和它们翩翩起舞……因此,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的创造想象长上翅膀,在格林童话中奔跑,在节日焰火中放飞,让他们创造出一个个更好更动听的故事,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

四、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追求美的教育。

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在陶艺课上,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陶艺作品图片,那些即实用又美观的陶制器皿和工艺品,有的运用了对比与和谐;有的运用了对称与均衡;有的运用了节奏与韵律;还有的运用了多样与统一的形式法则。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启迪,从而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造型奇特的笔插、美丽的瓶花、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显示出了他们的才能与力量,也获得了自信。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舞蹈技能训练对舞者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辛苦、乏味的感受,使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提高舞蹈训练的成效。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提高学生舞蹈训练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技能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对学生舞蹈情感的积极培养,也能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激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帮助挖掘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更加勇于表现自我,并获得直观、有形、可感的深刻体会。良好的师生活动改善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主动、愉快地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经验,有利于新情感的.产生;还能丰富学生已获得的艺术表现能力,形成正确的舞蹈艺术审美观,从而创造更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课堂,通过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维系着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舞蹈技术动作。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对于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好的音乐能对舞蹈训练的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好的舞蹈,离开了音乐的衬托,亦将失去生命和意义。音乐可以说是舞蹈表现情感的依托。不同的舞蹈,其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不同,对于所选择的音乐也要有区别,不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舞蹈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效果辅助自己的舞蹈教学。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音乐的烘托下,舞蹈表现才多姿多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音乐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舞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和理解水平,将舞蹈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能力。

(四)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对于初学舞蹈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舞蹈功底,只能从基础练习开始,从掌握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而模仿是学习舞蹈的最快途径。通过模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组成,从而体会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所流露的情绪,使他们在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熏陶的同时,激发舞蹈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的过程之中,模仿优秀的舞蹈动作,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和舞蹈知识,充分表达自己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和认知。[5]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过程,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模仿,对于一些好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深化这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

(五)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提升舞蹈教学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教育,必须“以情动情”,才能“舞在其中”。通过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并在日常进行表情训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启发他们更好地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以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力,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渐推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这就给广大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要求。大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这个阶段也是其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必要。在我国大学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渗透情感教育是对素质教育水平进行提升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说美术在人类实际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和情感也是存在紧密的联系[1]。所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让人们认识到了美术对情感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文中对大学美术教学也相应的展开了研究,并对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展开分析,希望为我国艺术教育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大学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大学生各项观念的形成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门课程也是大学素质文化课程教育的载体。如果在大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真情实感的培养不引起关注,那么学生在对美术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或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掌握艺术和作品的灵活、本质,更难以实现大学美术的教育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对大学美术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首先,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能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美术课堂教育环节中,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知识的掌握,逐步提升自身美术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品质品德等,为实现艺术性发展奠定良好帮助。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教育过程中更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

其次,大学美术课程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教学却并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也使得大学美术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上的制定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和需求。但是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真情实感进行培养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产生正确认知。只有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对美术教学引起重视,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和能力,为实现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帮助[2]。

(一)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具有主体作用,而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良好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艺术水平。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而通过我国诸多地区大学美术教师的了解,确定很多美术教师的情感素养不高,致使美术教学未能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各高校学校领导应当正确认识到这样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活动及实训活动等,有意识的培养美术教师的情感素养,以便教师能够良好的展开美术教学,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3]。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中国山水的组成和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懂得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多种中国山水画,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运用声动的语言来表述中国山水画的唯美之处,让学生受到的“美”感染,进而参与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与学习。由此看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现,能够很自然的吸引、带动学生,感受“美”,产生情感,积极参与教学。

(二)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生活的态度。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可以说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对生活和自身思想真实反映,在艺术形式下对生活态度或思想进行表达[4]。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学生和创作者的交流方式,这对于学生掌握创作者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所以在大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这一特点进行掌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从而在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帮助学生和作品中产生情感共鸣,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将起到有效帮助。

(三)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心态。要想良好的开展基于情感教育的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素养、意识、品德等,单纯的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自我调节,让自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利用双手将其记录下来,使更多的人感受生活之美[5]。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活动,如民间美术作品观赏活动、参考现代化美术展馆等,让学生观看优秀的美术作品,提升其审美感受,进而临摹优秀美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美术水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情感的渗透,在实际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提升,不断加强自身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才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所以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只有不断对学生付出真心,才能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美术技能的发展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6]。

通过对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真情实感培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站在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有效观察,从而衍生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为,做到作品的创作和生活进行紧密连接,以便将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有效表达,为实现真情实感在美术教学中的展现奠定良好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十分必要,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学习美术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我们如今的高职美术教学,应视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发展重心。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师也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更应该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理念;个性与创新;意识。

一、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来看,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不同岗位工作能力的创新深度不同,为了同学们提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把创新搬上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去建设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当前我们高职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生个性,才能彰显学生社会就业的丰富性,丰富学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自身个性的存在,没有自身个性的表现空间,就无法走向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如今的美术教学,确实应视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很深、很专业的学问。当前高职专科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学科,它再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精神的培养,高职美术教师需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个别化的趋势,而教育的个别化则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个性,社会才能迸发出丰富而巨大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为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今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一点就是侧重培养个性品质”这句话更体现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同样重要。高职美术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专业美术教育,它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美术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结合学生基础实际能力查漏补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用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较准确的反馈而对症提高学生能力。课堂作业是美术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物质层面的重要评价依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展开的轨迹都会在学生的作业里真实的留下来。无论教师在各环节安排上如何多姿多彩,课堂语言如何生动丰富,但若无法在学生作业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便显得其“精彩”内涵的苍白无力。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标准。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建设开发智力的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对学生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我国的传统教育。

实现教学创新突破,是课堂教学突破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室要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突破高职美术教学创新总结如下:

1.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设立广阔的思维空间。

具体的创新对专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主要的是在专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精神,这就需在日常教学氛围中慢慢形成。美术课堂氛围可影响高职学生的绘画情绪,轻松愉悦氛围的高职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可在抓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美术课过程中,可留给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创新的力点上发挥极致。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告知学生大胆创新、猜想、假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出创新的高质量作品。

2.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果当前高职学生负载着积极的情感,那么挖掘高职学生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气焰,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它是一份承载着太多期望的艰巨责任,这份责任,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在学生研究上不断进步,学生却能在教师的言行中成长。当我们关闭古老陈旧的信息大门时,开启的就是一扇光芒四射的大门,这扇大门永远向我们大家敞开,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愿意享受成长与进步,新的信息时代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作者:万正强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透析基础美术教育》作者:周信达,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6月1日).

[3]《学习与教学》作者:(美)格雷勒(gredle,m.)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0-1.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这块沃土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精心开发,《作文应试技巧》《作文十天速成》等研究成果大量面世,一线教师则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中运用自如,为学生考得高分细心设计、耐心指导。经过“打磨”的学生作文词藻优美、立意高远、见解深刻,但读过之后总感觉似曾相识、缺乏温情。

是何原因?笔者曾仔细研究过这些“技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四大法宝——“编、套、抄、背”。“编”即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套”即仿写作文,套经典,套美文,套结构,套描写;“抄”即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即背一些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此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后患无穷。学生的经历被漠视、学生的情感被复制、学生的灵感被扼杀,这样的作文还有何价值?功利教育让作文教学彻底变味!殊不知,真情实感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如何才能做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营造写“真”的氛围。

近来,小学生作文“撒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先有相关媒体发表《会说谎的作文》,后有网络上出现的“20句最经典的小学生撒谎作文语句”。这些无不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无情鞭笞。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不得不反思。其实在孩子最开始写作文时,说了很多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正面回应和肯定。孩子满腔热情碰了壁,让他们不再坚持自己的所观、所感,而是揣摩、迎合家长或老师的思路,“撒谎作文”就这样诞生了。由此看来,要彻底改变作文的“虚情假意”,必须从小学生初学作文抓起;从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抓起;大力提倡小学生在作文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建立正确的小学作文评价体系,把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评价小学作文优劣的首要标准。让学生敢于讲真话,乐于写真情,为孩子大胆创作、快乐写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树立信心,激发写“真”的乐趣。

小学生初学写作时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写作就像遇到了一个朋友,想告诉他最近发生的一点事儿、自己的一点想法,你想怎么告诉就怎么告诉。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条件限制,即使没有深刻的主题、华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只要文字表达的是孩子自己的心声、眼里的世界,这就很好了。总之,要让孩子体悟写作的乐趣。赞扬与欣赏是孩子最喜欢的糖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去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充分挖掘闪光点,给予最中肯的表扬。另外,还要注意满足孩子写作的成就感。在作文课上当堂朗读孩子的作文、将孩子的作文张贴在学习园地、将孩子的优秀作文结集成册、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这些都能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内生动力。有了兴趣,作文写作就不再是任务,而是自由表达、快乐倾诉的知心朋友了。

三、融入生活,积累写“真”的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习作生动、鲜活,读之如汩汩流动的泉水,动人心弦,就必須让孩子融入生活的源泉,获取写“真”的素材。

融入生活,要让孩子养成“四多”的习惯。一是“多倾听”。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如何才能扩大生活的宽度,这就需要学会倾听。二是“多交流”。交流能擦碰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在辩论、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家庭,我们提倡为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要求家长与孩子经常进行交流沟通。三是“多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童稚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通过观察,获取创作的灵感。四是“多参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读了很多书,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却知此事必躬行”。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留下深刻印象。在学校,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校园活动;在家里,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家庭劳动;在社区,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在作文里就有了更多的真人、真事、真情,作文也就鲜活了。

四、教学指引,开展写“真”的训练。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引,特别是要做到“四重”:一是重学科渗透。有人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有三种艺术,是精彩人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文学、音乐、美术。作文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渗透,开展艺术教育,这对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感化心灵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春天来了,我会让孩子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改编《春天在哪里》,让孩子用歌曲倾情歌咏大自然的美。母亲节来了,我会让孩子画一张贺卡,写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作文与音乐、美术的亲密接触,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二是重课前准备,要想让孩子的作文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每次作文课之前,我都会提前一周为孩子布置相关的任务。比如在写《我的理想》之前,我让孩子们当小记者,去调查父母、老师、同学等的人生理想,去调查医生、工人、教师等的职业特点。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谈自己的理想时就不再空洞。三是重平时练笔,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作文也是一样,平时练笔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写“真”、写“实”的目的,我提倡孩子写日记、写书信。四是重作文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作文修改上。通过成立作文评改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为作文挑刺:哪些内容是编造的?哪些语句不真实?哪些文字多余?通过修改,不仅让“谎话作文”无立足之地,更让学生坚定了写真实作文的正确方向。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请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做一个拨亮孩子心灯的智者,尊重作文的本质,用真情去播种,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论文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