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典故范文(12篇)

时间:2023-12-16 20:30:27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成语典故作文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点评。

其实不管是琴弦还是制度,还是我们个人来说,对于自身不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摒弃,如果我们一味的守着旧规矩,那我们只会退步,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有条件要去外面走走看看,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小学生作文成语典故

许多同学的考场。

作文。

缺少新颖、典型的素材,其实只要注意积累和挖掘,一定能让丰富起来。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

成语。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晋朝以后,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为王,企图巩固晋王朝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造成了严重的内乱。

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是个野心家,武帝在位时把他封为赵王,武帝去世不久,他就发动政变,赶走皇帝,自己称帝。他把亲戚和同党都攫升公侯,就连奴仆、小卒也滥加封赏。每到朝会的时候,满朝的人都头戴貂蝉(皇帝近臣帽子上的饰物,用貂尾制成)。当时的人编了个。

谚语。

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意思是说: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就用狗尾代替吧。

点评。

刚愎自用。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点评。

楚国大夫伍参看清楚了形势,建议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后来果然大获全胜。刚愎自用这个词描述的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就好像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油盐不进,水泼不进,任何人的谈话,都听不进。

徙宅忘妻。

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

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

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心态好,不够细心的人,不会失败,但难有大成就;做事情心态不好,又不够细心的人,必定失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粗心会带给我们无尽烦恼。我们应当在生活中培养细心的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留住更多美好瞬间。

小学生成语典故作文

公元前6,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立下盖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却仍逃脱不了被活埋的命运。

秦国的老百姓对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

“黄雀叫叽叽,在酸枣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提到这位奄息,一人的价值等于百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桑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提到这位仲行,百条好汉都抵不上他一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荆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提到这位针虎,一个人能与一百人相比。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会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点评。

秦穆公逝世,竟然要用100多个人给他陪葬,这其中还包括大家心目中的良臣车氏家的三弟兄。大家都心痛不已,恨不得能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回他们。这时人们的心里都是惴惴不安的,只希望大家永远没有这样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的时刻。

小学生成语典故作文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他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商鞅为此十分得意,许多朋友和官员都奉承他。有一次,门客赵良拜谒商鞅。商鞅说:“孟兰皋向我介绍了你,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为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商鞅见话里有话,就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说说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

商鞅说:“从前的秦国,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别,大搞城市建设,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有敢言直谏的臣子而使周国昌盛,商纣王因为臣下缄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国家灭亡。你如果不认为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请求能够每天对你正言进谏而不被责怪,可以吗?”

商鞅说:“俗话都这样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先生指教。”赵良就把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利弊向商鞅进行陈述,并劝他放弃权力,保全性命。但是当时身居高位的商鞅听不进这些意见,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车裂而死。

点评。

我想小朋友们都听说过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句话吧!故事里的商鞅身居高位,十分得意,哪听得进赵良的劝告,所以才造成了后来的悲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好的意见要听进去。

小学生成语典故作文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蜀国国君生性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通往蜀国。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许多贵重的东西放在牛的后面,号称为“牛粪”。用来送给蜀国。蜀国国君贪图宝物,就劈开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用来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从而导致蜀国毁灭蜀国国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国家而被天下的人耻笑。

点评。

蜀国国君生性贪婪,在与秦惠王的战胜中因为贪图秦惠王用黄金造就的“牛粪”的计谋,疏于对军队的管理,在战争计策上失误,最后导致蜀国被灭,自己的生命也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蜀国国君因为贪图一点点黄金失去了国家领土和自己的生命,真是贪婪造就的笑话。

小学生成语典故作文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晋朝以后,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为王,企图巩固晋王朝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造成了严重的内乱。

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是个野心家,武帝在位时把他封为赵王,武帝去世不久,他就发动政变,赶走皇帝,自己称帝。他把亲戚和同党都攫升公侯,就连奴仆、小卒也滥加封赏。每到朝会的时候,满朝的人都头戴貂蝉(皇帝近臣帽子上的饰物,用貂尾制成)。当时的人编了个谚语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意思是说: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就用狗尾代替吧。

点评。

成语典故

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典故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iddt吕不韦列传》:&ldqu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悬金等。

成语典故

刘邦率军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派兵驻守函谷关。

不久,项羽率大军到了函谷关。

他听说刘邦已经攻下咸阳,非常生气。

进关后,把军队驻在鸿门,准备与刘邦一决雌雄。

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的朋友。

他怕张良跟着刘邦送死,连夜路去劝他逃走,张良就陪项伯去见刘邦。

经过张良和刘邦的解释,项伯答应从中调停,并叫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了一百多随从人马来拜会项羽,终于取得了项羽的谅解。

当天,项羽留刘邦一起喝酒。

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以舞剑助酒的名义刺杀刘邦。

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见形势不妙,便到营门外面找到与刘邦同来的将领樊哙,并通报了席上的情景。

樊哙立刻一手握剑,一手拿盾牌护身,冲进营门,拉开军帐的帷幕,睁大眼眼看着项羽。

他恼怒得头发上竖,连眼眶也都要裂开了。

项羽见了樊哙,忙按着剑,挺直上身问道:“这个人是在做什么呀?”张良回答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这才放下剑把,说:“好一位壮士!赏他一杯酒喝!”在旁侍候的人听了,马上给他一大杯酒。

樊哙拜谢后,接过酒来一口喝干。

项羽又说:“赏他一只猪肘。

”在旁侍候的人立刻给樊哙一只生的猪肘。

樊哙先把盾牌放在地上,再把猪肘放在盾脾上,拔出剑,一块一块地切下来吃。

项羽看了赞道:“真是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也不怕,区区一杯酒算得了什么!我还有几句话奉劝大王:从前,秦王残暴得像虎狼一样,杀人惟恐不多,处罚人惟恐不重,因此天下的人都反对他。

楚怀王跟起义的将领约定说:‘谁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当秦王。

’现在沛公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城里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敢动,等待大王到来。

他派遣将士守住函谷关,原来是防备其他的队伍进出,怕发生意外。

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封侯的赏赐,大王反而听信小人的话,要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在继续走秦朝败亡的道路。

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啊!”项羽听了樊哙这席话,无话可答,只说了声“坐吧”。

于是,樊哙就在张良旁边坐下。

席间,刘邦趁上厕所时机和樊哙不辞而别返回汉营,避免了杀身之祸,叫张良把白璧和玉斗分别交给项羽和范增,范增却把给他的玉斗摔得粉碎,因为他知道,放刘邦回去,无疑是放虎归山,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故事的经验,还可以收获许多学习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快乐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以邻为壑。

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洪水都流进大海,与已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成语典故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成语典故

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艺文类聚》卷七十八、卷九十皆引,文略有不同。卷七十八作“辽东城门有华表柱,忽有一白鹤集柱头,……”。卷九十之文末作“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累累。遂上冲天。”

丁令威学道成仙,化为白鹤飞归辽东故乡,感慨城郭如旧而人民已非。这是一个为历代文人习用的典故,常用以表现久别家乡重归,感叹人事变迁;或表现客居异地,对家乡亲故的眷念;有时也借指人去世;亦借以咏鹤。

【丁鹤】唐·白居易:“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清·丘逢甲:“华表空闻丁鹤语,乱萌先兆子规啼。”

【化鹤】宋·张元干:“犹恐惊涛翻四海,直须化鹤作飞仙。”清·程可则:“蜕骨龙荒何日返,只怜化鹤到淮徐。”

【归鹤】唐·杜甫:“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清·丘逢甲:“阅岁但增归鹤感,窥天难测剪鹑心。”

【辽鹤】唐·武元衡:“玉笙王子驾,辽鹤令威身。”唐·张祜:“何事越王侵敌国,不妨辽鹤唁人寰。”

【侣鹤】唐·张祜:“孤云出小屿,侣鹤下辽天。”

【独鹤】宋·陈与义:“微吟惊市卒,独鹤语城闉。”

【跨鹤】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鹤归】宋·苏辙:“鹤归仍有当年伴,松老知经几度霜。”清·查慎行:“鹤归倘记石华表,世代已逐沧桑移。”

【鹤表】宋·周密:“燕楼鹤表半飘零,算惟有盟鸥堪语。”

【丁令威】北周·庾信:“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金·元好问:“可怜陊殿荒墟里,无复当年丁令威。”

【丁家鹤】唐·罗隐:“如何只见丁家鹤,依旧辽东叹绿芜。”

【千年鹤】唐·张祜:“千年鹤在市朝变,来去旧山人不知。”宋·陈与义:“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

【千岁鹤】宋·张元干:“矍铄仪形千岁鹤,扶摇风力九霄鹏。”

【化鹤丁】宋·陆游:“辽海曾从化鹤丁,百年尘土污巾瓶。”

【归辽海】唐·温庭筠:“出笼鸾鹤归辽海,落笔龙蛇满坏墙。”

【归后语】宋·苏轼:“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归鹤怜】唐·宋之问:“莫使驰光暮,空令归鹤怜。”

【令威还】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

【令威语】明·高启:“海上几秋风,谁传令威语?”

【辽天鹤】唐·李白:“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宋·陆游:“老翁正似辽天鹤,更觉人间岁月长。”

【辽东丁】宋·陆游:“犹胜辽东丁,化鹤还故乡。”

【辽东鹤】元·范椁:“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清·张惠言:“仙人闻说辽东鹤,问归来丁令,可识湘灵?”

【辽城鹤】唐·王维:“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

【辽海鹤】唐·范传正:“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宋·陆游:“往事已如辽海鹤,余年空羡葛天民。”

【老令威】宋·陆游:“余生自笑知何似?万里辽天老令威。”金·元好问:“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华表柱】唐·曹唐:“莫道暂辞华表柱,便应千载是归程。”

【华表语】宋·王安石:“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华表歌】明·高启:“千年宅废但遗井,何处更闻华表歌?”

【华表鹤】金·元好问:“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明·郭翼:“城郭是非华表鹤,蓬菜清浅海中尘。”

【身化鹤】宋·张元干:“梦里有时身化鹤,人间无数草为萤。”

【姓丁鹤】唐·赵嘏:“还似当时姓丁鹤,羽毛成后一归来。”

【故旧非】清·王士禛:“劫灰历后昆明在,华表来时故旧非。”

【城郭新】唐·李白:“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

【临华表】唐·姚鹄:“已同化鹤临华表,又见骖龙向玉清。”

【鹤姓丁】唐·李商隐:“神物龟酬孔,仙才鹤姓丁。”

【丁仙化鹤】清·丘逢甲:“恐为丁仙化鹤返,感慨城郭人民非。”

【丁令还家】元·张昱:“丁令还家骨已仙,更无城郭有山川。”

【人事都非】宋·范成大:“人事都非城郭是,独怜鸡犬识新丰。”

【千年化鹤】宋·陆游:“慵追万里骑鲸客,且伴千年化鹤仙。”

【千年华表】宋·陆游:“千年华表聊一归,回首幸脱乘轩机。”

【千载归来】宋·陈师道:“千载归来辽海东,江山如旧里闾空。”

【千载鹤归】唐·杜牧:“千载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飞来丁令】清·归庄:“飞来丁令情多感,梦醒庄周乐无穷。”

【仙人化鹤】元·黄溍:“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

【白鹤归来】明·高启:“他年还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时。”

【归郭令威】宋·萧豳:“归郭令威空化鹤,度关老子偶乘牛。”

【归家华表】清·钱谦益:“白鹤即看城郭是,归家华表莫匆匆。”

【令威归叹】宋·陆游:“公路晚悲身至此,令威归叹冢累然。”

【辽天归鹤】宋·陆游:“辽天渺归鹤,千载付茫茫。”

【辽水千年】唐·武三思:“缑山七月虽长去,辽水千年会一归。”

【辽东华表】金·元好问:“辽东华表何人在,柳氏玄堂此日开。”

【辽鹤归来】宋·周邦彦:“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短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元·赵文:“谩说漫漫六合,无地著相思。辽鹤归来后,城亦全非。”

【老仙鹤驭】宋·姜夔:“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华表千年】唐·骆宾王:“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华表归来】宋·张孝祥:“不识阳台梦里云,试听华表归来语。”

【华表留言】元·耶律楚材:“海山不羡学居易,华表留言笑令威。”

【华表鹤归】元·虞集:“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别后华表】宋·张元干:“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孤鹤归期】宋·陈与义:“管宁白帽且蹁跹,孤鹤归期难计年。”

【城郭人民】宋·文天祥:“山河风景元开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城郭人非】清·丘逢甲:“波涛道险鱼难寄,城郭人非鹤未还。”

【城郭空存】宋·苏轼:“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思归辽东】唐·李白:“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

【重来华表】清·钱谦益:重来华表似前生,梦里华胥又玉京。”

【骑鹤归来】元·萨都拉:“碧坊纛影荫龙蛇,骑鹤归来枣似瓜。”

【鹤飞辽天】宋·陆游:“马骏极知生冀土,鹤飞会见上辽天。”

【鹤化千载】宋·陆游:“鸥波万里每愧杜,鹤化千载知非丁。”

【鹤去知归】元·马祖常:“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

【鹤归辽海】宋·陆游:“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鹤归华表】元·唐桂芳:“莫问尘生沧海,休叹鹤归华表,好景且容探。”清·王夫之:“为问鹤归华表后,何人更唱还乡曲。”

【鹤到辽东】唐·刘禹锡:“凤从池上游沧海,鹤到辽东识旧巢。”

【大鸟来华表】清·宋琬:“月明大鸟来华表,剑合双龙卷素旌。”

【千年一回归】唐·司空曙:“莫学辽东华表上,千年始欲一回归。”

【白鹤报乡人】唐·王维:“不为碧鸡称使者,惟令白鹤报乡人。”

【华表得千年】北周·庾信:“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