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4 10:12:10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捷径,通过学习范本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典范文展示:这些范文范本充分展示了优秀写作的各种技巧和风格,值得一读。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因特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上网得到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上网发布任何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再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是可以依赖网络进行间接的“人机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社会,人们的活动又具有隐蔽性。这些导致现实社会诸多的伦理道德约束可以被轻易地摆脱,对因特网引发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发布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病毒、篡改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传统伦理学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网民不能“慎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自律,那么网络社会将是一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对此。必然会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网络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用“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来形容网络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网络在人们还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甚至恐惧。网上内容不健康的信息极易诱导青年误入歧途。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制造趣味低级的网上游戏。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在网上冤枉谩骂、进行人身攻击、颠覆社会制度、散布歪理邪说等等。

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在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纠正那些“偏离航道”的行为,并为上网者指明正确的方向。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而我国的内容只占其中的1%。相对我国上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由此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图达到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侵袭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的险恶目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网络行为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把上网当作一种时髦却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歌星、影星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渴望能独立思考却容易偏听偏信(他们对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并到处传扬);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却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以一些血腥、恐怖、低级下流的词语作为自己与别人聊天的名字);他们崇拜英雄却不识英雄(许多人把“黑户”当作英雄来崇拜);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浏览传播黄色网页)等。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如此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任意驰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不能想象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主要是网络时代的看客,几年以后,他们将是网络的从业者和主动参与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将带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因此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包括大中小学生。有调查表明,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2250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占其中的74%,其中尤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由于青年人固有的特点可能引起网络行为的出轨,甚至沦为“网络黑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破坏网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如台湾一大学生开玩笑地在电脑里投入“cih”病毒,让电脑界人士闻之色变;二是一些青年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以在网上搞恶作剧、骚扰他人为乐。三是少数大学生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北京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卢某利用“黑户”手段在互联网上非法盗取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贩卖上网账号从中牟利,被北京海淀公安分局抓获归案;成都某高校学生刘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取利益,被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判刑、并处罚金。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追寻自由,但如果不以道德进行规范,他追寻自由的结果或者被社会所唾弃,或者被法律所制裁,或者会使自己陷入“两面人”的痛苦和矛盾中不能自拔,这些都走向了他初衷的反面。因此,互联网时代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般是比较定型、有着确定模式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以培养“网络理想人格”为目的,它不具备模式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和表现方式。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上网活动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监督,其他领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舆论制约在这里对那些没有内在自觉的人来说是失灵的。也就是说,在网络活动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目的应是定位在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的大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体现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即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无疑增加大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为此,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他们学会选择:一是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其次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不为所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无论是选择判断能力,还是自我约束能力,抑或是责任心的培养,都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是提高青年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基础。

1、法律教育。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应从法律教育抓起。连法律都藐视的人,让他遵守道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但我国有着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人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时空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有需要遵守的法令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要依法受到处理的行为。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虚拟,上网交流、发布信息、浏览网页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就会出现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都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打探、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但能够进入他人的电子信箱,却被看作是能力强的表现。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公德受到普遍的破坏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些基础道德主要有: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盗、勿剽窃等。

除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外,网络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因此,注重并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就会增强这些规范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更直接地达到提高网络的从业者和参与者的道德水平与境界。

对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窥探;

(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

(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

(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准许或者作出补偿;

(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把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的现状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如:

(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

(2)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

(3)要自尊自爱,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

(4)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

4、网络知识教育。

目前,网络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眼里仍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工具,网络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上网似乎就意味着聊天、交友、玩游戏等旁枝末节。即使上网浏览,也是以文化娱乐类信息为主,而科研学术类信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部分大学生知道某歌星的生日、星座、何时结婚生子、谁有了婚外恋等,但却很少关注网上新闻。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既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纳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一支懂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势要求政工队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以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

网络之所以能吸引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自有其“魅力”,这种“魅力”就在于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它来开展工作。比如开设网站或在其它网站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拓宽教育工作的空间,如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利用网络的迅捷性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如在“德育沙龙”中开展辩论探讨,在“德育调查”中就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在“心理指导”中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在“成才与发展”中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与指导;利用网页丰富多采的设计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网络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三)净化网络大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模仿性强,但辨别能力不够强,这就使得网络的大环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应从净化网络大环境人手,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法律、技术上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包括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阅报栏、宣传橱窗,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该网络既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应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该网络的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制其中的消极信息;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或制作软件,或主动发布信息,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否则很可能是“学校三年功,网上三分钟”。因此,尽快净化网络内容,构筑网络“防火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当务之急。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极大自由,已超出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高校中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高校应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扫黄”工作以及配合技术人员对信息危害事件开展调查,切实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建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主流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精神食粮;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的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网民的自觉行为。

从本质上说,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们此时所关注的社会舆论又主要来自周围所熟悉的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制作网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在评选标准上不仅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为善”所带来的成功。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使大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做一个网络文明大学生。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抵御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失范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健康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所谓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长期生存于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性的规定。而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不仅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理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此,网络道德在缺少管制的网络个体身上把人们应有的道德行为开始扭曲,其表现形式为多样化。

1.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传统的道德在这个虚拟的空向里似乎失去了约束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有55.1%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人,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有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有22.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使用,有10.6%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说明他们的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2网络言行放纵,网络文明程度差。

信息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少网络道德教育,使之网络言行放纵,网上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现象日渐增多。

3.信息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自由的特征,使大学生放松了网络道德意识的约束,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忽视了他们网络犯罪的行为,淡化了法律意识。比如: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偷窃他人的网络财富,偷窃他人的qq号,假冒合法用户发表文章等,使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必然,网络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探索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

青年时期既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等五花八门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这些信息中涵盖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等,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最易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网络正以巨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状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其道德约束力比传统的道德约束力还要弱,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导向能力也在网络社会中被弱化。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舆论、道德传统、道德信念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来实现。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迫在眉睫。

1,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大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电子阅览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的黄色、迷信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发相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图书馆还应利用文献检索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教育等。让电子阅览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大课堂。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其内容有:(i)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2)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4)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5)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6)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大学生树立道德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网络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学会自我教育,把正确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信息网络的法规和制度。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即是信息的服务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图书馆所汇集的人类文化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读者座谈会,和大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情报研究,培养研究兴趣,使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自觉背离网络不道德行为。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制作出大学生喜爱的、有特色的网页,为大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并积极给大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介绍一些好的信息,避免他们盲目误人不良网站。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1。控制为主,引导不足。在当下的高校网络环境中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内容上的批评与负面观点,而高校在这一块基本上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只有当事件达到严重程度时才会“一刀切”地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大部分也是由高校网络管理员进行强制删帖。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只是堵住了网络舆论的发言渠道,却并未对实质问题进行处理,且这样的处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增,让学生更为抵触校方,此种重堵不重疏的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更多的负面舆论。

2。复制粘贴为主,讨论消解不足。高校校园网络上大部分的页面都是把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校园重大纪事进行复制粘贴,并未发挥出校园网络的舆论讨论与消解功能。一般来说,校园网络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良性讨论,不仅能发挥出宣传正能量的效果,还能有效消解大量负面信息,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3。宣传教育为主,平等互通不足。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叛逆阶段,如果学校在网络舆论宣传上一味是“高大全”的宣传,一味是政治性的鼓动,那么只会让学生对此类“硬性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在目前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依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但在宣传时应寓教于理,应平等互通,形成“柔性教育”的氛围,把宣传内容放在信息里让学生自己吸收领悟。

当前微博等新媒体推进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发展,但在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依然汇聚着大量的人气。这是因为当下大学生的主要交友与学习圈都集中在校园网络内,而大学生所用的微博微信等交友交流媒体也来自于校园内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但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阶段就具有思想观念不成熟、易受人煽动、思想变化快、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复杂而多变的网络文化中,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的错位。第一,大学生热爱新奇特,爱探索,所以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快,成为了新媒体下的主要使用人群。特别是在游戏与聊天等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第二,在相关的大学生诚信调研招待与研究中也会发现,网络世界里的虚假诈骗信息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认识度不足,会从轻信他人变成怀疑世界,甚至其不信任会使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有前提的———必须要有利益交换,这种不信任甚至会变成大学生的思想惯性。同时,大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而造成道德退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情感的宣泄,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会越来越疏离,甚至导致在现实社交中的困难,产生人际关系淡漠,感到人生孤独。这类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世界里道德水平认知下降,对于情感的理解产生误差,侵犯他人隐私。

1。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德育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一门与网络道德养成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伦理课,让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当下各类网络事件,分析在网络事件中每个人的角度,用理性而客观的分析让学生慢慢树立起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课程中设置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世界,都有法律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也应该有底线与规范。当然在此类课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教学,应从网络热点事件切入,多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网络世界中的善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辩论,也就是“真理不辨不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自由而轻松的氛围也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心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利用课堂情景剧等方式也能让学生把网络事件变成身边的事件,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掌握。

2。循序渐进缓慢递升,加强网络教育师资建设。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对于大一刚进校的新生而言,应重点让学生掌握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应联合学校的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能明确地树立起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时代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所以在培养学生善于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传播与学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网络交流的尺度,识别网络诈骗的能力。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把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职业要求与网络信息传播间的禁忌。特别是高校理工科的学生,在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还要重点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师资与资源支持,高校应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培养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把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师与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联合网络人才与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培训,从教师层面做起,让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的主力部队。对特别是网络技术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并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其成为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力军。当然,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新媒体下的信息立体化传播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德育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多元、更广泛的传播。高校的领导与教师还应使用思想政治博客,学生qq、msn、微博、微信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层次地利用这些新媒体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重视平等,重视亲和力,重视说理教育,让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榜样,这样的教育结合案例教学,结合交流沟通,就能有效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学水平。

3。德育与实践一起抓,管理与教育共同来。第一,高校可以进行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把网络行为实践化,进而让学生对网络行为有一种直观而清醒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当然这类德育实践基地对于学生网络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应是长期的,只有坚持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实践,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固定住,才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是通过校内网接入社会网络系统,这一接口也是学生接触到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基于此,高校在不良信息过滤上应进行技术管控。利用校园平台监控服务器来实现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记录。通过硬件建设力度,通过专业的网络管理来建设一个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屏障,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网络不健康行为的产生与蔓延。第二,高校应认识到网络道德养成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行为。那么在进行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对于学生的网上活动与网下活动,就要进行一个联动与统一,保证学校活动与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相配合。同时,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社团活动方面,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社团引入网络教育内容,发挥出社团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出一股正确而良好的网络风尚,建立起良好的交友与交流习惯。第三,要让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达到好效果,那么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是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仅仅局限在网络世界中。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去宣传网络行为的规范,去普及网络道德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大学生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再一次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此类活动的宣传,利用微信朋友圈,利用微博与qq空间进行互动,把此类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还要完善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公约,营造出严谨向上的校风,营造出轻松自由且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环境,进而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每一种道德规范只是针对一类行为所做出的规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1.网络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并非都是可取的,有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由于不少大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这些腐朽思想时难以鉴别和判断,无法做出取舍,有的学生甚至全盘接受,这些腐朽思想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它们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对现实社会进行对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信息良莠并存,而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力还不成熟,正处在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有一些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不强,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他们难以鉴别,很容易受到影响,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没有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约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会变得迟钝,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容易慢慢消解,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3.网络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个人素质人格等都产生了影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网络中的虚拟人人格可以无限制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格具有约束性,使大学生往往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流,对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感情联系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缺乏,情商逐渐降低,个人的责任意识淡化。

1.从大学生本身来讲,大学生要自律。

(1)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和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网络道德的学习,像一些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学习,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主动转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信念和追求。大学生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清善恶、懂得美丑,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在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2)不断反思、修正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做自我剖析,严格地分析自己,在实践中常思己过,不断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对比科学的网络道德要求,不断改正自己,从而改造和完善自我,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

(3)培养良好的自觉性。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行为主体要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不管任何事情,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做到在别人看不见时一样不做坏事,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从高等学校方面来讲,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道德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高校要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出发,把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结合起来,要有理论的传授与讨论,让学生了解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等;也要对具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剖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也要有对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对网上的不道德行为给予曝光,宣扬优秀网络道德典范。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满足大学生需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社会的差距,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预防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性格孤僻等,对于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做好咨询工作,帮助这些学生心理调适,做好治疗工作,使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校园文化以集体活动的方式使学生面对面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并能很好地适应整个社会,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较完整的道德观念,从而能正确地选择网络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缩短上网的时间,以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避免虚假信息的发布,加快网络新闻的规范化进程。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应自觉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密切关注信息网络的新动态,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利用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高校要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加快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深入、有效地开展。

(5)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除了公共社会道德的约束外,高校应当制定出具体明确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指导大学生学习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已经形成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对不良的网络行为不仅要进行伦理劝诫,还要和相关的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进行考核,并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的行为。

3、从社会方面来讲,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

(1)加快网络立法。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得法律在规范网络行为中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于网络管理的一些漏洞加以修补,网络信息的发布要规范化,健全网络信息的审查和监管机制,制定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加强对网络法律的宣传,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运用法律手段来杜绝网络犯罪。

(2)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社会舆论对形成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传扬好人好事、德行善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惩恶扬善、扶正驱邪,对于失范行为进行谴责、鞭挞,人人自律,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3)净化网络环境。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除了法律手段以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在技术上,研制、开发新的网络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隔离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远离网络垃圾文化。对于各大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尤其是网络电影、游戏网站要加大监管力度,国家要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其道德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从而保证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对学校周边地区的网络环境进行重点清理,坚决取缔“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自己;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心理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手段,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的科学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思想道德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

[1]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3]吴秋红,廖岸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迟滞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学报,2005,(6).

[4]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每一种道德规范只是针对一类行为所做出的规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1.网络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并非都是可取的,有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由于不少大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这些腐朽思想时难以鉴别和判断,无法做出取舍,有的学生甚至全盘接受,这些腐朽思想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它们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对现实社会进行对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信息良莠并存,而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力还不成熟,正处在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有一些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不强,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他们难以鉴别,很容易受到影响,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没有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约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会变得迟钝,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容易慢慢消解,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3.网络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个人素质人格等都产生了影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网络中的虚拟人人格可以无限制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格具有约束性,使大学生往往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流,对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感情联系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缺乏,情商逐渐降低,个人的责任意识淡化。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的欲望较强,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不当,很可能误人歧途。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加强网络社会道德,成为当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基础上的“虚拟社会”,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或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网络似乎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道德冷摸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特别是网络犯罪、传播色情信息、网络文化侵略、破坏国家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对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网络社会对道德发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导人网学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扬弃网络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峨的课题。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时空世界。来自i6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个站点及众多用户,因其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汇:合法的与非法的、有益的与有害的、有价值的与垃圾的、真的与假的、亦真亦假的,甚至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良芳不齐、沙泥俱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价值视野,与传统的教育信息源相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他们可以比较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的异同、优劣、善恶,甚至可以做出深人的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合理的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的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开放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并存的“虚拟化、符号化”网络空间里,社会、家庭和学校难以监督和控制,各种法律、道德往往难以收效。如果学生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放纵本身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这种特点,也为引导学生选择主流、健康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因此,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在网络中应认同什么、吸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会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我约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切呼唤。

网络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网络负载的内容却包含有很强的价值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适时地走进、走出网络,对网络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走进网络,我们应教会学生作价值的主人,结合个人的道德现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自己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走出网络,学生沉迷网络,如果不引导或是引导不当,就会导致自我迷失,甚至患上像毒瘾一样的“网络瘾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迄今为止,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教会顺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未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应该转变观念,拓宽德育时空,进行以下几个改变:。

(一)从观念上来说,应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育。正视学生已经走出课堂,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学校德育应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改变封闭性、一元性的特点,积极发展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鉴别,设身处地,自主选择,从而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从途径上来说,应由认知式转向践行式教育,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德育可起于认知又不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是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

(三)从态度上来说,应由接受式转向批判式教育。传统德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反省、批判精神,强调学生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网络德育则立足于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进行反省、批判处理,这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

(四)从标的上来说,应由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传统德育无限拔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十全十美的理想中的人,这既违反辩证法,又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常常事与愿违。而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网络道德、性道德等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转向注重生活实践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五)从本质上来说,应由他律式转向自律式教育,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隐匿和改变,模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已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检验。所以,他律的不可靠性和不现实性,证明提高社会道德根本上还是靠自律,应引导、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教会学生选择决不能越姐代厄,不能包办、代替,老师应将自己定位在参谋者、引导者、教育者的位置:一则符合学生在发育期的心理特点;二则也是提高教育者素质,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网络社会存在先天不足—活生生的人在人机对话中退到了终端背后,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无法知晓和监督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正在进行电子通讯者的所作所为,交往双方显然难以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人们受好奇、无知、展示创造性等原因的诱使,往往作出在物理空间难以作出甚至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再加上网络中的“诱惑”和“陷阱”,所以网络既可以使人学好,也可以使人学坏,这一切均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素质,而要使学生们驾驭网络,要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防止网上行为失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自主选择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政治、道德、法制教育,通过这些社会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筑起政治、道德、法制防线。

(一)文化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低导致视野狭窄、情趣低俗、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文化素质低也影响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所以,应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手段和技术,自觉学习中国、世界的优秀文化,优化学生网上思维方式,规范行为习惯。(二)政治教育。进行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生存条件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廉、上网不受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舞台或工具,如没有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就很容易在相互矛盾甚至激烈对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所以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按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在意志上筑起抵御不良道德的防线,这对克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防止网上发生失范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守法水平,对控制、调整、矫正、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四大教育是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四大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总而言之,从某种程度来说,进人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已处在一种无人监督的时空中。这种世界,对学生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意识。正如美国人埃瑟·戴森所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应用和滥用权力本领的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此次调查表明,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xxxx”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高校大学生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在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还开始向约束性相对较差的虚拟网络世界延伸,网络信息环境开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世界的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我国实施了一定的西化政策,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大量鱼龙混杂信息的刺激,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道德认知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新时期必须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强化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现象出现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外因作为主导因素指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1.内部因素。

(1)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人的未来发展方向。[1]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大胆,但比较单纯,有些人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极易产生偏激心理:对当前现实世界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却又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既希望能够从相应的群体中独立出来,又不由自主地依赖周围的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性格张扬,希望能够突显自身个性,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新鲜事物。因此,在限制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受到自身性格缺陷的影响一般会变得散漫,无所顾忌,在网络空间中宣泄在现实社会遇到的压力,甚至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以上这些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2)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较为顺利,一般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或逆境,导致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独立能力相对较差,也无法对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我行我素,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会和周围的人沟通,而是在网络中寻求帮助,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不仅会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人格异化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限制。

2.外部原因。

(1)网络自身性质。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互联网以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对简单的操作方式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等优势,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极易对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使其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甚至个别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进行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2)传统德育功能逐渐弱化。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德育有所忽视,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这种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下学生德育的实际需求,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再加上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某些学生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开始产生不讲信用、相互欺骗等不良行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是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在虚拟网络中的真实写照。所以,要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3)家庭教育缺失。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就业阶段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到外地求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与父母及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满足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并且不会在意学生购买电脑的实际目的,实际上这从侧面为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创造了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当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也在所难免。所以,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该督促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1.推进网络普法建设,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逐渐加深,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大力向学生宣传和推广互联网法律规范,提升学生对于互联网安全的认识,进而逐步增强自身法制意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环境中都将法律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降低互联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切实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我国高校在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开拓创新,对当前教育力量和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进而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在具体操作方面,高校相关德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生动快捷、开放、便利的优势,通过网上德育学校、青少年在线、校园网络等,向学生传输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并及时对网络失范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的教育管理固然能够对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决定其网络行为。所以,要想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必须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确把握学生的日常心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正确看待网络上传递的相关信息,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升网络事件处理能力。基于此,高校可以构建适当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在网络上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坦露自身内心世界,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教育实效。

4.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学生的网络维权意识。

校园网络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虚拟网络平台,能够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必须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可控性和有序性,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首先,紧跟时代潮流,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应该逐渐完善网络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不良网络信息加以屏蔽,防止非法、糟粕信息入侵校园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5]其次,校园网络中心还应该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本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规范性,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高校大学生是校园网络的用户主体,高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诉求权等,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而促使其在使用社会网络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自身权益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从侧面逐步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升其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等重要教育因素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创造条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成熟,电商企业也面临着市场销量饱和、品牌竞争加剧、单品利润下滑,运营费用不断上涨等各种挑战。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状况、网络品牌发展趋势,并对如何打造网络品牌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络品牌构建;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巨大冲击,许多知名品牌被收购或击垮,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发达资本市场强烈、成熟的品牌意识。在普通电商困惑甚至倒闭的同时,以纯和韩都衣舍纷纷推出网络服饰品牌,a21和amh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三只松鼠和聚美优品也分别成了零食和化妆品的标杆。现在很多电商企业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鲜明亮点,立足于当下互联网潮流,推行网络品牌策略,发展自身的网络品牌。

1、树立网络品牌新意识。

网络品牌不仅只是为了与同类产品做出区分,更是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交互式的信任。网络品牌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与消费者做了一种朋友式的交互,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与客户建立交互关系。

1.1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认知度。

当前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包装、外形或是功能上都大同小异。以手机行业为例,供应链越来越趋于成熟,无论是沉淀许久的老品牌还是刚进入行业的新兴品牌,都可打造出相差无几的手机,手机与手机之间越来越难以区分,如最火热的“刘海屏”,由苹果带头,oppo、vivo、魅族等品牌陆续跟进,消费者最终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

1.2降低网络营销的成本。

网络品牌的推广大多在网络中完成,宣传手段方便,宣传渠道透明,宣传效果良好;借助微博、短视频等庞大流量,实现精准投放且收益效果显著。通过网络推广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比传统价格战或线下推广更具优势。

1.3为新兴企业消除渠道障碍。

开展电子商务,可省去长期的渠道积累;网络渠道替换传统渠道,可避免企业伊始处于微利的劣势,可使新兴企业以最低的代价搭上互联网的快船,为后期的发展注入活力因素。

2、网络品牌营销趋势。

2.1从产品定价到价值定价。

企业若只是一味地压缩成本,导致的后果就是连绵不休的价格战,而且很难让消费者的目光聚焦在产品本身上。小米推出mix系列高端机,也是在反思和转变。产品价格包括产品成本和品牌溢价,如果品牌溢价越高,利润就高,产品价格也会越高。国内的品牌大多太过注重产品价值而忽略品牌价值,这是得不偿失的。一时的低价只能带来一时的消费,消费者无法对品牌产生信赖,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肯定品牌的价值,才能带来长久消费。

2.2从强推到自传播。

顶层对信息传播的掌控力正在弱化。以前信息的流通主要在上层之间,而现在因互联网的普及,底层群众之间信息的传播能力极大提升。正如冰山倒转,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因为信息的传播显得力量庞大。来自上层的信息引导也逐渐失灵,来自底层的推荐和口碑更有说服力并影响人们的消费。商家的推广方式必须从上层推荐变为品牌的自我传播,让底层的消费者真正喜爱产品,并借助口碑宣传品牌和产品。

2.3从发展销量到发展粉丝。

以发展销量为中心进行商品销售的思维有明显的缺陷:一是销售人员本身的视角是短期的,二是营销人员的个人影响力十分局限。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工业时代,商家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客户无法直接了解产品,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即时,资源整合变得非常简单,这就需要大量的品牌粉丝。

3、新时期网络品牌案例:年轻即未来―抖音的逆袭。

3.1定位年轻化。

抖音定位是“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在它上线之前,类似的音乐短视频应用非常稀少,还没有进入中国,这就给了抖音一个崛起的机会。今日头条是年轻一族喜爱的品牌,其旗下的很多产品都受年轻人喜爱。从数据来看抖音抓住的是年轻人群体,75%的用户不超过24岁,主力达人包括用户基本都是95后。抖音打造的正是这一群体所喜欢的流行文化,使其不断吸引生力军的加入。

3.2打造kol,提升用户互动。

3月,岳云鹏在粉丝1300多万的微博上转发了一段模仿他唱歌的视频,视频的水印带着抖音。一下子把抖音推进了公共视野中,引起了下载量的激增。而在3月底,岳云鹏第二次在微博上转发了带着抖音水印的视频,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网红也纷纷跟进,自此,抖音走上了自身发展的“快车道”。之后抖音又邀请了大张伟、杜海涛、周笔畅等明星入驻,并邀请到鹿晗、吴亦凡、李易峰到抖音宣传自己的新歌与电影,甚至与一些热播综艺节目进行合作,通过这些举措抖音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用户量迎来了爆发。

3.3内容运营。

抖音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吸引用户去创作,也会对一些有潜质的视频进行人工+算法的'推荐。抖音与拥有内容创作能力的生产者合作,保证内容的持续产出;在用户层面上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营销手:主要分为明星、网红、潜力股用户和普通路人;常举办抖音party和线下聚会,如colorrun等;通过官方和用户开展线下交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真正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吸引更多人关注抖音。

4.1借助网络品牌营销的主要模式。

依靠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借助病毒式营销将产品、品牌在用户之间传播;数据库营销可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增加用户与品牌粘性:消费者的参与性增强,消费者希望与企业有更加深入的沟通互动,这是体验营销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当下火热的“吃鸡”游戏中,在游戏的跳伞情景和房屋建筑中设置植入式广告,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降低了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抵触心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浏览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信任体验等方面了解品牌文化和最新产品。

4.2抓住年轻群体消费力量势在必行。

原有消费群体已经老去,年轻化群体正走向舞台,面对变化,品牌企业面临着一次生存的“大考验”,品牌争先俘获年轻人的心。从一镜到底广告《1931》到去年双十一脑洞大开的鬼畜古典风广告剧《四美不开心》和《四美不开心之平行世界》,这些神作广告大改传统国货化妆品老气横秋的一面,反而让更多消费者看到颇具创意、画风清奇、不落俗套的另一面。可以说,百雀羚成功完成了品牌年轻化的升级,就连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在品牌塑造上也笔法惊人。那个“萌萌”的雍正皇帝,魔性周边手办,佛珠耳机,穿越故宫来看你,h5让故宫文创在网络上爆红,仅截止到年底,故宫文创研发的8983种创意产品,全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4.3适配或搭建年轻人场景。

年轻人作为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他们有着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强的认知力,足迹更是遍布海内外。因此,针对年轻人的场景应更加多样丰富;年轻人的聚集主要分布在旅游地、书店、美食地、影院;高端品牌企图在未来占据消费的高地,应开始着手主动适配和搭建年轻人场景,慢慢将年轻群体培养成潜在用户。

4.4价值主张和情感纽带才可能赢得用户。

未来的网络品牌和商业必须建立很强的价值主张和情感纽带才可能赢得用户。消费升级并不简单的是越买越贵,而是会诞生一系列代表精神主张的品牌,近些年来网易新的业务发展较快,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积累的品牌价值,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得到了爆发、释放:网易云音乐凭借“看见音乐的力量乐评专列”获得媒介组全场大奖,同时获得媒介组整合类和户外类金奖。这正是基于网易公司在过去积累下来的ugc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梦雅.网络品牌形象塑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施玉梅.互联网时代中小微企业的品牌建设[j].江苏商论,2017(07).

[5]王瑜.网络品牌的拟人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7(08).。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论文

“虚拟社区”在网上提供了现实社区所能提供的各种交流和服务手段,包括主题论坛、聊天室、网上沙龙等社群活动区。虚拟社区作为网络中种种社会关系最重要、最集中和最具象的展演,不论与现实社区还是与网络的其他派生体相比,它改变了现实社区的经营理念与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领域和文化交流平台。

一、虚拟社区的特性。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ip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的统一体。因此网络道德培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舆论或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内心体验,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以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和对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社区情感世界里树立系统完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忘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还要注重培养道德主体对虚拟社区网络道德的判断、决策以及外化行为的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道德主体不受虚拟社区诱惑因素、多元舆论的影响,能够自主调节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具备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觉意识等等。虚拟社区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应该以网络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为起点,训练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基本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应建立在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基础之上,同时通过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使已经形成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意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网络道德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规范合理的网络道德行为,而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则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教导大学生遵守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等等。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还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将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网络道德行为培育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网络虚拟社区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自律性、表面化、多元化的特点。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消极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1年l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3370万,其中l8—30岁的网民占52.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占59.8%,24.1%的用户为学生,大学生是“触网”率较高的群体。然而,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的新特点。一是自主性和自律性。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自愿连接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独自决定发布或接受何种信息,具有个体自主性。同时,网络道德环境缺少外界的干预、管理和控制,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二是表面化和多元化。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落后的与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使网络道德呈现出表面化、多元化趋势。这些特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网络社会中易被弱化。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的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信息内容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易被弱化。

2、网络信息垃圾的侵袭,不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九次调查显示,用户上网最主要目的:46.1%是获取信息,31.1%是休闲娱乐,出于学习的只占4.3%。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根据e—vanschwartzl1997年出版的webonomics一书介绍,“性”(sex)是搜寻网站altavista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此外,“裸体”(nude)、“成人”(aduit)、“女人”(women)、“裸露”(naked)及“色情”(erotic)是该网站十大关键字排行榜中的入围者。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有,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易传播,传播手法更为隐蔽且快速。面对网上不良信息,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网恋”的流行,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情感交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国内第一部以网络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经风靡一时,令无数网男网女渴望着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网恋”。于是,网上交友盛极一时,许多人把网上交友视作一种浪漫。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伪性,在网上,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因为不知道彼此是谁,因此更愿意向对方倾诉心事,在一个没有视觉和听觉的交往过程中,人的情感容易被触动,从而产生虚拟行为。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交往对方的心态与需求而随意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和观点,以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如果把网络爱情带到现实交往中时,一些大学生仍然沉迷于网上交流获得的情感,往往会碰到挫折,甚至被欺骗。同时,网络交往容易使人获得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人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过多的网络交往又会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交往,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失去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4、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人们的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在网络领域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将网络当作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在攻击网络时无所顾忌,有人甚至把攻陷网站和散布病毒作为自己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一些网络恶作剧的精灵非法破坏他人数据,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网络诈骗、网络报复等;网络还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严峻挑战,在网上,只要肯付钱,可以找到人帮你写文章,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在网上购买。凡此种种,皆为网络时代下的道德行为失范。

一是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教育者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水准。教育者只有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才能丰富受教育者的思想。

二是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育者的教育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能力就越强;教育效果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三是教育者必须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者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受教育者”这样一个立场问题。

其次,用健康的、先进的、符合国情的文化引导、熏陶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时刻不忘在网络上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是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引导、熏陶、教化学生,以此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抵制网络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负面内容的影响。二是要注意在全球化和开放性意识上做文章,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他们从全球角度观察处理问题的全球化意识和开放性视野。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网站,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开办网上艺术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信息网络领域,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一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教育者可利用网络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oicq”等形式,使教育者有机会接触青年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二是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直接在互联网上展开竞争。要深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教育性强,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教育软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三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而言,网络信息是共享的,具有无损使用的特点。一个人从网络上获取、下载特定信息后,原有信息并不消失,不影响其他人继续利用。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更修改信息非常便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的优点之外,需要开发新型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式。

最后,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倡导道德自律:一是在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立足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二是推广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我们国家应根据原有的道德体系尽快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尤其是各大专院校应在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率先倡导文明上网。三是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网络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有积极的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较差,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现代社会生活中,网络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趣味性强等优势,正以人们无法控制的力度、速度、深度及广度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出来。因此,通过正确教育和科学引导,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所需所求,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已提到高校教育的日程中。

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的虚幻性和网络运用的自由性。

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从事网络活动的大学生身份隐形、行为自由、人格缺失、道德失范,道德自律意识淡薄,言行举止无所限制,很难独善其身、独慎其行:网络的虚幻性。又使大学生得到无尽的刺激和无穷的诱惑,借助虚幻的网络来满足自身角色的期盼,肆无忌惮地尽享快乐,毫无顾及地宣泄苦闷;在网络的使用上又具有自由性,在网络这个空间里,道德个体性鲜明,约束力减弱,道德监督和评价作用弱化,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世界中匿影潜踪、猎奇窥隐。从而,使许多大学生游荡在网上,麻醉自己,难以自拔。要想克服大学生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唯有切实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不断地改善网络环境,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整合外在的教育力量和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来实现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化功效。

道德的内化是指社会个体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向善需求和行为准则。从而养成“不虑而行”的行为习惯,凝固成道德信念,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网络道德内化既可使道德主体已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成为一种激励自己自觉遵行网络道德义务的强大精神动力,又可使之义无反顾地选择符合网络道德要求的行为。自觉自愿地践履网络道德规范。

二、自爱、自制、自省、自律是网络道德内化的内在要求。

自爱、自制、自省、自律,既是自我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网络道德内化的内在要求和视角。

任何道德他律只有转化为道德自律才能发挥最佳功能,尤其在他律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的网络活动中。一切外在的网络规范和原则只有内化为大学生信任服从、自觉自愿的网络道德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的失德和越轨行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应从自爱、自制、自省、自律做起。

自爱是道德内化的开始。自爱就是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科学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在网络上的大学生时刻都要自尊自爱,诚实待人,恪守信约,不沉迷于网络,不借助网络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抵制网上的黄色、下流、庸俗、反动信息对自身的侵扰,确保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网络交往中时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上当受骗。大学生只有自珍自爱,才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需求,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自制是道德内化的保障。自制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行为和情绪。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内容,大学生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自立能力,自觉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增强对网络信息真伪、美丑的辨识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侵蚀,以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自制力的控制使自己不在网上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同时,在面对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能力和勇气应对困境,能够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对待网络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以确保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扬善抑恶的自制力。

自省是道德内化的关键。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在一人一机的网络活动中,每个人都处于外部监督与控制机制无法奏效的'独立空间,只有自我反省,才能弥补自己的道德缺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要在上网之余,要经常地自我回顾、检查,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及时省察自身言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估,肯定优点、长处,找出缺点、不足,逐步地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通过自察自省这一反思过程来坚固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更有效、更长久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自律是道德内化的升华。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动,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任何外在道德规范的精神和价值只有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被人们接受和信仰才能形成认同、尊重、信任和服从的自律行为。一个人有了自觉自愿的律己能力,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在其行为过程中独立判断是非、正确评定对错。所以,良好的网络道德形成的程式中离不开大学生的自律。只有做到了自觉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拒绝网络的失范行为。大学生也唯有依靠道德自律才能趋利避害,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借助道德理性的力量,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发挥网络造福人类的有效功能。自律是网络道德内化的行为体现和升华。

三、教学引导、观念引导、环境引导、实践。

引导是网络道德教育内化的外部力量教学引导、观念引导、环境引导、实践引导是网络道德教育内化的外部力量也是实现网道德教育内化的方式和视角。

采取教学引导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促使网络道德的内化。鉴于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巧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而对网络道德缺乏理性思考,对网络道德规范更是知之甚少,这就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将道德关怀引入网络生活中,加强正面引导,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并通过网络道德认知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规范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增强对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等不道德现象的厌恶、憎恨之情,逐步培养和形成大学生良好而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并且要在学校教学中持续进行网络的诚信教育,使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的诚信道德要求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在网络生活中维护网络秩序、遵行网络规范的基础,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还要教育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时候不仅要遵行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还应注意网络道德文明,切实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规范转化为正确的自我意识以促使网络道德的内化。采取观念引导的方式有利于确立渐高的慎独能力,促成网络道德的内化。网络社会的符号化和非人性化特点,很易造成大学生淡化主体意识,表现出对他人漠不关心、为所欲为。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大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增强自主提高网络素养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认知、选择、分辨等观念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网上道德辨别能力,不断地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助人情怀,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从而确立高强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真正地把遵行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视为自我完善的追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念引导确立渐高的慎独能力以促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内化,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做一个遵行网络道德规范的人。

采取环境引导方式有利于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道德的内化。以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切入点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培养的生动、有趣、文明的良好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够上到文明网,以便于他们学会在网上发布正确、健康的信息,过滤错误、不良的信息,辨别虚假、有害的信息,进而做到文明上网。通过网络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整合网络电子书库、电教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各部门。形成完整的提升网络道德素养的监控体系,师生合力创设良好、和谐的网络培育环境。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利于开拓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氛围,以促进网络道德的内化。

采取实践引导的方式有利于强化严格的法律约束。助长网络道德的内化。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培养自己道德责任意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实践,可以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身传言教、行为示范,使学生见贤思齐,从而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还要在实践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功能。良好而严谨的法规制度和合情又合理的监督体系可以树立明确的行为准则,为网络道德实践提供保障。通过以法治网,加强网络立法,使学生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所要带来的不良后果和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律言行。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自愿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好习惯,不断地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真实需求,并逐步地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完善。这些为学生提供的“正面影响、正确选择、正常服务、正当教育”等实践引导都能很好地助长网络道德的内化。

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内化离不开相应的实施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要借助高校网络这个有利的载体,充分调动师生各方面积极因素对目前网络空间的秩序状态施加干预。还给网络一片清洁的蓝天。从而使网络时空更加开放、施受双方更加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首先,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让学生吐露心声,发泄心中不满,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困惑。以便于缓解和治疗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如通过心声交流、心理信箱、专题聊天室、网络论坛、主题网站、qq和邮箱与教师交流、在线指导等真正实现情感互动、真情相助,给那些自卑、不善言表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空间和平台,及时释放他们的心里积压。其次,加强电子阅览室、机房等的管理,加强对bbs、校园论坛的实时监控,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等,预防不良资讯进入校园腐蚀学生,网络管理人员要及时清除不利于大学生的信息和不良网页,并对违反网络道德规范的学生及时进行惩戒和教育,防止违规行为的蔓延。再次,要加速网络道德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多制作一些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软件,以提高网络信息的流量,保持信息的生动感和亲切感.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内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总之,只有充分调动师生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净化网络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如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发布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特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现代社会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环境下给我们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意识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防范方法,养成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国家、社会、个人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目标,全国各地高校都应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高校全体大学生培养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养。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培养举措,也要研究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实施,不断探索,为我国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二,占领网络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网络道德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大地扩展与延伸,使中国开始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媒体,它具有的互动多媒体的效果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必然也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岁的特殊群体。一般而言,他们的知识和阅历还不足以明辨是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还没有成熟,还不足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习惯、观念和事物的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习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花筒。

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互联网最大的用处就是它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传递信息。

互联网上有很多不良信息、毒害我们的心灵,存在大量淫秽文章、图片、电影和动画。即便一些正规网站,为了提高访问率也发布一些裸露的写真集,用挑逗的字眼和图片吸引网民访问。这些低级趣味的信息一旦被未成年人访问,就会很快侵入原本美好的心灵。许多孩子的堕落就是从偶尔看一次黄色录像,偶尔浏览一下黄色网站开始的。一旦陷入,父母的打骂甚至哀求、老师的教育劝导都很难让他们回头。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虚掷光阴。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不乏黄色、暴力的游戏。未成年人对游戏的痴迷超乎想象。网络游戏不再只是游戏,它还可能吃人!一个少年的沉溺,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毁灭。记的电视上曾经报道了个节目,一个15岁的少年整天弥恋在电脑游戏中,原本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自从爱上了电脑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再后来他每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缺课。有1次居然在网吧里连续打了10天没喝一口水,吃的是方便面,他简直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他觉得无脸见老师同学,对不起他的爸爸妈妈就吃老鼠药自杀了。死前还写了一封信,名叫“天堂的来信”。1位15岁了少年就这样的去了,这篇报道告诉了我们小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不要每天沉浸在电脑当中,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互联网网络一半像是天使,一半像是魔鬼。一方面为我们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的迷信和落后文化与有害信息传播,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脆弱的心灵。

最后我还要告诉人们:电脑是可以玩的、互联网是可以上的、只要我们不去浏览一些黄色网站、不陷入游戏中、我们就不会家毁人亡。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

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有86%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同学对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都不满意。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据大时代的进程不断的推进,互联网的身影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公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我国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生活的普及率变得越来越高。人们购物在网上,找工作在网上,买房子在网上……人们现如今的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是借助以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实现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据网络绝对的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网络的安全不能够得到保障,人们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聊天交易信息就会泄露时,人们的人身财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除此之外,政府机关、国家企业,军工企业现在也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倘若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工作处理的不够恰当,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故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工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1.1计算机端口滥用。

计算机的光驱、usb接口、红外接口等很容易被违规的接入未检测的设备(即未能确保具有安全保密性的设备),一些人利用这些来控制两台计算机进行物理外联,会导致两台计算机中的信息通过“信息摆渡”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一些保密信息泄露。

1.2违规外联。

一般来讲,涉密网络是禁止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但是就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到这一点,为了贪图便利,违规的与互联网进行联系。殊不知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会对内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让病毒和木马变得有机可乘,这样会导致内部的网络信息十分容易被人攻击,会导致保密信息的泄露。

1.3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的专业解释就是指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上设计存在缺陷和漏洞,这些漏洞会成为病毒和木马的入侵点。入侵者可以通过系统漏洞从计算机中摄取安全保密信息。

1.4权限失控。

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的工作方面权限失控是造成网络安全保密信息泄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的工作人员对于权限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自然也就不会重视到这一点,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来窃取保密信息。权限失控是指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中没有采取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等相关措施,一些人可以不受限制地调取所需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涉密网络安全保密保密信息的泄露发生。

1.5人为因素。

很多工作人员对于保密工作的认知不够,不能意识到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进行工作,这些细节往往会对入侵者提供机会,使保密信息很容易地泄露,所以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他们的安全保密意识十分必要。

2.1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的功能就跟警报器的作用是相同的。一旦发现不法的信息传输会以警报的形式通知工作人员,这样就会使外部对涉密信息的窃取变得更加困难。不仅如此,任何可疑的传输操作都可以被轻松地检测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及时的检测出外部的入侵,还能对内部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提醒提示,及时的进行改正。除此之外,一般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病毒和木马后,不但能够进行及时的阻止,也会一定程度的对木马和病毒进行分析处理,确保不会造成病毒和木马的二次攻击。

2.2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

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对于大众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一些私人的计算机中也会安装防火墙系统来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保护。防火墙系统就是一层安全保护屏障,来保护计算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或是计算机内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防火墙可以保护计算机内部的网络不受外部网络或者是互联网网络的攻击,是目前涉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中一项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除此之外,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可实现实时监测,外部网络和互联网对内部的访问可被防火墙系统所检测,对涉密网络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3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也是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防护方法,它是指通过扫描计算机本身来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一些容易被攻击的薄弱的地方,并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缮。漏洞扫描技术和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相互配合使用的,它们的使用能够大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定期的漏洞扫描将有利于计算机安全高效的进行工作,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被攻击窃取保密信息的风险。

3.1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规范,所以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方可使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对一些不法入侵窃取保密信息的人员进行严惩,可对一些不法入侵者形成警告。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对安全保密工作进行细分和管理,明确各部分的工作,对人员的分配和确保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要不断的完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倘若发现漏洞和不足,及时的进行补充和修正。

3.2提高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和防护技能。

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涉密网络安全保密的一些安全隐患往往是由于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薄弱和防护技能不足所导致的。所以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的培养和工作人员的防护技能的培训。另外,网络安全保密的工作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的,往往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态度不端正,在工作中存在着侥幸心理,往往忽视了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的十分重要的部分。

现在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不能脱离计算机与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大型企业和相关政府机关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重要手段。所以,涉密网剧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工作十分的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与漏洞,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了解决此类问题,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协议漏洞主要有自身协议和协议服务两种漏洞。不法分子会视图通过4个层次对计算机攻击,这4个层次分别是传输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主要是传输数据信息,攻击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窃取;数据链路层中含有一个数据包共用通信通道,不法分子通过篡改信道,将每个节点充满错误数据。攻击者应用tftp服务在应用层中对用户进行破坏,一般的损失是从盗取用户登录口令开始的。网络层中,破坏手段很多,其中包括通过电子邮件服务传播计算机病毒。

2.1网络加密技术。

为了使计算机安全性能更高一些,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网络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口令、文件、数据以及控制等信息加以保护。一般来说,该技术形式分为节点加密、端点加密和链路加密。节点加密是将的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保护,预防黑客攻击;端点加密则是的将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之间的链路加密进行数据保护;链路加密是全包网络节点之间信息安全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密处理,进行数据保护。网络加密技术具体实现是通过加密算法将要加密的信息加密。尽管市面上有数百种加密措施,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加密算法来完成的。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公钥两种密码算法,这两种算法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多数都是通过二者有机结合进行信息加密。我们常见的加密做法是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通过网络设备将多个网络间的的了解加强外部访问控制,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来的攻击。通常情况下防火墙主要由过滤器与网关也就是安全策略共同组成,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防火墙技术能够隔离安全区和风险区之间的连接,但是并没有妨碍人们访问风险区。防火墙技术能够科学的实现通信数据信息的监控,从而能够保证安全信息资料的传输,能够有效安全的防止企业数据收到攻击和威胁。

2.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器通常也称为地址映射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ip地址出现的不足问题,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使用内部主机连接外部主机时,能够采用同一个ip地址进行连接,与之相反,外部主机连接内部主机时,可以通过地址转换器进行保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节约ip地址。除了运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外,人们应该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层次上着手进行考虑网络的安全性,可以把计算机系统的内核问题进行去除,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平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建立科学安全性较高的扫描系统实现计算机系统漏洞的检查等。身份验证基于用户考虑而采取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用户向计算机系统出示身份证明的过程构成身份验证。身份认证是身份验证的承接过程,用户出示完证明由系统查核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验证和身份认证这两个过程共同完成核查用户身份是否真实。我们常说的身份鉴别就是这两个过程的集合。二者的原则是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安全的、合法的。从加密算法上来讲,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验证用户身份真实性与否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4网络防病毒技术。

针对计算机病毒危害波及范围广、破坏能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研究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存在,给用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现阶段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方法基于管理方便角度考虑,采用防病毒芯片对网络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并对网络文件进行全程扫描,杀毒。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站的终端进行计算机管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将工作站中的所有计算机唤醒,也可以在夜间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杀毒,还可以在线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如果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不正常运行,有病毒威胁时,就可以启动报警功能,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病毒,做到万无一失,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攻击事件也日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人们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和优化系统和技术,提高网络检测系统和网络控制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相应意识,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氛围,保证计算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功能日益丰富。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多媒体越来越依赖,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媒体从小众逐渐走到所有人视野,成为了第五大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只要电视综艺节目勇于大胆地与多媒体相结合,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多媒体;电视综艺节目;运用。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进行的影像呈现也越发多样化,甚至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体验。国内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综艺节目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春晚”。历年的春晚允结合了多媒体的led影响技术、投影技术以及虚拟植入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视频技术等,视频技术的丰富与精致,使多媒体技术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以led视频技术为例,其主要被应用于视频影像上,通过大屏幕展现节目所需的图片或是视频等,同时也可以转播第二现场,两个现场通过led可以进行互动,增强节目效果。另外led的屏幕亮度非常高,其可以满足电视综艺节目的画面的逼真性需求。现阶段,其亮度与清晰度的优势,使得led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

2.1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与转化。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综艺节目有别于影视,因为综艺节目收受到空间与角色的制约,在表现叙事的过程中很难大幅度地完成时空转换,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影像本身就是对一个新的时空的创造。多媒体影像展现出的氛围与情境,在无形中通过电视屏幕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转化。首先,将多媒体影响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对综艺节目的“时间”产生了影响,在以往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时间具有一种线性与连续性,而影响就可以通在综艺节目的表演中,在综艺节目的线性时间上进行自由的时空互换与跨越。此外,影响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帮助综艺舞台完成时空互换,创设表演氛围,进行场景的切换,进而使得舞台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与立体化。例如,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名为《城市变奏曲》大型舞蹈,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了清朝末年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将传统与现代同时的展现在舞台上,跨越时空,完成了古今之间的对话。在舞蹈表演中,依照剧情的需要完成了对舞台情境的创设,及时的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与转换,这是以往舞台单一的背景所无可比拟的[1]。

2.2对充满诗意的视觉艺术的打造。

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其用一种近乎诗意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其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充分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要求“意象合一”也就是说要做到情景交融,意与象共存且两者辩证统一。再以2009春晚为例,在其综艺节目里有一支舞蹈名为《蝶恋花》,其利用多媒体向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在舞蹈的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在舞台中呈现出立体逼真的视觉影像,将舞台打扮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幻空间。舞蹈表演者俯卧于舞台上就像一朵朵设公开的花朵。随着舞蹈的展开,舞台变为花的世界与花的海洋,而与此同时,花朵开满于整个舞台上空以及周围的屏幕上。进行独舞的舞蹈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在舞台中央进行着表演,在表演达到高潮时,舞台被无数的蝴蝶所围绕,在音乐的配合下向舞台的中央飞去,这时舞台早已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幻想。正是有赖于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在在舞台表演上进行无限的空间延伸,进而扩大观众的审美想像空间。

2.3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战过后,苏联的剧作家率先提出了“戏剧电影化”的理念,就是戏剧在叙事时可以借鉴电影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当前,多媒体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也可以尝试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蒙太奇运用于综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蒙太奇最初为建筑术语,表示安装的意思。影视理论者将其引申到电影拍摄领域中,表示为在影视创作上对镜头的艺术剪辑与整合。蒙太奇是所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表意。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认为,将两个画面相加,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新内容的呈现。在电视综艺节目表演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节目本身也产生了新的内涵。此外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演出人员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第二种蒙太奇词汇,丰富了蒙太奇的含义与意义。这种由多媒体技术与现场演员的互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含义,使得影像在综艺节目演出中,从某种角度上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演员”。例如13年央视春晚舞蹈《嫦娥》堪称运用蒙太奇技术的典范。在舞蹈中利用蒙太奇技术使舞台影像从舞台空间切换到神话中的亭台楼阁最终转换为星辰大海,再剪辑上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最后于地面飞船出仓的画面,整个画面衔接十分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为电视综艺节目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舞台与演员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呈现了综艺节目的艺术性。

2.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虚拟与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电视综艺节目发挥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真真假假的影像环境中,给观众带来了如梦似幻的现实体验。通过对各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电视综艺节目更加充满艺术性[2]。电视综艺节目在视觉上始终追求对完美的立体效果的体现,因为与立体化的空间相比,平面的电视影响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与创造多维度空间的艺术技能相融合,对传统的影视画面构造表现形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讲摄影技术融入其中,对电视综艺节目在画面表现上,进行立体空间的构造[3]。如以虚拟植入技术为例,其原理是将现场的摄像装备的信号与三维合成的虚拟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同时利用跟踪技术让三维情境随着摄像装备的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进行虚拟与现实画面的完美衔接。在13年的春晚中,歌手演唱歌曲《风吹麦浪》时,就利用虚拟植入的技术,在整个舞台上呈现出麦田的景象,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与他人交流都存在本能上的渴望,人们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样也是完善自身自我意识的过程。电视能够创设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情境,观众不用身处现场却可以与其他的电视观众进行跨越空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流欲望。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像越逼真,则越能满足人们对交流环境的追求。

多媒体的出现,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在观赏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得到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艺术风格上的改变,通过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展现了电视节目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保留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电视观众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1]孙斌.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论多媒体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6.

[2]戚缤予.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陈丽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却又直接威胁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对于电子商务而言,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重点。笔者在介绍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再配合保证电子商务隐私安全的措施,希望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的要求。

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本身存在诸多优点,但是网络技术一旦欠缺安全性,就会直接威胁电子商务。想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支持不可少,而想要获取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不但需要排除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同时还需要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之中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第一,信息窃取。利用网关或者路由器,就可以将传达的信息截获,这样就会直接造成信息和密码泄露。亦或是在分析之后,找到规律和格式,截获网络传输信息内容。出现信息窃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安全度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加密太简单造成的[1]。第二,信息更改。在网关上以及路由器上都可以更改信息。在进行网上转账时,通过更改账号,就可以窃取金钱。或者是在修改信息之后,将所得到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的地。第三,假冒。当掌握用户基本信息之后,通过更改信息冒充用户,并且发布虚假的信息,或者是主动获取信息。第四,恶意破坏。攻击者主要是利用接入网络修改网络信息,这样就能够掌握相关的信息,并且还会顺利获得网络的有关内容,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达到安全要求,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需要利用多种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保障。

2.1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智能防火墙指的是正确判断带有病毒的程序,然后利用决策、记忆以及统计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识别处理,智能防火墙一般都不会询问用户,只有当网络访问不确定时,才会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然后邀请用户来一起进行防范。智能防火墙可以解决病毒传播、普通拒绝服务器攻击以及高级应用入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传统防火墙,并非每一个进入访问的程序都需要询问用户,这样就避免频繁的防火墙报警询问的出现,让用户难以自行判断,导致误判或者是直接造成危害。

2.2数据加密技术。

智能防火墙本身属于被动的防御,但是相比传统的防火墙,其本身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难以针对性地排除。那么,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处理的方式,弥补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目前,数据加密包含了对称和非对称两个方面,很多机构通过公开密钥体系技术的使用构建出完整的签名体系以及加密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公开密钥体系的构建,当甲方生成之后,就可以将其中一把秘钥给予贸易方,等待获取之后,乙方做好机密信息的加密处理,之后再返回给甲方,甲方利用另一个专用的密钥来进行解密处理,确保机密的信息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交换[2]。

2/3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就是通过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秘密变换,从而使接收者可以确认数据来源和完整性。这种数据或变换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用以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人进行伪造。签名主要是通过电子的形式来呈现,并且签名的信息也可以在通信网络之中进行传输。数字签名技术,主要是直接将摘要信息的发送人员的私钥做好针对性的加密处理,完成之后,再发送给接收人员。利用公钥,接收者才能够进行解密处理,之后使用havh函数,就会形成一个摘要信息,然后与解密的摘要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证明信息是完整的,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处理,否则就表明信息被修改。因此,数字签名可以满足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需求,避免交易之中出现抵赖的问题。目前,在电子商务之中,这一种技术得到很好的使用。

2.4非法入侵检测技术。

在保护网络安全的过程中,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部入侵,不过难以防范内部人员的攻击,无法提供入侵检测的能力。非法入侵检测就可以补充防火墙技术。非法入侵检测技术就是满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需求,从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发现异常现象以及未授权行为的一种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系统之中若干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合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发现网络或者是系统之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和被攻击的现象。在网络安全防护之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监测,防止外部攻击、内部攻击以及错误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网络安全性。

2。5病毒防范技术。

电子商务会受到病毒攻击的危害,利用病毒防范技术,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毒威胁。防范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防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针对入侵的病毒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处理,这样就能够使计算机病毒传播以及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读写文件感染,利用驻留内存、截取中断向量等方式进行传染和破坏。预防计算机病毒,就要及时更新病毒库,确保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定期查杀病毒,也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传染,保证正常的使用。

第一,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这需要领导机构相互协调,制定保障条例,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隐私泄漏的问题。第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培养人员,另外,通过先进的防御手段和技术就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三,做好网络安全方面的执法与立法工作。注重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另外,积极汲取经验,修改现有的法律体系。第四,强化隐私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健全应急处理基础设备。另外,建立检测评估标准,就能够为保证网络隐私安全奠定基础条件[3]。

总而言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对于电子商务健康安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应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推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1]唐承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3(3):79.

[3]高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6(3):100.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