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论文(热门21篇)

时间:2023-12-10 13:01:38 作者:温柔雨

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风格,我们需要研读一些范文范本。如果你对范文范本的写作感到疑惑不解,那么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范本,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启示。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6.。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可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早在20xx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业余”的位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由其创新创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园等专门机构来承担和管理的,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基本雷同,要么聘请学校的联盟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要么由各个院系的学工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2]。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电子信息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各大行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如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他们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电子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系统。他们在开发设计新的电子产品时,往往只考虑功能的完善性、运行的稳定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用户需求状况、性价比等市场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设计的产品看似完美但无市场推广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市场价值,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未来信息社会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前提是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以学科为本位”教育模式或“以岗位为本位”教育模式的泥沼,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使专业教育真正根植于素质教育。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带动,建立对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统一认知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创建专业知识的应用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使他们能够用动态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理解所学专业,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转化;使他们学会用创业者的眼光思考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的洞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得到提升[4]。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具体专业的粗放型通识教育,它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设置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学校开设的适用于全校范围所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应该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每学期开设1~2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创新创业课程一定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来实现,包括教材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变革等[5]。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应综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管理等知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深植其中[6]。比如,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创新创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在法律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公司法、企业法等内容。专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大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补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方面的空白点与创新点,进而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实现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创新创业联系紧密的项目,以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流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及各教学院系学工办人员经过短期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直接上岗的,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缺少针对性,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有一些是联盟单位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外聘人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往往只能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创新创业案例的介绍,理论性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还必须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才能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7]。

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1]。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

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2]。

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

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

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论文

首先,须明确创业教育的特征和定位,本文认为对工商专业而言,创业教育既非通识教育,也非完全的'专业教育,而是既兼具两者特征,又与两者形成互补关系的一种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内容与通识教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战略构想、团队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内容可作为专业教育的加深与扩充。本文提出的创业教育体系,超出一般的课堂教育范畴,它立足于系统工程的高度,靶向于核心理念中的各方面有重点的实施培养。以下从教材、课程、师资和平台载体四个维度阐述建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

3.1基于教材的维度。

一是改变传统的单一教科书模式,推行立体化教材,建立创业资源库,包括:讲义、电子文档、试题库、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等,注重对当地典型创业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二是教材中引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强调实际操作,围绕“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设置项目任务,包括:政策导向、机会辨析、企业创办、市场调研、产品构想、渠道建立、展会促销、资本运作等;三是结合地方发展需求,教材可分行业设计内容。如:结合地方特色,编写面向典型行业、重点行业的创业教材;四是探索教材编写的多方参与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邀请企业家担任教材顾问或直接参与编写,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地创业事实的调研和收集工作,以讲义为例:可向本届学生布置地方创业数据、案例的收集任务,以备下届学生参考学习。

3.2基于课程的维度。

一是工商专业应将短期的培训模式演变为长期的课程体系,并将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创业情感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二是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有机整合,增加专业教育中的创业内涵,如:在人力资源课程中适量纳入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三是推行“参与式课堂”,结合创业平台,以学生参与为基本理念设置创业项目和教学任务,重引导、轻灌输,强化创业课程体系的趣味性、愉悦度;四是将课程对外开放,如:邀请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地方创业名人、产业精英等参与创业教育,或由教师创建“网络社区”聚集校外创业资源,鼓励学生与创业群落开展线上交流,撰写心得等;五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工商模拟市场、创新方案评选、大学生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3.3基于师资的维度。

一是培养双师型在校教师团队,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定期安排教师赴地方重点企业学习实践,转变纯学者型师资;二是在相关政策框架内,允许在校教师在相关企业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或以独资、技术(资金)入股参股等方式在岗离岗创业,塑造“企业家型学者”;三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引入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型兼职教师,倡导企业家与在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须由校内教授和校外精英同时承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做到了高度的师资融合;四是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学生自由选择创业导师,导师对优秀的创业项目实施跟踪。

3.4基于平台的维度。

一是创业平台应整合校内其他相关专业资源分工合作,其中工商专业可主导复杂技术或产品开发之外的其他功能模块;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筛选平台项目,推进平台成果市场化,建立合理的平台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建设多功能的创业支撑平台。在决策方面,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宏观上为创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统筹创业教育工作,科学的制定平台运作制度和流程,调配多方资源;在资金方面,搭建创业融资平台,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对接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和吸引企业赞助、风险资金,多方面扩展筹资渠道;在资源储备和扩散方面,创建咨询平台,资源平台,收集重要的创业材料和信息(如:从互联网、行业云中获得资源),针对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提供咨询与帮助;在项目实操和展示方面,构建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电商创业基地、创业成果展览、推广平台等。该体系中,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一个子体系,其中,课程维度是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通过有效执行课程维度力求将教材、师资、平台维度进行整合。

4结语。

对高职工商专业而言,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业认知和情感,是传导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也是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巩固和强化,因此,它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而非一门单独的通识课或专业课。本文认为,高职工商专业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创业价值教育、事实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并从教材、课程、师资、平台四个维度构建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核心纽带,连接了教材、师资、平台等必备资源。该体系的实施须贯穿工商专业学习的全阶段,体现出系统工程的思想:认知与实践层面的统一、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结合、课程维度与教材等维度的整合、工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嫁接、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互补,等等。

参考文献:

[4]韦志江.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

可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早在20xx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业余”的位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由其创新创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园等专门机构来承担和管理的,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基本雷同,要么聘请学校的联盟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要么由各个院系的学工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2]。

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电子信息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各大行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如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他们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电子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系统。

他们在开发设计新的电子产品时,往往只考虑功能的完善性、运行的稳定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用户需求状况、性价比等市场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设计的产品看似完美但无市场推广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市场价值,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未来信息社会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前提是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以学科为本位”教育模式或“以岗位为本位”教育模式的泥沼,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使专业教育真正根植于素质教育。

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带动,建立对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统一认知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创建专业知识的应用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使他们能够用动态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理解所学专业,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转化;使他们学会用创业者的眼光思考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的洞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得到提升[4]。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具体专业的粗放型通识教育,它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设置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学校开设的适用于全校范围所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应该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每学期开设1~2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创新创业课程一定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来实现,包括教材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变革等[5]。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应综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管理等知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深植其中[6]。比如,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创新创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在法律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公司法、企业法等内容。专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大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补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方面的空白点与创新点,进而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实现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创新创业联系紧密的项目,以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流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及各教学院系学工办人员经过短期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直接上岗的,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缺少针对性,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有一些是联盟单位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外聘人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往往只能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创新创业案例的介绍,理论性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还必须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才能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7]。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首先明确了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简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后从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创业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我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适合创业教育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反映效果良好。以为例,教学团队修订和完善了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一份;团队中两位教师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企业合作委员会颁发的创业导师证,一位教师获vbse创新创业训练营培训证书,选派五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编写和出版《创新与创业指导》教材一本和制作《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一份;团队新增院级教改项目1项、区级教改课题1项,新增20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2项,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3项。通过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自起,至今行健学院设计类专业群学生在“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开展“广西乐业县花坪镇兰花科普园景观规划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三维游戏开发”、“齐克尔设计工作室”、“新中式家居设计的创新表达”等院级以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8项、完成“东盟博览会主题网站界面设计”、“广西930电台画册设计”、“广西俊宁百康化妆品包装设计”等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350余项。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7项,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银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区级“优秀创业项目奖”一项、申请专利9项、成立并运行学生设计工作室16个、孵化1个团队注册成为设计公司。

8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标,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落地的保障措施。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及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们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就业机会,来缓解我国当下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社会价值,而且还大大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3).

[2]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秦忠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2.1构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目标体系,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切实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把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内容,突出由培养知识型向能力型、综合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中医、中药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2.2整合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上设置专门的创业主体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创业实践课,包括校园活动课和创业实践课等。根据创业课程建设要求,制定课程任务和评估标准,整合同一类课程为课程组协调、组织和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2.3建立广泛的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建设学校与医疗单位、药企创业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和提高。

2.4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才道路和就业途径。

2.5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创业知识和能力,加大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周立,李磊,徐国成,等.论构建适应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4(3):347348.

[2]王之虹.固本繁枝厚德精术:关于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4):112114.

[3]徐国成.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65.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区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区域经济为研究背景,探究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实用性。

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创业途径论文参考资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务实的人才教育发展方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质的社会主义工商管理类精英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竞争性人才。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不准确定位的工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认定方面普遍认为属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并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笼统认为是企业的高级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高校工商企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业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级别的界定影响,使高校在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没有灵活的变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上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而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没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

高校课程设计中对理论性知识培养过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性方面得到足够培养,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培养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容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该类人才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两种类型。故而,高校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放矢,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从人才培养的思路出发,当今人才培养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就极具社会发展特征,属社会发展性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来量身定做。根据当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目标人才培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

实现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计划性教育培养主要是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高等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实用度。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教育发展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不断培养企业工商企业管理精英式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设计方面,从创新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更具能力的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的高校,应该着力实际,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工商管理高级精英人才。建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性和理论性教育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加实用的专业型栋梁之才。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从宏观社会文化、中观校园文化、微观专业文化出发,试图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力求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

近几年,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更多的高职毕业生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业。据一大学生创业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只有7%的学生有创业的行为。而在发达的国家中一般占20%至3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很少,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创业认同方面,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在上海的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501名已经创业大学生中,只有23%的学生认为“社会文化支持、鼓励创业情况”是选择“满意”、“非常满意”,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在18477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6%的大学生认为“全社会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有6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这两项均说明高校创业理念尚未形成,创业文化体系尚未建构。

一、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创业文化也包含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自身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创业相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体系,从总体上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创业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一种社会文化。

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文化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和创业相关的特定群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氛围。当前,国家鼓励特色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型的社会,这对学生未来的创业意愿起到一定的激励、引导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愿,主动开展创业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创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的创业人才。同时也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官本位等传统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这对全体师生树立敢于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业文化从中观上讲是一种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行为的产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创业观、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开展创业文化活动,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组织一系列的特色创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实践。在浓郁的融合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三)创业文化从微观上讲是一种专业文化。

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行,人格魅力和学问修养并举,集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创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更要具备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开拓事业的愿望。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业倾向、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愿望。

“全球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larryfarrell)指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同时引导创业资金有序流动并培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以特色创业为主题,具有浓郁高职特色,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的,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业文化体系,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培养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创造力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文化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业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在高校建设创业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往往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其只注重工具性却往往忽视了目的性。“技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工具,或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工具”,却忽视了教育为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最终目的。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而使高职教育既适应社会的需要又符合育人的目的。

(三)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职学生个性特征普遍较强,表现在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上。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为拓展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迫切希望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相关的制度,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创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他们既可以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有内在的,有外显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高职院校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它是金字塔型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去研究,从宏观上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从中观上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从微观上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

(一)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引导高职生自主创业。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背后,有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形成。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及其特定群体的创业理想及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动力,鼓励并支持创业行为,为创业提供保障的价值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氛围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不可超脱的社会力量,以其特定的方式使社会创业文化意识转化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基础。发挥地方文化,弘扬特色创业精神。在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创业文化根源。自北宋以来,温州就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过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理性提炼,促进了区域商业文化的形成,成为温州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提倡功利、重商、富民的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激发下,形成了人人讲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创业精神。我院地处温州,学生身上大多“先天”具有创业的意识和梦想,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将创业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在实践中升华成创业精神。

导入企业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文化氛围。很多靠艰苦创业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大学生的偶像,他们的创业经验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活教材”。我校定期邀请红蜻蜓集团、森马集团、华盛集团、藤桥禽业等知名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指导师,举办创业讲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运用媒体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意识。通过媒体对创业个体进行激励与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及学习的典型。我院学生的创业事迹媒体报道颇多。我院学生水果玉米的种植、亲子农庄等创业事迹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我院创建了首个青年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培训班,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媒体弘扬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引用典型案例,激发特色创业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引用上海海运学院的傅章强、中国农业大学的廖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谢文婷、上海大学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洪祺良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淘宝网上唯一的皇冠级鸭舌卖家温州大学毕业生陈亮的典型案例。他们的成功能使学生形成崇尚创业的舆论氛围,增强自主创业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二)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创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从硬环境支撑与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创业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宣传创业典型案例,特别选取身边的师生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是提供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物质条件。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业的实践环节。设立创业基金会,支持并鼓励师生的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和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园及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实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创业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如设置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宣传栏,在教学楼、实验楼悬挂创业教育标语条幅,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广为流传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文化在校园内达到“宣传媒体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创业文化充满校园。

建设“学习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的教师,他们要具有渊博的创业文化知识、熟练的创业实践技能、持续的开拓创新能力、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是一位“学习型”的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体会,不断积累、储备、完善知识结构,真正完成从目前的“理论型”和“技能型”向“智能型”、“创新型”的师资转型。

设置凸显创业思想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kab创业教育等相关的课程,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授课时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力争做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三者结合,把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重视职业技能与特色创业的整合、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整合,探索出大学生特色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开展创业项目的对接,指导学生特色创业的项目。通过该模式,我校培养出一批具有温州地方特色,凸显我院“农”字特色的新型创业型毕业生。

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这三大板块的教学作用。本校建立创业团队近40支,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宠物医院、亲子农庄、经贸格子铺等创业实践场所,与温州喜得宝五金有限公司建立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构建起高职学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转化。

(三)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改革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的教学理念,运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扶持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中融合创业理念、创业内容,把创业教育直接纳入专业知识的领域,将专业文化扩展为创业文化,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构建创业文化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模拟实习、举办技能大赛、规划职业生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创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仅仅靠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依托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创业的实践中去。目前我院育人教育除课堂、实训室之外,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举办“创意农园”、“都市农夫”、校园技能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设计比赛、模拟公司组建等各种创业竞赛,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网商创业园、格子铺、亲子农庄等学生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及师资的支持,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创业,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创业培训的过程,采取主动的姿态,搭建创业教育的平台,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将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引进来,共同形成开放、和谐、对话的良性循环体系。

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企业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邀请本地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通过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法规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让学生对创业有真实的感悟,并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

立足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应力争把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来,对地方典型的创业文化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提升,将地方文化品牌引入专业教学中,找准结合点,把创业文化的构建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我院把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这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围绕温州区域文化特色展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创业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让创业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精神动力,转变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的创业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酒店服务的目标在于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因此酒店必须为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设施,确保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在企业管理中,酒店设备属于硬件措施,但却需要管理者对其进行调控。因此,酒店内部管理必须与外部营销进行融合,唯有如此,管理方式才能与酒店服务保持高度的协调,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2.酒店服务创新有利于对外营销。

基于新的形势,酒店大部分收入均源于游客。旅客从开始旅途,前往自己的目的的,或者尽情游玩一天之后,他们会从旅游中获得收获,但他们的收获和旅游地实际供给能力之间有所出入,因此无论在旅游前如何充分地进行准备,也需要大量的必备信息。酒店为游客提供的信息必须精准,能够帮助旅客获得更好的体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酒店必须努力打造品牌,竭力获得游客认同,此外还必须为客户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服务路线。总而言之,上述种种都需要酒店将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为酒店管理措施注入全新的动力,确保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旅游,节省费用的同时还能提升旅游的质量水平。

3.文化熏陶创新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

旅游新趋势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游客充分感受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酒店的文化氛围也会为他们精神层面的旅游提供保障。总而言之,酒店文化气质能充分突现酒店的品牌。以北京的汉庭酒店为例,在每一个客房中,都放置了许多书籍,可供客户随时取阅,酒店管理实践表明,顾客忠诚度与文化熏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由此可见,对游客进行文化层面的熏陶,酒店必须结合各个方面的管理,从服务管理、推销方式以及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新形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策略探究。

1.文化融合。

酒店获得信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建立自己的酒店文化来实现的。现代酒店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建设范畴,但真正具备文化品位的酒店却少之又少。就这个角度而言,酒店文化创新不仅是时代的主流,同时也代表了时代精神。身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韦尔奇就曾经说过:世界的变化越来越令人惊叹,因此只有我们先行改变自己,然后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均表明,企业对其内质文化进行创新,可使品牌文化活力得到增强。因此酒店管理人员要注重更新自己的理念,通过创新管理的内容及方式,展现酒店自身完全不同的文化气息。除此之外,酒店还必须创新人才文化,由上而下地展示自身的文化理念及文化品位,管理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为本,必须不断对技术文化进行创新,进而使创新理论转变成为现实,通过创造全新的生产函数来为文化注入活力。因此,酒店品牌文化建设并非随大流,而是必须结合人才文化及丰富的观念更新文化,同时采用营销的方式将酒店文化推送给客户,使企业文化产业链条更加完善,进而实现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

2.人事管理创新。

创新酒店管理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酒店管理形式。在人员管理方面,要舍弃以制度要求员工工作的旧管理方法,采取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新管理方法。新管理方法有利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形成齐心协力、上下团结一致的工作环境,展现企业的凝聚力。

(1)创新酒店管理机制需要采取新的人事晋职制度。要有关于人事晋职的明文规定,员工根据严格的规定进行人事调动。员工在晋职过程中能预见自己在未来工作中发展方向,从而更积极努力的工作。必须要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核后,确认员工是否符合晋职资格,之后再对员工进行人事调动。不能太经常进行人事调动,要建立有利于员工发展的晋职制度。能力优秀的酒店管理者需要更严格的晋职机制,以保证每个人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利用自身特长为企业做贡献。新的晋职制度与旧的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晋职制度肯定员工的工作,使员工在工作中更负责任;发现员工中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卓越的管理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2)创新酒店管理机制需要培养人才。酒店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式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酒店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的支持。优秀的人才有两种方式发掘方式:一,通过招聘等形式吸引人才;二,企业对人才进行培训。酒店中每个部门都需要卓越的领导型管理人才对各部门进行管理,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培训受训员工,为酒店各个部门的用人提供人才。整体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3.网络信息化。

网络能帮助酒店将酒店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给客人,酒店信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合作方进行在线交易、在线沟通,能够准确及时将酒店的各种信息传达给客人。酒店不仅要将信息放在大的网络平台上,也要将网络信息放在小网络平台上。利用多个网络平台,为酒店宣传,同时也为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做准备。酒店在进行网上营销时,特别要注意策略的使用,优秀的营销方案既能帮助酒店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又能帮企业拉来顾客。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参考优秀企业的营销方案,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营销策略。在制定营销方案时要注意每一个营销方式,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优秀的营销策略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现代酒店管理要选取优秀的营销策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在网上提升酒店的知名度,为客户提供服务。

4.全方位管理模式。

酒店的成功离不开全面的管理模式,建立全面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基础制度,建立制度的目的在于服务客人,提高客人的满意度。使客人对酒店的服务感到满意是酒店管理的最终目标。客人满意是指客人在酒店消费过后,对酒店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评价。全面的管理模式,是将整个酒店视为一体,管理每一个细节,明确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分清每一个部门应负的工作责任。“花园酒店”是我国知名的优秀企业,“花园酒店”的管理模式采取了新的管理机制,主要在于“花园酒店”保持各部门职能不变的基础上将职位分为正副级,在酒店经理管理方面,总经理拥有酒店的绝对管理权,在此基础上将酒店的管理部门分为三级,分别是各部门主管、主管总监、总经理,三级部门肩负不同的责任,互相监督,将酒店分开管理。这种创新型酒店管理模式既规范又充满人性化,有利于分清各部门职能职责,有利于提高酒店管理的工作效率。“花园酒店”在责任制方面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在监督制方面也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在酒店分为三级管理模式之后,实行三级之中各个部门相关监督的制度,以保证贯彻落实三级管理制度。相互制约要求设立核查的岗位,核查落实各个部门是否尽了相互监督的职责。在每个部门内部建立核查岗位,及时对部门内部工作随时进行检验和核实。制度创建能够帮助酒店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查核,同时还能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能够帮助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企业管理的问题所在,同时采取措施及时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5.酒店服务要体现个性化。

酒店长期发展、竖立良好品牌、形成独特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推出的特色服务。酒店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着手,才能确保企业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户,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酒店想要发展,必须要深知酒店自身的服务以及顾客需要哪种特色服务。在此基础上,调整酒店的装修风格,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使顾客在酒店体验到不同的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运用顾客“口口相传”的传统宣传方式对酒店进行宣传,使酒店的信息能够被大多数人知道。酒店在建立时,应结合旅游业,结合当地特色,结合顾客心理,特色的装修风格以及细心的服务,为顾客留下特殊的印象。留住“回头客”,使顾客下次达到此地时,能再次选择入住酒店,同时,顾客在满意之后会将酒店推荐给亲朋好友,隐性中提升了酒店的知名度,提高酒店的入住率。在节日或假日期间,酒店应推出多种便宜的入住套餐供顾客选择,推出多种吸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的活动,并结合网络和信息的方式告知新老顾客,使顾客花较少的錢就体验到酒店的优质服务,为下次顾客入住提供优秀的酒店选择。酒店要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独特的优势,来提升酒店的知名度。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由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仅要有饭店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适应各种酒店的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想很好地服务于客户,只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了必然选择。现结合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总结了一些体会。

一、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要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循序渐进。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要直接服务于酒店的第一线。通常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一般为:商务型、度假型和会议型的高星级酒店。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在2000~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面对酒店业的发展,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调整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校企合作伙伴,逐步建立多样化、多層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对外即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在社会上的名誉好坏。这方面都可以以酒店的星级程度、集团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知名度等作为评价依据。对内则是指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水平。一个员工只有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工作。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与晋升机制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学生个体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应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训企业。对于新兴的业态,则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逐步地认识和了解,因为新兴市场空间很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平台。

二、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实践。

综合考虑以上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实现了业态多样化、企业高水准、模式多元化。

(一)业态多样化。

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外、国内两大区域。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符合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企业高水准。

在合作企业类型众多的前提下,高水准是我们选择基地的另外一个准则。国内星级酒店全部为五星级酒店,80%以上为国际品牌酒店。在新兴酒店业态的选择中,以途家在线为例,是一家依托国际分散式酒店管理和业务标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线中呼叫中心、线上度假公寓在线订房交易系统的新型公司,开创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核心运营团队都是来自世界知名的it技术研发人员、资深酒店管理人员。

(三)模式多元化。

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来让学生实习,在此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与部分企业实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订单培养、师资培训、挂职锻炼、输出管理、技术交流、课程共建、短期实训等合作项目。

三、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

(一)评价的意义。

酒店专业要求学生对待客人服务在一线工作岗位,不同岗位地点、职责不同,要想实现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确实有些困难。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关怀。在校外实训基地选择中,企业的外部形象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对内的管理水平多少都会有偏差。这时就需要通过建立对企业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对于评价较高的企业可以继续合作,对于评价较低的企业应及时调整优化。

(二)三方评价机制的实践。

应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院系相关负责人,学生对企业评价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履行协议。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考察校企合作的层次、专业培养的力度、学生流失率及就业结合度。院系相关负责人主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实习生管理、工作环境、利益保障等情况。

在酒店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应加强校企合作紧密度,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更优良的环境,以便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在学院办学基础条件短期内无法切实改善的情况下,以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展示学院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这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简介。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9月招生以来,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先后与重庆交旅集团、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重庆君豪酒店、重庆喜来登饭店、重庆维景酒店、重庆融汇温泉酒店、重庆黄金游轮集团、北京东方饭店等十余家酒店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基于企业用人需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当、利益共享”的原则上,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地与合作单位研讨、协商,并形成详尽的酒店专业调研报告,每年都会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适时适度地导入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信息进传统课堂,形成特定的专业教育环境,最终完成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向学生个体内化的迁移,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并辅以个别访谈和电话采访等方法,对与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酒店、近百名该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招聘会现场进行了调研。结论显示,当前重庆酒店业发展势头良好,酒店业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訓,基本都可以上岗操作甚至优质完成工作,但是在素质方面,如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自身职业定位、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执行力等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暂时还达不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连接”,也达不到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标准。

该专业一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来予以重视,不断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探索,考虑到校园文化是一种培养人才、注重成果、重理论、学术水平至上、讲究程序、按部就班、使命、注重一个人的资历、水平、强化个性、宽松、有弹性的文化,而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以盈利、效益为主、讲究全体协作和强调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打破常规、创新、非程序化的一种实践文化,但两者都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于是将素质能力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以技能活动为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辅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在精神层面,坚持办学理念、弘扬学院优良传统、铭记校训、注重校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物质方面,加强校园设施建设、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在制度方面,完善管制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在行为方面,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互动、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已形成了现在的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分析。

在对近三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映出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度逐年趋好,但在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与企业文化融合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主导地位缺失。

从该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经验和现状来看,当地政府的主导和参与地位缺失,仅仅靠学院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有政府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扶持以及加大对高职酒店专业的宣传力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较为权威和完整的能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力的法律法规,甚至没有相关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也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校企合作双方,致使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3.2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职业特色。

或许因为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明确,还处于摸索和学习阶段,主要沿用过去办团校的管理方法与吸收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相结合,没有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酒店行业文化对实习生综合素质的行业要求,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不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3.3校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流于形式。

当前,学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但基本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割裂开来,把它理解为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开办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美化公寓比赛等,但大多由院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政治思想色彩浓厚,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也没有深入到全校师生的内心,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真正从张扬个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角度去重视,也没有放在高职办学方向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3.4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不扎实。

当前,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行“2+1”的教学模式,前两年在学校,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实习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倡导“生态教学”、“以工作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适时导入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动态信息和动态资源进课堂,但在当前的专业建设上,很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也仅限于形式上,不能全面系统的开展。其次,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简陋,基本上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不能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不高,大多数教师只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生产、管理一线相关的从业实战经历和经验。

3.5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基于近来的友好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日渐摆脱“培养人才是政府的事、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和“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的认识误区,基于酒店行业就业门槛低,离职流动率高,对行业忠诚度低的现实考虑,酒店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依据市场来调节,学校方能够为校企合作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之从长远利益的考虑,比如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宣传效益等有效的利益驱动,合作企业开始具有一定的“企业公民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比如共同探讨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的假期顶岗学习、共同组织并参与行业内的职业技能大赛等,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参与行为,积极性还是不够,合作深度也不够。

4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对接模式。

4.1核心价值观对接。

新生入学开始,以合作企业为主导,将行业共同奉行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发展与创新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将酒店专业按照“企业化”模式来建设。如邀请企业的领导前来做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意识上牢固確立“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或让学生参与企业每年进行“最佳员工”考评等工作,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4.2校企人员互动对接。

结合本专业对技能和实践要求高的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聘请企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的人培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具体方案的制定,突出实践教学特色;聘请大量专业技术骨干担任相关课程和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学习实践,不但可以提高职业技能,还可以充当校企文化对接的桥梁。

4.3课程对接。

通过课程这个教育主要载体和途径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运用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案和辅助学习资料,以案例分析、情景导入、真实项目教学教学法和进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等教学方式将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相关内容充实到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程中,在理论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提升为文化,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者让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增加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并进行相关的考核。

4.4组织开展与校企合作企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对接。

多开展一些以专业知识提升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如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演讲、专业知识竞答、技能大赛等,将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访问企业和校友中的榜样人物,邀请与之座谈或专题讲座,搭建好专家、优秀企业家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行业。

4.5校企合作对接。

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合作,如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都要向优秀的校企合作企业学习,从专业建设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行为规范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也要体现酒店专业的职业特色。在专业建设的管理上,应积极引入企业制度和自身制度加以糅合和改造,创新制度管理理念,借鉴优秀企业的用人制度和经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更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制度体系和适应人才发挥能力的制度。企业方对专业学生实行奖助学金支持、帮助投资校内的基础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共同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等。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1.1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导致创业教育目标模糊。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定位和就业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就必须构建创业教育的观念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

1.2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从总体看,创业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标准等还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中,难以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急需构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弥补学校创业理论教育的不足。

1.4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引导创业教育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对创业教育认识有限,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需要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良好条件。

1.5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教育整体投入不够,师资队伍创业整体素质低,系统培训机制尚未建立,都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和制度加以保证。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中国酒店业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已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酒店业的国际化推进,全行业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技术性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竞争需要,员工仅有理论知识或技能已不能满足国际化的市场和顾客对服务的要求,顾客不满意,酒店企业得不到更好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下降,员工得不到更好的福利和提升,工作积极性打折,服务打折,或转行或离职,酒店用工不足,导致酒店服务质量差,顾客不满,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行业用工已从劳动力型转为服务意识型。目前酒店行业用工缺口较大,这种缺口既有数量的缺乏,更有质量的缺乏。虽然国内各大高校、高职高专均有开设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类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但多数学生达不到企业的用工要求,且有大量学生不愿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转行,调查显示有近50%学生择业时回避酒店工作,而入职的学生工作后多在半年、一年后选择离职、离开酒店这个行业。最后导致酒店用工不足,酒店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从行为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教学入手,结合岗位实践的操作训练,一是探求酒店专业学生从业选择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二是确认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最终选择;三是如何有效改变这些影响因素,最终能让多数学生学以致用,以对行业需求与学生从业之间的矛盾能有所改善。

2文献探讨。

研究发现,具有难度的问题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状况。但其成效还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国内外有关实践行为与心理的实证研究中,多强调感知有用、沉浸体验、感知易用对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很少关注这些影响因素的前因。本课题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参与者的心理需要和活动情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沉浸体验。

mikecsikszentmihalyi指出:沉浸体验,是当人们在从事有挑战性、可掌控的任务时,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完全投入在一种行为中而体验到的一种整体感受。如chio&kim调研发现,沉浸体验是人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原因。

2.2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反映个人对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愿,即从事某项行为的主观概率,fishbein&ajen认为是预测行为最好的指标。

对行为意向的研究和应用涉及众多领域,如社区互动、社交共享等。

2.3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

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与感知易用是影响行为者接受信息的主要决定因素,其直接决定了行为者的态度和意向。此方面研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及网络游戏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

2.4活动情境。

西方关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事,并不断地发展与丰富。据研究文献表明,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始于实验室与课堂、逐渐拓展到学校、日常生活与实践共同体中。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抛锚式教学模式更适合酒店管理类这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的教学。

在模拟和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学校教学和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自己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实践体验与学习。

2.5心理需要。

运用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们从行为中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研究非常多。各类研究表明:人们在活动中满足了爱与归属的需要;获得赞美、奖励或得到较高的地位,满足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表现出的心理需要结构中,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人际交往的需要最为强烈,其次是与团队归属的心理需要。

3调研结果。

本文作为课题的第一部分探求影响酒店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因素。我们以本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四个年级學生,共计578名为调研对象,通过面谈、qq对话、课堂讨论、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重点对大四年级的学生做了逐一调查。经过调查,我们整理得出对学生们从业选择有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分析整理,最终得到六个方面的变量因子,分别是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这六个变量是影响学生们从业选择的关键变量,而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些变量对人们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

综上,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建立关于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探讨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挖掘影响感知有用、沉浸体验、感知易用的前因变量,探讨这些前因变量对行为者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效应关系。

4讨论与结论。

davis等人提出技术接受模型之初,认为影响个体采用系统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最初的技术接受模型中没有包含内在动机,视感知有用为一种外在动机。但davis等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内在动机显著地影响个体的选择。

沉浸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内在动机。因此,本文认为沉浸体验是影响行为者行为意向的内在动机前因变量,假设沉浸体验对行为者的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与刺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的一种不平衡或紧张的状态,由此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去寻求满足,以消除紧张感。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因素,同时动机也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据此,本文假设影响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前因变量为行为者内在的心理需要与外部活动情境。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初步提出以下假设: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1)、感知易用(h2)、感知有用(h3)对行为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行为者的感知易用对感知有用有正向显著影响(h4);活动情境对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5)、感知易用(h6)、感知有用(h7)有正向显著影响;心理需要对行为者的沉浸体验(h8)、感知有用(h9)有正向显著影响。

本文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旨在探求影响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心理需要、感知有用、活动情境、感知易用、沉浸体验和行为意向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各因素分析提出影响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业选择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并确认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初步假设了各变量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为本课题第二阶段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与分析奠定基础。

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本文所探讨问题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本校的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样本的局限性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后续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并考虑将已经毕业的学生纳入样本范围内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创业途径论文参考资料

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目前在国内高校倡导和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针对除英语公共课之外的专业课进行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著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着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代理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所着的《管理学》(第8版)、(美)弗雷德·r.戴维(fred)所着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所着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r)所着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所着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五、结论。

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更是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推动实行双语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和对抗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文档为doc格式。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对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独立学院可以从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办学模式来看,独立学院大多是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大多是企业)联合办学,其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产物,先天与企业联系紧密,具有创办企业的经验与优势,拥有创新创业的氛围。从培养目标来看,独立学院明确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2]。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从学生特点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大多数学生自制力较差,但是家庭条件优越,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实践动手能力强。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更适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综上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对社会发展、学院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基本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独立学院的核心使命。独立学院只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独立学院自我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自身体制、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处于尴尬地位。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没有财政支持,相对于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权受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唯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到高,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需求的最高目标。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无论大学生将来走向何种岗位,在工作中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进而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免遇到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隐患。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就业者转向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元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

(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势在必行,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舆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由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再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校园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上融入创新理念,让学生切实融入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中,切身感受创新创业。最后,从校风、教风、学风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崇尚科学、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校园文化精神。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创办企业的教育,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支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这就需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只有实现高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惠及每位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切实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大学生开展分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设为必修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尽早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自觉地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后续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应该开设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与税收、公共关系、决策评估、社会调查、市场营销等专业,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

针对大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实用创新创业教育。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创业实战案例,讲解创办企业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市场调查、项目选择、商业评估、风险控制、企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同时利用创业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借助模拟软件,全面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各项事务等,增强大学生创业感性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效利用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它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及创业实践。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更应受到重视和有效指导。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以及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决策方法等。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评估,对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导师,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有条件地进行“孵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多元化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建设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导致这方面的人才短缺。办学时间较短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保障,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一方面注重自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使所有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选拔有意愿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中来,通过定期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鼓励他们到优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用实践验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四)多渠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也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检验理论、掌握理论、丰富理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必备条件。

一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运营模式、行业知识、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调查分析、归纳推理、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专业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及运用情况;了解工作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四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动员学生参加校内外基础竞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数学建模竞赛、高数竞赛、英语竞赛、c语言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

五是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对创业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经过专业评估,提供创业场地、资金、设备等,加强指导和服务,进行创业孵化。

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驾护航,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需要政策保障、评价体系、资金保障等支持。一是组织保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政策宣传、政策制定、教师培养、课程安排等。二是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初期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应该建立校友捐赠、企业投资、学院投资、创业贷款等多渠道筹资措施,彻底解决大学生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三是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客观有效评价教育效果是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组建由学生代表、校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家、学校督导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计划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院领导、教师,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又关系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z]..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从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对构建立体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层次。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目标:了结性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就是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即了结性就业。它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于职业的获取,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两方面:提供职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推销技能。

中级目标:和谐性就业。实现就业,只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并不等于就业和谐。因此,学生与所获取职业匹配、和谐成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中级目标。与了结性就业目标相比,更加突出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和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尽可能地优化人职匹配度。

高级目标:发展性就业。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理念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是最高层次目标。它要求职业发展教育在内容设置、时间安排、途径开发上都要注意系列化。通过系统、规范、细致的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长远职业发展能力、谋求其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真正追求的境界。

二、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主客体分析。

主体是全员性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校内外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所有力量。在校内,要构建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专业、学生组织等共同承担职业发展教育任务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保障教育工作的优质、高效。在校外,要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的代表组织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局面。

客体是全体性的、全面性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从大一学生开始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作好心理上、思想上、观念上、能力素质上的准备,解决现行的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内容不全面、效力不大等问题。

三、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不同,我们可将学生的在校三年学习时间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定向期和准备期,针对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适应期教育。

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后3个月内。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着重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从而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期的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具体教育内容如下。

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新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形势与政策、校史院情、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教育,开展“我是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道德法纪教育:以典型的案例开展校纪校规、文明习惯与道德、法纪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掌握学籍管理等规定,树立法纪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不适应,开展心理调适、班集体建设等内容的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克服不良心理,逐步学会驾驭新环境。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和个性测试,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二)职业探索期教育。

一般是入学后3个月和第二学期。职业启蒙期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这个时期的教育以测试、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为主,具体内容如下。

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表、16项人格等心理测试结果及讲解,运用相关分析方法,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认识,从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

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人物访谈、职业信息收集和企业走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明确职业素质要求,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个人方案制订以及以职业咨询为内容的团体辅导,按照“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世所需、择已所利”的原则,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定向期教育。

二年级学生开始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即职业定位期。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更要注重日常教育,具体内容有如下方面。就业思想指导:通过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同时做好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思想准备。就业政策指导:宣讲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原则及有关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以指导学生依法办事,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业信息指导: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培养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业教育:以创业案例为主,开设创业方法和创业法规指导、创业能力锻炼等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四)职业准备期教育。

在三年级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以上的顶岗实习。职业准备期是学生真正置身于生产企业的职业岗位中,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并顺利完成就业。这一时期以实践指导为主,具体内容有: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实践指导。

四、考核。

职业发展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论和能力考核。理论考核内容应包括对于职业、就业和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状况。把短期大学学业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方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修正过程。对于知识部分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核,对于能力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师生访谈进行定性考核,再结合课堂出勤等日常表现情况按一定比例评定综合成绩。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连贯、全方位的工程。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育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就业工作职能服务机构,加大职业发展指导专职人员培养力度,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