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论文(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9 11:54:20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范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范文范本,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

可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早在20xx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业余”的位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由其创新创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园等专门机构来承担和管理的,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基本雷同,要么聘请学校的联盟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要么由各个院系的学工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2]。

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电子信息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各大行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如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他们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电子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系统。

他们在开发设计新的电子产品时,往往只考虑功能的完善性、运行的稳定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用户需求状况、性价比等市场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设计的产品看似完美但无市场推广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市场价值,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未来信息社会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前提是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以学科为本位”教育模式或“以岗位为本位”教育模式的泥沼,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使专业教育真正根植于素质教育。

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带动,建立对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统一认知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创建专业知识的应用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使他们能够用动态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理解所学专业,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转化;使他们学会用创业者的眼光思考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的洞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得到提升[4]。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具体专业的粗放型通识教育,它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设置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学校开设的适用于全校范围所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应该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每学期开设1~2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创新创业课程一定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来实现,包括教材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变革等[5]。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应综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管理等知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深植其中[6]。比如,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创新创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在法律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公司法、企业法等内容。专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大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补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方面的空白点与创新点,进而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实现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创新创业联系紧密的项目,以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流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及各教学院系学工办人员经过短期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直接上岗的,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缺少针对性,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有一些是联盟单位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外聘人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往往只能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创新创业案例的介绍,理论性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还必须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才能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7]。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首先明确了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简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后从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创业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我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适合创业教育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构建满足当代社会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转型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理的基础上,设置以实践为特色的核心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群的建设,而且还应对课程体系的运作予以保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素养、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现代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又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需以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思维去面对互联网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从而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应对变化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要转化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实践,必须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际情况,以设计类专业群为例,笔者根据以下要求对设计类专业群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深刻把握专业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应具备适应的行业部门、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结构明确给出具体的培养要求。

2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突出精准性、可行性和系统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基础优化、融会贯通、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学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性的课程比例,提高应用性、创新性课程比例;优化教学内容,使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遵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又要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还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的成功经验。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把培养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变。经调研发现,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面向少部分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及潜能的大学生而开设的,而面向所有大学生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是大势所趋。在方向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发展实际和学生就业或创业需求。原则设立2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分方向培养。分方向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安排,以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为宜。进一步推动设计大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一个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群平台。将“相同的技术基础”或“相近的学科基础”相关的课程整合,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将相同的或相似的实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实验平台。

3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渠道,构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整体规划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与校外培养、毕业实习与社会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企事业单位工作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需求,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窗口,重点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理论性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环境;第二,根据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与性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把设计技能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三,增加设计技能实习实训、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四是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的创新创业活动,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实践和创业实践。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开设创新指导课程和开放实验,大力推进创新训练项目,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坚持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服务面向,模块化、小型化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递阶式就业创业面向模块、考证模块和深造模块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使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增强专业竞争力。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响应“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培养与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是产学研融合一体、教学做合一的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前三学以校内教学为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1”是指最后一年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实习或自主开展创业活动,使学生得到行业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落实和推动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必修课程可以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必修课可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体课程,而选修课可设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际关系学、商业法律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必修课、选修课相辅相成,可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合理分析讲解各种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传达的经验中有效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新技能,使学生在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时少走弯路。

6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6.1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力培养。

基于设计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倡导以设计技术作为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业知识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竞争力。为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过教学关,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相应措施如下:(1)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2)对教师的思想状况、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为人师表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指导与考核,开展“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3)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各教学环节工作,包括听课、讲授理论课、指导课程设计、实验及课内外教学活动、批改作业、答疑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4)开展“一师一课”工程,全面提升整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5)鼓励教师参加教改课题和课程研讨,编写创新创业教材。(6)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院的教学竞赛。(7)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院内外创新创业项目。(8)激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创业,做到真正懂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

6.2教学团队建设保障。

合理落实制度、政策、资金和物质等保障措施,可使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长期的发展,教学团队更有激情和活力,运行机制更健全,管理更顺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1)制度保障:根据国家、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将教学团队建设摆在显著、重要的地位,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和激励制度,为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教学团队管理方面,建立所在单位总管、团队负责人主管、骨干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实施、有机协调的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管理实施制度,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储备军,理清团队的发展方向,树立共同奋斗的远景目标。(2)政策保障:在高校管理层面,出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与实践,并在岗位聘任上向建设团队成员倾斜,有助于更多的团队成员成为教学骨干和创新创业导师,推动团队的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3)资金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专款专用。高校有关部门应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合理安排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团队建设。(4)物质保障:高校应积极改善教学团队的教学及团队建设的设备设施,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反映效果良好。以为例,教学团队修订和完善了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一份;团队中两位教师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企业合作委员会颁发的创业导师证,一位教师获vbse创新创业训练营培训证书,选派五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编写和出版《创新与创业指导》教材一本和制作《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一份;团队新增院级教改项目1项、区级教改课题1项,新增20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2项,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3项。通过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自起,至今行健学院设计类专业群学生在“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开展“广西乐业县花坪镇兰花科普园景观规划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三维游戏开发”、“齐克尔设计工作室”、“新中式家居设计的创新表达”等院级以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8项、完成“东盟博览会主题网站界面设计”、“广西930电台画册设计”、“广西俊宁百康化妆品包装设计”等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350余项。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7项,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银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区级“优秀创业项目奖”一项、申请专利9项、成立并运行学生设计工作室16个、孵化1个团队注册成为设计公司。

8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标,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落地的保障措施。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及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们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就业机会,来缓解我国当下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社会价值,而且还大大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3).

[2]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秦忠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论文

首先,须明确创业教育的特征和定位,本文认为对工商专业而言,创业教育既非通识教育,也非完全的'专业教育,而是既兼具两者特征,又与两者形成互补关系的一种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内容与通识教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战略构想、团队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内容可作为专业教育的加深与扩充。本文提出的创业教育体系,超出一般的课堂教育范畴,它立足于系统工程的高度,靶向于核心理念中的各方面有重点的实施培养。以下从教材、课程、师资和平台载体四个维度阐述建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

3.1基于教材的维度。

一是改变传统的单一教科书模式,推行立体化教材,建立创业资源库,包括:讲义、电子文档、试题库、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等,注重对当地典型创业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二是教材中引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强调实际操作,围绕“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设置项目任务,包括:政策导向、机会辨析、企业创办、市场调研、产品构想、渠道建立、展会促销、资本运作等;三是结合地方发展需求,教材可分行业设计内容。如:结合地方特色,编写面向典型行业、重点行业的创业教材;四是探索教材编写的多方参与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邀请企业家担任教材顾问或直接参与编写,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地创业事实的调研和收集工作,以讲义为例:可向本届学生布置地方创业数据、案例的收集任务,以备下届学生参考学习。

3.2基于课程的维度。

一是工商专业应将短期的培训模式演变为长期的课程体系,并将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创业情感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二是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有机整合,增加专业教育中的创业内涵,如:在人力资源课程中适量纳入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三是推行“参与式课堂”,结合创业平台,以学生参与为基本理念设置创业项目和教学任务,重引导、轻灌输,强化创业课程体系的趣味性、愉悦度;四是将课程对外开放,如:邀请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地方创业名人、产业精英等参与创业教育,或由教师创建“网络社区”聚集校外创业资源,鼓励学生与创业群落开展线上交流,撰写心得等;五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工商模拟市场、创新方案评选、大学生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3.3基于师资的维度。

一是培养双师型在校教师团队,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定期安排教师赴地方重点企业学习实践,转变纯学者型师资;二是在相关政策框架内,允许在校教师在相关企业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或以独资、技术(资金)入股参股等方式在岗离岗创业,塑造“企业家型学者”;三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引入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型兼职教师,倡导企业家与在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课须由校内教授和校外精英同时承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做到了高度的师资融合;四是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学生自由选择创业导师,导师对优秀的创业项目实施跟踪。

3.4基于平台的维度。

一是创业平台应整合校内其他相关专业资源分工合作,其中工商专业可主导复杂技术或产品开发之外的其他功能模块;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筛选平台项目,推进平台成果市场化,建立合理的平台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建设多功能的创业支撑平台。在决策方面,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宏观上为创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统筹创业教育工作,科学的制定平台运作制度和流程,调配多方资源;在资金方面,搭建创业融资平台,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对接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和吸引企业赞助、风险资金,多方面扩展筹资渠道;在资源储备和扩散方面,创建咨询平台,资源平台,收集重要的创业材料和信息(如:从互联网、行业云中获得资源),针对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提供咨询与帮助;在项目实操和展示方面,构建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电商创业基地、创业成果展览、推广平台等。该体系中,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一个子体系,其中,课程维度是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通过有效执行课程维度力求将教材、师资、平台维度进行整合。

4结语。

对高职工商专业而言,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业认知和情感,是传导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也是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巩固和强化,因此,它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而非一门单独的通识课或专业课。本文认为,高职工商专业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创业价值教育、事实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并从教材、课程、师资、平台四个维度构建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核心纽带,连接了教材、师资、平台等必备资源。该体系的实施须贯穿工商专业学习的全阶段,体现出系统工程的思想:认知与实践层面的统一、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结合、课程维度与教材等维度的整合、工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嫁接、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互补,等等。

参考文献:

[4]韦志江.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论文

创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高效创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其目的也是为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而其目前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的引进也使它的发展变得更为顺利。但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较为缓慢,仍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没有真正意义上与我国的教育体系相融合。本文就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探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

(一)教育缺乏科学的定位。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高校教师一般都只会一味的给学生讲解创业的发展现状和它的未来前景,只简单的把创业教育当做一门专业课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潜能的挖掘,和对学生创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位偏离的方向。

(二)新型学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作为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我国的教育主体系相融合,这就导致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基础力量薄弱,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都缺乏这样的实践经验,导致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高分低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都会显得手足无措。

(三)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效创业技能的人才,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需要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当前国际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出当前环境下创业的优势和弊端,这样的能力在学生在学校是永远也掌握不了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果。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在学生的实践工作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不仅时间短,而且大都是在应付差事,走过场,学生没有掌握到真正的实践技能,走出校门以后,才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二、如何将创业教育完美融合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去。

(一)课程体系相结合。

首先要将创业教育这一思想融入到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去,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入到学生思想中去,不断的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可以在每一门课程结束以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来提升他们的创业教育学习能力。第二,要对创业教育教学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对这门学科的设置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学完紧跟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最后,要把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理解融入到教学当中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有一个对区域经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二)改革教学方式。

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只在课堂时间有机会接触创业教育,其他时间并不能涉及。创业教育的学习离不开环境,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创业教育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练习的机会,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创业能力模拟试验,强制性让学生进入创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将自己所学的创业教育内容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能力,他们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情景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创业能力的高低,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多练习,成为一个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未来发展能力,高校要加强他们的师资力量建设,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让他们把对创业的理解告诉给学生,高校可以让这些教师参与到他们的内部决策会议中去,通过一些真实的体验,然后制定出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来带给学生更真切的感受。

(四)丰富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高校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创业人才,那么必须要改善的部分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期,通过联系一些外部企业,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听一听这些企业的创业人员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内部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掌握创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和关键因素,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一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和如何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去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给同行和社会热心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1]。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

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2]。

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

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

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分析论文

创业教育不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职业生涯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着眼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与调整,重点在于个人特点如何在职场最有回报地呈现及如何实现各职业与生活的平衡发展。创业教育源于创新思维,旨在指导创业主体把创意想法商业化,要求创业者必须有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走深入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路线,强调整合资源、跨界与混搭,从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发现和捕捉机会。二者基于不同的思维体系,更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而,将创业教育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极为不妥。即使有些职业教育教材将创业作为其中一部分内容,也仅是在自我分析——能岗匹配一一职业转换之后为保持内容完整而顺带涉及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展开,它是人的深层需要和深刻全面发展的形式,并非要求所有大学生能做到。

国内的创业教育研究多从创业教育本身的规律、体系、特点来展开,对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涉及不深。在创业教育的实操和模拟阶段中,有关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销售、财务管理与融资等,均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在创业计划书中的相当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可或缺。如此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天然的适于创业教育的特点,有直接的构成创业教育的部分,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这是表面上的观点,深入探究却未必贴切。更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的观点后,二者如何相互融入,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

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

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

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

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1)创业教育师资的开拓。

事实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而全面,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有强化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市场策划能力,才能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任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在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创业教育的专业关联性,最好是具有创业实践、企业咨询经历,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乃至某方面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具备创业学和创业管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

从创业管理角度看,创办企业离不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有过创业和咨询经历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环境认知和经验总结,对于创业共性的问题会有贴切的指导。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财务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指导创业和企业经营的导师;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创业项目的策划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因而,创业教育开展的师资,很可能需要由富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者构成创业咨询团队。同时,应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和创造条件,以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从创业教育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方式,就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若不与行业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指向性,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专业建设,都容易导致方向模糊。没有方位感的教育,必然导致迷失,如大海上的航船缺少目标,缺少前行的动力。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以创业教育为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明航向,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热点“靠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对某些行业特点、规律有常识和经验,对某些行业的供需价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有相关了解。

(3)运用商业计划书。

某种程度上,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可以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靠岸”的出入口,它要求专业必须结合行业的环境、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商业计划书可以横贯宏微观环境分析,战略分析,生产与运营管理,人员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薪酬、员工关系,新产品策划与开发、营销策划、品牌运作、渠道和销售管理等,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融资并购、会计统计等等。紧密结合行业的商业计划书的高质量团队化撰写既可视为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类专业教育的结合点,也可成为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的综合性训练,完全可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创业开辟道路。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创业途径论文参考资料

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目前在国内高校倡导和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针对除英语公共课之外的专业课进行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著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着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代理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所着的《管理学》(第8版)、(美)弗雷德·r.戴维(fred)所着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所着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r)所着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所着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五、结论。

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更是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推动实行双语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和对抗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文档为doc格式。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从宏观社会文化、中观校园文化、微观专业文化出发,试图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力求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

近几年,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更多的高职毕业生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业。据一大学生创业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只有7%的学生有创业的行为。而在发达的国家中一般占20%至3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很少,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创业认同方面,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在上海的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501名已经创业大学生中,只有23%的学生认为“社会文化支持、鼓励创业情况”是选择“满意”、“非常满意”,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在18477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6%的大学生认为“全社会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有6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这两项均说明高校创业理念尚未形成,创业文化体系尚未建构。

一、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创业文化也包含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自身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创业相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体系,从总体上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创业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一种社会文化。

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文化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和创业相关的特定群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氛围。当前,国家鼓励特色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型的社会,这对学生未来的创业意愿起到一定的激励、引导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愿,主动开展创业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创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的创业人才。同时也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官本位等传统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这对全体师生树立敢于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业文化从中观上讲是一种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行为的产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创业观、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开展创业文化活动,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组织一系列的特色创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实践。在浓郁的融合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三)创业文化从微观上讲是一种专业文化。

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行,人格魅力和学问修养并举,集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创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更要具备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开拓事业的愿望。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业倾向、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愿望。

“全球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larryfarrell)指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同时引导创业资金有序流动并培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以特色创业为主题,具有浓郁高职特色,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的,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业文化体系,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培养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创造力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文化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业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在高校建设创业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往往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其只注重工具性却往往忽视了目的性。“技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工具,或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工具”,却忽视了教育为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最终目的。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而使高职教育既适应社会的需要又符合育人的目的。

(三)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职学生个性特征普遍较强,表现在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上。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为拓展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迫切希望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相关的制度,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创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他们既可以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有内在的,有外显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高职院校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它是金字塔型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去研究,从宏观上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从中观上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从微观上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

(一)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引导高职生自主创业。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背后,有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形成。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及其特定群体的创业理想及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动力,鼓励并支持创业行为,为创业提供保障的价值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氛围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不可超脱的社会力量,以其特定的方式使社会创业文化意识转化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基础。发挥地方文化,弘扬特色创业精神。在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创业文化根源。自北宋以来,温州就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过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理性提炼,促进了区域商业文化的形成,成为温州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提倡功利、重商、富民的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激发下,形成了人人讲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创业精神。我院地处温州,学生身上大多“先天”具有创业的意识和梦想,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将创业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在实践中升华成创业精神。

导入企业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文化氛围。很多靠艰苦创业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大学生的偶像,他们的创业经验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活教材”。我校定期邀请红蜻蜓集团、森马集团、华盛集团、藤桥禽业等知名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指导师,举办创业讲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运用媒体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意识。通过媒体对创业个体进行激励与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及学习的典型。我院学生的创业事迹媒体报道颇多。我院学生水果玉米的种植、亲子农庄等创业事迹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我院创建了首个青年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培训班,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媒体弘扬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引用典型案例,激发特色创业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引用上海海运学院的傅章强、中国农业大学的廖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谢文婷、上海大学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洪祺良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淘宝网上唯一的皇冠级鸭舌卖家温州大学毕业生陈亮的典型案例。他们的成功能使学生形成崇尚创业的舆论氛围,增强自主创业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二)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创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从硬环境支撑与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创业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宣传创业典型案例,特别选取身边的师生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是提供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物质条件。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业的实践环节。设立创业基金会,支持并鼓励师生的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和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园及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实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创业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如设置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宣传栏,在教学楼、实验楼悬挂创业教育标语条幅,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广为流传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文化在校园内达到“宣传媒体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创业文化充满校园。

建设“学习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的教师,他们要具有渊博的创业文化知识、熟练的创业实践技能、持续的开拓创新能力、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是一位“学习型”的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体会,不断积累、储备、完善知识结构,真正完成从目前的“理论型”和“技能型”向“智能型”、“创新型”的师资转型。

设置凸显创业思想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kab创业教育等相关的课程,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授课时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力争做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三者结合,把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重视职业技能与特色创业的整合、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整合,探索出大学生特色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开展创业项目的对接,指导学生特色创业的项目。通过该模式,我校培养出一批具有温州地方特色,凸显我院“农”字特色的新型创业型毕业生。

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这三大板块的教学作用。本校建立创业团队近40支,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宠物医院、亲子农庄、经贸格子铺等创业实践场所,与温州喜得宝五金有限公司建立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构建起高职学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转化。

(三)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改革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的教学理念,运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扶持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中融合创业理念、创业内容,把创业教育直接纳入专业知识的领域,将专业文化扩展为创业文化,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构建创业文化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模拟实习、举办技能大赛、规划职业生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创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仅仅靠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依托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创业的实践中去。目前我院育人教育除课堂、实训室之外,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举办“创意农园”、“都市农夫”、校园技能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设计比赛、模拟公司组建等各种创业竞赛,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网商创业园、格子铺、亲子农庄等学生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及师资的支持,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创业,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创业培训的过程,采取主动的姿态,搭建创业教育的平台,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将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引进来,共同形成开放、和谐、对话的良性循环体系。

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企业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邀请本地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通过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法规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让学生对创业有真实的感悟,并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

立足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应力争把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来,对地方典型的创业文化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提升,将地方文化品牌引入专业教学中,找准结合点,把创业文化的构建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我院把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这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围绕温州区域文化特色展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创业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让创业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精神动力,转变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的创业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区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以区域经济为研究背景,探究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场环境情况,在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和实际内容,制定服务保证措施,进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实用性。

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

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2.1构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目标体系,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切实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把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内容,突出由培养知识型向能力型、综合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中医、中药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2.2整合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上设置专门的创业主体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创业实践课,包括校园活动课和创业实践课等。根据创业课程建设要求,制定课程任务和评估标准,整合同一类课程为课程组协调、组织和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2.3建立广泛的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建设学校与医疗单位、药企创业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和提高。

2.4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才道路和就业途径。

2.5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创业知识和能力,加大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周立,李磊,徐国成,等.论构建适应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4(3):347348.

[2]王之虹.固本繁枝厚德精术:关于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4):112114.

[3]徐国成.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65.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从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对构建立体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层次。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目标:了结性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就是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即了结性就业。它在整个过程中定位于职业的获取,职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两方面:提供职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推销技能。

中级目标:和谐性就业。实现就业,只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并不等于就业和谐。因此,学生与所获取职业匹配、和谐成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中级目标。与了结性就业目标相比,更加突出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和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尽可能地优化人职匹配度。

高级目标:发展性就业。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理念以及生涯规划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主动适应、转换乃至开拓职业,是最高层次目标。它要求职业发展教育在内容设置、时间安排、途径开发上都要注意系列化。通过系统、规范、细致的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长远职业发展能力、谋求其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真正追求的境界。

二、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主客体分析。

主体是全员性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校内外涉及和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所有力量。在校内,要构建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专业、学生组织等共同承担职业发展教育任务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保障教育工作的优质、高效。在校外,要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的代表组织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局面。

客体是全体性的、全面性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从大一学生开始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作好心理上、思想上、观念上、能力素质上的准备,解决现行的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内容不全面、效力不大等问题。

三、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不同,我们可将学生的在校三年学习时间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定向期和准备期,针对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适应期教育。

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后3个月内。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着重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从而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适应期的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具体教育内容如下。

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新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形势与政策、校史院情、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教育,开展“我是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道德法纪教育:以典型的案例开展校纪校规、文明习惯与道德、法纪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掌握学籍管理等规定,树立法纪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不适应,开展心理调适、班集体建设等内容的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克服不良心理,逐步学会驾驭新环境。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和个性测试,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二)职业探索期教育。

一般是入学后3个月和第二学期。职业启蒙期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这个时期的教育以测试、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为主,具体内容如下。

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表、16项人格等心理测试结果及讲解,运用相关分析方法,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认识,从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

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人物访谈、职业信息收集和企业走访,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明确职业素质要求,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个人方案制订以及以职业咨询为内容的团体辅导,按照“择已所爱、择已所长、择世所需、择已所利”的原则,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定向期教育。

二年级学生开始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即职业定位期。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更要注重日常教育,具体内容有如下方面。就业思想指导:通过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同时做好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思想准备。就业政策指导:宣讲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原则及有关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以指导学生依法办事,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就业信息指导: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培养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业教育:以创业案例为主,开设创业方法和创业法规指导、创业能力锻炼等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四)职业准备期教育。

在三年级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以上的顶岗实习。职业准备期是学生真正置身于生产企业的职业岗位中,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并顺利完成就业。这一时期以实践指导为主,具体内容有: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实践指导。

四、考核。

职业发展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论和能力考核。理论考核内容应包括对于职业、就业和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状况。把短期大学学业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方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修正过程。对于知识部分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核,对于能力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师生访谈进行定性考核,再结合课堂出勤等日常表现情况按一定比例评定综合成绩。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连贯、全方位的工程。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育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就业工作职能服务机构,加大职业发展指导专职人员培养力度,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论文

摘要:分析美国、英国、丹麦、日本和印度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1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和创业实践论[1]。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创业和就业打下基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升华,有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教育[1]。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创业教育模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创业教育理念、内容与效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2]。

2.1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有聚焦式(focused-model)创业教育和普及性(university-widemodel)创业教育两种模式。前者适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后者适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分为磁铁模式和辐射模式,都把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3]。

2.2英国高校创业教育。

受美国创业教育的影响,英国高校较早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英国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特点,大量运用头脑风暴、游戏模拟、竞赛等多种方法开展创业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全日制成人学生人数日趋减少,通过慕课开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英国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吸引学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慕课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具有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慕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合理地链接课程资源,并进行评估和认证是慕课教育的难题[4]。

2.3日本高校创业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高校逐渐推行创业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规范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日本主要有三种创业教育:一是普及型创业教育,就是把所有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通识教育;二是专门型创业教育,面向具有特定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三是技艺辅助型创业教育,面向应用性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虽然丹麦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式创业教育专属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第二,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第三,集聚创业师资,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印度创业教育具有联动性特征。首先,学校以学生自主就业为中心,开展创业教育,并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学校教师讲授创业理论知识,企业行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既能提供充足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创业实践教育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3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目前全国所有高校都实施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二是实施kab(knowaboutbusiness)项目,大力培养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教师。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承办kab项目,先后在全国20余个省市培训了近千名创业教育教学教师。三是实施syb(startyoubusiness)项目。由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承办syb项目,最初培训下岗工人,以扶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早已解决,目前转向培训大学生。四是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开始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该赛事与创业实践赛、公益创业赛等比赛项目并入“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目前级别最高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业教育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5]。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六个方面的措施,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和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五是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六是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4.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高校普遍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要求,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色彩。这导致高校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应摒弃错误的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创客”。

4.2培养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必须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才能圆满地完成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创业教育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注重实践教学[8]。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不适合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教学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非常稀缺,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以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教学的载体。

创业包括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开拓市场、整合创业资源等重要环节。学校应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期望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尽相同。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把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能自成一体,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9]。高校应认真探索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4.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都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短板。学校、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创业教育机构、企业等都各具优势,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内创业基地,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共享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基地,促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10]。

高校应多元化评估创业教育质量,全面客观地反映创业教育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度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从参加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人数占比,评价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从参与竞赛的获奖人次、等级等评价创业教育成效。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评价创业教育。从落实国家创业教育政策、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基础;从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创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评价学校创业教育条件。最后,从学生创业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市场的能力等方面,评价创业教育实践效果[11]。总之,要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创业教育。

4.6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政府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不仅要制定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而且还应制定大学生创业的保障制度。高校应设置创业指导机构,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总之,应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使创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1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降低了创业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在信息化时代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课题,以寻求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由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仅要有饭店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适应各种酒店的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想很好地服务于客户,只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了必然选择。现结合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总结了一些体会。

一、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因此,要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循序渐进。影响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要直接服务于酒店的第一线。通常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一般为:商务型、度假型和会议型的高星级酒店。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在2000~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面对酒店业的发展,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调整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校企合作伙伴,逐步建立多样化、多層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对外即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在社会上的名誉好坏。这方面都可以以酒店的星级程度、集团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知名度等作为评价依据。对内则是指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水平。一个员工只有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工作。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与晋升机制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学生个体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应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训企业。对于新兴的业态,则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逐步地认识和了解,因为新兴市场空间很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平台。

二、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实践。

综合考虑以上校外实训基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实现了业态多样化、企业高水准、模式多元化。

(一)业态多样化。

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外、国内两大区域。通过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符合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企业高水准。

在合作企业类型众多的前提下,高水准是我们选择基地的另外一个准则。国内星级酒店全部为五星级酒店,80%以上为国际品牌酒店。在新兴酒店业态的选择中,以途家在线为例,是一家依托国际分散式酒店管理和业务标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线中呼叫中心、线上度假公寓在线订房交易系统的新型公司,开创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核心运营团队都是来自世界知名的it技术研发人员、资深酒店管理人员。

(三)模式多元化。

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来让学生实习,在此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与部分企业实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订单培养、师资培训、挂职锻炼、输出管理、技术交流、课程共建、短期实训等合作项目。

三、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

(一)评价的意义。

酒店专业要求学生对待客人服务在一线工作岗位,不同岗位地点、职责不同,要想实现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确实有些困难。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关怀。在校外实训基地选择中,企业的外部形象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对内的管理水平多少都会有偏差。这时就需要通过建立对企业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对于评价较高的企业可以继续合作,对于评价较低的企业应及时调整优化。

(二)三方评价机制的实践。

应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院系相关负责人,学生对企业评价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履行协议。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考察校企合作的层次、专业培养的力度、学生流失率及就业结合度。院系相关负责人主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实习生管理、工作环境、利益保障等情况。

在酒店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应加强校企合作紧密度,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更优良的环境,以便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例子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通过软硬件基础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学生提供立体的创业支撑平台,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受到资金、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影响,效果和覆盖面有限。主要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提出高校搭建网络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的措施和途径。

1高校积极打造网络创业基础平台。

随着互联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创业的投入小、风险小、易管理等特征,使得网络创业成为高校学生创业的首选和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努力营造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1)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组织机构,积极引进供货企业、快递公司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团队、实训室、货物保管平台,提供启动资金、创业补贴等相关支持,引导设置学生创业协会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学校积极探索师傅带徒弟的师徒模式、项目导向的项目团队模式、以及工作室和公司运营等模式。

(2)积极宣传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创业。利用学校各类传统和网络媒体工具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典型的宣传,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和素质学分,给予经费和场地的支持。

(3)强化网络创业典型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大学生走进微创企业、知名创业型企业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校友、学校创业典型做专题报告、沙龙、组建协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和体悟成功人士的经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