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水的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8 10:37:46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相衔接,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制定教学计划有所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和要点,并借鉴范文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材料,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2.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3.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

4.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5.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三.具体内容。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四、总结。

化学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回忆说出化学键的类型,识别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基本特征,理解共。

价键的极性,能判断物质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正确书写离子、原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以及其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的理解,寻找化学键的形成规律,发展学生对。

微观粒子的想象能力,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系统认识。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演绎、归纳的能力。通过阅读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方法,开阔视野,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化学结构理论能预测新物质来体验化学带来的惊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成键规律,电子式表示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情景发生和解决而产生首尾呼应为框架,以基础知识复习为。

主线,导入信息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特点,着力体现高三复习“退半步重基础,跨半步促提高”的复习策略。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投影:化学史上重大发现——c60彩图展示,(提出问题:你知道它具有什么化学键吗?)。(话题一转)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来科学家对纯氮物种的研究和发现,第一次是1772年分离出n2,第二次是1890年合成了重氮离子,是高能氮阳离子,甚至科学家预计能合成n8,你能预测该物质具有什么化学键吗?(停顿,大多数学生回答为非极性共价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成键情况,我们一起来回顾关于化学键的知识。

[设计意图]。

用c60引发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回忆,而n8看似一个延续,实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的问题情景,为学生通过复习提高最终尝试解决新问题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过渡]原子结构的知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原子核外电子未达到饱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原子要以化学键的形式来成就自己的稳定结构,元素原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化学键的多样性。

[学生]。

回忆化学键的定义: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并说出键的`类型。

[投影]。

离子键一、化学键的类型。

(配位键)共价键化学键教案极性键非极性键[过渡]这些不同的化学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投影]按照以下线索,一起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实质是什么?成键双方的微粒各是什么?

5、离子键的强弱是由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决定吗?共价键的强弱又由什么因素决定?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

整理和总结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零散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公式和影响因素的梳理和总结,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用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知识和规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化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学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反表示方法:单位:mol・l-1・min-1或mol・l-1・s-1等等。

率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光照。

分类角度。

从测定时间分。

从反应方向分。

类型。

平均速率:某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正反应速率:可逆反应中正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可逆反应中逆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

注意点。

通常所计算的是平均速率。

通常所计算的是正逆反应抵消后的总反应速率。

化学式教案

别称。

灰锰氧、pp粉。

化学式。

kmno4。

分子量。

158.034。

cas登录号。

einecs登录号。

熔点。

240℃。

沸点。

分解。

水溶性。

6.38g/100ml(20℃)。

密度。

1.01g/ml(25°c)。

外观。

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有金属光泽。

储存条件。

室温。

高锰酸钾如何清洗?

高锰酸钾清洗外阴常常配成1/5000的溶液,并且也可以用于阴道内的冲洗,也是配成1/5000的溶液,还可以用于产后外阴的护理,或者是人工流产之后外阴的护理,都可以用高锰酸钾给予清洗。只不过在配制高锰酸钾的过程中浓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浓度太浓可能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不良影响会出现刺激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黏膜组织出现灼伤的现象,所以在配置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注意。另外,高锰酸钾是酸性溶液常常用于阴道炎,比如说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冲洗治疗,那么如果是念珠菌感染的情况下不可以用高锰酸钾给予清洗,也就是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以给予相应的用药。

高锰酸钾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有哪些?

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pp粉,是一种有结晶光泽的紫黑色固体,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呈现出特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的热稳定性差,加热到473k以上就会分解释放出氧气。在水溶液中不够稳定,有微量酸存在时,发生明显分解而析出mn02,使溶液变浑浊。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kmna的分解速率较慢,因此kmnot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较为稳定。而光对kmnot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因此高锰酸钾溶液通常需保存在棕色瓶中。加热沸腾后kmnot溶液分解反应速率加快。

高锰酸钾中的mn的价态是+7价,是锰的最高氧化态,因此高锰酸钾是一种氧化剂,()i一、mn02或mn2+。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在酸性介质中kmn04是强氧化剂,它可以氧化cl一、i一、fe2+、soj一,还原产物为mn2+,溶液呈淡粉色,如果mn()f过量,它可能和反应生成的mn2+进一步反应,析出mnoz;在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介质中,高锰酸钾氧化性减弱,与一些还原剂反应,产物为mn()z,是棕黑色沉淀;在碱性介质中,mn()f的氧化性最弱,但仍然可以用作氧化剂,();,溶液是绿色。

高锰酸钾是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无机盐,常用于漂白?、棉、丝以及使油类脱色。高锰酸钾对中性天然水源水中,无论是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污染物,还是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氧化去除效果均很好,明显优于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效果,剩余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很低。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对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高分子量、高沸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很差,有些有机污染物浓度反而高于原水,最高者增加达数倍,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的最大特点是反应生成二氧化锰,由于二氧化锰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会以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形式由水中析出,正是由于水合二氧化锰胶体的作用,使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具有很高的除微污染物的效能。二氧化锰是许多氧化反应的催化剂,试验表明,二氧化锰对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的催化作用也很显著。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新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对微污染物的吸附,大大提高了高锰酸钾除微污染物的效果。

化学键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2.初步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教学过程: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讲述]键长决定分子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越强,也越稳定。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微粒的半径大小有关。如键和h—cl。

h—i。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板书计划]。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键教案

化学键。

【基础知识导引】。

一、学习目标要求。

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4.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够判断常见化合物的类别。

5.知道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知道氢键影响物质熔沸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

[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

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离子键的形成和存在。

(1)形成;形成离子键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物中元素的原子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由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涵义可知,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2)存在: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存在离子键,同时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离子键的表示方法。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原子:如铝原子?、氟原子:离子:如钠离子na、硫离子。

注意:写电子式,首先要弄清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的电荷,对阴离子还要加一个“[],以表示原子得到的电子全归已有而不是共用。简单阳离子,其最外层电子已全部失去,其电子式就用离子符号表示即可。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nacl:。

cao:、na2s:、的电子式都是错误的。注意:像、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

caf2的形成过程:

(二)共价键。

1.氯化氢的生成。

前面我们在[实验4―2]已经做了h2可在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初中我们也学习了在生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中,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形成共用电子对,为cl原子和h原子所共用。通过共用电子h原子最外层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原子最外层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就形成了稳定结构共价化合物氯化氢。

2.共价键的定义和实质。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

(2)实质:共用电子对(负电荷)与原子核(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化学教案《化学键》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教案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教案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2)离子键、极性键。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化学教案

1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新授物质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课堂练习]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讲述]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讲述]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磷反应。

[设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讲解]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提问]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言]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板书]4.氧气与铁反应。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提问]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讨论]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提问]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课后小结]。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教案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教案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化学的教案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化学的教案

1、认识滴定管和容量瓶,了解其规格、构造和用途。

2、熟练掌握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练习,训练操作技能。

4、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方法和精神。

练习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滴定操作技能的形成。

量筒、滴定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滴定管夹、锥形瓶。

单人单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两种新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前,复习一下量筒的知识。

量筒的用途是什么?使用量筒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仔细观察,注意其刻度。

量筒: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最小刻度为0.1ml,不估读,使用时应注意:

1、使用时,应选合适的规格,观察刻度时量筒要放平,使视线、刻度及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同一水平。

2、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和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

3、量筒内残留的液体为“自然残留液”,不应洗涤后再转移。

4、量筒刻度由下而上,无“0”刻度。

实验时,有时要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这时量筒不能满足需要,那么用什么仪器呢?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种。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酸、碱式滴定管的结构、规格、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滴定管是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酸式滴定管)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碱式滴定管)。规格有25ml、和50ml。滴定管主要用于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可估读到0.01ml。

使用滴定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使用前应检验滴定管是否堵塞或漏水。

检验滴定管是否堵漏,方法是:用自来水充满,夹在滴定台架上,静止约2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渗出。将活塞旋转180度,再检查一次,若前后两次均无水渗出,活塞转动也灵活,即可使用。漏水应重新涂凡士林,条件好的学校可更换;还要检验是否堵塞,堵塞应擦净凡士林并把小孔中的凡士林用滤纸和细丝除掉,涂凡士林的方法是:将活塞取出,用滤纸及干净布将活塞及活塞槽内的水擦干净。用手指蘸少许凡士林,在活塞的两头涂上薄薄的一层,在离活塞孔的两旁,少涂一些,以免凡士林塞住塞孔,或者在活塞粗的一端和塞槽细的一端的内壁涂上一薄层凡士林(初学者用此方法较好),将活塞插入活塞槽中并拧紧,同时向同一方向旋转活塞,直到活塞中的油膜均匀透明;如果活塞不配,需重新更换;如发现转动不灵或活塞上出现纹路,表示凡士林涂得不够;若有凡士林从活塞缝内挤出,或活塞孔被堵塞,表示凡士林涂得太多。遇到这种情况,都必须把塞槽和活塞擦干净后重新涂上凡士林;涂上凡士林后,用橡皮圈将活塞栓好,以防活塞脱落打碎。

2、酸式滴定管盛放酸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盛放碱性溶液,不可互换。均不可盛放热液体。

3、用蒸馏水洗涤后,用操作液润洗滴定管2~3次,第一次用10ml左右,第二、三次用5ml左右,装入操作液时用漏斗,烧杯等仪器。

注意:无论何种滴定管,每次洗涤(操作液润洗除外),将水倒出后应擦干外壁,观察内壁,若不挂水珠,表示洗净。

4、读数时,应使视线、刻度及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同一水平。

5、滴定管内气泡的排除。

滴定管内的气泡:对酸式滴定管可迅速转动活塞,使溶液很快冲出,将气泡带走,如带不走则有老师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处理。对碱式滴定管,可把橡皮管向上弯曲,利用气泡上浮原理,挤动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处喷出,气泡即可排除。注意,只有排除气泡后才可以读数。

1、检验滴定管是否堵塞或漏水。

2、向滴定管装液,润洗滴定管。

3、排除滴定管内气泡。

4、练习滴定管读数。

5、学生们测出25滴水的体积。

6、用滴定管量取10.00ml水。

使用滴定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检查2、润洗3、赶气泡,调液面。

4、读数(眼睛平视,液体的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容量瓶的结构、规格,了解其用途。

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的玻璃塞或塑料塞、瓶体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所量液体的体积,瓶颈部有一环形刻线,当液体凹液面与此刻线相切时,溶液的体积即为容量瓶所标注的体积,没有零刻度。

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几种。

使用容量瓶应注意:

1、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2、容量瓶不能被加热,也不能装热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才可转移入容量瓶。不可久贮溶液,尤其是碱溶液。

3、定容时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加到刻度线(眼睛平视,液体的凹液面和刻度线相切)。

4、容量平使用完毕后及时洗净、凉干。

p170操作练习1、2。

使用方法:

1、检漏2、移入室温溶液3、定容4、摇匀。

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教材后的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