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时间:2023-12-04 05:25:16 作者:书香墨

通过教学计划的编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迪和帮助。

人教版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1、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

2、其次,就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重点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

3、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

4、本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很成功。我运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开辟近代化的道路”这一主线。对学生进行讲解。

下面,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的教学改进。

在本课的知识方面,虽然我把具体的知识点都设计到了,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却做的不够好。比如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整场洋务运动,可我却讲得不清楚。另外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虽然给学生讲了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但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在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内容基础之上才可以,而这个我做得也不是很充分。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教版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1.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事件是(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创办报刊。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d)。

a.禁烟运动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

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d)。

a.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4.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提出“自强”与“求富”口号的运动是(b)。

c.新文化运动d.五四爱国运动。

5.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d)。

a.“民主”与“科学”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d.“自强”与“求富”

6.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a)。

a.自强b.求富c.民主d.平等。

[•佛山]把李鸿章看成时一个彻底的卖国贼,这多少是一种带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评判。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有(c)。

a.开办福州船政局b.抗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c.创办开平矿务局d.建立大生纱厂。

7.在参加《洋务运动主题展》时,从下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

a.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

b.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

c.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

d.表明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8.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制度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0.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不包括(a)。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上海机器织布局d.湖北织布局。

人教版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产生兴趣,并形成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态度。

2.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上网亲身体验和交流网络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能带给我们种种便利。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准备一个网络上的故事。

2.教师网上注册。

3.准备网络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故事。

5.阅读《网上寻医》《网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6.你利用网络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讨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你是如何从中受益的?

8.阅读《网上幽默》。

三、布置作业。

新人教版化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生命中四季的色彩,描述自己对四季的情感。

2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3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学生畅谈“我最喜爱的季节”

2学。

[4]。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习作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推荐: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在小组里交流。

(2)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4、学生练写习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化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1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春》(一)。

学习目标。

1、能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2、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3、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课前学习:

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读课文2遍,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2播放《春》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3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组内朗读、互相改进朗读方式,推选出代表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4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xx图“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批注。

5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交流、互评。

第二块:赏析“春景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交流。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组与组之间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为文章配诗、配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古诗名句或自拟小诗圈点评注春草、春花、春雨等图,并展开想象为文章配相应图画。

课后学习:1、背诵全文。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3课时《春》(二)。

学习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生活哲理。

2、能欣赏绘春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谈体会。

2创设问题情境:作者眼里的春天具有怎样的生活哲理。阅读、思考、圈画、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二块:领悟“春“的内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颂春”部分,体会其含义。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点拨、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读比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组织、参与活动朗读、评比。

课后学习:

1、根据你对“春”的理解改写《春天在哪里》的歌词。

2、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第4课时《三峡》。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水经注》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成诵,学习洗练的写景笔法,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

文内容。

2、收集有关三峡的图文资料,摘抄精彩的描写片断。(如李白的《下江陵》、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电视片《话说长江》、《神女峰的传说》等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2简介作者和《水经注》,示范朗读,让学生画出难读或易错的字音。听讲、做好批注。

3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朗读、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2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交流、完善。

4组织学生试背自由背诵。

第三块:语文活动:畅想“三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活动:至,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要求:要尽可能地通过上网或在相关图书里查找资料,学会收集、保存、归纳、分析、整理并应用文字或图片进行推想,整理成文。以协作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活动,整理成文。

2组织协作组之间交流研究成果。交流、互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畅想家。

课后学习:

1、学习本文后,你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还联想到哪些描写三峡的作品,将你所喜欢的文章内容选抄在摘抄本上。

2、谈谈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第5课时《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

1、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把老舍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做好适当的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组织学生谈谈对老舍的了解。交流。

2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多媒体画面(冬景图)听、看。

3组织学生比赛朗读(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分组比赛。

4创设活动情境: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讲述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阅读全文后理清文章脉络,准备复述。

5组织学生复述、评选优胜者。复述、互评。

第二块:赏析精彩片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根据学生的复述创设问题情境: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思考、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在片段旁注好你喜欢的理由)。

2组织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背诵。

3组织学生研讨本文的语言:(1)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协作组内讨论、研究,在文中做好圈点勾画。

4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背诵全文。

2、选做发展性评价手册。

第6课时《济南的冬天》(二)。

教学目标:

1、能学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能欣赏相关的优秀散文。

课前学习:在课外阅读或网上查阅有关描写冬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2组织交流、教师小结交流、互评。

第二块:欣赏、实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协作组内交流课前学习时准备的描写冬景的文章。交流、选出最好的文章。

2在全班交流各组推荐的文章交流、谈感受。

4组织学生发言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

课后学习:

编辑小册子:将同学搜集的描写冬天的文章和自己所写的对冬天的感受整理成文。

为文配图,编辑成一本《我眼中的冬天》。

第7课时《夏》。

教学目标:

1、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感受夏的独特魅力。2、2、感受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体味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表现力强的语言。

课堂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

1、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新浪、百度搜索引擎。

第一块:网上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讲解操作注意事项,提供网址和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有关“夏”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夏”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象征意义。明确任务要点。

2巡视、指导上网搜索、下载、

3组织交流资料汇报查找的内容随机交流自己的收获。

第二块:回归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画出难读的字);二读,读准节奏;三读,读出意象,即了解文章描绘了哪些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朗读、根据相关任务在书上做好批注。

2组织学生比赛朗读朗读。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第三块:网上创作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在学习本文后进行一系列的网上创作活动(1)任选文中的一些你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话。(2)作者对夏天是充满好感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写你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在word文档中完成。

2组织学生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交流文章。

3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一些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文名句。上网搜索、下载。

4学习评价:谈谈对本堂课学习的感受。谈谈感受。

第8、9、10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1)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2)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并选取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方法。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2写作指导口头完成习题一。

课后学习:任选周围你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如校园、小街、某植物等)。

第九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在课外阅读中或网上寻找一些写景散文欣赏并摘抄或下载。

第11课时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课时目标:学会有针对性地说话,并能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课前学习:回顾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说服人、打动人的实例。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让学生自学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阅读。

2让学生谈自学体会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成功实例。交流。

3布置任务:请学生按口语交际的要求,任选其中一个任务来完成(1)准备自荐演说的内容(如竞选班长、班委等)。(2)准备一个能吸引人、打动人的故事。(3)自创情景:*如何劝说因追星而荒废学业的同学*如何说服家长不给自己请家教等等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在协作组内评比,选出优胜者。

4组织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选出最佳交流、互评。

第12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专题交流,师生互动评价。

(2)根据“1、”中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单元活动参考选题。

1、参观一次山水画展,联系本单元课文描绘的图景,培养观察、欣赏能力。

2、组织一次愉快的郊游。游玩过程中,请你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郊游结束后,在班里组织一次以“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班会,介绍自己的一两个自然界的“朋友”,并说说以它为友的原因。

3、将同学们自己撰写的有关自然的文章装订成册,并为其设计图画,“出版”一本班级刊物,可请老师或作家为刊物写“序”或“跋”。

4、收集有关描写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诗句,熟读成诵。在班里组织与此有关的朗诵赛、赛诗会等活动。

5、从四季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如“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

6、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第13课时。

综合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人教版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的兴起以及粟末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10年,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文档为doc格式。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有关单位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p80,1。

3.说一说比较两个或三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4.p80,2,3看清要求,分清大小。

二、应用练习。

2.p81,4-6。

三、巩固提高。

1.选条件编应用题:苹果有5箱,梨有10箱,桃有20箱。

2.根据自己的实际编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找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一课

在识记完生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开始了找春天的活动教学。

师:春姑娘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姑娘的踪迹。当我们发现她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哪找到了春姑娘。

(学生开始有声有色的齐读课文,师行间巡视。)。

师:春姑娘听到同学们把她读得这么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和同学们见面了。

(生高兴地笑了)。

师:赶快把你从课文中找到的春姑娘与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吧。

分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组织大家把找到的春天记录在老师发放的纸卡里。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师则到各组去参与。

师:哪位小朋友已经知道了春姑娘藏哪儿了?

(学生举高了手,嘴里说着“我知道了”。学生开始谈开了)。

生1:(我说、我说)刚探出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生2:(我来说)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

生3:(我还有)树木吐出的点点嫩芽,那就像是春天的音符。

生4:(争着回答)溪水丁丁冬冬,那是春天动听的琴声。

生5:(迫不及待地)我还知道了春姑娘藏在了柳枝、风筝、喜鹊、杜鹃、桃花、杏花里。

(师适时给予恰当的肯定和引导,并板书:小草、野花、嫩芽、小溪、柳枝、风筝、喜鹊、杜鹃、桃花、杏花)。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真了不起,春姑娘已经被同学们找到了,她很高兴能和同学们见面,所以她带来了一首歌送给同学们。

(学生们高兴得鼓起掌来)。

播放歌曲《找春天》(部分学生也能动情地跟着唱起来)。

师:让我们一起用美美的声音读读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儿。

生:(激昂地)好。

学生富含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我来补充)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我听到了鸟儿们清脆的叫声,还有溪水丁丁冬冬,它们好象在合唱呢。

生: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知道我闻到的是什么吗?(快说来听听吧。)我闻到了鸟味儿。

(同学们笑了,老师把掌声送给了他。)。

生: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点评】。

这是个典型的片段教学即找春天的教学活动,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找”字,设计精练合理的导和精彩的鼓励话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能很明显地发挥出来。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情,开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看、听、闻、触,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中。加强朗读指导,入情入境,确实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可爱。针对春天的特点老师的导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功效,学生心中始终对春天有许多的感触,并能通过自身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语文的人文素养。突破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有创新地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体现教学中的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此片断教学,教师能娴熟地贯彻课改精神,达到:学生、教材、老师三者之间发生共鸣,培养了学生各种语文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程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学习语文与课外阅读乡结合,是这一节课里所要努力达到的。

教学目标:

1.学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目的1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目的2.3是二课时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上课以前,咱们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吧。猜到了就从你的生字卡片中找出来,举起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差点称王,不能做主。(玉)2.一只大脚。(距)3.又打了好多水。(汉)4.老师做仰头的动作。5.做撒的动作。6.一条美人鱼游到了银行里。(蘅)。

课文中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就叫?(张衡)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出示张衡图片)打开书,读读课后的“我知道”,看看你能知道什么?(抽生汇报,相机出示地动仪的图片。)。

张衡是位了不起的人,他在天文、地理、器械、历法、文学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其中天文上做出的贡献最大。他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天体的浑天仪,这对人类后来研究宇宙提供了很多方便;(课件出示浑天仪图片)他还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测气象的候天仪,有了这台仪器,人们就更能准确的预测天气。

二.学习第5自然段。

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数星星的孩子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相机板书:刻苦钻研。

三.学习1—3自然段。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不仅仅因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其实他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自由朗读1、2、3自然段,用横线勾出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a一颗,两颗,你体会到张衡怎样数星星?咱们也和张衡一起去数一数星星吧!(出示美丽的夜空星星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星星美,星星多。)带着这种感受,谁来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抽读,评价,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比喻及描写星星多的词语。)。

星星这么美,咱们也来数一数星星吧!

b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

看到张衡耐心,认真的数星星,奶奶忍不住说(生读)从奶奶的话里,张衡还怎样数星星的?(经常数星星)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看图,奶奶多慈祥啊,咱们一起读读这句吧!

c张衡认为自己能数清吗?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讨论,他认为为什么能数清?交流讨论结果,出示填空。

因为星星和星星中间,说明星星是在(),但不是。所以,星星就能数得清。

你看,张衡细心观察出了星星的变化规律,你想对张衡说点什么?

四.教学四自然段。

a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为什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你还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

b那七颗星,连起来象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你能找出书上的北斗七星,试着把它连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也写了一个句子,你读了会怎么连?

出示句子:那七颗星,叫北斗七星。

那七颗星,连起来象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c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北斗七星怎么转呀?小组拿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教具,合作演示。抽生上来给大家演示演示。

爷爷的知识真丰富呀,我们再读读爷爷的话。

你想对张衡说点什么?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五.拓展延伸。

天文知识丰富有趣,他吸引着张衡,也吸引了我们班的一些同学。爱好天文的孩子们,把你们收集的图片展示展示吧!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知识就象浩瀚的海洋,孩子们,用你们的眼睛,多观察,多发现,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吧!

六、板书设计。

刻苦钻研。

第四单元:年月日

教学反思:

困惑:在课堂中有无必有无必要在课堂中花大量的时间游戏巩固大小月?要想熟练记住大小月,尤其是本课的游戏,不仅仅比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更考察学生的反应速度。所以游戏中很多学生都缺少思考的时间。

建议: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数学课不应提倡为玩、乐而游戏,需要留个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在老师出月份后,给学生先思考的几秒时间,再活动。这样可尽量避免学生左顾右盼的现象。

作业反馈:学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较多的孩子连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是哪一天都不知道。以前七天的长假都白玩了。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了这样两点:一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生日是儿童喜欢的活动。教学中,通过帮小明在年历卡上找弟弟生日的活动,引发思维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比较和的年历,找出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的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地进行两次探究活动,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得较好,但学生对年、月、日理解得还比较模糊,不会运用。

24时计时法。

教学反思: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作业反馈:学生的作业不是很理想,错在两处地方较多,一是用24时计时法时用上时段词。二是上午不用变的,也将它加上12,进行变换,还得进行强调说明。

求经过时间。

教学反思:时间单元的知识虽然已经全部完成,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工作远远不能结束。计算和年月日的应用仍是学习的大难题,错误率非常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值得刻不容缓地思考。

作业反馈:学生对退位与跨日计算比较难理解,出错比较多。尤其是又跨日又退位的。让学生借助线段帮助突破。另外学生读题能力不理想,一碰到叙述性强的题目就不自信,不确定。这方面需要加强训练!

《找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一课

课前准备:

1.组织为期两周的“我们和春姑娘有约”大单元主题活动。活动中,带学生去野外踏春,寻找春姑娘,放风筝,举办春天作品展、春天说唱会,还背诵了大量的有关春天的诗文、词句。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去找春天;要求学生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如田野、小河边、小树林里)去找春天。

一、谈话导入、揭题。

1、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我们古代许多大诗人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古诗,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他们用古诗抒发对春天的喜爱。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也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春天。(板书 春天)。

二、说春天。

1、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地说说春天吗?(板书 欣欣向荣 春意盎然)。

请用上这些词说一句喜爱春天的话。

2、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春天的欣欣向荣?(板书 公园)。

(1)公园里的哪些景物使春天充满生机?(板书 桃花小草蝴蝶春风迎春花小朋友)。

(2)用一段话说公园里的美景,会吗?

3、春天的公园好美呀!你还发现春天在哪里?(板书  校园小河树林田野)。

4、下面就请同学们选一个你最想去的地方,说说在那的美景是怎样装扮春天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选了自己喜欢的地方,说了很多美丽的景色。现在请你们把看到的美景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来分享。

6、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更是一杯酒,美得让人陶醉。同学们,请用你最想说的话去赞美春天!

三、写春天。

1、刚才我们说的就是一篇很美、很有诗意的文章。现在就请同学们以“春天”为题,动笔去写写。

写好了同学,还可以给文章配上一幅春天美景图。

2、反馈。

3、小结。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的世界,带来了美,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一年的希望。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她,更要好好地珍惜她!

板书。

春天。

欣欣向荣 春意盎然。

公园   桃花小草蝴蝶春风迎春花小朋友。

田野   青蛙油菜花蜜蜂。

校园   同学柳树野花。

小河   小鱼水草小蝌蚪。

树林   树叶春雨小鸟杜鹃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