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8 14:57:39 作者:灵魂曲

合作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团队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作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立足实际,深入当前行业市场调研,把握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有力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

[2]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根据《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到2015年,广西休闲农业园将发展到500个,农家乐旅游点发展到1300个,实现休闲农业景点景区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累计带动旅游点农户人均增收超1万元。以《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广西需要观光农业经营人才约12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一线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玉林有着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玉林市是位居广西第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渔米之乡、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兰花之乡、三黄鸡之乡,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不断丰富。可见,全广西以及玉林本地区对具备旅游和观光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面对广西以及玉林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解决培养大量高技能旅游专业人才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务院国发[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第三大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第十点也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我校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和实践了校企“四双”合作,共育旅游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校企“四双”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合作的企业进行双授课、双指导、双监控、双评估。

“双授课”是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授课,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和部分实训授课,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部分实训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强化旅游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双指导”是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本专业除了指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和实训指导外,同时指派企业兼职教师作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课程的指导。通过校企“双指导”,做到了用企业的`眼光审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监控”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专家会议,请校企专家对常规课程教学实行检查,并实施质量监控。该项合作使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更贴近职业需求,做到培养内容与就业的统一。

“双评估”是指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估。通过校企“双评估”,做到用企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做到用企业专家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校企合作工作实施过程。

我校旅游专业的校企“四双”合作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挑选合作企业。

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四双”合作,对合作企业的规模、人力资源和管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能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岗位供学生实习和实训;其次,企业要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能对我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实习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最后,企业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引导学生体验企业文化,以及后期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是尤为重要的。在挑选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校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管理、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然后针对我校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

(二)成立组织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纵观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都在研究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成效差距明显,很不平衡。究其原因,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并良好运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2)建立与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实施单位是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也在各系(部)。以上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根本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部)为主、学院统筹”的思路,给予系(部)足够的工作自主权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系(部)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潜能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统筹校企合作中参与人员的专业搭配及合作项目的协调与合作运行的管理。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院总体工作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并通过有效地监督考核,促进各系(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学院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引领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建立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通过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明确责权和奖惩,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立足实际,深入当前行业市场调研,把握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有力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搞好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成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引领就业发展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针织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示范性专业,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最早专业之一,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的跟踪和调研可以发现学校的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搞好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另外还能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的需要。

1冠名班就业率低的原因。

通过、、对该专业学生情况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后学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校企合作开办的冠名班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不仅每年学校所招的针织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冠名班的有80%左右,而且学生进入冠名班后在校学习的兴趣也很高,但学生到企业实习后情况就有变化,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率相对其他专业来讲没有很明显的优势,甚至会比一些没有办冠名班的专业稍低,特别是一年后的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也不少。为什么就业后学生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三年对学生的跟踪和调研,发现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校企合作只想培养熟练的基层生产工。

企业在用人上,基本把学生安排在一线生产岗位上,以培养稳定的、熟练的生产工人为主,既不重视就业学生的培养,又不重视企业技术改造,超疲劳用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人的层面上,要么只是简单地进行捐资助学或建立实训基地,但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只是想解决企业用工荒的状况,校企合作的立意没有实现。

1.2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未能正确理解所学专业以及个人在就业岗位上的准确定位,学生在初次就业上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情况,同时就业后缺乏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急功近利的心态普遍存在。

13学校未能找准校企合作的较佳结合点。

企业虽然与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在生产经营上,企业的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等很少会考虑到利用合作学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向企业推销自己的“智力”资源,忽略了学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分析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特点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将学校人、智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同时提供用工和技术服务,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创新的依靠力量,否则很难长期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2对策。

要实现企业与学校更有效的结合,以此既培养企业适用人才,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更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学校课程设置要合理。

学校既要按专业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按照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及实操课程,忽略哪一方面都不会利于双方的合作与发展。因为校企合作后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质量的高低及学生就业的质量,所以课程的设置不能单单考虑企业的要求,只设置满足某合作企业需求的基本实操课程。虽然这样会使学生在该企业工作的初期较容易上手,企业的上岗培训期也会相应的缩短,但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结构做基础,就没有对所在行业专业岗位的良好定位,会制约学生在岗位上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变成了简单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的机构,不利于吸引学校新的生力军,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在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专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要设置与该专业所在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有学校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这样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基本技能,更能到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但操作技能迅速提升,同时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而且还能在工作中找到发展方向,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

2.2共同实施师生的培养和发展,服务企业,互利三赢。

校企合作的基本立意要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这种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加强对就业学生就业后的技术指导,首先要求指导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并能把两者有效结合。教师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除了现场指导学生外,更要详细了解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最好能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更新改造当中。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但会得到很快提高,而且还能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并弥补不足。同时通过教师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的过程引领学生做好岗位定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不断思考,善于创新,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安于现状或怨天尤人的思想。其次学校也要注意培养各个专业的榜样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优秀学生。在学校及企业时都要注意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榜样生。尤其是到企业实习后,可以通过榜样生来发挥带头作用,使同学们确信行行都能出状元,并树立“学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信心。

学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师生能预测到自己努力的美好未来,满足师生公平感的需要,激励师生为实现人生、学校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作为信息技术在贸易领域的积极运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专业人员,而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对口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面临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和企业“用工荒”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部,人员储备不足,培养周期长,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问题凸显。如何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人才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既能帮助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为企业招募电子商务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也能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直接对接。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对于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为企业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已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我国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其主要代表有三种:

1、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其在中国职教系统中家喻户晓。“双元制”是职业教育典型的教育模式,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实验或基本实习,企业负责学生的技能培养工作,这种校企的合作和分工是依法执行的,这种模式使学生能直接到第一线中严格训练,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

2、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为代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模式。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模式。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明确提出将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联系起来,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专门从事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关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其理论探索的空间还是较深广的,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在实践意义上,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上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这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大背景下,就如何更好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来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多赢的一个结果。

三、中职教育实现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在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实现校企共建、创建集团化办学,创新订单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新型关系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筹备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商讨校企合作计划、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洽谈聘请法律顾问。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电子商务专业发展5年规划,并着手实施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并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政策,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应获得相应的报酬;制定专业发展方向规划书。

2、研发中心校企共建机制。筹备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商讨研发中心校企业共建机制,包括机制的组织结构、硬件设施配套、经费预算、实施过程、预期成效等。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研发中心校企合作机制,达成与中国电信中山分公司、中山海迪服饰有限公司等10家紧密型合作企业长期为中山服装企业向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转型升级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推动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

3、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机制。我校设有成人教育学校,每年招收电子商务网络大专班人数40多人;建设完善的培训中心校企运营机制,展开与多家企业协商,为中山服装企业向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转型升级的平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现每年培养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及管理人才50名。同时每年培养本地区电子商务人数达200人。

路。在中山市职教集团的带领下,实现行业、企业共建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构建“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本地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5、订单培养机制。学校初步构想订单培养的方向、规模及双方职责。在企业联盟的协助下,建立完善的订单培养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采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企业要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并着手实施,订单培养人数达100人以上,实现学生就业率100%,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关于中职教育实现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思考。

1、要突破校企合作难题,必须找到、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电子商务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小的办公场地,几台电脑,几个人就可以去做,学校的人力资源、场地、设备已经不是企业所主要诉求的东西。

2、校企合作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利润诉求是其最终目的。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单方面的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了学生但留不住,合作最终不会长寿。

3、企业的选择要和学校优势互补。在电子商务领域,学校技术资源、理论资源相对系统、丰富,与网络一起长大的学生接受快,思想活跃,在推广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企业,在经营实践、营销实践等方面又非学校可以比拟。当二者相结合,将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成功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缩短毕业生当学徒的时间,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接近熟手工人,避免学生因入行工资待遇低而转行,使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它将以前师带徒只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改变为既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它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当然,校企合作这条路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应走的路,也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和保证校企合作方案的推行与实施。二是校企合作现在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况,有待校企双方共同来探讨,并加以解决。

二、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要站在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从领导层到师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观念,学校应多为学生找出路,为学生的就业多想办法,就会给校、企双方共同带来利益。

(一)学校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企业不支持学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学生的'技术不过硬,体能达不到要求,岗位流失率很高。如有的企业的反馈信息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生产节奏。第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认真探讨过企业的要求,不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部分学生实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渗透,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糊订单操作,不给企业压力。

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但录用标准、具体人数要与企业沟通,按企业的需求确定。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体能训练、基础性的实训在学校内完成,岗前实训在企业完成。对于部分未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学校则通过其他途径为他们解决就业,减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用人压力。这样,企业则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1)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学校相关专业。即墨市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市,将带动建成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用工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需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1万余人。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强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一汽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2)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形式,兼顾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如,青岛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重要配套企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拔30名优秀学生到该公司长春总部学习,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学习,这批学生表现优秀,成为公司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3)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顺利实施,积极创新教师管理方法,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让企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学场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后,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师傅必须按照制度行事。

(1)学校作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得不偿失,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技能。

(3)学生到企业实习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大,学校压力大,这些困难时刻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首先,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其次,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坚持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总之,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积极创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潇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与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2]杨书瑞.对中职学校推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技视界,(14).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时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推行此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人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校内选定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订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人良隆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胜任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顺利完成教学文件的建设和教学设计,出色完成实践教学;能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学开发,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教师在教学、教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师的自身努力下,其专业能力从“会、熟”到“精、绝”,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会”是指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绝”,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

二、对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专业将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思想道德、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根据每一模块功能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对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安排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作出了完整、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人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地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如学习开车,当告诉学员如何进行汽车点火操作时,他们不是想到发动机的工作机理,而是对当即见到的其他控件功能和作用产生疑问。在总体把握外部控件的功能后,这一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人,例如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控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表,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名称、工作实施的情景和条件、工作者的条件要求、工作的具体操作和目标要求几个方面。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实施计划,正体现了对学生的某种能力要求。

(四)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订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有着明确时间和课时的.计划表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类似于课程表,主要是将实践活动进行时间进度上的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课时总量。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行业,长期以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强化机制,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了优势互补、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受到行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五、全面实施顶岗实习。

学校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学校本着“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不断摸索经验,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顶岗实习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体现校企的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当前,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校企共同培养的对象,如果在合作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将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尝试工学结合,这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方式d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旺季到来之前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旺季实习、实践。有导游证的学生利用旺季的周末和寒、暑假到旅行社去带团,没有导游证的同学可以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这不仅缓解旅游企业的旺季人才短缺问题,学生还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施也需要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成立工学服务部,对接企业和学生,为双方提供便利。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学院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理念滞后是制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大瓶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校企双方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影响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较好,学校生源比较充足,就业形势也比普通本科学校要好,学校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而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无需过多地去介入和参与。很显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迟早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办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推动双方的发展。因此,在政府推动下,构建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缺乏共享。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往往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旅游实践经验却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专家由于受时间、待遇等问题的制约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校企事业双方的人力资源不能真正共享。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培养计划,即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政、校、企合力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全方位、深入进行合作,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对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及思考高月萍校企合作是政府引导、学校与企业双方直接参与的合作教育。政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方首先要转变认识。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体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的“育人”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也应认识到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二)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其追求的是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纽带。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等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素质。高职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导游证等专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兼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聘请旅游业一线优秀的员工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来自业界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

(四)根据旅游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确立以培养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经营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岗位工作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实现社会、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依照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以广教育论文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6]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

[7]谷金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9).

文档为doc格式。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摘要:为深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高职院校、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校企合作松散、效率不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被调查者都对第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充满了期待。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第三方。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如何取得更深入、更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钟立群教授主持立项课题“基于4rs理论的第三方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意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在各个环节搭建合作平台,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为高职院校、生产经营性企业提供人才选拔招录、实习培训、岗位技能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的专业化盈利性组织。为了深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定了调查方案,编制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于6月至8月间对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1关于企业。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共涉及了17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企业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1.1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从收回的企业卷来看,有44.44%的企业与高校有过合作,55.56%的企业从未与高校进行过合作办学。从合作的方式上来看,62.96%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委托学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了12.96%,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7%的比例。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上,55.56%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31.48%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1.2关于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

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渠道中,30%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16%是通过院校招聘,16.67%的比例是高校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后被留用。被企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工作比较满意,70~90%能长期留任的占59.26%,而能长期留任不足50%的企业占比7.41%。从引进人才的专业角度看,愿意聘用应届的专业大学生并提供培训机会的.企业占31.25%,没有这个意愿的企业占比56.25%。在培训人才的途径上看,62.5%的企业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开展,仅有18.5%的企业通过社会培训机构。

90.74%的企业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并且有81.48%的企业有意愿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适合的模式进行合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就业的机会。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50.6%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派学生到公司实习、就业,19.28%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20.48%的企业倾向于第三方机构在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的模式。98.15%的企业都愿意接受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严格的顶岗实习培训后的高校毕业生。有多半的企业认为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都不高,有第三方机构参与后,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都将带来益处,并且有76%的企业愿意承担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毕业生招录、顶岗培训等服务时的全部或多数费用,只有9.26%的企业不愿意承担费用。

2关于学生。

为了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了解在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期待,课题组在河北省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4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学生对目前校企合作的认识以及学生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1.76%的被调查者了解校企合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有一部分实习实训可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学生们希望能得到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认为这将会对他们实践技能的提高、对所要从事职业的了解程度的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都是有好处的。97.59%的学生希望到企业现场进行实习,36.7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去企业参观学校的仅占1.47%,83.82%的学生是自己通过关系联系到企业进行实习的。

89.71%的学生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如果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一种适合的模式与学校进行合作,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培训,并推荐就业,98.53%的学生愿意参与,并且有61.76%的学生愿意承担在合作中的一部分费用。

3关于高校。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以及高校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3.1关于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高校的调查,所有的高校都与企业有着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高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咨询等几个层面,在学生的课程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方面合作甚少。学生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通过人才市场招聘解决,尤其是一些不适宜于大批量到同一企业实习的专业,比如财会专业,因为每一家企业不能同时提供多个学生的实习,所以大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关系去联系实习单位。93.75%的学校都设置了校内实训基地,其中62.5%的学校认为基本能满足学生课程实训的要求,但是这种实训由于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差距较大,所以即使经过学校严格的岗前培训,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的比例则很小。高校尤其是各个专业里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90.6%的学校认为致力于学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

经调查,100%的学校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一个好的做法,100%的学校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校企合作中,高校期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

(1)通过第三方机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学生就业;

(2)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到场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

(3)第三方机构在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在这些合作模式中,高校都愿意给予一定费用支持,给第三方机构作为合理回报。当然这部分费用可以以培训费的形式向学生单独收取。综合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中,由于参与各方的社会目的、社会职能不尽相同,得利不均,校企合作出现了表面化、形式化、短视性等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上,各方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在运行模式上,目前的合作大多是建立在“关系合作”或“友情合作”上的,致使合作关系具有非常态性;在合作态度上,由于企业没有法定义务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环境,往往是学校积极找企业,企业的反应比较消极;在环节上,由于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较差,企业只愿意为学生提供短期的顶岗实习,而不是长期的工作岗位。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学生本身,都对第三方机构介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充满期待,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模式依托下,高校解决了学生课程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学生毕业就业有了更好的去处;企业则可以录用到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的新职员,而省去了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第三方机构则全程参与高校的招生、课程实训、学生顶岗实习,参与高校学生被录用到企业以后的工作追踪及相应培训,以收取费用的形式利润,可以获得合理回报。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出发,就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教师素质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作者所在学院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措施及成效,使理论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会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氛围下,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抓住机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其中会计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该专业从招生以来,一直坚持与社会、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密切联系,及时、深入了解社会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使用状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性,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操作程序。

一、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构建一个能够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我院会计专业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会计师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改革前,我院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基础会计大作业和财务会计大作业。现在,实践教学有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通用财务软件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比例超过了50%,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三段递进、岗证结合、螺旋上升”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构建高职会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理论、实习、实训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统筹安排理论、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是工学交替阶段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知识会在工学交替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加深,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又对前两阶段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1.增加校内实训基地。我院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对会计实训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设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室给学生配备了各种模拟实习资料,资料都与当前企业实务使用的一致。实训室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科学,各课程的实训计划完整周密,实训室使用率高,这些较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特点,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多家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校会派出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此外,我院还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播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四、创新队伍建设,向“双师型”方向培养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则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践的关键所在。我院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以下方式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进校任教,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通过顶岗实践,一方面,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带动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职称,从而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目前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有的是注册会计师,有的是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在鼓励专职教师顶岗实践的同时,我院还聘请6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如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指导教师。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我院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我院近两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比率达到了85%以上,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也很出色。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我院近两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整体表现好的占96%以上,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

[2]聂洁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j].商场现代化,,(3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