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5 23:19:23 作者:文锋

合作是一种共享成果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应该享受到共同努力带来的成果和回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合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纵观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都在研究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成效差距明显,很不平衡。究其原因,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并良好运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2)建立与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实施单位是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也在各系(部)。以上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根本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部)为主、学院统筹”的思路,给予系(部)足够的工作自主权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系(部)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潜能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统筹校企合作中参与人员的专业搭配及合作项目的协调与合作运行的管理。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院总体工作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并通过有效地监督考核,促进各系(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学院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引领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建立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通过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明确责权和奖惩,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改革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方式包括: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珠宝学院理事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涵盖了珠宝首饰设备制造、钻石琢磨、铂金首饰、足金首饰、镶嵌首饰、银饰品制造、贵重工艺品制造和珠宝钟表制造领域等,己成为番禺经济中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

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以来料加工的形式为主,面向国际市场,加工技艺精湛,款式新颖,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集中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珠宝首饰加工量占香港出口总量的60%以上,被誉为“中国珠宝城”,番禺成为国内首批16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之一。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规模化的现代化工业,在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生产的珠宝首饰产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是世界重要的珠宝首饰加工出口基地。

“世界珠宝,番禺制造”己成为业界的共识。蓬勃发展的番禺珠宝首饰产业经济,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珠宝首饰专业人才,这为发展珠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利用番禺良好的珠宝首饰产业背景为专业建设服务,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专业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珠宝学院理事会。

专业创办初期,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专业聘请了粤、港两地著名的珠宝首饰企业家,组建了珠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企业家出任委员会的主任。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为专业建设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并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珠宝首饰企业中不同岗位的特点,构建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将这些要素分解到各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企业,可以为学生的岗位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便利。

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可以更好地适应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教学体系。这样不仅密切了专业与企业的联系,且为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底,在学院和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下,在原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基础上,学院成立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

在充分肯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珠宝首饰业界知名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专业建设骨干共同参与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理事会,为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之路。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珠宝首饰专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克服实践环节的不足,形成珠宝首饰专业的教学特点,都要求我们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珠宝首饰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

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紧紧依托番禺珠宝首饰产业发展的优势,设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的支持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努力下,番禺众多的珠宝首饰企业先后为珠宝专业和珠宝学院捐赠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如真空加压铸造机、离心铸造机、真空注蜡机、电动压片机、电动磨打机、中央抽尘机、电铸机、快速成型机、首饰cad软件、首饰企业管理软件等,累计达15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首饰cad、首饰铸造工艺、首饰电铸工艺、首饰表面处理等专业实训室,扩建了首饰制作工艺实训室。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更加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除了引入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校内实训室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番禺珠宝首饰企业众多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在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广州市亿钻珠宝有限公司、皇庭(广州)珠宝有限公司、广州致佳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广州钻汇珠宝采购博览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们开设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经验传授等课程。同时我们还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傅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的技术、工艺和流程,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距离,缩短了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有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密切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为开展工学结合,有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由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场地和专业教师,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备、专业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就业岗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来说都是有益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努力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自以来,每年组织大二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根据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分别接收几十名学生进入企业,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将学生分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派专人予以指导,共计6-7周。

然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到岗位技能实训和专业顶岗实习阶段再进入企业,并由该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们选择。由于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们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所有食、宿费用均由企业承担。

在专业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则按员工待遇,给学生计发工资。我们认为这样的校企合作,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对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是三方共赢的。

四、全方位服务企业,谋求校企深度融合。

把为对方服务视为己方的义务和责任,将对方视为影响己方利益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就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对方的需要,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校企结合、深度融合的动力,源自于“全方位的服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专业在建设中也必须考虑建设成果如何来反哺企业,如何形成企业、专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几年来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无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26项,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按照企业需要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5项,与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得到了地方珠宝首饰企业的高度评价。相应地,企业精心地设置实习岗位,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有效地保障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

作《首饰制作工艺》的vcd教学片,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由于珠宝首饰行业是一个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相对保守的行业,在首饰制作领域中,仍沿袭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技术传授方式。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以首饰制造企业为背景的《首饰制作工艺》教材,更无配套的vcd教学片。

我们把这一校企合作的成果用于教学,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加工制作珠宝首饰的全过程,以及最新的首饰制作工艺技术和工艺设备,大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学们普遍感到这样的教学能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此外,由企业家参与共同编写《首饰制作工艺》教材,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职业性,能体现实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有效地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水平,其中,共同建设的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在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

五、校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

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校企合作教育有利于解决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纸上谈兵”的无奈之举。我们积极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的企业联系,邀请企业家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我们共同编写《首饰制作工艺》教材,并征得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黄云光先生的许可,以该公司的生产制作工艺为背景,双方共同制。

六、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高等学校大量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有机会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并能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为将来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为真正实现“零距离”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真正地了解到务实的重要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千万不能好高鹜远,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要扬长避短,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并结合具体的情况,为未来的求职、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校企合作,使同学们在增加社会知识、了解社会、锻炼社交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注重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自第一届学生毕业以来,我院珠宝专业学生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保持在100%。同时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进口旺”和“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20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而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这一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出了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的“直通车”,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学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考评等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现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状况和生产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难以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方案的确立难以正确把握,更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长期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是闭门造车,是脱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标准等难以快速融进校内教学,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难以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实施、校内实训设施与生产的同步、校内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校外的顶岗实习等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诸如怎样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怎样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开展课程建设,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各专业的发展规模如何与学校各种资源配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的工作。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根据《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到2015年,广西休闲农业园将发展到500个,农家乐旅游点发展到1300个,实现休闲农业景点景区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休闲农业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累计带动旅游点农户人均增收超1万元。以《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广西需要观光农业经营人才约12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一线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玉林有着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玉林市是位居广西第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渔米之乡、荔枝之乡、桂圆之乡、沙田柚之乡、兰花之乡、三黄鸡之乡,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不断丰富。可见,全广西以及玉林本地区对具备旅游和观光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面对广西以及玉林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解决培养大量高技能旅游专业人才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务院国发[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第三大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第十点也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我校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和实践了校企“四双”合作,共育旅游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校企“四双”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合作的企业进行双授课、双指导、双监控、双评估。

“双授课”是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授课,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和部分实训授课,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部分实训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强化旅游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双指导”是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系统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本专业除了指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和实训指导外,同时指派企业兼职教师作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课程的指导。通过校企“双指导”,做到了用企业的`眼光审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监控”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专家会议,请校企专家对常规课程教学实行检查,并实施质量监控。该项合作使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更贴近职业需求,做到培养内容与就业的统一。

“双评估”是指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估。通过校企“双评估”,做到用企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成绩和表现,做到用企业专家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校企合作工作实施过程。

我校旅游专业的校企“四双”合作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挑选合作企业。

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四双”合作,对合作企业的规模、人力资源和管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能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岗位供学生实习和实训;其次,企业要有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能对我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和实习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最后,企业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引导学生体验企业文化,以及后期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是尤为重要的。在挑选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校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管理、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然后针对我校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

(二)成立组织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1)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学校相关专业。即墨市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市,将带动建成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用工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需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1万余人。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强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一汽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2)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形式,兼顾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如,青岛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重要配套企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拔30名优秀学生到该公司长春总部学习,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学习,这批学生表现优秀,成为公司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3)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顺利实施,积极创新教师管理方法,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让企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学场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后,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师傅必须按照制度行事。

(1)学校作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得不偿失,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技能。

(3)学生到企业实习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大,学校压力大,这些困难时刻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首先,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其次,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坚持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总之,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积极创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潇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与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2]杨书瑞.对中职学校推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技视界,(14).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作为信息技术在贸易领域的积极运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专业人员,而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对口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面临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和企业“用工荒”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部,人员储备不足,培养周期长,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问题凸显。如何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人才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既能帮助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为企业招募电子商务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也能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直接对接。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对于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为企业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已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我国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其主要代表有三种:

1、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其在中国职教系统中家喻户晓。“双元制”是职业教育典型的教育模式,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实验或基本实习,企业负责学生的技能培养工作,这种校企的合作和分工是依法执行的,这种模式使学生能直接到第一线中严格训练,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

2、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为代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模式。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模式。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明确提出将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联系起来,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专门从事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关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其理论探索的空间还是较深广的,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在实践意义上,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上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这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大背景下,就如何更好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来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多赢的一个结果。

三、中职教育实现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在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实现校企共建、创建集团化办学,创新订单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新型关系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筹备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商讨校企合作计划、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洽谈聘请法律顾问。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电子商务专业发展5年规划,并着手实施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并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政策,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应获得相应的报酬;制定专业发展方向规划书。

2、研发中心校企共建机制。筹备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商讨研发中心校企业共建机制,包括机制的组织结构、硬件设施配套、经费预算、实施过程、预期成效等。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研发中心校企合作机制,达成与中国电信中山分公司、中山海迪服饰有限公司等10家紧密型合作企业长期为中山服装企业向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转型升级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推动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

3、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机制。我校设有成人教育学校,每年招收电子商务网络大专班人数40多人;建设完善的培训中心校企运营机制,展开与多家企业协商,为中山服装企业向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转型升级的平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现每年培养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及管理人才50名。同时每年培养本地区电子商务人数达200人。

路。在中山市职教集团的带领下,实现行业、企业共建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构建“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本地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5、订单培养机制。学校初步构想订单培养的方向、规模及双方职责。在企业联盟的协助下,建立完善的订单培养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采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企业要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并着手实施,订单培养人数达100人以上,实现学生就业率100%,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关于中职教育实现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思考。

1、要突破校企合作难题,必须找到、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电子商务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小的办公场地,几台电脑,几个人就可以去做,学校的人力资源、场地、设备已经不是企业所主要诉求的东西。

2、校企合作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利润诉求是其最终目的。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单方面的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了学生但留不住,合作最终不会长寿。

3、企业的选择要和学校优势互补。在电子商务领域,学校技术资源、理论资源相对系统、丰富,与网络一起长大的学生接受快,思想活跃,在推广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企业,在经营实践、营销实践等方面又非学校可以比拟。当二者相结合,将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成功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缩短毕业生当学徒的时间,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接近熟手工人,避免学生因入行工资待遇低而转行,使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它将以前师带徒只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改变为既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它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当然,校企合作这条路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应走的路,也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和保证校企合作方案的推行与实施。二是校企合作现在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况,有待校企双方共同来探讨,并加以解决。

二、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要站在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从领导层到师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观念,学校应多为学生找出路,为学生的就业多想办法,就会给校、企双方共同带来利益。

(一)学校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企业不支持学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学生的'技术不过硬,体能达不到要求,岗位流失率很高。如有的企业的反馈信息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生产节奏。第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认真探讨过企业的要求,不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部分学生实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渗透,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糊订单操作,不给企业压力。

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但录用标准、具体人数要与企业沟通,按企业的需求确定。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体能训练、基础性的实训在学校内完成,岗前实训在企业完成。对于部分未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学校则通过其他途径为他们解决就业,减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用人压力。这样,企业则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世界主要加工制造基地之一,现面临操作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如何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找到合适的、技术水平达标的人才,如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是本文首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提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方法来解决此难题,并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方式方法的优势及具体做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了在未来操作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就业。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着操作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机加工业、数控技术专业,每年人员缺口达几十万。

企业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技术水平达标的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都因为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着急、焦虑、担忧。此外,我国每年还有数百万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大熔炉,而其中大部分都无职业,即使能找到工作,也是从事简单或脏、危、累且收入低的工作。同时,数百万下岗职工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也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也是需要正视并亟待解决的现象。

那么企业的需求怎样满足?是否可以从外国引进操作技术工人?党中央、国家的高层管理者和我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已达成了共识:我国的改革开放,资金、设备、技术均可以引进,只有需求大量的操作技术工人不可引进。我国是有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在100名以后,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就业也正是摆在我国面前日益严峻的问题。

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千百万专门技术人才,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国家,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是中职学校的历史任务。我国目前的各类中职学校14500所,在校中职学生近万,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从专业设置、培养的质量规格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仍有相当差距。有些企业甚至需要从社会上招收农民工,自己进行组织培训,花费了相当大的物力和人力,而且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学校为学生愁分配,企业为找不到需要的人才犯难,这样的境况应该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创办企业班,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以学科为本位,以学历、升学为主的时期,回归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主旨的轨道上来。现在就业率是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看来,订单式培养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率的有效的方法。订单式培养之所以能取胜,在于学校与众多企业一起制订招生计划、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工作岗位和工作待遇,使学生在校其间就明确了去处,同时又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前往求学。

创办企业班,使学校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较早地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生产技术标准,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独立上岗的磨合期,可以使企业多出产品,学生多获酬金。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达到双赢。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教师水平高,数量足,但是缺乏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实习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实习教学设备与企业比相对落后,生产工艺往往与现代生产不相适应。而企业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精湛的工人师傅。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及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在学校学习,将专业性强的生产实习放到企业中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实习设备落后不足、缺少实习教师的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合理的工作方法,掌握了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为学生独立工作奠定了基础。

1、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要想合作成功,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在合作中要明确双方利益与需求、双方关注的对象以及能否彼此满足对方要求。学校关注的是学生就业、就业的环境、学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企业关注的是能否获得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在合作中只有双方的要求与利益均得到满足才能合作成功,合作才有前景。

11月份,北方工业学校根据学校资源、专业设置(以二产为主,开设了焊接、铆工、管工、钳工、机加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数量和师资状况,与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龙头企业、冶建行业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公司注册资金3.6亿,已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行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在级铆工专业、机电专业组建100人、3个钢结构装配校企班;在2005级焊接专业组建80人、2个焊接校企班。经培训合格的学生于7月25日去企业报到。学校还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家受权投资机构,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具实力的骨干造修船企业、船舶研究院所、船舶配套企业及船舶贸易公司,共有60多家独资和持股的企事业单位)属下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签订了40人的订单培养合同。学校正在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等中国百强企业进行联系,争取与更多的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北方工业学校的学生订单式培养达30%。

2、组建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的生产用人要求和学生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对执行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控制、调整。文化课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在学校完成,生产性实习则在企业进行。

3、学校相关专业教师随同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样,一方面可协助企业教育管理学生,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教师进入企业,能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新的工艺技术,提高操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与用人理念,为今后教学实施的更好进行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校其间,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员来校,向学生宣讲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分配制度等,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为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创办校企班面临的挑战。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并不是今日才产生的新理念。我国在1980年借鉴并倡导的德国“双元”制培养方式与此相同,但当时实际应用情况仍不尽人意。其中障碍不仅在指导思想,更在于双元制需要一整套政策配合,需要企业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但在我国企业转制风起云涌的这三十年间,仅寄希望于自身命运叵测的企业,显然不是万全之计。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浮躁、急功近利,企业拼设备、卖资产。虽然现有模式下已经有学校与个别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合作,向我们展示了成功的案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与企业谈合作事宜中仍然遭到了很大阻力与多方困难。特别是在盘锦地区,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非常少,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然而,实践向我们证明,职业教育没有企业参与,很难输出高质量的学生,得到高就业率的回报,也很难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完成职业教育自身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教职成[]8号。

2、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费爱伦金正扬《职教之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8。

5、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高等教育研究,200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立足实际,深入当前行业市场调研,把握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有力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

[2]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搞好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成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引领就业发展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针织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示范性专业,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最早专业之一,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的跟踪和调研可以发现学校的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搞好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另外还能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的需要。

1冠名班就业率低的原因。

通过、、对该专业学生情况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后学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校企合作开办的冠名班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不仅每年学校所招的针织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冠名班的有80%左右,而且学生进入冠名班后在校学习的兴趣也很高,但学生到企业实习后情况就有变化,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率相对其他专业来讲没有很明显的优势,甚至会比一些没有办冠名班的专业稍低,特别是一年后的学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也不少。为什么就业后学生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三年对学生的跟踪和调研,发现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校企合作只想培养熟练的基层生产工。

企业在用人上,基本把学生安排在一线生产岗位上,以培养稳定的、熟练的生产工人为主,既不重视就业学生的培养,又不重视企业技术改造,超疲劳用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人的层面上,要么只是简单地进行捐资助学或建立实训基地,但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只是想解决企业用工荒的状况,校企合作的立意没有实现。

1.2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学生未能正确理解所学专业以及个人在就业岗位上的准确定位,学生在初次就业上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情况,同时就业后缺乏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急功近利的心态普遍存在。

13学校未能找准校企合作的较佳结合点。

企业虽然与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在生产经营上,企业的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等很少会考虑到利用合作学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向企业推销自己的“智力”资源,忽略了学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分析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特点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将学校人、智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同时提供用工和技术服务,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创新的依靠力量,否则很难长期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2对策。

要实现企业与学校更有效的结合,以此既培养企业适用人才,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更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学校课程设置要合理。

学校既要按专业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按照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及实操课程,忽略哪一方面都不会利于双方的合作与发展。因为校企合作后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质量的高低及学生就业的质量,所以课程的设置不能单单考虑企业的要求,只设置满足某合作企业需求的基本实操课程。虽然这样会使学生在该企业工作的初期较容易上手,企业的上岗培训期也会相应的缩短,但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结构做基础,就没有对所在行业专业岗位的良好定位,会制约学生在岗位上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变成了简单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的机构,不利于吸引学校新的生力军,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在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专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要设置与该专业所在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有学校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这样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基本技能,更能到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但操作技能迅速提升,同时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而且还能在工作中找到发展方向,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

2.2共同实施师生的培养和发展,服务企业,互利三赢。

校企合作的基本立意要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这种模式,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加强对就业学生就业后的技术指导,首先要求指导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并能把两者有效结合。教师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除了现场指导学生外,更要详细了解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最好能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更新改造当中。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但会得到很快提高,而且还能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并弥补不足。同时通过教师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的过程引领学生做好岗位定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不断思考,善于创新,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安于现状或怨天尤人的思想。其次学校也要注意培养各个专业的榜样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优秀学生。在学校及企业时都要注意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榜样生。尤其是到企业实习后,可以通过榜样生来发挥带头作用,使同学们确信行行都能出状元,并树立“学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信心。

学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师生能预测到自己努力的美好未来,满足师生公平感的需要,激励师生为实现人生、学校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校企共同培养的对象,如果在合作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将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尝试工学结合,这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方式d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旺季到来之前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旺季实习、实践。有导游证的学生利用旺季的周末和寒、暑假到旅行社去带团,没有导游证的同学可以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这不仅缓解旅游企业的旺季人才短缺问题,学生还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施也需要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成立工学服务部,对接企业和学生,为双方提供便利。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时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推行此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人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校内选定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订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人良隆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胜任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顺利完成教学文件的建设和教学设计,出色完成实践教学;能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学开发,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教师在教学、教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师的自身努力下,其专业能力从“会、熟”到“精、绝”,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会”是指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绝”,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

二、对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专业将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思想道德、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根据每一模块功能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对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安排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作出了完整、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人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地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如学习开车,当告诉学员如何进行汽车点火操作时,他们不是想到发动机的工作机理,而是对当即见到的其他控件功能和作用产生疑问。在总体把握外部控件的功能后,这一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人,例如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控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表,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名称、工作实施的情景和条件、工作者的条件要求、工作的具体操作和目标要求几个方面。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实施计划,正体现了对学生的某种能力要求。

(四)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订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有着明确时间和课时的.计划表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类似于课程表,主要是将实践活动进行时间进度上的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课时总量。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行业,长期以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强化机制,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了优势互补、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受到行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五、全面实施顶岗实习。

学校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学校本着“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不断摸索经验,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顶岗实习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体现校企的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当前,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

校企合作开展省级学科竞赛的分析与实践论文

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含义。这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双向参与、产学融合、定岗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和自主择业机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模式使实践完全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实现产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健全,使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大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地的许多教学实践效果不能实质实现。由于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中,有关合作的项目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较为笼统,虽有合作协议,但是没有具体操作的内容和方法,从而造成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名义上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时间,学生也到基地进行了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得到实质的实现,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二)基地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由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对接,没有预先的计划和安排,实践教学往往是临时决定。在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往往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没有针对性,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自身实践素养不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理论教学,而不愿意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很多青年教师直接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素养,缺乏具体实践岗位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更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术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则显得“力不从心”。

(四)合作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考和责任意识,目前主要关注的还是自身利润和效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需求难以一致,因此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合作困难。由于运作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不能达到深度的融合,在实际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经营生产与高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不能较好地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实习实践基地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高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很多具有临时性和功利性,没有基于发展的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学校的实践教学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脱节,常常出现学校需要的针对性实践实习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符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推掉实习安排的情况,给高校实践教学安排与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并且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往往是只限于高校学生的单向实习,而缺乏企业对高校需要和利益的回报,缺乏进一步合作的良性发展动力,不利于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性和营利性,在接收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搞好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照顾到双方利益和需求,建立有关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要求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实现产学的深度融合。

(一)形成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政策导向机制。实行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制度,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国家政策导向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资金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加强舆论宣传,脚踏实地地推进和实施;二是建立鼓励和奖励制度。对于运作效果好,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示范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对于合作企业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政策;政府要做好“红娘”,根据企业和高校的需求,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和合作的联盟,并且加强协调和监管,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二)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动力机制。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仅仅依靠感情关系和信誉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企业领导变动、企业转制等因素,使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特别是对关注企业的利益尤其重要。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设施等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促进生产型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化,特别是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借助于高校的技术力量开展合作,进行新产品的研制、试验与开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在当前的合作形式下,企业与高校积极合作,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宣传效应。学生开展岗位生产实习,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间接增加企业效益,学校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环境与设备,也起到了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实体,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比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合作注册成立“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并作为学校的进出口贸易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邢久公司为平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这里完成外贸实务操作培训和实习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

(三)建立稳定发展的沟通机制。为促进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发展,学校需要与企业组建分工明确、机构成员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合作组织机构,它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基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会职责权利,负责研究行业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协调管理校内、外的实习与顶岗训练,开展科研与培训,推荐毕业生,开展合作教育管理。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年度重点合作教育内容,不断做好各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使之发挥高效快捷的沟通功能,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健康运行和科学管理。

(四)建立互信互助的诚信机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初期是以信誉和情感为联系纽带,即使以签订协议(或合同)形式建立双方的合作关系,情感与信誉仍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情感联络的内在作用,经常主动与企业联系,针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帮扶等。当企业遇到经营难题时,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使企业在兼顾生产与实践教学的时候,克服实习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学校也要依据合同的义务要求,维护企业的利益,保守企业的秘密,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员工,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只有诚信互助,才能建立情感和互信,双方的合作也才能持久和长远。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保障机制。校外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基地的建设,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深入合作的原则不断进行基地建设。首先,实习实践基地要实行挂牌制度,签订合作协议书,并建立基地的领导小组,保障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双方要共同建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考评制度,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落实到位,保证教学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协调。另外,以征求意见、问卷和调研等形式,收集实习企业、基地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再次,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攻关小组,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密切校企关系,又可以体现高校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赢得他们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最后,需要设立专项经费,解决实践基地中需要完善的设备、仪器,保障和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双方开展科研申报、科技创新、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奖励先进指导教师和学生,调动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高效运行是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总之,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能够快速进入状态、熟练应对工作的人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用人市场上的需求导向,也应当成为院校培养学生的导向。完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机制建设,对于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所需知识融入教学,从而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浅析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出发,就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教师素质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作者所在学院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措施及成效,使理论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会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氛围下,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抓住机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其中会计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该专业从招生以来,一直坚持与社会、企业及地方经济的密切联系,及时、深入了解社会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使用状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性,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操作程序。

一、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构建一个能够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我院会计专业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会计师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改革前,我院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基础会计大作业和财务会计大作业。现在,实践教学有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通用财务软件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比例超过了50%,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三段递进、岗证结合、螺旋上升”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构建高职会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理论、实习、实训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统筹安排理论、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是工学交替阶段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知识会在工学交替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加深,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又对前两阶段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1.增加校内实训基地。我院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对会计实训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设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室给学生配备了各种模拟实习资料,资料都与当前企业实务使用的一致。实训室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科学,各课程的实训计划完整周密,实训室使用率高,这些较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特点,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多家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校会派出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此外,我院还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播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四、创新队伍建设,向“双师型”方向培养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则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践的关键所在。我院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以下方式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进校任教,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通过顶岗实践,一方面,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带动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职称,从而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目前我院的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有的是注册会计师,有的是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在鼓励专职教师顶岗实践的同时,我院还聘请6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如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指导教师。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我院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我院近两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比率达到了85%以上,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也很出色。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我院近两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整体表现好的占96%以上,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

[2]聂洁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j].商场现代化,,(32)。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二、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江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美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滨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关于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应掌握哪些知识、练习什么技能、培养什么素质等问题,没有规范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be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些途径。

一、关于cbe模式的介绍。

cbe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实践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要求完全吻合,它吸收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改革成果,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强调知识综合和掌握核心知识与能力。cbe以能力为基础和从企业需要出发的思想,有效地冲击了我国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的主要专业工作岗位包括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员、前厅宾客接待员、餐厅餐饮服务员等,下面将介绍主要的几种岗位的能力。

(一)导游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运用礼貌服务进行对客服务;能够熟练讲解游览内容;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团队运作了能够做好娱乐工作和调控团队;能够处理好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地反馈和评价产品质量;能够推销和提升旅游产品。

(二)计调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及时觉察和翻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运营计调相关知识熟练处理常规工作和日常事务了能够巧妙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投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努力降低团队操作成本。

运营礼貌服务为游客和同业提供接待服务的能力;宣传和推销旅行社产品的能力;与游客签订有效旅游合同的能力;业务投诉处理能力。

具备科学合理地制定部门和团队工作计划的能力;具备根据计划组织与实施,带领团队共同作战的能力;具备带领团队开发新产品、维护和管理客户的能力;具备发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团队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具备控制质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餐厅服务员岗位能力分析。

主动问候客户,并能主动引导客人入座,热情服务;餐前能做好酒水(饮料)、餐具等各项准备工作及餐巾折叠技艺;能够运营正确方法进行特殊酒店斟倒服务和进行宴会分菜服务。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能力本位教育是社会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现代社会对旅游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而相对应的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则是社会实践。所以成功、高效的旅游专业教育应该把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点。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内涵丰富且强调综合性,除了行业基本技能外,还特别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应急能力等非技术性综合能力的'运用。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共同合作的一种模式。在当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很多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学生就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基于cbe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cbe模式作为指导,以课程开发(dacum)为基础,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定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职业岗位确定及专业能力分析是基础cbd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主要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逐年进行调整。

四、结语。

构建以能力本位教育(cbe)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培养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必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3]从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作者简介】卢娜(1984―),女,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入手,分析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校企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合作层次;合作方式;双赢。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际适应能力,并且在企业教育中充分地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经调研,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进展并不顺利,合作层面、合作方式等均需进一步的深入。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校企合作“一头热”、合作层面浅、合作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一)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适用会计人才,学校需要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实训条件、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既增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又可减少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还可以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支持,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但在实际中,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校企合作兴趣不大;再加之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不能够给企业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此外,会计工作涉及企业财务秘密、商业秘密、涉及钱、物等财产安全,从保密的角度企业也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适应性实习。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一头热”。

(二)校企合作层面浅,合作效果不明显。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大都是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很少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停留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操作层面,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得以实施。实习期间企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责任,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作用,使合作形式表面化。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企业的实习安排流于形式的讲座、观摩,或拿出部分会计凭证、账簿让学生翻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处理经济业务。这样一来,学生很难领会真正的会计部门运转流程、业务水平很难提高,这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目的就相去甚远了。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保障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有效培养,必须深化校企合作。笔者认为,校企合作需从合作层面和合作方式上深入探究,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一)校企合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分析岗位任职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在满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实际要求,从前期调研分析到方案编制再到审核定稿,合作企业都全过程参与。

2.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开发要遵行“能力为本,知识够用”的原则,而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在课程开发中,如何把握教材知识“必需、够用”,如何体现一定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的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课程开发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应主动走向社会,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会计岗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保障等各个环节。

3.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达到多赢。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可利用基地的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企业,通过合作企业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与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流程再造以及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应按“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进行建设。

4.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学校聘请行业优秀财务专家、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为技能名师或企业兼职教师,公司聘请学校的教师作管理顾问、培训讲师,校企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不仅培养在校学生,还要到企业对其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从事生产活动,还要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负责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指导。

5.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就业的各环节双方共同参与。新生入校时安排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和岗位工作,通过参与简单工作体验,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校内学习期间安排来自企业的兼职老师组织教学,将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与案例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更加贴近,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校内仿真实训期间,聘请企业财务人员为实习指导老师,将会计岗位工作流程与实际操作带到学生实训中来,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对接,有利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外实习期间,由企业财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季节,校企共同举办企业招聘会,学生在企业、岗位和地域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顶岗实训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校内仿真”式。指学校通过从各合作单位获得真账实习资料,经过一定处理,将真实业务转化为实训内容,按财务工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实训,操作全过程仿真。2.“培训合作”式。合作单位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来培训学生,以满足自己选拔人才的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增加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与一般用人单位可采用这种方式。3.“来料加工”式。指学校与合作单位合作,由合作单位承接业务,学校完成业务。与会计事事务所可采取这种方式,由会计师事务联系的业务,学校承接,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并实现实训目的。4.“筑巢引凤”式。由学校出场地、设备,合作单位来校设点办公,提供相关业务由单位业务人员指导学生开展业务处理和业务操作,学生在服务的同时达到实训目的,与记账公司可采用这种方式。5.“校办工厂”式。由学校申请成立校办公司,如设立财税咨询公司,对外开展代理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有计划安排学生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亲自动手实战,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

(三)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合作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为保障校企合作规格有序进行,双方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长效激励机制。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给予校企合作企业优惠政策,强化财政扶持、强化用地保障、实行地方税收优惠等建立吸引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行业督导机制。发挥会计行业(协会)中间纽带作用,指引与督导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建立校企合作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考核与评价机制,建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杜国用,隋冰加.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09).

[3]王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10).

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分析论文

2、林少群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12)。

3、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