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1 08:51:47 作者:琴心月

阅读经典范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我们不妨先看看一些范本。通过阅读以下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和语文想象能力。而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现代文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此,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现代文的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目前而言,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从而对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就目前而言,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还存在学生阅读质量差、现代文阅读量少等问题,对高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学生现代文阅读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对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影响。此外,高中生还存在课堂阅读效率低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在现代文教学中,还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虽然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却依然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然后就等待教师讲解,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难以积极主动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学习,这就影响到学生文学素养、语文审美的发展。

1、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平台进行自主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品味现代文中蕴含的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简单的疑问,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文章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个典雅清丽的月夜,激发学生对美的欲望,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生活中最美的夜晚景色,接着教师根据课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郊游?”“作者在荷塘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作者在看到荷塘月色后,心理情感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热情。

2、充分利用精选文章。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是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由于这些文章是作者独特经历、情感的文学展现,因此,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了解。例如课文《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文学家老舍,老舍先生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母亲已经去世接近一年了,老舍用自身的血泪写下了文章《我的母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老舍先生在创作《我的母亲》的背景,这样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阅读时,就会被文中诚实、勤劳、坚强的母亲打动,实际上每一个母亲都是勤劳、坚强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难免会想到自己的母亲,进而体会到老舍先生的丧母之痛。对于高中语文,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是最关键,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体会到课文中的精美句子。

其次,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分析总结能力,在现代文阅读中,学生需要快速、准确的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课文《我与地坛》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找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单的阅读,并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从中选出可以表现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如“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通过这样的深入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心情,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坚强。

3、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的阅读量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很少有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每节课上利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材料上,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文以外的现代文,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现代文,加深学生对现代文的认识,以此来实现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精选文章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此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英语阅读量、实践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其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方玲作者单位:广东省徐闻县第二中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结合实践,提出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四、结语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4)。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阅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可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一是与当前的新课改背景、素质教育交相辉映;二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拓展知识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情感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是当前高中教师需要思考并加以实施的问题。

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活动。

当前的教材大多都遵循“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通行的语文教材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且选入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高中生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知识宝库。所以要想开展教学阅读活动,首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利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寻找合适的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立足于教材是拓展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拓展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跳出教材内容的范围,摆脱教材的束缚,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高中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阅读质量以及阅读的多样性。比如,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灵活跳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但阅读能力提高更需要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故事逻辑性强或附带小插画的书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可以订阅一些语文书刊,具有价值的书刊通常是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也是拓展阅读的关键领域。

二、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自主阅读。

所谓拓展阅读就是指内容阅读的丰富性,也指拓展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保证,但由于情况的差异,自主阅读不能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也是阅读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阅读活动中,往往只是在课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持续深入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理解时,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先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在上课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除了将课堂的阅读时间拓展外,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空间的束缚,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引导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或本地的图书馆,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时,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自控能力已经较强,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久,因此不管是处于何时何地进行阅读,教师都要注重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投入阅读。

三、加强阅读的互动和交流,提升阅读质量。

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时便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让他们保持阅读的兴趣;二是拓展阅读时需要交流与互动,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自主阅读转变为共同阅读,对于知识有了不同的见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年龄已经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开展阅读活动更有利于间接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可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交流阅读的知识可以弥补自身认知的不足,起到互补的作用。例如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有:阅读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等。苏教版高一年级课文有一组课文就向学生了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例如月是故乡明系列课文中《乡土情结》《想北平》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将了解的情况向老师以及同伴进行展示。除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参与之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引导、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给予肯定和评价,更好的提高阅读活动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阅读习惯,保持阅读的兴趣,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拓展阅读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若想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拓展阅读便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厌倦感。尽管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并不是无章可循,例如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对重点难点用笔记下来、写读后感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可以提出疑问,以此来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高中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深度,方能终身受益。

五、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浪潮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活动要更加重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拓展阅读教学的活动要加以重视,从上述的几个项目入手,拓展阅读的范围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开展阅读活动,促进阅读交流,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以深化;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效果。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一句话点破了书籍的作用,而正是因为阅读,社会才能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所谓“深阅读”是相较“浅阅读”而言的,代表两种不同的阅读层次。在流行“快餐文化”的今天,“浅阅读”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小组讨论,花很多时间回顾分析,阻碍了学生自主认知。

“深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在精品细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学养,优化自身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问,巧妙切人,引导学生对话体验。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素养,更多的是解放学生个性,鼓励其解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层剖析,探知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字生命,润泽自己。

想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领会,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的解读中理解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通常我会借助问题的设计引入,让学生的探究趋向于深度和张力,直接和文本对话,实现文本内涵的把握。比如,在阅读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结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时掉了一颗大眼泪,这是普通的眼泪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变得很安静,学生开始埋头阅读,偶尔会有小声的讨论。在之后的回答中,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开心感激之泪,有的认为是自责悔恨之泪,学生在剖析的时候都很到位,找到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再比如,讲到《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考虑到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我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其思考: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3.小说的高潮部分在哪里?4.你如何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这句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深化阅读,还能在解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贝尔曼的形象。

由此可见,不仅要灌输学生深阅读的思想,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其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二、拓展阅读,提升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感悟。

阅读重在理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感性的成分辅助思考,有助于问题考虑的全面性。“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懂得延伸,在不断的拓展中提升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内容不加拓展,那么学生反复斟酌也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最后陷入无解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拓展,搜寻课外资料辅助理解。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不知如何理解,反复阅读后也没有领悟。我就引导其回顾课外知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传》,学生有了些感觉以后,我又给其介绍了几篇文章让其理解。慢慢地,学生了解到在苏轼主要尊崇儒家思想,有报国之志,早期也受过道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仕后挫折不断,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加深了儒、道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苏轼在句词里的感叹和抒情了。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放大视角,把一些矛盾、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虑,通过“内引”和“外联”促进解读。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回归文本满眼都是周朴园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但要是不爱,为什么又要保持以前家具的样子?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了解了时代背景,阅读了些名家解读,逐渐发现周朴园怀念的是当年青春貌美的梅姑娘,而不是现在的老妇人,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他就原形毕露,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由此可见,深入到位的阅读不仅要立足文本,反复斟酌,还要联系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在促进问题解决的同时深化理解。

三、专題研究,做好总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其个性释放,满足其学习学习需求,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进行专题性地研究,帮助其总结,促进其运用。

对于专题的研究,首先是大方面文章的艺术形式,学生在阅读时收获的思想、情感都是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意象美、《江南的冬景》中避实就虚的写法、《背影》中动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劝学》中形象的设喻等,都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学习。然后我们要从语言风格说起,让学生一边总结一边学习,能有所借鉴,促进其学以致用。比如,在学完《封锁》后,学生对文章语言印象深刻,对张爱玲冷静、犀利、苍凉的语言风格青睐有加,觉得她的文字能打开心扉,触动心灵,很有味道。鉴于这一点,我就会投其所好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她,深入探知她的语言风格,总结成专题有所积累,最后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最后就是人物形象的专题,在过往的阅读中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有缺陷的人物,像《雷雨》《哈姆雷特》《项链》《阿q正传》等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多面的性格,吸引着学生探究。学生在深入阅读剖析人物时不仅能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还能收集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所谓“深阅读”不只是内容上的剖析理解,还有形式、风格上的掌握吸收,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的同时要促进其积累,满足其发展需求。

总之,深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引导探究分析,领悟到文章内涵,还能在不断的解读中促进其人格的健全。教学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克服理解困难,触摸到文化的脉搏和灵魂。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阅读退化已经成为时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不断减少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也明显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也会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且杂。每位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知识,甚至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占据了绝大部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板书,演示,说教,学生在不停记笔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的目的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不断充实自己。

面对当前的现状,教师更加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从高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泛读或者精读的方式,能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认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的半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思想的欲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学生乐于参加,勇于表现的课堂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应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的现象;在小组讨论中,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展示个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观看着和引导着学生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教师应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在课文教学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品等等,既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学习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识在出现和发展,教师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每天也在增长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通过总结,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学理论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给养。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战。语文教学与其他任何教学都不同,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教学背景。正是这种状况,新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无论时代任何变化,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最终追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体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精读和泛读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未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内容]。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一般要占到26―32分,而考生的得分率却往往超不过12%。因此,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包括理解、记忆、运用和欣赏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在一册书中约各占一半左右。每篇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提示和思考”,课后又附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而自读课文前则是“自读提示”,课后为“阅读训练”。从其编排体系来看,是根据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遵循这一编排原则和特点,因材施教,做好以下几点:

[1][2][3]。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髙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人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倶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人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髙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深度体验”的实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教师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深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的同时,探究文本深层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大量的精神享受。其中,阅读的深度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的,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是需要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变化向多元化、深层化、个性化转变,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革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力求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希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是根本任务,虽然他们有条件,更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进行深度阅读,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考重于泰山”的功利性,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将成绩摆在第一位置,导致学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业,完成考试。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获得智慧,逐渐显露出思维狭隘,认知肤浅,社会实践缺失,生活体验不足等现象,最终与社会生活相脱节。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死读书”现象逐年下降,但就阅读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是仅能做到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和推荐大量假期读物,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

一方面,开展深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索探求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深度阅读,一同体验,一同分享,一同进步,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受教的体验,两相促进,共同提升。通过阅读,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相统一,既坚定了其学习自信,也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使学生沉静下来,学会专注,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深度阅读能力,使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1.构建生态课堂。

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见证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平台。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语文课堂都在热火朝天的推广阅读,加快培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生态”课堂,将课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编程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找到自信和自我认同。

2.精选阅读素材。

应当在安排大量阅读功课的同时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就推荐文本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逐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深度阅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一要注意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教材文章的课外延伸、同类型文章、同作者文章,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在选择阅读素材是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学习实际。二要注意阅读素材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深读,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素材。

3.营造“悦读”文化。

深度阅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营造“悦读”氛围,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朗诵比赛、诗歌解读、传统礼仪文化小汇、汉字的妙趣等。让学生积极查资料、思考探究,增加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结语:

一个没有深度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度阅读的开展形式、开展办法,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结构、写法等相对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写人、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但是,蕴含在文中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由物及情、由此及彼、借助想象与联想、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物我交融,在优美的语言载体的映衬下,使读者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道理。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起到启迪智慧、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在具体的散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导实践,使学生掌握散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使阅读实践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的有效策略如下: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体验。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能够有效地分辨是非、善恶、爱憎。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语言情境、画面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心理、视觉兴奋体验,在兴奋机制的作用下,驱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并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会人生百态、体会……使学生在丰富的思维和认识体验过程中,产生对散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积极的学习实践,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实践中,由于古代文言散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必然是一大难点,我们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多媒体造境让当时的紧张情境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紧张的战事气氛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种情景中展开想象,“国之难以,谁堪救国?”,以激发学生展开对故事情节进一步深入体验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展开具体的阅读理解体验,而阅读体验的有效开展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有效前提。

二、把握常法,掌握有效阅读技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散文虽然在形式、题材、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极大的灵活性,但是也并非无规律可循。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把握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效果。散文的题材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究其根本不过是对景、事、人的描写、议论、抒情。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常法,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关键是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脉络。线索即文章中或隐或现,反复出现的内容:如《荷塘月色》中的月下之“色”、《故都的秋》中的故都之“秋”,《囚绿记》中之“绿”,作者虽然表面上都是在写美丽之景,但重点落脚在作者由此所生之复杂的情之上。在反复的阅读品味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在线索背后的浓浓的情感线索。这是掌握散文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

三、凝神聚意,把握文章内涵。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浓浓的情感是我们在散文阅读实践中必须有效把握的学习内容。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学生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在对线索有效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主题的初步认识体验。在深入的合作交流体验中,通过多元化的认识体验过程,学生要把握文章的内涵,获取有效信息,提炼文章的内涵,这是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合欢树》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文章的线索是那棵“合欢树”,这棵合欢树象征着“我”的命运,从最初的幼小、没有发芽到再长出叶子、搬了家、再到多少年后的再见,这时候的合欢树已经不复当时的渺小,已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开放出绚丽的花朵,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合欢树既是作者命运的象征也是文章的线索。学生在对文章的反复阅读理解体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神和意。在具体的合作学习实践中,通过多元化的认识体验,学生们能够理解到文章表面上是在写合欢树,实际上则是通过合欢树来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到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培育之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强壮起来,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并最终坚定的活下来,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具体的合作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融情于物的写法,在具体的理解和感悟实践中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总之,在高中语文散文学习实践中,兴趣激发是散文学习的前提,方法指导是散文学习的途径,把握线索、凝神聚意是散文学习的重要过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激发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展积极的学习方法探索实践,找到文章的线索脉络,凝聚文章的精神意旨,使学习效果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才能够使散文学习的效果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巧玲.人教版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解析论文

阅读教学不但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更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也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个人见解谈一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无论对于在什么阶段的人来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才会从心底里产生对阅读的向往,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切身实际地阅读过,参与过,体会过,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从而在心底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上的认同感很多时候都能促成许多事的达成,在学生与作者可以情感互通的时候,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以更加专注和愉悦的心态获得更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会对所阅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脑海中反复回味,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会提升。其次,教师需要依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创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心对情感的认同感和产生的情感共鸣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内在条件,而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则是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外在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正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在与自己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压迫感,学生与教师亲近起来,自然能够以更加热切的心态投入到教师的讲授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只在兴趣的驱使下并不能很好地进行阅读训练,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通过教师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指导,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提升自身的探究性阅读水平与创造性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分段进行富有创意、具有深度的阅读训练,从而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加强阅读的语感,减少思维限制对自身的桎梏,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首先需要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即高一阶段的学生。面对具有众多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学生对于阅读类型、内容的选择,而是让学生按照个人的习惯以及喜好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为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做比较精准的定位,形成个人化的阅读方法与思路。在学生的个人阅读习惯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训练。因为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基础上,他们可能对于阅读思路或者技巧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导致阅读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段落、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大体的阐述。其次,教师需要在总体印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摸索作者的情感出发点,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从而顺藤摸瓜,了解作者行文的线索与思路。经过以上两方面的指导性训练,打下学生的理解基础。

在教学中的一切训练都是以高考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在基础性、一般性的阅读训练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依照高考要求,进行一系列针对高考阅读题形式的探究性训练,增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性,从本质上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即对文章的领悟能力,或者说对文章情感与结构的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考的试题答案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千篇一律的格式,然而在解题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是一把重要的解题钥匙,因为所有答案的设置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有的答案设置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行文思路的影响,即围绕行文结构的安排并以作者情感为导向,教师需要对高考题型进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情感,理清答案模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从而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能够有题可答、有分可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不辜负自己的努力。综上所述,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情,而是学生与教师、与教材编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多方对话,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实施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困惑之处进行针对性强、参考度高的有效指导,为学生的阅读之路拨开迷雾,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高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解析论文

本文阅读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论述了课题切入、矛盾切入、体裁切入、主题切入四种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其中,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巧妙的切入,深度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感受文本中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每一篇课文的标题都是作者精心琢磨而成的,作为课文的标题有的能够表现作者的情感,有的能够概括文本的中心主旨,有的意蕴丰富,有的直观明了,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题目都能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大家产生阅读的期待,于是由课题切入也是读者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途径之一,让阅读过程产生窥斑见豹的效果,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以文本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标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大家先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得到这样的答案:“通过分析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题目向我们交代了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是荆轲和秦王,而主要的事件就是刺杀。”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标题进行切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标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是什么?2.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刺杀秦王之前他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3.荆轲刺杀秦王采取的方式是怎样的?过程怎样?结果怎样?4.历史上的人们对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课题切入,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有效切入,这样的切入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进行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通过大家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明确了这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作者对请愿学生的悼念深情,也表达了对当时政府的无比痛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读课文,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通过一段文字的表述,好像并不认可请愿学生的行为,他说他们的行为‘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呢?但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又肯定了学生的请愿行为,说这些学生是真的猛士,这不是矛盾吗?”这样的质疑让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好机会,于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大家的理解,结合对“长歌当哭”一词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前后矛盾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展示出来文本内容中看似矛盾之处,正是这样的矛盾之处为学生的深度解读设置了很好的切入点,大家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细心分析,让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处有了深刻的体会,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深度解读文本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巧妙切入,从体裁切入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体裁入手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激起大家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以往教学一样,从文本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切入,而是引导学生从小说阅读的方法着手,抓住小说体裁的特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对小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就重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探讨,获得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裁特点切入文本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掌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体裁文本解读方法的掌握,形成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主旨是学习的最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文本的主题,既能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能让学生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和文本深入对话,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主题切入,链接类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苏武高贵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以“对话高贵”这一主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高贵”,在曾经学过的文章中哪些文章能够让你体会到高贵的品质。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纷纷回忆起以前所学的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苏武高贵的品质,而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高贵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高贵”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文本的主题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进入文本,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而找准切入点是高效阅读的最大保障。教师要选准切入的角度,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的关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高中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论文

生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生本理念的影响下,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教育活动,使他们善于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及思考,这能有效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基本学习工具。

(一)传统教学模式,应试目的性强。

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都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的阅读解析时,基本都是从作家及其作品背景常识、文本分析、中心思想、形象描述、写作特点等入手。这样刻板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创新性思考。跟着教师的步骤完成语文阅读学习,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考空问变得狭窄,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应试目的性强,使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被逐渐磨灭。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注重怎么教,学生不注重怎么学,只是一味的按照“模板”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样的方法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问,更加不能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无法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就不能在语文阅读中获得乐趣,增加学习热情。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薄弱。

语文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其锻炼的更多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阅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很难发散思维,开阔眼界,靠自己的自学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多以教师的讲解方法为准,自我学习意识薄弱。语文阅读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多变性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不当的教学方法中已经逐渐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例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少自主课前预习,形成自我阅读习惯。多数学生以课堂上教师讲述为主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这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懒惰意识的形成,对于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三)生本理念难以得到实施和反馈。

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帮他们解决。但是由于生本理念运用效果的反馈周期长,质量难以保证,使得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难以实施。例如教师在学生语文阅读综合水平提高方面想运用生本理念,但是又担心学生无法达到其思想范围及深度,以至于耽误时问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终减少了实践生本理念的积极性,使得生本理念成为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个过场。

(一)提问技巧的灵活应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段落大意的理解以及关键词句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整体中心思想的把握正确与否。所以,教师在运用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时,要灵活应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疑难句及关键词进行提问,勇敢提出自己的质疑与不解。例如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的关键词及疑难句时,可设立提问情景,激发学生将文章中的语句与现实语句进行对比,将疑问经过情景转换成分析设想,最后再根据通篇文章的理解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引导模式中,学生很快能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及技巧,对后面文章的深层次分析建立良好基础。当然,在这其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提问质量,要多以文学内容提问为主,通过问题的提出方向,来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提出文章内容中关键性问题。只有把握住这一正确的方向,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和掌握文章主题,从而锻炼学生提炼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达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由于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探究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探究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要预先告诉学生所学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包括作者背景、文章创作思想等。在之后的实践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然后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去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反复推敲,尝试总结文章内涵,发现文章精髓所在之处。经过这样的探讨推敲过程,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及体会感悟,学生的探究及解决能力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积极扩大学生阅读量。

想要贯彻好生本理念,就必须给学生较多的发展空问。加强学生的主引导地位,给予学生较多的阅读权利,增强学生的阅读量,充分重视起学生在阅读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士曾加学生的阅读量,加强课外、课内的文章阅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培養阅读乐趣。将课外的文章阅读,延伸到课内阅读理解上,能够多方位的展开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理解能力。同时,教师的阅读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多方面获取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做好文章知识拓展,不断加强自身及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生本理念的素质教育核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生本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高中教师需要尽快总结及应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将生本理念融会贯通,深入教学课堂,为学生的综合学习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2]陈志伟.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05)。

[3]李金涛.生本理念下语文阅读“活力新课堂”之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5)。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很多高中生表示不喜欢写作,不愿意上写作课,导致写作教学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应充分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写作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写作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对此,笔者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写作素材的广泛积累是实现灵活写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学生将无法展开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小组合作方式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他们可以谈谈喜欢的歌曲,看过的电影;也可以讨论时下热点新闻,对事件人物和所反映的问题交换看法;还可以就看过的好书分享心得等。在这样的氛围下,素材的积累变得简单易行,学习写作不再是苦差难事,而是一种轻松的进步。

(二)有助于写作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收效甚微。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昏昏欲睡,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学习写作效果并不理想。小组合作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组织单调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接下来由学生自主讨论,小组内学生各自发表看法,相互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生间互相倾听,互相学习,有了更多的接触,这有利于学生发现他人优点和自身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实现均衡发展。此外,小组合作方式更具激励性。这是因为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后,大多能主动整理不同见解,积极探寻写作思路,使得写作灵感被有效激发,写作教学效果显著。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害怕写作,不愿写作,提起写作就头疼。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主动写作,爱上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小组合作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多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写作课堂的学习氛围。而且,这种自由交流的模式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选择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目标、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在上课之前,教师应特别注意写作题材的选择,如小组合作讨论的题材应该难度适中,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材要力求新颖,要求易于激发学生讨论热情,便于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可以考虑采用时下热点话题或新闻要件,也可以选择文艺名人、新近影视著作等题材。同时,所选题材应尽量接近学生现实生活,能充分引起学生讨论兴趣。选好题材后,对于如何分组,教师要花点心思。为了使小组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而且,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能力互补为基本原则,组织合理划分小组。

(二)创新教学活动。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学活动要灵活新颖。小组合作只是教学组织的一种方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新意。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也采用了分组合作的课堂模式,但由于教学中活动内容呆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生对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不妨抓住这个契机,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或行为方式组织成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教学活动多种多样,如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社会新闻观点进行辩论,开展一场辩论赛;也可以为某一热点话题搜集支持材料;还可以就某个新事物出现的原因进行广泛研究等等。

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是开展小组阅读交流会。对于高中生来说,平时学习任务很重,阅读时间不多,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时间,组织阅读交流会,让他们阅读优秀作品,可以是世界名著,也可以是高考优秀作文。学生在交流会中可以自主阅读、广泛阅读,并适时进行阅读交流,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和收获。这样的交流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阅读和分享的乐趣,在无形中提升整体素质及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造开放性的写作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三)改进写作评价环节。

各小组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要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以往的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评价环节大多由教师一人完成。教师要对学生作文逐一进行阅读并给出评价。这样的评价环节不但给教师带来了沉重压力,而且评价效果并不理想。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评价环节进行改进。各小组成员在完成写作后可以交换作品互相评分,或者让组与组之间交换评分,指出对方作品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以促进相互学习借鉴。各小组还可以推荐较好的作品进行小组间评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间相互切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模式,可以广泛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中。它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明敏,李小凤。小组合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5):22。

[2]代君丽。小组合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0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解析论文

阅读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非常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以应对课堂实际情况的复杂变化。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位出发,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指导学生遵从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每一篇文本,并时刻做好反思与总结工作,真正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上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优化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首先,它可以帮助增强高中学生的语言感知水平,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借助阅读过程,达到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效果,这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其次,借助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形式,能够让学生获得较多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第三,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写作能力,在阅读时形成的感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评论,可以用生动的文字展现出来。第四,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丰富学生心灵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感悟到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把阅读同思考完美结合,是陶冶情操的有效措施。鉴于上面的多重优势,建议教师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的增效问题。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关注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以便于学生全面掌控文本内容。对文本主旨进行把握,可以说是进一步促进文本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因为文本体裁的区别,其各自的写作特点也会呈现出很大差别。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自身做起,系统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点,并以恰当的策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形成多层次与立体化鉴赏阅读,从中收获知识、能力与感悟。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准文眼,也就是找到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性词句。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眼能够使读者窥见其中的主题、意蕴、思想,也能够使读者借此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发现各个环节间的关联。按照刘熙载的说法:“综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清刘熙载《艺概》)若想找到文眼,学生应当认真揣摩,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作者在此寥寥数语间的真情实意。比如在接触到古文《项脊轩志》时,师生即可共同发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对于全文所起到的文眼功能,既能承上,又可启下,完成了归有光的感情从喜至悲之转折。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直接从此处开始,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喜”从何来、“悲”自何始,而归有光又是怎样借助近于平淡的叙述方式达到情意传达效果的。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到段落的中心句,应当说,段落的中心句可以谓之为段落的文眼,是文章整体文眼的下一层次表达。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里面所有的文章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的经典,可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难以做到句句精讲,所以需要择取其中的关键句子加以重点分析。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其中心句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功能也各有区别。一般来讲,段首的中心句侧重于对主旨的概括,段中中心句则侧重于过渡,而段末中心句所起的作用则是以总结为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多数情况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论说性的文章,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做好中心句的把握,阅读效率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当宏观上把握有了一定的进展以后,教师可以继续指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找寻细节线索,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做的是理解语句情感,但凡经典传承的、发人深省的名篇,一定会使读者依靠文字而感知到作者的思想情怀。语文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加速学生这种感知,而不是代替学生感知,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按照上下文的提示分析其中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接触到俄国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会看到:别里科夫总是想着将自己包起来,就像要给自己构造一个套子,以便隔绝人世;另外,凡是同法令相背离、同常规相脱节的事情,总会让别里科夫感觉不快乐。这两处很好地突出了旧时代俄国知识分子那既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如果能够分析通透,相信学生可以从中体悟到作者对沙皇统治下民众麻木心理的厌恶与痛心。其次要做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使之以细节为着眼点,在揣摩时感悟,在感悟中增强兴趣,以便强化学生的阅读意愿,且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点,阅读我国经典传世名作《红楼梦》的过程可谓极具代表性,这部鸿篇巨作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在细节上环环相扣,具有草蛇灰线的效果。比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篇课本选段就非常考验学生的细节把握能力。教师可以据此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完成分组讨论与作答。问题可以包括每首诗词作品的象征意义、各个人物出场时的表现,核心人物贾宝玉的心理等等。这些问题并不能从宏观上加以说明,只能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以这些问题带动学生的细节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看似热闹实则冷落的封建时代,从而获取情感上的共鸣。

当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由宏观到细节的指导以后,还需要对学生加以必要的反思指导。特别是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喜欢以走马观花式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表面上看起来阅读效率很高,实则很大程度上是以忽视作者情感为代价的。一次认真的阅读之旅,应当是同书本进行神圣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平心静气地思量、真实坦诚的沟通,方可不负作者之创作深意。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思考能力日益成熟,如果经过有效的指导,相信定可以领略到书中的无限风光,用有价值的文本内容带动自我心智完善。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后期的反思工作,以使这种心智完善更加自觉。比如在接触苏轼《赤壁赋》(教材所选为《前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后赤壁赋》,使二者联系起来,形成拓展阅读,并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思想加以反思,说明为什么《前赤壁赋》更为有名,借助这种引申反思式的阅读,使学生加强印象、深化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教师在处理阅读教学有关内容时,应当首先对阅读标准加以确定,并以此标准为指导,实现教学路线的合理设计,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准确界定,使学生在面对文本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思考,同时注重后期的反思工作,真正提升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金海婷.有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1).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

[3]张明文.试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2).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阐述了高中语文语文思维的含义和特点,并指出了培养高中语文思维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几条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拓展学生的眼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具备语文素质,则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语文思维的定义。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在解决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想一段时间,这个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语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大同小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的知识和观点,对存在的语文问题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其他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二、语文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广泛性。

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包含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在我们身边处处显现,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与语文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哲学、文学等等。故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

2、语文思维的交流性。

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个问题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和教师都会发现自身的缺陷和对方的优点,开阔自身的视野,锻炼自身的思维。在这种大讨论的环境之下,学生往往会接触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将越来越多元化,全面化,减少思维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3、语文思维的渗透性。

学习语文本质上也是在学习艺术,因为语文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语文独有的押韵、意境等等美学可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体现,也常常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体现,为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美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学习如何欣赏美,而这也是语文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

我国现在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实际落实的时候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靠书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探索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也只是学习知识的皮毛,并没有真正接受理解知识,体验到知识的美。

在毕业之后,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在现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很少独立对知识进行思考,这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符,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语文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放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1、教师态度。

当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巨大,学生和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应试考试之中,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上往往存在忽视的现象,为了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现在的教学态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还存在不少的困难,这就使得教师的态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需要教师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有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思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以便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专业的辅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将学生带入死胡同。例如,在教授《离骚》一文中,教师可以自行朗读一遍全文,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使得学生对全文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控,学生可以理解全文的生僻字,也可以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锻炼,促进语文学习能力提升。

2、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做到登高望远。通过培养学生的视野,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进行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知识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向学生多推荐好的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得学生形成多看,多读,多想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书籍时,学生可以借助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不光阅读中文书籍,还需要阅读外文书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3、挖掘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还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突出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性。在课堂的教学上,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象的学习,还需要向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鼓励学生多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思考问题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外,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一种思维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课本中的深层次的内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付出一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目标。

4、因材施教。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跟踪了解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挥。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论文

“生本理念”所提倡的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一切要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一、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喜欢学。

“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在“师本教育”体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是为教师教学而服务的,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更多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对象,而不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故而,很多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只能被动的参与,他们的性格难以得到彰显,他们的思想难以得到认同。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认认真真地记笔记似乎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落实生本理念,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做法,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教育优良做法上,摒弃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课堂中,要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喜欢语文。以《劝学》为例,荀子是谁?“劝”是什么意思?由上述两个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走进作者,了解荀子,由交流“劝”的意思而初步懂得作品的目的,再引导学生深入解析作品,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老师讲,兴趣也就会高很多。同样,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先借助幻灯呈现一幅幅农村的田园风景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农村风景,再问学生进入社会后是想选择做官还是想做农民,学生议论纷纷,此时再追问“陶渊明为何要选择归隐?”由此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本,同时思考“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变得主动了,在读中思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可见,学生兴趣高了,自然也就喜欢参与了,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以学生参与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学。

“生本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要依靠学生,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对待,的确如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更多的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去获得感知、理解和体验。以《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的教学为例,该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故国情思及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赞美。在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听雨”,在听中感受雨带给自己的思考,回归课堂,以听雨为线索,拓展到“嗅雨”、“议雨”,再结合学生听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结合词汇、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进入高中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学切忌单纯地讲,而要多以问题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获得理解和感悟。如《荷塘风起》中,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先引导学生勾画出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勾画,教师适时点拨),再组织学生讨论。如“是什么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一句,先让学生分析,教师再点拨。该句以反问形式,对摧残了荷花及爱荷之心的“强盗”进行严厉的谴责,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感情,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甚过于教师直接讲授告诉学生。

三、以技能培养为宗旨,让学生学会用。

“高考”犹如一个紧箍咒,不但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可否认,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的,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依然被束缚在“分数”的牢笼中,而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突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学语文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是要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言知识,以此来认知自我,认识世界,学会用语文知识去创造。否则,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教科书的讲解。要真正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学会用,一是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迁移。读文学作品,学会了作者抒情达意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用所学方法去写作。学古文,懂得了古人的心意,要学会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分析自我,分析社会。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堂走向生活。生活是广阔的,演讲、作文、诗歌,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可用之处,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学校教育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一个单纯的分数,而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习生存、学会创造。就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革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其技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可谓是有效的教学,让学生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才会是学生喜欢的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