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8 14:47:12 作者:紫薇儿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示。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程档案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档案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原始的、图物相符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以及实际反映,还能够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敷设等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记载,主要包含有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文件。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作为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还会直接影响到该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说各建筑企业还需要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来对该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予档案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以促进档案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档案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档案载体,档案收集以及档案传播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然后构建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保障道路工程档案的真实性跟科学性,为后续的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档案指导价值。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跟建设工作保持一致,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来进行有关文件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还需要避免工程结束之后“补档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开展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执法检查以及加强培训力度的模式,来对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规范处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道路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法制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并实现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

3档案管理操作技巧的创新。

在重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方面都有一套紧密相连的程序,每个环节还具备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以及技术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档案的载体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进行发展,电子档案的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较之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还具备有方便、准确跟高效的应用优势,但是原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跟准确性则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档案的收集、鉴定跟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有比较多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跟创新力度,借此来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在重点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档案的编报工作纳入到基建管理程序之中,来跟工程建设工作同步进行。此外还需要将工程档案编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以及工作人员身上,然后采用跟经济利益挂钩的模式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建设工程档案的妥善保管跟有效利用。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种法律以及行政手段,来对建设工程档案的编报工作进行重点强化,借此来获得良好的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效果。因此有些重点的工程项目还有着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其档案编报工程也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技术性跟综合性,也就要求相关档案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制约手段来做好工程档案的编报工作,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并获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各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对现有的档案操作技巧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障档案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我国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作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快,对于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工程管理模式也无法很好的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这也就需要从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操作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推动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并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作者:潘霞单位:天津泰达市政有限公司。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

我公司为全面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适应数字档案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单位各项工作服务笔者所在的单位通过了湖北省档案工作规范管理“aaa”级评审。我们以达标升级为契机我们使用清华紫光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建立了档案数据库提高公司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利用电子文件载体材料要比纸质档案的寿命要长。使用软件,首先要做的是将纸质档案进行扫描,转换dpf电子文件,然后挂接入库,以往的纸质档案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电子文件则不同,除了入档案数据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电子载体,vcd、dvd光碟、小容量的闪存u盘,大容量的移动硬盘等。这些载体的普遍特点都是存、读方便快捷,易于传递,且储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易损坏。

(二)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档案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比如我公司已经建立oa系统或类似系统及其接口,这些系统的数据可通过接口直接转入文件管理功能;各部门文书人员可以通过使用文件管理功能,将文件录入(转入)文件库;文件管理功能完成对文件的鉴定、整理和调整。不需要归档的文件可以存放到不归档文件库中,需要归档的文件可在文件管理功能直接归档。

(三)档案提供利用更加方便。我公司专职档案人员有3人,每个人分管的档案都不相同,一旦需要查找不在自己负责范围内又未进档案数据库的档案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必须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卷号再去库房查找,费时、费力。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后,专职档案人员无论是自己负责的档案,还是他人负责的档案,可以实现即时查询,档案人员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另外对借阅档案者,可以自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

用户可以根据系统赋予的权限对电子档案目录进行检索查询,找到所需的'档案目录,同时对电子原文进行浏览、下载。对电子档案进行查询和利用不需要经过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只需要事先设定每个用户的权限即可。系统会自动记录网上对电子档案查询和利用的情况,随时可以进行利用统计。如果用户需要借阅档案实体,可以直接到档案部门去办理借阅手续,取走档案实体;也可以通过网站提出借阅预约申请,档案管理员批准借阅预约申请后,用户再到档案室取走档案实体。借阅管理可以进行借阅登记、归还、催还和丢失的办理,并可由档案管理员制定借阅的规则和政策,由系统自动进行控制。

(四)档案鉴定销毁工作也实行了可控。对过期档案需鉴定销毁的,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档案管理员可以定期进入系统的鉴定销毁子系统,通过销毁申请自动得到过期档案的目录,并打印销毁申请。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在档案鉴定功能中看到待销毁申请的档案目录和原文信息,根据领导对鉴定销毁申请的处理意见对其进行处理:更改过期档案的密级和保管期限继续进行保管或直接进行销毁。选择更改,则更改档案的目录信息,重新存入档案库中;如果选择销毁,则将被挂接的原文删除,并把已销毁档案转移到已销毁数据中供列表查询。

(一)档案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面,因此对于档案人才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网络化利用要求管理人员掌握web技术,ip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专门技术,还要求掌握档案利用技术。这种专门人才在档案系统内明显缺乏。档案信息管理依赖其他部门人员,由于该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一旦出现疏忽情况,网站就没有人维护、更新,甚至导致所有的投入都化为乌有。

(二)对档案信息安全不容乐观。

在公司档案逐步数字化的过程中,纸质材料与电子文件并存的情况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而由于我们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情况还不太熟悉,容易引发许多问题。例如,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ke的攻击而造成文件被偷盗、被修改,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的情况,现阶段难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的绝对安全。

(三)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纸质档案的信息内容附在纸质载体上,与纸质载体密不可分,因此真实性和原始性鉴别,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也就比较强。但受载体形式限制,纸质档案信息密度比较小,所需存储空间比较大。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通过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附在磁盘、光盘上,不能在载体上直接读取,必须通过计算机等专用设备的再转换,虽然存储量大、节省了贮存空间,但在信号转换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贮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

(四)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

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五)信息化进程有待加快。

虽然我单位档案案信息化工作已开展多年,建立了各门类档案数据库,但库存档案还有一部分没有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而是停留在维持档案日常的简单管理上,甚至仍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手工查阅、检索、利用档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的利用效率偏低,影响了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

3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始终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我们必须从人员的管理到软件、硬件要求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如:档案利用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等。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档案利用工作观念,增强全社会利用档案的意识。

首先,档案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向主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介绍档案工作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等各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尽可能使主管领导参加各类档案活动,特别是参观档案工作比较突出的先进单位,让主管领导了解其他单位的档案工作情况及其领导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重视档案工作,加大对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

(三)建立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

档案工作者要承担档案资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开发、传播、利用的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再是“看家守业,坐等利用”的“管理员”了,而是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个历史转折期,档案工作者要切实做好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的同行认为,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是“档案信息导航员”,和“知识创新与创造者”。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档案管理虽然也要跟上了这个“潮流”,但目前我们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还只停留在近十年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档案数字化利用工作还未正式启动,离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目标尚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使丰富的库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水平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所谓信息化即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信息化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事档案属于教师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客观记录,是广大教师在教学教研、管理活动中的原始记录,是教育部门了解教师的直接依据,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工作绩效进行评定的直接素材,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资料。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相符合,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特点便是动态性,因此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其内容予以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人工操作阶段,是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我们唯有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信息化建设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与利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要逐渐促进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档案材料信息化管理属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一环。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即是应用各种现代化、智能化技术来强化对中小学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各环节工作。它可以说是一种数字化的过程,也属于一种信息检索、存储、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过程,《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与主要目标。因此,推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过去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当档案材料需要利用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上级审批,如此便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当我们在需要用到人事档案的情况下,不但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同时也耽误了办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事工作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其次,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设置不齐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应当存放于管理科学、环境良好的'地方,但实际上因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存在明显缺陷,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甚至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单独的档案室。同时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满足于现状,或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了解不足,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促进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再次,过去的纸质档案存在非常严重的漏洞和弊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档案材料丢失的情况,加之手工查阅档案次数频繁,纸质档案中的内容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很容易在读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误差。部分早期的档案材料用纸质量不好,随着查阅次数的逐渐增多很容易存在破损的情况,难以长时间保存,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最后,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明显不足,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现阶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思想观念依旧停留于过去传统的管理工作中,没有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一)加强档案开发利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包含了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系统开发、信息查询等要求,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维护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坚持以人事档案原始材料作为依据,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建立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库。现阶段,信息数据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档案工作也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彻底改变过去被动的档案开发利用状况,确保中小学教师档案信息得以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予以改革与创新,转变过去的管理模式,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收集整理中小学教师人事信息,不断充实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进一步优化档案信息查阅检索流程,以便于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档案信息数据交流平台,让档案利用者能够在这一平台中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应当积极开发符合要求的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配置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确保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提高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更加科学地利用现有的科技人才,真正做好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当将各种设备设施配置齐全,进而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率。

(三)主动树立安全意识。部分单位在推进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安全问题,容易在档案管理软件或硬件设施维修过程中出现档案信息材料丢失会损坏的情况,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影响。基于此,在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密级上应当予以严格界定,我们要科学应用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对教师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数据加密,同时正确处理好保密工作与档案材料开发利用工作的关系,不但要确保教师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同时也必须要确保利用者的权益得以保证,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影响到档案的开发利用。我们知道电子档案材料对保存技术的要求较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档案室的防高温、防潮、防病毒等工作,在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真正能够科学处理好其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确保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

(四)加快档案人才培养。确保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当积极树立较高的思想觉悟、法制意识,另外还应当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能够主动地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求自己更快地适应新时期对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能够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另外档案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具备电子档案制作、维护的基本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借助于组织讲座、研讨会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保证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的坚实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为高效、科学地开展档案工作,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只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敏.浅谈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人力资源管理,(11):208.

[3]汪海港.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师人事档案探讨[j].读天下,(19):270.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程档案管理论文

随着各地区档案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其档案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推进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转型,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档案中心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1、档案存储环境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纸张为媒介,通过人工录入的模式将档案入档、整理,这种管理模式给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整理、归档等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而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与路径。首先,档案中心可专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将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源存储到电子磁盘或服务器中,这样既可为档案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带来便利,又可极大地节省存储空间;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电子录入的方式记载档案信息,提高录入效率,加强信息的管理。此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对存储环境的要求比较低,给存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档案在使用和查询方面的优势。

在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手续繁琐、档案的使用和查询极为不便,资源共享性也不高。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档案使用的流程,真正地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同时,还能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使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档案中心“无纸化”办公的步伐日益加快。然而由于这种全新模式起步较晚,因此从整体发展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人才问题。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大多属于操作型人才,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他们或是对档案管理不精通,或是在计算机的系统开发、程序维护、信息导航等方面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因此,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2)安全问题。档案信息安全是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及网络技术的失误都会给管理中心的档案信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机密的档案信息被窃取、修改甚至伪造,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3)标准问题。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档案分类编码标准,档案管理软件在通用性、适用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由上文所提及的部分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三点:(1)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具体可从两点入手:其一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其二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2)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一体化,使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3)加强档案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建设,为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国家使用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1、切实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对于当前档案中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而言,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完善的技术设备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因此,要想切实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淘汰和更换落后的技术设备,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以保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和性能的稳定性。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并没有完全摆脱纸质资料,这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并将所有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都收录其中,进行对两者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人事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具体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和加工,方便人们的查找和利用。此外,在进行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存储时,要采用不同的载体,以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等同于档案资料数字化,而是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此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邹红云.电子化——人事档案信息的未来[j].兰台世界.(22).

[2]宋琳,曹文成,王艳.打造精品注重创新认真做好新形势下企业信息工作[j].办公室业务.(08).

[3]姜以敏,于霞.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03).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讨论文

2.1架构防火墙。在对档案信息化进行建设时,为了进一步保障全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就要采取恰当的措施。由于防火强技术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倘若网络信息数据中存在某些病毒亦或是有关危险性等情况,那么防火墙就会自动实现过滤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醒用户。一般情况下,防火墙技术不但可以确保内部网络实现安全的目的,而且也能够确保外部网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全网安全风险系数,将其安全系数加以提升。2.2利用防火墙。因为内网系统存在着非常大的信息安全隐患,而且引发其信息安全隐患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全网安全的问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存着缺陷;违规外联或者违规接入等。上述这些元素都有可能影响全网安全,而防水墙技术能够提高内网安全系数,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外网系统不安全因素的侵入。防水墙技术与防火墙以及内网隔离等技术有着明显的区别,防火墙等技术主要是针对外网访问控制系统,而防水墙针对的是内网安全系统,防水墙是最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其主要的作用是确保内部档案信息等重要的数据信息不被窃取,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档案内部安全管理中。2.3采用网络隔离。由于网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重要的文件在储存亦或是输送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严重的可能出现窃取的现象。而该技术一般都可以将网络中遇到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从而促使文件可以得到正常的传输亦或是存储,从而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加以提升。一般情况下,网络隔离技术有着诸多的功能,经常使用的功能就是处理好系统存在的漏洞情况。不仅仅如此,该技术还可以恰当的解决网络使用以及安全问题,该技术经常以网络安全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互联互通的目的。然而,相关人员在采取该技术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应的数据交换工作,而交换的方式较为特殊,并不仅仅使用内外网直接进行交换的,需要在中间设置一个设备,通过该设备来完成相应的交换工作,并且在数据交换的时候,内网和外网之间是处于不联通的状态。2.4使用入侵检测系统。一般情况下,系统在入侵以后通常会留有一些痕迹,这样就需要相关人员采取恰当的检测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查找非法入侵的情况,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来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一般的检测技术有查看共享、查看进程等。而通过人为的方式对系统检测所具有的技术水平以及工具都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无法满足对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该技术就能够科学恰当的对系统进行检测,并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维护。2.5用户的账户和数据保护。通常情况下,全网系统都会设置相应的账户。然而,往往会发生用户密码被盗用亦或是侵入的现象,从而致使信息数据出现丢失的情况。所以,依据用户账户就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例如设置较为繁琐的密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密码破解的难度水平、设置限制权限不允许其他用户进行登陆等。除此之外,当网络在通信的环境下,还能够对通信中所含有的各种信息做好相应的加密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网络不被窃取,由于一些文件基本都属于机密文件,依据这类文件来看一定要做好加密工作,从而使文件数据能够实现安全的目的。2.6采用漏洞扫描工具。就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而言,相关人员能够应用某些经常使用的漏洞扫描工具,对有些漏洞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害。因为某些非法人员也是利用这些扫描工具通过这些漏洞而窃取信息的。所以,相关人员在对漏洞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倘若发现漏洞,那么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过多的损失。

3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系统也要求相关人员可以实现统一的基础上,一起参与到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中。除了要对系统的安全进行管理外,还需要对员工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促使员工可以不断地学习,最大程度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出现的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王华.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危机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

[2]李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

[3]朱鸽平.略论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华章,2011(35).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

摘要:职称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和激励制度,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从2009年开始,广西率先在全国各省区中实行无纸化信息评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职称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被人们提上了日程。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引言。

我国的职称改革已经迈入了第二十六个年头,近三十年来,这项政策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激励、使用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经过柳州市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成功“试点”,2009年开始,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职称信息化评审的改革。这是广西在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尝试。从两年的实践来看,这项改革得到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支持。作为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2.1职称档案的内容。

职称档案是指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职称考试、职称聘任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音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资料。1主要内容包括各级人事职改部门的文件及通知、参评对象的各类表格(如评审表、认定表、重新确认表)、各类佐证材料、职称证书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据库。2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在职称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各类纸质的职称文件或其它传统的佐证材料转化成电子档案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3.1传统职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费时、费力、费钱。

以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为例,申报高级职称的纸质材料往往包括一式四份的评审表(16k纸双面打印)、一式二十五份的推荐大表(a3纸打印)、论文的代表作原件一份、各类证书或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一份等。为了能够提供齐全的材料,参评对象往往需求提前半年收集材料并分类汇总;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业绩相对突出,一个参评对象完整的纸质申报材料往往重达2~3斤,一个高校一年的职称材料的搬运很有可能会需要使用到微型的面包车,光凭职改工作人员来搬运是不现实的;再次,由于绝大部分申报材料提供的是复印件,使用到的复印纸多达几百张,这无形中也会给参评对象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1.2档案材料真实性无保证。

近年来,职称工作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因为职称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称评审中出现了不少材料造假的案件,破坏了职称评审原本的公平性。极少数申报对象利用纸质复印件材料不容易让人察觉的缺陷,在职称评审中“获利”,使人们对职称评审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产生了怀疑。

3.1.3档案材料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一份参评对象的职称材料,既是该同志基本情况的概述,也是该同志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来业绩成果的一个总结,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存在一种落后和错误的观点:职称材料只是在申报评审时才有用,如果通过评审了,则职称材料的存档或利用就显得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将职称档案把其佐证材料功能与日后的使用功能分离开来,再加上相关单位职改办部门保存的材料中主要是以评审表为主,其它申报材料一般如数退还给申报者本人。因此,大部分参评对象的职称档案实际上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3.2.1省时、省力、省钱。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正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为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以教师系列为例,2004年全区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只有900多人,而2010年的申报人数超过了6000人,申报人数增长了6倍。假设每份纸质申报材料的重量平均在2~3斤,则其总重量将高达几顿,这将给档案的使用和保管带来极大的困难。而采用无纸化申报后,将大大简化职称档案材料的制作时间和成本。一般情况下,某个单位或个人只需要具备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或数码照相机、一个移动硬盘就能够满足大部分职称信息化佐证材料的制作、上报、保管和利用的要求。

3.2.2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对职称档案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政策的实施,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摆脱了原来“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束缚,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这就要求职称评审的任务不单单是选拔人才,更要利用好人才。而利用好人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掌握人才的各项基本情况,而职称档案正好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再加上信息化评审后,档案的信息更加便于检索、利用、传递、保管,相比传统的职称档案而言,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3.2.3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几年前,当计算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甚至是单位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时,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基本的载体而只能是一种奢望。而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或者乡镇,也具备了制作信息化职称档案的基本设备;其次,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职称档案的使用变得更加的便利。如网络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多人同步电子档案上传或下载的“带宽问题”,加密码认证技术解决了档案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4.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信息化建设面临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更加复杂、前期投入的经费更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更难等现实问题,再加上人们接受一个“新生的事物”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致使在实践当中出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职称信息化改革步伐的征兆。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单位的领导或职改工作人员不重视导致的。片面追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突击性”的阶段性工作,无固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改工作在很多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称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被人忽视。只有相关单位加大对职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转变人们的观念,把“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才能为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4.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职称档案的利用率大小,关键在于职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往纸质材料阶段,职改工作人员只需在评审会结束后将相关的评审文件和纸质的评审表归档保管即可。而信息化以后,职改工作人员既要指导申报对象如何制作信息化的档案材料,又要负责信息材料的整理、汇总、上报和保管,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其次,信息化后职改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增加了,要求他们不仅懂得基本的电子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方法,且需要学习掌握网络传输、数据库、绘图软件等计算机软件的技能。可见,只有不断提高职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为职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而要提高职改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

(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职改工作人员特别是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2)参加各种计算机或信息化方面继续教育的培训。必要的继续教育能够防止职改工作人员知识的老化,开拓他们的视野,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

4.3制定标准、安全第一。

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如果没有相对统一的制作标准作为指导,那么不同单位的信息化档案之间的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相互传递或者使用;其次,安全性问题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核心问题,由于档案中大量涉及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假如保管不当,极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物质上或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信息的安全就显得十分的迫切。标准的制定可以掌握以下两个原则:(1)不违反规定的原则。即根据现有的相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作档案信息化的要求;(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在服从上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其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限制访问策略(如网络防火墙设置、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加密狗设置等)及物理安全设置等方法解决。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将随着职称信息化改革的深入而显得更加的迫切。广大职改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使职称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壮苗.医科院校直属医院职称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陕西档案,2010(4)。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方法论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各项过程数字化,以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信息手段和技术支持,完成档案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与输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使档案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更加合理、有序、高效。这个过程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三化”,即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

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检索数据库的建设、档案全文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档案局域网和网站的建设、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等。但是许多相关领域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搞好硬环境的建设,如计算机等设备、软件、网络、技术支持等,更要重视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所指内容较多,本文所指软环境,主要是指信息化的观念、管理规范和标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现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技术越来越简单化、“傻瓜”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信息系统使用效率的高低、好坏,越来越依赖于软环境的优化,依赖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的素质。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由国家档案局于20xx年xx月xx日颁布并印发,纲要确定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到20xx年,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全国xx%的县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各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案、建议不断涌现,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热潮,推动着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不断前进。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都已经装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同时计算机大都安装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本可以实现文本、数字、图形、图像输入、输出的信息化;并且随着国家和城市网络化的建设,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也都实现了宽带网络互通。目前信息化的硬件基本具备,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将不断完善。但目前档案管理、利用的信息化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档案馆内部文本、数字、图形、图像的输入与输出,可以说,只是实现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上的变化,档案管理的主要思路、方法并没有改变,这是制约我们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障碍。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重硬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建设,而忽视了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档案信息化中的观念更新,管理规范、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要求。

1、更新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基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强化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实现档案的实体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档案管理要针对新形式下产生的新问题积极探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档案管理理念也正以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现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促进管理和服务的发展。面对社会的发展被动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提供了条件。

2、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

档案管理和开发应用的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我们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文件的命名、存储方式、数据格式、使用的软件平台等方面各行其是,不要说利用网络进行资料自动交换,即使是在大量的计算机文件中寻找特定的档案资料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例如,在文字档案中插入一幅图像,经常只注意文字存储的格式,而忽略了插入图像的格式,这对于查找图像来源,确定图像的原始性,就十分不利,而原始性、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又例如,由于个人使用计算机习惯的不同,基本按个人习惯给文件命名,随着时间推移和资料的.大量积累,寻找文件变得越来越难,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必须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来说,所谓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两大部分。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建设和使用中的一些管理规定,如数字档案相关术语、定义,标准的制订原则、程序,档案信息的分类、代码,档案原始性保证、利用方式,档案使用定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的规定和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有一定基础。我国的“档案法”,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制订的各类档案资料管理规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中引用,有一部分可能需要修订,还有一些新的规定和规范需要制订。技术规范与标准是关于保证管理规范能够具体落实的各种规范性的技术方法的规定和规范,如信息化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标准、文件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

技术规范与标准引用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就足够使用,基本上不需要新制订,其中一部分标准和规范可能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以适应档案信息的特殊要求。档案技术规范与标准方面相对困难的是如何理解和落实的问题。由于档案管理工作者大多计算机水平有限,对于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中的一些术语和技术难点理解上有困难,如果产生畏难情绪,可能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的落实。因此,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在相关标准引用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注解,以方便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的使用者使用。

根据档案信息化的不同要求,档案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分层次、有序地进行。一般来讲,可以把档案信息化人才分为3个层次。

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的研究型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才,这部分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完成架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等工作。因次,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在传统的档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计算机课程的份量,同时,各专业档案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到档案馆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可行的目标,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需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因次档案信息化的实施将带来档案管理创新的巨大机遇,将打破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下,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导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知识和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也是逐步实现档案保管由实体型向信息开发型转变,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朝着复合型和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因此,档案信息化人才不仅应具有技术性知识和能力,还具有全程化参与的能力。应当看到,当档案信息化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对档案人员数量的要求将会相对减少,而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人员要必须懂得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解网络知识,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熟悉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控制、电子文件形成到文档归档、编研、提供利用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

总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档案管理信息化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在大力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既重视信息化观念、管理规范和标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少走一些弯路,以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石保权.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0,(3).。

[2]李卫忠.高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

文档为doc格式。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分析论文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开始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实现职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已经基本实现档案信息化,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安全问题,加强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档案传输安全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档案的使用主要通过内网、外网与专网进行,在网络的发展下,档案信息安全性也受到了各类因素的威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如果档案被病毒感染,容易导致数据出现严重的破坏,系统崩溃,重要档案损坏。此外,*客的入侵对档案安全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果*客非法进入到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窃取或者篡改档案,也会影响职业院校的档案安全。

(二)管理体制存在缺失。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也影响了职业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片面认为,管理档案只要保留好原始资料即可,定期对电脑进行查杀,禁止他人随意查阅,即可保存好信息数据。但是,在网络化时代中,安全隐患远远多于人们的想象,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常面临木马威胁、网站病毒、档案信息不能读出的问题。

(三)安全技术应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立法部门尚未针对档案标准问题、数据规范来制定标准,各个职业院校采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与硬件都不尽相同,关于安全技术的应用,也难以共享。由于缺乏系统的标准,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技术上还有待提升。

(一)提高档案传输的安全性。各个职业院校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把握好档案的交接过程,注重病毒的防控,禁止在工作电脑中安装其他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一旦发现感染病毒,及时进行消除。同时,对各类档案,都要及时备份,实施异地存放制度,由两台计算机进行管理,一台连接外网,一台则连接内网,自动生成日志,对档案信息实施安全审计制度,如果出现非法操作,可以第一时间对用户做出警告,充分发挥出档案的效益。

(二)提升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无论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多么深远,信息化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人工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保证档案储存的系统性,必须要依靠档案管理人员的手工作业,为了避免安全风险,必须要规范操作流程,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近年来,国家非常注重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与安全防护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提升安全意识,主动创新。职业院校也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进修机会,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到其他兄弟院校去学习,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应用多元化的安全技术。各个职业院校需要利用软件防火墙或者硬件技术,将档案信息系统与其他网络办公室分离,形成一个安全壁垒,避免档案信息泄露。并对所传输信息实施审查制度,避免外部非法访问,及时升级防火墙,将安全隐患隔离在外。为了保障档案的非公开性,还需要应用适宜的信息加密技术,避免重要的档案信息遭到篡改与截获,从现阶段来看,数据加密技术种类繁多,一般只要采用一种或者几种即可满足安全需求,采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与解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此外,关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需要合理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保证原文价值的前提条件下,防止别人轻易识别,在应用了数字水印技术之后,可以利用专业算法技术与检测器来提取,如果这些信息遭到非法利用,获取者也无法删除其中的水印,不能顺利使用信息。

三、结语。

高职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各方的大力支持,需要决策者、执行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多项职能。

【参考文献】。

[2]郝秀英.略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02).

[3]藏萌,员盼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管理,(07).

[4]晁卫华.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03).

国有林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目前,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建设也成为档案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应当说,信息化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抓住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来源的优势,是摆在每个档案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规格型号不一,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

(2)目前还没有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3)标准化、规范化档案工作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档案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

(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

(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紧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

2、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式,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以磁盘为载体的机读形式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

(1)建立档案业务工作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例如:建立档案业务内部局域网,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电子化的最大社会作用。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简化了工作程序,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资金。

(4)开展在线服务。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积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工作,对于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行之有效的好措施。

(1)信息电子化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都应大力探索,搞好创新服务。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4)注重“反馈”,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产品经过用户使用之后,能否适应需要、哪些需要改进等,这是检验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产品质量作出的评价。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自我调节,评判自身,检查企业产品发展方向。

5、结束语。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布局和架构是可以定制的,相对而言较容易实现,但其承载的信息多少、价值大小、流转畅顺与否,特别是档案信息的提供和利用方便、快捷与否关系重大,决定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实效。所以,在加快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更要重视档案基础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公子。档案信息化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9。

[2]张照余。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2。

[3]朱玉媛。档案学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出版社,,7。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与防控措施论文

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已在我国很多档案馆或部门得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的特性,使得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造成档案被篡改或者缺失。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分析以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目前,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

1、网络病毒威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

2、网络攻击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确保档案传输存储安全,需要适当的将内网与外网进行隔离,防止因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实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它的功能。

3、外部环境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较低,它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恶意破坏或被盗;电磁干扰;等等。

4、管理安全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与此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纸漏的主要因素之一。

5、系统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修复漏洞或者更新换代,只有确保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才能降低其被网络攻击或病毒感染的几率。

想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让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从过去的杂业型转变为专业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有序、高效,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既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基于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就要尽一切努力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在克服惰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并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2、提高档案标准化管理意识。

有些单位或机构过分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而没有实现对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这种拒绝标准化管理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尽管能获得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具备通用性,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淘汰这种陈旧的.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3、强化风险应急处置职能。

相关部门或机构想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应该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套应急处理方案,其中包含事前控制措施以及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在遇到风险的第一时间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此来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可以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位置、几率、后果以及损失等有一个全面分析评估,从而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预警提供保障。

4、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以及引进的投人力度。

可以通过研发或者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或者修复的同时,系统受网络攻击或者病毒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幅度下降,这就能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平台的操作监控,以此来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想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会受到各种威胁以及风险,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有序高效。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在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5):58。

[2]谢建波,李建立。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实践[j]。档案管理,,(6):38一42。

[3]王晶,李晓华。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

[4]安小辉。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

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分析论文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档案数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低效的状态,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提供档案服务利用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手工档案信息检索,先查找目录再到库房翻阅原始纸质档案进行核对,当借阅者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时,查阅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加工之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检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检索的时间,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2、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校务公开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为学校的校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设立档案专题网页,公布校务相关信息。此外,高职院校综合档案室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与档案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1、设施设备层面。

高职院校一般在教学、科研方面投入较多经费,对档案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硬件和软件设备购置,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档案管理软件,导致档案无法及时归档,依然采用纸质档案存档、人工做检索目录、查档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2、管理模式层面。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同时由于某些资料形成周期较长,涉及部门较多,材料收集较为困难,导致部分资料不能及时归档,使得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散落在材料的形成部门,没有专人整理,造成档案损坏或者遗失。

3、人员层面。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对档案重视程度不高,对档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将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未能意识到档案信息的利用对学校的发展及教科研方面所起到的决策性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在统计分析、信息化设备、软件、硬件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对纸质文件信息电子化上传,日常的系统维护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1、完善设施设备。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在档案方面的经费投入,配备性能较好的系统硬件、软件及维护服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支持。其次,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编制电子目录和检索工具,同时做好各类存储设备之间的对接,通过平台的对接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补与资源共享。

2、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制度,使档案信息精准、规范,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制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对分类、编号、案卷目录等实行统一的标准设置,整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档案信息的生成和归档。其次,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综合档案室进行数字化建设,建立标准、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推进综合档案室的数字化进程。

3、加强档案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征,满足用户需求,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了解历史、古汉语等方面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知识。为跟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档案工作人员要懂得计算机、数据库、英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或与档案有关的讲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

四、结语。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创新性的利用,加强了档案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参考价值,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给予设施设备当面的支持,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化技术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耿亚楠。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9):59。

[2]黄昆,邓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及实现途径[j]。科技视界,(34):222―258。

[3]焦江福,唐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史志,(3):84―85。

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及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特点。

(一)真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由客观真实反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经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及科研成果的文件材料构成,归档前必须对其来源、形式和内容进行审核鉴定。真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实现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二)专指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立卷,专人专卷,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也不可混淆。专指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个性化的体现。

(三)动态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从建档开始就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需要“档随人走”;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高、职称晋级、科研成果积累等等,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卷内材料内容。动态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客观属性。

(四)现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成就的凭证、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依据、也是社会统计分析的参考,它来源于现实,也服务于现实。现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体现。

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来源广泛,鉴定困难。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形成方式多样,有来源于上级单位或社会机构颁发的证书、聘书等材料;有来源于所在单位或部门形成的考核、奖惩等材料;也有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自己撰写的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来源广泛,渠道分散,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性、真实性鉴定工作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管理层次不一,影响收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与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的收集范围有一定的重合,而其专指性的特点要求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这就难免形成不同管理部门“争”“抢”材料的弊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内容更新频繁,易有疏漏。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它真实记录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及学历水平提高、职称级别升迁、科研成果积累等发展历程。如果忽视其“动态性”的特点,就会造成人档分离或档案内容缺失,难保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四)实体管理为主,影响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表现出很强的现实利用需求,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则主要沿用传统实体管理方式,导致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应问题:一是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全查准所需材料,工作效率低,用户满意度差;二是多次翻阅纸质档案材料,易损毁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三是无法满足异地使用的利用需求。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扫码枪等电子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各类信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有效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其次,随时关注、及时了解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的变化,及时做好其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保证其连续性和准确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可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功能需要,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此系统建设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活动为主线,特别要注重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其中,权限管理功能是对不同身份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授权用户可以按权限更新或使用信息,对于更新的信息最终由档案工作人员按照收集的纸质材料进行审核认定,以此保证信息安全并提高工作效率;统计分析功能是根据需求对所有信息进行关联查询、分析筛选,最终导出结果,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价值的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办公,达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和防止重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上要严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业务和技术上要遵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与《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规范的指导;同时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查、借阅及保管、保密等制度。通过标准规范的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合理化发展。

(四)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培养战略,就要通过引进人才、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与防控措施论文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并被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及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本文所指的会计营运风险,贯穿于银行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即受理业务、交易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各个环节必然涉及的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风险因素,这也正是操作风险的诱因。因此,会计运营工作处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第一线,对保证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和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巴塞尔委员会某次全球性的针对营运操作性风险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风险事件,在一年中每家银行平均发生528起风险事件,足见营运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对营运风险进行分析。

(一),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柜面人员对于无授权人员提交的开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该行客户前程石化公司预留印鉴被调换,并开立票据盗划资金2751万元。这一案件主要反映了会计营运中的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风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轻信其各种借口而被诈骗,而且银企对账流程滞后,大额资金支付时未能及时提示客户。

(二),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市某支行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勾结,向上级行谎称作废而截留空白票据,在两年间开出96张银行承兑汇票,先后贴现资金达9.146亿元。在这一案例中,该行会计营运的内控措施已经完成丧失,支行行长伙同汇票保管员、印章保管员等5人共同参与作案,上级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暴露了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缺失和会计层级管理体制的缺陷。

(三)20,瑞士银行雇员未经授权进行违规交易,致使客户损失4200万美元,该部门负责人和三名员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进行50多笔未经授权的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均未被发现,反映出该行的内控制度和交易核算系统都未能体现出有效的授权管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不到位,风险预警机制失灵。以上案例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会计营运风险,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引发会计营运风险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欺诈、制度流程执行不力所引发的风险占据很大一部分。

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限,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对公业务而无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相比,农发行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结算和资金清算等方面,具有金额大、政策性强的特点。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将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国各分支机构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数据集中处理,强化流程和内控制约管理,并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5年以来会计业务运营平稳,未发生较大的营运风险。但是,农发行在会计营运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以江苏省分行为例,根据省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报告,2010年各类检查督导共发现会计营运操作方面的问题82条,其中产品和业务操作问题36条,占43.9%;流程管理问题25条,占30.49%;内控制约问题19条,占23.17%;系统处理问题2条,占2.44%,均未发生事实风险,也未发生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风险,但通过对这些营运操作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层次复杂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数据均存储在总行数据中心,总分行可以直接掌握各支行的营运情况,总分行对会计营运风险的管理渗透能力显著增强。但在会计管理上仍沿用长期以来总行、省分行、市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运营的模式,防控营运风险的办法规定仍需要层层传递、培训和督促落实,各地区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贯彻的效果不同。因此,这种复杂的管理层级与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支行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营运风险防控的直接性和渗透力不强,效率不高,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以前年度检查发现的问题仍有发生。

(二)基于数据集中特点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发行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数据大集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而言,会计系统能够自动检验账务平衡,总分账户始终相等,系统还能够对现金、转账业务的记账顺序,账户是否透支,各柜员钱箱重要物品是否相互制约分离等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模式使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重点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综合柜员制上线以后,原先一些记账、复核、出纳相互制衡的业务变为综合柜员单独完成,ic卡和密码成为内控重要手段,农发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员较少,大多数只按照内控的最低人员要求配置2名主管、3名柜员,一旦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综合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很可能产生一人多卡、违规代班等操作风险,类似这样的操作实务差错占比较高,但目前对于防范这种数据集中下的会计营运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常规检查等传统手段,营运风险控制部门大多数通过事后交易资料来判断实时风险,对实时监控的利用力度不够,还未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营运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

(三)尚未建立依托于科技手段的事后监督系统。

会计营运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会计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具有风险点,但目前农发行对于这些营运风险点的事后监督还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传票、勾对流水、核对登记簿和报表等,事后监督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无法全面覆盖各营业机构的所有会计业务,也无法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有效监督。上述内部监督委员会的报告也只能反映上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程序全面自动地监测、记录、分析各营业机构的会计营运风险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的防控体系应在完善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建立事前预警风险操作、事中监控实际操作行为、事后监督核算结果的完整体系,辅以完善的日常监督秩序、内控制度、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总行对营运风险的控制能力。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总行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运情况,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简化,成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业务延伸柜台。因此,总行今后可以根据营运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减少营运风险的管理层次,提高总行对营业机构的控制能力,弱化支行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权力对业务操作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防控营运风险政策的贯彻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行负责人行政权限引发的道德风险,减少内部欺诈的可能性,也能使支行的精力更加集中于客户服务、营销和维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二)实行前后台分离,实现标准化流程作业。

目前农发行每个县支行都需要设置2名负责业务事项授权、监督的主管,3名综合柜员之间印、证、机相互分离制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业务量不大,相应的岗位、权限、控制、人员都要配备到位,会计营运监督的成本较高,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手清”、内部欺诈等风险。随着ocr(数据影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网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营运风险监控的集中程度加强,目前一些银行同业已经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进行票据、单证处理和集中清算;工商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由总行直接负责管理;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设立了现金管理及收付处理中心、贸易处理中心、电子服务中心三个集中业务处理中心,并引入了is09000标准质量控制、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可控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今后农发行可以逐步改进流程管理,前台主要负责会计业务的受理,后台实现大额、重要业务的集中授权或远程授权,部分业务的集中审批,非实时性交易的集中处理,使各岗位接触的业务趋向单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有效规避个别人操纵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

(三)建立会计营运风险事前预警系统。

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丰富的账务和交易核算信息,完全能够作为营运风险监控的数据来源,还可进一步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各类手工登记簿、统计台账纳入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增强系统对数据、流程的分析比对能力。在目前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异常信息自动生成稽核清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这种稽核预警功能,利用系统的后台接口开发会计营运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预警系统要能够实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事先设立多种预警模型,自动分析和判断会计操作是否符合内控制度,各类账表和登记簿、台账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录入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账户是否配对相符等,实现对约时入账、协定存款日终自动转账、结算收费、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利息应收尽收等的控制和判断,对各类异常操作和处理予以自动留痕,对重要日志进行记载备份,进一步提高营运风险监控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将监测的重心前移到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系统自动发现违规操作行为,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在会计监督方面,预警系统要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财务比率、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非货币性信息,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完整的分析监测体系,为审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供详尽的监督和决策依据。

(四)会计营运风险事中监督的重点转向柜面实际操作。

目前农发行会计核算系统通过授权控制、账务平衡、密码控制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限制部分违规的营运操作,因此,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重点应转向系统程序无法控制的环节,即会计营运安全在基层行主要转化为实际操作风险,必须利用远程监控、交易监视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予以控制。一是资金支付环节,综合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直联以后,计算机要求会计主管两次授权后方可汇出资金,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会计主管是否将录入信息与汇款凭证进行认真核对,防止授权流于形式,其他类型的业务授权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二是在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上,综合业务系统采用钱箱的管理方式,每个柜员钱箱中保管的现金、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并自动检查印、证、机是否三分离,因而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钱箱与实物的核对,以及实际操作中印证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有无混管混用现象。三是在岗位制约方面,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操作员身份认证采用了ic卡、密码的管理方式,并设定柜员的业务范围和权限,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ic卡的使用和保管是否规范,密码是否严格保密,有无一人多卡、互知密码、随意放置ic卡等现象。四是在账务处理和维护上,总行后台中心自动完成标准账户设置、科目维护、利率、折旧率的维护,统一进行存贷款批量结息、计提折旧、报表生成等工作,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标准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准确,手动单户结息、手工计提折旧、错账调整等特殊性账务是否正确无误等。总的来说,如果离开对实际会计营运操作的严密监控,那么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将会形同虚设。

(五)实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

可设置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实现事后监督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由手工审核向系统自动审核模式的转变。集中事后监督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前台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校验会计核算结果与原始凭证录入的准确性,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通过将各营业柜面的事后监督工作集中起来,保证会计业务办理和监督的严格分离,尽可能利用系统自动控制审核标准和流程,建立统一监督标准、统一控制风险、客观考核、问责严格的集中事后监督系统,增强事后监督对前台柜员的约束力,促进柜员提高合规操作的自觉性。集中事后监督将改变目前每个营业机构均需配备事后监督人员,会计风险监督点多面广、监控难度大的现状,使营业机构从繁杂的传票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日常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

(六)建立会计营运风险的评价和反馈系统。

一是记录和收集会计营运风险监控和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构建营运风险数据库系统,对每个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责任人员,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实现营运风险的数据资源共享,减少上下级行之间的重复劳动,并以此作为检查监督人员考核评价的依据。二是确定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会计营运风险评价系统。在建立营运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管理行或独立于营运之外的风险防控机构通过系统定期分析会计营运风险中的共性、个性问题,对各个营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价,识别和监控风险突出的营业机构,识别风险控制薄弱环节,判断营运风险的发展趋势,并以内控风险提示书、内控风险分析报告等形式反馈结果,采取跟踪整改、建议现场检查、修补制度缺陷等应对措施。

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化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的工作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较大,工程较为复杂的项目。它不仅要求企业在资金和物资方面进行投资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应硬件及软件设施,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从纸质化档案管理模式顺利转变到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以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有效性。本文采取文献法及结合个人多年工作经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原则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的具体措施。

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首先要对该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内容进行明确。通过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和以利用者为导向的目标进行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进行确定: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与安装,基础网络的覆盖率和稳定性,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和运营管理情况等。第二,办公平台的建设情况,包括数字化系统是否稳定,信息化档案的存储设备是否符合标准等。第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包括档案数字化工序是否繁琐和低效率,数据库建设是否完善,数字资源的共享与操作程序是否简便可行。第四,服务质量,信息化网站需求是否全面,服务系统是否稳定,用户使用是否便捷,服务设施是否人性化等[4]。

3.2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托于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具体内容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还难以在具体量化评价过程中进行,则设置三级指标,并对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及量化设置。比如:一级指标中的基础设施部分,其二级指标可以分别设置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建设和运营管理,而二级指标的不可测性,要求二级指标下设置三级指标,分别为主要硬件设备、硬件维护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管系统、业务软件;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外网和内网;过程管理、安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管理、人员配置管理和制度管理等。在三级指标设置之后,还需对三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便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具体的详细措施需根据具体的企业来定,比如主要硬件设施,可定为服务器的性能和标准是什么,能够承受多大量的访问力度,计算机有几台,是否能够胜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量等。对绩效评价细化后,便可用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来检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合格性。

3.3绩效评价权重设置。

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权重的设置,需要档案专家进行参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参与人员在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罗列,及功能介绍后,采用德尔菲法,将相关信息寄给各位参与评价的档案专家,通过两到三轮的德尔菲法测试,最终根据各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权重的设置,来进行总结与整理,最终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指标体系及权重建设出绩效评价体系表,让各位评价主体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收集与测试,最终打出评价的相应分数。

3.4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检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及符合理想性,另一方面还在于,对检验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出的成果进行反馈和进步完善。在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价流程检验后,评价结果的分析所处的角色非常重要。评价结果的分析需要企业领导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对评价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分析,在对检验中所出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步运行只能检测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因此,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应该为常态化,在后期的档案信息化运行中所体现出的后续问题,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以确保档案信息化能顺利进行,切实促进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4结语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涉及到诸多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企业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一方面确保每一份资源被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确保建设成果符合预期,适应各利益相关方的使用情况。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主要以效率与结果为导向,用效率和结果情况对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确保用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基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自2000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关于在大中城市加快科技强检步伐的决定》以来,全国已有134个分市检察院建成局域网,234个区县检察院已经建网,联入各级检察机关局域网的计算机超过1.3万台,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总投资3亿元以上,标志着全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韩杼滨检察长在讲话中指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真正把科技强检工作特别是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笔者就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检察机关中部分领导和干警在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只须懂法就足以胜任检察工作的偏见,对信息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信息化就是用微机打字、信息化就是上因特网,对信息化范围、信息化开展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未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检察工作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各别检察机关出现了阻碍科学技术与办案结合的不利因素,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检察工作中来、如何用信息化促进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已成为检察机关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办公、办案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与当前形势发展和检察工作的任务需求极不相应,这些都制约了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全面开展。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过去所接受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几乎不存在信息技术知识,而专门的技术人员又大多为法医、会计、痕检、摄像等传统技术型工作人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综合技术,显得束手无策,很难提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很难得心应手地组织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于有一些信息化建设的基层检察院,又由于人才缺乏,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不能使用或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摆设。因此在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前提下,检察信息化建设对某些院而言简直是一种神话或资金上的严重浪费。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证。它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以一个基层院为例,建设一个由一台服务器,20台终端微机组成的小型局型网,购置网络办公办案系统、多媒体示证系统、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审讯监控系统审统,这几项建设资金投入就得在50万元以上。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经费应由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因此建设经费应由各级地方政府专项划拔。然而地方财政或专门人民检察院所依赖的经费划拨部门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保障和支持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上只能是等米下锅,信息化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和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的。

[1][2][3]。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论文

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一直是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人事档案包含有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在实际人事管理中,人事档案的作用通常通过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人事档案不仅仅是个人发展轨迹的官方表述,更是国家对于个人动态信息的正式认可,受到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用。6月,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的上调、个人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代扣预留,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由于此次改革前的工作时间视同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因此,人事档案对工作履历及工作年限的证据作用更是得到空前凸显,对人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也将变成人事管理新的常规工作。随着人事管理及社会保障部门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的共享需求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业无孔不入地渗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高校人事档案,是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领域的延伸,对高校人事档案价值的发掘和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正因如此,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人事档案信息化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利用,做好人才信息基础保障工作,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人事档案的过程。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以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的并存,根据需要实现纸质与屏幕的人事档案查阅,进而完全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检索。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利用计算机管理本部门的职工信息,建立起一个个以单机为处理工具的人事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大多采用dbase、basic、c、foxpro等语言作为编程工具,在dos操作系统下运行。这一时期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数据简单,没有统一的格式,检索内容单一,数据处理能力有限,通用性差,但推进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期,单机与局域网相结合的管理系统。系统开发工具主要有visulfoxpro、powerbuilder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ybase等,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unix、linux等,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其它技术标准,为后来人事档案信息数据的交换和管理软件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推动了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由于档案信息化的推动,各单位和机构开始开发和应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人事档案。从当前主要应用来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居多,这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集成性、人性化等都有更大的改善。但是,如何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ca认证并提供远程服务以及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纵观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多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符合当代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二、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中需要协调的几组关系。

改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进行重新的界定,以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到其中,以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人事档案信息化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大有裨益。当然,信息化过程对人事档案管理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如何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1、实用性与规范性。

实用性是指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切实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并能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一方面要在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得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要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考虑到人事档案的隐私权。人事档案信息系统设计要在实用性基础上,引进it行业的人才和技术,结合本单位财力与技术基础,采取合作开发或引进方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规范性是指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建立的系统需要符合行业规范。以《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为例,它是为实现干部信息的规范化及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员管理及机构管理中科学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仅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权威性。在信息化过程中,文本文件、图像文件、扫描文件、声音文件等的采集与管理都应遵循《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8894-)所规定的格式,以减少转换与重新制定的难度,同时也是人事档案信息化规范性的客观要求。

2、安全性与开放性。

为了防止将人事档案信息泄露给无关用户,必然要对人事档案中的隐私信息加以严密保护。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对人事档案方面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审核,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保密的目的。同时,还要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做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互联网+对公共信息网实行物理隔离,涉密及隐私档案信息不能存储在与公共信息网相连的信息设备上,更不能储存在公共信息网的服务器上,能够建立人事档案专网则是最理想的选择。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这就决定了人事档案信息开放的必然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人事档案属于保密内容,除了负责收集和保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能接触到人事档案外,其他人包括档案当事人是不能接触到人事档案的。在当代条件下,人事劳动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契约关系,人事档案的管理权、处置权也从完全交给用人单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管理。

人事档案作为当事人“德、能、勤、绩、廉”的客观记录,部分信息也变得公开透明,信息开放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他们在专业上的学术水平、学术成就、个人简介等基本信息都已完全公开,对用人单位和各级部门做到“知人善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档案信息的开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无限制的开放,是在保证当事人隐私不被泄露的条件下的有限开放。

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1、需求分析。

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是指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面向实际应用时所应具备的各种功能。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功能设计存在缺陷,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和其它软件产品一样,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是第一位的,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解决用户客观问题的关键。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一般分为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基本功能是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必备的功能,拓展功能则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的功能,以辅助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

2、功能设计。

一般而言,定制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初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学校的日常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考核、信息统计等工作集于一体,将教职工人事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奖惩管理等信息进行电子化,并上传到网络管理系统,避免每次查询纸质人事档案这种低级重复的体力劳动,这将极大地提高管理部门服务师生的'效率。设计的系统一般应有两种不同权限的用户,分别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全局信息审核和修改的权限,普通用户(教职工)只具有修改个人信息的权限。系统所有用户都从统一界面登录,普通用户可以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用户名,初始密码由系统统一设置为身份证号码最后六位,首次登录后要求自行修改初始密码。如图1所示:

登录系统后,应该将系统的主要功能清晰地呈现在教职工面前。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系统,一般来说,主要功能应包含机构管理、岗位设置、人员管理、人员变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年度考核、合同管理、请假管理、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管理等模块,如图2所示:

点击进入系统首页后,通过事务提醒、通知公告等功能区,除了向教职工展示相关信息及通知外,还具有温馨提示等功能,只要教职工用户登录即可收到系统弹出的信息及提示。机构管理主要是用于校内机构的增加、撤并、更名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则可以将学校的岗位设置情况,如各岗位等级的总数、结构比例、竞聘条件等信息集成到系统中,在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开展时,让教职工登录系统进行相关电子表格的填写和提交。

人员管理模块则将全校职工根据人员状态分为在职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离职人员、死亡人员等类型分别管理。人员变动模块则用于处理平时校内人员的增加、减少、调动等业务,对于相关工作的档案材料电子化,重要档案信息则进行纸质打印归档,使管理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得到延续和完善。职称评审和培训进修模块主要用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培训。年度考核是人事管理部门重要工作之一,每年让教职工填写大同小异的纸质表格不仅费时,而且各年度的个人基本信息可能被误填,引起教职工反感,通过此模块功能,教职工只需改动少量信息即可自动生成年度考核表,打印成功后只需签名确认即可,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省时省力。

合同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每位教职工,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人才的合同管理,比如待遇信息、服务年限等,新引进的人才可以快速查阅参照,即将离职的人员可以快速计算出合同履约金额,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几乎是自动化的,在无异议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费时费力地翻阅纸质文本合同。档案管理模块极其重要,教职工个人档案除了纸质版外,该系统内的职工个人档案电子版具有同样准确的信息。除了平时调阅档案之用外,还可在该系统中新增电子档案,再纸质化并存档,同时对职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如哪些员工的档案在校,哪些被调阅或调出等,只需在系统查询栏输入姓名,即可快速知晓职工的档案保存状态及具体内容。

请假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管理是方便教职工查询学校相关政策文件,对学校的基本数据有常规性的了解,对日常用到的报表进行自动生成,既有利于让教职工动态掌握学校相关政策的变化,又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总体来说,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对教职工影响极其深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科学、规范、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对学校及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玉媛,周耀林.人事档案管理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93。

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的话,不仅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会降低与之相关工作质量,因此,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呢?下面就针对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这一背景之下,不仅促使社会进入互联网+发展时代,而且对于社会各个行业而言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其中信息化对档案事业的冲击非常大,由于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资源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合理应用各项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下的时代对档案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为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扫清这些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大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档案在多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各地人才市场的档案主要以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为主,这一领域的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利益,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市场每年会接收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导致人才市场的档案管理工作压力极具上涨,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其中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然而,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此,在探讨措施之前,首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从而发挥对症下药的效果。

(一)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流于形式。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发展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以经济为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远大于中西部地区,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性,导致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在现阶段的就业过程中企业和人才都面临着双向选择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之下给人才市场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涌入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档案数量也在不断上涨,因此,对人才市场的档案管理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以及克服挑战,结合互联网+发展优势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在人才市场的档案管理中,对信息化建设的不够重视,相对应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导致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档案资料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传统管理方法为主,投入不高。

社会步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各项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都得到普及,促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响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加强自身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仅有利于优化档案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的输出,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但是在人才市场的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为主,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对人才市场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信息化效能。

(三)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人员是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此可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进而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良好建设。第二,正所谓世界上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即使具有再多优势的一件事物,必然会有不完美之处,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再给档案发挥优势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实际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在安全隐患的防治方面,工作还未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体的发展而言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呢?这一章节就以此为探讨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实际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谚语中曾指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缺乏完善的工具,即使你能力超强,也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落实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才能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保障作用。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基础网络、各类辅助设备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而配备相应的档案信息设备,比如说,根据档案信息采集的需要,需要配备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以此来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档案管理工作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更是对于整体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人才市场的相关管理者要充分重视互联网+背景之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提供决策支持作用。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而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好处,需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档案目录等多种数据库,以此来为各项工作提供依据,而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姓名、毕业年份、毕业院校及专业等内容进行规范着陆,在此基础上建立可以共享的各类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案卷及档案数据库,在数据库的作用下让档案名称的检索变得更加便利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人才市场的档案基本上都是与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内容为主,以一定的'形式真实、客观地记录毕业生在校情况、投入工作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等,因此,要以此为中心,加大档案的编研力度,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档案数据库,从而完善检索。

(三)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互联网+背景之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这一项工作十分需要具有高素质、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而针对这一方面的措施,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对外的人才招聘环节中,需要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说接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储备、实际操作经验等,争取所选入的人员适合实际岗位,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一方面,组织档案管理工作者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的作用下,不仅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且也提高档案管理能力,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发展。

(四)加大安全建设力度,制定统一、标准的规范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原来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在存储、管理等方面是优于纸质档案,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纸质档案在存储、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性,大力加强防火墙访问、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尽可能的阻断威胁因素,从而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良好发展。第二,档案信息化的前提在于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为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统一、标准的规范体系,有利于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目标。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时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并且克服时代给予的挑战,在共同努力之下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菲琳.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8(05).

[3]赵文玲.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较多,要确保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通过各利益相关方对评价对象的相关评价指标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测算,得出整体、全面、客观性和公平性较高的评价结果。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其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有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员员、档案管理部门所属的上级部门、档案利用者等,但为了确保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档案界的专家也应该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主体范围。即从档案部门自身、利用者、档案管理部门所属上级部门和档案专家四方位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性测评[1]。

2.2以效率为导向原则。

效率是新时代绩效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因此,追求效率与效益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档案信息化建设所追求的效率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使用最少的经费投入,创造出更优质的服务措施。以效率为导向原则,一方面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品质,另一方面也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树立成本意识,合理利用每一份资源[2]。

2.3以结果为导向原则。

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是绩效评价的指标之一,在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倾向于产出一个好的结果,但以结果为导向原则,则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产出理想成果的又一重保障。以结果为导向进行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主要倾向于注重档案服务的结果和服务的质量,表现为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它包含了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满意度因素。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定性评价指标在档案管理部门来说,是较为常见的评价指标,但是定性化评价指标易让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准确性与可行度下降。而定量是绩效评价更加准确客观的基本标准,只有定量才能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准确性。因此,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之上[3]。

相关范文推荐